关于13号台风造成的灾害

关于13号台风造成的灾害

及抗灾重建工作的调查

市联合调研组

近日,由市委政研室牵头,从市水利局(防办)、市民政局、市建委、市交通局等部门抽调人员,先后赴灾情较重的霍山、金寨、裕安、金安等县区部分受灾乡镇村进行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灾情及特点

通过与县(区)、乡(镇)、村干部群众座谈,实地察看现场,走访灾民集中安臵点和受灾农户,我们感到,今年的灾情与19xx年和20xx年的灾情相比,有以下特点:

一是突发性。这次特大灾害发生在非汛期,前兆不明显,预警不准确,暴雨集中,来势凶猛,可以说是突如其来,猝不及防。

二是特大性。这次台风造成的强降雨集中在我市南部山区,48小时之内,大别山区累计降雨量200mm至600mm,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等水库上游为300mm至600mm。金寨县张冲站678mm,响洪甸站706mm,霍山县佛子岭站491 mm,在六安气象史上是罕见的。横排头过水流量最高时达到5600立方米/秒,仅次于19xx年,下龙爪的水位高达39.83米,在我市防汛史上也属罕见。

三是不可抗拒性。我市现有的水利、交通、电信、供水、校舍等基础设施以及人力、物力都不足于抗拒这次特大灾害。如金安区42公里淠河大堤的防洪极限是横排头过水流量4000m/秒。 3

四是破坏的深重性。全市五县三区共有138个乡镇(街道)、240.8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2人、失踪7人、伤病1854人,倒房17184户45055间,损坏房屋72241间;大量的基础设施和耕地遭到严重破坏,许多企业、学校、商场和农作物被淹。全市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43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0.84亿元。

五是灾后影响的长期性。防汛抗洪期间,灾区各地竭尽全力,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但基础设施毁坏程度之深、灾害造成的损失之大,将会波及今后几年,灾后恢复和重建的压力是长期的。

二、抗灾救灾情况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涝灾害,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广大干群迅速投入抗洪救灾和生产自救。从调查的四个县区来看,主要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迅速组织群众转移。各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原则,及时组织转移群众,减少人员伤亡。洪水到来时,霍山县诸佛庵镇连夜安全转移街道居民5000多人,金寨县张冲乡党政干部连续奋战10个小时,安全转移200多名群众。裕安区在淠河洪峰到来之前紧急转移沿淠乡镇群众达23万人。

二是妥善安置灾民生活。按照市委、市政府“五有三不”的要求,各地都对灾民生活进行了应急安臵。如金安区发放应急救灾款280万元,帐篷100顶,救灾大米126吨,燃煤2吨,方便面2048箱,纯净水1600箱,灾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金寨县响齐办事处的党政领导在中秋节那天,每人买2瓶酒、2筒月饼、3斤猪肉到灾民家过节。

三是应急恢复“四通”。这次台风暴雨,造成很多地方交通、供电、通讯、供水中断,大水之后,各地迅速组织抢修,国道、省道全部恢复通车,县道公路塌方基本清除,乡村公路抢修正在进行。电信、供电、供水等部门快速反应,及时抢修。市自来水公司组织应急分队,自带器材、帐篷和干粮,深入到诸佛庵镇连续工作三天,恢复了供水,受到灾区干群的一致好评。

四是落实疫病防治措施。金寨县印发15万份灾后防病知识明白纸,派出3个灾后疾病预防指导组,深入乡镇村。金安区组织6支医疗队42位防疫人员赴灾区,治疗灾后疫病6000人次。裕安区对受灾的规模养殖场进行环境清理和卫生消毒。目前,全市灾区没有暴发任何疫情。

五是发动捐资对口支援。截止国庆节前,市直136个单位对口支援29个重灾乡镇,捐款123.9万元,物资折款9.5万元,衣物14180件。省直45个部门向我市灾区捐款517.56万元,物资折款115.93万元。12个兄弟市向我市捐款450万元。裕安区开展“百千万”主题活动,霍山县在政务网上公布救灾捐赠帐户。这些做法有力地支持了灾区重建工作。

六是有序开展生产自救。水退之后,各地一手抓灾民安臵,一手抓生产自救,分别下发了农业生产自救指导意见,及时组织群众抢排积水、抢收庄稼、抢修校舍。同时,抓好工业企业恢复生产。

三、目前灾区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灾区人心稳定、社会安定,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当前灾区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是基础设施毁坏严重,依靠灾区自身的力量一时难以恢复。这次洪涝灾害造成了交通、道路、水利、电力、通讯、房屋、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大面积毁坏,除了灾民能够修复部分土方工程以外,大部分工程,县区、乡镇难以恢复,主要是资金紧缺,规划滞后,技术薄弱。

二是生产资料损失严重,因灾返贫现象较为突出。部分灾民家庭财产损失殆尽,部分地区的大片粮田、耕地、林地被彻底冲毁,有的无法恢复,有的虽可以恢复但农民没有能力恢复,失地农民的生计成为一个现实问题。霍山县黑石渡镇黄家畈生态示范园被水冲毁,1225亩的桑园、菜园、栗园受损,近百户农家因此返贫。

三是灾民安全过冬存在两大问题。1、吃粮问题。这次洪灾发生在农作物成熟季节,导致灾民缺粮严重。据测算,到年底,因灾缺粮霍山县2300吨、金寨县18142吨、裕安区5645吨、金安区4680吨。全市到明年2月底缺粮45372吨。2、住房问题。全市因灾倒房17000多户,而且这些倒房的大部分是五保户、特困户和重灾户,没有能力自行恢复,安全越冬迫在眉捷。有些地方临时应急安臵不到位,领导关注的地方相对好一些,反之则较差。

四是财政收入减少,有的基本工资发放困难。这次洪涝灾害造成很多厂矿企业的仓库和车间被淹,机器、原材料损坏,生产

瘫痪,一些商店和集贸市场关闭,工商税费无法征收,对财政收入影响很大。如裕安区骨干企业直接经济损失5460万元,因灾导致地方级收入减少1500万元,加之生产自救、水毁恢复的投入、减收增支达2500万元,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一个半月的基本工资将发放困难。

五是生产自救困难多。受灾之后,将有大批灾民外出打工挣钱,而留守在家的多是老残病弱、妇女和儿童,这些人生产能力十分有限,而灾后堵口复堤任务繁重,山区水打砂压农田有的根本就无法恢复,秋季作物的补种,特别是明年午季的耕种投入无从落实。

四、大灾过后值得反思的几个问题

第一,防灾避灾意识不强,应急措施缺乏。今年的洪灾发生在非汛期,基层干群对可能要发生的严重灾害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都不充分,对防汛抗洪可能出现的严重问题估计不足,强降水及山洪暴发后,许多地方和部门束手无策,措手不及。有的“应急预案”临时制定,仓促启动,防汛处臵能力不强;有的乡村喇叭毁坏,防汛信息传递不及时,无法在第一时间传达到群众中去。金寨县梅山镇一村支部书记说:“大水来了,我们唯一的救灾工具就是拿铁锹和扛砂袋子,道路阻断,通讯不通,被大水隔断的河对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我们一无所知”。

第二,违背自然规律,人为造成灾害。我们从受灾最严重的霍山诸佛庵、黑石渡、佛子岭镇和金寨梅山镇、响齐办事处等地调查了解到,一些历史上属河道的地方,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干时期的改河造田、改河造地、与水争道,改变了水向,违背

了自然规律,这对当时经济发展虽有一定的促进,但遇到特大洪水,河道“不顾一切”又恢复了原状。如响齐办事处500余亩六安瓜片有机茶基地被洪水彻底冲毁;诸佛庵镇北面的一条街道是占河道而建,结果街道变成了水道,许多居民住房被洪水冲倒。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图节省,缺乏科学规划。这次山区两县受灾最严重的是道路、桥梁和民房等基础设施。乡村道路的规划设计存在严重缺限,有的盲目强调完成“村村通”任务,道路往往沿着河道而建,或沿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山边过境,一旦遇到洪水必毁无疑。如霍山新店河路全长10.5公里,花了100多万元铺设的柏油路,被洪水冲毁。黑石渡镇印墩冲路4.5公里柏油路,才修好不到20天就被洪水冲得无踪影。桥梁大部分都选在河道最窄的地方建,又设计为直桥而不是拱桥,桥墩过密,加之河道旁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遇特大暴雨洪水冲倒的树木、毛竹等杂物阻塞桥孔,形成事实的拦水坝,导致桥断堤毁,河流改道。诸佛庵镇街道旁边的一座大桥,就是被洪水拦腰冲断的。部分村民住房和有些学校建在河边、山边、路边,强降雨容易形成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而这些“三边”建筑首先遭受袭击。如建在河道旁的响齐办事处齐云小学的7间校舍在倾刻间被洪水吞噬。

第四,水利工程标准低,防洪抗灾能力有限。我市属贫困地区,地方财力十分有限,兴修水利工程不仅不配套,而且也未能按一定年限的防洪标准来设计施工。同时,大部分防洪设施都是通过反反复复的人海战术修建的砂土堤坝,堤身单薄低矮,每遇漫堤、破堤以后,只能简单的修复,防洪抗灾能力极其有限。这

次水灾,裕安区就损坏堤防251处、65.2公里,金安区损坏大小水利设施1710处、142公里,寿县有30个生产圩堤漫破、140座水闸损坏,霍邱县有18个生产圩堤漫破、175座涵闸受损。

第五,一些地方山上过度开发,影响生态平衡。调查发现,哪个地方的植被不好,生态受到破坏,那个地方的泥砂流就大,受灾也严重。金寨县在上个世纪80年代坡改梯、90年代初林业二次创业中,栽了近50万亩板粟,大山开发到腰,小山开发到顶,农民一时得到了实惠。但板粟本身涵养水份不高,地面不仅不让生长杂树草稞,而且每年还要翻土两次,原有植被被破坏,吸收水份有限,缓冲能力减弱,强降雨袭击,极易造成山洪暴发。这次梅山、张冲、青山和双河等乡镇的严重灾害事实警示我们:山区不能过度开发。

第六,防洪抗灾的科学调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体制等原因,我市五大水库泄洪蓄泄权力在上。部分灾区干群反映,有的电站因受利益驱动,泄洪既不讲究错峰,也不考虑分段,该早泄洪的不早泄,不需要同时放水的却大流量地放,给下游造成很大压力。加之,淮河、淠河、汲河等一旦涨水,姜家湖、瓦埠湖、肖严湖等出口通道即被堵死,上泄下蓄,形成“叠加效应”,造成“关门淹”,霍邱、寿县、金安、裕安的许多沿淮、沿淠乡镇避之不及,损失惨重。

五、几点建议

当前,救灾和灾后重建应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生产自救与加快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灾区要把解决灾民建房、口粮和基础设施的恢复放在重点;轻灾区要把抢抓机遇,

加快发展,力争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放在重点。二是把应急救灾与长远救灾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远近兼顾。应急救灾,要按照“五有三不”(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水喝、有医看,不发生疫情、不发生食物中毒、不再发生非正常死亡)要求,妥善安排好灾民的生产生活;长远救灾,应注重基础设施的科学合理规划,不能搞简单的恢复,要着眼于提高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三是自力更生与争取援助相结合。我市今年受灾虽然严重,但在全国、全省还是局部性的,要加强宣传,在最大限度地争取外援的同时,正确估价上面的支持力度,以避免灾区干部群众期望值过高。要发扬老区人民自力更生精神,着重解决干部群众的畏难情绪。为此,建议:

(一)加快实施治水安民工程,实现农业综合抗灾能力的新跨越。要把治水安民工程列入“十一五”规划,排出时间表,特别是对淠河、史河等主要内河要进行综合治理,争取纳入国家计划。对内河一些堤坝的修复可按设计标准逐年逐段修筑标准堤坝,以增强抵御洪灾的能力,尽最大努力解决年年受灾、年年重修的劳民伤财问题。在未纳入国家治理计划之前,市政府每年可从砂石管理费中拿出部分经费,对淠河进行综合治理,封闭淠河堤防,提高淠河整体防洪能力。

(二)进一步增强防洪意识,建立健全抗洪救灾机制。1、健全灾情预警机制。气象部门要及时掌握天气变化,科学分析,及时预报,准确传递信息,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治水规律的研究,充分考虑河堤的防洪承受能力,科学调度,减少灾害损失;2、建立抢险应急机制。在今后

的抗灾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仍然是抗洪抢险的主力军,但还要组建地方抗洪抢险应急分队,配备抢险救灾装备,实行军地结合,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给予支持,建好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3、完善指挥决策机制。在洪灾到来之前,各级防汛指挥机构要认真分析各方面情况,科学决策;在洪灾初期,各级党政一把手必须有一个在指挥部坐镇指挥,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根据分工深入一线指挥。气象、水利、救灾和抗洪一线的信息要畅通,资源要共享,以便指挥人员把握动态,应急决策,以免贻误战机;省、市、县区受灾点要协调作战,统筹兼顾,防止出现因协调不力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4、完善救灾机制。要进一步完善防汛救灾预案,并以地方规范性文件下发各地各部门执行。政府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责任追究制。

(三)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治水,让道于水。在水毁工程恢复中,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不能简单地原样恢复。山区地形复杂,河流落差大,遇强降雨,河水暴涨,经常出现山洪暴发,要顺其自然,严禁侵占河道,围河造田,该退的地方一定要退出来,让道于水。当前,要认真思考一些支汊河流及千亩以下小圩的治理思路,可以有步骤地将这些小圩退田还河或退田还渔,以缓解人与水争地问题,不仅要注重河堤加固,更要抓好河床疏竣,以降低水位,增加泄洪流量。同时,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大退耕还林力度,保持生态平衡。

(四)妥善解决灾民生活、住房问题。一要搞好规划。灾民建房规划要与乡村规划相结合、与中心集镇发展相结合,坚持先规

划后建设,整体规划尽可能一步到位。二要加强管理。引导居民向中心城镇集中,杜绝“三边”工程。建房选址上应做到“三避三高”,即避开洪水、避开滑坡体、避开泥石流,要高出洪水位线、高地势、高地基,提高住房的防灾抗灾能力。三要加快灾民建房进度。把解决全倒户的住房问题作为一个重点特别是全倒户中的五保户和特困户,力争在春节之前让全倒户住进新房。四要储备过冬粮食。民政、粮食部门要认真测算灾民的过冬所需的粮食,并进行必要的储备,防止发生粮食恐慌。

(五)要给予政策和项目支持。由于今年的特大洪涝灾害,水毁恢复任务十分繁重,仅靠地方财力或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来解决是十分困难的,市及县区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在政策放宽、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恢复工程。同时,要严格执行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不得因此而加重灾民负担。

(六)积极争取加大对库区扶持力度。五大水库的库区一直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频繁受灾,今年又遭受重创。《库区条例》的实施期限今年年底结束。市及库区县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争取延长《库区条例》的执行时间或新的库区扶持优惠政策,帮助库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课题负责人:张正耀

调研组成员:蔡学玉 李纯清 陈传忠

祝远松 刘良存 许可德

 

第二篇:台风灾害

台风灾害

台风灾害

台风灾害

台风灾害

台风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