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四总结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四

执业中药师  考前辅导资料

《中药鉴定学》

一、数量

平均样品的量:3倍实验用量(供检验用样品量)

酸不溶性灰分:用10%(HCL)

中药灰分测定的温度:500℃-600℃

烘干法测定的温度:100—105℃  5小时

精密测定:千分之一

称定:百分之一

“约”若干时:±10%

恒重:二次干燥差距<0.3毫克

抽取样品

      0─5件─99件.100件 ─1000件.1001…

       逐件     5件      5%       +1%

每包件取样量:一般药材         粉末状          贵重药材

              100—500克       25—50克       5—10克

鉴定留样的保存期至少:一年

《中国药典》共9版:53年仅一部  63年、77年 1985~20##年, 20##年始分为三部。2010版

蛤蟆油温水侵泡,膨胀度不低于55

北葶苈子温水侵泡,膨胀度不低于12

南葶苈子温水侵泡,膨胀度不低于3

紫外光的波长一般为365纳米或254纳米

挥发油测定:甲法:用于测定挥发油的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

            乙法:用于测定挥发油的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

狗脊:近外皮1—4mm处有一条凸起的木质部条纹

绵马贯众:叶柄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u”形排列

何首乌:云锦状花纹约4—11个(异形维管束)在皮部

牛夕:2—4轮同心环筋脉点

川牛夕:4—8轮同心环筋脉点

鸡血藤:3—8个偏心性半圆形环,髓偏向一侧

小茴香,蛇床子:背面有5条棱线

小茴香:分果油管6条于两棱线之间及接合面,内果皮镶嵌细胞5—8个为一组

马钱子:子叶叶脉5—7条

栀子:具有6条纵棱翅状

冬虫夏草:中部4对足最明显,头部3对,近尾部1对不明显

全蝎:1、1、1、4、5、6、7(足4对,背上5条脊线,后腹部6节,前腹部7节,毒刺1条)

蜈蚣:全体共22个环节

鳖甲:两侧有对称肋骨8条

蛤蚧:尾细坚实,有不甚明显的6—7条银灰色环带

二、本草

《五十二病方》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方书

《神农本草经》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汉代(西汉)365种

       分上中下三品

《本草经集著》梁代陶弘景 《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共收集730种

《新修本草》(唐本草)唐代苏敬等23人,官府颁行为我国最早药典

      收载中药850种,出现图文鉴定的方法

《证类本草》宋代 成为我国现存最早完整本草

《本草纲目》明代 李时珍 药学贡献最为伟大的本草.

      收载中药1892种,按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并分为纲.目,是自然分类法的先驱

《植物名实图考》清代 吴其浚 植物学名著 考证药用植物

三、采收加工

(一)采收

1.         根,根茎类:秋冬或春初发芽前采收

2.         茎木类:秋冬

3.         皮类:春末夏初

4.         叶类:叶茂色绿旺盛期

5.         花类:花蕾期或开放期

6.         果实,种子: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

7.         全草类:茎、叶茂盛是采割

(二)加工

1.         捡,洗:去杂质,去非药用部位

2.         切片:较大的根和根茎,坚硬的藤木,肉质果实等

3.         蒸、煮、烫:浆汁、淀粉及糖份高的药材,加工后呈角质样

4.         硫磺熏:漂白杀虫:山药、白芷、川贝母、白豆蔻

5.         发汗:促使变色、增味、利于干燥: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6.         干燥:干燥表示:烘干、晒干、阴干

     阴干或晾干:不可用烘干、晒干

7.         常见加工法:

煮至透心:白芍、元胡

蒸至透心:天麻、红参、姜黄(或煮)、郁金(或煮)、青翘

沸水烫:太子参、百部(或蒸)、木瓜、山茱萸、栀子、五倍子、水蛭、全蝎、斑蝥

蒸至杀死虫卵或蚜:桑螵蛸、五倍子

刮去外皮:大黄 附子 白芍 桔梗 半夏 浙贝 山药 黄柏

低温干燥:西洋参 活性参 白芷

打光:三七 山药           烟火熏干:当归 

轻轻捶扁:巴戟天           矾水擦去外皮:川贝母

含脂的木材:沉香           有钩的嫩枝:钩藤  

水压机打包:番泻叶(狭叶番泻叶)   花冠黄变红时采收:红花

穗绿时采收:荆芥           切伤流脂:乳香 没药 

入热水中软化成团:血竭        加水和石灰加工:青黛

挤取分泌物:蟾酥           锯或砍取:鹿茸

重结晶:芒硝             压制成型:肉桂(桂夹)

烘干:地黄 玄参 烘白术 枸杞子

纵剖为瓣:天花粉 木香 木瓜 山楂 枳壳

剖腹:广地龙 蛤蚧 金钱白花蛇 蕲蛇 乌梢蛇

四、鉴定方法

中药鉴定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来源鉴定法(基原鉴定法)、性状鉴定法、显微鉴定法及理化鉴定法等。

一、  来源鉴定法

1.         观察植物形态

2.         核对文献

3.         核对标本

二、  性状鉴定法

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其中色泽是指在自然光下观察,若两种色调复合描述,则以后种色调为主。断面特征有“菊花心”的,如黄芪、甘草等;有“车轮纹”的,如防己。

三、  显微鉴定法

(一)显微制片方法

        横切面或纵切面切片、表面制片、粉末制片、解离组织片、花粉粒及孢子制片、磨片制片、粉末药材制片等。

1.         粉末制片常用试剂:蒸馏水、稀甘油、甘油醋酸、水合氯醛试液。

2.         解离组织制片:薄壁组织占大部分的,用氢氧化钾法;质地坚硬、木化组织较多的,用硝铬酸法或氯酸钾法。

3.         磨片制片:矿物药、动物药,可采用此法;厚度0.03mm,用乙醇处理。

(二)细胞壁鉴别

    1.木质化:加间苯三酚、盐酸,呈红色。

    2.木栓化:加苏丹Ⅲ试液,呈红色。

    3.纤维素:加氯化锌碘试液,呈蓝色或紫色。

    4.硅质化:加硫酸,无变化。

(三)细胞内含物鉴别

    1.淀粉粒:加碘试液,呈蓝色或紫色。

    2.糊粉粒:加碘试液,呈棕色或黄棕色;加硝酸汞试液,呈砖红色。

    3.黏液:加钌红试液,呈红色。

    4.草酸钙结晶:加稀醋酸不溶解,加稀盐酸溶解而无气泡产生。

    5.碳酸钙结晶:加稀盐酸溶解,同时有气泡产生。

    6.硅质块:加硫酸不溶解。

    7.脂肪油、挥发油或树脂:加苏丹Ⅲ试液,呈橘红色、红色或紫红色。

(四)显微测量:使用目镜测微尺

      显微常数:主要用于叶类,如气孔数、气孔指数

      显微制片试剂:水——观察淀粉粒制片

                    稀甘油——防止水合氯醛析出结晶

                    甘油醋酸——适宜淀粉粒的观察

                    水合氯醛——最常用的透化剂,多使用于中成药、中药粉末或切片的观察。

四、理化鉴定法

    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的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的方法。

    微量升华:大黄、何首乌、紫草、胡黄连、沉香、牡丹皮、大青叶、

薄荷、斑蝥

        显微化学反应:绵马贯众、 黄连、 肉桂、 丁香

荧光分析:紫外光365nm波长或254nm波长。

    泡沫指数、溶血指数:皂苷成分的性质,如猪牙皂。

    水分测定法(四种):烘干法、甲苯法、减压干燥法、气相色谱法。

    灰分测定法:总灰分测定、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膨胀度测定:1g药材+水,膨胀后的体积(毫升)数,适用于含黏液质、胶质、半纤维素类的天然药品、树胶。

    酸败度测定:适用于含油脂或含油脂的种子类药材,通过酸值、羰基值、过氧化值的测定,来反映酸败度。

    色度检查:适用于易变色药材,如白术。

    有害物质:内源性——马兜铃酸(肾毒性)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肝毒性)

              外源性——重金属:铅、镉、汞、铜等与硫化钠反应检查

                        残留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

                        黄曲霉素:强烈致癌物质

                        二氧化硫:硫磺熏造成

    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定性为主。

            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的首选和主流。

            气相色谱法——含挥发油(性)成分的中药适宜。

            蛋白电泳色谱法——含蛋白质、氨基酸,如动物、果实、种子类中药的测定。

五、性状名词

菊花心:黄芪、甘草、党参、木香

车轮纹:防己、大血藤

朱砂点:茅苍术、羌活

星点:大黄

云锦状花纹:何首乌

罗盘纹:商陆

金井玉栏:黄芪、板兰根、桔梗

狮子头:党参

火炬头:款冬花(连三朵)

马头蛇尾瓦楞身:海马

芦头、芦碗:人参、桔梗

艼、珍珠疙瘩:人参

间隙腺毛:绵马贯众、广藿香(茎、叶)

壁内腺:补骨脂

砂眼:银柴胡

糟皮粉渣:赤芍

过桥:黄连

珍珠盘:银柴胡

疙瘩丁:白芷

蚯蚓头:防风

油头:川木香

起霜:苍术

结晶:牡丹皮(内面)、厚朴(内部)、苍术(断面)

怀中抱月:川贝(松贝)

虎皮斑:川贝(炉贝)

金包头:知母

鹦哥嘴、红小辫、肚脐眼:天麻

翘鼻头、龙头虎口、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蕲蛇

剑脊:乌梢蛇

当门子、冒槽:麝香

大挺、二扛、三岔、门庄:梅花鹿茸

单门、莲花、三岔:马鹿茸

乌金衣、挂甲、层纹:牛黄

血丝、骨塞、通天眼:羚羊角

钉头:赭石

等面叶:番泻叶、桉叶

星状毛:石韦(红棕色)

丁字毛:青蒿

黄色绒毛:枇杷叶

毛笔头状:辛夷

白颈:广地龙

珍珠结构环、虹光环:珍珠

错入组织:槟榔、肉豆蔻(种仁)

镶嵌细胞:蛇床子,小茴香

断面层状结构(裂片状):黄柏、秦皮、苦楝皮

断面具有树脂道:人参、三七、西洋参(五加科)

断面有树脂样分泌物:鸡血藤

断面显粉性:葛根、山药、半夏、天花粉、粉防己、牡丹皮、川贝母、白鲜皮、浙贝母

断面纤维性强:桑白皮、葛根、厚朴、合欢皮

断面颗粒性:肉桂

断面角质状:红参、元胡、天麻、北沙参、百部、天冬、莪术、姜黄、白芨、蟾酥

断面刺状:沉香、苏木

断面具有橡胶丝:杜仲

断面数轮同心环纹:牛膝、川牛膝、商陆

断面同心层纹:牛黄、珍珠、鸡血藤

断面大理石样花纹(错入组织):槟榔、肉豆蔻

含糖、黏液多:黄精、地黄、桂圆

具有吐丝特征:菟丝子

具有吸湿性:龙骨、龙齿、炉甘石、软滑石

具有强刺激性:斑蝥

火烧有苯甲酸香气:血竭

火烧有紫红色烟雾:青黛

火烧有爆鸣声:海金沙

具有异型维管束结构:牛膝、川牛膝(筋脉点)、商陆(罗盘纹、外韧型)、大黄(星点、周木型)、何首乌(云锦状花纹、周韧型、异心性环)、鸡血藤(数轮相间排列)、沉香,白木香(木间韧皮部)

具有腺鳞:荆芥、益母草、广藿香、薄荷、穿心莲

蕨类植物:金毛狗脊、绵马贯众、石韦、海金沙

青蒿叶:三回羽状深裂

茵陈叶:一至三回羽状分裂

蒲公英叶:浅裂或羽状分裂

益母草:掌状三裂

荆芥:叶3—5羽状分裂

车前草:叶5—7条弧形叶脉

槲寄生:叶脉5条(3条明显)

马钱子:子叶叶脉5—7条

紫花地丁:叶基锲形

广金钱草、枇杷叶:叶下表面有绒毛

淫羊藿:二回三出复叶

箭叶淫羊藿:一回三出复叶

气味:

酸味:乌梅、木瓜、山楂、山药(微)、五味子、松萝

苦味:黄连、黄柏、黄芩、穿心莲、苦参、山豆根、龙胆、胡黄连、

沉香、白芨、秦皮、香加皮、枳壳、连翘、马钱子、灵芝、没药

甜味:甘草、党参、枸杞子、葛根、天冬、黄精、麦冬、肉桂、肉苁蓉

辣味: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巴豆、草乌(生)、川乌(生)

咸味:海藻、地龙、牡蛎、全蝎、蜈蚣、土鳖虫、僵蚕、海马、龟甲、蛤蚧、

金钱白花蛇、蕲蛇、麝香

辛凉:砂仁、豆蔻、荆芥、薄荷、青蒿、冰片、牛黄

涩味:地榆、五倍子、槟榔、麻黄

豆腥气:山豆根、黄芪、沙苑子

蜜腺或挥发油(香气):月季花、金银花、菊花

羊乳气:天麻

羊膻气:白鲜皮

树脂和挥发油(香气):沉香、没药、檀香、降香

蒜样臭气:阿魏

牡丹酚香气:牡丹皮、徐长卿

奶油话梅香气(甲氧基水杨醛):香加皮

焦糖气:玄参、瓜蒌

烟熏气:乌梅

鱼腥气:鱼腥草

焦香气:炒白术

清香气:

六、显微特征

横切面显微特征:

具有树脂道:人参、三七、西洋参(五加科)

具有油室:苍术、白术、木香、川芎、当归、丁香、枳壳、吴茱萸、泽泻

具有油管:防风、白芷、当归、川芎、柴胡、小茴香

具有油细胞:郁金、莪术、干姜、姜黄、砂仁、豆蔻、石菖蒲、厚朴、肉桂、细辛、五味子

具有乳汁管:桔梗、党参、桑白皮、蒲公英、香加皮、罗布麻叶

具有管状分泌细胞:红花

韧皮部具有分泌细胞:大血藤、鸡血藤

具有含橙黄色物质的分泌细胞:鲜地黄

具有分泌道:金钱草

断面中柱明显:石菖蒲、百部、麦冬、天冬、莪术等

有子囊、菌丝:冬虫夏草

有菌丝:茯苓、猪苓、僵蚕

断面形成层波状环:川芎、白芍

断面形成层多角形:川乌、草乌、附子

    木栓细胞和薄壁细胞均含紫色素,遇水合氯醛溶解:紫草

显微鉴别具有的结晶形态:

草酸钙晶体:

簇晶:人参、三七、西洋参、何首乌、大黄、虎杖、白芍(赤芍)、牡丹皮、苦楝皮、蓼大青叶、番泻叶、丁香、金银花、小茴香、山楂、吴茱萸、山茱萸、栀子、槲寄生、决明子、钩藤

方晶:甘草(鞘)、葛根(鞘)、苦参(鞘)、鸡血藤(鞘)、黄柏(鞘)、番泻叶(鞘)、桑白皮(石细胞内)、合欢皮、苦楝皮、枳壳、栀子、麻黄、猪苓(多面体)、香加皮、槐米、红花

针晶:麦冬、半夏、天南星、白及、天麻、苍术、白术、龙胆、山药、巴戟天、肉桂、黄精、广藿香、石斛

砂晶:麻黄、牛膝、地骨皮、秦皮、钩藤

柱晶:沉香、射干、苏木、补骨脂

棱晶:木通

簇晶、方晶、砂晶:洋金花

簇晶、方晶、针晶:商陆

碳酸钙结晶(钟乳体):桑叶、穿心莲(上下表皮细胞中)、南板兰根

橙皮苷结晶:薄荷(蔟状)、陈皮、佛手、枳壳、大青叶

有硅质块:豆蔻(内种皮中)、砂仁、草豆寇、石斛

有菊糖结晶,无淀粉粒:桔梗、川木香、木香、苍术、白术、山茱萸、南沙参、蒲公英

有菊糖结晶,有淀粉粒:党参

有菊糖结晶:山茱萸

七、入药部位及结构层次

(一)根类中药

(二)根茎类中药

(三)茎木类中药

周皮→皮层→维管柱(维管束、髓射线、髓部)

   

(四)皮类中药

周皮→皮层→韧皮部(韧皮部束、射线)

(五) 叶类中药

       表皮→叶肉→中脉

      

       表皮:毛茸、钟乳体、橙皮苷、气孔指数

       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侧脉维管束、结晶体、分泌组织等)

             等面叶:番泻叶、桉叶

             异面叶:薄荷等

       中脉:为韧维管束:上方木质部、下方韧皮部

             上、下方有厚角组织

(六)花类药中药

       苞片、萼片→花瓣→雄蕊(花丝、花药)→雌蕊(子房、花柱、柱头)

       花粉粒:三角形——丁香     

               圆球形——金银花、洋金花、红花、槐米

       柱头表皮细胞分化:呈乳头状——红花

(七)果实种子类中药

       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种皮→胚乳→胚

       外果皮:通常为一列表皮细胞

       中果皮:较厚,薄壁细胞组成

       内果皮:大多为一列薄壁细胞组成

       种皮:表皮层、栅状细胞层、色素层、油细胞层、石细胞、营养层

       胚乳:含脂肪油、糊粉粒、淀粉粒

       胚:未发育的幼体

八、化学成分

1)    挥发油

细辛、 白芷、 当归、 羌活、 前胡、 川芎(含氮物)、 防风(色酮类)、

柴胡、 木香(菊糖)、 川木香、 白术(酮)、 苍术(醇)、 香附、

石菖蒲、 莪术、 姜黄(姜黄素)、 郁金(姜黄素)、降香、沉香(树脂)、

厚朴(厚朴酚)、 肉桂(香豆素)、 枇杷叶、 辛夷、 丁香、 菊花

补骨脂、 枳壳、 吴茱萸、 小茴香、 砂仁、 豆蔻、 益智、 广藿香

荆芥、 薄荷、青蒿、 茵陈、 紫苏、 乳香、 没药

2)    皂苷类

       远志、 西洋参、 三七、 牛膝(多糖)、 商陆(多糖)、 太子参、

       威灵仙(白头翁素)、 葛根、 甘草、 黄芪、 人参、 柴胡、 麦冬

桔梗(菊糖)、 党参(菊糖)、 南沙参、 知母(甾体皂苷)、 木通

木瓜、 酸枣仁、 山茱萸、 瓜蒌、 豆蔻、 银柴胡、 金撄子

3)    黄酮类

       甘草、 苦参、 葛根、 地榆、 黄芩、 黄芪(多糖)、 鸡血藤(异黄酮)

       桑白皮、 罗布麻叶、 槐花(槐米)、 金银花(挥发油)、 菊花、 红花

       蒲黄、 木瓜、 山楂、 沙苑子、 枳壳、 菟丝子、 淫羊藿、 补骨脂、

       小茴香、 石苇、 紫花地丁、 金钱草、 荆芥、 薄荷

4)    生物碱类

       川贝母(甾体)、 浙贝母(甾醇)、 川乌(双酯类)、 草乌、 附子、

       黄连(异喹啉类)、 防己(异喹啉类)、 元胡、 苦参、 天南星、 半夏

       百部、 钩藤、 黄柏、 地骨皮、 洋金花、 吴茱萸、 马钱子、 麻黄、

       益母草、 石槲、 川芎

5)    蒽醌类

       大黄(游离型、结合型、鞣质)、 虎杖(游离型为主)、 何首乌(游离型、卵磷脂)、 八戟天、 茜草、 大血藤(游离型)、 番泻叶(二蒽酮苷及游离物)、 决明子(游离型)

6)    香豆素类

       前胡、 白芷、 防风、 羌活、 北沙参、 秦皮、 补骨脂、 茵陈、青蒿

7)   环烯醚萜苷类:

龙胆(裂环)、 玄参(哈巴苷)、地黄(梓醇)、 胡黄连、 杜仲、 栀子

8)   木脂素类:连翘、 五味子、 杜仲

9)    菲醌类: 丹参

10)   萘醌类: 紫草、 茜草

11)   苷类: 白芍、 赤芍、 紫花地丁

12)   强心苷类: 香加皮、 葶苈子

13)   三萜类: 槲寄生、 灵芝(苦味)

14)   三萜及倍半萜类: 款冬花

15)   四环三萜酮醇: 泽泻

16)   间苯三酚衍生物: 绵马贯众(绵马精)

17)   酚类: 牡丹皮、 徐长卿、 金钱草(黄酮类)

18)   胡萝卜类: 西红花(西红花苷)

19)   靛蓝、 靛玉红: 板兰根(精氨酸)、 蓼大青叶、 大青叶、 青黛

20)   鞣质: 地榆(三萜)、 大血藤、 儿茶、 五倍子

21)   蛋白质: 天花粉、 山药(氨基酸)、 冬虫夏草(粗蛋白)等

22)   多糖: 天花粉、 枸杞子、 茯苓、 猪苓、 黄芪

23)   碳酸钙: 石决明、 珍珠、 牡蛎



药物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九、维管束

(一)类型

      1、周韧型:天麻、 绵马贯众(叶柄)、 狗脊(叶柄)

      2、周木型:泽泻、 大黄的星点、 石菖蒲(外韧型)、 藏菖蒲

      3、双韧型:茄科、 葫芦科、 狗脊(根茎)、 丁香

      4、外韧型:双子叶植物根、根茎为无限外韧型---甘草

                 单子叶植物根、根茎为有限外韧型---麦冬

      5、辐射型:被子植物根的初生构造,如麦冬

      6、木间韧皮部:沉香、华山参

(二)异型维管束

      大黄、 何首乌、 鸡血藤、 商陆、 牛膝、 川牛膝

(三)维管柱(中柱)

        皮层以内的所有组织组成的柱状结构,包括中柱鞘(维管柱鞘)、维管束、

髓、髓射线几部分。

十、标志性(或指示性)特征

1)   淀粉粒

    植物类药材的生品中可见,不能用水合氯醛加热透化制片,易糊化。

2)   糊粉粒

    植物器官中只有种子含有糊粉粒,是颗粒状的蛋白质。

3)   菊糖

    菊科、桔梗科植物的根含菊糖,无淀粉粒(党参除外)。

4)   花粉粒

    花类药材多见,全草类有时也有。

5)   导管和管胞

    位于木质部,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皮类药材不应见到;导管是被子植物木质部的输导组织,少数裸子植物也有,如麻黄;管胞是蕨类植物和多数裸子植物木质部的输导组织。

6)   筛管与伴胞

    韧皮部的特征,输送营养物质。

十一、气孔

多见于叶的下表皮。五种轴式:

1)    平轴式: 蓼大青叶、 番泻叶、 补骨脂、 槲寄生

2)    直轴式: 薄荷、 广藿香、 益母草、 穿心莲

3)    不等式: 副卫细胞大小不等,如洋金花、 大青叶、 金钱草

4)    不定式: 金钱草、 青蒿、 川贝母、 浙贝母、槐花

5)    环式: 枳壳

十二、毛茸

有腺毛、非腺毛、腺鳞:

1)   间隙腺毛:绵马贯众、 广藿香

2)   腺毛、非腺毛:洋金花、 金银花、 吴茱萸、 金钱草、 广藿香、 荆芥、

                  益母草(无腺毛)、 薄荷、 青蒿(丁字毛)、 蓼大青叶、补骨脂

3)   腺鳞:广藿香、 荆芥、 益母草、 薄荷、 穿心莲

4)   非腺毛:狗脊、 钩藤、 石韦(星状毛)、 枇杷叶、 番泻叶、 辛夷、淫羊藿

 补骨脂、 马钱子、 穿心莲(无腺毛)、 紫草

5)   壁内腺:补骨脂

十三、石细胞存在部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