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我的家乡锦州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名城,也是一座著名的军事、科技、商贸重镇和优秀的旅游城市。锦州地处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道,依山近海,是中国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著名战役——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辽沈战役,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而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辽沈战役而修建的一座专题性的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馆区占地18万平方米,园区内松柏挺秀,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而肃穆。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门、塔、馆主体建筑联成一体,使我们产生逆岁月而上的感觉和纪念性历史情境。其间的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录碑、雕像碑、书法碑、大型组雕、胜利之门及纪念性装饰物,构成一组完整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体,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加引人入胜。

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我和同学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当我们怀着十分庄重的心情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看到馆里那一幅幅画面,展橱里那一件件战利品以及战士们所穿过的一件件血衣和那足以使人们泣然泪下的一封封遗书,我仿佛已置身于那硝烟迷漫的辽沈战场。

穿过胜利之门,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16米的辽沈战役纪念塔。拾阶而上,104级台阶,象征着辽沈战役的52个昼夜,展现了一篇气势恢弘历史长卷,缔造了新中国的第一战役,胜利之役,决胜之役。新中国从这里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开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走进纪念馆,我们被纪念塔东西两侧林立的一块块革命烈士纪念碑所震撼,纪念塔的东西两侧林立着一块块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英名录碑上刻录着五万多位在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战士们的名字,烈士名录上那密密麻麻的名字对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次撞击。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呼吁着我们要尽自己所能来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纪念馆中不仅使我们了解到了辽沈战役的全过程,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当时东北群众是如何搞好生产,支援前线,可以说辽沈战役之所以胜利是与我们的烈士和群众分不开的。纪念馆分为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纪念馆内部分为四个部分: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战史馆主要介绍的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里面陈列着战争时期我军部队曾经使用过的枪炮以及生活用品等,给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被子弹打成千窗百孔的塔山英雄树。支前馆里介绍了在战争时期,后方老百姓支援前线的物品,有独轮车、担架、小缸、铁叉、扁担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情深。英烈馆里介绍了很多英烈的感人故事,其中就有在东北解放战役中牺牲的英雄,有在锦州战争中牺牲的马云飞、梁士英;有在解放河北隆化中学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等著名战斗英雄,这些英雄的悲壮事迹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

我们最后参观的就是著名的全景画馆,全景画馆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它采用绘画、塑形、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最令我难以忘怀也是全景画馆,站在全景画馆里,听到轰隆隆的枪炮声,爆炸声,还有战士们的呐喊声,天边映衬着冲天的火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扑面而来,那种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精神使我深受感染,仿佛跨越了时空,又走进了半个世纪前那场壮烈的战争

在感受东北解放时期的艰苦岁月,追忆先烈的英雄事迹同时,我不禁感慨今日生活的幸福。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因为历史将指导我们更好的前行。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我深切地明白,爱国不是用说的,而是实实在在做的。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未来中华民族的领跑者,我们理应从自身做起,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或许,有人会问“国是什么?国在哪里?”那么请记住国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国是华夏大地每一处疆土,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爱国就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渗透、去践行“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在这个科技比较发达的社会,我们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要求的步伐,严格要求并不断的充实自己。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的进步,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建设者,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愧对死难的烈士,才能以实际行动告慰他们的英灵。

 

第二篇:游辽沈战役纪念馆1

游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

我去辽沈战役纪念馆的那次是在大一的暑假。去锦州葫芦岛的那次主要是去看当年袁崇焕击败努尔哈赤并让这位满清太祖陨落的地点——兴城,其次是去辽沈战役纪念馆,再次是去海军基地感受中国海军的实力。

我记得当我满怀好奇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到纪念馆的门口时,抬头看见里面巨大的两面墙——上面刻满了人名——那些在战役中死去的解放军的名字。死者长已矣,谁还记得那些名字所代表的生命?总是听说某某老兵打了多少仗,多少次出生入死,现在是乞丐,或者是什么什么,总之都是在社会的底层。不禁让我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永远被利用而后被抛弃,人民的利益总是被人遗忘,人民总是政治的牺牲品。这不禁让我感到中国人民的思想亟待发展,以启发智慧。又想到中国人民和西方国家人民的差距,柏杨等知识分子曾对中国人民的劣根性进行深恶痛绝的批判,然而终归只是哀其命苦,怒其不争。中国几千年沉淀的国民性就是中国文化的痼疾,必须予以根除,无论这过程是多么的痛苦!我想起了西方社会早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便已启发人民智慧,而中国的启蒙运动在哪里!?直到现在没有出现,即使当年的新文化运动,也只是“拿来主义”,隔靴搔痒,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是暂时缓解一下而已。而且,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只是拿来西方思想中的民主与科学,而没有涉及其他更深层次的思想。西方思想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科学。尤其是没有拿来西方文化的核心——自由。所依靠这些去启发人们思想,我认为是徒劳无用的。不过,它的前提是西方思想可以解决中的实际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正如俗话说借来的猫捕捉老鼠。而且我认为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没有任何可比性,无法找到一个共同的基点来做比较。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也只能,从中国传统文化去寻找。然而可悲的是,直到现在也没有人找的到。尤其可悲的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一个西方思想来作为信仰执政,本身就是在走钢丝。这个问题都不能解决,就更不能考虑更深层次问题。好了,说远了,该说我进纪念馆的门了。

进门时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竟然要收费。我不禁为我们的党心痛,这样的爱党教育基地居然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收费。这让我又浮想联翩的想到历史的重演会何时再来一遍?我想到建国时有人问毛主席中共如何摆脱历史的轮回时,毛主席说他找当方法是走人民路线。方法论是正确的,然而实践起来就是另一回事。温家宝总理在最后一个任期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现在处于改革的攻坚期,诚然!现在是必须改革的时候,为由改革才能端正中国前进的步伐。

接着,我们就在里面逛了一圈——无非都是些当使用过的枪啊炮啊水壶啊什么的。看着这些东西,都有着很深的“红色”,当时马克思主义是多么美好的信仰!是人们刻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拥有自己的信仰是多么美好的事。但是现在呢,还有几人相信共产主义,感觉历史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又仿佛是个悖论。丧失信仰,是多么的可悲。但是,中国人的信仰又在何方?依然没人找得到。我认为,没有信仰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极大的思想问题。缺乏信仰,人们就会没有神圣感,就会“无畏”,就会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才会有地沟油,才会有三聚氰胺,才会有皮鞋老酸奶,才会有……人们才会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要解决中国人民思想的糜烂,唯有给他一个普世的信仰。我个人是很佩服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的确应该是很美好的信仰,他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彼岸天国。但是人们不信仰它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我们的党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康德哲学来说,信仰属于实践理性,是自由的领域,但我们党将他放在“真”的领域,要在现实中完全实现它,这毕竟是不可能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完美状态下的人类社会,因而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真正达到。混淆了界限,因而是个伪命题。

再次,看到这些暴力革命的武器,仿佛我们都回到了革命年代。但是革命年代以后还会有吗?应该不会再有吧,但愿也不会有。我认为中国未来要解决自己内部问题,必须以改革(改良)的方式。革命这种以“暴民”去实施社会变革的年代必须一去不复返。首先,没有思想革命的“革命”,无法改变实质,实在不配“革命”这个词。这样的革命只能是换汤不换药,只能是历史的重复。要实现思想革命,关键在于教育。为由教育才可使人民开化,排除愚昧。而当前的中国教育,却是在愚民。(不知这样说是否恰当?)由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而不是教育家搞教育,能搞好教育么?教育只能是这些官员们捞取政绩的工具。胡适先生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其次,当今社会,暴力革命本身没有市场,只会让革命者自取灭亡。现如今的时代,人民群众如何敌得过政府?面对高尖端武器,暴民再暴亦不过是P民;想死很容易。再次,在中国,稳定高于一切。从苏联的经验来看,思想混乱,和当前党内的左右派的冲突,以及目前的腐败,民心不知所向来看,引起苏联变故的条件可能都已具备,大厦的倾覆,也是一瞬间的事情。所以中国必须将中国的“叶利钦”在萌芽状态下就及时发现并消灭,最近的一些政治事件我认为就是好的解决。

最后,我想说,我好几次课没来,希望老师能见谅。另外,我从不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因为我认为意义不大,不论怎么回答也不会在这些同学的头脑里产生什么痕迹。当前中国需要的是康有为所谓的“思想界的大地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