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观后感

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观后感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

看了那么几场比赛,私下里觉得今年的大赛最突出的亮点是:古典舞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舞题材丰富、群舞技艺高超。

比如脱胎于古典文学的《爱莲说》(编导赵小刚)无论从主题选择到表达方式都具有典型的中国审美理念。通过动作链接处理强化了古典舞圆润的韵律美,保留了古典舞动作性质形态,在讲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道理时,既教育了目前的一代人,又迎合了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而使形式与主题达到了一个相对完美的融合。独舞《书痴》(编导胡岩)主要运用了河北民间舞蹈地秧歌动作为素材,围绕塑造痴者形象进行发展变化。河北地秧歌特点之一就是以“丑”角为核心,用当地人的话来说“闹秧歌,不上丑,就同吃饭没肉一样不上口”。“丑”的动作特点是“应变快,招数多,浑身是戏最灵活,翻、转、钻、闪满场飞,逗得小姐无处躲”。从抓住河北地秧歌的灵活多变、气息松弛等动作性质特点看,运用于“书痴”狂草时,动态、韵律、性格等方面的搭配是合乎情理的。以上这两个独舞作品通过对古典舞、民间舞素材的发展运用,既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也达到了独舞语言所需要的个性化目的。但由于编导各自的创作初衷不同,所以《爱莲说》基本保留了古典舞风格,而《书痴》在强化人物形象的同时弱化了民间舞蹈风格,两者在这里所表现的只是创作手法不同而已,却可成为今后在独舞创作中可借鉴的经验。

当前,在舞蹈创作空前繁荣兴旺的同时,也存在一个创作上的问题,即不同的舞种动作常因使用相同的编排手段,而出现成批量生产同类产品的状况。究其原因,在于舞蹈种类性质模糊,这是形成动作语言雷同现象的关键所在。既要保留丰富的中国传统舞蹈本质规律,又不被现有动作语言模式所束缚,运用现代编舞技法,创作出既符合主题思想又照顾观众审美情趣的具有独特性舞蹈语言的作品,是每一位编导的追求和理想。

张继钢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伟大的创造都是在局限中出现的。人人都在一定的框框中,问题是看谁有所发现。” 也许发现点什么比创作更朴素,更现实。但在受局限又司空见惯中去发现独特并非易事。独舞《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编导田露)能在局限中发现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大好空间。编导将民族音乐、服饰、情感及带有典型特征的动作与人物形象做了一个很好的整合,从朴素的动作出发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将“旋转”这个在新疆民间舞蹈中常见的动作语汇,贯穿在紧紧围绕花的言说、花的开放、花的情愫展开,即“转”开之中。既展现了民族典型的动作语汇,保留了该民族舞蹈的审美特点,又介入了合情合理的情感交待,在限制中游刃有余地展示出编导的理想。编导动作思维的缜密和延续体现在将独舞的主题、人物、动作紧紧缠绕在一起,通过一个简单的旋转动作完成了表述功能,而未添加远离形象的技术、技巧及超出动作风格范围之外的动作罗列,凸现出“发现”属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据有个性的语言方式。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动作上注入了新的手段,这就是一种发现,一种超出了常规思维的创造发现,它既朴实又华丽,是一种高级的创作境界。

将古典舞、民间舞蹈动作中的典型动作形态提取、运用在作品当中,是一

条发展中国舞蹈的可行之路。但在操作过程中切记必须关注民族习俗及动作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可把民间舞蹈动作当成没有生命的机器零件随意安装、拆组而丧失其民族性格。当我们面对现代舞的强烈撞击,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只有自身强硬起来,把个性鲜明起来,才不会被击垮和吞没。个性化的独特语言叙述应是独舞的本质。只有把所表达情感态度的“味儿”和“劲儿拿捏得准确、独到,方能显现舞蹈的风格特征,才能达到作品具有个性的目的。

 

第二篇:第七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舞组

第七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舞组

《心心结》参赛单位:贵州省务仡佬族自治县文化馆

她展示了仡佬族青年男女在祭拜自己的神树——银杏树时,与自己的恋人相认、相知、相爱,一起劳作、生活的过程;展示了仡佬族男女心与心融合在一起,一起面对困难、一起追求幸福美满生活,对爱情的忠贞、永恒、永远的追求和向往;展示了仡佬族人坚韧不屈、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

一棵神树矗立在舞台中央,一群仡佬族青年男女翩翩起舞演绎一段爱情故事,一种来自远古的声音,划过时间的长廊,久久回荡在央视大厅??

领舞的青年男女把一条红布虔诚地系于神树之上,倾诉爱情的誓言。神树下,一群舞者以手势和身姿作波浪翻滚的河流,以仡佬族山歌为曲调的音乐伴以流水声,淳朴而靓丽的仡佬族青年在神树下欢快起舞。高亢的劳动号子“嘿着,嘿着,嘿——”震人心魄,呈现出仡佬族人劳作的场面??

一支浓郁的民族舞蹈,浓缩了这个民族的历史。舞蹈《心心结》分为“祭红”、“洪渡河”、“庆”三个乐章,表现了仡佬族对自然的崇拜;表达了仡佬族青年对忠贞爱情永恒的追求和向往;展示了仡佬族人坚韧不屈、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

这是仡佬族舞蹈《心心结》在中央电视台激情绽放。10月15日晚,这部由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创作的舞蹈,在“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群文·群舞组决赛中精彩开赛,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评委的好评。

现场的点评专家,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志涛教授高度赞扬了《心心结》:“《心心结》是西南地区仡佬族的舞蹈,仡佬族的舞蹈我们还真是很少见。这里面最主要的动作,在基本体态脚上的动作很多,还有舞者之间手握着手??虽然对于动作的来源我不知道,但是我看到根据这个动作而创演出来的一个爱情故事,印象深刻。而且他们编排得很讲究,接近专业水平。”

任何一个来自民间的舞蹈,一定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独特的自然风景、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是联系在一起的。

据《心心结》的编导、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孙龙奎介绍,这支舞蹈取自仡佬族的一个关于鹰下蛋,然后吃了蛋生孩子的传说故事;舞蹈里有一个葫芦在水上飘荡,这跟当地洪渡河的仡佬族文化有渊源。

“仡佬、仡佬,开荒辟草”,仡佬族是贵州土地上最早的土著民与拓荒者。早在殷周时期,仡佬族先民濮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开荒辟草”,付出了无比的艰辛和努力。舞蹈《心心结》中有他们艰难爬山过程的动作(跪地),筚路蓝缕,这反映了仡佬族本身的历史心态。仡佬族住区大部分地处贵州高原,山多平地少,古称“跬步皆山”,真可谓“开门见山”。仡佬人居住在石旮旯,生产、生活、人际交往,一代又一代地回旋于环境险恶的山谷之间,交通极为不便。高山深箐,炼就了仡佬人吃苦耐劳的品性,也使仡佬人付出了血的代价和世世代代的呻吟企盼。他们生长在山旮旯里,走路的姿态自然不同于在平地行走,所以艰难爬山的舞姿正反映了他们生活环境的艰苦。

洪渡河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的一级支流,在务川境内干流全长125公里,占洪渡河全流域的58%。洪渡河作为仡佬族的母亲河,养育了全国近1/3的仡佬族人口(仡佬族总人口57.94万人,20xx年人口普查),孕育了仡佬族千百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见证了这个古老民族发展的历史。《心心结》的舞者以手势和身姿作波浪翻滚的河流,便是象征洪渡河的舞蹈语汇。

距务川县城东6公里处的大坪镇,清澈的洪渡河从山间穿过,几块巨大石峰拔地而起,这就是“九天母石”,是仡佬族的发祥地。万物皆有生命,崇敬自然生命也就是珍视个体生命。仡佬族以祭石为主,丹砂就是从石头里提炼出来。采砂炼汞成为了连接仡佬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桥梁。

在舞蹈《心心结》中,就有跪地、敲打的动作,即挖山采矿,这个民族与石头对话。祭石表现了这个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的传承,和石头打交道,就要比石头还要硬,这种精神通过爱情达到永恒,因为爱情的主题是永恒的。

在服饰上,舞蹈表演者背后的衣服很长,这有利于仡佬族人种地的时候弯腰不晒背,冬天还可用来垫在石头上坐;而衣服前后则有特别的字符——“务川大贰”,这是务川自治县广泛流传的一种娱乐纸牌,称为“仡佬牌”,其字符极具美感的书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仡佬族同胞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并

且,全世界一样都知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但以这样的形式表现的不多。这种服饰的元素是仡佬族民族的一种象征,一种形象。

据《仡佬族简史》记载:昔日,仡佬人无论男女老幼皆赤足,或着草履,往返于茅草杂木丛生的小径上,常常负重穿行于崎岖陡峭的山道上。人们为便于在遍布荆棘与碎石的山路中行走,每日用烧热的桐油擦脚,以增原脚底的硬皮。

而舞台上《心心结》的舞者皆赤脚,这与民族的历史相关联,同时反映了编导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20xx年5月,孙龙奎第一次到务川采风。在仡佬族村寨,走访了许多民间艺人,他看了当地的婚丧嫁娶习俗和祭祀活动。热情好客的仡佬人给他讲述了许多传说故事,如《人皇制人》、《洪水朝天》、《阿仰兄妹制人烟》等。从他们的生活中了解到他们的性格,他们喝酒豪爽,唱歌的声音比较特殊,充满了野性,那是一种自信的张扬,欲把自己生命的东西宣扬出去。

在舞蹈《心心结》后半部,编导运用了大量的农耕文化元素。青年男女在田间劳作,女青年们挥镰割谷,12个小伙子分为三组,每4人组成一个四方,表演了拌桶打谷,欢庆丰收的场面。“拌桶”是早期用打谷子的农具,一个四方木桶,在木桶的三边围上竹编桶席。通常,两个壮劳力,对角站着,双手抱住一把割好的稻谷在空中抡个半圆,使劲朝拌桶沿摔去脱谷,打谷时的节奏由慢转快,声音由闷响到渐渐变弱。打谷子的口决是“两扑三翻”。在欢快的打谷子中,精彩的舞蹈渐渐进入尾声。

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在于其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和创新性。舞蹈《心心结》运用典型的仡佬族文化符号和仡佬族民间舞蹈语汇,采用该地区的山歌音乐元素,撷取“开荒辟草”时仡佬人的生活片段,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仡佬族青年男女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如果说舞蹈是流动的雕塑,那么《心心结》无疑是仡佬族流淌的诗歌。

本届舞蹈大赛分为少儿舞蹈组、群文群舞组,以及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与当代舞等4个院团组,共六个组别。全国电视舞蹈大赛是全国性的舞蹈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六届,作为唯一的全国性电视舞蹈大赛,大赛以其权威性、丰富性著称。

据贵州舞蹈家协会主席、贵州武警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团长沈毅介绍,《心心结》是贵州省唯一一个进入决赛作品,并从全国600余个作品中脱颖而出,走进全国电视舞蹈大赛决赛,实属不易。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心心结》民族的代表性,仡佬族的作品比较少;二是编导的创意,反映民俗民风、爱情主题与崇尚自然;三是群众文艺,演员们都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热爱舞蹈,热爱生活,更热爱这个民族。沈毅在演员们上台前时说:“你们是来展示仡佬文化的,你们代表了仡佬族、代表了务川、代表了贵州。”

来自仡佬族的编导、务川自治县文化馆馆长文伟说:舞蹈《心心结》演出圆满成功,与全体舞蹈演员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分不开。领舞代芹(仡佬族)今年31岁,已是一个5岁儿子的母亲。接到本次表演任务后只有20多天排练时间,为了抓紧时间练好每一个舞蹈动作,她经常很晚才回到家里,儿子常常得不到照顾。由于训练强度大,她的身体多处受伤,满怀着对仡佬族舞蹈的热爱,她坚持了下来,让每一个动作都趋于完美。还有务川县环城中学的语文老师周小雪(仡佬族),今年30岁,她本来不是学舞蹈的,由于对仡佬文化的热爱,很吃苦地按照老师的舞蹈动作要求学习,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往返于县文化馆参加排练。

在整台舞蹈中,为了表现仡佬族“开荒辟草”的精神,舞蹈中有大量的跪地、甩头等灵动的舞蹈语汇与动作要求。在高强度的排练中,90%以上的演员的膝盖在跪地时难免磕伤,由于没时间疗伤,有的甚至感染化脓。他们的脊椎也在反复的甩头动作训练后开始疼痛,经常抬不起头、直不起身。但他们本着对仡佬族的热爱之情,都坚持下来了,让自己表演的舞蹈充分表现仡佬族的自信。

为期一周的“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于20日晚落下了帷幕,《心心结》最终被评为优秀作品奖。《心心结》用舞蹈故事化地呈现仡佬族传统文化,第一次在央视的舞台向全国亿万观众展示了仡佬族文化。这些来自大山深处的舞者,他们每跳一步,每喊一声,都表达了对仡佬文化和对舞蹈的热爱,他们在传承的舞台上挥洒自己婀娜、矫健的舞姿。

文化大繁荣,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据务川自治县委宣传部长向海燕介绍,《心心结》赴京参加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保障演出顺利给予了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近年来,务川自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艺创作,挖掘打造民族民间文艺题材,通过举办群众文艺演出活动,培养和历练人才。经过努力,多个文艺节目在省内外获奖,并赴国外演出。(徐红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