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 报社 实习记者 实习报告

20##级新闻学专业

毕业实习总结及作品

实习报告

成为一名家乡的记者,为家乡的人报道属于家乡的新闻一直是我的梦想。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记者的向往,我拨通了重庆黔江《武陵都市报》的电话。两周后,我开始到该报实习。如今,短短的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已经结束,我觉得我不仅得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经验,还收获了宝贵的友谊,真正迈出了接触社会的第一步。

《武陵都市报》 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张立足渝东南地区,面向武陵山地区市场的由党自始至终机关报转型为面向市场,面向市民,划区域发行的民族都市类报纸。很幸运的,我被分配到了社法部,主要采编社会民生类新闻,跟最底层的百姓打交道是我最期望也是最乐于的事。

我的指导老师是社法部杨念老师,她年轻、热情,对人友善,很快我们就打成一片,我对她的称呼也换成了“念姐”,到现在,我们也保持着联系,继续分享彼此的喜忧。

两个月的实习生活,我每天都是奔波于报社、家与采访点之间,甚至连周末也不能很好地休息,一有任务便要立即出发。记者既是体力劳动者,更是脑力劳动者。我每天除了采访写稿以外,还需要不停地搜寻社会热点事件与素材,与各部门人员联系,同各式各样的人沟通,这其中当然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更有咸,正是这五味俱全的生活,让我觉得自己过得非常充实并有意义。

酸,让我开始成长

  刚到报社的第一周,我完全不了解报社的工作流程和人员关系,念姐最开始并没有给我布置太多任务,也没有让我跟着她跑新闻,只是让我去资料室翻看往期的报纸或者阅读其他相关资料,同时期到报社的其他实习生也是同样的遭遇。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天,使我特别受打击,甚至认为这样下去我学不到什么东西。几个实习生在私下里也开始有了抱怨。念姐似乎看出了我的烦躁,在一次一起吃中午饭时,她突然说:“看报纸看得怎么样了?”我直接愣住了,我就挑选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翻翻看看呀,难道要看出什么玄机吗?念姐看我没有接话就接着说:“我让你看报纸,就是让你看看我们这个部门的新闻一般的选题的角度和切入点,学会如何将新闻做的既符合老百姓的口味又具有自己的风格与独具匠心。这一周你就看报纸吧,下周就开始跟着我跑新闻。”我顿时脸红了,为自己之前的漫不经心和烦躁,以及对念姐的误解。

接下来的几天,我开始认真看报纸,总结《武陵都市报》社会新闻的行文风格,分析它各个版面的新闻特点,渐渐的,我对这份报纸一点点熟悉起来,每天都能学到一点新东西,感觉也不那么枯燥了。

 老师第一次带我出去的采访正值建军节,采访对象是一个退伍军人。这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红军,在战争中他失去了一条手臂和一只眼睛。初次见面握手的时候,我发现他的右手少了一根手指,当时心里一阵酸楚,眼泪差点掉下来。老爷子姓孙,儿女都在外面打工,剩下老爷子一人在家,在政府政策照顾和乡亲邻里的帮助下也算生活无忧。可是老爷子总是感觉到孤单寂寞,老爷子说:“不管看不看,我的电视都是开一整天,屋子里总要有点声响才好。”采访回去的路上,我跟念姐聊着天,谈到孙老爷子,我俩都流泪了,我一下子想到了我的爷爷,他同样是老红军,经常给我讲述他们当兵时候的事情,而我新鲜感一过就不想再听了,慢慢的他也不讲了。我想那个年代的人经历的东西,我们真的永远没有办法体会。我想以后我会去缠着爷爷继续讲他当兵时候的故事的。 

甜,是收获的喜悦

随着在报社实习的日子一点点过去,我也跟着念姐学到了不少知识,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方法。我的进步也很明显。最开始跟念姐出去采访回来,我们都是分开写稿,我写好后交给念姐看,念姐会一字一句的给我分析并修改,一篇稿件最后都会让我觉得陌生——几乎看不到以前的模样。慢慢的,念姐修改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到最后,我们采访完只由我写稿,然后念姐大概过目修改就可以了。当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一篇稿件不经过多修改变成铅字出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我高兴坏了,仿佛周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太阳不再毒辣,阳光不再刺眼,连矿泉水都透着一股甜。

我知道,这对我来说,可真是一个大的鼓舞。在兴奋过后,我也分析了一下念姐给我修改的地方,发现自己的不足,主要是新闻文本不够口语化、生动化,新闻标题页不够简练、准确;在采访方面,我还应多注意观察,注重培养自己与社会沟通的能力和细节捕捉能力,并且培养自己的超前意识,主动探析新闻动向。

后来这样的稿件出现得越来越多,我在每天的报题会也开始试着报题。对于我通过的报题,念姐会让我全权负责,从采访到写稿。慢慢的,我不再把自己想成一个实习生,而是报社的一员,真真切切的一员。

走出校园,接触现实社会;关注民生,提高综合能力。我相信我做到了。

苦,磨练中期待重生

重庆的夏天一直很热,不愧有“火炉”之称。进入八月,将近两个月没有降雨,各个乡镇区县都开始出现旱情,严重的地区已经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武陵都市报》开辟了“抗旱专刊”版面,社法部的记者也被随机分配到各个区县了解旱情,报道相关新闻。因为任务分配下来得很仓促,念姐和我刚好又分配到了比较偏远的乡镇,每次下乡采访对于我来说都算是一种磨练。

第一次下乡也是最难忘的一次,由于位置偏远,我和念姐背上电脑跟相机在凌晨5点半就出发了,驱车将近3个小时终于到达第一个采访地点,顾不上吃早饭,直接停好车开始爬山,在当地宣传委员的带领下来到受灾最严重的石家镇马脑顶村,映入眼帘的都是枯黄的烟叶和玉米——这是该村的支柱性农作物,一位老农在采访中用手抚摸着自家的干瘪的玉米,流下了眼泪。怀着沉重的心情采访完,我们回到镇里已经是中午12点,草草吃了一碗面条,马上又赶往下一个地点。在车上,我就打开电脑,开始整理刚才的采访内容,撰写稿件。14点50分左右,到达下一个地点新华乡。由于还是乡村基根道,车根本开不上去,当地宣传委员马上给我们找来了两辆摩托,让两名村民载着我们到达了采访地点。当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我记得当时的温度将近43℃,阳光晒在我裸露的胳膊跟小腿上竟然跟针扎似的难受。连续的赶场似的采访让我根本顾不上这些,采访完村民采访当地政府,采访完农作物受灾情况采访人畜饮水情况,听说乡里的找水队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水源,我们又激动地跟随去采访查看。一直到下午18点左右才完成采访,在政府食堂吃过晚饭后,借了一个办公室开始坐下来写稿改稿并挑选图片,再传回报社编辑部。最后驱车回到家已经是凌晨12点半了。后来我才知道,由于有的地方信号不好,我的电话通信中断,家里打了很多电话我都没有收到,大家都急坏了。我竟然也忙昏头忘了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

后来又跟着念姐跑了几个乡镇,可能是有了第一次的经历,我觉得都没有第一次苦,没有第一次累,都坚持下来,没有打过一次退堂鼓。念姐很是赞赏我这一点,社法部杨主任也说我是在同去实习的几个女生中最能吃苦的一位了。

这段经历,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一个健强的身体。因为记者不只是脑力工作者,更是体力工作者,只有身体好了才可以更好的进行新闻采写工作,一个健康的身体就是给自己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个无形资产。

我想,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磨练,在平常的生活中不能经历的磨练。如果没有经历这些,我绝对想象不了自己身体里有这么多的能量,我绝对想象不到我能克服这些困难并坚持下来。经历了这些磨练,我期待我会是一个不一样的我,重生的我。

辣,思想碰撞的火花

在实习期间,除了我自己的指导老师念姐给我了不少帮助以外,其他老师和实习生都给我不少支持和鼓励。在念姐有事或者没有采访的时候,也有其他老师愿意带我一起去采访。所以除了社法部常采写的社会民生新闻,我也才写了部分时政类,文体类新闻,丰富了我的实习经历,扩大了我的知识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社会经验。 

另外,同期实习的学生中,有些是学习法律或心理学的,也有学习企业文化的,甚至有市场营销类的,他们的专业知识都相当丰富,每次写稿件时都会给我许多专业意见,使我在不断进步。由于都是同龄人,甚至还有我高中的同班同学,所以我们经常一起相互交流,无所不谈。从他们身上,我也可以看到新闻学在他们眼中的认识,并且我也很愿意给他们讲新闻学的知识,一起分享学习新闻学的得与失、苦与乐。这样的经验交流与知识互补,是相当宝贵的,也是加深友谊的一种好方式。在交流经验中我发现,倾听与沟通是相当重要的,在采访的时候,一般的普通人都会有一种恐惧感,记者就需要让采访对象减轻恐惧,就跟拉家常一样,让他慢慢放松,然后一步一步切入正题。这是一件看似简单却不难做到的事,它要求记者有很强的观察跟交流能力。很多报道采访都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通过认真地向其他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并从中观摩其工作过程,我更清楚了记者要做的工作:策划新闻选题,跟编辑部人员交流意见,编前会讨论决定选题方向,采访写作,听取部门编委会修改意见,反复修改稿件。 这是一个记者最基本的工作流程。

咸,细节决定成败

   社会民生新闻要求要关注民生,贴近生活,替老百姓说话办事。在我看来,这是老百姓需要的新闻,也是媒体存在最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时,也是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 但在替群众说话的同时一定要兼顾新闻硬伤,尤其是每次写完稿一定要读,不要有硬伤。新闻的“硬伤”,是指一篇作品中,存在致命的、关键的、明显的错误,或者是不该发生的常识性的毛玻常见的硬伤有政治性硬伤、政策性硬伤、导向性硬伤、违反宣传纪律的硬伤、片面性造成的硬伤常识性错误和技术性的硬伤。报社里贴的数量最多的就是“什么是新闻硬伤”,要想做到没有新闻硬伤,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有时稍微一马虎大意,就会有新闻硬伤出现。 

指导老师念姐曾郑重地跟我说:“在采访时人名地名职务务必准确,这是做记者的基本要求。”这句话我一直都记在心里,看似小事,可往往会酿成大错,保持一个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备的。做新闻就一定得要求“真”务“实”,片子中的任何人名、地名、职务以及事件等都必须落实,有时候就是错或漏了一个字都会造成别人的不满或者读者的投诉,我就得到过一次这样的教训。

在采访一位百岁老人时候,念姐负责采访我负责记录,或许是因为老人年事已高,吐词不清,又或者是因为地方方言的原因,我错把老人的姓“孙”听成了“沈”,当时我拿着采访笔记向老人确认过,老人也说没有问题,交稿时候念姐也没有发现。第二天稿件见报,刚好报社一位同事认识这位老师,指出了我们的错误。因为这件事,我的指导老师念姐被扣了200元钱。她知道后,并没有怪罪我,反而教导我说:“有时候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采访时候针对关键信息要向被采访者多次求证,或者是向周边人求证,这样就会大大降低犯错几率。”

这件事真的是给我上了很大的一课,在后来的采访中,我都会特别注意信息的求证跟核对,一直到实习结束,我都没有犯过第二次同样的错误。

我一直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这次我亲自验证了。的确,一个小细节或是小动作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态度,也决定了成功或失败。

结语

 两个月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在报社实习的日子中,有过诚惶诚恐,也有过兴高采烈,现在细想起来,这也是一种成长的历程,只有你经历过了,才可以体会出其中的酸甜苦辣,才可以感觉到你的生命变得更加有质量有厚度了。这次实习我才真正走进了媒体,并参与其中,不仅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了实际采访中,更是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带借着实践的经验,我今后要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为以后成为真正的媒体人做好充足的准备。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武陵都市报》的前辈们看齐,积累更多的经验,多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当个“杂家”,不求为中国的新闻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只求尽自己的一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生命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我们都在一直向前走,无论前面有再多的风雨,再多的荆棘坎坷,我们都要走下去。要知道也许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我们的生命才变得更加精彩,更加的绚烂多姿。报社的实习只是人生旅行中的一个小过站而已,但也是一个必经之站。学校的生活始终是要结束的,走向社会是必然的,在报社实习的日子中对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不会让我退缩的,一直走在前进的路上观赏其中的风景也是一种享受,现在我只是想但愿到时候自己不要一直急着赶路而忘记了沿路的风景,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实习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使一次必不可少的锻炼,特别是我们新闻系的学生。经过这次之后,我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相信这会对自己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也希望自己以后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能尽力做到知行合一,知行相长,只有这样,才能在生命这场没有终点的旅行中一直走下去。

在这儿也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作为一名记者,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热情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都令我敬佩。他们不仅教会我新闻宣传的知识,更让我懂得做一名记者应该具有的的责任和社会良知。

对自己和所有的新闻工作者说一声:“加油!”

20##年10月23日


实习作品一览表

班级: 33051001                 姓名:曾珠              学号:26

(共  2  页)

 

第二篇:新闻学实习报告

铜川日报实习报告

一、概况

在学校组织的集体实习中,我们一行7名同学有幸进入了铜川日报社。我被分配到新闻中心要闻版,师从报社的彭老师。

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铜川日报这家报社。在陕西,铜川日报创办早、资历老,水平高,实力雄厚。不仅每年都有不少陕西省好新闻报道出来,而且报社里的记者也个个经验丰富、业务优秀,在业内有很好的声誉。对有志于学习新闻特别是党报新闻的同学们来说,铜川日报社是个理想的实习单位。

但是作为一个刚刚走上岗位的实习生,我们也面临过很多困难。一开始免不了感到人生地不熟,甚至水土不服,再加上不熟悉报社的基本操作规程,和报社里的各位记者老师也就搭不上话。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从最基本的替记者们取报纸等看似琐碎的小事做起,以谦虚勤奋的态度,不懂就问,举一反三,并且尽量完成每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一来,我们终于渐渐得到了记者们的认可,能够随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但这仅仅是实习的第一步。接下来,为了尽快进入实习状态,我必须尽快了解铜川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通过带我的彭老师、报社的记者们和网络,还有过期的铜川日报,我不仅对铜川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也对铜川日报的定位、风格等有了必要的了解。

在报社实习的这次实践,充分暴露了我在学校里学习的不足,特别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不够强。于是,我利用周末和其他空闲时间,从实际需要出发,认真学习专业课知识,练习写作消息、通讯等不同体裁的新闻,带着实际问题和感受研读新闻名篇,练习新闻采访……实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在彭老师等新闻前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把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起来,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品尝到了新闻人的艰辛,享受到新闻人获取信息的快乐。

心得体会(一)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习的最大收获就是让我明白了,学校只是成长历程的一部分,社会才是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实习就是一次拉近校园和社会距离的一次尝试。走进纷繁复杂的社会,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永远有限的,正因为有了实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努力,我才懂得了学无止境的真正含义。在实习中,我们把实习岗位当成一份真正的工作那样来认真慎重地对待,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来学习动手写文章的,更是来学习用心做人的。这期间,报社前辈们,特别是带我的彭老师,他那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次采访,每一次写作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实习生,既要学习采访的技巧理论,更要通过实习这个广阔的平台,在与形形色色的人的接触中,总结学习做人的道理。因为社会不仅是书本上各种科学规律的体现,也更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所组成。彭老师的采访面比较广,司法、行政、乡镇基层机构??这也让我有机会更多的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对铜川、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增长了我的社会经验,让我有了更开阔的眼界,在新闻稿件的写作中更有力度深度。我将永远牢记:要学好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新闻采编业务

新闻写作中讲究七分采三分编,学习采访等各种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本次实习的另一个重点。我在新闻中心负责的业务里,政治性硬新闻比较多,采访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与人交流、运用各种技巧获取未知信息的过程,本着这样的原则,采访过程中记者的角色是不断转换的,与采访对象的地位是平等,在与采访对象拉家常似的谈话中,获取、提炼自己所需信息。当然针对不同的采访场景有众多的特别要求,更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不让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报社的实际操作脱节——这要求我们除了多观察多思考外,还要多问。记者们从事着光荣而艰苦的新闻事业,承受了巨大的职业压力,虽然是我们的老师,却完全有可能无暇顾及细致入微地教导我们,这就需要我们主动虚心求教,让老师知道我们在哪里需要指导。学生能够虚心好问,也说明学生善于思考,工作上往往可以避免许多失误,也是记者老师们乐意见到的。

以下是我在实习中得出的几点经验:

1、采访时要放下实习生的畏惧心理。因为采访时自己的身份不仅是实习生,也是报社形象的直接体现,所以一定要举止大方得体。老师既然给了我们出去采访锻炼的机会,我们就要好好珍惜,想老师所想,记老师所需,而不是功利性地考量采访笔记是否在当下有用。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正是我们的知识经验积累的重要内容。

2、新闻业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新闻写作。如果说实习是一场硬仗,那么新闻写作就是其中的攻坚战。这场攻坚战里,报社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刊物资源:新华社稿件、过期报纸、新闻类杂志等等。我认真研读这些过期报纸,将其中的好稿件整理、归纳成笔记,找出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求教。当然,写作还需要自己勤于动笔。一开始,写完后修改到自己满意了,拿到老师那里才发现与实际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记得一次去一个叫董家河的地方,采写一篇反应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新闻稿件。那时,我已经学会了留心彭老师询问当地负责人的每个细节,并且实地看了当地的一些真实建设成就,靠着材料丰富,观察充分,写出来新闻稿件自己和同学都觉得生动翔实,彭老师却立刻指出了还存在内涵不足,政治高度不够等问题。彭老师的严格要求让我一度感到不甘心却又不肯服输,于是更加留心老师的写法和自己的不足,终于在一个月内,拿出了能够让老师改几个字就见报的稿子(《耀州区力促防汛工作落到实处》),也得到了老师“有悟性、进步大“的赞扬。

心得体会(二)积累

厚积而薄发,水到渠成。只有平时扎实的积累,认真的准备才能在写作中举重若轻。

1.扎实的基本功,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更是最难弥补的。其实即使是学过中文系或者新闻系的一些理论知识,也不等于写作就不成问题了。对于每一种意思,任何人,不论是作家记者,还是没有文字功底的人,都能把它用语言表现出来,这中间的差距就在于是否做到了简洁、凝练、切题。写作的基本要义是词尽其妙,完美达意。写好后的文章能做到“去一字太简,增一字过繁”。

2.新闻的有消息、评论、通讯、调查等众多文体,短暂的实习期间,不可能每一样都学精,我选择了集中学习采写消息和通讯.两个月的实习,是我对这两门文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彭老师平时经常告诫我:“消息就像是一道家常菜,看似普通其实却众口难调。要调好这道家常菜,非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怎样下这功夫呢?不仅要熟悉新华社通稿和各家报纸消息的长处和特色,而且要把握自己读者的阅读习惯,者必须靠把过刊当教材、当参考来苦读,才能迅速地把握。

3.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消息就是来报到这些有价值的信息的一种最快捷简明的方式.说到底, 消息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最大量的消息传给读者.这盘菜的素材就是当地发生的基本事实和他们蕴含的实际意义,调料就是记者的文字基本功和理论思维修养.这个最大量的信息既要包括基本的事实,还要包括基本事实所反映的实质.

4.党报消息和我们熟悉的通讯的区别在哪里呢?党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以先进的舆论引导人,反映当地的生产建设和人文状况。凡事应考虑其政治高度,因此平时认真收看新闻联播、了解党的大政方针就十分重要。通讯主要集中在人物通讯上,这里学校里学的知识就可以直接亮出来了——那就是人物通讯讲究以细节感人,感情充沛.语言饱和。我按这种要求采写了通讯《高额学费愁煞寒门学子路通》。这篇报道的耀州区的理科状元路通, 品学兼优却因为贫病而面临失学危险,因此我在通讯中呼吁社会伸出援助之手。通讯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耀州区区委书记看后当即做出援助批示,路通在社会的帮助下得以圆大学梦。采写这篇通讯时,为了使它能够以情感人,我把采访时深入到了每一个熟悉路通的邻里街坊,从采访中提炼出大量生动而且感人的细节,依靠细节深入人心。

写作的基本要义是词尽其妙,完美达意。写好后的文章能做到去一字太简,增一字过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内容主要是靠在学校的积累。但是从新闻的本质而言,作为信息,要让多数人然看懂,还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和平实,言为心声,用最简单的文字,将客观现实、自己对现实的看法表现出来。实习过程中彭老师一直这样教导我,我也在实践中努力体现这种观念。

心得体会(三)新闻人的人文关怀

一位学问家曾说过:“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一个有着高尚情怀、清正廉洁的记者,应该真正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对美好的事物爱得深沉,与社会的不良风气习惯作坚决的斗争,为民呐喊,写出有影响力的作品。要深刻体味温家宝总理的那句话 “是人民养你们的,自己看着办!”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没有正直的品行和优良的作风,谈什么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呢?好的新闻作品来自深入、踏实,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追求。一个传媒人,如果只把写作当作自己饭碗的一部分,谋取物质利益的工具,那么产出再多也只是次品。

新闻人的人文关怀,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体现在以人为本,向上看要及时反映党和政府大政方针政策,推出社会典型,介绍好的生产经验;向下看要及时反映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同群体遇到的各种问题,激浊扬清,为最广大人民服务。怎人中带有感情.新闻讲究客观公正,但是新闻是写给人看的,尤其是通讯,至少应该是文字中富含感情的。报纸是社会的利器,报纸尤其是党报中的哪怕任何一点内容都会深深影响社会,成为影响明天的历史,作为记者,决定报纸内容的重要角色,无论社会中有多少潜规则,都应该保持清醒,以冷静的头脑,客观的思考认真记录社会的变迁。对生活,对社会充满信心,保持清醒。正是彭老师的殷切教导和我的苦苦坚持,我不断地思考着记者的职责使命,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彭老师同我采写的《耀州区力促防汛工作落到实处》、《耀州区全力推进苹果产业发展》、《耀州区计生水平不断提高》、《耀州区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等反映铜川发展状况的系列稿件获得较强反响,许多还被西部网、农村经济网、陕师大学报等收藏转载。耀州区宣传部还因通讯<<高额学费愁煞寒门学子路通>>的良好社会反响,专程来到报社致谢。

为了更好的把锻炼自己,除了党政新闻外,我还不断的学习文艺文,在副刊上、社会新闻版上发表了若干文章如《听雨》、《故乡的苇荡》等.还与其他同学一起出去跑新闻,找线索,也取得了我一定的收获。

在铜川实习,大家齐心协力,克服了饮食居住条件等方面的重重困难,风风雨雨中坎坎坷坷的走完了实习全程,虽有挫折失败,也只是年轻时的宝贵教训积累。更何况更多的是收获喜悦和心得.感谢实习中带我的彭老师,从学习到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傅老师、段老师以及报社的其他老师、领导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帮助和关怀,在我们提供了一个如此宽广的实习平台.感谢一起实习的同学对我的帮助.,实习中没有大家的帮助,我很难有这么大的收获。

在实习中我发现了如下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学校的重视

1. 理论修养偏低。无论是政治修养还是业务理论修养在社会类新闻中尚

可以应付,在党报新闻中可能会显得有些不足。这是我在报社中最吃

力,也是感受最深的地方,在写作《耀州区力促防汛工作落到实处》时,我就感到这种局限,在学校并没有学过这种写作样式,写完后还

害怕挨批评,当然结果是好的。这种因为理论修养不足犯尴尬的情景

太多了。政治理论修养如何直接关系到稿件水平。详例略(董家河的

例子)。建议大家多看一下理论类和政治类的书籍。动手能力可以很

快学会,但是理论短板的修补绝非一朝一夕。

2. 理论与实践不对称,在平时的新闻采访写作中,真正锻炼的机会太少,

很难达到进入报社的要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