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是这样进行小班角色游戏讲评的

个人专题小结

——小班角色的游戏讲评

东方锦绣幼儿园 陈丽静

背景:

这学期针对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指导进行了相关研讨,而角色游戏的讲评,是对幼儿游戏的一种间接指导,它是游戏观察指导中重要的一环。开展角色游戏的讲评工作,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幼儿游戏水平。在本月的实践中,我着重梳理了我在小班角色游戏讲评中的一些方法,围绕幼儿的生活经验,从实物演练、幼儿体验、和问题矛盾出发,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和感受,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热情。

一 游戏评价从实物演练出发,通过观摩幼儿具体操作提升经验。 案例一:

一次,我在观察娃娃家烧饭的游戏。只见昊昊在一个空碗里不停地用勺子来回敲打,接着拿了个小罐子往碗里撒了些东西,又继续用勺子敲打着。过了一会儿,他把碗里的“东西”(其实里面空空如也)倒在了炒菜锅里,假装炒起来。炒了一会儿,抓起一根黄瓜放入锅里继续炒,炒了一会儿后便离开了。

【观察到这个短短的片段后我很是惊喜,因为孩子已经出现了抽象的表征行为(打蛋),而且有意识地进行了菜肴的匹配。旁观者很容易阅读出来——昊昊用勺子在空碗里来回敲打是在打蛋,而后将空碗里的“东西”倒入炒菜锅是在炒蛋,最后将黄瓜放在里面一起炒是在做黄瓜炒蛋。昊昊这一系列的行为是有先后的逻辑顺序的,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个高水平的游戏!不过他的游戏还难以避免小班幼儿“虎头蛇尾”的年龄特点,于是我尝试着通过讲评把昊昊的游戏亮点放大,并把不足补全。考虑到小班幼儿更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画面的特点,我在讲评中请昊昊将他做饭的经过进行了一次“情景重现”。 】

师:今天我路过娃娃家的厨房,一股香喷喷的菜香扑面而来,我一看,原来是娃娃家的爸爸在做菜。我看到爸爸一会儿(做打蛋的动作),一会儿(做炒菜的动作),可忙了。

昊昊:这个是我。

师:呵呵,是啊。今天昊昊这个爸爸做得很像样,饭菜做得特别好,想不想 1

请昊昊来露一手啊?

幼:想!

(我请昊昊上来,并将娃娃家的煤气灶以及一些昊昊在炒菜游戏过程中用到的道具都搬了上来。昊昊开始像模像样地打蛋。)

师:有谁看出来这位爸爸在做什么?

幼:打蛋。

师:是呀,在碗边把蛋壳敲碎,让蛋壳里面的东西都倒在碗里,然后打呀打呀。看,我又敲了一个蛋进去,这下爸爸的碗里有两个蛋了。

【我用更完整的动作提升幼儿游戏经验】

师:蛋打好了,接下来做什么呢?

幼儿边看昊昊的操作边说:炒蛋、放盐、放味精、放黄瓜,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肯定昊昊的动作,同时提出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如:没洗过的黄瓜就这样放进去了?炒玩了菜怎么盛出来呢?在我和孩子们的提示下,昊昊不断修正着,讲评就在游戏的观看与讨论中结束了。

【小班幼儿是非常直观的,当具体的形象存在于他们眼前时,他们会乐于去观察、乐于去思考。于是我抓住了幼儿的这一特点,通过观看昊昊的操作过程,不断引导他们叙述,帮助幼儿将别人的游戏经验融入到思维的表象中去。当然在昊昊的操作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正确的与事实不符的情况发生,有针对性的提问,不仅帮助下面的幼儿思考,同时对操作者昊昊来说也得到了经验的提升。】

二 游戏评价从幼儿体验出发,通过激发幼儿情感提高游戏水平。

案例二:

乐乐穿着医生的服装做在病床边,在给娃娃打吊针。“这是谁家的宝宝呀?”我走过去问道。“娃娃家的。”“谁送他来的?”“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哦,他们人呢?”“他们走了。”“哦,所以你陪着宝宝是嘛,真是个负责的医生。”

【乐乐的角色意识非常强,他尽心尽职地做着一位小医生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看病的逻辑出现了问题:娃娃被放在医院,家里人不管了?这样的情形与幼儿的实际情况不符呀,而且人对物的操作相比人对人少了言语上的交流。于是我考虑着寻找一个切入口,让游戏充分活动起来,帮助幼儿提高游戏水平。考虑到小 2

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我从他们自身的体验出发,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在讲评中,我从孩子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你们都去医院看过病吗?

幼:看过。

师:是自己一个人去的吗?

幼:不是。是妈妈陪我去的。

幼:我是阿姨陪的。

幼:奶奶也陪我去看病的。

师:怎么不能一个人去呢?别人陪着多麻烦呀。

幼:我们是小孩。

幼:大人会照顾我们。

师:哦,原来因为我们年龄小,爸爸妈妈不放心,所以需要他们陪着方便照顾我们。不过今天啊,我在小医院看到有一个娃娃好可怜噢,他的爸爸妈妈把他送到医院就走了。我好担心他啊(边说边把娃娃抱在怀里。)瞧,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娃娃就算吊了针,病也好不了。谁是他的爸爸和妈妈呀?

幼儿纷纷举手争做娃娃的爸爸妈妈。

师:好,我请你来当他的妈妈。

一幼儿小心翼翼地抱起娃娃。

师:对啊,有了妈妈的关爱,娃娃笑了喏。

幼:我来当他爸爸!

师:好,你也来抱抱他。真是个好爸爸!如果你们做了娃娃的爸爸妈妈,我相信啊,一定不会把娃娃送到医院就不管的。否则娃娃没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该多伤心啊!

【小班幼儿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在游戏讲评中需要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帮助幼儿去感受。陪娃娃看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单纯说爸爸妈妈应该陪娃娃看病,那么孩子只会点头称是,但至于为什么要陪着,他们肯本不会考虑。而这一次我的讲评从孩子自身的体验出发:你们都去医院看过病吗?是自己一个人去的吗?他们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回忆出大人照顾他们的感受,从而在内心情感上认同爸爸妈妈的行为,做爸爸、做妈妈照顾娃娃,成了他们向往的角 3

色。】

三 游戏评价从问题、矛盾出发,通过提出疑问与幼儿共同解答

案例三:

我在一边观察肯德基的游戏,此时正在小医院工作的岳岳看到我,走到我面前,把我当成病人,将听诊器的一头对着我的胸口,听了一会儿,然后说:“不好了,有点发烧。”

【听诊器能听出发烧?面对这个很明显的错误概念我应该指出吗?孩子找到我为我看病是他摆弄游戏材料以及交往的需求,我最好是陪他玩上一阵,暂时不直接去否定他。】

于是我说:“医生,我最近总是咳嗽,你帮我再仔细听听。”边说我边来到他的工作台旁。“好的。”他很乐意地回到医院为我检查起来。

【幼儿的游戏出“问题”了,而这个问题在幼儿的经验范围内,因此我要在讲评的时候把它提出来。考虑到幼儿生活经验的差异性,我将问题抛出,通过提出疑问与幼儿共同解答,同时帮助孩子提升有关看病的经验】

师:今天我去医院看病,医生用听诊器为我检查了一会儿,说我发烧了。你们觉得哪里不对吗?

幼:听诊器听不出发烧的。

孩子们纷纷点头赞同

师:那要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发烧了,该怎么做?

【既然这不是大多数孩子纠结的问题,只要有个明确答案就可以了。于是我把讨论的重心转向了怎么知道病人发烧了。】

幼:用手摸一摸。

师请幼儿上来演示。

幼:可以量一下体温。

师:怎么量?

幼:塞到屁股里量。孩子们发出欢快的笑声()

师:这叫量肛门,医生用的是肛门表,给小宝宝量体温经常是用这个办法的。 幼:还可以放在肋格卒(上海话)下量。

4

师:对,放在腋下量很方便。边说边让幼儿上来模仿。

幼:还能放嘴巴里量。

师:是呀,用口腔表量体温也是医生看病经常用的方法。

就这样,我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了很多判断是否发烧的方法,摸额头和太阳穴、量口腔表、量肛门表、量腋下。同时在医院提供了体温计、棉花等材料,丰富幼儿的医院游戏。

【一般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是大年龄孩子比较适合的讲评方式,但是当这个问题在大多数幼儿的经验范围内产生矛盾了,还是可以通过提出疑问与幼儿共同解答】

总结:游戏的讲评是教师游戏指导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应该让幼儿成为游戏评价的主角,给予他们表现与分享的机会。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我们需要更直观、更自我、更开放的讲评环境,因此我们需要从实物演练出发、从幼儿体验出发、从问题、矛盾出发,为幼儿创设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教师应引导幼儿就游戏情况开展讨论,让幼儿体验和回味游戏过程,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中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2011.12.

5

 

第二篇:中班角色游戏案例记录

中班角色游戏案例记录

游戏主题:美食屋

背景:

在之前的游戏中,我观察到随着孩子们的游戏主题的展开,他们的游戏情节开始复杂起来,游戏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积累。孩子们的交往也摆脱了对现有游戏玩具的依赖,开始与同伴进行言语的交流。他们游戏角色越来越逼真,游戏行为也形象具体起来。

其次在每次游戏前孩子们也从原先争抢角色到开始互相讨论、协商各自的角色,如孩子们会表示以换班的办法轮流担任角色,或是角色谦让给没做过的一方来做。他们绝大多数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浓厚兴趣,能主动地投入,并能按事先商讨好的角色的任务去游戏,有时还会创造性地发展一些。随着角色间交往的增多,孩子们产生了对于货币的需要,于是投入了货币及消费卡等游戏材料。 游戏实录:

西西今天是娃娃家的爸爸,爸爸发现“美食屋”推出了新品种的饼干,于是兴致勃勃地从ATM机里取了钱打算去购买。

佳佳(美食屋服务员)在听到服务铃后非常有礼貌地说:“你好!请问你需要买什么呀?”

西西:“我想要这种新口味的小羊饼干。”

佳佳:“你要买多少呢?”

西西:“我要买四块。”

佳佳忙活了一阵之后将“新鲜”的饼干递给西西,西西马上问道“多少钱呢?” 佳佳犹豫了下回答:“ 80块!”

西西一听急了:“怎么那么贵的啦!不行!”一张小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行的,我说80块就是80块,我今天是餐厅的服务员。”佳佳一本正经地回答说。

“不行不行,太贵了!”“行的,就是80块。”??

“你个臭佳佳??”??孩子间开始出现了相互抱怨的非角色的语言。

措施:

教师以顾客身份介入游戏,“我也想买这种小羊饼干,可以吗?”

“可以,请问你要几块呢?”服务员佳佳不再理会之前的顾客,来招待新顾客。

“我也要四块,和刚才那位顾客一样。请问需要多少钱呢?”

“嗯??6块钱。”服务员思考了下回答。

“6元就可以了吗?可是我刚才好像听到那位顾客我我买了一样的东西,要80元呢!为什么呀?是不是他的东西比我的好呀?”教师问。

服务员佳佳马上解释说:“不是的不是的,是因为刚才涨价了。”

教师很意外服务员给出的答案:“怎么会突然涨价的呢?”

服务员有点语塞地说:“嗯??就是因为??那个??东西都贵了。”看来服务员是理由充分,教师便开始与西西爸爸沟通,“爸爸,你这个饼干是买给谁吃的呀?”

爸爸急忙说:“我是买给我娃娃家的宝宝吃得,还有妈妈和阿姨一人一块。” “真是位关心家人的好爸爸。”老师努力调整西西的心情,“那么你有没有把你买饼干的理由告诉服务员呢?说不定他会愿意给你便宜一点。”

西西显然认同了老师的说法,马上迎到服务员面前说:“我是买给我娃娃家的宝宝吃的,快过新年了,我想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他们的,你可以便宜一点吗?”

服务员看看爸爸,再看看老师,略有不情愿地说:“好吧,就给你便宜一点吧,8块!”这时西西爸爸脸上露出了笑容,马上付钱买了东西走了。 分析

中班孩子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物品的价值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就会产生案例中这样的情况,有时幼儿往往会把一样东西的价钱定得很高。而两个孩子的分歧也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同一件物品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这正是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两个男孩子都是班级里认知语言方面发展的比较好的孩子,平时两个人会为了证明谁比谁更强而有些针锋相对,佳佳开出高价格也有这其中的因素。

顾客与服务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出现问题之后,孩子们开始脱离自己的角色,出现非角色的语言和行为。这正是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之一,角色意识

还不是最稳固,遇到困难情境时可能就会脱离角色。所以教师选择在这个时机介入游戏,并引导孩子重新回到角色中,并以自己的角色身份解决问题。 反思:

游戏当下的矛盾是解决了,但是其中的服务员最终还是感到有些不满的,可能他并没有完全认同这样的解决方法。

教师在游戏的交流分享中可以再来解决,利用集体的经验先来判断“80元是否贵了?”如果孩子们都觉得是合理的那么就没有去解决的必要,应该反过来做爸爸的工作。而如果集体的经验都认为“80元贵了”那么用大家的经验来说服服务员来的更有效。

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尊重幼儿的经验,不将孩子禁锢在成人的思想之中,认同他们的认知水平,让他们有了经验之后再向前推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