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简介:

王洪春,女,汉族,52岁,重庆市开县白泉乡平安希望中心小学一级教师。坚守山区教育30多年,20xx年主动申请到最偏远、交通不便的群岭村校任教,用啤酒箱子当床,用破麻袋分隔男女厕所,在屋檐下做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关爱农村留守孩子,帮抚培养6个留守儿童,自费为学校买挂图、体育用品。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高山上的“保姆老师”

——记开县白泉乡平安希望中心小学教师王洪春

海拔1700米的高山上,一位50多岁的女教师独守着破旧的村校,靠着坚强的毅力和一颗为山区孩子无私奉献的爱心战胜了无尽的困苦、恐惧和孤独,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希望的晴空。

她就是王洪春,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教师,为山区教育奉献了30年,选择了大山,挑起了重担,她的事迹让无数人感动、称赞。

王洪春本是离县城较近的和谦镇人,因被大山小伙子刘权明的憨厚感动而随嫁到了最偏远的白泉。又因为她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和对孩子的喜爱当了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命征程。

30年来,她坚守在大山的深处,克服了重重困难。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农村的小学教育,奉献给了渴求知识的一代又一代的山村孩子,用她慈母般的情怀呵护着每一个孩子。 白泉乡是开县最偏僻、最贫困的一个乡,30年前,这里还不通公路,要想去一趟县城,徒步翻山越岭,要走上三天三夜。而王洪春又选择了这个乡最偏远的村校扎下了根,一晃就是30年。

30年来,王洪春爱生如子。在30年的教师生涯中,她自始至终关心照顾每一个学生,在她班上学习的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她都了如指掌。她对困难的学生

总是给予无微不至关心,要是哪个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失学,她总会从微薄的工资里面挤出一部分钱给学生垫书杂费,说服他们复学。一个又一个,一年又一年,垫的钱越来越多,还她的却很少,30年来,究竟给学生垫了多少费用,她自己也记不清了,因此,也让她自己的生活也经常举步维艰。

王洪春家在农村,她每天上完课还必须干农活,但是几十年来,她在工作上从来没有拖过后腿,对学习差的学生她也总是悉心辅导,从不放弃一个后进生。每天傍晚,她总是走村串户,到学生家里去家访,去辅导学习差的学生,经常到了半夜才打着火把回家。

20xx年8月,处于1700米高山上的群岭二校急需教师,但是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正在学校领导焦头烂额之际,49岁的王洪春老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决定,她自愿申请到群岭二校任教。一个女教师,到一所荒凉得古庙一样的学校教书,这让所有知道的人都大吃一惊。

群岭村校是全乡最偏远、环境最恶劣的村校。海拔1700米的山梁上,一间破旧的土墙教室,两边的陡坡延伸至让人恐惧的深谷。从场镇到那里,要走4个小时山路。以往的老师,没有谁在学校待上过一年。

因为之前没去过群岭,开学前,王洪春让丈夫刘权明先上山看看。刘权明回来后,久久没说话。“只要有路,我就能爬上去。”听了妻子这话。刘权明开始默默为她收拾上山的被条、换洗衣服、方便面和咸菜。

群岭二校地处群山之颠,四面迎风,泥巴墙,瓦屋顶。校园总占地面积38.9平方。开学头一天,夫妻俩背着东西,早上8点从家里出发,下午2点才走到学校。 来到学校,王洪春愣住了——30平方米的教室被隔成两间,一间是教室,容纳两个年级的复式班,一间是老师卧室兼厨房。教室里,3只脚的课桌就有6张。一个没有门的厕所,中间挂了条麻袋分出男女。王洪春让丈夫维修桌凳,自己打扫清洁。两间屋,清理出的老鼠屎装了一筲箕,还发现4张蛇蜕下的皮。

当天晚上,因未带床,王洪春和丈夫将纸板铺在地上睡,没电,就点蜡烛。一周后,学校才通电,丈夫也从家里搬来一个床垫,放在借来的6个啤酒箱上,算是床,一直用到现在。

几个留守孩子和王老师住在一起,除了上课,王老师还要煮饭或者方便面和学生一起吃。由于卧室太窄,王洪春不敢在里面生火,山上电压低,又不能用电饭锅,所以王老师把灶搬到了屋外的空地上,下雨天又搬到屋里。她做饭的灶就是一只瓷盆,上面再放一个“三脚”和一口锅,看起来有些像过家家,却让人觉得心酸。由于这里海拨高,群岭山上,每年冬天两个多月大雪封山。没有水,她就将干净点的雪放在锅里,融化后做饭。但不管多干净的雪,融化后的水都是黑的。她不敢喝,王老师只好干吃方便面。刚刚到群岭村校的一年里,她和学生就吃了七八十箱方便面,三年吃了多少箱方便面她自己也说不清了。

条件越是艰苦,王老师越是努力地工作,因为她认为在这里生活的人太不容易了。她希望能多为孩子们充电,让孩子们长大了凭自己的实力改变命运,尽管她担任的是复式班,但她对教学工作丝毫没有怠慢。对于学生作业,无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她都一丝不苟地批改,而且还在一个本子上详细地记录了“作业反馈信息”。学校领导问她:“这么多的作业你怎么改完的?”她却平淡地说:“反正没事,改点作业充实一些。”

王洪春老师是82年前的民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她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在她的备课本和教科书上,到处能看到那些“循规蹈矩”的小字,那是她钻研教材的见证。在村小有很多课余时间,王老师除了改作业和辅导学生,就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备课和学习。她说:“闲着也是闲着,有事做还好些。”在她简单的床铺底下,有很多书,她说没地方放,只好放棉絮下面了。 四

群岭二校由于是白泉乡条件最差、环境最恶劣的村校,曾经几度派人去,都被那里的境况吓退了,在那里最需要老师的时候,年近半百的王洪春却主动申请去任教,这事却让她在那里

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在白马泉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农村人光靠种庄稼维持生计是不行了。于是有劳动能力的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便成了教育过程中严峻的问题,据统计,白泉的在校生中,留守儿童占50 %,留守儿童的家中的大人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家里的活计变得特别忙,再加上学校路途遥远,接送孩子也就成了大问题,见此情形,王洪春老师主动给孩子做中午饭。每天中午王老师都要用那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灶台里给十几个孩子做饭。

家长们见王老师待孩子特别好,有些离学校远的就干脆把孩子送到王老师那儿住。仅仅十多个平方的寝室里,住着王老师和四个孩子,他们小的四岁,最大的有六岁。白天,王老师要为他们热洗脸水、洗脸、梳头、做饭,晚上,还得在三更、四更时分叫醒孩子陪他们上厕所,否则就会尿床。王老师每天给所有孩子上完课,便和这四个留守儿童一起玩。在王老师这里,老师、厨师、管理员全由她一个承担起来了。当同事问她累不累的时候,她却用了一句最普通的话回答:“比起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就好耍多了。”

孩子们没有床,王老师就把自家的钢丝床背了上去;高山上没有零食,她便在街上买了背上去免费给孩子吃;孩子们没水喝,她便在简单的灶台里给他们烧开水;孩子们没活动场所,她便让自己的丈夫用木头做了一个乒乓球台,她还买了如跳绳等许多体育用品,给孩子们玩;她还自己掏钱买了拼音挂图、教字挂图、汉字挂图等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也就是因为她的用心良苦,现在不仅让本校学生爱校如家,中心校回去的孩子也爱去那里玩。也就是因为她的善良和蔼,山上许多大姑娘也拿她当自己的妈妈,跟她谈心,请教她一些生活小常识。在这里,王老师得到了全体村民的尊重和信赖,王老师也不再孤单,因为在这里她有许多亲人。

在王洪春主动申请上山之初,有人怀疑她在那里坚持不了半年,也有人说她是为了出名。而今天,王老师不仅坚持了下来,当然也出了名,她的事迹让无数人感动,也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但这不是她上山的初衷。出了名的王老师还是和以前一样,默默的坚守在1700米的高山

之巅,默默地辛勤工作,既当老师,又当保姆,默默地忍受着孤寂和艰辛,用自己柔弱的双肩为大山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春华秋实,30 年的倾情投入,30 年的辛勤耕耘。王洪春以她大山般的朴实和坚毅,真诚待人,踏实做事,无私奉献,赢得了学生的敬仰,家长的尊重,社会的好评。她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她的感人事迹不仅受到社会各界和许多媒体的关注, 20xx年,她再次被学校评为模范教师,县“十佳班主任”,20xx年评为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20xx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和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巾帼标兵、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并当选为市县两级妇代会代表。面对这些荣誉,王老师却说:“其实我做的都是分内之事,平常事,我只是希望我退休后,能有人继续上来照顾这个山上的孩子,他们需要用知识来改变命运。”王老师就是这样平凡的一个女人,和这里的许多女人一样,放假回家了是个贤妻良母。然而如此柔弱的肩膀却挑起了大山的脊梁,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了她近乎一生的心血。如今,年过半百的她仍然坚守着那座大山,坚守着那里的孩子。

 

第二篇:20xx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获得者介休市绵山镇兴地小学乔志勇先进事迹材料

教书启智育桃李 播撒师爱泽桑梓 ——记20xx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获得者介休市绵山镇兴地小学乔志勇 乔志勇,男,19xx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介休市教育局兼职教研员,晋中市级教学能手,介休市首批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20xx年9月10日,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乔志勇,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憨厚的性格,朴实的语言,头顶上没有耀眼的光环,嘴巴里没有豪壮的言语。但只要进入课堂,他就神采飞扬,投身工作,他就风风火火。长年来他像一头拓荒的耕牛,忠实地坚守在山区教育的第一线,守望着他钟爱的三尺讲坛,用优秀共 产 党员的标准践行着自己的职业信念,在教书育人这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一、 师爱与责任铺就其师道之根本

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把一份平凡的工作做出一种境界,做出一种幸福,这一切源自乔志勇为人之师的爱与责任。他做好教师的第一招就是对学生倾注爱心。

19xx年7月他于山西太谷师范学校毕业,同年9月长期生活在平川乡村的他积极响应介休市教育局“支边支农”的号召,毅然选择了介休东南山区的一所寄宿制小学-----樊王乡北坡小学任教,担任毕业班语文、品德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还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身在偏僻的山村小学,他克服了太多的寂寞和冷清,静下心来认真钻研从教业务,苦练基本功,利用闲暇时间练习书法,创作诗歌,研究课堂教学。 1

他热情的工作态度感染着身边的老教师,青年教师,甚至是校工。这样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时间给简陋的山区学校带来了朝气,带来了憧憬和希望。从此,这所山区小学就迈上她的辉煌之路。

19xx年9月协助时任校长分管学校教研工作。他硬凭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带领全校6位老、弱、病、代教师,开始了北坡小学的创业之路。协助老校长跑村委、找上级,硬是在19xx年9月撤出危房校舍,将学校迁在北坡新村,多方筹资30万建成了崭新的学校。继后又创建了标准化宿舍,开展丰富多彩的二课活动,学生的布贴画作品得到了市委、政府和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赞赏。后来又被评为介休市示范小学。介休市教育局还在学校召开了全市规模办学和标准化建设现场会。一时间北坡小学成为了镶嵌在万关线上的一颗明珠,乔志勇的先进事迹也被各家媒体多次争相报道,介休教育电视台倾心制作的专题片《大山里的年轻人》还在全晋中市进行了节目展播,他成了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明星教师。

20xx年2月,新学期开学,他又做出一个令家人不可思议的决定----要去山区支教。多年山区工作的经历,他深深地知道,现在山区教师老龄化非常严重,山区孩子需要学会电脑、知道互联网,山区孩子需要学会英语、知道全球化,山区孩子需要读更多的书、知道山外的世界更美好,山区孩子需要一帮有现代意识和头脑的新时代教师来引领他们成长、成才,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于是,他排除家庭和亲朋 2

的干扰,积极响应国家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要求,毅然选择了介休西南山区的绵山镇兴地小学去任教。兴地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小学,8岁大的孩子就得住校,自己吃饭、洗碗、打水、洗漱、叠被子、整理床铺、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看着和自己的孩子一般大的学生,他哽咽啦!他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大了,山区的孩子也需要成才、发展呀!看着孩子们一个个稚嫩的双眸、渴求的眼神,他更加坚定了长期扎根山区的信念。

正是这种责任感的召唤和驱使,乔志勇像亲人一样关心着班里的孩子。每天晨读时,午休后,乃至晚餐前,他总在办公室里的“学生接待室”,帮一些学生补差补缺、面批作业,看着学生一个个的走进又走出,他总是忙得忘记了疲倦,忘记了时间,经常食堂师傅要催他才吃饭。他自己的孩子在城里小学读书,可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去顾及,一天到晚都难得说上几句话,更不用说关心和辅导啦,全靠同是教师的爱人照顾……他心里想着的是学生,努力用自己的爱心塑造着山区孩子们美好的心灵,用自己的青春为农村孩子们编织七彩的梦!

二、方法与绩效造就其师道之艺术

教育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乔志勇在为师之道上漫漫追求,做好教师的第二招就是找到使学生开窍的办法。他在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情况也在变化。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娇惯,以自我为中心,爱闹情绪,发脾气;另一方面,他们从小生活在偏远山区, 3

缺少见识,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且还会伤害学生。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动脑子、想办法。

他班上的小赵同学成绩很差,班级倒数第一。学习上没信心,自然就会把心放到其他方面。乔志勇多次找他谈话,效果都不佳,便选择通过与家长沟通、交流。谁知孩子父亲刚到学校,就冲着孩子拳打脚踢、一顿发火,乔志勇一把拉住他说:“你这是干什么?我请你来是为了了解情况,教育孩子的,不是叫你来打他的。如果这样,我以后还怎么管你儿子呢?”他一听,赶快缩住了手。经过详细了解,只要小赵一犯错误,他父亲就打他。乔志勇跟孩子父亲讲了一堆打骂孩子不能解决问题的道理,说的他心服口服,并保证日后不再犯此类错误。通过这件事,小赵对老师充满了感激。乔志勇又趁热打铁,跟孩子作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谈话。他含着眼泪答应,以后一定把心放在学习上。后来的日子,小赵变了很多,学习认真多了,也安稳多了。但是,学习成绩却不是短时间能提高的。怎么办?时间一长,他可能又要反复,总得给他希望吧。乔志勇细细地观察,苦苦地思索,终于,机会来了。乔志勇在课间活动时发现了他的特长:身体高大,体育技能灵活。乔志勇把这一发现及时地告诉他。他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赏识,特别的高兴。正赶上全镇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小赵在老师的鼓励下参赛了,并且凭着自己的运动特长,他获奖了。从此他的思想认识提高很大,学习成绩也进步了。听说,他小学毕业后就被市少体校破格录取了。 4

乔老师爱教育,他认识到“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他积极参加新课程的学习,通过学习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了解教育最新动态。同时积极参加业务进修,通过自学于19xx年12月自考拿下了大专学历。于19xx年8月自己整理撰写的论文《新教材的喜与忧》在省刊《小学教师教与学》第4期上公开发表。不久又收到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小学教师教与学》编辑部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他撰写的论文《谈山区教研工作的开展》在山西省第五届“桃李杯”小学教师论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他还从繁琐的学校教研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挤出宝贵的时间,用于进修更高的学历,终于在20xx年12月顺利通过了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本科文凭的答辩,取得了学士学位。20xx年又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

身为一名普通的山区教师,他勤于学习,更勇于实践,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教学改革。多年来,乔志勇老师一直研究《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全晋中市“三优”评选活动中,论文《将素质教育更好地贯穿于社会课中》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20xx年他在全市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一举夺魁,荣获小学段社会学科一等奖。同年在全晋中市第二届“三优”评选活动中,教案《环境保护》荣获优秀教案三等奖。20xx年12月,被介休市教委授予小学社会“教学能手”称号。20xx年10月,又被晋中市教育局授予小学“教学能手”称号。20xx年10月,在山西省教委教研室、省教科院组织的“三优”评选活动中, 5

荣获优质课三等奖。同年11月又代表介休在全晋中市“三优工程”评选活动中,荣获社会学科优质课一等奖。他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不仅如此,多年来,他所教班级的成绩均居全镇前茅,同时也带动了全校该门学科成绩的整体提高。近几年来,他先后10多次在全市开设讲座、公开课,并获得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走得更远,离开信息技术手段是不行的,他深深懂得电教手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又开始自制课件、下载资料,将异彩纷呈的立体课堂展现在学生的面前。20xx年11月,自撰论文《巧用CAI课件进行社会课教学》荣获晋中市第四届电教论文一等奖。他还积极利用国家远程教育设备,开展教学工作,大大提升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自然学科教学质量也获得了长足进步。20xx年12月,他自己根据教学实践整理撰写的论文《利用远教设备和资源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晋中市第九届电教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三、信念与品质成就其师道之永恒

乔志勇始终把“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的教育原则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把真诚和关爱送给每个学生心中。无论是在东南山区的北坡小学,还是工业重镇三佳乡的西湛泉小学、南两水小学,还是现在绵山脚下山区寄宿制的兴地小学,他都任劳任怨,克服家庭和生活困难,服从学校安排,甘心情愿坚守在山区教育的第一线,在教书育人这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认真负责地履行着一名新时期人民教 6

师的神圣责任,以高尚的师德、敬业的精神、无私的奉献、一流的业绩,正谱写着一曲更加壮丽的青春之歌。

奋斗是快乐的,追求是幸福的。追求不息,耕耘不止,乔志勇在15年教书育人的生涯中,用一片赤诚和满腔热血把班级变成一个温馨的家园,把学校里的每一名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以父亲般的宽广胸怀点燃每一个孩子的希望之火,把讲台当作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浇灌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用一个普通教师的道德情怀,忠实守望着山区农村三尺讲坛的精神家园,乔志勇以自己的师道之求实现了新时期教师的师道之尊。

(介休市教育局 王治国整理供稿)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