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归纳

劳动社会学归纳

1、 劳动社会学这一名词的正式出现,最早是在法国。

2、 19xx年,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并创办了《劳 动社会学》杂志,出版了相关的专著,促进了这一名词的流传。

3、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 活动。

4、 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创造性。劳动是受人的自觉意识支配的、能动的、 为达到特定目的的活动。

5、 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6、 劳动社会学所使用的是狭义上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 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志愿者不是劳动者)

7、 工作:是劳动的另一个层面,是人类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 酬为目的的生产活动。

8、 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9、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 (2)劳动者 (3)劳动的社会关系 (4)劳动的社会结构 (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 (6)劳动与社会变迁

10、劳动的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即劳资关系。

11、在劳资关系法规的规范下,工会组织与雇主的集体谈判制度已成为调整劳资关系的一个主要途径。

12、在1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典阶段,确立了各自学派所关注的基本命题;现代阶段,详尽阐述和发展了各自的理论立场;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13、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14、“异体劳动”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

15、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在1893年出版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一书中,他关注的是社会与经济快速转变时期的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问题,即社会的凝聚力问题。以劳动分工为基础,提出了两

种类型的社会结构,即在此基础上的两种社会团结,一是机械团结,二是有机团结。

16、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

1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 1) 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2) 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 人们的义务。 3) 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4) 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18、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他的《工厂管理》(19xx年)以及《科学管理原理》(19xx年)不仅对管理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对于劳动社会学研究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9、梅耶的“霍桑实验”。霍桑实验对企业界和学术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0、新马克思主义又称为新马学派或激进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等。

21、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22、各种新制度主义的理论流派在制度主义的基础上产生,其中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等。

23、新集体主义这一学派认为,雇主与劳工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而集体协商制度是最公正、最有效率地解决工业冲突的方法,它能够将公共场所中的冲突制度化,在政府的作用下,以法律为基础,由冲突的当事人自由协商出共同的可接受的规则。

24、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简) 1)实际观点

2)实证观点(不加任何评价,实实在在表现出来) 3)整体观点(要看作整体,不能孤立的看) 4)发展的观点

25、基本研究类型: 1)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 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6、具体的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 (3)比较分析法 (4)参与调查法

27、参与调查法的实地观察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28、劳动包括三个层次的要求=构成劳动的充分必要条件: 1)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劳动 2)经过交换(不论是与资本交换,还是与收入交换)的劳动 3)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劳动

29、劳动的社会职能是什么?(多、简)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 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30、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31、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32、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过程: 1 )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 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阶段 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

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33、三方性原则是三方机制的核心,是三方机制的静态形式,而三方机制则是三方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是三方性原则的动态运动形态。

34、三方机制的本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与平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

35、我国的三方协调机制是指政府劳动行政部门、雇主(企业)组织和工人组织三方代表。

36、三方机制的目的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多种经济成分的形成和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单单由政府、工会或企业组织来处理劳动关系的机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

要由代表雇主的组织——企联和代表工人的组织——工会通过协商共同处理劳动关系问题。

37、建立劳动关系单方协调机制,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38、我国的三方协调机制的只能是什么? 1)制定并监督实施涉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和政策。 2)推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双方已达成一致意见的集体合同草案需报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集体合同订立的干预,也体现了三方原则的精神。 3)对劳动关系方面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形成共识。 4)研究并组织实施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 5)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对《劳动法》《工会法》等法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包括最低工资率的确定——实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代表民主协商的原则;社会保险费用的承担——养老保险.疾病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三方合理分担;促进就业,提供职业培训——货架发展职业培训事业,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培训制度,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三者结合。 6)实施和贯彻劳动就业方针,实行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工作.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三结合”就业方针。

39、第二产业指广义的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业、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建筑业等。

40、第一、二、三产业是密切联系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1、工业经济时代: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等到第二产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劳动力又由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被称作“配第一克拉客命题”。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是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

42、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职业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经济状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们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的和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 综合各社会学者的观点,我们主张将职业界定为: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43、职业的分类方法: (1)职业标准编码法 (2)社会地位分类法

(3)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 (4)心理差异分类法

44、人格的类型分为六种: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

45、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者总体中的比例。职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劳动者社会地位与社会境遇的反映。

46、职业结构变化规律 影响执业机构变化的因素是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科技发展等因素对职业变化的影响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地进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职业结构的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从发达国家职业机构变化的趋势与规律看,总的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47、劳动力性别结构: (1)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 (2)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3)婴儿出生性别比例对劳动力性别结构的影响

48、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特征,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 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 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49、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男女性别达119.92:100,江西、广东、河南等省超过130,大大超过了107的国际禁戒线。

50、劳动者的年龄结构: (一)不同等级的年龄结构 (二)年龄结构劳动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51、年龄结构劳动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简) 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熟读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和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会带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其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再次,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52、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简称。

53、劳动保护的意义: 表现为:(1)劳动保护是满足劳动者安全需求和社会性需求的重要保证; (2)劳动保护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3)劳动保护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需要。

54、劳动保护的内容: ( 1 ) 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 (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 (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55、劳动安全与健康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 (1)劳动时间的限制。

(2)劳动速度的限制。 (3)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改善。

56、霍桑实验表明生产条件并不是增加产量的第一因素,提高工效的决定因素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单)

57、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1)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也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工人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人”,而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社会人”。 (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3)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4)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58、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表现。它经历了主义(对交往对象产生兴趣)、认同(了解对方的思想和行为并予以接纳)、相同(对交往对象产生亲切、喜欢等情感上的肯定)和交往(双方开始接触交往并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四个阶段。

5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外,还受一些更为直接的、具体的因素影响:(1)能力 (2)品质、气质 (3)报酬 (4)相似与互补 (5)邻近与熟悉

60、校园式的人际关系 校园式的人际关系意味着更少的责任,更多的轻松。这也许是得益于互联网的轻松文化的滥觞,但年轻人热忱的性格和对互助的必要的认识也不可忽视。人类交往的一个规律是,只有在恰当的匹配中才能产生温暖的人情。越是生存能力强的人,就越是倾向独立生活,害怕打扰;而是人们生存能力较低、拥挤在一起的贫民区中,接近单纯的人际关系又因为利益空间的狭小而难以实现。在中国大城市中,年轻人社区的良好气氛来源于他们的收入、学识、性格的“恰恰好”,他们显然更有能力和地位,去寻求i人际之间的乐趣,同时也发觉只有互助,才能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61、群体:是人们为了追求社会需要的满足,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62、劳动群体:是一种基本的和重要的社会群体,它是指从事劳动活动中具有一定关系的劳动者所组成的群体。

63、劳动群体的特征:(简) (1)劳动群体是一种组织,即劳动力的组织。 (2)劳动群体是一个体系或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结构。 (3)劳动群体是一个具有自觉意识的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4)劳动群体间形成一定的组织文化,成员间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具有一套共同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64、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65、群体结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等。

66、群体的正式结构:是指群体中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之间根据指示规定和组织目标构成的一种有计划的组织格局以及权力与责任上的正是联系,是组织内部各职能、各职权之间的制度化的相互关系形势。

67、直线制组织结构:是应用最广泛的组织结构,符合工业时代的许多需要。

68、直线制组织结构具有的特征: (1)一条指挥的等级链 (2)职能的专业化分工 (3)权力和责任的一贯性政策 (4)工作的标准化

69、直线制结构创立了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能够有效地管理大量投资、 劳动分工和资本主义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70、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几种类型? (1)直线制结构 (2)职能式结构 (3)直线—职能式结构 (4)水平结构 (5)矩阵结构

71、非正式结构:是指未经明确规划而由群体成员自发资源形成的一种互动形式,它是组织成员在互动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具有感情色彩的人际关系的总和。

72、非正式结构对正式结构的影响: 非正式结构的积极作用: 第一,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 第二,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 第一, 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机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 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第二, 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小西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第三, 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如组织内部出现拉帮结派,徇私舞弊,阻扰变革,压制先进等。

73、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结构这三个核心内容(结构的集中性、规范性和复杂性)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多)(1)决策的集中化将让位于分权化 (2)规范化将让位与创造力 (3)纵向层次结构向横向层次结构转变

74、劳动士气: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75、士气激励理论包括? (一)需要理论 (1)需要是人类行为的积极的动因和源泉,需要引起动机,动机驱动行为。 (2)七种需求从低级向高级上升,即只有当低一级需求获得基本满足后,追求上一级需求才会成为驱动力。 (3)只有通过满足高级需求来调动的积极性才具有更稳定、更恒久的力量。 (4)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它是在七种需要中力量最强的一个。

(5)人的需求具有无意识性,从而使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跨文化、跨阶级而存在。 马斯洛在19xx年的理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9xx年又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这七个层次是: 1) 生理需要。即人们维持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基础。每个人都有衣食住行 的需求,而且要首先考虑。 2) 安全需要。即人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方面的需求。 3) 社交的需要。即人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要。 4) 尊重需要。即人们期望自己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有对名利的欲望,要求个人能力 和成就得到社会承认。 5) 求职需要。即人们又知道、了解和探索食物的需要,而对环境的认知则是好奇心的结 果。 6) 求美需要。即人们都有追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并且通过丑向美的转化而得到 的满足。7) 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即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 身潜能并获得成就。 (二)

期望理论 (三)公平理论 (四)双因素理论 (五)人性架设与X、Y、Z理论

76、期望理论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励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励目标。

77、公平理论有其局限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方面,公平理论中的公平是一种评价,是个人主观的认知和判断,因此对于员工的判断结果管理者很难了解。 另一方面,当今时代,人们收益中的内在报酬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这类报酬很难量化,有些甚至为人们所忽视,因而在收益比较是员工更容易产生不公平的感觉。管理者应对职工进行正确认知教育。

78、“自我实现型人”假设与“Y理论”p68

79、劳动者的特征: (1) 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3)出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4)参与市级劳动过程。

80、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劳动力下的定义式: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实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81、劳动力人口=劳动适龄人口—非自立人口数+超过劳动年龄的再也人口数

82、劳动就业率=在业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劳动力参与率=(在业人口数+正在谋业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第三章

第二节 作为社会人的劳动者

1、劳动者的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

2、自然素质包括:体力、智力、心理因素

3、社会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体现着劳动者的素质机构的本质层面,它是劳动者的素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4、对劳动者态度的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劳动者对属的组织的态度。 b) 劳动者对工作环境的态度。 c) 劳动者对工作管理及监督人员的态度。 d) 劳动者对同事的态度。 e) 劳动者对报酬的态度。 f) 劳动者对职位变化的态度。 g) 劳动者对技术变化的态度。 h) 劳动者对技术变化的态度。 i) 劳动者对工作时间的态度。

4、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工作满意度”作为衡量劳动者态度的综合指标。

5、劳动者的变化:P79

6、劳动者的自我控制产生了三种类型的心理控制形式: (1)自主控制 (2)诱导控制 (3)胁迫控制

7、先进的生产力:是产生劳动者先进的价值观念的物质基础,同时,劳动者现金价值观念对社会经济的 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8、劳动者应有的价值观念主要有? (1)效率观念 (2)时间观念 (3)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致的观念 (4)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观念 (5)创新观念 (6)自主观念 (7)民主观念

第三节P82

1、 社会文化环境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

2、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是劳动场所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之间同事关系以及 管理者与劳动者的上下级关系。

3、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文化氛围。它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殊群体 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它是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李和生存力,增强队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4、 企业文化的内容: (1)企业价值观念 (2)企业意识

(3)管理方式(4)企业规范 (5)企业英雄人物(6)企业形象

5、企业文化的特征: (1) 独特性(2)功能整合性(3)实践性(4)渗透性 (5)社区性(6)行业性(7)群体性

6、企业文化的功能: A. 导向功能B. 约束功能 C. 凝聚功能 D. 激励功能 E. 效率功能 F. 协调功能

7、宏观社会文化环境: 一方面,劳动者是社会习俗和社会规范的主要体现者。 另一方面,劳动者又受到宏观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8、劳动者行为:是劳动者在有意地构建其劳动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9、劳动者行为类型: 根据不同的着眼点,可以对劳动者行为作不同的分类: (一) 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社会行为劳动者个体行为分为三种类型:技术性个体行为、社会技术性个体行为、社会性个体行为。 (二) 劳动性行为与非劳动性行为 (三) 正是行为与非正式行为

10.为与生产过程有无直接联系的角度,区分为劳动性行为与非劳动性行为。

11、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劳动性行为。

12、效用:是经济的概念,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

13、劳动效用:就是这种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即效用(相应有劳动物质效用和劳动精神效用)。

14、劳动者平凡而基本的倾向:当人的欲望在不断得到满足时,其享受满足的幸福感强度也在不断下降。在这里就表现为劳动边际效用随劳动量的增大而减小。

15、劳动者社会化: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文化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16、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简) (一) 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二) 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 (三) 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17、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简) 1) 家庭教化 2) 学校教化 3) 社会教化 4) 网络互动 5) 劳动组织教化

18、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简) (一) 预期社会化 (二) 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 (三) 劳动者基础社会化 (四) 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终生学习)

第六节

1、闲暇:实为个体自由支配的和工作没有联系的任何活动。

2、 闲暇具备几个特征? 1) 闲暇应有个体自由安排,而不受工作制度和领导的约束。 2) 闲暇的内容可以远远超出工作的内容,但也可以包括工作的内容,然而这时它已不 受工作范围所左右。 3) 所谓“任何活动”是指线下活动不受内容的限制。它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使 精神方面的,可以是社会伦理道德所允许的,也可以是伦理道德所不赞成的。

3、 劳动时间:是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那部 分时间。从广义上说,劳动时间包括制度内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和在非本职岗位的其他工作时间。从狭义上说,工作时间仅指真正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的时间。

4、 等效用曲线:是指取得相同效用水平的各种不同货币收入和闲暇时间组合的点所连成 的曲线。(1)等效用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2)斜率为负,说明效用水平不变时,劳动和闲暇相互替代。(多)

5、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的关系 劳动和线下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 一方面,劳动时间是闲暇时间构成的基础。劳动时间本质上决定着闲暇时间。 另一方面,闲暇时间对劳动时间也具有反作用,闲暇时间能将劳动时间内消耗的生理、心理以及文化能量得到补偿和提高;并改善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体质,提高劳动效率。

6、劳动决策的影响因素: 1) 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2) 工资率的变化引起两种效应的同时作用,但两种效应方向相反。 3) 当工资率水平较低时,如果工资率提高,劳动者仍希望获得较多的收入,他会放弃闲暇 时间,增加劳动时间,此时替代效应大,工资率提高是劳动力供给增加;当劳动率超过某一点后,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者倾向于提供较少的劳动,享受更多的闲暇,增加闲暇时间,此时收入效应大,工资率的提高使劳动力供给减少。从而得出了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它描述了工资率与劳动力

供给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劳动力供给随工资率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提供了劳动者做出劳动决策的依据。

第四章 职业生涯

1、职业: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有两层的含义:第一,它表明并不是任何工作都能成为职业,某项工作只有变得足够重要 足够维持自己的生计才能够成为职业。

2、职业的特征: 1) 社会性 2) 差异性 3) 层次性 4) 时代性

3、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负担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4、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1)健康(2)社会阶层(3)教育

(4)性别 (5)年龄(6)负担(7)自我观(8)地理因素

5、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分为幻想期、尝试期、现实期。

6、施恩将职业生涯分为几个阶段:(1)成长、幻想、探索阶段。(2)进入工作(3)基础培训(4)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5)职业中期(6)职业中期危险阶段(7)职业后期(8)衰退和离职阶段(9)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7、处于职业中期的正式成员,年龄一般在25岁以上,主要任务是什么? 1) 选定一项专业或进入管理部门。 2) 保持技术竞争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或管理领域内继续学习,力争成为一名专家或职业 能手。 3) 承担较大责任,确定自己的地位。 4) 开发个人的长期职业计划。

8、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1)成长阶段『幻想期(10岁之前)、兴趣期(11-12岁)、能理期(13-14岁)』 (2)探索阶段『试验期(15-17岁)、过渡期(18-21岁)、尝试期(22-24岁)』 (3)建立阶段『尝试期(25-30岁)、稳定期(31-44岁)』 (4)维持阶段(45-64岁) (5)衰退阶段(65岁以上)

9、职业选择:是人们实现职业期望的过程,是个人对于自己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类别的比较、挑选和确定,是一种人生的决策。

10、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其较为适应的职业范围。在适应性职业领域,各种气质类型的人能发挥其优点,避免其缺点:(1)多血质的人,比较适合做社交性、文艺性、多样化、要求反应敏捷且均衡的工作,而不太适合做需要悉心钻研的工作。他们可从事的职业,如外交人员、管理人员、驾驶员、医生、律师、运动员、新闻记者、冒险家、服务员、侦察员、干警、演员等。(2)胆汁质的人,较适合做反应迅速、动作有力、应急性强、危险性较大、难度较高而费力的工作。他们可成为出色的导游员、勘探工作者、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者、外事接待人员等。但不适宜从事稳重、细致的工作。(3)粘液质的人,

较适合做有条不紊、刻板平静、耐受性较高的工作。而不太适宜从事激烈多变的工作。可从事的职业有外科医生、法官、管理人员、出纳员、播音员、会计、调解员等。(4)抑郁质的人,能够克克克克业业干工作,适合从事持久细致的工作,如技术员、打字员、排版工、检查员、登录员、化验员、刺绣雕刻工、机要秘书、保管员等,而不适合做要求反应灵敏、处理果断的工作。

11、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12、组织方面的职业生涯计划和职业生涯发展才是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方面。

13、个人参与职工生涯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 对于增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工作困难的控制能力十分重要。 2) 有利于个人过好职业生活,处理好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3) 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

14、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 员工自我评估 (二) 组织对员工的评估 (三) 职业培训与指导 (四) 制定员工发展计划

15、职业生涯的概念是沙特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

16、健康是八大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

17、“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18、“职业锚”的类型: 1) 技术/职能型“职业锚” 2) 管理能力型“职业锚” 3) 安全/稳定型“职业锚” 4) 创造型“职业锚” 5) 自主、独立型“职业锚”

19、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有几个方向? (1)纵向发展 (2)横向发展 (3)向核心方向发展

20、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是怎样的? (一) 立足本职的道路

(二) 自学成才的道路(1、空间广阔的职业发展道路 2、自学成长目标的设置) (三) 转换职业的道路 (四) 自我创业的道路

21、自我创业道路的分析: 1) 自我创业是一条完全自主、经历艰辛但又前途广阔的职业生涯之路。对于具有一定 抱负的人,尤其是年纪较轻、肯与拼搏的人来说,这是一条相当好的生涯道路/ 2) 国家政策对于开办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3) 要认识创业成功的复杂性。 4) 自我创业者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是靠增强心理素质、加强多方面的修养、积 累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经验和进一步从事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学习提高来保证。

22、职业生涯的目的绝不只是协助个人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并且进一步评估内、外环境的优势,在“横外情,量己力”的情况下设计出各自合理而且可行的生涯发展方向。(多)

23、职业生涯设计的步骤: 1) 自我与环境的评估 2)确立目标 2) 制定方案,立即行动 4)评估与反馈

24、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

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

25、职业生涯设计中的新发展主要有几个方面? 1) 新的职业途径

2) 社和特殊群体的职业开发计划

26、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一些新的职业发展道路被开发出来,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1)横向技术途径 (2)双重职业途径 (3)充实工作内容 (4)降职发展

27、一些组织就在正确地认识女性的需要及其生命周期的基础上,为女性开发出了合适的职业生涯,并为其提供了特殊的培训,如选择性

的职业道路、弹性工作时间等。 第五章

1、职业分层:是社会经济,职业流动之际本身职位已根据也是经济地位。事实上,职业声望与职业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职业声望:是

与财富、权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心理评价。

2、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1) 职业的社会功能,即某种职业对于社会的作用,包括对国家建设和公共福利的责任。职 业的责任和社会作用越大,职业声望越高。2) 职业要求,即一定职业对于任职者的教育程度、技能技巧、工作能力、道德品质、身体 状况等各方面的条件要求。职业对任职者要求越高,职业声望越高。 3) 职业报酬,泛指职业能给予任职者的各种利益,包括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晋升机会等。 职业报酬越高,职业声望越高。 4) 职业环境,即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各种工作条件,如劳动强度、卫生条件、技术设备等。 职业环境越好,职业声望越高。处于社会转型的人们,价值观念体系出现微妙变化,对职业声望的评价依据也在不断向经济、权利因素倾斜。

3、中国的职业声望排行榜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像科学家、大学教授、工程师、医生、律师等职业稳居职业声望等级的绝对上层。

4、机关企事业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及有关人员、军队人员大致位于职业声望等级的中间位置,农民、保姆、清洁工、勤杂工、搬运工、修理工等职业声望评价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职业声望等级中的较低位置。

5、职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区分为职业地位和声望不同的等级序列。

6、人们可以根据所从事的职业来判断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因为职业分层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权利、收益和声望上的差别,不同的职业由于对经济资源的占有和控制能力差异、拥有权威的差异,以及所具有权利大小的差别,进而导致了各种职业在收益和报酬上的差别。

7、按职业技术的划分,我国的职业可分为即类? (1)经理及行政人员(2)专业人员 (3)辅助专业人员(4)文员 (5)服务工作及商店销售人员 (6)工艺及有关人员(7)机台及机器操作员及装配员 (8)非技术人员(9)渔农业熟练工人及不能分类的职业

8、社会分层理论分为两大派,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一个是韦伯学派。

9、韦伯的出发点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行为是构成社会结构的一种主动的生成力量,这是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在方法论上的不同。他采用多指标体系来划分,确定了三个指标:财富、声望和权利。韦伯之所以确定这三个指标,是因为他认为人们在追求社会地位时,不同的职业阶层有不同的标准。比如经济界追求财富,按财富的多少决定社会地位;知识分子就追求声望,声望可以给他带来各个方面的相关利益;政界追求权力。

10、在功能论范式的框架中,最早对社会分层进行论述的是涂尔干。

11、涂尔干认为,到的是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

12、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一书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统查他在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方面的一些更为明细的观点。

13、社会上必须解决的一些难题: 1) 适应环境 2) 目标获取 3) 整合 4) 潜在模式维持

14、社会分层的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达伦道夫的冲突理论。

15、社会分层的意义? (一) 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 (2) 有利于理解社会 (2) 反映了社会变迁的过程和内容 (二)揭示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 (三)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四)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16、职业流动:是指劳动者为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而改变工作岗位,改变职业的行为。

17、职业流动的原因: a) 可能是不能充分个人能力 b) 不能充分实现个人收入报酬前景 c) 不适合个人发展

18、职业流动决策程序可分为几个步骤? 1) 确定职业流动目标 2) 选择适合的流动单位 3) 分析接收单位状况 4) 离开原单位的可能性5) “流出”与“维持现状”的比较 6) 完成流动

19、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是怎样的? 1) 从产业的角度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2) 从地狱的角度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国外

发达 国家。 3) 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

20、伴随着产业结构变化而来的是就业结构的变化,其趋势是什么? 劳动力有传统工业部门流向新兴工业部门,如信息产业;劳动力由供应基本物资生活资料的物质部门流向享受资料的部门;劳动力由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流向劳动生产率较快的部门。

21、当代青年人才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原因是什么? (1)高薪吸引(2)自我价值取向(3)外企与私企的先进管理方式和简单的人际关系。

22、对青年人才职业流动的引导,在引导方法上,主要有几个方面?

1) 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渠道。 2) 建立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特别是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政策,要发展社区学院, 发展企业办学,加强在职教育。) 3) 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人才。

23、从青年人才的客观条件出发,给他们哪些正确有利的引导? a) 要引导青年人才从根本上认清自我。 b) 要给自己的职业做出定位,也就是说要具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观。

24、改革开放后职业流动的特点?

(一) 职业流动的双向性

1. 城市——农村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产业大军中劳动力富裕现象越来越突出,一些精明的城里人主动放弃现有的工作乃至户口,开始把赚钱的眼光投向“土地”,或到乡镇企业上班,或在农村承包荒山、沟坡、池塘,或进行种植、养殖等等。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至少有500万城里人在乡镇企业上班,其中大部分是青年人。

2. 南方——北方 深圳特区率先形成的国内劳务大循环机制使当代中国出现了壮观的人口迁徙景致。同时,中国新一轮“闯关东”潮勃然兴起,江苏、浙江、河北、安徽、山东等地的大批农民和工匠三五成群奔关东而来。不同的是“闯关东”的人潮中绝大部分是由较高文化层次的青年知识分子,是各种门类的专业人才。

3. 国营——私营 在现实中,有些高素质劳动力之所以选择在国有企业就业只是为了求安定(躲避失业风险)。如今,决定以讹个人报酬的多少的主要因素已不再是他的身份和级别,而是他们从事的职业及其所在单位。 (二)职业流动的双向性

25、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工作变动是比较频繁的;、 第二,农民工通过初次职业流动,实现了地位的明显上升;

第三,城市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地位变化微小,尽管频繁更换工作,但地位的总分值只有微小上升。

第六章

1、组织的含义

广义上说,组织是指有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围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一个人从生到死,无不处于这种或那种社会组织中,如医院、保健站、幼儿园、各类学校、机关、团体、工厂、商店、企业等。

2、组织的构成要素有哪些?(1)组织环境(2)管理系统 (3)组织文化

3、企业组织由哪些组织构成,我们认为最基本的是组织环境、管理体系和组织文化。

4、组织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管理主体与管理课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组织系统及其运动,这种练习和作用是通过组织这一形式而发生的。管理主体相当于组织的施控系统,管理客体相当于组织的受控系统。

5、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文化倾向。

6、组织的内容包括些什么? (1)组织设计(使全体职工齐心协力去达成组织目标) (2)组织运用(执行组织所规定的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根据组织原则,制定具体的方法,并开展正常的组织活动。)

7、劳动组织的含义?

劳动组织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上的劳动组织,泛指人们的社会生产组织,劳动的分配和组合,以及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另一种是狭义上的劳动组织基本上是生产力的概念。

8、现代的劳动组织概念侧重于强调其组织性,认为劳动组织是一种集生产和管理于一体的有机体。

9、企业劳动组织工作的内容是什么? (1 ) 劳动定额、编制定员

(2)组织机构设置 (3)合理的劳动分工和协作 (4)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

10、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规定的劳动消耗量的标准。 11、劳动定额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哪些?

(1)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时间——时间定额和单位时间内应当完成的合格产品的数量——产量定额,两者互为倒数关系。 (2)看管定额,这是一个人或一组工人同时看管几台机器设备。

12、产量定额主要适用于产品品种较少的大量生产类型企业。

13、看管定额一般纺织企业采用。

14、编制定员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岗位定员法

(2)比例定员法 (3)劳动效率定员法(4)业务分工定员法

15、组织机构的设置,主要有几种方法? (1)按产品设置(2)按客户设置 (3)按地区设置(4)按职能设置 (5)按计划项目设置 (论述+这句)究竟选择哪一种方式来组织生产经营,一定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如企业规模大小、人员素质高低、生寒工艺复杂程度、所处环境等等。总之,要以最有效的完成企业目标为依据,来选择具体的生产组织形式,并设置相应的生产管理机构。

16、按照构成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17、正式组织:是根据一定的思想和信念,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为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按正式文件规定的层次结构而建立起来的开放式的社会技术系统,如企业组织、行政组织、教育组织、学术组织等都属于正式组织范畴。

18、正式组织具有哪些特点? 1) 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 2) 有正式的阶层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3) 成员的互动方式是正式而又片面的,组织的场地、设备、资源及活动程序也是正式的。 倘若不能从正式组织或领导措施上获得需要的满足,则非正式的结合就会增多。(管理学家发现的)

19、非正式组织:是指以情感、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基础,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为纽带,没有正式文件规定的、自发形成的一种开放式的社会技术系统。Eg.集邮组织、绘画组织、技术革新组织、的那个都属于非正式组织范畴。

19、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1) 有较强的凝聚力 2) 规模小,结构松散

3) 自发形成核心人物 4) 满足成员心里的需要 5) 信息沟通灵

20、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1) 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 化解矛盾,提高凝聚力。 B. 提高生产率。 C. 信息通道。 D. 维护个人自尊心,并抵制正式组织的不利影响以维持个人人格的感情。 2)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A. 非正式组织过于活跃,会干扰和影响正式组织的作用。 B. 如果引导不当,非正式组织会阻碍或破坏正式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 C. 非正式组织的信息传递快,有可能使“小道消息”“小报告”泛滥,成为影像稳定的 因素。

21、针对不同类型非正式组织,采取哪些改造方法?、 (1)兴趣转移(2)环境设置(3)联络感情 (4)角色强化(5)目标导向

22、认为的设置某种环境,以改变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心理意识和群体目标。如开展职业道德、文明经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在这种环境中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的目标更接近企业的目标。

23、古典组织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英国的厄威克及美国的幕尼等等。

24、古典组织理论的核心是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25、在古典组织理论这个阶段,组织理论研究者多用静态的、结构的和法规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组织的结构、分工、层次、责任、制度和职权等问题。

26、韦伯的权利有哪些?(1)传统权力(2)超凡权力(3)法定权利

27、科学组织理论有哪些?(1)梅奥的社会系统组织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8、通过霍桑实验,梅奥得出了哪几个新的论点?(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有非正式组织。 (3)企业领导必须努力满足人的社会需要。 梅奥从关于“社会人”和“非正式组织”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需要不仅仅是物质和金钱,

甚至金钱和经济刺激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第一位的作用,其第一位作用的是满足职工的社会需求,包括工作场所的安全、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友情、归属等人际关系。

29、需要理论是有关刺激的最早的思想之一。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分成五种等级。

30、在现代组织理论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卡斯特和罗森茨伟。《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和全变方法》一书是他们组织理论的代表作。

31、劳动组合(或作业组合):是西方企业内部进行劳动组织的主要理论。这个理论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它对组合原因、组合类型、组合研究等几个方面。

32、实行劳动组合的原因?a) 经济原因 b) 工作中的距离、位置 c) 社会心理因素

33、劳动组织的类型? 1) 指令组合 2) 任务组合 3) 利益组合 4) 友谊组合 5) 委员会

34、P.F.贝尔斯根据自己的研究认为,人们的组合行为可分为工作任务型和人际关系型。

35、“单位”:是个人领取工资的劳动组织,是个人社会地位、社会保障、社会交往的保证和后盾,是个人的保护者、监督者和终身依

靠者。广义上说,城市街道、农村生产队也属于“单位”范畴,尽管不发工资、管理也相对松散,人们往往不把其视为“单位”。但在居民和农民外出或遇到问题时,接到和生产队也同样是对他们负有管理责任的“单位”。

36、中国单位制度的变化发展: a) 改革开放后“单位体制”的逐渐接替趋势 b)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的职能

37、全国统一的“单位体制”为什么也会出现逐渐接替的趋势?1) 单位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任务(生产、业务、工作等)的管理成为单位 的中心功能,对人的管理功能开始淡化。 2) 在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其隶属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3) 上述变化加上城市化的进展,改变了过去“单位占地一方,自成社会体系”的区位 格局。

38、中国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 (一) 改革体制 (二) 创新用人机制 (三) 强化激励措施 (四) 健全考核制度 (五) 优化环境 (六) 促进人力资本化

39、我们要认真思索,采取有力措施,从几个方面来切实改革体制? a) 从工作分析入手,重设机构岗位 b) 优化流程 c) 完善人事管理体制

40、事业单位改革的展望与设计: (一) 改革的总体目标设计 (二) 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方向

4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42、理论分析以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事业体制是由什么构成的? a) 在“私营性”的社会事业领域,企业扮演着主要角色。 b) 在公益性社会事业领域,政府以多种形式承担这主要责任。 c) 在公益性事业领域和私营性事业领域之间,非营利组织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43、民间性和非营利性是非营利组织的本质性规定。

第七章

1、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能够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广义上说,劳动关系是指劳动主体在实现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等。 狭义上说,根据《劳动法》中所规定的调整对象,双方当事人是被一定的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和确定的权利和以业务联系在一起,其权利和义务的视线是由国家强制来保障的。

2、劳动关系发生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劳动合同的签订和执行。

3、劳务关系:是指劳务关系的当事人依据民事法律和规范而形成的关于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劳务的权力和义务的关系。

4、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主要区别: 1) 法律依据的主要区别 劳动关系是由《劳动法》规范和调整的,而且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务关系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进行规范和调整的。 2)在主体及主体之间地位的区别 3)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 4)当事人之间在承担义务方面的区别 5)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6)支付报酬方面的区别

5、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劳动纪律及奖惩、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等方面形成的关系。

6、从法律的角度确定和规范劳动关系,主要包括几个法律特征? a) 劳动关系是在现实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着直接的联系。 b) 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所在单位。 c) 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所在单位的成员,要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以 及有关制度。

7、影响劳动关系的因素: (1)主体因素 劳动关系的主体从狭义上说,主要包括两方,一方是员工以及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另一方面式管理方。从广义上说,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政府。 (2) 环境因素 (3) 经济环境 (4) 社会环境 (5) 政治环境 (6) 制度环境 (7) 传媒环境

8、西方学者从不同立场和现象的认识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形成了几个学派? a) 新保守学派 b) 管理主义学派 c) 正统多元论学派 d)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e) 激进派

9、这些学派的相同之处:都承认雇员和管理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的差异。 区别在于:(1)对员工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2)在市场经济下,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对冲突在 劳动关系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员工内在力量相对于管理方是否存在明显劣势这两个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分歧。(3)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

10、新保守派的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11、新保守派一般认为:(1)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来自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雇主之所以提供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是因为较高的工资能促使雇员更加努力的工作,提高效率。雇主也可以采用诸如激励性的奖金分配等方法。加入市场运行和管理方的策略不受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那么劳资双方都会各自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实现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最大化。资方获得高利润,雇员获得高工资、高福利和工作保障,形成“双赢”格局) (2)由于劳动力市场机制可以保障劳资双方利

益的实现,所以劳资双方的冲突就显得微不足道,研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就没什么意义。

12、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日本体现的较为明显

13、正统多元论学派的观点——德国

14、在德国,企业被视为“社会机构”,而不仅是一个“盈利机构”,是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产生的基本单位。雇员享有广泛的参与管理权,雇员代表参与企业管理委员会,保证雇员利益与雇主利益在公司政策中的相互协调。

15、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观点——瑞典

16、瑞典模式是自由改革主义学派观点最具代表性的实例。瑞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社会福利国家之一。

17、瑞典在传统上遵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临时解雇的工人享有不错的失业福利(相当于失业前收入的80%),主要用于在培训计划,以及在培训之后再寻找新工作的补助。

18、中国劳动关系与西方国家劳动关系的异同: 一、我国劳动关系与西方劳动关系的不同之处 我国的劳动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劳动关系,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人,是消 灭了剥削制度的劳动关系;而西方的劳动关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劳动者是剥削的对象,是一个阶级剥削另一个阶级的劳动关系。 二、我

国劳动关系与西方劳动关系的相同之处 劳动关系的形成都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的,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市场体制来实现劳资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途径。

19、劳动关系主要的类型: (一) 按产权制度划分 1) 国有经济的劳动关系 2) 集体经济的劳动关系 3) 股份制经济中的劳动关系

(二) 按权力结构划分 1) 绝对型劳动关系,即决定劳动关系的实权完全掌握在雇主的手中。 2) 亲权型劳动关系,即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建立在温情主义的基础上。 3) 阶级斗争型劳动关系,即工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与雇主是敌对的阶级,劳资双方进行阶 级斗争。 4) 竞争型劳资关系,即劳资双方相互承认对方的地位,并在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解决劳资问 题的原则下建立劳资关系。 (三)按利益关系划分

1) 立即冲突性的劳动关系,劳资双方尖锐对立,并为各自的利益而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 2) 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利益的一致性,并且往往以企业或雇主为中 心,通过密切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 3) 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劳资双方在人格上和法律上的地位平等,并享有对等的权利, 通过平等协商来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20、集体谈判:指资方和雇员代表借助谈判,旨在达成覆盖某一雇员群体的协议,以决定就业条件与待遇,协调雇佣关系的一种方法。

21、集体谈判的主体:雇员及其组织(工会)、雇主及其组织(雇主协会)和政府。

22、集体谈判是当代劳资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23、劳动关系调整机制:a) 集体谈判制度 b) 民主协商制度 c)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d) 三方协调机制

24、民主协商与集体谈判制度不同,它是一个咨询过程。协商主要涉及生产和生产率的问题,集体谈判制度则用于决定工资、就业条件及其相关问题。

25、劳动争议调解: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一个重要阶段。

26、劳动争议调解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主要有几种运作机制:

(1) 劳资双方自愿调节 (2) 政府参与调解 (3) 紧急调解 (4) 法院调解

27、调解委员会由相同数目的雇主和企业委员会代表组成,并有一名外请的中立人士任调解委员会主任。调解委员会通过表决,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调节决定。

28、政府参与调解一般有两种形式实现:一种是有个人调解员来开展调解工作。好处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争议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另一种是在政府的倡导或直接参与下,通过设立各类专业化的争议调解机构进行调解。

29、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特点主要有哪些?P210 (1) 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实行的是“一调、一裁、两审”.

(2) 建立体现“三方性原则”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制度——各级政府劳动保障部 门、工会组织和企业管理部门(或企业家协会)劳动争议处理体制(3)目前,绝大部分的劳动争议仲裁案件是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独立裁决的。按照 “重在源头预防、重在基层调解”的方针,我国正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使之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30、三方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劳动关系的通行做法和基本制度之一,是社会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和手段。实践证明,三方协调机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和企业效益稳步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1、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内容:(1)全面实行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劳动用人制度。(2) 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企业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 (3) 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有效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4) 制定和完善劳动标准,为调整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提供劳动政策基准。

32、中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由:用人单位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和人民法院审判三个程序构成。

33、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在法定节假日期间安排劳动者休假,并确立了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在女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方面,规定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安排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对女职工的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分别规定了特殊劳动保护政策。

第八章

1、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其全面的满足。社会学上的劳动报酬不仅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还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得到其他方面的收益,特别是心理上与精神上的满足。 2、直接报酬包括:基础报酬、绩效报酬、激励劳动者进一步提高生产率的各种激励性报酬和各种延期支付。

3、间接报酬:即福利,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残疾保险、医疗保险等;用人单位集体的保险福利、养老金、储蓄、补充失业保障保险;带薪休假、培训、工作间歇、病假、休假、节假日、事假;其他各种福利,eg:老年照顾、幼儿照顾、健康疗养、额外津贴、低价/免费餐饮、休闲设施。

4、薪酬分为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

5、经济报酬是员工的工资、津贴、奖金等。

6、非经济报酬是员工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或良好的工作气氛等。

7、主要的薪酬理论包括: (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

(二) 维持生存薪酬理论 (三) 人力资本理论 (四) 编辑生产率薪酬理论 (五) 供求均衡薪酬理论 (六) 集体谈判薪酬理论

8、传统的马克思主题工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

9、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a) 社会主义工资仍以按劳分配为基本原则,但要借助于商品、货币、价值和市场等范畴来 运行。 b) 工资分配以企业为单位,企业有决定与分配工资的自主权。 c) 个人工资水平由企业的有效劳动量与个人劳动贡献双重因素决定。 d) 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与经济效益。 e)建立工资谈判机制,工资水平及其增长以及工资构成等由劳动力市场主体双方谈判决 定。

10、薪酬理论最初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弟提出的。

11、真正作为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奥多.舒尔茨,后来加以发展的是加里.贝克尔。

12、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采取两种形式: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物质资本和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

13、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人力资本。

14、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其投资形式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培训)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移居)指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为了寻找工作)以及手机价格与收入的信息等多种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支出(包括在职培训)。

15、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这一概念由克拉克提出的。

16、工人的薪酬水平由最后雇用的工人的产量决定。

17、供求均衡薪酬理论的创始人是马歇尔。

18、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 确定薪酬管理的目标 (二) 选择薪酬政策 (三) 制定薪酬计划 (四) 调整薪酬结构

19、薪酬管理的主要目标:(1) 建立稳定的员工队伍,吸引和留住企业或组织核心员工。(2)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创造更高的工作绩效。(3) 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得到开发。(4) 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协调。

20、收入分配:是对一定时期的生产结果进行的分配。

21、收入分配的类型: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

22、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生产过程中当事人之间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解为劳动报酬、企业收入、政府收入(间接税)。 再分配:是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次分配,又称第二次分配。其基本途径有:(1)国家凭借行政手段进行的强制性再分配。主要手段时赋税制度(所得税、遗产税等)和财政转移支付。(2)自愿性的再分配,如捐助、赠与等。

23、我国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什么? (1) 收入分配的经济依据是要素所有权。 (2)收入分配的现实依据是市场经济。 24、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一) 制约收入分配的体制因素 (二) 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

25、制约收入分配的体制因素是有哪些? 1) 分配受所有制形式的制约。 2)分配方式受企业经营方式的制约 3) 分配受宏观调控体系的制约

26、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

27、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主要表现为: (1) 权力的平等(政治上的自由平等) (2) 机会的均等 (3) 规则的平等 (4) 结果的平等

28、分配不公的表现,有几个方面? (1) 基尼系数 (2) 城乡收入差异 (3) 地区差异 (4) 行业差距 (5) 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状况(6) 两级分化的初现

29、缓解分配不公的措施: 1) 推进机会均等,不断向公众开放一切参与市场的机会,达到最大限度的公开透明,让所有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都有相等的地位、相同的条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2) 推进政府体制改革,避免行政权力转化成不平等收入。 3) 消除行政垄断,避免垄断利润转化为不平等收入。 4) 加大调节过高收入者的力度。 5) 加强社会配套制度建设,努力实现收入分配结果的公正。

第九章

1、政府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职能包括: 政府担负着规划、引导与调控经济建设的责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同时,政府也担负着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职责和促进社会生产关系和谐发展的任务。

2、政府的劳动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哪里? 对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市场等社会事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3、政府劳动管理职能主要有哪些? (一) 转换管理机制 (二) 培育劳动力市场 (三) 进行社会服务 (四) 加强宏观调控 (五) 建立保障体制

4、改革:就是要破除那些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机制。为此,政府要通过有关的管理工作,营造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新机制和管理环境。Eg: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推动企业尽快消化富余和下岗人员,建立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的自我约束机制等。

5、劳动政策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反映的是雇佣关系。

6、劳动政策:是指政府在不同时期所确定的有关劳动工作的政策,包括各项方针、原则和指导思想等。劳动政策是劳动立法的重要依据。

7、劳动争议:就是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而发生的争议。

8、劳动争议的内容有哪些?(1) 合同履行期间的权利义务(2) 在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所产生的附属义务 (3) 工资报酬、社会福利待遇纠纷 (4) 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中出现的特殊纠纷,劳资纠纷的内容日趋复杂。

9、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 (1) 劳动报酬和保险待遇的保障问题

(2) 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因变更、解除、终止合同发生的争议较多。 (3) 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启发的争议。 (4) 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争议。

10、企业个别争议:是指企业个别劳动者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发生的特别内容的劳动争议。

11、企业集体争议:又叫企业团体争议,是指劳动者一方为规定的多数人或某一团体并有共同争议内容和正义请求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

12、企业个别争议的特点:(1) 劳动者一方的争议当事人人数未达到集体当事人人数的法定要求。比如在我国,劳动者一方的争议当事人人数仅有1人或2人。(2) 争议内容只是关于个别劳动关系、劳动问题的,而不是关于一类劳动关系、劳 动问题或集体合同的。 (3) 对于争议的处理,劳动者一方的争议当事人为2人时,其中一人不能作另一人 代表。

13、企业集体争议的特点: (1)劳动者一方的争议当事人人数必须达到法定的要求。比如在我国,法定人数是在3人以上。当然,关于集体合同的企业集体争议,劳动者一方的争议当事人是由工会代表的。 (2)争议的内容是共同的,这并不排除参加企业集体争议的个别劳动者存在自己个别的利益,但他们提出的争议理由和要求是一样的,争议的处理以劳动者集体利益为处理标的。 (3)对于争议的处理,劳动者一方可由选举的代表或工会出面参加。

14、企业既定权力争议:是指企业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及其代表对既定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和履行产生的争议。

15、企业待定权力争议:是指企业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及其代表在确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时产生的分歧和争议。企业待定权力争议一般发生在企业集团和同伙劳动合同的订立或变更阶段。

16、涉外企业争议: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具有外国国籍或无国籍的企业的劳动争议。

17、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1) 合法原则 (2) 公正原则 (3) 调解原则 (4) 及时处理原则

18、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是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处理的程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19、1883年,德国颁布实施的《疾病保险法》首开社会保障制度之先河,但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公开出现于19xx年美国罗斯福新政所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

20、社会保障的主题是国家。

21、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都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构成了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四根支柱。

22、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及其家属由于生育、年老、疾病、工商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时,根据立法,由国家和社会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即对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养老期间给予养老

金、医疗待遇及生活方面的照顾等。医疗保险,即对因患病而暂时丧失劳动力者,给予患病期间的收入补助和医疗保险待遇。失业保险,即对因失业中断工作的劳动者,给予基本的生活费、医疗费,并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工伤保险,即劳动者因工伤或职业病暂时失去劳动能力,从国家和社会得到补偿的制度。 生育保险,是对女性劳动者因生育期间中止劳动失去工资给予的补偿。

23、社会福利:由国家或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宗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24、社会救助:劳动者在其不能维持最低生活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食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5、社会优抚:是国家或社会根据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的带有褒扬和有待抚恤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 26、社会保障的功能:(1) 稳定的功能(2) 调节的功能 (3) 补助的功能 (4) 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27、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一) 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二) 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三)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四) 国家保障型社会制度 (五) 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28、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的有关措施保证每个成员在遇到各种风险事故时予以救助,使其不陷入贫困,而对已处于贫困的发给社会保障津贴,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模式。

29、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经济较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

30、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 社会保障政策是福利国家的一项主要政策,依法实施,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 法院监督执行。 (2) 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强调福利的普遍性、人道主义和人权观念。 (3) 福利支出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个人不缴纳或低标准缴纳社会保障费。 (4) 保障标准较高,保障项目齐全,一般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保障,其保障 标准高于社会保险的保障标准。 (5) 社会保障的目的主要是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而 不完全是预防和消灭贫困。

31、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

32、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是发达国家比较典型的一种社会保障模式,起源于英国,其后在北欧流行,以瑞典为典型。 33、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一)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证 (二) 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 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3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一) 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建成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 完善社会保障立法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三) 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四) 探索多种保障形式,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五) 采取积极措施,减缓国际化工标准对我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冲击

35、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

36、失业保险:根据政府法令举办的,以时也为给付的条件,由国家按劳动法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对失业者发放失业救济金的社会保障制度。

37、失业保险具有哪些特点? (1) 普遍性 (2) 强制性 (3) 互济性

38、失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1) 实施保险的前提条件不同 (2) 实施保险的对象范围不同 (3) 劳动危险事故形成的原因不同 (4) 保险的具体职位不同

39、失业保险所需资金来源于? (1) 失业保险费 (2) 财政补贴

(3) 基金利息 (4) 其他资金

40、失业保险费由城镇企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诚征企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0.5%缴纳失业保险费。

41、19xx年7月,国务院颁布并实施《国营企业职工保险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

42、19xx年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43、19xx年的《规定》虽然在几个方面对原有待业保险制度进行了改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制度的框架。

44、19xx年国家开始实施再就业工程,突出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再就业的作用。

45、19xx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总结了解决下岗职工问题的经验,决定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要求凡是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都要建立在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

46、19xx年1月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这是我国失业保险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

47、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因达到规定的年龄,按国家规定解除劳动义务后,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48、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49、养老保险的特点: (1) 养老保险具有积累性 (2) 劳动保险是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社会保险险种 (3) 养老保险保障的是全体劳动者 (4) 劳动保障待遇水平相对较高

50、养老保险的模式: (一) 普遍保障的养老模式 (二) 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模式 (三) 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 (四) 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 (五) 私营管理的储蓄积累养老制度

51、世界各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一) 多样化趋势 (二) 效率优先趋势 (三) 基金运营商业化趋势 (四) 给付年龄提高的趋势 (五) 重归家庭的趋势 (六) 分布走的趋势

52.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 19xx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的开始,并在此后经历了一个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增加养老保险金来源的过程。

53、医疗保险:是指社会劳动者因为疾病、受伤等原因需要诊断、检查和治疗,由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54、医疗保险所保障的范围: 一般疾病、患病和伤残,其中疾病或患病时劳动者自身身体所致,并非职业病;其伤残是指非工伤致残丧失劳动能力,其发病、致残原因与劳动无直接关系。保障对象:一般劳动者、也有包括家属。给付条件:劳动者因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收入。给付方式:现金给付,也可以是医疗给付。

第十一章

1、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 入的社会职业。

2、 劳动就业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1) 劳动者就业需要具有劳动能力,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劳动行为能力。 (2) 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即年满16周岁。(3) 所从事的劳动是由报酬或劳动收入的职业而不是义务劳动。(4) 这种劳动是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并且合法。

3、 就业有明确的界定: (1) 弹性就业 (2) 阶段性就业 (3) 非正规就业 (4) 不充分就业(又称就业不足)

4、 弹性就业: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包括: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派遣就业、钟点工

5、 阶段性就业:是指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自愿退出社会劳动一个阶段后,再参加社会 劳动的一种就业形势。

6、 非正规就业: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

7、不充分就业: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工作时间的一半(即20 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

8、 就业的个人功能:

(1) 劳动者生活保障功能 (2) 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和发展的功能 (3) 劳动者服务社会的功能

9、 就业的社会功能:(1) 增加社会财富功能 (2) 社会稳定的功能 (3) 社会发展的功能

10、 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 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11、失业从经济意义上讲就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

12、失业主体应具备什么条件? 劳动能力 劳动愿望 没有工作

13、失业的类型: (一) 摩擦性失业 (二) 结构性失业 (三) 季节性失业 (四) 周期性失业 (五) 隐性失业

14、摩擦性失业是由几个方面的原因构成的呢? a)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 b) 信息不完善 c) 求职者与拥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一定的时间

15、失业的主要原因:(一) 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是存在大量失业的根本原因 (二) 体制转轨带来体制性失业的必然性 (三) 科技进步与结构性失业 (四) 经济周期的影响

16、失业治理的途径: (一) 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二) 培育劳动力市场 (三)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17、凯恩斯里认为,失业主要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起的

18、非正规就业:国外称为非正规部门就业或非正规组织形式就业,是指在非正规部门中从事经济活动的就业,原意指劳动者不依靠政府而自主就业。

19、劳动转移的类型:(一) 排挤型转移 (二) 控制型转移 (三) 自主型转移

第十二章

1、特殊劳动群体:是由于年龄、生理结构、技能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在社会劳动过程中, 遇到了特殊的社会问题并因此而形成了独特行为规律的群体。他们主要包括:妇女群体、残疾人群体、未成年人群体、老年群体、外来移民群体

2、 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一) 提高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二) 加强女性劳动力职业培训,建立终生教育体系 (三) 发展高层次女性劳动力教育 (四) 家务劳动社会化

3、移民的成本分析: (一) 就业成本偏高 (二) 生存成本偏高 (三) 交通成本偏高 (四)

(五) 风险成本偏高 心理成本偏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