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原理总结

 

第二篇:高中哲学原理总结(旧教材,分课)

高二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第一课原理与方法论:(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意识产生后,自然界及其规律仍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存在。

这要求人必须尊重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否则要受到规律的处罚。①人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但是人在自然面前不能随心所欲。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人类改造自然,开发资源,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和治理环境。

第二课原理与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联系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联系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是事物自身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这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3.因果联系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总原理)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先因后果,彼此制约的,都处在因果联系链的连结之中。

这要求我们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产生有客观原因,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分原理1)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这要求我们要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其原因,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分原理2)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这要求我们要根据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提高活动的预见性。

4.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原理及方法论:

(1)在整体和部分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

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甚至会对整体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这要求我们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5.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及方法论:

1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这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善于在事物的运动中去认识事物,把握规律,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按变化了的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反对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形而上学观点。 ( 如“刻舟求剑”)

6.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这要求我们即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如“稳如泰山”)

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及方法论: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做到:一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二是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三是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

8.规律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论)

事物运动不仅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这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若违背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

9.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论)

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1)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2)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第三课原理与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斗争性)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要看到对立,而且要看到统一)

这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要看到对立,而且要看到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这要求我们既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又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与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与一点论。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③事物矛盾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2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注意: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还可以相互转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这要求我们认识事物时,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统一起来:(1)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实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并且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总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6.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了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辨方向、识大局。

(2)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矛盾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支流也会促进或阻碍主流的发展。

(总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准确把握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复杂事物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第四课原理与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及方法论: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的原因;而事物的外部矛盾,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要求我们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要把内因和外因正确结合起来。

2.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及方法论:

(总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分原理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分原理2)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出现的事物会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再一次引起质变。

这要求我们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即:①要坚持适度原则;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3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另外,要想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应当有意识地优化事物的结构)

3.事物发展的趋势原理及方法论: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另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即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要经历曲折的过程,即道路是曲折的。

这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从而坚定信心,又要对前进中的困难适当估计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第五课原理与方法论:(认识论)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论)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所建树,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出发,还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这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和本质是密切联系,密不可分的。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现象的根据就在于本质。

这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3.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原理及方法论:

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条件,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过程。

这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

4.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原理及方法论:(认识辩证发展原理)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从深度上逐步地深化认识;从广度上不断地扩展认识;从进程上将认识向前推移。认识总是发展的。

这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

第六课原理与方法论:(历史唯物论——价值观)

1.社会存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 4

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错误的价值观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和坚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这要求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这要求我们在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6.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原理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但是二者不一致的情形是经常发生的。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这要求我们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第七课原理与方法论:(历史唯物论——人生观)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其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2)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其次,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个人影响社会,社会决定个人。

这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我们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我们每个人应面向社会、适应社会,为社会作贡献。反对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

(方法论另解)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 5

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及方法论: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和可靠标志,是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这要求我们应把自己与社会,与人民联系起来,竭诚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时候要从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的多少来衡量,既要看到他的物质贡献,又要看到他的精神贡献。

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及方法论: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这要求我们要全面地提高个人素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要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4.崇高的理想对人生与社会有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

5.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这要求我们应该懂得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同人类的崇高理想、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我国当前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在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理想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根植于现实之中,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7.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原理及方法论:

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而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首先,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它不仅仅是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更重要的是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其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这要求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地去奋斗,要把艰苦奋斗美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要艰苦奋斗,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第八课原理与方法论:(认识论)

1.实践具有一定特征原理及方法论: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②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是一种活动。)

(2)实践的特征: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 6

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这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又要坚持运用这一观点去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当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建设活动。

2.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这三项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 这要求我们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并自觉投身到当前的经济建设和改革中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分原理一)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说明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说明我们应该树立劳动观点,珍惜劳动成果;)

(分原理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说明在我国,体制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分原理三)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说明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科技是龙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说明各国都在制定本国发展的高科技计划,如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中国“863计划”等等,都推动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5.认识对实践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及科学理论推动实践的健康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全面发展。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自觉接受正确的认识,抵制错误的认识。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及方法论: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青年学生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7.改造主观世界原理及方法论: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所谓改造思想,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消极颓废人生观的影响,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才能转变主观世界,既推动社会进步,也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方法论另解)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 7

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8.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发展和人自身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这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科学的统一,确立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价值导向,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两对矛盾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其运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技术要素的总和。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力诸因素中居主导地位。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系统的重要因素,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复杂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以及由此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内容。生产关系的这三个方面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之中。生产关系是一种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支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国家政权和意识形式上占统治地位。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后,上层建筑迟早会发生变革,以求得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还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和意识形态形式。这种反作用,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第一,当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巩固经济基础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第二,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阻碍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是表示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

生产力,是社会改造自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技术要素的总和。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力诸因素中居主导地位。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系统的重要因素,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表示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的哲学范畴。

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复杂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以及由此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内容。生产关系的这三个方面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之中。生产关系是一种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支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反映社会结构的两个相对应的基本范畴。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国家政权和意识形式上占统治地位。 9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后,上层建筑迟早会发生变革,以求得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还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和意识形态形式。这种反作用,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巩固经济基础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阻碍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派生的和从属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构成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根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