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fanwen118.com时间:2023.1.9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探究活动
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材料用具:
取饱满健壮的红皮小麦种子和白皮小麦种子若干粒,刀片一个,镊子一个,培养皿4个,卫生纸若干张,清水,标签,胶水等。
实验步骤:
(1)浸种使小麦种子萌动。
(2)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0粒和白皮小麦200粒分别放在标有1号和2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3)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粒和白皮小麦20粒,分别切下它们的胚,分别放置胚和胚乳部分。
(4)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分两部分放在标有3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5)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乳部分,分两块放在标有4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①3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能不能长成幼苗? 。
②4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乳能不能长成幼苗? 。
③设置1号和2号培养皿的意义是什么? 。
④试根据探究性实验的结果,说明种子的胚和胚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⑤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什么?
⑥有兴趣的同学可将红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白皮小麦的胚乳上,或把白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红皮小麦的胚乳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观察结果,对结果进行讨论。
生物教学案例
内容:《鸟的生殖和发育》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很熟悉,在教学活动中,应多提供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活得感性认识。在引导学生观察鸡蛋的结构时,鼓励学生亲手实验,感受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用放大镜观察卵壳上是否有小孔,并结合课后练习题——通过小实验证明鸡蛋壳上有许多小孔,在学生观察鸡卵的内部结构时,要引导学生将实物与插图相结合,从而认清鸡卵的各部分结构。由于学校周边有养鸡场,课前准备孵化了20天左右的鸡卵,课上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新鲜的鸡卵是“活”的.在学生认识了鸡卵结构的基础上,结合鸡卵发育过程的模式图,理解鸡卵发育为什么能摆脱水环境的限制。有关鸟的生殖发育过程,通过观察幻灯片,理解鸟类的繁殖行为对种族繁衍的意义,从而树立爱鸟护鸟的。同时还应结合教材上的“科学·技术·社会”内容,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同时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态度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
1、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1
3、培养学生解读图表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
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训练学生解读图表能力,
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参与家禽养殖活动。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鸟的繁殖行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并小组交流。如:刚孵出的小鸡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可刚孵出的小麻雀,粉红色的皮肤上一根羽毛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
冬天,常看到高高的树枝上有喜鹊窝,但是并没有喜鹊去住,这是怎么回事?
养鸡场的母鸡下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吗 ?
活动二,观察鸡卵的结构,,按照课本16面的观察与思考的几个步骤操作。
讨论:
1、请推测卵壳、壳膜、卵白和卵黄各有什么功能?
2、卵的哪一部分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鸡?
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答案。
活动三,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出示一组幻灯片,让学生归纳出: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
2
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 、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
说明: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
活动四,18面技能训练。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题干明确影响鸡产蛋率的两个因素:
(1)鸡的产蛋率与鸡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的多少和蛋白质量有关;
(2)当鸡取得足够能量时,则停止取食,影响鸡对蛋白质的取食量,从而影响鸡的产蛋率。
让学生弄明白后再解答。
活动五,师生小结,完成20面练习题,
活动六,科学·技术·社会。
说明:这是生物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中的具应用。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始终有很高的学习热情,由于同学们对鸡蛋十分熟悉,所以活动一很快就完成了,而且效果比想象的要好。但在观察鸡卵的内部结构时,有些学生表现出不能把实物与插图很好的结合起来。学习鸟的生殖发育过程,在老师引导下,很顺利完成了。学习技能训练,学生表现的有些吃力,关键是没有弄清楚影响鸡的产蛋率有两个因素。通过本
3
节课的教学,使我明确到:生物教学确实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课堂和生活紧密结合,有条件的可多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4
+ 更多类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