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fanwen118.com时间:2023.2.8
糖尿病主题日宣传资料
1.认识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
糖尿病的诊断必须依靠血糖测定。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有糖尿病症状者,同时任何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水平≥ 11.1mmol/L(200mg/dl)。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伴发各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早亡,对健康危害严重。
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的急性和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 的主要原因。急性并发症主要有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慢 病并发症主要有冠心病、中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可导致早死、失明、肾功能衰竭、截肢等严重后果。
★ 心脑肾的并发症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 酮症酸中毒及昏迷;★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糖尿病性皮肤病;★ 体癣、痛、无痛性皮肤溃疡、顽固性湿疹、皮肤感染性白血病;★ 全身感染:结核、泌尿系统等多见;★ 糖尿病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四肢麻木感觉异常。
2.什么人容易得得糖尿病
(1)有糖尿病家族史,有分娩巨大胎儿史(胎儿体重大于8斤)。您的父母如果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那么,您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3~4倍。而女性后代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比男性后代高2~3倍。也就是说,糖尿病是与多基因遗传有关。
(2)中心性肥胖,也就是枣核型身材。因为肥大的脂肪细胞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而患糖尿病。
(3)身体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2~6倍。
(4) 膳食不平衡,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与膳食不平衡明显相关。摄取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缺乏纤维素的膳食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5)中老年人。研究显示,40岁以下的人。糖尿病患病率为0.04%;40岁以上的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5%;60岁以上的人糖尿病患病率为4.3%。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与糖耐量低减有关。
3.预防糖尿病的四要点
多懂点:健康知识多懂点,防治措施多懂点。
少吃点:油脂食物(如黄油及煎炸食品、巧克力等高热量食物)少吃点。营养科学,平衡膳食。 勤动点:家务劳动勤做点、每天锻炼,做到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锻炼五天以上。 放松点:学会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
糖尿病主题日宣传资料
1.糖尿病早发现
出现以下情况,提醒您应该到医院检测空腹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
1、“三多一少”。口渴多饮;尿次增多,尿量增加;长感饥饿,食欲增加;体重下降。
2、视力下降;四肢麻木刺痛;皮肤疥肿溃乱经久不愈,多见足部。
3、皮肤干燥、瘙痒、经常感到疲倦、劳累等。
2.正确治疗糖尿病
科学的糖尿病治疗包括五个方面,人们形象地称作“五架马车”。就是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
饮食治疗: ?控制总能量摄入。
?膳食总能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其中少于1/3的能量来自于饱和脂肪。
?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5%~65%,应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多吃高膳食纤维素食品,可降低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升高程度,降低血胆固醇,增加饱腹感。常见高膳食纤维食品有:粗粮、全麦粉、燕麦、大麦片、玉米、黄豆、绿豆;蔬菜水果有:白薯、土豆、芋头、白萝卜、冬笋、白菜、青菜、荠菜、笕菜、苹果、梨、葡萄、橙等。
?蛋白质不应超过需要量,即不多于总能量的15%。
?限制饮酒,特别是肥胖、高血压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酒精可使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
?避免摄入过多甜食,可用无能量非营养性甜味剂。
?食盐摄入量控制在每日6克以内,尤其是高血压患者。
运动治疗:?糖尿病患者均应在制定运动计划之前进行医学检查。运动计划的制定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应强度适当,量力而行,注意安全。
?应随身携带糖果或巧克力,预防低血糖发生。
?尽量结伴运动,并且随身携带写有自己病情、要求急救及联系人等的患者卡片,以备急用。
?运动鞋要轻便松软,鞋底不能太薄。
药物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病,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可引发并发症,造成严重后果。目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辖区3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开展免费规范化管理。
(1)糖尿病患者应按医生的指导用药,不可自作主张,擅自用药。
(2)糖尿病患者血糖正常仍要继续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
(3)糖尿病患者参加糖尿病规范化管理,接受社区医师的定期随访和定期体检。
血糖监测:监测血糖可以了解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1)注射胰岛素或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1~4次。
(2)1型糖尿病患者应每日至少监测血糖3~4次。
(3)生病时或剧烈运动之前应增加监测次数。
(4)生病或血糖>20mmol/L(>360mg/dl)时,应同时测定血酮或尿酮体。
(5)检测时间:每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如有空腹高血糖,应监测夜间的血糖。
(6)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患者应每周监测1~2天。
(7)血糖控制差/不稳定的患者或患有其他急性病者应每日监测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一、注射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或成瘾吗 胰岛素是人体必需的正常激素,生命的维持需要胰岛素,不管哪一型糖尿病人,如果血糖很高,就说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很差了,此时注射胰岛素就相当于找了个能干的帮手,等病情稳定、胰岛细胞功能恢复后,2型糖尿病人可以停用胰岛素,不会产生依赖或成瘾。一般认为血糖很高,超过11.1就应当注射胰岛素了。
二、哪些病人适合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副作用小,容易控制血糖,目前是治疗糖尿病最理想、最安全的办法,适用范围:
1. 1型糖尿病
2. 口服降糖药物,得不到满意效果的
3. 新诊断的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
4. 合并酮症酸中毒、感染、外伤、手术、怀孕等情况的病人
5. 较重的慢性并发症,比如心脑血管病、肝病、肾病、眼病、神经并发症等
6. 继发性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就怕并发症!最大的危害是在血管及神经病变基础上产生的多种慢性并发症,比如糖尿病性心脏病(心肌梗塞、高血压等)、脑血管病(脑血栓、脑出血等)、肾病、眼病、神经并发症等,严重的可引起失明、截肢、瘫痪、尿毒症等
四、如何看待社会上宣传的灵丹妙药
病人的血糖值受好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情绪、饮食、运动等,即使血糖偶尔高一点也不要害怕,假如经常高或者很高就必须更改原来的治疗方案了,有些病人求病心切,求助于灵丹妙药,是很危险的!社会上有些商家迎合病人的心态,销售自称纯中药的降糖药物,其实就是在中药里边掺杂格列苯脲(优降糖)或者双胍,长期服用,有若干的副作用,应当引起重视
五、老年人口服降糖药物的选择
老年人由于年龄大、反应迟钝、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好,口服降糖药物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应当注意几点:
1、应用磺脲类药物应当从小剂量开始,大于60岁不提倡应用优降糖(消渴丸中每10丸含有优降糖1片)
2、年龄大于75岁,一般不用双胍类
3、初诊时血糖大于16.7,应立即应用胰岛素治疗,争取在短期内控制好血糖,之后也可以改为口服药物
4、老年人控制标准可以适当放宽,允许空腹在6.7-7.8,餐后在9-11左右
六、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原则
1、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不控制饮食会加重病情,但是过于严格的控制,则会造成低血糖危险(特别是胰岛素治疗者)
2、主食摄入量一般应在200-400克(4-8两)左右,从事中、重体力活动者,进食量适当增加,从事轻体力活动者或者是老年人,进食量适当减少
3、饮食种类因人而异,主食应以粗粮为主,细粮为辅,提倡高纤维饮食,
多吃蔬菜,饮食清淡,不吃甜,少吃盐,少吃或不吃熏、腌、油炸食品
4、饮食规律,不随意加餐或者改变进食时间,少食多餐,一般1天3-4顿,早饭应比中、晚饭量少
5、戒烟限酒
七、如何识别低血糖
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低血糖,特别是注射胰岛素时,其临床表现为:心慌、出汗、眼冒金花、饥饿感、手抖、甚至说话含糊、昏迷,因此平时饮食、活动量要规律,胰岛素、口服药物要按时、按量使用,平时可携带饼干、糖果之类,假如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吃点饼干、果糖等升糖食品,必要时到医院救治
八、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至今尚无根治办法,社会上宣传的根治糖尿病的灵丹妙药是不存在的,但是只要坚持治疗,控制好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因此糖尿病人应当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满不在乎”,也不要“过分在乎”
+ 更多类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