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平凉市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情况汇报

平凉市环境保护局

近年来,我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重点,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为目的,着力解决危害农村群众健康和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领导。

农村环保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级充分认识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性,突出环境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的重要内容,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在工作中,建立了党委政府领导、环保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市县乡分级管理、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市、县(区)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对农村环保工作的组织领导。20xx年11月,平凉市被列为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试点,在充分调研论证、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委托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规划院编制了《平凉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 1

为了促进《规划》落实,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平凉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方案》。20xx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以此为契机,9月,市政府在泾川县召开了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认真分析了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前所未有的机遇,明确提出了今后农村环保工作的主要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保工作,每年召开的全市环保工作大会将农村环保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将农村环保列入市、县区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与经济发展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市政府与县(区)政府,县(区)政府与乡(镇)政府逐级签订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做到年初安排、年中督查、年底考核验收,兑现奖惩,逐年推进。

二、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源安全。

一是结合污染源普查,对农村饮用水源进行了彻底清查,合理地选定饮用水源地,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域,制定了集中式、分散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和规划。二是参照《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和《分散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农村饮用水源地评价及水质监测工作。三是完成7县(区)92处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主要采取大口井砖墙围井、泉水采取砖墙围泉、河道取水口采取铁丝网保护等措施,在保护区范围内,建立界桩、围栏和标志牌,强化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对保护区周围进行植树 2

绿化,加强源头保护。四是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源地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禁在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排污口,不得建设与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全面取缔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从源头保护饮用水源,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止20xx年底,完成了7个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城市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98%,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以上,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三、大力开展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0xx年以来,我市全面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大力开展以“四清、五改、六建”(“四清”是指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和清洁能源。“五改”是指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和改路。“六建”是指建沼气池、建污水处理池、建垃圾收集填埋场、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建废旧地膜塑料回收站和建环保自治组织。)和“八个一”(即每村有一个环境治理方案、订一个环保村规民约、建一处环保夜校、固定一处环保宣传阵地、有一支环境保洁队伍、有3至5处生活垃圾收集仓、有一处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有生活污水、产业污染治理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选取全市基础条件好的150个行政村,上报省环保厅和国家环保部的同时,每年每个县区选择2个村作为综合治理试点,先行一步,以点带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止目前全市共有45个村完成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试点任务。通过治 3

理,这些村都建起了环保夜校和宣传阵地,建立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场所和环境保洁队伍,生活垃圾“围村、围户、占道、占田”和脏乱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变,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有了较大提高,增强了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同时,争取国家专项治理资金4844万元,实施了灵台县什字镇水晶村、崇信县黄花乡凉水泉村、庄浪县良邑乡良邑村、水洛镇徐碾村、静宁县古城乡杨家沟村、崆峒区柳湖乡等6个乡镇、村的中央农村环保 “以奖促治”、“以奖代补”项目。

四、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既是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又是难点。结合《平凉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实际,各县(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划定了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使畜禽养殖从低水平、分散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发展。鼓励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发展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畜牧循环经济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泾川县党原乡李家村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鸡粪进行无害化处理,年产有机肥5000吨。泾川县党原乡丁寨村按照“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环境生态化”的目标,投资110万元,建成了日产沼气100立方的中型沼气工程,120户村民用上了清洁能源。积极推广崆峒区草峰镇丁寨村生物养猪技术,20xx年,全市共建生态猪舍4870㎡,实现了粪污处理生态化和零排放。庄浪县金锁生猪养殖公司按照生态型循 4

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投资500万元,于20xx年6月实施了大型沼气发电工程。建成容积12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1座,安装75KW沼气发电机组1座,于20xx年4月底投入试运行,正常发电,每天发电约700千瓦时。项目的实施,不但有效解决了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环境污染,而且形成了农作物饲料养猪、猪粪便产沼气发电、沼液沼渣施肥还田的“畜-沼-果(粮)”生态型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创出了新路子。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了庄浪县金锁生猪养殖公司、泾川县陇新牧业公司、静宁县恒瑞祥养殖场等31个重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建设,结合农村沼气能源项目,初步形成了“畜—沼—果—菜”良性循环的生态模式,有效地治理了农村综合污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保障了新农村建设。

五、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开展以保护性耕作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农业节水、节肥、节药、节种清洁生产。从生产环节入手,调整化肥农药使用结构。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有机复合肥、作物专用肥、缓释肥、生物肥等高效肥料。实现了农家肥使用面积416.76万亩,施用量1222.94万吨,测土配方施肥197.05万亩,化肥施用强度266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0.45公斤/公顷,均低于国家控制目标。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运输、存储、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对高毒农药使用严格限制,加大对销售高毒、剧毒农药的查处力度, 5

对限用和禁用的农药坚决把好市场准入关,从源头上防治面源污染。共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机构9个,开展了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示范基地土壤环境、水质及认证农产品等检测。出台了高毒农药限用禁用目录,制定了无公害农药使用技术规范,积极引导农民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研究、探索作物预防、治理病虫新技术,引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40%以上。

积极探索以农村废旧地膜为主的白色污染防治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20xx年灵台、泾川两县相继在什字、朝那、高平、城关等地设立了8个农膜回收站。20xx年在总结灵台、泾川两县地膜回收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市政府在七个县(区)各扶持一个点,建成7处废旧地膜回处理站,对废旧地膜进行回收处理,有效解决了农用废旧地膜造成的农村白色污染问题。20xx年又有4个村镇新建了废旧地膜回收站,积极推广“分散收集,统一处置”模式,有效治理农村“白色污染”。平凉祁连山水泥公司塑料编织企业,年可回收废旧塑料、农用地膜1200多吨,生产水泥包装袋2000万条,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利用。20xx年由市农牧局负责起草了《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见》,经市政府批准印发,将我市农用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了正规,《意见》强调了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此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及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突出了今后 6

工作的重点,提出了有力的保障措施。

六、积极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依托“平凉金果”、“平凉红牛”优势,积极探索全膜种植、畜粪沼气、沼渣种果等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抓建了崆峒区柳湖乡、泾川县党原乡、静宁县威戎镇等7个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对接国家扶持政策,拓宽“草—畜—沼—果—菜”农业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实施农业循环经济试点一揽子计划,制定了平凉市农业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试点,广泛应用无污染、无公害和节地、节水、节能等农业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实现了区域内的循环发展和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了资源使用率。静宁县威戎镇按照《静宁县威戎镇农村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广种植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绿色养殖,初步形成了“种植、养殖、沼气、沼肥、再种植”协调发展的良性生态循环。全镇建成循环经济示范户385户,建设沼气池385眼,使畜禽粪便进沼气池,沼气用于照明、做饭,沼液用于喂猪,沼渣用于粮、果、菜施肥,解决了农村畜禽粪便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

七、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优化农村工业布局,推进污染集中治理,严格环境准入,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崆峒区峡门乡石灰土立窑烟尘污染是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新闻媒 7

体关注、制约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20xx年初,市委、市政府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平凉长远发展考虑,要求限时完成石灰土立窑关停取缔工作。市、(区)环保部门联合攻坚破难,制定了关停方案,抽调60多名干部,进村入户,面对面给群众做工作。动员党员带头、村社干部带头、业主大户带头,并辅之以断水、断电、断原料等措施,全部关停取缔了我市境内的138座石灰土立窑,年可节煤18.75万吨,削减二氧化硫1100吨。市、区两级政府对关闭的小石灰窑给予适当补助,市财政列支100万元,用于关停补助,区政府鼓励关停后的石灰土立窑业主通过参股等形式,参与2×30万吨新型节能环保石灰生产线项目建设,全面整合境内石灰烧制业,真正做到了关小扶大,整合资源,既维护了群众的经济利益,又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

八、坚持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教育

坚持政府引导,媒体造势,公众参与的原则,广泛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国环境报》、《甘肃经济日报》先后对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和生态创建先进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在省市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市共刊登和播发环保新闻稿件200余篇,网络刊登100余篇。市、县(区)环保等部门充分利用重大节目、乡镇集日等有利时机,开展了环保科普知识进乡村、进校园、进农户等活动。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先后举办了“保护泾河百里行”、全市环保摄影大赛、演讲大赛、绿色交响文艺汇演、青少年书画大赛、环保知识竞赛 8

等具有影响的系列大型宣传活动。开展环保政风行风热线直播等活动,接受电视专访,现场接待群众咨询投诉,解答有关问题。加强环境警示教育,坚持生态环保进课堂,增强渗透引导,分别建成了泾川官山、崇信龙泉寺、华亭青少年环境警示教育基地。坚持以农民自治为主,建成农民环保协会、农村环保夜校38个,制定村规民约38个,开展培训110次,培训村民39000多人次,增强了农民环保意识。

九、坚持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

坚持以点带面,培育典型,丰富载体,深入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乡村等系列创建,通过绿色系列创建,使生态示范区建设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辐射到千家万户,夯实了群众基础,形成了社会合力,有力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静宁县三合乡中心小学以争创“绿色学校”为契机,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xx年学校建成了节能环保的“被动式太阳能暖室”教学楼,师生动手栽植花木,美化校园,绿化面积达40%,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还建成了植树造林环境教育基地。学校狠抓制度建设和工作落实,专门成立了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分工协作,定期检查,及时反馈,少先队辅导员及班主任全面抓落实,做到组织、计划、人员、工作四落实。在教学中渗透,在活动中体现。教学计划中有环保教育的安排,科学实验中有环保教育的器材,宣传专栏中有 9

环保专题,各项活动中有环保的内容,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学校还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将环保教育辐射到家庭和村社,无论是假日调查、宣传日活动,还是征文比赛、文艺演出,无论是公益劳动还是家庭劳动,学校都给学生安排一定的环保宣传任务,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带动影响一个家庭,辐射一个村社。优美的环境加上学生良好的行为素质使三合中心小学得到了诸多赞赏,不断有省内外同行前去参观学习,交流经验。止目前,全市7县(区)全部达到生态示范县创建标准,表彰命名生态示范乡镇99个,生态村9个。共创建“四绿”单位86个,其中,国家表彰命名的“绿色家庭”1个,省级表彰命名绿色单位16个,先进个人8个。灵台、泾川县被命名为全国“绿色名县”。崆峒区柳湖乡、泾川县党原乡、静宁县威戎镇等3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崆峒区大寨乡、泾川县玉都镇康家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村)。

十、不断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

20xx年全市在建起第一个乡镇环保所——灵台县什字镇环保所的基础上,市上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在重点乡镇建立农村环保所,促进环境监管机构向农村延伸的工作思路。20xx年,在完善已有8个重点乡镇环保所配套建设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要求,市上落实补助资金120万元,新建了庄浪朱店、泾川高平、静宁威戎等6个环保所,建筑面积1310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456万元。这些乡镇环保所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 10

要求,落实了机构编制及工作人员,配备了日常监管仪器和交通设施,做到了有地点、有人员、有设备、有职能、有业绩。除乡镇环保所的环境监察员外,在105个乡(镇)、街道办及开发区选配了专兼职环保员,环保监管力量的加强,有力促进了环境宣传、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环保制度在农村的落实,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我市积极探索农村环保有效模式,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创出了一条切合我市实际的工作路子,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污染治理力度仍需加大,农民群众环保意识和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转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不断创新,努力实现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新的突破。

一是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20xx年我省被列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我们积极申报,争取项目资金,编制了《平凉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实施方案(提纲)(2011-20xx年),根据实施方案,20xx年度平凉市农村集中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总投资228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520万元,省级投资532万元,地方配套228万元。项目建成以后,示范区域38个集中连片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将得到加强,10万农民直接受益,通过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进行处置,农村垃圾收集转运率达到70%以上;连片村生活污水通过管网收集,化粪池沼气池处理治理工程,污水处理率提高30%;规模化 11

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置,点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项目区域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泾河流域农村污染减排将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继续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要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使畜禽养殖从低水平、分散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发展。积极探索、引进、推广科学的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实现综合利用。有效消杀病原菌,防止病菌滋生和蔓延,降低饲料中的矿物质及粗蛋白含量,提高畜禽粪便作为农业肥料的利用率。发展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畜牧循环经济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止技术规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规范畜禽养殖污染的环境监管治理。

三是大力开展农村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农村产业转型。总结推广展农村循环经济试点实践经验,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机制,夯实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保障食品安全。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精准化水平,集约、高效、节约地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拓宽农业资源利用的空间,加大资源的再生利用及综合利用力度,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沼气能源建设、有机肥生产、面源污染控制、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12

四是不断深化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是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重要基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是现阶段推动农村环保工作,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载。以保护和恢复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全面落实农村环保"以奖促治"政策措施,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以点带面,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

五是继续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提升农村环境监管水平。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全市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向下延伸,加强农村环保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加强农村自然生态及资源开发监管,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逐步完善覆盖乡村的环境监察体系。

六是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夯实农村环保思想基础。要始终坚持走农民自治的路子,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帮扶、农民自治”的成功经验,采取环保协会、农民夜校、宣传专栏等形式,切实加强基层干部群众的环保知识培训,提高环保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等载体,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和科普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曝光一批污染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弘扬一批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农村农民以村规民约等形式自发改善乡风 13

民俗,积极投身农村环保的实际工作,在广大农村形成 “消除生活陋习,崇尚生态文明”的新气象。

七是积极主动争取项目,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农村环保工作任务艰巨,农村环境治理缺乏资金来源和项目支持。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多方争取资金,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水平。率先针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集中整治,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