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及免疫学答案

微生物及免疫学答案

填空

1、球菌 杆菌 螺旋菌

2、干扰

3、中枢神经 慢性脑膜炎

4、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5、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丙型链球菌

6、性接触 间接 母亲的产道 新生儿淋菌性眼炎

7、肠热症 胃肠炎 败血症

8、百白破

9、人型支原体

10、睾丸炎 卵巢炎

11、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12、免疫原性 抗原性

13、H L 二硫键

14、HMCⅡ HMCⅠ

15、浆细胞 抗体

16、球菌 杆菌 螺旋菌

17、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核质 荚膜 鞭毛 菌毛 芽孢

18、肽聚糖 磷壁酸 壁磷壁酸 膜磷壁酸

19、物质转运 呼吸和分泌 生物合 参与细菌分裂

20、抗吞噬作用 粘附作用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1、运动器官 致病性

22、吸附 穿入 脱壳 生物合成及组装 成熟和释放

23、干扰

24、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25、血浆凝固酶

26、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27、金黄色 表皮 腐生

28、吲哚 甲基红 VP 枸橼酸盐利用

29、细胞免疫 牢固免疫力

30、血 粪便 骨髓 尿

31、菌毛菌体抗原内肠毒素 粪——口 伤寒副伤寒 食物中毒 败血症

32、米泔样 鱼群样

33、预防大量脱水 抗菌药物

34、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 肺结核 抗感染免疫 细胞免疫

名词解释:

1、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2、病毒:是体积微小(以nm为测量单位),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为简单(蛋白质衣壳包绕一团核酸),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3、垂直传播: 病原体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从宿主的亲代传到子

代的感染称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 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

4、干扰素(IFN):是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

5、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

6、无菌操作: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7、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简称抗O试验,一种检测机体是否于近期感染β溶血性链球菌的试验。即以β链球菌溶血素O为抗原,检测待测血清中相应抗体滴度。

8、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肠热症.

9、气性坏疽:是由于各种气性坏疽桿菌侵入伤口后引起的广泛性的肌肉坏死的一种迅速发展的严重性感染。

10、BCG:即卡介苗,是Calmette和Guerin2人将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株,现广泛用于结核病的预防接种.

11、原体:原体呈小球形,外包坚韧的细胞壁,内含致密的类核结构,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具有高度感染性.;始体:始体也成网状体,球形,较原体大,内无致密的核质,而有纤细的网状结构,是衣原体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不具感染性.

12、两对半:是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 (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又称乙肝五项,其检查意义在于:检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

13、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14、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15、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16、免疫应答:机体接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活化、增生分化和产生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

17、超敏反应: 又称为变态反应,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18、抗体(Antibody):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9、抗原(antigen)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

20、热原质: 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

21、顿挫感染: 因细胞条件不合适,病毒虽进入细胞但不能复制成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感染,构成顿挫感染的细胞被称为非容许细胞。

22、潜伏感染: 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不产生病毒颗粒,不出现临床症状.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发生增殖,产生病毒颗粒,出现临床症状,这种感染叫潜伏感染.

23、慢发病毒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是指感染后有很长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不表现出症状,几年或几十年后发生进行性疾病,并导致死亡,如极个别人感染麻疹病毒后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25、缺陷病毒:病毒复制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不能复制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

颗粒,这种病毒称为缺陷病毒。如丁型肝炎病毒。

26、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27、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

28、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29、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

30、菌血症: 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通过血循环,并且无明显中毒症状.

31、败血症: 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3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等。

33、真菌(fungus):是一种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少数为单细胞,大多数为多细胞。 34、白色念珠菌:是一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35、新型隐球菌:又名溶组织酵母菌,是土壤,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为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它通常是条件致病菌。

二、简答题:

2、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项目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输入物质 抗原 抗体/淋巴细胞

产生免疫力时间 慢(2~3周) 快(输注即生效

免疫力维持时间 数月至数年 2~3周

主要用途 预防 治疗或紧急预防

3、简述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的疾病有哪些?

答:(1) 致病物质:脂磷壁酸、M蛋白、侵袭性酶(链道酶、链激酶)、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

(2) 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如猩红热、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几急性肾小球肾炎)

4、常见的沙门菌有哪些?致病因素如何?可致哪些疾病?

答:(1)埃希菌族(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菌族(伤寒杆菌)、克垒伯菌族(肺炎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族(普通变形杆菌)、耶尔森菌族(鼠疫杆菌)

5、请简述霍乱肠毒素的组成及致病机制。

答:霍乱肠毒素为不耐热的外毒素,是霍乱弧菌重要的致病因素。一个毒素分子由一个A亚单位和4-6个B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毒性亚单位,分为A1和A2两个组分;其中A1具有酶活性,为毒性成分。B亚单位是结合亚单位。当B亚单位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

GM1神经节苷脂结合时,毒素分子变构,A亚单位进入细胞,其A1链作用于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大量的cAMP作用于肠黏膜细胞,使其过度分泌钾、钠、碳酸离子及水,导致剧烈的腹泻,从而使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血容量明显减少,导致微循环衰竭、电介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病人可因肾衰而死亡。

6、试述破伤风杆菌的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

答:(1)感染条件:破伤风梭菌是一种非侵袭性细菌,芽孢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一般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存在窄而深的伤口,或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同时感染,或坏死组织多、泥土或异物污染伤口而形成局部缺血,缺氧。造成局部厌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繁殖。

(2)致病机制:破伤风梭菌感染易感伤口后,芽孢发芽成繁殖体,在局部繁殖并释放破伤风痉挛毒素及破伤风溶血素。前者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封闭了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出现角弓反张(破伤风特有的症状)。

(3)防治原则:由于破伤风痉挛毒素能迅速与神经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结合,故一旦发病治疗困难,所以预防尤为重要。如遇到可疑伤口应做到清创、扩创,同时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抑制细菌繁殖。用破伤风抗毒素对患者进行紧急预防,对已发病的人要进行特异性治疗。易感人群如儿童、军人和易受外伤人群应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儿童应采用白百破三联疫苗进行接种预防。

10、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包括甲型肝炎的患者和HAV隐性感染者(亚临床患者)。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为30天。从粪便中排出病毒开始于发病前2周,止于发病后2~3周。传染性最强的时间为潜伏期未至发病初期。

(2)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粪便污染了水源、食物、水产品(如蚶、蛎等贝类)、食具、玩具和卫生用具等引起水型、食物型爆发或流行及通过生活密切接触经消化道传播引起散在发病。其次HAV也可通过输血、注射(暴露于病毒血症时的血源或污染器械)传播,但几率很低。

11、简述狂犬病的防治原则

答: 狂犬病的防治原则是:

(1)伤口处理.20%肥皂水,0.1%新洁尔灭或清水反复清洗伤口,再用70%乙醇及碘酒涂擦.

(2)被动免疫.高效价抗狂犬病毒血清于伤口周围与骶部行浸润注射及肌注,剂量为40IU/Kg.

(3)疫苗接种.人被咬伤后如及早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发病.采用灭活的狂犬病毒疫苗于第1,3,7,14,28d各肌肉注射1ml,免疫效果好,副作用少.

15、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2)调理作用;(3)引起炎症反应;(4)清除免疫复合物;( 5)免疫调节作用。

16、简述抗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1)特异性结合抗原;(2)激活补体;(3)结合细胞;(4)可通过胎盘及粘膜;(5)具有抗原性;(6)抗体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与一般球蛋白相同;(7)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物效应 :①调理作用,②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17、简述HIV的传播方式及预防对策。

答:1、HIV通过下列途径传播:(1)接触污染病毒的血液,包括输血、注射血制品、共用注射器、器官移植等;(2)性接触(3)母婴垂直传播;

2、预防HIV感染应采取(1)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杜绝吸毒、性乱等恶习;(2)严格管理血液及血制品,对献血员及器官捐赈者应检测HIV抗体;(3)对HIV的流行应进行监测并积极进行疫苗的研制。

20、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哪些?

答:⑴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大多数的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繁殖后呈现均匀浑浊状态,链状的细菌呈现沉淀生长状态;某些专性需氧菌(如结核分支杆菌)呈表面生长,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

⑵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经分离培养后,单个细菌可生长为菌落,不同细菌形成的菌落在形态,大小,颜色,气味,透明度,表面及边缘状况以及在血琼脂板上的溶血情况等方面不同,这些均有助于细菌鉴定。一般将细菌菌落分为三型: ① 光滑型菌落(S),新分离的细菌大多呈光滑型菌落 ② 粗糙型菌落(R),多由S型细菌变异失去菌体表面的多糖或蛋白质而形成 ③ 黏液型菌落,多由有厚荚膜或丰富黏液层的细菌形成,如肺炎克雷博菌等的菌落

⑶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半固体培养基的黏度低,有鞭毛的细菌可在其中自由游动,因此的用于鉴别细菌。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呈羽毛或云雾状浑浊生长。无鞭毛的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线状生长。

21、哪些物质可诱导干扰素产生?简述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和作用特点。

答:可诱生干扰素的物质有:①病毒等病原微生物;②细菌多脂糖;③人工合成多聚肌苷酸和多聚胞啶酸。⑵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①非直接灭活病毒,而是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阻断病毒复制。α/β干扰素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一系列信号传导,使细胞抗病毒蛋白基因启动,合成一系列抗病毒蛋白,如2-5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和蛋白激酶等。这些酶可通过降解病毒MRNA、抑制病毒蛋白合成而阻断病毒复制。②活化巨噬细胞和NK细胞,促进细胞表达MHC-I、Ⅱ类抗原,增加结病毒抗原的提呈,介导对感染细胞的杀伤及对细胞内病毒的清除。㈢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特点:①广谱性;②种属特异性;③间接性;④高活性。

22、试述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答: 1、消毒灭菌 * 2、隔离预防 *3、 合理使用抗生素

23、简述大肠杆菌的致病特点?

答: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属,多数在肠道内不致病,但如移位至肠道外的组织或器官则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化脓性感染如腹膜炎、阑尾炎、手术创口感染,在婴幼儿、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可引起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等;泌尿道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女性多见.但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能引起肠道感染,导致人类盲肠炎,主要有五种类型,肠侵袭型大肠杆菌、肠产毒型大肠杆菌、肠致病型大肠杆菌、肠出血型大肠杆菌、肠集聚型大肠杆菌.

24、简述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预防感染的措施。

答:致病性与免疫性:1、好发季节为冬春季。2、患者为传染源。3、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4、所致疾病为流行性腮腺炎。5、并发症可引起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等。6、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预防措施:1、疫苗接种室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常用其减毒活疫苗,或麻风腮三联疫苗。2、发现患者及时隔离,防止疾病传播。

25、简述淋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有哪些?主要引起哪些疾病?

答:淋球菌的致病物质有菌毛、内毒素、外膜蛋白、IgA1蛋白酶.淋球菌引起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在男性表现为前列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等,在女性表现为尿道炎、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等,形成慢性炎症后可导致不孕不育.母体患有淋菌性阴道炎或子

宫颈炎时可感染新生儿,导致淋球菌性结膜炎.

26、简述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有哪些?主要引起哪些疾病?如何进行预防? 答:1.致病物质 主要致病物质是荚膜、菌毛和脂寡糖(LOS)。其中,细菌死亡而释放出LOS(作用似内毒素)是最主要的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 主要通过飞沫经空气传播。带菌者和病人均可作为传染源,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后可出现发热、皮肤出血性皮疹及肝脾肿大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3种临床表现。

3、 防治:流脑荚膜多糖疫苗可进行特异性预防,流行期间儿童可口服磺胺药物等预防。

 

第二篇:川北成教 微生物及免疫学答案(修正版)

川北医学院 成教 微生物及免疫学答案

一、填空

1、球菌 杆菌 螺旋菌

2、干扰

3、中枢神经 慢性脑膜炎

4、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5、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丙型链球菌

6、性接触 间接 母亲的产道 新生儿淋菌性眼炎

7、肠热症 胃肠炎 败血症

8、百白破

9、人型支原体

10、睾丸炎 卵巢炎

11、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12、免疫原性 免疫反应性

13、重链H 轻链L 二硫键

14、MHCⅡ MHCⅠ

15、浆细胞 抗体

16、球菌 杆菌 螺旋菌

17、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核质; 荚膜 鞭毛 菌毛 芽孢

18、肽聚糖 磷壁酸; 壁磷壁酸 膜磷壁酸

19、物质转运 呼吸和分泌 生物合成 参与细菌分裂

20、抗吞噬作用 粘附作用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1、运动器官 致病性

22、吸附 穿入 脱壳 生物合成 装配与释放

23、干扰

24、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25、血浆凝固酶

26、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27、金黄色 表皮 腐生

28、吲哚 甲基红 VP 枸橼酸盐试验

29、细胞免疫 一定程度免疫性

30、外周血 粪便 骨髓 尿

31、内毒素 消化道(粪—口途径) 肠热症 胃肠炎(食物中毒) 败血症

32、米泔水样 鱼群状

33、预防大量失水 抗生素(抗菌药物)

34、呼吸道 消化道 破损的皮肤和粘膜; 肺结核 有菌免疫或 感染免疫 细胞免疫

二、名词解释:

1、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2、病毒:是体积微小(以nm为测量单位),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为简单(蛋白质衣壳包绕一团核酸),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3、垂直传播: 病原体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从宿主的亲代传到子代的感染称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 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

4、干扰素(IFN):是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

5、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

6、无菌操作: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7、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简称抗O试验,一种检测机体是否于近期感染β溶血性链球菌的试验。即以β链球菌溶血素O为抗原,检测待测血清中相应抗体滴度。

8、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肠热症.

9、气性坏疽:是由于各种气性坏疽杆菌侵入伤口后引起的广泛肌肉坏死的一种迅速发展的严重性感染。

10、BCG:即卡介苗,由卡氏和介氏将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特殊人工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株,现广泛用于结核病的预防接种.

11、原体:原体呈小球形椭圆形梨形,电镜下外包坚韧的细胞壁,内含致密的类核结构,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具强感染性;始体:又叫网状体,球形,较原体大,内无致密的核质,而有纤细的网状结构,是衣原体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不具感染性. 12、两对半:是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 (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又称乙肝五项,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其检查意义在于检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

13、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14、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15、补体(complement):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16、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活化、增生分化和产生效应,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17、超敏反应: 又称为变态反应,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会发生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18、抗体(Antibody):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9、抗原(antigen)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

20、热原质: 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

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LPS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

21、顿挫感染: 因宿主细胞内条件不合适,病毒虽进入后不能复制成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颗粒的过程,称为顿挫感染,构成顿挫感染的细胞被称为非容许细胞。

22、潜伏感染: 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不产生病毒颗粒,不出现临床症状,这种感染过程叫潜伏感染。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可被激活而使感染复发。

23、慢发病毒感染: 是指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有很长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不表现出症状,呈现进行性加重的感染过程,最终可致死亡,如极个别人感染麻疹病毒后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24、原发感染 指首次感染结核菌,主要发生在对结核菌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15岁以下儿童多见,有儿童结核病之称。有原发感染引起的病灶成为原发病灶,由原发病灶、淋巴管炎、肺门或纵膈淋巴结结核构成肺原发综合征,是原发肺结核的特征。

25、缺陷病毒:由于病毒的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种病毒称为缺陷病毒。必须借助辅助病毒才行,如丁型肝炎病毒。

26、芽胞:是G+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是形成芽孢的主要细菌。

27、菌毛:是某些细菌菌体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

28、鞭毛:是在许多细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29、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细菌芽胞、病毒、真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30、菌血症: 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也无明显中毒症状出现,只是一过性经血液循环到达适宜部位才繁殖致病。

31、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3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等。

33、真菌(fungus):是一种不分化根、茎、叶,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少数为单细胞,大多数为多细胞。 34、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机会致病单细胞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宿主细胞引起疾病。

35、新型隐球菌:又名溶组织酵母菌,是土壤,鸽粪,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体表、口腔、粪便中,可侵犯人和动物,多数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为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它通常是条件致病菌。

二、简答题:

1、

2、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项目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输入物质 抗原 抗体/淋巴细胞

产生免疫力时间 慢(2~3周) 快(输注即生效

免疫力维持时间 数月至数年 2~3周

主要用途 预防 治疗或紧急预防

3、简述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的疾病有哪些?

答:(1) 致病物质:脂磷壁酸、M蛋白、侵袭性酶(链道酶、链激酶)、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

(2) 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如猩红热、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几急性肾小球肾炎)

4、常见的沙门菌有哪些?致病因素如何?可致哪些疾病?

答:(1)埃希菌族(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菌族(伤寒杆菌)、克垒伯菌族(肺炎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族(普通变形杆菌)、耶尔森菌族(鼠疫杆菌)

5、请简述霍乱肠毒素的组成及致病机制。

答:霍乱肠毒素为不耐热的外毒素,是霍乱弧菌重要的致病因素。一个毒素分子由一个A亚单位和4-6个B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毒性亚单位,分为A1和A2两个组分;其中A1具有酶活性,为毒性成分。B亚单位是结合亚单位。当B亚单位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GM1神经节苷脂结合时,毒素分子变构,A亚单位进入细胞,其A1链作用于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大量的cAMP作用于肠黏膜细胞,使其过度分泌钾、钠、碳酸离子及水,导致剧烈的腹泻,从而使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血容量明显减少,导致微循环衰竭、电介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病人可因肾衰而死亡。

6、试述破伤风杆菌的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

答:(1)感染条件:破伤风梭菌是一种非侵袭性细菌,芽孢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一般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存在窄而深的伤口,或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同时感染,或坏死组织多、泥土或异物污染伤口而形成局部缺血,缺氧。造成局部厌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繁殖。

(2)致病机制:破伤风梭菌感染易感伤口后,芽孢发芽成繁殖体,在局部繁殖并释放破伤风痉挛毒素及破伤风溶血素。前者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封闭了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出现角弓反张(破伤风特有的症状)。

(3)防治原则:由于破伤风痉挛毒素能迅速与神经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结合,故一旦发病治疗困难,所以预防尤为重要。如遇到可疑伤口应做到清创、扩创,同时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抑制细菌繁殖。用破伤风抗毒素对患者进行紧急预防,对已发病的人要进行特异性治疗。易感人群如儿童、军人和易受外伤人群应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儿童应采用白百破三联疫苗进行接种预防。

7、

8、

9、

10、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包括甲型肝炎的患者和HAV隐性感染者(亚临床患者)。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为30天。从粪便中排出病毒开始于发病前2周,止于发病后2~3周。传染性最强的时间为潜伏期未至发病初期。

(2)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粪便污染了水源、食物、水产品(如蚶、蛎等贝类)、食具、玩具和卫生用具等引起水型、食物型爆发或流行及通过生活密切接触经消化道传播引起散在发病。其次HAV也可通过输血、注射(暴露于病毒血症时的血源或污染器械)传播,但几率很低。

11、简述狂犬病的防治原则

答: 狂犬病的防治原则是:

(1)伤口处理.20%肥皂水,0.1%新洁尔灭或清水反复清洗伤口,再用70%乙醇及碘酒涂擦.

(2)被动免疫.高效价抗狂犬病毒血清于伤口周围与骶部行浸润注射及肌注,剂量为40IU/Kg.

(3)疫苗接种.人被咬伤后如及早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发病.采用灭活的狂犬病毒疫苗于第1,3,7,14,28d各肌肉注射1ml,免疫效果好,副作用少.

12、

13、

14、

15、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2)调理作用;(3)引起炎症反应;(4)清除免疫复合物;( 5)免疫调节作用。

16、简述抗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1)特异性结合抗原;(2)激活补体;(3)结合细胞;(4)可通过胎盘及粘膜;(5)具有抗原性;(6)抗体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与一般球蛋白相同;(7)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物效应 :①调理作用,②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17、简述HIV的传播方式及预防对策。

答:1、HIV通过下列途径传播:(1)接触污染病毒的血液,包括输血、注射血制品、共用注射器、器官移植等;(2)性接触(3)母婴垂直传播;

2、预防HIV感染应采取(1)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杜绝吸毒、性乱等恶习;(2)严格管理血液及血制品,对献血员及器官捐赈者应检测HIV抗体;(3)对HIV的流行应进行监测并积极进行疫苗的研制。

18、

19、

20、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哪些?

答:⑴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大多数的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繁殖后呈现均匀浑浊状态,链状的细菌呈现沉淀生长状态;某些专性需氧菌(如结核分支杆菌)呈表面生长,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

⑵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经分离培养后,单个细菌可生长为菌落,不同细菌形成的菌落在形态,大小,颜色,气味,透明度,表面及边缘状况以及在血琼脂板上的溶血情况等方面不同,这些均有助于细菌鉴定。一般将细菌菌落分为三型: ① 光滑型菌落(S),新分离的细菌大多呈光滑型菌落 ② 粗糙型菌落(R),多由S型细菌变异失去菌体表面的多糖或蛋白质而形成 ③ 黏液型菌落,多由有厚荚膜或丰富黏液层的细菌形成,如肺炎克雷博菌等的菌落

⑶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半固体培养基的黏度低,有鞭毛的细菌可在其中自由游动,因此的用于鉴别细菌。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呈羽毛或云雾状浑浊生长。无鞭毛的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线状生长。

21、哪些物质可诱导干扰素产生?简述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和作用特点。

答:可诱生干扰素的物质有:①病毒等病原微生物;②细菌内毒素;③人工合成的双链RNA。

⑵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①非直接灭活病毒,而是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AVP阻断病毒复制。α/β干扰素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一系列信号传导,使细胞抗病毒蛋白基因启动,合成一系列抗病毒蛋白,如2?,5?-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和蛋白激酶PKR

等。这些酶可通过降解病毒MRNA、抑制病毒蛋白合成而阻断病毒复制。②活化巨噬细胞和NK细胞,促进细胞表达MHC-I、Ⅱ类抗原,增加结病毒抗原的提呈,介导对感染细胞的杀伤及对细胞内病毒的清除。

㈢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特点:①广谱性;②种属特异性;③间接性;④高活力。

22、试述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答: 1、消毒灭菌(有菌观念,无菌操作) 2、隔离预防以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 合理使用抗生素 4、对重点部门密切监测和预报 5、对医疗废物按规程及时有效合理处置

23、简述大肠杆菌的致病特点?

答: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属,多数在肠道内不致病,但如移位至肠道外的组织或器官则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化脓性感染如腹膜炎、阑尾炎、手术创口感染,在婴幼儿、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可引起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等;泌尿道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女性多见.但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能引起肠道感染,导致人类盲肠炎,主要有五种类型,肠侵袭型大肠杆菌、肠产毒型大肠杆菌、肠致病型大肠杆菌、肠出血型大肠杆菌、肠集聚型大肠杆菌.

24、简述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预防感染的措施。

答:致病性与免疫性:1、好发于冬春季节。2、患者为传染源。3、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4、主要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有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脑炎等。5、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预防措施:1、疫苗接种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常用其减毒活疫苗,或麻风腮三联疫苗。2、发现患者及时隔离,防止疾病传播。3、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25、简述淋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有哪些?主要引起哪些疾病?

答:淋球菌的致病物质有菌毛、LOS(内毒素)、外膜蛋白、IgA1蛋白酶。淋球菌引起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在男性表现为前列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等,在女性表现为尿道炎、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等,形成慢性炎症后可导致不孕不育.母体患有淋菌性阴道炎或子宫颈炎时可感染新生儿,导致淋球菌性结膜炎.

26、简述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有哪些?主要引起哪些疾病?如何进行预防? 答:1.致病物质 主要致病物质是荚膜、菌毛、IgA1蛋白酶和脂寡糖(LOS)。其中,细菌死亡而释放出LOS(作用似内毒素)是最主要的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 主要通过飞沫经空气传播。带菌者和病人均可作为传染源,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后可出现发热、皮肤出血性皮疹及肝脾肿大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3种临床表现。

3、防治:流脑荚膜多糖疫苗可进行特异性预防,流行期间儿童可口服磺胺药物等预防。关键是尽快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做到四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控);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患者,对易感人群行特异性预防接种。戴口罩等隔离飞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