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免疫学各重点

微生物免疫学题型(免疫学40分 微生物60分)

一  单项选择 30题30

二  填空    20

 名词解释 5个20(三个微生物,2个免疫学)

1. 超敏反应  P95 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机体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 为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2 人工主动免疫 P118使用的抗原制剂为疫苗,接种机体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类似感染的发生,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3  质粒P178是细胞拟核裸露DNA外的遗传物质,为环形闭合的双股DNA,存在于细胞质中,质粒编码非细菌生命所必须的某些生物学性状,具有可自主复制,传给子代,也可丢失及在细菌之间转移等特性,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

4  单克隆抗体P31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具有高度均一性特点的特异性抗体。

5  主要主治相容性抗原复合体(MHC)P50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具有高度多样性的基因群。

6  灭菌P291是采用理化因素杀灭和清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

7  消毒P291 采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8  水平传播P249 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人的传播。

9  抗原性装换P258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是由核酸序列不断突变积累或外来基因片段重组所致。HA或NA的变异率2%—50%,产生新亚型。由于人群原有的特异性免疫力失效,因此可以引起大规模流行。

10 抗原性漂移P258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累积造成,致使HA或NA的变异率小于1%,可引起流感的中小流行。

11  生物安全P296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病原体或毒素)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而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四   简答   3 30

1  试叙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并绘图)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P22 &P26

2  试叙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P78

3  细菌和真菌的区别

4  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P160 表10-4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5  细菌生长曲线繁殖规律 

  P149 (三)到P150 1,2 ,3,4 各个期加解释。  以及 图10-24 细菌生长曲线懂得看

6  乙型肝炎抗原组成及各意义

    P270 抗原组成 1)2)3)4)

    

一、选择与填空题

1、依据微生物形态结构和组成的不同,从细胞水平可以将微生物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三大类。

2、免疫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而免疫的类型又可以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3、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是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同时具备两种特性的称完全抗原,只具备其中一种的称半抗原。

4、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表位的数量相结合称为抗原结合价,完全抗原一般为多价。

5、抗原可以发生交叉反应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含共同表位。

6、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可将抗原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7、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后,能增强该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叫做免疫佐剂。

8、J链是一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连接单体Ig分子使其成为多聚体。其中含J链的是IgA的二聚体和IgM的五聚体。

9、木瓜蛋白酶将Ig裂解成为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片段Fab和一个可结晶片段Fc。胃蛋白酶可将Ig水解为一个大片段F(ab‘)和一些小片段pFc’。

10、在同种属的所有个体内,根据Ig重链C区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可将Ig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种IgG、IgA、IgM、IgD、IgE。

各种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IgG:血清和细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成分

     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

     1、3、4穿过胎盘屏障,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

     1、2、4Fc段与葡萄球菌蛋白,纯化抗体和感染诊断

     1、3高效激活补体,发挥调理作用、ADCC作用

IgM:BCR主要构成成分,不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清

     个体发育最早合成的抗体(胚胎晚期)

     为五聚体,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sIgA)sIgA为二聚体,J链连接

     存在于乳汁、唾液、泪液、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粘膜,参与局部的粘膜免疫

IgD:BCR重要组成部分,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IgE:血清中含量最少,亲细胞性很强

可能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11、补体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血浆及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等组成。补体的激活途径有经典激活途径、旁路途经、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MBL途径)。

12、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有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的细胞毒作用,调理作用,消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炎症介质作用,机体抗感染防御主要机制,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等。

13、细胞因子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分为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

14、细胞因子作用的特点是多样性、高效性、复杂性、局部性、短暂性,所具有的生物学作用是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参与固有免疫、参与炎症反应、调节细胞凋亡。

15、按照HLA基因座的定位和特点,将HLA复合体分为1、2、3类基因区。HLA复合体的遗传学特征有多基因性、高度多态性、单元性遗传、连锁不平衡。

16、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中枢、外周)、免疫细胞(淋巴、抗原提呈、其他)、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所组成的。

17、CD3是T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可用于外周血中成熟T细胞的检验。TCR-CD3复合物分布于所有成熟T细胞和部分胸腺细胞表面。

18、CD2分子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或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表达于T细胞,胸腺细胞和NK细胞。

19、CD4和CD8是T细胞亚群的重要标志,其中CD4*T细胞识别APC表面的抗原肽-MHC2类分子复合物;CD8*T细胞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1类分子复合物。

20、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p-MHC,由此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APC和T细胞表面多种粘附分子对结合,可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即共刺激信号。(名词解释)

21、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分为四类:Ⅰ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毒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迟发型)。

22、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的基本方法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加的反应、借助标记物质的抗原抗体反应。

23、理想疫苗的条件是高度纯化和无毒无副作用、免疫力持久、免疫方法简单、可与其他抗原混合使用、价格便宜、来源广泛。

24、类毒素的常用制剂有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而抗毒素的常用制剂有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

25、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形状,如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属于球菌,炭疽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属于杆菌,霍乱弧菌则属于螺形菌。

26、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容物。其中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的是细胞壁,也正由于此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差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7、革兰氏阳性菌特有成分为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特有成分为脂多糖(LPS)。

28、细胞壁缺陷细菌共同特征是对环境因素十分敏感,敏感程度依次为:原生质体(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球状体(革兰氏阴性菌产生)>L型菌株(自发突变)

29、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芽孢、菌毛。

30、细菌细胞的化学组成为水、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维生素,细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分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五类。31、细菌细胞营养物质的运输方式分简单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移,生长繁殖条件有营养条件、酸碱度(pH=6.8~7.4)、温度(37*C)、气体(CO2和O2)。

32、按照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可将培养基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三种培养基;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可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四类。

33、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连成一片的纯培养物称为菌台。

34、细菌经典的生化反应实验为甲基红试验(M)、吲哚试验(I)、VP试验(V)、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简称MViC实验。典型大肠杆菌的实验结果+ + — —,产气杆菌是— — + +。

35、奈瑟菌属(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培养时营养要求比较高,常用巧克力血琼脂培养基,专性需氧。志贺菌属的细菌统称为痢疾志和菌,属于痢疾菌属。

36、厌氧性细菌根据是否形成芽胞,分为厌氧芽胞梭菌和无芽胞厌氧菌,包括肉毒梭菌、破伤风梭菌(呈鼓缒状,革兰染色阳性,专性厌氧,血平板培养后有溶血现象)、产气荚膜梭菌(牛乳培养基,有汹涌发酵现象)、。

37、与B型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密切相关的是幽门螺杆菌,引起咽部炎症形成假膜,脱落后可致呼吸道阻塞的是白喉棒状杆菌,外源性感染可引起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导致内源性感染,常在流感、麻疹、结核后发生的是流感嗜血杆菌。

38、支原体的特点是缺乏细胞器、呈多样性,能通过细菌滤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衣原体的特点是寄生于真核细胞内、有独特的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9、多细胞真菌是由菌丝和孢子两大基本结构组成,菌丝按功能分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孢子根据形态分为叶状孢子、分生孢子、孢子囊孢子。

40、病毒的基本特征是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专性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繁殖、对抗生素不敏感,基本结构有核心和衣壳,二者构成核衣壳。

41、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成熟五个步骤。

42、人类急性胃肠炎病毒包括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

43、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灭毒方法有高压灭菌法、100*C加热10分钟、环氧乙烷等。

44、HIV病毒为逆转录病毒,内含病毒RNA、逆转录酶和核心衣壳蛋白;病毒外层系双层脂质蛋白膜,嵌又gp120和gp41两种病毒特异性糖蛋白。

45、在gp120的肽链上,有些区段(V1—V5)的氨基酸序列呈高度易变性,是病毒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HIV病毒的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46、微生物学检查法检测衣壳核蛋白p24抗体和糖蛋白gp120的抗体,可确诊HIV感染。

47狂犬病病毒外形呈子弹状,对神经组织又较强亲嗜姓,特有疾病为恐水病。

48、各种微生物学检验法有抗生素药效的微生物检定、药物体内外抗菌活性的测定、药物为生物质量控制、药物的无菌微生物学检验。

49、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核酸的合成。其中,影响细胞膜的功能的因素有多黏菌素、两性霉素B、短杆菌肽。

名词解释

免疫:机体对“自己”和“异己”抗原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抗原:一类能被T、B细胞识别并能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可与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特异性: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专一结合的特性。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亦称为抗原决定基。根据结构特点,可分为线性表位和构象性表位。

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的吞噬。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Fab段)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单克隆抗体:由脾细胞恶性浆细胞瘤形成杂交瘤融合分化的单一B细胞克隆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具有高度均一性特点的特异性抗体。其遗传背景一致,特异性大大增强。

细胞因子:有多种细胞分泌的有多种功能高活性的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症反应、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小分子蛋白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具有高度多样性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参与抗原递呈和T细胞活化,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免疫细胞发育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小抑菌浓度(MIC:确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抗原提呈:抗原提呈细胞(APC)将抗原肽通过MHC1类分子或MHC2类分子提呈给CD8*T细胞或CD4*T细胞的过程。

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的现象。

超敏反应: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机体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 为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人工主动免疫: 使用的抗原制剂为疫苗,接种机体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类似感染的发生,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其出现比较慢,维持时间长主要用于传染病特异性预防。

抗毒素: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

质粒:存在与细菌或真菌内,独立于染色体之外的环形闭合DNA的细胞遗传因子。它可以宿主染色体外自主复制,基因常赋予宿主细胞某些特性,如致育性、对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抗性,能从宿主细胞自发消除,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在细菌间转移。

转座因子:是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伴胞晶体:少数芽胞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一个菱形或者双锥形的碱性蛋白晶体。

菌落形成单位(CFU: 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由单个细菌大量繁殖所形成的细菌群体称为菌落。而进行样品活菌计数,常在平板培养基上通过所形成的菌落数简介确定其活菌数所用的表示方法。

发酵:电子(氢)的供体和受体都是有机化合物的氧化作用,有时最终电子(氢)受体就是供体的分解产物。

感染:又称传染,是指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表现有临床症状的为感染性疾病。根据作用结果可分为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帯菌状态四种类型。根据有无症状,可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灭菌:是采用理化因素杀灭和清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采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人的传播。

垂直传播:指病原体从宿主的亲代到宿主的子代,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

抗原性转换:是由核酸序列不断突变积累造成HA或NA的变异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产生新亚型,因此可以引起大规模世界性流行。

抗原性漂移: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累积造成HA或NA的变异,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可引起流感的局部中小流行。

生物安全: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病原体或毒素)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而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问答题

1   试叙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并绘图)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绘图—略)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一“Y”字形四肽链结构,有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完全相同的轻链以二硫键连接而成。

1)       重链和轻链  免疫球蛋白的重链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为——————链,据此将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即IgM、IgD、IgG、IgA、IgE。免疫球蛋白轻链由约2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为——链,由此可将Ig分为—和—两型。

2)       可变区和恒定区  Ig重链和轻链近氨基端(N端)约110个氨基酸序列变化很大,成为可变区(V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1/4和1/2。重链和轻链除V区以外的部分,位于肽段羧基端(C区),其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称为恒定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3/4和1/2。

重链和轻链的C区分别称为CH和CL,不同型(—或—)Ig其CL的长度基本一致,但不同类的Ig的长度不一样。

(3)铰链区 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IgD、IgG、IgA 有铰链区,IgM和IgE则没有。

(4)结构域 免疫球蛋白的两条重链和轻链均可折叠为数个环形结构域。每个结构域均有其独特的功能,故又称为功能区。

主要生物学功能: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核抗原。

IgV区与抗原表位结合所显示的效应为:

1)中和毒素、阻断病原入侵  2)通过C区发挥作用

(2)、IgC区功能

      2)激活补体IgG1~3、IgM与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经典途径,IgG4、IgA和IgE的凝聚物可激活补体旁路途经。

      3)细胞亲嗜姓:IgG、IgE具有亲细胞特性,可通过Fc段与表面相应细胞结合,产生不同的生物学作用。调理作用、ADCC,介导1型超敏反应。

    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的吞噬。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Fab段)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介导1型超敏反应:IgE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表面相应的IgEFc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致敏。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结合,即可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试叙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通常发生在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和脾脏)其全过程可以人为地依次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感应阶段、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画图(略)

(1)、在感应阶段中,APC摄取、加工、处理、提呈抗原;T/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此阶段亦为抗原识别阶段。

(2)、在增殖和分化阶段中,T/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后,在多种细胞间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活化、增殖、分化为T效应细胞或浆细胞,并分泌免疫效应分子(各种细胞因子和抗体)。在此阶段。部分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的T、B细胞可以终止分化,转化为长寿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产生免疫效应。

(3)、在效应阶段中,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共同发挥作用,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结果清除了非自抗原物质或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了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病理情况下也可能引发免疫相关疾病。

细菌和真菌的区别

                      细菌                    真菌

1  菌体组成      单细胞             单细胞或多细胞,多细胞真菌由孢子和菌丝构成

2  特点结构     

   细胞壁       含肽聚糖                 含几丁质

   细胞核     无典型细胞核        有典型细胞核,有核膜及核仁

   细胞器   不完整,仅有核糖体             完整

3  繁殖方式      二分裂法          多样,有芽生,裂殖,萌管、隔殖

4抗生素敏感性 对一般抗生素敏感     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制霉菌素敏感

5生物学地位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生长曲线繁殖规律

细菌在有限体系中的生长称为群体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描述细

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的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可分

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四个阶段。

(1)、迟缓期,又称适应期,该阶段的细菌细胞不分裂增殖,只是适应新环境,但细胞内合成代谢旺盛,胞内RNA和蛋白质大量增加,主要为分裂做准备,对不良环境敏感,加入酶激活剂如Mg2+能缩短迟缓期。

(2)、对数期,又称指数生长期。数期细菌细胞的代谢活性最强,酶活性高并且稳定,菌体内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的增加,是研究菌体细胞的形态、大小、染色性和基本代谢、生理的良好条件,是噬菌体吸附的最适菌龄,也是发酵生产用作“种子”的最适菌龄。

(3)、稳定期,又称平衡期、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此时细菌的生长速率为零,即细菌分裂增加的细菌数等于细胞的死亡数,表现为活菌数最高并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细胞开始贮存糖原、异染颗粒和脂肪等,多数芽胞始形成大量芽胞,适合芽胞的收集和菌种的保藏。

(4)衰亡期  由于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菌体死亡的速率超过繁殖的速率,活菌数呈几何级数下降,细胞形态多样,出现畸形或衰退性,释放出氨基酸、抗生素、酶和内毒素等

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毒素特征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存在部位   从活菌分泌到细胞外,       细胞壁成分,

少数菌崩裂后释放           细菌崩裂后释放

化学成分        蛋白质                 糖脂类物质

热稳定性 不稳定60~80℃30min被破坏 较稳定160℃2~4小时被破坏

毒性作用   强,作用部位有较强选择性  弱,毒性效应大体相同

           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发引起烧白细胞变化,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免疫原性   强,能被甲醛脱毒形成    弱,不能脱毒称为类毒素,

类毒素,类毒素可刺激    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的能力

机体产生抗毒素          弱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组成及各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抗原组成主要由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组成。

表面抗原(HBsAg):大量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同时HBsAg具有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保护性抗-HBs,也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核心抗原(HBcAg):为内衣壳成分,其外被HBsAg所覆盖,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HBsAg免疫原性强,能刺激产生抗-HBc。抗-HBc IgG血中持续时间较长,为非保护性抗体,抗-HBcIgM存在常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e抗原(HBeAg):为可溶性蛋白质,游离存在于血液中,可作为HBV复制和具有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