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汇报

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汇报

中共青川县委 青川县人民政府

(20xx年4月)

“5.12”特大地震发生近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尤其是浙江人民的倾力帮助下,在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下,全县人民大力发扬“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青川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一、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 面对特大自然灾害,不屈的青川人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一是克服了县城重建时间紧迫的特殊困难。县城选址20xx年5月底才正式批复,比其他灾区晚了近一年时间。二是克服了建设用地不足的困难。青川是典型的山区县,农民建房找不到宅基地,城镇建设缺少平坝地。靠开山劈地、围河筑坝寻找建设用地,全县新增建设用地3255亩。三是克服了重建任务繁重的困难。青川灾后重建面广量大,全县36个乡镇全部受灾,需恢复重建;全省38个重建重点集镇中,我 - 1 -

县就占11个。

困难压不倒青川人,艰苦奋斗结出丰硕成果。

(一)实现了受灾群众安居安定的愿望。一是彰显特色建农房。突出“青瓦白墙人字顶,木栏花窗提脚线”的川北民居特色,大力推行木架房、钢木房和轻钢房,6.1万户农村群众20xx年底全面实现“住新房、过新年”目标。二是多种渠道保障城镇居民住房。采取安居房、联建房、自建房、廉租房、公租房、保障性住房、商品房和维修加固等8种保障方式,确保1.66万户城镇居民实现“一户一房,户户有房”目标。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把青川县城建设得更加安全宜居”的指示精神,开展了县城重建“百日攻坚大会战”,腾挪板房近9000套,重新安臵县城居民

1.6万人;县城累计拆除拆迁88.49万平方米,占规划拆除拆迁任务的95%;分类保障8804套居民住房有序建设,交钥匙入住达70%。市政设施全面完善,入城干道、北井坝干道、滨河路、供水、供电、污水项目建成,学校、医院、广电、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三是妥善安臵外迁群众。按照省委“以人为本,就地就近分散安臵”的方针,采取就近就地安臵、投亲靠友安臵、集镇扩容安臵、市内外异地安臵、集中供养安臵等多种方式,安臵了34624名因灾失地群众,其中在邛崃、剑阁、元坝安臵失地农民2306人。外迁群众全部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安居乐业能致富”的目标。如今,美丽的校园书声朗朗,现代的医院设施齐 - 2 -

备,漂亮的民居庭院芬芳。

(二)实现了基础设施条件的历史性跨越。一是农村集镇设施全面配套。集镇居民全面入住,集镇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特色更加鲜明。二是交通建设成效显著。努力克服抢通保通、征地拆迁、地质灾害等诸多困难,组织开展了交通建设“攻坚月”、“百日大会战”。启动建设了267公里国省干道和2000公里通乡通村公路,酒家垭隧道、井田坝大桥、省道105线、黄坪至茶坝、竹园至下寺、东河口至前进、东河口至陶龙公路建成通车,剑青路凉水至乔庄段即将建成,乔木、板白、茶坝至观音店公路建设正加快推进,一批农村客运站、码头相继建成,农村通村公路进度加快,全县交通主骨架已基本形成。三是水利设施有效恢复。浙江援建34条防洪堤、中央基金建设13条堤防全面竣工交付使用,在“8.13”、“8.19”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保护了沿途7万多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力实施“3311”饮水工程,全县20多万人安全饮水得到较好保障。四是电网、供气改造和生态建设全面加速。清江河流域开发全面启动,城网、农网改造加快进程,城区供气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农村沼气1.2万口,完成造林24万亩。全县基础设施得到整体提升,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充分展示了青川灾后重建新形象,为青川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实现了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一是切实解决群众生产 - 3 -

生活困难。广电通讯实现全覆盖,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居民点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农村“三孤”、“五保”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城乡低保对象进一步扩面,1.6万城市低保对象、2.5万农村低保对象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建立城乡困难群体贷款担保基金,有效解决困难弱势群体贷款难题。筹集各类教育基金575万元,2920名贫困教师和学生受到资助和救助。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公租房、安居房、廉租房全部交付使用。二是各项社会事业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就业援助行动,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376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连续保持较低水平。农民工转移输出就业5.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86亿元。竹园“智慧岛”教育园区和全县52所学校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县级医院和35所乡镇卫生院设施设备、医疗水平实现整体跨越,230个村级卫生站全部建成,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新农合参保率达97%以上。三是扶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集中连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投入各类资金2.4亿元,启动实施生态小康示范片1个、生态小康新村107个,统筹推进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风貌改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扶贫攻坚改造,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四是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县级领导大下 - 4 -

访、乡镇大接访和联系领导包案活动,妥善解决了征地拆迁、安臵补偿、住房保障、质量安全、劳资矛盾等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四)实现了重建项目和援建工作的预期目标。截至目前,全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完工852个、完工率93%,完成总投资215亿元、占规划任务的90.7%,“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如期实现。同时,加大了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全县共排查出124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完成重大地质灾害治理79处、排危除险168处、避让搬迁434处,完成监测预警网络建设492处,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浙江举全省之力援建青川,全体援建干部克服重重困难,发扬“四个特别”、“四不怕”精神和“五干”作风,坚持科学援建、高效援建、安全援建、廉洁援建,为重建美好新青川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累计完成援建项目547个,完成投资86亿元,援建项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浙江对口援建工作圆满完成。浙江省及其44个市县与我县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援建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五)实现了经济持续向好发展。20xx年,全县GDP实现15.94亿元、增长17.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41亿元、同比增长14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507元、达到387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新增1506元、达到11723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8%。一 - 5 -

是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20xx年全部工业实现产值13.9亿元、工业增加值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户、实现产值10.1亿元,工业在恢复中得到发展提升。着力推进川浙产业园,实现产值1.38亿元,税收500万元。完成20平方公里竹园经济开发区规划,引进企业24家,总投资34亿元。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加快推进,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三锅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白龙湖水产示范园区、蒿溪茶叶产业示范园区等5大产业园区基本建成,引进唯鸿公司、华霖兔业等15家企业入驻园区。新增市级龙头企业8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4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家。大力推进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川珍牌注册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青川天麻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青川县被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七佛贡茶”获四川名茶品牌,白龙湖水产品获第四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三是旅游产业迈出坚实步伐。东河口地震公园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唐家河风景区按照AAAA级标准完成建设,青溪古城、地震博物馆“5.12”前将开门迎客,金唐乡村旅游线路全面提升开放。

(六)实现了精神家园重建目标。牢记温家宝总理“一定要把青川建设得更美好”的嘱托,大力弘扬“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自立自强精神,不断深化感恩教育,把对全社会的感激 - 6 -

之情转化为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不竭动力。充分发挥群众在重建中的主体作用,“两幅标语”精神成为整个四川地震灾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和“忠诚理想、敬业奉献、感恩奋进、健康生活”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感恩奋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二、大力推进产业振兴,奋力开创青川发展新局面

如何让住进新房子的群众尽快富起来,如何让青川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摆在全县上下的一个共同课题。针对青川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确立了下一步发展思路、目标和措施。

(一)发展思路:以人为本、生态兴县、艰苦奋斗、富民强县。以人为本是出发点。生态兴县是路径,做到发展生态产业富民,改善生态基础惠民,打造生态环境安民。艰苦奋斗是精神,做到党的恩情永不忘,八方大爱记心上,艰苦奋斗不能丢,回报社会永不休。富民强县是目的。

(二)发展目标:通过3至5年努力,实现建成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一是建成生态产品基地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工业强县之路。突出项目、打造园区、创新机制、优化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年”工作,立足优势矿产资源和特色产业,做强项目支撑,积蓄发展动能;以川浙合作产业园、竹园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强力推动工业园区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激励工业企业发展; - 7 -

坚决查处各种危害软环境的行为,大力营造企业发展良好氛围。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农业强县战略。大力推进山珍食用菌、茶叶、生态水产、干果油料等特色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产业基地。瞄准大城市,以富民为目的,大力发展风景林产业,强力推进“银杏富民”工程,农村群众每人栽植10株银杏树,力争两年内全县完成220万株银杏树栽植。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提升示范带动,促进农民长期持续增收。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美化县城、完善功能、开发竹园、活乡强镇,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二是建成生态旅游强县。坚持“突出生态特色,打造精品景点,开发旅游产品,完善服务体系”的思路,注重旅游资源开发的民族性、地域性及独特自然山水风貌,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开发旅游特色产品,形成产业开发链,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三是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诚信社会,做到政府带头讲诚信,企业自觉讲诚信,社会人人讲诚信;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开展“感恩奋进、回报社会”主题教育活动;建设廉洁政府、廉洁社会。

(三)发展措施。一是坚持产业支撑。突出项目工作,多上大项目好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二是坚持基础先行。全力支持广甘高速、青川到平武高速公路建设,加快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建设,争取在3年内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目标。切实解决好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问题, - 8 -

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改革行政运行机制,优化政务环境,解决办事拖拉、服务欠佳、从政不廉的问题。四是坚持改善民生。在全面落实省、市各项民生工程的同时,切实抓好青川“贫困救助、司法救助、白血病救助、火灾救助、基层干部因病返贫救助、贫困党员救助和老党员定补制度”等各项救助制度,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上新台阶。五是坚持党建保证。以县、乡换届和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富民惠民安民”党建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争做“政治坚定、勤奋工作、真心为民、廉洁从政”的表率,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 9 -

 

第二篇:关于青川县地震灾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中期评估报告

青川县环境保护局

关于青川县地震灾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中期评估报告

县发展和改革局: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年多来,青川县生态环境灾后重建紧紧围绕《青川县地震灾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认真组织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工程、环境监管能力项目建设,加快恢复毁损生态植被,生态环境修复重建初步达到预期目标。现根据“青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准备会议精神”要求,将青川县地震灾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规划执行情况评估报告如下:

一、《规划》目标实施进展情况

1、饮用水源地保护

通过对县城、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全面基础调查评估,初步摸清了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潜在污染源现状。上报青川县极重灾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和青川县竹园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已被纳入中央基金项目计划。目前,县灾后重建委员会已下达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分别下达中央基金629万元、126万元。完成了两项目立项批复,两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正委托四川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加紧编制,预计10月份可完成项目前期工作,11月份项目开工建设。通过工程措施对饮 1

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治理、水源地生态保护、水源地水域功能恢复,可确保水源地水质达到震前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喝上放心的饮用水。

2、流域水环境保护

我局以主要流域以及重要水库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开展了重点流域综合整治。于今年7月份,下发《关于开展全县石英砂行业限期整治的通知》,对青竹江流域水污染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企业积极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技改措施,投入100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设施设备,预计10月底可完成限期整治任务(搬迁企业除外)。届时,水污染排放总量将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得到改善。

3、城市环境保护

城镇污水治理方面,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前期工作已由规划 和建设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预计明年初可开工建设,年底可建成。届时,县城生活污水将得到有效处置,处理率达到95%,主要污染物将得到控制,总量削减目标可完成。城市垃圾处理方面,县城垃圾处理厂选址已定,前期工作已完成,预计明年可建成。建成后将推进县城和重点区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提高生活垃圾收集覆盖范围和运输水平,生活垃圾处理达到90%以上。医疗废物处置方面,通过加强监管,督促医疗固废产生单位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废物实行集中收集和妥善处理,处置率达 2

到85%,确保了饮水安全和环境安全。

4、工业污染防治

在地震中,全县各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不同程度遭受损害,损失达3000多万元。通过一年多来的修整、恢复、重建,各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已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水、大气污染物和噪声可达标排放,有效防止了污染事故发生,确保了下游水环境安全。

5、农村社区环境质量控制

以农户为单位,通过开展农村沼气恢复和重建工程,对地震中受损的沼气池进行修复,提高了农村沼气化普及率;在灾后重建中,将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收集等纳入重建规划,统一实施。 震后两个月,我局对农村集中式畜禽养殖场开展了普查,了解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受损情况,并督促业务尽快恢复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确保了水环境质量和人群健康安全不受畜禽养殖的影响。

6、污染土壤控制

针对震后救灾过程中大量有机药剂的施用,暴雨诱发的土层下流或河流底部的污染物上浮,矿山倒塌,化工、畜禽污染企业受损,生活垃圾与生活废水处理设施破损,垃圾填埋场渗漏等情况,我局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对存在上述情况的土壤进行了排查,并将板桥乡红旗村5000亩受污染土壤作为灾后重建项目上报,最终由于该区域大量土地被农户修建永久性住房占用,该项目被 3

迫中止。通过对排查土壤存在潜在污染的概率、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建设了预防与控制体系,初步确保了灾区土壤质量逐渐向震前水平恢复,保障灾区人民的生产条件。

7、人居生态环境恢复重建

(1)临时居民安置点生态环境建设

震后,群众都居住在临时安置点,为确保安置点生态环境达标,根据人数,在临时安置点都配置了卫生厕所,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生活污水流入预先埋设的管网。有效防控了临时居民安置点水污染事件的发生,确保了灾区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渡过安置期,人居质量接近震前水平。

(2)新建村镇人居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规划》,新建居民安置区按照国家级生态村标准建设,新建、就地重建集镇按照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建设,通过高标准建设,使村镇人居环境优于震前水平。目前,为达到这一目标,各乡镇、村社在灾后重建中,均把建成适宜人居生态环境放在首位,把饮用水合格、自来水普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污水集中处置率、人均绿地、道路绿化、工业污染排放达标率等指标纳入灾后重建规划中,为下一步实施作好了准备。

8、受损细胞工程恢复重建

地震使我县1个环境优美乡镇、9个生态村、1个生态小区、 8个绿色学校、2个绿色社区不同程度受到损毁,为搞好细胞工 4

程恢复重建工作,我局积极与各相关单位协作,搞好恢复重建规划实施工作。绿色学校,主要借助浙江援建之机,在恢复重建中,按照绿色学校标准配备建设硬件设施,目前,学校已基本援建完成,下一步将由学校组织完善软件设施即可。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小区、生态村等恢复目标,主要根据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灾后重建的切入点。在恢复重建过程中,以“一建四改三化(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改院;净化、绿化、美化)”为主线,彻底解决脏乱差现象;以整修道路为突破口,实现道路的硬化、绿化、净化、亮化,为改变村容镇貌打下基础。目前重建工作正在进行中,通过乡镇、村社自身恢复重建和各部门的帮扶建设,预计明年9月前可完成。

9、自然保护区恢复重建

我县境内有唐家河、东阳沟、毛寨三个自然保护区,恢复重建任务是:恢复重建自然保护区管护设施,抢救受濒危的珍稀动植物,保护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合理规划、布局、调整自然保护区,提升自然生态管护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管护能力和多样性受保护的程度超过震前水平。目前,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林业局牵头,对保护区灾后重建项目进行了规划,完成了立项批复、项目可研、初设评审、环评报告等前期工作,项目正处于紧锣密鼓的建设中,预计明年保护区受损设施恢复重 5

建、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抢救性恢复、保护区受损生态服务功能恢复等工作可完成。

10、自然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毁灭性破坏,灾区大面积山地森林和灌从退化成裸地,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湖泊生态环境显著恶化,土地生产力损失巨大,区域生态功能急剧衰退,生态损失十分惨重,区域生态与环境承载力显著降低,区域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为此,我局于20xx年上半年,开始了受损生态系统及其与上午多样性的调查评估工作,目前该项工作已完成。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堰赛湖治理等工作正由县水利农机局牵头实施中,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工作正由县国土资源局牵头实施中;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正由县林业局牵头实施中;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正由县农业局牵头实施中。

11、环境监测监管能力恢复重建

地震使我县环境保护能力遭受重创,影响到了环境保护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恢复和重建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将环境管理、监测能力恢复到震前水平。目前,我县环境保护行政办公用房项目计划投资103万元,项目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明年建成。届时,我县环境监管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改善。我县环境监测站实验楼恢复重建项目计划投资662万元,已完成项目立项、选址、用地许可等部分前期工作,预计明年9月建成。 6

届时,我县将告别无环境监测手段的历史,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污染投诉处理的能力得到加强。

二、灾后政策执行情况

1、20xx年6月8日,国务院下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第四章,“恢复重建规划”要求编制《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规划》,我局于20xx年8月组织人员编制完成。

2、20xx年6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医疗卫生防疫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8?54号),我局积极开展了医疗危险废物监管处置工作,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全县未发生一起医疗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同时,我局加强污染源排查和整治,定期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保证了饮用水水源安全。

3、20xx年9月2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发[2008]31号),第十一章,“生态环境”中明确“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我局制定了“生态环境修复规划”,生态修复工作由县林业局牵头正在实施;环境整治工作由我局牵头正在进行,环境监管监测能力建设项目正在实施。

4、20xx年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的实施方案》(国办发 7

?2009?11号)文件,我局积极落实文件精神,上报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争取到中央资金30万元用于该村环境综合整治,该项目已实施完毕,20xx年9月通过国家核查。

5、20xx年3月23日,广元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建立灾后重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的通知》(广府发[2009]16号),要求审批部门按照依法行政、特事特办和程序不减、周期缩短的办法,为灾后重建项目建立快速、高效的审批应急服务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压缩审批时间,依据项目的审批权限,我局公开承诺:凡在县环保局审批的,分别将报告书60个工作日、报告表30个工作日、登记表15个工作日的法定审批时限一律缩短为2个工作日(自业主单位将完整的环评文件报送到县环保局算起)完成行政审批。投资二千万以上项目需到市环保局审批,县环保局可派专人随同业主单位到市局协调服务,力争在3个工作日(公示时间除外)作出行政审批。同时努力争取将由市环保局审批的非污染性项目审批权下放由县环保局审批,尽力为灾后重建项目做好服务工作。

三、项目调整情况

将“青川县红旗村消杀灭药剂污染土壤修复示范项目”调整为“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投资规模400万元不变,建设内容调整为:对楼子乡、石坝乡、红光乡、观音店乡、曲河乡、 8

孔溪乡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清理;损坏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标识牌建设。项目调整原因:当地居民和高山移民修建永久性住房占用大量土地,致使实施该项目的面积大大缩减,失去了实施该项目的意义。其他项目不变。

四、《规划》实施的经验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

青川县各级政府及领导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修复作为建设生态县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青川县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部门和乡镇的职责,并列为目标考核,对资金统筹安排,工程建设、租赁承包等统一协调和组织,逐级落实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奖惩分明,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结合灾后重建,明确了“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委托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院编制了《青川县生态县规划》,通过了省、市专家评审,促进我县生态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

2、广泛宣传,群众参与

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见效慢,投入经费有限,制约因素多,只有充分调动全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性、部门间协调配合,才能保证生态环境修复工作顺利进行。

9

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按照生态修复的指导思想,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是保证生态修复能够稳步、健康、持久发展的重要环节。

4、封禁管育,费省效宏

实行封禁管育,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投入少,见效快,是快速治理生态环境,尽快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的有效途径。

5、监督管理是生态修复的保障

坚持预防为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坚决查处企业污染物乱排乱放、林木滥砍滥伐、随意开采矿山和砂石等违法违纪案件,改变一方修复、多方破坏,形成主管部门监督,各行各业各负其责,共同搞好生态环境修复的有力保障。

五、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统筹规划和协调的力度还需加强。生态修复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由水利、农业、林业、环保、国土、交通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虽然由县环保部门牵头制定了生态环境修复规划,但项目实施条块分割,缺乏有效和必要的沟通、协作。

2、配套政策及措施滞后。要想真正实施好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只靠政府行政命令维持的生态效果不会长久。如在河道违法采砂,光靠政府部门的监管是不 10

够的,必须充分发挥群众投诉举报的主动性,做到任何人一经发现就立即举报,对林木的滥砍滥伐也是如此。目前,许多地方提出了治理与致富相结合的良好思路,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沼气池建设、对农民封山育林进行生态补偿、水资源合理开发、舍饲圈养和特色经济等,但这些都必须有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作保障。

3、资金缺乏。生态修复涉及量大、面广,我县作为地震极重灾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修复难度大,用于生态修复的资金有限,加之我县地方财力贫乏和群众经济困难。而水土流失、植被损毁、山体滑坡、河道整治、堰塞湖治理、土壤修复、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缺乏严重制约生态环境修复全面持久开展。

4、植被类型和治理措施单一。从水土保持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由乔、灌、草结构形成的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结合的生态系统才是较稳定的生态系统。而我县目前普遍存在植被类型和治理措施单一的问题。例如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要辅助人工措施的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大都以还林且还乔木为主,乔木品种单一,很少采取乔、灌、草多上午品种混交种植。

5、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有的部门对生态修复工作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植树种草上,对该项工作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11

六、规划调整的政策实施建议

1、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我县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加强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有助于解决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 有助于实现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全力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2、采取市场化机制加大环保投入。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机制和办法,引导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危险废物处置站、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修复和建设投融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修复与环境污染整治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探索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与城乡土地开发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在改善环境中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在土地开发中积累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20xx年10月16日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