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调查报告

实验二  膳食调查与营养评价

     

1 目的要求

1.了解膳食调查的意义。

2.掌握膳食调查的方法和食物成分表的应用。

3.学会膳食评价及平衡膳食方法。

2       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为三天,从6 月14日早餐开始至 6月16日晚餐结束,之所以选择周日周一周二三天,作息时间和往常一样,饮食和正常时间大体一样。

3       调查内容和方法

以大学生膳食为例,采用自己记录每日每餐膳食情况,计算三天膳食。

3.1资料的收集

调查对象个人资料:

姓名:曾利君     性别:男      年龄:23

身高:1.65m      体重:53Kg    劳动强度:

表一    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表

3.2计算食物摄入量

表二    各类食物的摄入量      单位:g

3.3计算每人每日各种营养素摄入量



3.4评价每人每日各种营养素摄入量情况

表四  膳食营养评价计算表

评价:该食谱普遍摄入量不足,需补充各种元素的摄入。

3.5计算热量、蛋白质及铁的来源分布

表五    热量、蛋白质及铁的来源分布

建议应主要来源于优质蛋白质[动物类及大豆类制品(包括豆腐、豆浆和酱油等)其供给量应占到蛋白质供给总量的30%(1/3以上),如果总量不足则优质蛋白质所占的比例应更高。

植物性食物铁为非血红素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吸收远远低于动物性食物铁。

优质蛋白质的比例=(26.45+24)/86=58%>30%,说明该食谱的优质蛋白质的供给量足够,不需再另外补充。血红素铁的比例=(9.03+5.56)/24.11=61%<80%,说明血红素铁的摄入量不够,需要补充豆类和动物类食物的量。

3.6三大营养素产能百分比

适宜产能百分比:蛋白质:12-14%;脂肪: 20-30%;碳水化合物:55-65%。

表六  能量来源分配

评价: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三大产能营养素所提供的能量都低于范围内。

3.7计算一日三餐能量分配百分比  

将早、中、晚餐食物分别列出,计算其能量,并计算其占总能量的百分比。

表七    早餐食物计算表

表八  中餐食物计算表

表九  晚餐食物计算表

表十   三餐能量分配

评价:三餐中中餐基本符合,早餐能量偏低,晚餐摄入量偏高,适当减少晚餐能量摄入量,并且适当增加早餐能量摄入量。

4       总体评价

4.1根据表二可以得知,该食谱与膳食宝塔比较,各类食物基本上都是均衡的,而肉禽和豆类偏高,但奶类和水果类摄入量较少,导致总能量不足,适当增加奶类和水果类的摄入量。

4.2 根据表四可以得知,该食谱普遍不足,加大各种元素的摄入量。

4.3 根据表五可以得知,血红素铁的摄入量不足,适当增加动物全血和豆类的摄入可以增加其摄入量。

4.4 根据表十可以得知,三餐能量分配不是很合理,晚餐摄入能量较高,而早餐较低,适当调整下可以得到推荐模式。

 

第二篇:中年男子膳食调查报告

膳食调查报告

中年男性营养状况调查与分析

王浩

营养081-12

大连工业大学

前言

《膳食调查报告——中年男性营养状况调查与分析》是根据营养学原理,结合我们学习的知识所调查并得出的膳食调查报告。目的在于实践所学营养知识,掌握营养调查的方法,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在调查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与调查对象更好的沟通,提高自身营养调查水平。

此次调查对象是30-35周岁的男性公民,采用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法,通过每天与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调查访问,进行信息的录入,时间为20##年12月2日至20##年12月11日总计10天的时间。

本报告选取一名调查对象为代表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评价,总结此次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的心得体会。

(调查对象:李晓红,男,34周岁,职业:出租车司机)

前言

目录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1、平均每日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2、营养检测报告

      

3、营养报告监测单

      

4、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表      

     

     

一、实验目的

经过一年多的营养学知识的学习,对营养知识等有了进一步了解,此次营养调查的目的在于实践所学营养知识,掌握营养调查的方法,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在调查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与调查对象更好的沟通,提高自身营养调查水平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为了了解大连市30-35周岁男性公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包括每日摄入的食物品种及每从食物中所能摄取各个营养素的量,与营养标准的对比,膳食中的热能来源,三类物质的来源分布,进行营养需求分析及营养评价,从而提出营养膳食建议。

二、实验原理

膳食调查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称重法、记账法、化学分析法、询问法和食物频率法等。

本次调查采用24h回顾法。24h回顾法是通过访谈的形式搜集膳食信息的一种回顾性膳食调查方法,通过询问被调查对象过去24h实际的膳食情况,可多其食物摄入量进行计算和评价,是目前获得个人膳食摄入量资料最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

三、实验过程

1、实验安排

   

班级分为6组,每组5~6人,对不同人群进行膳食调查。

   本组成员:史景运,周玉淼,佟盛强,孙其龙,王浩。

   调查对象:30-35周岁男性。

2、设计24h膳食调查表格

表格横向内容包括:食物名称,原料名称,原料编码,原料质量,进餐时间。进餐地点。

       纵向内容包括:早餐,早加餐,午餐,午加餐,晚餐,晚加餐。

   (详细格式见附页)

3、设定调查人数和时间

   人数:10人

   时间:10天(包括周六、日)

4、信息的录入

      每天与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调查访问,进行信息的录入。主要内容有:基本信息(姓名、性别、身高、年龄、住址、联系方式)(仅第一天),早中晚食物的种类、数量。调查当天的日期。

6、数据的整理

     将收集到的基本信息进行汇总。

7、食谱的录入

      将收集来的10天的食谱按天数输入到计算机指定程序中,根据食物的名称和材料以及食物的重量,餐次早、中、晚的次序依次录入。

8、调查结果

        将所有数据录入完毕之后,系统结果导出。包括: 每日摄入的食物品种及每从食物中所能摄取各个营养素的量,与营养标准的对比,膳食中的热能来源,三类物质的来源分布,营养需求分析及营养评价。

四、实验结果

1、             调查对象个人信息

姓名:李晓红  性别:男  年龄:34  身高:178.0cm  

体重:85kg  劳动强度:轻体力劳动

2、             营养素摄入量与营养推荐标准对比

单位:能量(kcal)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g)视黄醇当量、硒(μg)其它(mg)铜为(ug

被调查对象李晓红各种营养素实际摄入量与营养标准对比,进行分析。

五、结果分析

20##年12月针对30~35岁中年男子进行的为期10天的膳食营养调查,通过每天对他们进餐食物以及用量的询问,大概了解了他们的基本膳食摄入情况和膳食习惯。

摄入量基本符合推荐量的有:

能量、脂肪、锌、硒、烟酸、维生素C、钾、钠、镁;

摄入量不符合(不足或过量)推荐量的有:

过量:    蛋白质、铁、维生素E、磷、铜;

不足:    钙、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

被调查对象出租车司机李晓红能量摄入量还算不错,略显不足,三大营养素摄入量除了蛋白质偏高,其他两项也略显偏低。能量的摄入不足将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主要是由于三类产能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或蛋白质的缺乏所致,应适当增加三类产能物质的摄入量,并保持合适的摄入比例。而调查对象蛋白质摄入较高,我们知道,蛋白质提供能量不经济,还会增加肝、肾的负担。总的来说,热能来源比例相对均匀,食物种类还算多样化。

钙摄入量有所不足,主要是因为长期膳食钙摄入不足,以及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致使肠道钙吸收不良,是导致钙缺乏的主要原因。中国居民膳食中普遍缺钙,乳及乳制品不仅含钙最高,而且吸收率高,因此乳及乳制品应是首选补钙食品。绿色蔬菜、大豆及其制品也含有较高的钙,可作为钙的补充来源;强化钙的食品也提供部分钙。

铁过量的原因与膳食中铁摄人过量、不良饮食行为等有关。正常情况下,正常膳食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可通过膳食调整降低铁的摄入量,动物血、肝脏、大豆。芝麻酱等含铁量较高,可适当降低该事物的摄入。

维生素B1摄入不足也会影响人体健康,可通过膳食调整来提高摄入量,为精致的谷类食物,瘦肉及内脏等含量较丰富,豆类,种子坚果类也是良好来源,可增加该类食物摄入。

维生素B2摄入不足,奶类和肉类提供相当量的维生素B2。

磷摄入有过量迹象,可能是膳食结构偏重于含磷较多的食物。瘦肉、蛋、奶、动物的肝脏中含有较多磷,海带、芝麻酱、花生含量也较为丰富。所以应当应该选择其他食物,以达到营养均衡。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大连中年男子膳食情况较为乐观,但是仍有很多地方令人堪忧,这可能与地域、自身营养知识的缺乏、不良饮食行为和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及职业要求、户外活动等各种因素有关。

中年男性营养状况与经济发展及同龄各界的认知水平有关,应从多方人手来解决这方面问题:相关部门的营养监测与管理,加强监测与管理;公民自身知晓自身的健康状况等。同时,加强体育锻炼,是人一生应该进行修炼的课题。

六、参考文献

[1]何宇纳;翟凤英;王志宏中国居民膳食钙的摄入状况[期刊论文]-卫生研究 2007(5)

[2]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专家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期刊论文]-营养学报 2001(3)

[3]王喜生,殷太安,刘继鹏等.人体营养状况的评价方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中国营养学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