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汇总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公文语言的特点:庄重、准确、朴实、精练、严谨、规范。

公文中需用历史年号时,要先标出公历年份,再注历史年号并加圆括号,如19xx年(民国元年)。

数量表示时,表示增加时用倍数或分数,表示减少时只能用分数。

2、各种文种的撰写

(1)规范性公文。规范性公文一般包括文件标题、发布或通过或批准的日期、章题、正文;规范性公文的标题由事由(问题)、文种两部分构成;正文中开始部分的制定目的是规范性公文的核心内容与指导性“纲领”。

(2)决定。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

(3)决议。其性质、功用与决定没有大的差别,特点在于必须经过会议讨论通过或批准。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4)通知。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

(5)通报。标题由发文机关、表彰或批评的对象与事实性质(情况)以及文种(通报)。

(6)批复。标题写明发文机关、事由、文种,必要时也可在标题中标明“同意”“批准”与否的态度。

(7)通告。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有时可省略事由或只标注文种。

(8)请示。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与文种构成。

(9)函。依格式正规、郑重的程度,函有公函、便函之分;依行文主动与否,函又可分为发函、复函。格式正规、郑得、涉及相对重要问题的是公函;相对灵活(略去标题、发文字号等)并涉及一般具体事项的是便函。

3、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

(1)法制原则。指处理方法手段、程序手续、行为准则与方法规化、制度化。(2)实事求是原则;(3)全面技师原则;(4)时效原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则;(5)集中统一原则;(6)党政分工原则;(7)保密原则;(8)简化原则

4、收文处理的一般过程

(1)公文的收受与分流

签收。指履行规定的确认、清点、核对、检查、签注手续后,收到公文。登记形式有薄式、卡片式、联单式

外收文登记。由外收发人员在完成签收工作后,对收文情况做简要记载。

启封。外收文登记完成后,统一交由内收发人员,统一启封或径送有关领导亲启。

内收文登记。由内收发人员对收文情况做详细记载。

分办。有关人员将公文分送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工作人员阅知办理。

摘编。文件管理人员对部分准备投入办理过程的重要文件编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写文摘、提要、综述、汇集有关数据资料。

(2)办理收文

拟办。由部门负责人或有关具体工作人员提出处置意见,供有关领导审核定夺。

批办。机关领导者或部门负责人提出处置意见。

承办。有关工作人员按意见具体处置公文所针对的事务和问题。

注办。由承办人签注公文承办情况,以备忘待查。

(3)组织传阅与催办查办

组织传阅。使公文有工作人员中的有效传阅活动。

催办。由公文处理管理机构或承办人对公文承办过程实施的催促检查。

查办。由公文处理管理机构或其他专门组织对重要公文实际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执行情况进行的核查协办工作。

(4)处置办毕公文

包括:阅卷归档、清退、暂存、销毁。

5、发文处理程序与方法

(1)文稿形成

拟稿。撰拟公文文稿。

会商。当公文内容涉及其他有关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或部门的职权范围,需征得其同意和协助。

核稿。文稿在送交有关领导签发或会议通过前,由专人进行全面核查。

签发。指由机关领导人或被授以专门权限的部门负责人对文稿终审核准之后,批注正式定稿。按签发人身份、地位及工作程序的不同,签发分为正签、代签、核签、会签等数种。

(2)公文的制作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注发。定稿形成后,批注缮写印发要求的活动,以使签发意见进一步具体化、技术化。

缮印。制作供对外发出的公文。

用印或签署。在印毕的公文上盖发文机关公章,或请有关领导签名。

(3)公文的对外传递

分装。按规定具体拣配和封装公文。

发出。将分装完毕的公文以适当的方式发给受文者。

(4)处置办毕公文

包括:阅卷归档、暂存、销毁。

6、公文销毁的方式和范围

销毁的主要方式有:焚毁、重新制成纸浆、粉碎、清洗消磁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磁盘、磁鼓、磁带)。

以各种方式销毁公文均应履行如下程序手续:由文书部门组织对公文进行鉴定;确认应销毁后逐文逐件核定造册;呈请本机关或上级机关有关领导审定批准;获准后再行销毁。任何个人均不得私自销毁公文。

 

第二篇: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主观题考点汇总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主观题考点汇总

一 如何应对教育变革的挑战?

1,教育观念的改变 : 树立大教育观,同等重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2,教育体系的改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3,教育目标的改变: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会所有人提供合适的教育。 4,教育方式的改变:实施多样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加主动的学习。

二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

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教育技术 3,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 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政治经济也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4,社会政治经济也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的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四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的作用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承,选择,融合交流,创造

五,教育与社会人口的作用

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的规模

2,人口的结构决定着教育的结构

3,人口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

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

2,教育可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六,制度教育目的的依据

主观依据

1,哲学观2,人性假设3,教育价值观4,理想人格

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影响3,文化传统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

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

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

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

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

5,进行教育研究

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7,在参加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八,教师的素养(教师的专业素质)

1,师德素养2,能力素养3,心理素养4,知识素养

九,教师的职业素质

1,教师的职业理想2,教师的职业责任3,教师的职业态度4,教师的职业纪律5,教师的职业技能6,教师的职业良心7,教师的职业作风8,教师的职业荣誉

十,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

2,教师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力的推动者

3,教师在参与社会生活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一,教师的地位

1,专业地位2,经济地位3,政治地位4,职业声望

十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1,长期性2,复杂性3,创造性4,示范性5,群体与个体的统一性

十三,学生的本质特点

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

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十四,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1,受教育的权利2,受尊重的权利3,安全的权利4,生存的权利

十五,现代的学生观

1,学生发展的整体观2,学生发展的主体观3,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十六,新课程改革下的新学生观

1,学生是人2,学生是有潜力的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

十七,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十八,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在教学内容上是授受的关系2,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3,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

十九,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3,环境方面(人际关系环境和课题的组织环境)

二十,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1,教学相长(教育关系)2,理解宽容(心理关系)3,民主平等(社会关系)4,尊师爱生(人际关系)

二十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1,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变革陈旧的教育方式

3,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教育民主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二十二,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二十三,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2,建构主义理论3,多元智力理论(加德那)4,三元智理论(斯腾伯格)

二十四,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1,课程功能的转变2,课程结构的转变3,课程内容的转变4,课程实施的转变5,课程评价的转变6,课程管理的转变

二十五,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1,观念的转变2,方式的转变3,评价的转变4,管理的转变5,结构的转变

二十六,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4,评价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5,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空间

二十六,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础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教学也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5,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二十七,教学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4,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关系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二十八,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1,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2,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3,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4,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和谐优化的规律 二十九,教学设计的原则

1,程序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反馈性原则

三十,教学设计的内容

1,教学目标的设计2,教学内容的设计3,教学时间的设计4,教学措施的设计5,教学评价的设计

三十一,我国中小学应遵循的八大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6,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8,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十二,教学设计的方法 1,启发搜索式2,条件约束式3,逻辑推理式

三十三,常用的教学策略 1,发现教学模式2,程序教学模式3,掌握教学模式4,合作教学模式5,设计教学法 三十四,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实验法5,实习作业法6,联系法7,参观法 三十五,近代的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2,分组教学制3,道尔顿制4,文呐卡特制5,特朗普制

三十六,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备课2,上课3,作业的检查和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三十七,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2,激励功能3,调控功能4,导向功能5,教学功能

三十八,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指导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

三十九,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四十,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四十一,我们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2,正面教育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原则

四十二,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3,劳动和社会实践4,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5,班主任工作和校园环境建设

四十三,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情感陶冶法3,榜样示范法4,自我教育法5,品德评价法6,实际锻炼法

四十四,道德认知模式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3,体谅模式4,社会学习模式5,集体教育模式

四十五,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四十六,道德的内化过程

1,依从阶段(从众和服从)2,认同阶段3,内化阶段

四十七,班集体的特点

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形式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四十八,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德鲁克)

四十九,班级管理的原则

1,全员激励原则2,自主参与原则3,教管结合原则4,情通理达原则5,平行管理原则6,协调一致原则

五十,课外活动的特点 1,灵活性2,综合型3,实践性4,自主性 五十一,课外活动的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五十二,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五十三,中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五十四,如何进行班级管理P135

1,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五十五,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高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与知识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的传递成为可能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五十六,学校文化的功能 1,导向作用2,约束作用3,凝聚作用4,激励作用

五十七,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观念文化(认知,情感,价值,理想成分),规范文化】 五十八,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

2,政治经济制度

3,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4,原学制中有用的部分以及借鉴外国学制中有益的经验 5,人口情况

五十九,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 六十,教育心理学意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六十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六十二,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实践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六十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六十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实验法2,测验法3,观察法4,调查法5,个案研究法6,行动研究法

六十五,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六十六,人格的四个基本特征

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功能性

六十七,性格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性格态度的差异2,性格情绪的差异3,性格理智的差异4,性格意志的差异

六十八,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早期童年经验5,自然物理因素 六十九,自我意识的概念包括

1,自我概念2,自我评价3,自我体验4,自我监控

七十,加涅关于学习的分类

1,信号学习2,刺激反映学习3,连锁学习4,语言的联结5,多样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高级规则学习)

七十一,惩罚在教育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受罚2,实事求是3,罚要及时4,对事不对人5,寓教于罚6,惩罚要依法办事7,惩罚后要引导学生对错误行为造成的后果进行补救

七十二,建构注意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

七十三,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1,知行统一的教学目标观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七十四,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

1,学习对象之间有无共同要素2,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4,定势作用5,学习的态度与方法6,智力和年龄7,教师的指导方法

七十五,如何在学习中促进迁移

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七十六,艾宾浩斯曲线对学生学习的启示

1,及时复习2,部分复习与整体复习相结合3,读书与尝试回忆相结合4,分散复习 七十七,克服遗忘的策略

1,深度的加工教学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度的过度学校5,合理进行复习 七十八,学习策略的特点

1,主动性2,有效性3,过程性4,程序性

七十九,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

1,学习者的因素(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质量水平,动机水平)

2,教师的因素(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信息的反馈)

八十,学习策略的培养原则

1,主动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个人效能感

八十一,学习策略培养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培养模式3,完形培养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斯拉文:成绩分组,小组辅导教学,合作性综合阅读,作文) 八十二,知觉的特征

1,选择性2,理解性3,整体性4,恒常性

八十三,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意义2,学习材料的具体程度3,学习材料的形式

(主观因素)1,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挂钩的观念

2,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3,新学习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

八十四,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

1,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和感性材料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3,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4,扩大关键特征 八十五,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

1,激发学生的兴趣2,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3,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4,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八十六,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1,明确记忆的目的性,提高兴趣和责任心2,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记忆3,利用无意记忆,培养有意记忆的能力4,引起联想,有益于记忆5,掌握遗忘规律合理组织复习6,运用记忆方法,巩固教学成果

八十七,知识的应用包括:审题,联想,课题的内化

八十八,动作技能的形成要经历:操作定向阶段,操作模仿阶段,操作整合阶段,操作熟练阶段

八十九,问题解决的特点:情境性,目标指向性和认知操作性

九十,问题解决(杜威的五步模式):困惑,诊断,假设,推断,验证

约翰孙的三阶段模式:准备,生成,判断

奥苏贝尔的四阶段模式:呈现问题,明确目标和条件,填补空隙,检验

瓦拉斯的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九十一,我国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论

1,发现问题(主体活动的积极性,主体的求知欲望,主体的知识经验)

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4,检验假设

九十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2,问题表征3,知识经验4,认知策略5,心理定势6,功能固着7,酝酿效应8,原型启发9,情绪和动机状态

九十三,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2,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识别问题的能力4,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5,考虑解决问题的因素

九十四,素质教育的基本属性:全员性,整体性,主动性

九十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教育目的不同2,教育对象不同3,教育内容不同4,教育方法不同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6,教育结果不同

九十六,发散思维的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

九十七,创造力的构成: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想象 九十八,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九十九,想象的功能 1,预见功能2,补充功能3,替补功能4,调节功能

一百,布鲁纳认为学生具有的三种最基本动机: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业的影响不同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一百零一,学习动机基本结构:学习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自我提高需要)学习期待 一百零二,个人成就动机的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诱因价值

一百零三,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直接经验,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感唤醒

一百零四,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内部因素:1,学生的自身需要和目标结构2,成就与年龄特点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5,学生的焦虑程度

外部条件:1,家庭条件和社会舆论2,教师的榜样作用

一百零五,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一百零六,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

1,学生对学习活动要有明确且有力的学习动机

2,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3,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还有赖于认识和情感的不断认识

一百零七,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一百零八,影响态度形成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一百零九,态度的培养方法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一百一十,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

注意过程的基本结构:指向,集中,转移

一百一十一,意志的品质: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韧性

一百一十二,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一百一十三,人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教师应该具备学习心理学知识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3,在集体中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格4,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百一十四,学困生的教育措施

1,掌握学困生的心理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3,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4,关爱宽容学困生,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

一百一十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2,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问题3,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4,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和不安心理

一百一十六,保持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接纳自己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5,帮助学生学习心理卫生知识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百一十七,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主动性原则4,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原则5,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6,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7,保密性原则

一百一十八,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心理咨询2,心理辅导3,心理治疗

一百一十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者专题讲座2,个别咨询与辅导3,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教学活动中4,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一百二十,教师的职业特点

1,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2,劳动内容决定教师工作的多面性

3,劳动方式决定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和集体性想结合的特点

4,劳动的质量决定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5,劳动的效果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延时性

一百二十一,教师威信的分类:权利威信,信服威信

教师威信的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一百二十二,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2,在与学生长期交往中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4,留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一百二十三,如何维护教师威信

1,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2,始终坚持为人师表3,与学生交往中努力做到心理换位4,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自己的威信

一百二十四,教师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一百二十五,教学监控力的发展趋势

1,从不自觉到自觉最后达到自动化2,迁移性逐渐提高3,从他控到自控4,敏感性逐渐增强 一百二十六,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通过反思训练来提高教学能力

一百二十七,教师反思的四种方法

1,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3,交流讨论4,行动研究

一百二十八,教师职业道德的结构

1,职业理想2,职业责任3,职业态度4,职业纪律5,职业良心6,职业作风7,职业荣誉8,职业技能

一百二十九,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1,认识功能2,实践功能(教育,调节[最基本,最主要],促进功能)

一百三十,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1,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2,促进师生生命成长和人格完善3,促进我国社会文明传承和发展 一百三十一,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标准具有高度的严格性2,意识具有强烈的自觉性3,行为具有独特的示范性4,影响具有潜在的深远性5,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一百三十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1,集体主义原则2,教育人道主义原则3,教书育人原则4,乐教勤业原则5,教育民主原则6教育公正原则7,人格示范原则8,依法执教原则

一百三十多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2,敬业奉献(本质要求)3,热爱学生(师德)4,教书育人(天职)5,为人师表(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动力)

一百三十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是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2,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

一百三十五,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1,坚持知行统一2,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3,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统一4,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结合5,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结合

一百三十六,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2,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3,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4,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