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

人偶戏是海南省临高县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它以其历史悠久和社会基础广泛,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它的良好发展势头在临高的历史的地位和现实的影响上,广为群众喜爱,使得临高成为中国人偶戏艺术园林之乡,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人偶戏的演出以人偶同台为特色,以艺人的声色来补充手中公仔的声色的不足,它的演唱以临高话为语言媒介。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操临高话的市县乡镇。

关键字:民俗文化; 人偶戏; 基本特征; 问题及解决

ABSTRACT

Man-puppet play is a kind of the local form of performance in Lingao county of Hainan province, having a long history and broad social base, the with unique art form and content rich,as well as its goo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temporary high status and the impact on the reality and widely enjoyed by the masses which is widely loved.Making temporary high as Chinese puppetry arts garden village, it is a treasure of Chines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nown as “a rare in the world, a must in China”. Puppet play is characterized by dolls performance,complementing the melody of the dolls in artists’hands with the help of their timbres, which sings by means of the Lingao dialect. It’s mainly popular in the northwest of Hainan island and the surroundings, such as Chengmai, Danzhou, Haikou city and other cities and counties where people mainly speak Lingao dialect.

Key words: Folk culture;Man-puppet play;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目录

前言……………………………………………………………….….…………… … 1

一、临高民俗文化 ………… …… ……………………….….……………… …… 2

二、临高人偶戏文化的概况…………..….…… ……………………….….. .....… ..2

(一)人偶戏的概念……………………………………….……………...................2

(二)人偶戏的历史文化源头……………….…………………………...……...…. 2

(三) 基本特征…………………………….…………………………...……............3

1.文化特征…………………………….…………………………...……....................4

2.语言特征…………………………….…………………………...……....................4

3.表演艺术特征…………………………….…………………………...……............5

4.审美特征…………………………….…………………………...……............……5

三、临高人偶戏的现状问题及解决 ………………………...……………… ….…..6

致谢……………………………….……………………..………………...………....8

参考文献………………………….…………………..……..……………….……......9

前言

海南省简称“琼”,海南历史上因琼州治所(今海口市琼山区)之南因有山称“琼山”而得名。“清末至民国时期,海南亦称“琼崖”,是由琼州和崖州两地合成的,因而有“北琼南崖”之谓。”[1]海南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口大量的迁移,许多诸如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南洋文化等文化形态,经过长期不断地摩擦和分解,最终融为一体而形成一个特殊的多移民、多文化形态的区域,也就构成了丰富多彩而又多样形式的海南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拥有着热带海岛特色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生态文化内涵,融合了众多的民俗文化因素而造就的一个特殊的文化内涵的新文化。它不仅提供了海南各族人民优良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而且让海南当地居民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也让他们在物质与精神民俗中更深层次的渗透。

临高人偶戏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价值,突出的历史文化和世代传袭等特点,在海南民俗文化中,是中国唯一海南享有和全世界稀有的剧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临高人偶戏遭受这个时代的流行歌舞、娱乐多元化等等多样式的文化冲击影响,现在已少有人会继承这样的民俗文化,它就变成了我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物。以前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和奶奶一起听木偶戏,去看村里每到一定时间都会举行的人偶戏。长大后,人偶戏的演出越来越少,听看的人也渐渐的减少了,它也已陷入后继无人的濒危困境,急需要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因此,撰写此篇关于家乡人偶戏的论文,以此来宣传人偶戏,让更多的人关注临高人偶戏,重视人偶戏,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与支持,让将要绝迹的人偶戏文化流传下去,能够流芳百世,传承和保护好这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临高民俗文化 在秦汉时期,临高人的祖先和其他民族的兄弟肩并着肩一起辛勤的劳动,努力开拓着当时还是丛莽之地的海南岛。而在唐朝天宝时代,临高的祖先们聚居的临振成为了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临高的祖先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努力奋斗,辛勤劳动,不仅给我们后代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还为我们创造积累珍贵的文化艺术,丰富了我们祖国的文化艺术宝库。例如,临高人五彩缤纷的民间文学、质朴浑厚的民间音乐、生动活泼的舞台艺术和细腻圆润的雕刻工艺等,都以较高的艺术造诣享有声誉。解放前,临高人普遍爱唱民歌,男女老幼皆能唱和。解放以后,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地区男女青年兴唱起新式歌曲,而以民歌作为文娱活动的形式也随之减少,但在临高县沿海地区,至今仍有唱民歌的习惯。临高人的民歌,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可分三大类型:渔歌、船歌和山歌。男女相恋等场所,常以对歌的形式出现,曲调婉转、抒情,优美动听。

临高著名的渔歌有“哩哩美”、“呐咳罗”等等。这一类的民歌流行于临高的沿海地区,平时用在男人出海工作女人来相送或者唱出住于临高高山岭、文澜江相依相伴的海滨的勤劳人们,道出临高人的勤奋努力的优良品质。民歌中的语言是用当地的临高独特的临高方言演唱,也唱出了千年具有古调新词的民间艺术奇葩,如有人偶戏、哩哩美和临剧等等。其中数最有民望的是临高人偶戏和渔歌“哩哩美”,因为“临高人偶戏始于南宋时期,当地人都称之为“佛子戏”,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少有的剧种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人偶同演,用临高方言演唱,音乐、舞美、表现形式自成一派,独具一格,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中保存完整、为数不多的原生态艺术品种,20xx年被定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渔歌“哩哩美”始于南宋绍兴年间,发源于临高县沿海渔村,是沿海乡镇老百姓闹洞房、对歌和抒情表意的重要形式,其旋律特征明显,群众基础广泛,20xx年被定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

二、临高人偶戏文化概况

(一)人偶戏的概念

临高人偶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临高县、海口市的秀英和长流部分地区、琼山的遵谭和博片临语地区,以及澄迈和儋州部分地区,使用临高方言形式演唱。之所以民间称木偶戏为“人偶戏”,是因为木偶戏的艺术特点是人偶同台演出,演 出时采用戏剧大舞台,不设布幛,人与木偶要同演一个角色;且木偶的造型十分美观,眼与口均能动,栩栩如生,而演出者也要化妆出台,手支撑着木偶,唱念做打,边走动边表演。它的表演千变万幻,情趣盎然,是个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展现地方特色的剧种。 ① (二)人偶戏的历史文化源头 根据《中国艺术》记载,我国人偶戏的正式形成是用木偶来装扮剧目中的人物,由人来操纵木偶的。南北时期是对着当众表演简单的故事,南宋时期木偶戏开始在海南迅速发展,临高木偶戏就始源于这个时期的末期。当时临高的木偶戏还只是简单的用于驱魔逐妖、祭神还愿等活动,后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才逐渐地成为人们借以娱乐的方式。“清康熙修《临高县志》记载:临俗多信奉神道,不信医药。每于节例,端木塑于肩膊,男女巫唱答为戏,观者其众,曰驱魔妖,习以为常。”[2]以前的木偶,拳头般的大小,形状多像神与佛,因此也称之为“佛之戏”。后来经过艺人们的改造,木偶变成人形样也变得大了,还搬上舞台表演了。直到现在,有些老艺人们还收藏了早期的木偶,有些头上刻着“康熙”年号字样的木偶。 康熙年间,就开始有了人偶戏班。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人偶戏班开始在有临高人的乡镇村落表演人偶戏,表演的剧目都是一些文、武传统的戏剧,如《武王伐纣》、《呼延庆》、《关羽投曹》、《刘邦斩蛇》、《王昭君和番》、《寒江关》等等,共计有三百多场演出。这个时期的人偶戏的剧目,都是一些老艺人们代代口头相传下来的故事,都是些故事梗概和部分的主要唱段,没有剧本,艺人们都是自行创作表演,那时也称人偶戏为“白肚戏”。每场人偶戏的演出大都是通宵达旦,唱的时间占了全剧的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有时唱段长达几十句,甚至是要唱半个小时,所以上半场演武戏,以“打”为主,重看;下半场演文戏,以唱为主,重听,也因此有戏谚“上半夜看戏,下半夜听戏”。

中国解放之后,临高人偶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xx年和19xx年,临高县先后成立了“木艺”“南高”两个专业的人偶剧团,在19xx年合并成临高县人偶戏剧团。其他地方如加来、南宝和博厚等城镇也成立起了业余戏班。19xx年,人偶①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戏艺人刘教英从广州学习回来后,对木偶的制作和操纵进行了革新改造。木偶头部的制作开始美化增大,艺人操纵木偶的双手表演有木偶的服装外改为木偶服装外操纵,使得人偶戏的舞台表演变得合理生动和富有美感,加大方便了艺人操纵木偶的动作。曾经在19xx年,临高县人偶戏剧团被遣散,人偶戏业余戏班也被停演过。

五十年代前,临高人偶戏被称为“公式戏”,表演的剧目都是一些提纲戏,没有固定的剧本,表演时用“出征应战”、“媒人提亲”、“夫妻恩爱”和“升堂审案”等固定的公式去套用。艺人们只要熟练了公式,就可以上台演出,演出来的效果也相当的吸引人,得到当时人们的赞赏。

直至六十年代,临高人偶戏才有了如《秦香莲》、《彩楼招亲》、《海花》和《莲花仙女》等文学台本演出的剧目,但是“白肚戏”和“公式戏”的演出直到现在也还在继续沿用。

19xx年,临高人偶戏剧团恢复后,人偶戏演出的剧目都是按单纯演出(临剧)和“人偶同演”(人偶戏)两种表演形式进行演出排练。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都是依据当地的居民欣赏的要求选择演出的形式,很得到当地居民的赞赏和认可,其剧团被居民们称为“两栖剧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人偶戏进行了革新改造,木偶的制作不再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的呆板形象,而是在事先用石膏铸好的模具上糊好报纸,其形象逼真清秀,并且木偶的五官和双手能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使表演时具有灵活性。这个时期著名的剧目有《杨门女将》、《海花》和《五女拜寿》等等,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临高人偶剧团先后两次进京演出,《海花》和《莲花仙女》等获得了演出奖,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此后临高县内各地的业余戏班如雨后春笋,办的也来也多。

(三)基本特征

1.文化特征 临高人偶戏旳含量十分丰富,无论内容题材上,还是舞台表演艺术上,或是唱词上,都蕴含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内涵。人偶戏之所以成为临高的文化特色,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具有人偶戏的共性。由于人偶戏的历史发展十分悠久,在其艺术表现特征上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共性,反映了人偶艺术与传统戏剧艺术的共同文化渊源,如在舞台表演时注重通过剧情的“传神达意”,表现剧中人的一种理想追求,体现一种娱乐性与审美性。二是长期形成的艺术个性,也就是它的特殊性。概括起来说,人偶戏是在一个特殊的地域、特殊的历史条件、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由一个特殊的农民艺术群体、采取一种特殊的人偶同演方式、演唱着一个特殊的戏剧内容,也由此而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特色”。其特色有:

(1)“人偶戏的文化特质:农耕文化特性和世俗精神特性。”[3]从以前开始,临高地区的民众乐道躬耕的在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社会里生活,固守在这一块土地里生存,较脆弱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把小农式的男耕女织追为一种目标,一种理想,这种思想缺少科学态度和开放精神。但是,那时的农耕文明却尊重自然规律和利用人力、甚至神力战胜自然灾害的进步思想,在人偶戏中是有所反映的。如有些剧目是反映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有些是剧目内容把幸福和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时的农耕文明特质。而临高地区的一些世俗精神方面,较偏重于讲“圣人”、讲孝情、讲道德、讲信义和讲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临高木偶戏剧目大力宣扬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崇尚“圣人”和崇尚功名等内容。

(2)“人偶戏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社会性和民俗文化的‘神圣性’。”[4]临高地区的广大乡村,许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影响到临高人偶戏,因民众的民俗需求而演出人偶戏的文化活动,带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其地区的民族成分相对单一,民风民俗相对单纯,民众信仰相对一致,民俗文化流动相对缓慢,由此并影响着诸多人偶戏剧目的形成与创新。而临高人偶戏民俗文化中具有一种“神圣”的特性,把人偶戏与民俗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融为一体,还把对民俗节目、民风、民俗和民间传说中的“神”“圣人”化为人偶戏舞台表演的内容,十分神圣。

(3)“人偶戏文化的交融性:与临剧的交融、与“隆玛哩”的交融、与“哩哩美”的交融、与民间诗词的交融和与外来文化的交融。”[6]临剧、山歌、渔歌、人偶戏和诗词等土创的这临高五大文化板块,构建了一个临高文化的“生态带”,形成了这一地区传统文明的载体,更是新的文明的“传播器”。这几种文化原生态互相浸润又互相影响,而人偶戏也深受这一地区的民间艺术素材的浸润,成为临高人偶戏表演“原生态”长久不衰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4)“人偶戏文化的人文精神:对社会制度的同构与挑战、“忠君与爱国”文化、“帝王文化”意识和清官文化。”[7]临高人偶戏与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一样,最接近人民生活,以反映人民生活、愿望为主题。它的历史悠久、题材内涵较深,其中有天文地理、生老病死和神话宗教等人文精神,都在人偶戏中有所反映。

2.语言特征 临高人偶戏中运用的地区方言十分有特色,其内涵有相当多的趣味性、哲理性、滑稽性成分。在人偶戏众多的剧目中,演员通过生动的、活泼的、新鲜的语言来演唱故事,演绎着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让观众于剧情里“一日看尽长安花”。一些戏班在乡下演出,经常从晚上八、九时开始唱到下半夜或天亮,唱到入情入理之处,往往是句句理、段段情,有时还会引发出观众的笑声不断,或者全场大哭,具有淋漓尽致之意。

(1)唱腔方面:结合众多的板腔,如有临剧中的“平板”、“七字板”和“哩立美腔”等;琼剧中的“叹板”、“苦板”和“教子板”等民歌,整理创作出新的唱腔。但是主要还是用本地民歌的“阿罗哈板”和“朗叹板”两种为主要唱腔,用临高本地的语言临高话演出,人偶戏的艺人们也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让这两个板腔增添了现代元素和韵律,变得快速、轻松、朗朗上口,使其语言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倍受广大群众欢迎和喜爱。

(2)唱词句式方面:主要以四句为主,六句、八句和十句为辅,唱词不需要押韵,但是要求平仄。如四句式的唱段,第一句仄或阳平,第二就阴平,第三句阴平或去声,第四句就上声。每场演出,唱到第四句的最后一个词最为关键词,表演者不唱出来,用音乐过序代替,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让其猜出来,若猜对表演者就要唱出来,这样的与观众们互动,剧内剧外展现出挥然一体,使其演出更具有独特亮点。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人偶戏具有“低音浑厚如金色,高音清亮如红坡”的语言特色。更为具体的是具有平静如水有微澜、说不清来打个比方、旁征博引显哲理、“讲谐”逗乐幽一默和含蓄暗示现神韵等等的语言特色。.

3.表演艺术特征 临高人偶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人偶同演”和“单纯人演”两种形式为主,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挥人与偶、人与人和偶与偶之间的互动,使其融为一体,演出多姿多彩的表演。同时还汲取了其他剧种如琼剧和临剧等的舞台表演技巧,使得表演手段更为更富,演出更为精彩。其表演特色有如下:

(1)表演舞台不设布幛,由过去民间戏班演出不要背景的现象,改为利用放幻灯字幕,加强剧情的“环境描绘”,增加舞台上的真实性,大大提高了观众的欣赏兴趣。

(2)“人偶同演”互补不足。舞台表演时,根据剧情的需要,手撑木偶在其背后的表演者要在适时的时候探出头来,以脸部丰富的表情或眼神来补充木偶各种不同情感或情绪的不足。现代的人偶艺人们根据人偶戏中的“人偶同演”特点、现代元素的注入,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艰苦的探索,创造出了“跪马”“勒马”“射箭”“上坡”“下坡”等一系列富有“人偶同演”互补特点的表演程式,大大的丰富了人偶戏舞台表演程式,增强了其艺术魅力,获得了现代人们的关注。临高人偶戏的这种“人偶同演”交叉演出的特色,自成一派,也成为了我国人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3)临高人偶戏由以前的无剧本的形式,经过多年的转换,更多丰富多样、精彩绝伦的剧目替代了以前无剧本的空白。现代人偶艺人们在写剧本时,紧紧围绕着人和偶这两大要素,铺排戏剧情节,既尽量设置夸张的木偶粗线条表演场面,又安排感情丰富的人的细赋表演情景,两者结合兼顾,为二、三度创作提供了方便,注入“人偶同演”原动力。在确保了临高人偶戏的艺术个性和魅力,表演的剧本历演不衰的同时,也给了海南戏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模范。

(4)使用乐器主要是以双唢呐为主,三弦、椰胡和低音竹笛为伴奏;打击乐由以中鼓为主改为以大小木鱼为主,板、锣和镲为辅伴奏。其乐器的加入表演,使得整个戏剧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4.审美特征

在古代,人偶艺人并没有刻意去追求美学,他们的表演只是顺应了乡村民众一方水土的实用需求、娱乐需求。久而久之,艺术特征、艺术美感就逐渐形成了。相当多的剧目内容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舞台上剧中人的唱词所表现的是一种优美而可视的语言,这种语言纯朴、通俗、含蓄、快活,表达了一种民众心中自发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在以前中,人偶戏舞台表演首先表达的是,民众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低端的、本能的要求,其后才是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再后来,就出现一些更高的层次,表现为对生活特质美感的一种追求。人偶戏也跟随时代不断变迁,努力提高自身的舞台表演艺术,从而不断的发现美和创造美。流传至今的诸多人偶戏剧目,是经过了多少代人偶艺人的艺术追求、审美选择,并倾注了他们的多少心血和艰辛劳动,从而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间娱乐性、审美性的舞台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比现实生活更美、更活泼、更具有艺术魅力。

三、临高人偶戏的现状问题及解决

人世间的事物发展总是以量化来计算的,进而达到质的飞跃。在时代不断的发展的今天,临高人偶戏艺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和超越自我。自古以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人偶戏坚持有所创新,不断筛选,淘汰过时的和不受群众欢迎的一些剧目,保留了具有生命力的剧目。在中国解放以后,人偶戏大胆地横向借鉴,摒弃其糟泊,保存其精华,博取众长,为我所用,使剧种的个性越来越鲜明,艺术魅力越来越强,群众也越来越喜欢。与此同时,人偶戏也踏着时代的鼓点,越来越多的走向外面,与主流文化交相辉映,它除了表演传统的戏剧节目外,还演出了话剧、歌舞剧和演广告等节目,人偶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化,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使人偶戏在外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为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但是它又面临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激烈竞争,其发展滞后的原因问题更显突出:

1.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有了质的变化,其民俗文化、欣赏心理、欣赏习惯和欣赏水平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外地其他样式的文化艺术看多了听多了,渐渐地由原来的单一的娱乐与审美兴趣向多元文化转变,而且有所选择,求其所好,青年人更甚。

2.许多娱乐形式的改变、民俗的淡化和公共安全的考虑,受到时尚的娱乐多元化的冲击和流行歌舞的影响,临高人偶戏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在逐步的缩小,其木偶的工艺复杂、精细,加上制作艺人如王范和邓秀英等艺人的年龄已高,现在很少有新人传承这样的手艺了,所以这宝贵的传统戏剧形式也已经到了濒临消失的境地了,这就急需要国家的抢救与人们的保护。

3.人偶剧团就有县戏团和民营人偶剧团,每个团的人员大约有20人至25人。临高县专业从事人偶戏演出的人才将近300人而已,以前每年的演出大概有2000多场,观众每年总有80万多人左右来观看。但是现今,剧团只有一个,还是召集老艺人们合作演出,演出场率逐年减少,大约每年只有一两场演出而已,而且还是在年前或重大节日时,经农村的百姓要求才特别的演出。

4.资金不足,国家政府提供的资金远远不足于人偶剧团的开支,海南政府虽有资金的供给,但是由于临高县财政困难、经费投入不够等问题,加上海南省政府对人偶戏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重视,导致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经费不足。曾经在19xx年至19xx年间,共有约6年的时间剧团人员没有工资发,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使剧团失去了原有的演出市场,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重新理顺关系,找准市场定位。

5.由于人偶戏舞台语言表演形式和演出活动区域性的限制,缺少交流机会,无法接受和吸收更多的外来文化元素,演出市场越来越窄,改革和创新也成为了当今人偶戏发展的当务之急、必由之路。

由以上可知,海南省政府应该高度关注这些即将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支持广大文艺工作人员专业从事人偶戏工作,为了保护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偶戏,应该努力将这传统的人偶戏与新时代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融合一体,创作出许多创新的剧目,增添新的演绎手法和新的表演形式。为此,本人提供以下这些方法:

1.提倡人偶戏剧种题材内容应该多样化,结束无剧本的历史。一个剧目是否拥有自己的剧本,质量又如何,都直接影响着这个剧目是否能够持续演唱生命岁月的长歌。而实行题材、内容的多样化,是推动剧本创作的繁荣、带动人偶戏迈向新台阶的重大台阶。

2.开辟表演艺术新天地,提倡生动活泼的艺术实践。为了防止人偶戏的人偶同台演出存在的限制性,要做到人与偶灵活运用,统筹兼顾,缺一不可。为了使舞台表演丰富多彩,在学习外来先进技术的同时,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做到偶像行当多样化、人性化和逼真化。

3.让其音乐艺术形象更加富有美感。在人偶戏的音乐伴奏方面进行创新,采取多样乐器伴奏,增加现代元素,使和声内涵更丰富,对感情表达不够味的传统音乐唱腔增添“美感”。

4.建立一个生动活泼、有生机的艺术路线体制,如成立一支具有创新理论的表演研究队伍、提倡向老艺人们学习木偶制作、保护抢救人偶戏传承人和建立人偶戏生态保护区等等措施。希望通过以上这些多样化的创新和改革,赋予这古老的剧种人偶戏一种新的活力,能够让其更为长久的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致谢

行文至此,我的这篇论文也快接近尾声了。岁月如梭,我四年的大学时光也即将敲响结束的钟声,这让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从开始选题到顺利论文完成,有不知多少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数的帮助。在此,我向热心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曾遇到过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是专业上的问题,有的是论文格式上的问题,一直以来得到xxx老师和答辩小组的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加上有着同学们的亲切关怀和帮助,使我的论文可以顺利的的完成。过程虽然有些波折,但是老师们,尤其是我的指导老师,他们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他们敏捷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xxx师对我们这批毕业论文指导对象的学生们,给予最亲切的关怀和悉心的指导。在整个论文实践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们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引导我们不断开阔思路,鼓励我们大胆的创新,使我们在这一段宝贵的毕业时光中,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和锻炼了心态,又培养了良好的实事求是的习惯。

最后,再一次向关心和帮助我完成此篇论文的XXX指导老师和提供我论文建议的答辩小组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为我们营造的浓郁学术氛围,以及学习指导与监督上的无私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立娜主编,高俊成编著,图文版.中华传统文化书库——《民俗文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3.

[2]焦勇勤等,《海南历史文化大系(社会卷)之海南民俗概说》[M],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4.

[3]、[4]、[5]、[6]和[7]符耀彩,《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文学卷)之临高人偶戏》[M],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