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总结

绪论

▲1.微生物的定义:是一切肉眼看不清楚或者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类群:非细胞(病毒);原核生物(细菌);真核生物(酵母菌)。

3.为什么说微生物是一把双刃剑:

利: 医药: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和推广,利用工程菌产生多肽类生化药物。

环境污染的治理:污水处理;环境污染监测和重要指示生物。 工业:生物发酵酿酒。

害: 给人类带来各种疾病,威胁人类生存:结核、疟疾、霍乱

农业:农作物病变(花卉的白粉病)。

食品:使食物腐烂变质。

发酵工业:发酵过程混入杂菌影响发酵产率。

▲4.微生物有哪些共性?最基本的是哪个?为什么:

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因为微生物是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排泄面,和环境信息交换面,并由此产生其余四个共性。

5.谁先看到了微生物:列文虎克(自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放大倍数为300倍的显微镜。1676年他利用这种显微镜,观察到了一些细菌和原生动物,当时称为微动体,首次揭示了微生物世界。

▲6.在微生物发展史上哪两位做出了重大贡献?什么贡献?:

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学说;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的;免疫学奠基者,提出预防接种;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A.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流动蒸汽灭菌;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B.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C.提出了动植物病原菌鉴定的柯赫法则。

7.巴氏消毒法:一般温度60~85℃,处理时间30分钟到15秒消毒的一种低温消毒法。

8.微生物对生物学的发展有什么贡献:学科交叉促进微生物学发展;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有重大贡献。

第一章

1.什么是原核生物:细胞结构为原核的单细胞微生物。它的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农业: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以菌促肥效,以菌促生长。

由DNA的形成核区。

▲2.原核微生物与真和微生物的结构区别:

原核生物:细胞膜不含甾醇,含有与呼吸、光合有关组分,细胞膜内褶形成间体;细胞质没有细胞器,核糖体为70S,没有细胞骨架结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结构,仅存在一条双螺旋DNA,没有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细含有甾醇,不含与呼吸、光合有关组分,细胞膜为连续的膜;细胞质有细胞器,核糖体为80S, 有细胞骨架结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结构,染色体数目大于一,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3.细菌细胞的基本构造和特殊构造有哪些,功能是什么:

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功能;

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细胞膜(主要成分磷脂和蛋白质):①选择性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运与交换②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和荚膜等大分子物质的场所③是细胞的产能基地④鞭毛的着生位点,并为其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⑤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

细胞质:细胞质通常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核区:是细菌等原核生物负载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

特殊构造: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功能:

▲荚膜(成分一般是多糖):①保护作用②贮藏养料③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介质④附着作用⑤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⑥堆积代谢废物。

荚膜的种类:大荚膜,微荚膜,粘液层,菌胶团。

▲鞭毛的类型和生理功能(鞭毛蛋白组成):单生鞭毛,丛生鞭毛,两端单生,周生鞭毛。生理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视线其趋性的最有效方式。

菌毛(多为蛋白质):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

▲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异性极极强的休眠体。

▲研究芽孢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常见产芽孢的细菌哪些属?

研究芽孢的意义:是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形态学指标,指导菌种保藏,制定灭菌参数,提高菌种的筛选效率。实用意义:细菌杀虫剂—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和伴孢晶体)。能产生芽孢的细菌种类主要是G﹢细菌(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

4.G﹢和G﹣菌细胞壁组成和结构差异:

G﹢:肽聚糖(90%),磷壁酸(10%)。磷壁酸为其特有;结构层次单层,肽聚糖厚度

大;化学组成简单,磷壁酸连接在肽聚糖上,质地均匀;抗机械损伤能力强。 G﹣:肽聚糖,类脂类,蛋白质。厚度较G﹢细胞较薄肽聚糖层薄;细胞壁层次多,有

肽聚糖层,外膜层;肽聚糖层与外膜间有很大的间隙;细胞壁抗机械能力弱。

5.周质空间:外膜与细胞膜只间的狭窄胶质空间。

▲6.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的区别:简单染色一种染料一次着色,其目的是观察细菌的

形态。革兰氏染色(定义)用于细菌鉴定的复合染色,通过两种染料对细菌进行一定

程序的染色,根据染色结果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紫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

▲???7.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此法的重要性:P18??

▲8.细菌的繁殖:主要方式为裂殖,只有少数进行芽植。

9.菌落: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

10.菌苔: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11细菌的菌落的典型特征:湿润、光滑、近半透明、易挑起、质地均匀;同时细菌菌

落的正反面、边缘与中央颜色一致等特点。原因是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一个菌落内没有

形态功能上的分化,细胞间充满毛细管状态的水。 (与16放线菌做对比)

12.细菌的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

13.量度细菌大小的单位是微米。

▲14.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能产生抗生

素。是其最主要特征。

▲15.放线菌的构造:放线菌的菌丝根据其功能分为三种类型———基内菌丝气(吸收

营养),气生菌丝(部分分化为孢子丝),孢子丝(产生孢子)。

▲16.放线菌的菌落特征:表面干燥,致密的短绒状,不易挑起,后期表面产生干粉,

多皱。原因是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并产生成串的干粉状孢子,他们伸展在空间,菌丝

见没有毛细管水积存。

▲17.放线菌的繁殖:放线菌主要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可形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也可利用菌丝片断进行繁殖。

18.放线菌与人类:绝大多数抗生素由放线菌产生;用来生产纤维素、酶、维生素;具

固氮作用,用于生产生物菌肥;少数寄生型放线菌可引起动植物病害有的放线菌能破坏

棉毛织品和纸张。

19.蓝细菌的形态:球状、丝状。

20.蓝细菌细胞生理特性:含有叶绿素a,藻胆素、类胡萝卜素,可进行光合作用;有的

蓝细菌有异形胞,是蓝细菌进行固氮作用的场所;蓝细胞可向外分泌胶粘物质,使一群

群的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胶团或胶鞘;胞质中有汽泡,可使细胞漂浮。

21.支原体:无细胞壁,是最小型的原核微生物

22.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的G﹣原核微生物;是人类一些严重传染病的病原体(斑疹伤寒、恙虫热)。

▲23. 说出缺壁细菌的几种形式:实验室制备(通过溶菌酶等处理):原生质体,原生质球。自然存在L-型细菌(基因突变引起)。

第二章

1.真核微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多种细胞器的微生物。包括真菌、粘菌、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

▲它们的特点是:

1、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

2、菌体为多细胞丝状体,少数为单细胞。

3、细胞壁含几丁质。

4、繁殖方式为孢子繁殖。

2.真核微生物构造:细胞壁(大多数为糖类,少量含有蛋白质、脂类);鞭毛与纤毛(9个微管二联体包围在一对相互平行中央微管周围,整个微管组由细胞质膜包裹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各种细胞器。

3在真菌细胞内的特殊结构:膜边体,几丁质。

4.真菌分类:单细胞真菌(酵母菌),丝状真菌(霉菌),大型子实体真菌(蕈菌)。 ▲5.酵母菌:一般繁殖能发酵糖类的各宗单细胞真菌(主要生长在偏酸含糖的环境中,细胞呈卵圆或者椭圆状)。

酵母菌的繁殖:无性繁殖(出芽生殖,细胞分裂繁殖,无性孢子);有性繁殖——形成子囊孢子 。

6.而厚,颜色多为白色,少数为红色。若培养时间太长,其表面可产生皱褶。

7.霉菌: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8.霉菌的菌丝:按功能 营养菌丝——吸收营养物质。

气生菌丝——伸向空间。

按结构 有隔菌丝

无隔菌丝

▲9.营养菌丝的特化结构:假根(固着,吸取养料);匍匐菌丝;吸器(侵入细胞吸取养料);附着胞(侵入细胞吸取养料);附着枝;菌核;菌索(促进菌体满眼,抵御不良环境);菌环(吸收养料)。

▲10.气生菌丝的特化结构:子实体(在其里面或上面产生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结构)

不同的真菌子实体的形态不同,子实体的形态是真菌分类的主要依据。

11.霉菌的繁殖:自然条件下,靠产生孢子(有性孢子,无性孢子)繁衍后代。菌丝片段有繁殖功能,多用于人工培养扩大种群。

▲12.霉菌菌落特征以及原因: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呈或松或紧的蛛网状、绒毛状、棉絮状。因为霉菌细胞呈丝状,有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菌落正反面的颜色有明显差别,因为气生菌丝分化出来的子实体和孢子颜色比基内菌丝颜色深;中央与边缘的颜色常不一致。因为越接近中央气生菌丝生理年龄越大,发育成熟较早,所以颜色较深。

▲13.真菌的有性生殖过程:质配、核配、减数分裂、有性孢子形成。

真菌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菌丝片断繁殖。

14.真菌的分类的依据:菌丝、有性孢子、无性孢子、子实体等。

15.蕈菌:蕈菌是指能行成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16.蕈菌的主要营养纤维素、木质素。有些是木腐菌,有些是草腐菌。

▲17. 说出啤酒酵母的生活史:P50

第三章

1.病毒:病毒是一类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微生物。一个结构完整、充分成熟并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颗粒。也叫病毒粒子。有球状、杆状、蝌蚪状、线状等

▲2.毒粒的结构:核壳体结构,部分有包膜。

病毒的类型:1、裸露的二十面体毒粒:

2、裸露的螺旋毒粒:

3、有包膜的二十面体毒粒:

4、有包膜的螺旋毒粒:

5、复杂结构的病毒

3.病毒的化学组成:核酸 + 蛋白质。

4.噬菌体:是侵染原核生物的病毒。

▲5.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侵入、噬菌体大分子合成、毒粒的装配、毒粒释放。

6.噬菌体的类型:根据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菌细胞后的感染表现,把噬菌体分为:毒性噬

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增殖性感染,引起裂解循环。温和性噬菌体——整合感染,引起溶源性循环。

7.从自然界中分离出的大多数细菌都是含有1个或多个噬菌体的溶原菌。

8.在基因工程中,噬菌体充当载体(vector)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使之表达。 ▲9.壳体蛋白的主要功能:a、构成病毒粒子的外壳b、保护病毒核酸c、参与病毒的吸附、侵入与病毒感染的 特异性及表面抗原性有关。

▲10.病毒核酸的类型:四种单链DNA、双链DNA、单链RNA、双链RNA。 ▲11.一步生长曲线:一步生长曲线是反映毒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曲线。

它可反映3个重要特征参数:潜伏期,裂解期,裂解量。

▲12.以溶源状态存在的噬菌体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而是随寄主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随寄主细胞的分裂而传给子代细胞。

▲13. 什么是溶源性和溶源现象?绘出溶源细菌裂解性循环和溶源性循环的关系图。 侵入寄主细胞后,将它们的核酸整合于寄主细胞染色体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复制,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此即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关系图见P73.

▲14.溶源菌:基因组上带有噬菌体核酸,并能正常生长繁殖的细菌。处于溶源菌细胞中的噬菌体DNA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启动裂解循环产生成熟的病毒颗粒。特性:溶源菌对本身所携带的原噬菌体的同源噬菌体有特异性的免疫力。原噬菌体引起溶源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它的表型改变。

第四章

1.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

2.氮源:大多数微生物有机氮无机氮都能用。

3.按微生物对氮源利用的差异有三种类型微生物:固氮微生物(固定N2为氨);氨基酸自养型(能以简单氮源合成一切所需的氨基酸);氨基酸异养型(从外界吸收现成的氨基酸)

4.能源物质:绝大多数微生物利用有机氮。

▲5.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微量有机物 。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

▲6.按微生物对生长因子的需要与否,分成3个类型:生长因子自养型,生长因子缺陷型,生长因子过量合成型。

▲7.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种营养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

▲8.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源及能源的不同而划分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蓝细菌、硫细菌、绿硫细菌、藻类);光能异养型,即不能以CO2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红螺菌科的细菌);化能自养型(硫化细菌、硝化细菌、氢细菌与铁细菌等);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绝大多数细菌和全部真核微生物)。

▲9.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①单纯扩散,特点:不通过膜上载体蛋白;②促进扩散,特点:通过膜上载体蛋白,但不消耗能量;③主动运输,特点:通过膜上载体蛋白,耗能,运送前后溶质分子不变;④基团移位,特点:通过膜上载体蛋白,耗能,运送前后溶质分子改变。

10. 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细菌、放线菌, pH7—8;酵母、霉菌, pH4.5—6;真菌pH6.4

▲11. 选择培养基:用于菌种分离。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以杀死或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而促进目的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试举一例分析其中的原理P98

12.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明确目的,选用适合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的浓度与配比要合适;理化条件要适宜;经济节约。

13.培养基的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14.比较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机制的异同:见9.

▲15.氨基酸自养型微生物:一部分微生物不能利用利用氨基酸做氮源,它们把尿素,铵盐,硝酸盐甚至氮气等简单氮源自行合成所需要的一切氨基酸,因此可称为氨基酸自养型。

并说明其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为了充实人和动物的氨基酸营养,除了继续向绿色植物索取外,还应更多的利用氨基酸氨基酸自养型微生物,让他们将人和动物无法利用的廉价氮源转化成军体蛋白,丰富人类的营养来源。

▲16.鉴别性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需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的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试EMP培养基为例,分析其鉴别作用的原理P99

▲17. 采用什么方法能分离到能分解并利用苯作为碳源和能源的细菌纯培养。

▲18. NH4)2SO4 0.5 g, MgSO4·7H2O 0.5

FeSO4 0.01g, KH2PO4 1g

蔗糖 30g, H2O 1000ml

pH7.0

上述培养基能培养那种类型的微生物生长最多?

去掉蔗糖,给以光照和通气适合那种类型的微生物生长?

去掉蔗糖,给以通气适合那种类型的微生物生长?

去掉蔗糖,黑暗、缺氧适合那种类型的微生物生长?为什么?

第五章

▲1. 试从狭义、广义两方面来说明发酵的概念:

狭义: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广义:泛指利用微生物或酶制剂生产微生物产品的过程。

▲2. 不同营养类型的微生物产生能量和还原力的特点与方法。

▲3. 比较发酵、呼吸、无氧呼吸的异同点

▲4. 细菌的酒精发酵途径如何?它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有何不同:

通过ED途径进行的细菌酒精发酵与通过EMP途径进行的酵母菌的乙醇机制不同。

第六章

1.怎样从土壤中分离出放线菌?

原理:想要从土壤中培养中放线菌,必须进行纯系分离,根据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放线菌 pH7—8),温度对化学物质耐抗性与敏感性,调节培养环境,打到适合目标菌生长,抑制其他杂菌微生物生长的目的,达到分离效果。

微生物学总结

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纯系分离的方法之一)。取土样10g放入盛9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震荡15min,使之充分混合,将细胞分散,用一只1ml无菌吸管从中吸取1ml土壤悬浊液,加入盛有9ml无菌水的大试管充分摇匀,用无菌吸管从此试管中取1ml加入另一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合均匀,以此类推制成10-210-310-410-5 不同浓度的土壤稀释液,将10-4与10-5两试管土壤稀释液中各取0.1ml对号放入已写好稀释度的高氏1号平板培养基中,用无菌涂布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涂匀,放入26-28度的恒温箱中培养。

2.

3.微生物生长的测定:重量法(测干重,测蛋白质总量,测核算含量);生理指标法(呼吸强度,酶活性等);计数法(直接计数法:血球计数板计数,缺点是不能区分细菌死活;比浊法。间接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测活菌)。

4.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把少量纯种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恒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容器内的微生物就会发生有规律的增长。如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胞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就可画出一条曲线,该曲线即生长曲线。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4个时期。

5.影响延滞期限长短因素:接种龄,接种量,培养基成分。

6.影响指数期的因素:菌种的特性;营养成分:营养丰富,代时就短;营养物浓度;培养温度;

7.稳定期出现原因:营养的消耗尤其是生长因子的消耗;营养物比例失调如c/n比不合适;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值EH值等理化条件不适。

8.稳定期特点:活菌数保持相对稳定,总菌数达最高水平;细菌代谢物积累达到最高峰;芽孢杆菌这时开始形成芽孢;这是生产收获时期。

9.衰亡期:细菌死亡数大于新增数,出现负增长 ;细胞畸形;细胞死亡,出现自溶现象。

10.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温度,氧气,pH ,

11.灭菌: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一切微生物的措施。灭菌后物体内不再有可存活的微生物。

12.消毒: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它可以起到防止感染和传播的作用。

13.防腐: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用下,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一种措施,它能达到防止食品腐败,防止其它物品霉。

14.日常防腐措施:低温保藏(速冻水饺,冷鲜肉);加防腐剂(香肠,方便面);高渗防腐(腌咸菜);缺氧((膨化食品向内充入氮气;真空保鲜);高酸度(泡菜)。

15.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高温作用;辐射作用;高渗作用;干燥;超声波。P175图。

16.高压蒸汽灭菌:是湿热灭中最好方法,通常在温度121?C处理15-30min。要排空气,否则会形成假压,虽然压力达到要求,温度却达不到相应高度,而影响灭菌效果。

17.接种工具——火焰灼烧灭菌法;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玻璃器皿——干热灭菌法(放入电热烘箱内在150-170°下维持2h)。

18.列举几个常用消毒剂: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