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德育网络总结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课题研究总结)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三者之间并且还是相互推动的,怎样将三者合力为一呢?如何推动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呢?现将本课题阶段性研究总结如下。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它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不可替代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优势。从学校育人功能来看,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社会化活动,它能按一定社会需要,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从学校育人环境来看,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从受教育的时间来看,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更利于全身心接受各种知识的传授,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

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它具有早期优势,是子女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益于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使儿童的智力得到尽可能早的开发,使他们从小就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形成最初的伦理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最能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实施个别教育,最能培养孩子的情感,也最能有针对的对各种社会信息景进行整理、筛选。此外,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终身受益,是非常重要的。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讲“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孩子对母亲的爱进而发展到对兄弟姐妹、邻里的爱,这就是道德发展的基本原则。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组织机构繁多,其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适应性、及时性与补偿性,其方式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若善于利用,引导得力,必然会对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青少年的素质提高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通过社会教育,学生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在社会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准备。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实现 “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格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意义。 它是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是形成整体教育的思想保证,是对教育改革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发展;是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根本途径,是把全党重视、社会共同参与结合在一起的重要举措。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势在必行。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首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从学校教育看,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显滞后,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工作,只注重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忽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从家庭教育看,部分家庭存在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重智轻德,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部分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或者溺爱,或者虐待,或者强制,或者放任,养成了孩子的不良品德;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落后,有的家庭奉行“金钱或物质刺激”,有的家庭则推行“大棒加蜜糖”等等;部分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家长们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致使孩子也染上同他们一样的坏习惯。

从社区教育看,一方面,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如,社区中还存在“三厅一社一吧”,存在赌、毒、黄等现象。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电脑游戏、卡通画等,使有些学生沉迷于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有些学生不能抵制“崇洋媚外”的心理;不能辨别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东西,有些学生消极、悲观、自私自利。此外,家长“下岗”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它会促使学生意识到竞争的压力而努力学习,同时也会给一些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如有的学生产生轻视自己的父母、轻视工农的思想。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如,社区教育基础条件不足,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新建的小区层出不穷,在这些社区中,真正符合未成年人成长建设要求的设施缺乏,尽管国家已经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但还远远不够。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之间缺少沟通,使“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没有真正的联系起来,教育思想得不到统一,相互间缺乏沟通,不能形成教育合力;有效的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社区教育也由于缺少学校的配合,不能及时而灵活的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使学

生在成长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从而使教育出现了真空状态。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相协调发展的途径,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有计划、讲针对性、重实效的开展教育活动。

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合作意识。教育是人民的事业,不能单纯的把它归为政府的责任、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学校的责任,全社会都应该主动参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都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既要分工明确,又要互为补充、互相配合、互相依赖。在教育过程中,三者之间应加强沟通,增进交流,统一思想,同步教育。为使教育网络切实地运转起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此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

其次,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学校要针对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努力办好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学校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同时,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社会风气。

学校要开展“教师进家庭”活动,形成家访制度,鼓励教师以家

访的形式走进家庭,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力求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学校要开展“家长进学校活动”,诚邀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以了解学校,感受学生的学习生活,增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

同时,学校要主动与学生所在社区取得联系,创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第一,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致性。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使孩子努力方向更明确,避免了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

第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互补性。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那么,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结成教育网,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使其各有侧重,形成互补。

第三,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优势。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教育中,学校教育更自觉,目的性更强一些,并且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三个基本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社会是重要的依托和平台,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结合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

 

第二篇:网络时代开展学校德育的对策

网络时代开展学校德育的对策

肥东县王集学校 张道华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人们生活的新空间,而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以迅捷的速度、生动的形式和浩瀚的容量向人们传递信息与知识的同时,也将网络文化的垃圾带入了视野,诸如网络犯罪、色情惑众、上网成瘾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青少年是上网的主体,网络空间所具有的开放性、自由性和虚拟性等特点,给青少年提供了新的施展自己才华,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但它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青少年网络不良行为的危害也不可低估。它会大大衰减青少年对网络的有效利用,使一些青少年情趣低俗、理智消解、责任淡化、道德丧失,甚至滑入犯罪的泥坑,严重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造成目前青少年网络道德意志薄弱的原因不仅在于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低微,还在于网络道德问题是一个新的德育课题,多数学校只重视智育和网络技术教育,而忽视网络道德教育,青少年学生缺乏系统的网络道德知识的学习。加上很多教师对网络知识不甚了解,由于缺乏必要的参与,使网络一时成为德育的盲区,学生在网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所以网络时代开展学校德育的对策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发现。

一、更新观念,改革学校德育活动

首先,教师要更新德育观念,要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在教育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转变为参与式和体验

式德育。在德育中要树立指导观,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要把道德规范的约束,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促进其践行。

其次,教师要树立现代信息观,掌握现代网络技术知识,把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与网络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相互学习,引导学生重视网络的学习功能,正确看待网络的娱乐功能,处理好上网娱乐与上网学习、上网学习与读书学习的关系。

第三、教师要掌握必要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手段,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因势利导,从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强化网络自律行为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选择典型案例,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网络道德问题,通过比较网络行为道德与不道德的不同结果的影响,指导学生进行网络生活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品价,从而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面前学会判别信息的真伪;在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学会选择,在极具诱惑力的网络文化中学会自控,增强思想免疫;通过正面指导、间接参与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网上自我教育。

二、建立课堂网络道德教育制度,系统学习网络道德知识

目前,学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只讲网络科技知识,很少探讨网络道德问题。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应主动将学生难以直观认识的网络道德知识纳入德育体系,引入课堂,解决学生网络道德活动中的困惑,启发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从自发走向自觉和自律,这是学习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课堂网络道德教育应包括的教育内容和任务主要有:

首先,要指导学生系统学习网络道德规范,明确网络道德要求,这是课堂网络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上网“作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结合青少年网络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网络道德的要求及其践行的重要意义。

其次,要指导学生强化心理调试,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环节。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针对日益凸显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网络道德的心理调试的重点在于情感培养和意志磨砺。要指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和同伴的网络行为,培养网络道德规范的正向情感体验,克服报复、恶作剧、故意炫耀等不良的反向的情感体验,使道德情感与正确的道德认识有机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自觉进行意志锻炼,克服对网络过度迷恋和依恋的不良倾向,要以网络生活丰富和发展自我的现实生活,增强网络适应能力。

三、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监督体系

首先,作为网络道德教育主渠道的学校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青少年学生群体之间的网络活动观念和活动方式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感染的。学校和班级要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网络教育向学生第二课堂和学生互相影响的空间延伸。可以组织学生经常开展各种计算机操作、网叶制作和其他创造设计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充分领略使用网络学习和创造的乐趣,提

高学生对网络学习功能的认识,让他们能运用这种便捷的方式获取有益的信息和丰富的学习内容,推动学生的网络兴趣由单纯的玩耍娱乐、追求刺激向提高学习能力的层次升华,使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成为其内在需要,让他们做网络的主人,而不要成为网络的奴隶,才能形成文明、理性、高效用网的良好风气。

其次,家庭管教力量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校要主动联系家长,帮助家长认识网络的多面性和不良诱惑,指导家长采取恰当的措施消除家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不良诱因。要求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时间、地点做出一定的限制和监督,必要时,家长还应该陪同和指导孩子上网,以防止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与学校协调一致的家庭管教力量,可以延伸学校对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巩固学校教育管理的成果,有力的促进青少年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的形成。

第三,要呼吁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培养。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它使教育打破了校园的围墙,健康的网络氛围的形成,更有赖于整个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快网络管理法制化的进程,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网站的管理,规范整顿对“网吧”的经营。大众传播媒介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文明上网,努力净化网络空间,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广大青少年获取知识信息的新窗口和接受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德育课题,是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事,要充分发挥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为培养健康、文明、理智的“网上一代”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