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课助教总结

关于本科生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助教的总结 从20xx年3月份至6月份,我们08级生药专业6名研究生作为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助教,与各位老师一起承担了本科生天然药化实验课的任务。在代课期间既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我们工作的艰辛,又学到了许多知识,对我们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现在做一个小结。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是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实验课。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能印证并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掌握由天然药物中提取﹑分离﹑精制有效成分,并在试验中加深对天然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理化性质的认识,掌握典型天然成分鉴定方法,了解重要天然药物和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并对其进行鉴别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此外,通过实验课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研作风。

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第一手材料,加深对课堂所学的天然药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作风和习惯。

实验教学工作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要结合本实验室的情况,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对实验用的常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修,保证实验课正常运转;药品定期清点查库,并有使用消耗登记卡,对有机溶剂、易燃易爆、有毒物品要有专人妥善保管,不得乱放;要制定安全卫生制度,并有专人定期检查,如:每个实验室内都备有两个废液回收桶,回收有毒有腐蚀性液体和废有机溶剂,定期进行处理;每次上完课都要亲自检查一下水电门窗的安全,防止不安全的事故发生。为了使学生养成爱惜仪器的好习惯,要将所用仪器发给学生自己管理,并配有登记卡,每个抽屉配备锁头;制定仪器破损赔偿制度,要教育学生养成爱惜仪器,懂得节约的好习惯,减少仪器的破损率.节约实验经费。

在实验教学之前我们首先要进行备课。实验教学的备课,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熟悉实验的操作技能以及实验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另外实验教学还需要相应的仪器、设备、材料以及工具等。所以,从某种意

义上讲,实验课的备课要求较高、较复杂,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必须要掌握并熟悉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实验内容,在每次准备实验之前,都要结合具体实验内容,透彻理解实验原理,弄清楚每一步的“为什么”,明确目的,以便制定明确的实验方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就可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每次实验课之前我们还会做好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结果或意外情况,而通过预实验就可以很清楚地掌握实验的整体情况。同时还要了解试剂、药材、设备的性能及材料的适用性,这样,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和结果,在认真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就可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并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法。预实验的好处还在于能正确估计和合理安排实验所需时间,以便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组织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实验教学的方法好坏,最主要的判断依据是实验教学与基础理论课教学是否一致,是否有利于基础理论课的理解与深化,是否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是否有利于知识的深入探讨与开拓,以提高专业学识水平。为此,我们必须密切配合专业我们指导学生搞好实验,提高实验水平。就天然药物化学专业来谈,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包括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为了做好实验,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我们要做到有课时早来晚走,上课时不离开实验室,协助我们教授仪器的安装、仪器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实验,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使用的玻璃仪器比较多,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仪器,由于操作不熟练一不小心仪器就被打碎。有的同学不爱动手,我们就要手把手地教.认真地给他们做示范.从仪器的安装到每一步操作都认真地做,并严格要求学生。仪器安装不合格,违反操作规程的要重新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正确的操作习惯,为今后的实验打下基础。每次实验课我们都要注意观察学生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醒我们下次实验课需要反复强调的间题和注意事项.提高实验效果,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从“看”“练”“思”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强调“看”,培养观察能力

“看”即为观察。观察是实验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学生应具有的基本能

力,也是学习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素质。因此,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细致、耐心地观察整个实验的全过程,以便能从瞬息变化与诸多干扰的客观反应现象中,敏锐地观察到化学的本质现象,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和规律。

1.提出观察内容,传授观察方法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主要是提取、分离、鉴定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由于共存成分、提取液颜色、有效成分含量高低,以及有效成分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实验现象很不明显,稍不注意留心观察,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甚至导致实验失败。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并讲清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观察的重点和注意的问题等。例如,在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实验中,把提取液的酸碱度值调至pHg一2,目的是使黄芩总黄酮析出沉淀。观察的重点是提取液的颜色变化和沉淀物的生成。当提取液颜色由棕黑逐渐变为棕红时,说明已基本接近pHg一2。而大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pH试纸的颜色变化和盐析时沉淀的生成,而忽视提取液颜色的变化,容易造成pH值过高,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甚至失败。因此,提醒学生首先注意观察颜色的变化,然后再观察沉淀物的生成。这样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确保实验得到最佳结果。

2.培养独立观察能力,抓住本质现象

实验教学是锻炼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大舞台,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观察的方法,而且还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由我们指导下的观察转化为独立观察。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包括提取、分离、鉴定等过程,耗时较长。在实验中,积极引导学生按实验顺序认真操作,并独立细心观察,特别是注重观察提取分离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和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我们应在关键环节及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现象提醒学生注意。如黄芩苷水解实验中,提醒学生注意溶解度的不同及颜色的区别,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实验本质。

3.强调认真细致,做好原始记录

完整的实验记录,反映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如实详细记录原始资料,做到“滴水不漏”,我们要经常督促,注意抽查,使学生自始至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才有

助于对实验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分析、总结提供依据。

二、注重“练”,培养动手能力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步骤多,过程长,而学校实验条件有限(通常2一3人为一个小组),加上部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把实验课当作“放松课”,常常出现一部分人“做”、一部分人“看”的现象,导致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

培养学生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际是使学生形成熟练地从事生产实践的动手能力,而熟练的操作技能形成的先决条件就是练习。练习不是机械的重复,是在我们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学生有意识的行为,是在边学边想边做的基础上得到逐步提高的过程。天然药物化学基本操作主要有煎煮、浓缩、渗流、回流、蒸馏、过滤、萃取、纸层析、薄层层析、柱层析等。每个基本操作都由几个或多个操作构成,而每个操作又有严格的要求。在实验中,我们对每一步骤的规范操作,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练习,并加强实验巡视检查,具体指导答疑,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安装回流装置包括仪器选择、安装装置、拆除装置三项操作,每个操作系统又包含多个子操作,每个子操作都有其注意事项及规范要求。我们除了示范安装外,还要讲解规范的操作要求。如回流提取时,烧瓶内液面应高于水浴锅液面,而回收溶剂时烧瓶内液面则低于水浴锅液面。这些都要求从基本操作做起,基本操作熟练过关后,再进行综合性训练,使学生在逐步训练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适当安排一些练习和考核。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过程较长,中间会有一些空余时间,我们督促学生利用此间隙进行操作练习,并适时抽查考核。练习和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已做过的一些基本操作,考核的方法采用提问或独立操作等。通过操作训练和考核,对平时疏于动手的学生有很大促进作用,既锻炼其动手能力,提高操作技能,又能检验学习的效果。

三、诱导“思”,培养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课并不是学生单纯地动手过程,而是动眼、动手、动脑,即看、想、做、问结合的过程。中专实验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实验讲义从实验原理、试剂及其用量、操作步骤都写得清清楚楚。做好这些验证性实验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验的目的之一。

1.设“疑”培养“思”

“思”源于“疑”,设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教学程序。实验教学应充分发挥设疑的作用,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操作步骤、装置、所用的溶剂、试剂和方法进行积极地思考,使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设疑一般由我们拟定、学生质疑和我们诱导下学生提出问题等。而学生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思维的升华,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讨论、质疑,使认识和理解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由学习状态转入研究状态。

2.诱导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构建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因素,而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的潜能人人都具备,只不过有的人表现突出一点,有的人不善表现。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联想等步骤,积极诱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可以适时适度地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提高学生探索欲望,训练他们的创造力。天然药物化学提取分离的工艺多种多样,可在原有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如在七叶苷提取、分离时,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提取分离工艺流程,要求不能完全照抄讲义;然后我们进行甄别和筛选,确定2一3个方案,再分组实验;最后在我们指导下比较实验结果,确定最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经过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以及对某一事物寻求多种求解的尝试。通过“发散”以及对“发散的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探索欲望得到了满足,提高了实验能力,充实了创造思维的发散性。

天然药物化学作为中药学专业重要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我们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好天然药物化学。由于之前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实验操作为天然药物化学实验铺垫了基础,所以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已不是一件难事了,同学们的操作技能都基本达到要求,因此,为他们将来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天然药物化学的一些简要总结和知识回顾

天然药物化学的一些简要总结和知识回顾:

永停滴定法:根据依据外压小电压下,溶液中有可逆电对就有电流、无可逆电对就无可逆电流的现象,来进行终点判定的。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价电子吸收一定能量的电磁辐射后,在不同分子轨道上的跃迁造成的。分子中的价电子包括: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和非成键的n电子(也称p电子)。分子轨道可以认为是当两个原子靠近而结合成分子时,两原子的原子轨道以线性组合而生成的两个分子轨道。能量高的为反键,能量低的为成键。

生色团:结构中含有π→π*或者n→π*,即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助色团:是指含有杂原子的饱和基团,当他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使该生色团或饱和链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

红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的改变,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蓝移:是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吸收带:

R:n→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是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

K: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峰

B: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E: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是由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系统的π→π*跃迁产生的。 紫外可见区(200—700)

红外:由于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产生的,而分子的振动能级的跃迁会伴随着转动能级的跃迁。 振动形式:伸缩振动、弯曲振动(面内和面外、变形之分),4000---1500cm-1的区域为特征频率区,1500---600cm-1的区域为指纹区。

3000---2850为烷烃的主要特征峰

3100---3000为烯烃的特征吸收峰

3333---3267为炔烃的特征吸收峰

芳烃:3100—3000

醇、酚和醚类:3640—3610

羰基化合物:1870----1540

胺:3500---3300

荧光:有些物质受到光照射时,除吸收某种波长的光之外还会发射出比原来所吸收光的波长更长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致发光现象。最常见的为荧光和磷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于蒸气中的基态原子对特征电磁辐射的吸收来测定试样中该原素的含量的方法。

核磁共振波普法:具有磁距的原子核存在着不同能级,当用一定频率的射频照射分子时,可引起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即产生核磁共振(NMR)

质谱分析法(MS):是利用多种离子化技术,将物质分子转化为离子,按质核比的差异分离测定,从而进行物质成分和结构的分析的方法。

常见的基本单位的有:C2单位 C5单位 C6单位 氨基酸单位 复合单位。

从药材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多用溶剂提取法。 溶剂提取法原理是相似相容原理进行的, 常见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可表示如下: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CS2 、CCl4 、三氯乙烯 、苯 、二氯甲烷 、氯仿 、乙醚 、乙酸乙酯 、丙酮、乙醇、甲醇 、乙晴、水、吡啶、乙酸。

溶剂法分类:浸渍法、渗入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声波提取技术。

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容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并在100℃左右有一定的蒸气压。各组分的蒸气压不互相干扰。故总组分的蒸气压比任何一个组分的蒸气压都较大。

升华法:固体物质在受热时直接转化为蒸气。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精制

1.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

利用温度的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以分离物质。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改变酸碱度以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从而改变酸碱度而实现分离。酸性或碱性化合物还可以通过加入某种沉淀剂使之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

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液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常见的有液-液萃取、逆流分溶法(CCD)、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气液分配色谱法(GC或GLC)及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

LLC:采用将两相中的一项涂覆在硅胶等多孔载体上,作为固定相,填充在色谱管中,然后加入与固定相不相混溶的另一项溶剂冲洗色谱柱。分为正向色谱(固定相极性大)和反向色谱(固定相极性小)。

DCCC:通过装置使流动相呈液滴形式垂直上升或下降,通过固定相的液注,实现物质的逆流色谱分离。

3.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物理吸附:利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采用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等。特点是无选择性、过程可逆、快速进行。

化学吸附:如黄酮等酸性物质被碱性氧化铝吸附,特点:具有选择性、吸附比较牢固、有时甚至不可洗脱,较少用

半化学吸附:如聚酰胺对黄酮类、醌类等化合物之间的氢键吸附,力量较弱,介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间,有一定的应用。

4.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

凝胶过滤法:葡聚糖凝胶(SephadexG),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

膜分离技术:以选择性分离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时,原料侧组分透过分离膜,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5.根据物质理解程度不同进行分离:离子交换法或电泳技术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法:是以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定相,用水和含水溶剂装柱。与离子交换树脂交换的被吸附,改变条件,以适宜的溶剂从柱子上洗脱下来。

三、结构研究

初步推断化合物的类型→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MS),计算不饱和量→确定分子中的官能团或结构片段(UV IR MS NMR)、基本骨架→推断并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推断并确定分子的立体结构

EI-MS(电子轰击法):加热气化后,使之进入离子化室,而后才能分离。

不用加热气化而直接电离的新方法:CI(化学电离) FI(场致电离) FD(场解析电离) FAB(快速原子轰击电离) ESI(电喷雾电离)。

糖和苷

糖类亦称碳水化合物

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和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苷的共性是:糖和苷键

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是组成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基本单元。

Fischer投影式中主碳链上下排列,氧化程度较高的一端在上,水平方向的价键和与之相结合的基团指向纸面的前方,主碳链上下两端的价键和所结合的基团指向纸面的后方。因此只能在纸面上转动n180°,而不能使之翻转。

Haworth投影式:表示糖在水溶液中真实的存在。Fischer投影式基团的对应位置关系是:左上右下

D L型:在Fischer投影式中距离羰基碳最远的那个手性碳原子上的羟基在右侧者成为D型糖,在左侧者称为L型糖。

αβ型:在Fischer投影式中,新形成的羟基与距离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上的羟基为同侧的为α型,异侧的为β型(吡南糖型,呋喃酮糖正好相反)。Haworth投影式中,对于五碳吡喃糖,其端基碳上的羟基与C4羟基在同侧者为α型,异侧者为β型(无法判断呋喃糖)。端基差向异构体。

常见糖的缩写:Ara Glc Fru Rha(鼠李糖) Gal(半乳糖) Man(甘露糖)

氨基糖:醇羟基被氨基取代后形成的糖

去氧糖:单糖中1或2个羟基被氢取代后形成的糖。

糖醛酸:单糖中的伯羟基被氧化成羧基的化合物。

糖醇:单糖中的羧基被还原成羟基的化合物

环醇:环状的多羟基化合物称为环醇。

低聚糖类: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的结合而成的聚糖,低聚糖的化学命名方法是以末端糖作为母体,末端以外的糖作为糖基,并标明糖和糖的链接位置,糖的成环形式以及苷键的构型等。P表示吡喃型 f表示呋喃型 数字表示糖与糖之间的链接位置

多聚糖类:由1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苷键连接而成的糖称为多聚糖。可用四级结构来描述。 植物多糖:淀粉:颗粒状淀粉并不溶于水,只有经加热,颗粒破裂后淀粉才能与水混合成胶态悬浮液,淀粉由直链的糖淀粉和支链的胶淀粉组成。糖淀粉为α1→4连接的,胶淀粉为α1→4和β1→4连接。聚合度越高,与淀粉的显色反应越深。

纤维素:一类聚合度在3000—5000的β1→4结合的直链葡聚糖,分子结构呈直线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性,不易被稀酸或碱水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

果聚糖

半纤维素:是一类不溶于水,但可以被稀碱溶出的酸性多糖。

树胶 :树胶是植物受伤后或被毒菌类侵袭后的分泌物,干后成半透明块状。

粘液质和粘胶质:一类粘多糖。粘胶质可溶于热水,冷后成冻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动物多糖:糖原 甲壳素 肝素 透明质酸 硫酸软骨素

苷类:原生苷 次生苷 。氧苷 氮苷 硫苷 碳苷

糖的化学性质:

氧化反应:单糖具有醛醇等基团

糠醛形成反应:单糖在浓硫酸作用下,脱去三分子水,生成具有呋喃环结构的糠醛衍生物。 羟基反应:醛或酮在脱水剂作用下易与具有适当空间的1,3-二醇羟基或邻二醇羟基生成环状的缩醛或缩酮。

与硼酸的洛合反应:许多具有邻二羟基的化合物可与硼酸、钼酸、铜氨、碱土金属等试剂反应生成配合物,使它们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具体用于分离、结构鉴定、以及构型的确立。 苷键的断裂:苷键位缩醛(酮)结构,对酸不稳定,对碱较稳定,易被酸催化水解。

水解的难易程度:C> S > O > N。主要比较质子化难易。

乙酰解反应:所用的试剂是醋苷和酸。β-苷键葡萄糖双糖乙酰解的难易:1→2>1→3>1→4>> 1→6

乙酰解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可开裂部分苷键,所得产物为单糖、低聚糖及苷元的酰化物。

碱催化水解和β-消除反应:由于苷键β位吸电子基团能使苷元α位氢活化,有利于OH-的进攻,故苷键的β位有吸电子基团取代的苷在碱液中可与苷键发生消除反应而开裂苷键,此反应称为β消除反应。

酶催化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反应条件温和,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用于特殊结构的鉴定。 过碘酸裂解反应:亦称为Smith降解法,适用于苷元不稳定的苷和碳苷的裂解。不适用于那些苷元上有邻二醇羟基以及易被氧化基团存在的苷

糖的核磁共振性质:通常糖的端基质子信号在4.3—6.0,甲基五碳糖的甲基质子信号在1.0左右,其余信号在3.2—4.2。质子的偶合常数与两面角有关。

糖的13C-NMR性质:

糖的甲基碳18 CH2OH在62左右 CHOU在68-85 端基碳在95-105。α-L 和 β-D 型的苷键的端基碳原子在通常100以上,当为酯苷等个别苷时可降至98

α-D 和 β-L通常小于100.据此可以大致推断低聚糖中糖的个数和苷键的类型

通常呋喃糖的C3和C5位的化学位移明显偏大,多数大于80.据此可以推测氧环的大小。 在吡喃糖中:C1:α:97-101 β:103-106 C(2、3、4、5):70-78 C6:62 CH3:18 苷化位移:成苷后,端基碳、苷元α-C的化学位移向低场方向移动5—6

β—C向高场方向移动3--4

糖及苷的提取分离:

苷类化合物随着分子中糖基的增多,极性增大。多糖随着聚合度的增加,性质和单糖相差越来越大,一般为非晶型,无甜味,难溶于热水或溶于热水成胶状溶液。

分离:季铵盐沉淀提取 分级沉淀 分级溶解 离子交换色谱 凝胶柱色谱 电泳

苯丙素类:天然成分中苯环与三直链碳连在一起形成的C6-C3单元,统称为苯丙素类

常分为;苯丙酸类 香豆素和木质素三类成分

苯丙酸类:桂皮酸 咖啡酸 阿魏酸。大多具有水溶性。

香豆素类:是邻羟基桂皮酸内酯成分的总称。多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结构骨架,7-羟基香豆素被认为是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母体。

分类:简单香豆素类 呋喃香豆素类 吡喃香豆素类 其他香豆素类 异香豆素类

理化性质:游离的香豆素多有完好的结晶,常常是淡黄色或无色,具有香味。小分子的香豆素有挥发性。形成苷后一般呈粉末状,多数无香味,也不具有挥发性和升华性。香豆素类衍生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呈现蓝色或紫色荧光,在碱性溶液中,荧光增强。游离香豆素部分溶于热水,但不溶于冷水。具有内酯的性质(碱性条件下开环 和异羟肟酸铁反应)。

C7 导入羟基,荧光增强 C8 导入羟基,荧光消失 C8导入其他基团,荧光减弱

醌类化合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