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西部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地理系西部自然地理实习

实习报告

                                                资环1201班   

                                          申倩茹       

二○##年九月五日

20##年西部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20##年8月10日到23日

二、实习人员:五位老师、地理科学1201、1202、资环1201班同学

三、实习目的:

     (1)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工作意识,了解自然地理野外工作的基本思路与途径,并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学野外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解自然地理学各个要素之间、各个地域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能够从结构、功能和演化及它们的协同等角度理解认识其整体性和差异性;

     (2)了解地理环境的系统规律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影响。同       时了解西部各地区的风土人情。

     (3)培养学生在野外的独立生存能力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老师:韩军清、田庆春、范伟

五、实习路线:临汾——西安(回民街)——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拉萨(纳木错、布达拉宫、博物馆、八廓街、大小昭寺,色拉寺)——兰州(刘家峡、寒旱所)

六、前言:

    自然地理实习从8月10日到23日结束,历时14天。跨越山西、陕西、甘肃、西藏自治区。其中在西安、杨凌、拉萨、兰州等城市均有实习地点。这次野外实习强化了我们平时上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增强了我们野外考察的能力,熟悉了一些实际考察所需的技巧,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基础。通过此次实习,我们了解了先前学过的一些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土壤等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我们对所学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对我们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帮助。

   第一站:西安(回民街)

    西安回民街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西安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区,来西安必去的地方。西安回民街是回民街区多条街道的统称,由北院门、北广济街、西羊市、大皮院等数条街道组成。当地人习惯称那里为回坊。它以浓郁的穆斯林文化和氛围,为古城构筑了一道特异的风景线。

    回坊的主要街道以青石铺路,绿树成荫,路两旁一色仿明清建筑,餐饮器物均由回民经营,具有浓郁清真特色。

    这一区域有唐代含光门、明代西城门楼群、众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都城隍庙、西五台等众多文化遗迹。街区内众多街道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清真饮食城、民族购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区“相映成趣”。

   第二站: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实习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位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宝高速中段,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市86公里,与太白山和法门寺20公里之遥。逸夫科技馆动物博物馆和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多种种质资源圃等,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博览园是学校在整合科教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博物馆群,全面、系统地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展示了我国农业科技成就,这在我国尚属首例。

    农业科技博览园动物馆总建筑面积4300余平方米,馆藏各种珍贵标本8000余件。根据动物馆总体展示内容,动物馆分为生命起源与动物进化展厅、珍稀动物展厅、宠物与观赏动物展厅、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展厅、动物养殖与人类文明展厅、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展厅、动物生产与生态环境展厅、动物生物技术展厅等8个展厅。

    农业科技博览园植物馆由室内展厅和温室两部分组成,建筑面积约4200m2,是目前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植物科学博览馆之一。其中,室内展厅将以植物体的生长发育为主线,主要介绍植物体各部分形成、发育的前因后果及其生理生化过程及其进化变异的基本规律,展示植物世界的科学奥秘。而温室及农博园室外的植物布景则重点向观众展示植物界的主要类群和趣味植物,揭示植物的多样性和观赏性及其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农业科技博览园昆虫馆(二期工程)拥有1500平方米展览大厅,是国内昆虫展览面积最大、展出昆虫种类最多、展览档次最高、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昆虫学科普基地。包括以下几部分:

1、昆虫生命厅:系统详细的介绍了昆虫的起源、演化过程、昆虫的分类地位、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学以及生态学等相关知识。

2、昆虫世界:介绍了昆虫纲的分类阶元以及33个目的一些代表性种类。

3、昆虫与人类:主要展出农业害虫、林业害虫、卫生害虫、资源昆虫以及昆虫文化,还包括世界名蝶等。

4、周尧教授厅:介绍了周尧教授爱国、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的奋斗历程。

5、多媒体影像厅:播放有关昆虫的影音视频。

     第三站:拉萨

实习地点:

l  纳木错

    纳木错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位于西藏中部,湖面海拔4718米。湖的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1920多平方千米早期的科学考察认为,纳木错的最大深度为33米,但最近两年对湖泊的重新测量发现,纳木错最深处超过了120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纳木错”为藏语,而这个湖的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两种名称都是“天湖”之意。

    纳木措藏语为"天湖"的意思.藏名全称为“纳木措普摩”,意为富裕夭湖。是西藏的"三大圣湖" 之一。 纳木措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在雍仲本教的经典中记载:"纳木错有七十二个圣地"。后来纳木错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伸入湖心的扎西多半岛上的札西寺.香火旺盛。每当藏历羊年,成百上千的信徒前来朝圣"。

                            

l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1961年,布达拉宫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

    整座宫殿具有藏式风格,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

                          布达拉傍晚之景

    第四站:兰州(刘家峡)

实习地点:

l  刘家峡水电站

    在流经永靖县境内107公里的黄河主道上,大自然奇迹般地造化出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三大峡谷无比秀丽的山山水水,刘家峡、盐峡、

八盘峡三座大坝在黄河上巍然而起,炳灵湖、太极湖、毛公湖三大人工湖泊浩荡高峡之间,更勾勒出风情万千的绚丽画卷。这就是著名的黄河三峡省级风景名胜区。水库坝址以上黄河流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80多亿立方米。库区内有大夏河和洮河汇入。多年平均输沙量仅占黄河总输沙量的2.8%,所以,黄河在这一区域还“名不副实”,是一条绿色的黄河。在洮河入黄河河口还能明显分出清浊。刘家峡水电站过洮河口,雄伟壮观的刘家峡大坝便在眼前。刘家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制造设备、自行安装、自行管理的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这座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养殖、水运、旅游等综合效益。大坝高147米,象一座四十多层的大楼,巍然矗立在黄河之上。厂房就在大坝之下,山体之中。刘家峡水库为年调节水库,以发电为主,兼防洪、灌溉、防凌、养殖、旅游等综合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黄河两岸分布有很多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指由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的各种地貌形态。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l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

     寒旱所是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战略布局要求,由中国科学院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原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根据学科定位,机构调整,研究领域交叉融合等原则整合而成。

几十年来,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开拓创新,寒旱所创建并发展了冰川学、冻土学、沙漠与沙漠化学、高原气候与环境动力学、对流风暴和雷电物理学、寒区旱区水文学、寒区旱区生态学等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研究领域;并在山地冰川冰芯与寒区环境、极地雪冰与全球变化、冻土理化特性与地下成冰理论、冰土工程与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环境变化、风沙物理、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寒区旱区水文水资源、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青藏高原气象、高原与干旱气候形成机制、边界层物理、大气电学和寒区旱区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

展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学科。目前,寒旱所已承担国家、部门和地方科研项目一千余项,取得科研成果五百多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一百五十多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术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共计六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三项、“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十四项、“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十九项。几代科研工作者扎根西部、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勇于奉献,一个以西部国土资源环境为研究主体、以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为专业特色的研究和技术体系已经形成。

    寒旱所目前已形成七大研究室、三大研究系统的庞大科研及支撑体系,突出了冰川、沙漠、高寒区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特色。

    七大研究室分别是: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水土资源研究室,生态与农业研究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室。

    三大研究系统分别是以实验分析研究为主的实验分析系统,以野外观测试验研究为主的试验观测系统,以资讯共享和网络应用、图书编辑服务为主的信息平台系统。为使科研与支撑体系融合成为有机整体,实验室和野外台站均归入到相应研究室。对外,实验室和野外站是相对独立机构;对内,以学科领域为核心,研究室、实验室、野外台站三位一体,形成整体;既可加强实验室的外围梯队力量,又可使

研究领域形成研究、实验、试验相结合的有效组合,促进学科发展。

七、其他学习:

    这次实习是我们所经历的一次特殊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课本上所需的知识,还了解了很多之外的内容:

1.我们小组在西安游览了回民街

2.杨凌还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观学校风景之余,我们还可以与当地大学生交流学习和生活经验,也了解了他们与我们所不同的生活环境与习惯;

3.在拉萨参观了拉萨博物馆、布达拉宫、色拉寺,了解新的人文文化以及当地的生活环境与习俗

4.在兰州,我们游览了杨家峡水库,见识了黄河的雄伟。

5.另外,实习一路上我们在生活上也学到很多经验,出门在外同学都要更加团结,互相照顾,个人做事要小心谨慎这次实习对我们的意义非常重大,收获也非常多。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不但增加了知识,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放松了身心,还更增加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便以饱满的精神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将来更好地投身于为祖国地理事业的服务中去。

八、实习总结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通过这段次西部的野外实习,我受益匪浅,首先在分析和解决区域问题上,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在面对一些区域现象时,明白了从哪些方向入手,如何着手开展研究,又怎样透过现象找出其中的本质,从而更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对自己的专业也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认识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分析问题不再局限于书本,对知识有了一个比较全面领悟;再次提高了自己综合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能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得的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通过本次专业野外实习,同学们之间也增强了集体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开阔眼界,了解祖国丰富的资源和美丽的大好河山,从而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爱专业、爱祖国的情怀。

 

第二篇: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xx年8月7日到21日

实习人员:两位带队老师及1201、1202班全体同学

实习目的:

1、本次实习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在实践中验证自己在学校中、在课堂上学 到的理论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描述、分析大自然中的地理现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通过野外实习,同学们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地表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了解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及现代地貌过程,确定地貌成因类型和区域地貌的发育历史,同时掌握地貌 调查的基本方法。

3、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对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地理学的空间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本次野外观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常地理学术语去描述地理现象、地理常识。

5、通过本次实习,同学们的野外生存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得到加强,团队协作的意识可以得到内化。同时对于同学们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的树立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实习路线:

临汾→西安(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博览园、翠华山)→嘉峪关(嘉峪关)→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德令哈→西宁(塔尔寺)→兰州(刘家峡水库)→银川→太原(解散)

实习区域自然及人文地理概况

实习区选择中国三大自然区——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交汇地带。在这里分布着著名的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地三个既独立又彼此相连的次一级自然地理单元。

第一站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博览园)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位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宝高速中段,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市86公里,与太白门和法门寺20公里之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建设占地130亩,总建筑面积15000多平方米,包括逸夫科技馆动物博物馆和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多种种质资源圃等,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

博物馆通过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和丰富的标本、模型、实物、文物展览,形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象、系统、科学地介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昆虫、植物、土壤知识和农业科技史,展示我国农业科技和生物技术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面向公众传播农业文化和科学知识。

经过4年筹备和建设,目前博览园15000多平方米的展馆和室外展示区配套工程基建工作已全面建成,对外开放。其中昆虫博物馆展示面积达到3600平方米,是原展示面积的3倍多。馆内有6个展厅,大量采用了光电模型、幻影成像、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展示手段,系统地展示一个充满奇趣的昆虫世界。馆外配套建设有3300平方米的蝴蝶网室,用于蝴蝶和多种昆虫的饲养研究和观赏。

第二站 西安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原名太乙山,传说有太乙真人在此修炼过,所以得此名。翠华山海拔2132米,面积1785公顷,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岭北脉,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经陕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检索,国内外罕见,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称。

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自中国秦王朝起,就已是历代王朝选为皇家“上林苑”、 “御花园”之地,两千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三秦旅游胜地。19xx年批为“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19xx年推荐入“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是陕西为20xx年3月国土资源部首批的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而且是全国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国家地质公园。20xx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崩积体与巨砾

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积物的总量可达3亿立方。大块砾石以山体崩裂处向下,堆积成巨大的崩积体。有一块巨砾的长、 翠华山山崩奇观宽、高分别达60米、40米、30米。当地有人将房子直接建在巨砾上,稳如磐石,这些山崩砾石沿沟谷堆积,形成大面积的砾石斜坡。一坡巨石前挤后拥,似有翻滚奔腾之势;从高处俯视,砾石奇形怪状,或立或卧,或直或斜,千姿百态,嶙峋峥嵘,甚为壮观。山崩时,巨大的砾石在崩落过程中,有时会沿节理断开。水湫池旁,就有一砾石被锯齿状节理分为两块,犬牙交错的破裂面甚为典型。风洞下面的玄关,是两块高30余米的巨砾之间的一道狭缝,缝宽仅数米。这也可能是巨砾断开所形成的狭窄通道。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冰洞与风洞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

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冰洞较深,洞内地势低陷,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外洞与内洞。由于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游人进入洞内,便觉凉风嗖嗖。

残峰断崖

翠华峰与甘湫峰是山崩破坏最严重的两座小峰。翠华峰海拔1414米,周围耸立着一座座山崩后留下的残峰。这些残峰规模不大,尖角突出,直指苍穹,构成一幅奇特的花岗岩峰岭地貌景观。在翠华峰旁有一孤立残峰,四壁如削,傲然耸立,气势不凡。翠华峰侧的断崖峭壁高约200米,十分险峻,这里是山崩源地之一,大量崩塌积物就堆积在断崖下面。甘湫峰海拔2145米,这里也是山崩源之一。在这里,一条1500多米,宽260-900米,高400多米的山体,近南北方向就地崩塌,形成巨大的崩积体。翠华山的悬崖峭壁几乎随处可见。鹰崖瀑布正是在60余米高的断崖面上人工引水而形成的珠帘式瀑布。

堰塞湖

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山崩地质形迹和地貌类型保存齐全,特别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风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区由于巨石相互叠置,高低错落,植被茂密,通达性极差,加之石体本身的耐受性,遗迹保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后山谷两侧形成的垂直断裂面,犹如刀削过一样,光滑陡峭,十分险要,气势及其磅礴。天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公里处,形成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此湖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一处堰塞湖,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观。山崩巨石与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绿水,奇石异洞,构成一幅人间仙境。在太乙河上游源头,还有一个堰塞湖—甘湫池。甘湫池位于甘湫峰下,面积0.2平方公里,由于水源不足,池水严重渗透,现已成干涸之湖,故名甘湫池。甘湫池一带山崩堆积物规模更大,山崩堆积体厚达500多米。据初步测算,整个翠华山山崩堆积物总体积达3亿立方米,山崩遗迹分布范围约5.2平方公里;初步开发范围1.5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天池周围。

第三站 嘉峪关

嘉峪关,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它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关城19xx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xx年以关名建市。20xx年嘉峪关文

物景区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嘉峪关关城,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第四站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魔鬼城)

1、鸣沙山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沙泉共处,妙造天成,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鸣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东汉称沙角山,俗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如丝竹,重若雷鸣,此即“沙岭崐晴鸣”。月牙泉胙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亲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面积13.5亩,平均水深3.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绵历古今,沙不进泉,水不浊涸。铁鱼鼓浪,星草含芒,水静印月,荟萃一方,故称“月泉晓澈”。 天地奇响,自然妙音──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鸣沙山、沙峰起伏,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是“郭煌八景”之一,景名“沙岭晴鸣”。

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 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誉为“天地间 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当你从山巅顺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一幅锦缎张挂沙坡,若金色群龙飞腾,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轰鸣不绝于耳。

鸣沙山,又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达数十米。整个山体由红、黄、绿、黑、白米粒状沙粒堆积而成, 五色沙粒细软滑圆,随足颓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山形美观,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它像金子一样灿黄,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磙,明暗相间,层次分明;游人登山下滑,沙子发出嗡嗡隆隆的响声,犹如鼓鸣,又似雷声,鸣沙山因此而得名。

鸣沙山虽然不高,但要登上鸣沙山山顶,可不容易。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登上山顶,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细看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

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横生。还有那沙山下的一泓清泉,像一个妙龄少女,温存地依偎在情人的怀抱中。极目远眺,天地豁然开朗,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心胸顿时开阔,童心不由萌发!

2、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xx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xx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

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现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100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公里。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当地人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哈萨克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

北距奇台县城约110千米处有一经过长期风蚀而形成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观 的风蚀奇特景观,被人们称魔鬼城,在大自然鬼斧神工长期作用下形成密集而又错落有致的砂岩奇异形体,举目眺望,俨然是一座城堡巍然屹立于戈壁苍茫大漠之中。这座城堡,似亭台楼阁,似城廊街道,似罗刹宝殿,城门西侧有“石猴望海”,城内有突兀拔地的“富士山”,佛塔林立的“吴哥窟”,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和酷似眼镜蛇、大鹏等物的造型。各种景象,真可谓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形成了一个梦幻般的迷宫世界,什么“布达拉宫”、“吴哥窟”、“罗马斗兽场”、“富士山”、“路南石林”......古今中外的名山胜迹应有尽有;什么“石猴观海”、“黄牛耕耘”、“雄师横卧”、“小猴摆尾”、“大鹏展翅”......各种各样的造景地貌琳琅满目,惟妙惟肖,置身魔鬼城定能使你形象思维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五站 西宁(塔尔寺)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塔尔寺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原名塔儿寺,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塔尔寺自建立之日起,慢慢完善了一套自己的寺院宗教组织,寺院政治组织和寺院经济来源,文化生活等的体系化。其中最能体现塔尔寺各类组织完善的要算寺院庙会了。庙会既是僧侣的学经的好机会,又是他们娱乐的极佳时间。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像弥勒洲。

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 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殿内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游人如潮。

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整座寺依山叠砌、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景色壮丽非凡。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

第六站 兰州(刘家峡水库)

刘家峡在甘肃省永靖县内,距离兰州市80公里的路程,位于临夏永靖县城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西南1公里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竣工于19xx年,为黄河上游开发规划中的第7个梯阶电站,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在从前的这个黄河谷地中,只是座落着近百户人家的小村落。19xx年建成后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利电力枢纽工程,被誉为黄河明珠。

水库位于黄河上游,有许多峡谷和川地相间出现。河水穿过千岩壁立的深邃峡谷,水势有如万马奔腾,景色十分壮观,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刘家峡。黄河河水来到这里,转了一个九十度急弯,然后穿过峡谷向西流去。刘家峡水库蓄水容量达57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呈西南—东北向延伸,达54公里。拦河大坝高达147米,长840米大坝右岸台地上,建筑有长700米,宽80米的溢洪道。大坝下方是发电站厂房,在地下大厅排列着5台大型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22.5万千瓦,年发电57亿度。刘家峡水电站把陕西、甘肃、青海三省的电网联结在一起。

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壮观。水库湖面辽阔,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环境优雅,水质好,无污染,是甘肃省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和水上度假旅游胜地。刘家峡水坝既是一个良好的生态观光地,也是游览炳灵寺的必经之地。向阳码头以东,10里河岸白沙展露,绿柳婆娑,被称为"十里柳林",景观奇妙,带给人一种回归自然、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围。

实习感想:短短的十几天实习很快就要结束了,虽然很短,但通过这次西北实习,我们增长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真可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路走来,我学到了很多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城市地理等许多地理专业的知识。 在这十几天的野外实习期间,我们跟随老师,在大自然的广阔空间中,看到了各种原本只见于书本字里行间的地理景观,结合自身所学以及老师实地细致的讲解,大大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切身体会到“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西北部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