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实习报告

作物科学系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生产实习》课程实习报告

学    院:农学院

姓    名:曾伟伟

学    号:0515130826

指导教师:高利

日    期:  20##-07-14        

                  

一.实习目的:

为以后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对实习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学习以及实际操作,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为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习过程中通过接触生产实际并亲自动手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通过实践去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进一步巩固、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认知。

     二.实习项目及时间:

一、小区田间区划  

小区田间区划是育种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必要的专业技能。小区田间区划主要目的是降低实验误差,提高试验精度度,对实验误差做出正确的估计。为达此目的,小区田间区划设计应包括两个以下步骤:

 1、实验小区的面积、形状和方向区划

在田间试验中,安排一个处理的小块地段称为实验小区,简称小区。现在我以玉米小区田间规划举例简要的介绍一下小区田间区划的方法和步骤:

(1)、设计小区区划图  先测量小区总面积,再根据小区的总面积设计各个小区面积和形状,然后根据光照、风向等自然要素设计小区方向。小区的设计包括实验小区、对照小区、保护行和过道四个部分。

(2)、定基线和趟垄 小区区划要用勾股定理原理设计。首先在试验田适当的位置定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插一根竹竿编号为1,再用皮尺延竹竿方向前进6米并在此处插上一根竹竿编号为2,然后在2号杆处用皮尺测10米长,使10米处的点在垂直于1、2号杆连线并与1号杆在同一水平线上插一根竹竿编号为3,即完成垂直区划。趟垄设过道,在1号杆与3号杆反向延长线上测0.8米插一根竹竿编号为4,以4号杆为端点使皮尺平行于1、2号杆,用脚趟一条直线,用同样的方式在1、2号杆水平线上趟一条直线形成一条垄,即过道。

(3)、小区面积和形状的区划 小区的形状以长方形为例,在1、3号杆之间测5米为小区长,宽为5垄,即一个小区面积。在两个小区设立0.6米行间隔,称为隔线。

(4)建立保护行  在小区周边3-4垄建立保护行

2.设置重复

   根据我们的品种实验的要求,我们可以将小区规划不同的部分。例如:我们有11个品种,我们可以规划12个小区,其中一组为对照小区,然后将不同品种随机选取不同的小区种子,用塑料袋装取种子和肥料并用笔记录在标签上一起装入塑料袋中,并制作与之对应的标牌。在播种时,首先在各个小区前插上标牌,标牌上写清楚品种名称、肥料等数据,然后将与之对应的种子袋和肥料带放在标牌后,在播种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及时记录在本子上,播种后的种子按编号收回保存并记录。

二、田间播种

(1)、刨穴  一般根据实验要求确定穴儿数,玉米实验以5米行长刨17穴儿。注意首尾两个穴一定要落在脚窝处,才能保证行长为5米。

(2)、施肥和盖肥  根据小区标牌进行施肥。注意肥料一定要施均匀,不要使后面穴出现缺肥、少肥现象。用脚把土将肥料覆盖形成3-5cm的隔层,盖肥的目的使肥与种子之间形成隔离避免发生烧苗现象,隔层要均匀不超过5cm,保证出苗的整齐度。

(3)、播种和盖种   根据小区标牌进行播种。在小区的每个穴儿播种3粒玉米种子,要保证小区种子总数充足。注意某小区的多余种子不能播种其他小区,撒在穴外的种子一定要拾起。然后用脚把土覆盖在种子上,并用脚踏实但不能用力过大。

三、药剂封闭

对小区进行打除草剂,目的使小区表面形成一层药膜,当草的幼苗碰到药膜就会死亡从而达到除草目的。注意小区要均匀平坦不要有土块破坏药膜形成,在小雨或大雾天气施药有利于药膜的形成。

四、定苗

定苗一般在玉米幼苗3-5片叶时进行,保证一个小区每穴儿有一玉米幼苗,即17*5=85株。定苗要求为每穴儿一株、弃弱小保强壮,留的植株要与垄相垂直,若出现一穴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可以都保留。拔苗时从侧面连根一起拔去,不要是根断土中,

五、苗后除草

在玉米长到1米左右可以对玉米除草,但是注意除草剂的正确使用。例如;使用百草枯除草剂要打在玉米植株从下向上数3片叶以下,不能从顶端施药会导致玉米植株死亡。

六、田间调查

对田间玉米植株进行抽样调查,即玉米植株高度、玉米植株宽度、玉米穗高度、玉米穗长、玉米穗湿重、玉米穗干重、玉米粒千粒湿重、玉米粒千粒干重。从每个小区随机选取10株玉米植株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仔细记录在调查本上。

七、生产实习教训与总结

(1)、小区植株整齐度不齐  由于刨穴儿时候首尾穴儿没有在脚窝处,植株出苗不齐由于盖苗时或刨穴儿时,土层过厚或穴儿过深。

(2)、田间杂草过多  由于播种后小区土壤不平整破坏药膜的形成

(3)、出现空穴现象  由于肥苗之间距离过近出现烧苗现象

(4)、同一小区植株有明显连续一行或几株出现营养不良现象,在适合时间补肥植株恢复正常生长   由于在施肥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尾穴儿或尾行出现缺肥和少肥。

                                                                                 

 

第二篇:Fdcuwen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玉米生产实习报告

Time will pierce the surface or youth, will be on the beauty of the ditch dug a shallow groove ; Jane will eat rare!A born beauty, anything to escape his sickle sweep

.-- Shakespeare

摘 要:通过玉米与大豆不同比例间作与净作试验的比例间作段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组成的复合群体具有较大的生产力潜力,有明显的间作优势;玉米与大豆间作时复合产量的高低主要受玉米产量的影响,小比例间作和混作高秆作物过多,对大豆生产不利;玉米与大豆2:2 间作时,即玉米大行距为145cm ,小行距为35cm,株距为22cm 时,其复合群体的总产量是最高的;玉米与大豆2:4间作时,具有最高的投入产出比(1:2.77 )。

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培育和选择耐密植的品种是玉米高产育种、栽培发展的趋势。但玉米的耐密性应该是许多性状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玉米 种植方式 不同密度 玉米大豆间作

春玉米是辽沈地区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其产量高低,对该区乃至辽宁畜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实验将从玉米的种植方式和不同种植密度以及玉米与大豆的间作等3个方面着重研究,分析其水肥效应和产量效应。

1 玉米种植方式试验

1.1 方法

试验设三个小区,采用三种种植方式,分别为玉米行行种、玉米比空种植和玉米大小垄种植。小区面积均为33.6㎡,小区之间随机排列。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沈阳农大标本园,属标准的东北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力较高,降水充沛,年均温7.3℃,很适合春玉米种植。

1.3 试验处理

1.比空种植 种植形式采取比空, 玉米植株高大,生育中后期田间郁闭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同时玉米关部位在植株中部,功能叶片为棒三叶,透光通风不好,必然影响产量的提高。采用比空的表式,二垅中间留有通风透光的通道,有利于通风透光,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

2.玉米行行种 前茬玉米收获后,拉走秸秆,10月底用铧式犁深翻20cm,饭后旋耕镇压,裸露冬闲;翌春临播前按产量指标将所需化肥撒施地表,然后旋耕整地,玉米条播机进行播种,行距60cm,株距37cm。

3.玉米大小垄种植 在垄体调整的基础上,调整垄上作物布局。玉米横向加宽,纵向加密,在保苗株数不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通风透光,保持正常密度的前提下,通过边行效应,达到提高光能生产力。

1.4 结果与分析

1.不同种植模式的水热效应

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含量、作物发芽出苗及幼苗健壮生长有着密切关系,土壤热量的最基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土壤表面状况如何有无覆盖和覆盖物类型都会对土壤吸收传递、释放热量有明显影响从而造成土壤温度的差异。

2.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效应

春季土壤水分对旱地春玉米非常重要,良好的水分条件可保证春玉米按时播种及苗期健壮生长 冬闲期不同模式因地表状况不同,对2m土层土壤水分的保蓄产生明显影响。从7月中旬开始至玉米成熟降水542.7mm,这么多的降水,严重干扰了各种模式的水分效应,各模式至玉米成熟时,2m土层水分贮量基本一致,均达600mm左右。

1.5 结论与总结

冬闲期及种耕作模式中,以大小垄保水效果最好,行行种次之。碎秆覆盖免耕冬春季节为防秸秆被风吹走,在秸秆粉碎后进行浅旋镇压虽有较好的防风效果,但土壤表层被搅动并把碎秆混合在表层土壤之中,所以虽有一定的保墒效果但相对较差。玉米生育期倒秆覆盖膜侧种植将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相结合组成秸秆与地膜相间的带状,两元覆盖形式垄上覆盖地膜可减少棵间水分蒸发,集雨保墒提高地温而玉米行间又有两倍的秸秆覆盖,起到良好的保墒作用,玉米种在膜侧,既可充分利用垄上地膜聚集的降水和行间秸秆下保蓄的水分,又可有效地克服秸秆覆盖造成的低温效应,使玉米生长状况好于秸秆覆盖露地种植和传统翻耕露地种植,其增产增收效益非常明显。

2 玉米种植密度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不同种植密度3水平,共3个处理,3个重复,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大小行种植,小区面积33.6㎡。具体如下高密度=60000株/公顷,中密度=52500株/公顷,低密度=45000/公顷。

叶面积的测定参照叶面积指数法,叶面积采用长宽系数法,计算公式为:叶面积=0.75*长*宽

每小区随机定3株,在乳熟期收获前测量株高、穗位高、茎粗。将小区内固定的3株收获后测定果穗的长度、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株穗重、双穗率、空杆率、籽粒千粒重、穗粒重。

干物质的测定时每小区取3株,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抽丝期、乳熟期、完熟期每小区各取5株,取回烘至恒重。

2.2 结果与分析

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形成是玉米基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复杂的生理生化活动和生化代谢过程完成的。在一定的基因型条件下,通过适宜的栽培技术,可以使品种的优良特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大量的研究证明,玉米栽培技术中,密度是协调个体和群体的最有效措施,因而,,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技术。本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叶面积、植株干物质积累、茎粗、有效穗数等产生显著的效果。在所设的高、种、低三种密度中,低密度虽然个体得到较大的发展空间,单株干物质积累、茎粗、单株穗粒数、千粒重等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生长前期叶面积系数过小,前期群体的光能合成干物质少,而中期最大叶面积指数不足,更主要的时有效穗数的不足时限制产量的主要原因。高密度虽然在生长前期叶面积指数较大,能截获较多的光能合成干物质,但由于封行较早,中期叶面积指数过大,造成行间过于荫密,透光率过低,下部叶片得不到足够的光照而早衰,降低了生长后期干物质的合成和积累。中密度能较好的协调玉米植株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在生长前期有较高的叶面积,能有效的截获较多的光能用于合成干物质,中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为玉米高产打下良好的群体基础。

3 玉米与大豆间作试验

3.1 方式与方法

试验设置为:(1)大豆净种:行距30cm,穴距20cm,2行区,面积10㎡(2)玉米大豆2:2间作:玉米与大豆的行比为2:2,小区长833cm,玉米行距80cm,株距22cm,折合密度4180株/亩(3)玉米大豆2:4间作:玉米与大豆的行比为2:4,小区长833cm,玉米行距110cm,株距20cm,密度3250株/亩。随机区组排列。

3.2 田间管理

试验于5月6至7月播种,5月12日出苗,大豆于9月3日成熟,生育期114天,玉米于9月18日成熟,生育期129天。做好种肥,施好基肥,及时追肥,N、P、K肥以一定比例一次性施入。

3.3 调查记录

玉米和间作大豆成熟时全区收获,然后脱粒、晒干、承重、计产,大豆净种时则收获中间两行计产。玉米田间调查在乳熟期进行,每小区随机选取15株调查有关性状。收获时每小区全部果穗由大到小排列,按比例抽取15 穗用于室内考种。大豆田间调查在收获前进行,2行区的大豆每行随机选取10株、4行区的则从中间两行种每行随机选取10株考种。

3.4 讨论

大豆与玉米间作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一种典型的种植方式。关于玉米与大豆的立体栽培技术,一些研究已充分表明既能增产又能增收。本研究是在总结了当地多年来玉米大豆间套种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和试验结果表明,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采用玉米与大豆立体种植的方式,通过合理配置各复合群体的结构,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资源,进一步挖掘单位土地的产出能力,,是实现种植业高产高效的一种有效途径。合理的玉米大豆间作,由于株型及生理生态方面的差异,从而有时与水肥利用互补作用,比单作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目前玉米大豆不同比例的间作模式的探索是初步的, 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以种多熟制种植模式能否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它包括热量、水分、社会和经济条件等。

玉米和大豆间作模式是一种水、肥、技术条件要求高的集约化种植模式,宜在中低海拔,热量条件好,交通方便而且精耕细作的高产区推广而对于单产水平低、技术水平差、管理粗放的地区不宜推广。

4 参考文献

[1].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贵州农业科学 - 范厚明,余莉,余慧明,

[2].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赵正雄,赵明,

[3]. 浙北地区不同种植方式下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动态模拟 作者:陈杰,杨京平,王兆骞, 期刊-核心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20##年 第06期

[4]. 春玉米不同品种及种植方式对植株生长的影响作者:刘建,周根友,徐少安, 期刊 南京农专学报  20##年 第01期

[5]. 栽培方式与群体结构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杨克军,萧常亮,李明,李振华, 期刊-核心期刊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年 第04期

[6].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作者:李明, 期刊-核心期刊 现代农业科技XIANDAI NONGYE KEJI 20##年 第22期

[7]. 玉米新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研究 作者:王瑞莲,韩凤英,曹巨峰,李成,温瑞强,许有刚,张海丽, 期刊 内蒙古农业科技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年 第01期

[8]. 玉米杂交种登海11号不同种植密度试验 作者:王俊振, 期刊-核心期刊 河南农业科学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年 第07期

[9]. 密度对糯玉米丽糯2119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程林润,蒋梅巧,黄伟明,朱璞,俞金龙, 期刊-核心期刊 20##年 第02期

[10]. 紧凑型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施用玉米健壮素的效果分析 作者:王嵩,黄文林,黄勇,陈祖瑶, 期刊 耕作与栽培 20##年 第z1期

[11]. 王照霞,郭贤仕,马一凡,胡自治;青贮玉米豌豆间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年04期

[12]. 梁泉,尹元萍,杨通新;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初步研究[J];耕作与栽培;20##年05期

[13]. 李彩虹,吴伯志;玉米间套作种植方式研究综述[J];玉米科学;20##年02期

[14]. 张建华;马义勇;王振南;齐晶;;间作系统中玉米光合作用指标改善的研究[J];玉米科学;20##年04期

[15]. 陈颖,王绍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沼液浸种的产量效应分析[J];种子;20##年08期

[16]. 赵双进,张孟臣,杨春燕,王文秀;栽培因子对大豆生长发育及群体产量的影响——Ⅰ .播期、密度、行株距 (配置方式 )对产量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年04期

[17]. 周勋波,李国兰,刘洪波,贾锡云,郝玉广,姬景红,刘英强;种植方式与施肥量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年03期

[18]. 徐庆章;王庆成;牛玉贞;王忠孝;张军;;玉米株型与群体光合作用的关系研究[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20##年

[19]. 胡式仪 ,王胜华;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20]. 刘淑云;不同施肥制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山东农业大学;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