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题实习报告

 

农学专题报告

题    目:现代机农业技术的发展      

学    院:  农 学 院              

专    业:农 学                  

班    级:11a 班                  

学    号: 1109010021                

姓    名: 刘   文     艺           

指导教师:  赵福胜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年   7  月 24 日

             现代机农业技术的发展

农学专业实习主要是作物育种和栽培,我们的实习内容与育种和栽培息息相关,作为农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得了解作物是什么,再次是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最后掌握作物生长对环境的要求。这次实习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分别是:五个不同密度小麦的种植,油菜种植,玉米直播和育苗移栽,水稻的旱育秧和机插秧,玉米育种过程,玉米产量性能优化及其高产挖潜技术研究(CARS-02-08B)——玉米高产机理与籽粒灌浆特性研究试验,玉米机械化密植高产技术研究(CARS-02-02A)——山地轻简化播种高产高效技术比较试验

等。

 一、作物的了解

作物:指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地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物。 

1、分类

     粮食作物:禾谷类;豆类;  工业原料作物:纤维类;油料类;糖料类; 绿肥及饲料作物:苜蓿、紫云英、草木犀 ;药用植物:红花、甘草、麻黄、雪菊、枸杞、雪莲等。 

2、作物的特性分类

温度:喜温 ,玉米、水稻;耐寒,冬小麦 ;对光的反应力:长日照,油菜、麦类 ;短日照, 玉米、棉花、大豆;中性日照;定日照, 甘蔗;对co2的反应力:C4,玉米、高粱 ;对光的喜好:喜光,棉花 ;耐阴,大豆、红薯 ;对水分的喜好程度:水生:绿萍 ;耐旱  高粱 。高度进展:高秆(高粱)、矮秆(豆类、麦类)

根系:直根系、须根系。

3、作物的产量构成

 作物产量: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产品的重量。

生物产量:作物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 作物产量组成 

经济产量:栽培所需的主产品量。 

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比率(生物产量/经济产量)。 

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玉米   :穗数、穗粒数、粒重 ;小麦:穗数、粒数、粒重;油菜:有效角果数、角粒重,粒重;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提升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①选育高光效优良品种 ②改革耕作制度 ③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  ④提高光合效率  ⑤控制逆境 。

生长阶段时期:生长期、稳定期、缓慢期。

 生育期:作物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生育时期:作物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生理特征上发生显著变化

的时段。

4、种植方式

 复种: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按顺序种植2季或以上的作物。 

复种指数:全年收获面积与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休闲:指在可以种植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单作:同一田地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间混套作 间作:同一田块上同年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混作:在同一地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货款两种以上的作物。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 

轮作:同一地块上按一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方式。 

倒茬:不同作物间的轮换种植方式。 

轮作作用:①均衡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 ②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土壤肥力 ③减少作物的病虫草害 ④消除作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连作:在同一田块上连年种植形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了解以上作物的生活习性,他的产量构成,种植方式等,对实习过程操作起来比较熟悉,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实习类容

1、五个不同密度小麦的种植

这次实习是我们第一次在地里实际操作,我们全班集体操作,主要是在田间划分实验小区,开始我们都是蒙的,在荣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第一次划出了第一个实验小区,我们分数三组进行,一共有三个重复,每个重复有五个小区,种了五个不同密度的小麦,每个小区分别种3kg、5kg、 7kg、 9kg、 11kg小麦,同时还有掌握每个小区的施肥量,并且播种量在每个小区里面要播均匀,控制唯一变量,再次观察小麦的分蘖情况,掌握它的分蘖规律,最后进行产量的测量。

五个不同密度小麦的田间种植图如下:

  肥                                            瘦

                       肥力梯度

2、油菜种植

油菜是冬季作物,大季作物收割后,十月份我们开始油菜种植,这次实习也是由宋老师带领,地点在贵大老农场,我们采用的是穴播,操作过程是:耕地—挖穴—施肥——盖肥—播种,由于油菜种子比较小,所以不能盖种,以免不能出苗。等全田油菜出苗后,进行田间管理,中耕除草,间苗、定苗。最后全田收获测产。

3、玉米直播和育苗移栽

   玉米直播和育苗移栽,这次实习内容主要由宋碧老师和冯夭华老师带领,地点在贵大老农场,玉米直播主要操作是:耕地——挖穴——施肥——盖肥——播种——盖种——田间管理,玉米育苗移栽主要操作室:选用优良品种、适时早播—选地建苗床 ——育苗——苗期管理——移栽 ——大田管理。此次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玉米的育苗移栽,关键技术是玉米苗床的制作,其原理如下:①选地建苗床: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又靠近大田的地块或大田的某个角落划出部分作苗床,苗床与大田比例为每8—12平方米栽1亩,苗床宽度视地块或覆盖苗床膜宽度而定,长度视场地而定,最好不超过 15米。②育苗方法:低垄开厢育苗: 整地:播种7天前整地,每平方米苗床施入腐熟厩肥15公斤、钙镁磷肥0.3公斤、撒入表土翻控开厢、厢距50厘米,农膜覆盖一般苗床宽度在1——1.2米,要求厢面平整细碎,最后用水粪泼浇厢面,有草木灰施入更好。播种:播种时进行厢面松土、然后将摧芽种子等距点播(种距4——6厘米)。播种后用过筛细土覆盖、浇水、拱架盖膜。③营养坨、营养块育苗:苗床要求底平,低于地表面3—4厘米,为防止虫害,可撒入适量石灰或相应的杀虫剂,四周开好排水沟。  配制营养土:用30%一40%腐熟厩肥,60%一70%疏松肥沃土,1-2%钙  镁磷肥,0.5尿素混合过筛,充分混合堆积发酵5——7天备用。营养坨、营养块的制作;营养坨的制作:将配制好的营养土加水拌匀,用手捏成坨,坨的大小直径5-6厘米左右,在坨的表面用食指压一小孔,深1-2厘米,然后置于床内待用。营养块的制作:将配制好的营养土加水拌匀,拌湿,然后搬到苗床内,用铁铲压平,表面压光滑,用切刀切成长宽各5厘米均匀小块,再在小块正中央用树枝打孔,深1—2厘米待用  。播种:种子播前按常规进行选种、晒种、浸种催芽,播种时把种子胚根向下放入已制的营养坨(块)上部小孔里,每孔放一粒种子。覆土、浇水、盖膜。④苗期管理也很重要,播种后5—7天,开始出苗,当出苗率达1/3时,,注意晴天容易烧苗,如 苗床表土发白,要揭膜浇水,浇后盖严。床温宜控制在20℃~25℃,若超过30℃揭开两端通风。二叶期~三叶期练苗,第一天揭膜三分之一,第二天揭膜三分之二,第三天全部揭开。移栽的前一天浇足清粪水。移栽后的前期管理也很重要,要经常去管理,避免干旱而造成苗死,所以天气干旱要浇水,虽然育苗移栽的工作量很大,但是苗期的玉米长得很健壮,壮苗为高产提供有利条件。

4、水稻的旱育秧和机插秧

   水稻的旱育秧和机插秧的实习主要是由冯夭华老师带领,主要是让我们了解现代化农业的操作技术—机插秧、旱育秧,地点在贵大老农场,水稻旱育秧是实现水稻高产、稳产、增收的一项常规的科技措施,可概括为“肥床、早育、适龄、浅插,稀植”5个技术环节,在生产中很具推广价值,我们贵州山区不适合大型的机器操作,只适合小型的机插秧机。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育苗,再次是苗期管理,其次是移栽,最后田间管理。

①旱育秧的操作技术过程:准备营养土→制作苗床→浇足底水(起浆) →种子处理(浸种→“旱育保姆”包衣) →定距精量播种→细土盖种→喷施旱育秧床专用除草剂→搭拱盖实盖严地膜→苗床管理:保温保湿,一叶一心浇水,防治立枯病,追肥,预防稻瘟病等→拔秧前一天下午浇一次透水,以保证拔秧时秧苗根部带有“吸湿泥球”。②机插秧育苗操作技术:准备营养土→选择机插秧专用育苗盘→制作苗床(保持厢面平、实、直、光,床土调酸) →平铺秧盘,匀铺营养土→撒壮秧剂→浇足底水,精量播种→细土盖种→搭拱盖实盖严地膜→苗床管理:保温保湿,防治立枯病,追肥,预防稻瘟病等。③移栽:这次秧苗移栽主要是参观机插秧,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有部分同学去实际体验了机插秧的操作过程,其他的都是由冯老师讲解和操作,其技术要点及其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机插秧的作业指标:要求达到漏插率小于5%;伤秧率小于4%;均匀度合格率大于85%;作业覆盖面达98%。确保直行、足苗、浅栽,要求不漂不倒,越浅越好,控制在1.5厘米左右。插秧机调试:插秧前须对插秧机作一次全面检查调试,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特别是要根据秧苗的密度,调节确定适宜的穴距与取秧量。机插作业:作业时,要按照农艺要求确定穴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数,调节好相应的株距和取秧量,插秧机的行距为30㎝(不可调),要保证每亩插1.5万穴,基本苗达3万或4万,株距应调为15㎝,每穴取秧量平均为2株或2.7株;要保证每亩插1.2万穴,基本苗达3万或4万,株距应调为18.5㎝,每穴取秧量平均为2.5株或3.3株。以保证每亩大田适宜的基本苗。

     此次机插秧的实习我更清楚的了解到,育苗的操作和管理的关键点,制作时我们要注意土壤的调酸,苗床管理要注意保温保湿,保证秧苗正常生长,培养壮苗,大田间的机插秧过程要控制好行株距,还要保证不漏插等等。

5、玉米育种过程

   玉米育种这方面的实习主要是我的毕业论文实习,由我的导师—柏光晓教授带领,实习地点主要是安顺基地,我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品比产量的测定,但玉米育种的整个过程我们也参与了,玉米育种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繁琐的过程,而且工作量也比较大,这期实习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清理种子—种子装箱—实验小区的划分—实验小区排种—统计田间种植图——苗期田间管理(中耕施肥,间苗、定苗、补苗。补苗只能用同行苗来补)。我的毕业论文实验有100个品种,有三个重复,采用的是格子方实验设计,每个品种种了三行,4米长,50厘米走道的小区,一共种了三百个。他们亲本主要是:父本是:T32、S909、S37、 S11 、S65 、S48 、S273、 217、 927  ;母本是:792 、A26、 T30、 21170、 1061 、1164、 T123 、QR29 、QR25 、440-4。它们都是形状比较优良的自交系,通过杂交而选配出来的杂交种,今年的气候比较反常,雨天比较多,种下去时天气也比较干旱,风也比较大,但是这些玉米长势还是比较好,所以抗逆性比较好,具有推广的经济价值。

6、玉米产量性能优化及其高产挖潜技术研究(CARS-02-08B)——玉米高产机理与籽粒灌浆特性研究试验

    这次实习的地点是花溪湖潮,由农科院的赵晓燕老师带领,实验的目的及意义主要是摸清西南高产玉米的物候期、籽粒生产效率和灌浆特性,玉米关键生育阶段与气象因子的匹配关系,明确玉米高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以及挖掘区域产量潜力的途径,分析增密高产的内在机理。实验过程在调查籽粒灌浆特性时工作量也是相当大的,但是对于我们贵州这种多变的气候条件来种植高产玉米是有十分必要的,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实验的实施:①试验设计与处理:采用裂区设计,以3个播期为主处理,5个品种为副处理,共15个处理,不设重复,大区比较。各处理内容如下:主处理播期A1 提早15d;A2 当地生产播期;A3 推迟15d;副处理品种:会单4号、渝单8号、贵单8号、中单901四个不同熟期的品种,由刘永红统一供种;各综合试验站自选1个当地新品种参试。

②田间实施:每处理种植不少于10行(其中中间4行计产,除去边行的其余行作为取样区),面积不少于50m2,试验田四周设置保护行。在优化集成较大面积生产水平高30%产量的技术条件下(即高产条件下),确定所需密度和田间管理水平。田间肥料投入水平可根据当地测土结果、产量目标等确定。

③调查方法与指标:生长季节气象要素:收集所在试验区玉米生长季节的降水、光照、温度、辐射等主要气象要素,分析不同处理的玉米播种至出苗、拔节至抽雄、抽雄至生理成熟、生理成熟至收获相对应的气象因子。农艺性状与产量:每处理对角线法定位3个点(用竹片标记),每点连续测定20株,按照区试标准调查记载生育进程、株高、穗位高、穗上叶、茎粗、倒伏、病害等级等。生育进程:主要包括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生理成熟期、收获期。调查标准各小区内植株60%以上达到为记载期。株高、穗位高、穗上叶、倒伏、病害等级(按1~5级标准,不设0级):按照区试标准观测、记载。产量:每区中间4行实收计产,并折算成标准含水量(14%)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按照单穗平均重法,每小区选取20个样穗考种,包括穗长、穗粗、秃尖、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等。采用区试标准与方法调查。

④籽粒灌浆特性调查:首先一次性标记生育进程完全一致的植株100株,在玉米吐丝后5d、10d、15d、25d、30d、35d、40d每区随机选择3个点,每点取样株不少于3株,去掉果穗苞叶,称取裸穗鲜重(一定要按照3个点提供每次每株取样数据,以便统计分析)。吐丝15d以前可以直接烘干穗子后,再取200粒籽粒测定干重;吐丝25d开始采用小镊子取果穗中部共200粒充实粒烘干称重,精确到0.01g。同时观察记载籽粒乳线占籽粒深度的百分率,分析灌浆进度。

⑤挖潜集成技术的群体生理生态机制研究 调查关键生育期绿叶面积、光合效率、植株和器官的干物质动态、茎秆穿刺强度和折断强度、耕作层土壤养分和水分等指标,研究籽粒生产效率和群体生理生态机制。

7、玉米机械化密植高产技术研究(CARS-02-02A)——山地轻简化播种高产高效技术比较试验

    这次实验地点在贵阳农科院试验地,指导老师是农科院旱粮研究所的赵晓燕老师,实验主要是用三种不同的播种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机械化生产在贵州山区的适应性,实验的目的及其研究意义是针对西南及南方区玉米生产由于劳动力减少对机械化技术的迫切需求,播前整地质量和播种深度严重影响播种效率和苗全、苗齐、苗壮的问题,选型配套耕整机和玉米播种机械,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山地玉米播种效率、保苗率、适配性和产量的影响,为山地玉米机播技术的完善和配套农机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本次实践既能验证课堂理论,又能巩固和加强课堂所学的知识,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培养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再次掌握了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生产和管理的基本方法。

    其次最关键的是7月11号进行田间数据调查,即:播种深度,株距,粒数。我负责第二重复的数据调差。通过这次创新实践实习我了解到,对于我们贵州山区实行机械化播种还有相当大的困难,特别的大型的播种机更不能适应,这次试验小区也比较小,在使用2BF轻小型双行播种和2BYM-2型双行多功能播种机一次完成播种和施肥时,在调转方向时有些地方不能播种,为了避免这个困难,得用人工播没有播到的地方,所以误差还是比较大,但是机播的效率远比人工播大的多。由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为了农业能更好发展下去,我们还得进一步的研究适合贵州山区的机械化生产,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三、总结与感想

    通过这几个月的实习,把理论知识有机地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了以上知识,对作物生长更进一步的掌握和作物栽培的操作,虽然实习时间比较短暂,但是学到的知识方面比较广,学习了很多书上没有的知识,还训练实际操作能力,感触很多。以上的水稻的旱育秧和机插秧、玉米产量性能优化及其高产挖潜技术研究(CARS-02-08B)——玉米高产机理与籽粒灌浆特性研究试验、玉米机械化密植高产技术研究(CARS-02-02A)——山地轻简化播种高产高效技术比较试验具有现在农业发展的经济意义,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但其他的栽培方法也是为现在农业发展做基础,也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作为农学专业的我们非常幸运处在一个大力发展农业的时代,我们肩负着国家的农业发展重任。想要肩负起这重任,首先必须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夯实自己基础知识;其次,多了解现在世界农业发展前沿知识,为将来的生产、研究做准备;最后,应多参加生产实验,加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做个全面的人才。中国农业现在发展非常迅速,快速、良好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第二篇: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玉米生产实习报告

摘 要:通过玉米与大豆不同比例间作与净作试验的比例间作段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组成的复合群体具有较大的生产力潜力,有明显的间作优势;玉米与大豆间作时复合产量的高低主要受玉米产量的影响,小比例间作和混作高秆作物过多,对大豆生产不利;玉米与大豆2:2 间作时,即玉米大行距为145cm ,小行距为35cm,株距为22cm 时,其复合群体的总产量是最高的;玉米与大豆2:4间作时,具有最高的投入产出比(1:2.77 )。

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培育和选择耐密植的品种是玉米高产育种、栽培发展的趋势。但玉米的耐密性应该是许多性状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玉米 种植方式 不同密度 玉米大豆间作

春玉米是辽沈地区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其产量高低,对该区乃至辽宁畜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实验将从玉米的种植方式和不同种植密度以及玉米与大豆的间作等3个方面着重研究,分析其水肥效应和产量效应。

1 玉米种植方式试验

1.1 方法

试验设三个小区,采用三种种植方式,分别为玉米行行种、玉米比空种植和玉米大小垄种植。小区面积均为33.6㎡,小区之间随机排列。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沈阳农大标本园,属标准的东北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力较高,降水充沛,年均温7.3℃,很适合春玉米种植。

1.3 试验处理

1.比空种植 种植形式采取比空, 玉米植株高大,生育中后期田间郁闭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同时玉米关部位在植株中部,功能叶片为棒三叶,透光通风不好,必然影响产量的提高。采用比空的表式,二垅中间留有通风透光的通道,有利于通风透光,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

2.玉米行行种 前茬玉米收获后,拉走秸秆,10月底用铧式犁深翻20cm,饭后旋耕镇压,裸露冬闲;翌春临播前按产量指标将所需化肥撒施地表,然后旋耕整地,玉米条播机进行播种,行距60cm,株距37cm。

3.玉米大小垄种植 在垄体调整的基础上,调整垄上作物布局。玉米横向加宽,纵向加密,在保苗株数不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通风透光,保持正常密度的前提下,通过边行效应,达到提高光能生产力。

1.4 结果与分析

1.不同种植模式的水热效应

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含量、作物发芽出苗及幼苗健壮生长有着密切关系,土壤热量的最基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土壤表面状况如何有无覆盖和覆盖物类型都会对土壤吸收传递、释放热量有明显影响从而造成土壤温度的差异。

2.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效应

春季土壤水分对旱地春玉米非常重要,良好的水分条件可保证春玉米按时播种及苗期健壮生长 冬闲期不同模式因地表状况不同,对2m土层土壤水分的保蓄产生明显影响。从7月中旬开始至玉米成熟降水542.7mm,这么多的降水,严重干扰了各种模式的水分效应,各模式至玉米成熟时,2m土层水分贮量基本一致,均达600mm左右。

1.5 结论与总结

冬闲期及种耕作模式中,以大小垄保水效果最好,行行种次之。碎秆覆盖免耕冬春季节为防秸秆被风吹走,在秸秆粉碎后进行浅旋镇压虽有较好的防风效果,但土壤表层被搅动并把碎秆混合在表层土壤之中,所以虽有一定的保墒效果但相对较差。玉米生育期倒秆覆盖膜侧种植将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相结合组成秸秆与地膜相间的带状,两元覆盖形式垄上覆盖地膜可减少棵间水分蒸发,集雨保墒提高地温而玉米行间又有两倍的秸秆覆盖,起到良好的保墒作用,玉米种在膜侧,既可充分利用垄上地膜聚集的降水和行间秸秆下保蓄的水分,又可有效地克服秸秆覆盖造成的低温效应,使玉米生长状况好于秸秆覆盖露地种植和传统翻耕露地种植,其增产增收效益非常明显。

2 玉米种植密度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不同种植密度3水平,共3个处理,3个重复,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大小行种植,小区面积33.6㎡。具体如下高密度=60000株/公顷,中密度=52500株/公顷,低密度=45000/公顷。

叶面积的测定参照叶面积指数法,叶面积采用长宽系数法,计算公式为:叶面积=0.75*长*宽

每小区随机定3株,在乳熟期收获前测量株高、穗位高、茎粗。将小区内固定的3株收获后测定果穗的长度、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株穗重、双穗率、空杆率、籽粒千粒重、穗粒重。

干物质的测定时每小区取3株,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抽丝期、乳熟期、完熟期每小区各取5株,取回烘至恒重。

2.2 结果与分析

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形成是玉米基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复杂的生理生化活动和生化代谢过程完成的。在一定的基因型条件下,通过适宜的栽培技术,可以使品种的优良特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大量的研究证明,玉米栽培技术中,密度是协调个体和群体的最有效措施,因而,,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技术。本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叶面积、植株干物质积累、茎粗、有效穗数等产生显著的效果。在所设的高、种、低三种密度中,低密度虽然个体得到较大的发展空间,单株干物质积累、茎粗、单株穗粒数、千粒重等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生长前期叶面积系数过小,前期群体的光能合成干物质少,而中期最大叶面积指数不足,更主要的时有效穗数的不足时限制产量的主要原因。高密度虽然在生长前期叶面积指数较大,能截获较多的光能合成干物质,但由于封行较早,中期叶面积指数过大,造成行间过于荫密,透光率过低,下部叶片得不到足够的光照而早衰,降低了生长后期干物质的合成和积累。中密度能较好的协调玉米植株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在生长前期有较高的叶面积,能有效的截获较多的光能用于合成干物质,中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为玉米高产打下良好的群体基础。

3 玉米与大豆间作试验

3.1 方式与方法

试验设置为:(1)大豆净种:行距30cm,穴距20cm,2行区,面积10㎡(2)玉米大豆2:2间作:玉米与大豆的行比为2:2,小区长833cm,玉米行距80cm,株距22cm,折合密度4180株/亩(3)玉米大豆2:4间作:玉米与大豆的行比为2:4,小区长833cm,玉米行距110cm,株距20cm,密度3250株/亩。随机区组排列。

3.2 田间管理

试验于5月6至7月播种,5月12日出苗,大豆于9月3日成熟,生育期114天,玉米于9月18日成熟,生育期129天。做好种肥,施好基肥,及时追肥,N、P、K肥以一定比例一次性施入。

3.3 调查记录

玉米和间作大豆成熟时全区收获,然后脱粒、晒干、承重、计产,大豆净种时则收获中间两行计产。玉米田间调查在乳熟期进行,每小区随机选取15株调查有关性状。收获时每小区全部果穗由大到小排列,按比例抽取15 穗用于室内考种。大豆田间调查在收获前进行,2行区的大豆每行随机选取10株、4行区的则从中间两行种每行随机选取10株考种。

3.4 讨论

大豆与玉米间作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一种典型的种植方式。关于玉米与大豆的立体栽培技术,一些研究已充分表明既能增产又能增收。本研究是在总结了当地多年来玉米大豆间套种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和试验结果表明,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采用玉米与大豆立体种植的方式,通过合理配置各复合群体的结构,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资源,进一步挖掘单位土地的产出能力,,是实现种植业高产高效的一种有效途径。合理的玉米大豆间作,由于株型及生理生态方面的差异,从而有时与水肥利用互补作用,比单作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目前玉米大豆不同比例的间作模式的探索是初步的, 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以种多熟制种植模式能否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它包括热量、水分、社会和经济条件等。

玉米和大豆间作模式是一种水、肥、技术条件要求高的集约化种植模式,宜在中低海拔,热量条件好,交通方便而且精耕细作的高产区推广而对于单产水平低、技术水平差、管理粗放的地区不宜推广。

4 参考文献

[1].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贵州农业科学 - 范厚明,余莉,余慧明,

[2].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赵正雄,赵明,

[3]. 浙北地区不同种植方式下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动态模拟 作者:陈杰,杨京平,王兆骞, 期刊-核心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20##年 第06期

[4]. 春玉米不同品种及种植方式对植株生长的影响作者:刘建,周根友,徐少安, 期刊 南京农专学报  20##年 第01期

[5]. 栽培方式与群体结构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杨克军,萧常亮,李明,李振华, 期刊-核心期刊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年 第04期

[6].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作者:李明, 期刊-核心期刊 现代农业科技XIANDAI NONGYE KEJI 20##年 第22期

[7]. 玉米新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研究 作者:王瑞莲,韩凤英,曹巨峰,李成,温瑞强,许有刚,张海丽, 期刊 内蒙古农业科技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年 第01期

[8]. 玉米杂交种登海11号不同种植密度试验 作者:王俊振, 期刊-核心期刊 河南农业科学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年 第07期

[9]. 密度对糯玉米丽糯2119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程林润,蒋梅巧,黄伟明,朱璞,俞金龙, 期刊-核心期刊 20##年 第02期

[10]. 紧凑型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施用玉米健壮素的效果分析 作者:王嵩,黄文林,黄勇,陈祖瑶, 期刊 耕作与栽培 20##年 第z1期

[11]. 王照霞,郭贤仕,马一凡,胡自治;青贮玉米豌豆间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年04期

[12]. 梁泉,尹元萍,杨通新;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初步研究[J];耕作与栽培;20##年05期

[13]. 李彩虹,吴伯志;玉米间套作种植方式研究综述[J];玉米科学;20##年02期

[14]. 张建华;马义勇;王振南;齐晶;;间作系统中玉米光合作用指标改善的研究[J];玉米科学;20##年04期

[15]. 陈颖,王绍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沼液浸种的产量效应分析[J];种子;20##年08期

[16]. 赵双进,张孟臣,杨春燕,王文秀;栽培因子对大豆生长发育及群体产量的影响——Ⅰ .播期、密度、行株距 (配置方式 )对产量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年04期

[17]. 周勋波,李国兰,刘洪波,贾锡云,郝玉广,姬景红,刘英强;种植方式与施肥量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年03期

[18]. 徐庆章;王庆成;牛玉贞;王忠孝;张军;;玉米株型与群体光合作用的关系研究[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20##年

[19]. 胡式仪 ,王胜华;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20]. 刘淑云;不同施肥制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山东农业大学;20##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