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cuwen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玉米生产实习报告

Time will pierce the surface or youth, will be on the beauty of the ditch dug a shallow groove ; Jane will eat rare!A born beauty, anything to escape his sickle sweep

.-- Shakespeare

摘 要:通过玉米与大豆不同比例间作与净作试验的比例间作段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组成的复合群体具有较大的生产力潜力,有明显的间作优势;玉米与大豆间作时复合产量的高低主要受玉米产量的影响,小比例间作和混作高秆作物过多,对大豆生产不利;玉米与大豆2:2 间作时,即玉米大行距为145cm ,小行距为35cm,株距为22cm 时,其复合群体的总产量是最高的;玉米与大豆2:4间作时,具有最高的投入产出比(1:2.77 )。

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培育和选择耐密植的品种是玉米高产育种、栽培发展的趋势。但玉米的耐密性应该是许多性状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玉米 种植方式 不同密度 玉米大豆间作

春玉米是辽沈地区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其产量高低,对该区乃至辽宁畜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实验将从玉米的种植方式和不同种植密度以及玉米与大豆的间作等3个方面着重研究,分析其水肥效应和产量效应。

1 玉米种植方式试验

1.1 方法

试验设三个小区,采用三种种植方式,分别为玉米行行种、玉米比空种植和玉米大小垄种植。小区面积均为33.6㎡,小区之间随机排列。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沈阳农大标本园,属标准的东北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力较高,降水充沛,年均温7.3℃,很适合春玉米种植。

1.3 试验处理

1.比空种植 种植形式采取比空, 玉米植株高大,生育中后期田间郁闭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同时玉米关部位在植株中部,功能叶片为棒三叶,透光通风不好,必然影响产量的提高。采用比空的表式,二垅中间留有通风透光的通道,有利于通风透光,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

2.玉米行行种 前茬玉米收获后,拉走秸秆,10月底用铧式犁深翻20cm,饭后旋耕镇压,裸露冬闲;翌春临播前按产量指标将所需化肥撒施地表,然后旋耕整地,玉米条播机进行播种,行距60cm,株距37cm。

3.玉米大小垄种植 在垄体调整的基础上,调整垄上作物布局。玉米横向加宽,纵向加密,在保苗株数不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通风透光,保持正常密度的前提下,通过边行效应,达到提高光能生产力。

1.4 结果与分析

1.不同种植模式的水热效应

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含量、作物发芽出苗及幼苗健壮生长有着密切关系,土壤热量的最基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土壤表面状况如何有无覆盖和覆盖物类型都会对土壤吸收传递、释放热量有明显影响从而造成土壤温度的差异。

2.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效应

春季土壤水分对旱地春玉米非常重要,良好的水分条件可保证春玉米按时播种及苗期健壮生长 冬闲期不同模式因地表状况不同,对2m土层土壤水分的保蓄产生明显影响。从7月中旬开始至玉米成熟降水542.7mm,这么多的降水,严重干扰了各种模式的水分效应,各模式至玉米成熟时,2m土层水分贮量基本一致,均达600mm左右。

1.5 结论与总结

冬闲期及种耕作模式中,以大小垄保水效果最好,行行种次之。碎秆覆盖免耕冬春季节为防秸秆被风吹走,在秸秆粉碎后进行浅旋镇压虽有较好的防风效果,但土壤表层被搅动并把碎秆混合在表层土壤之中,所以虽有一定的保墒效果但相对较差。玉米生育期倒秆覆盖膜侧种植将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相结合组成秸秆与地膜相间的带状,两元覆盖形式垄上覆盖地膜可减少棵间水分蒸发,集雨保墒提高地温而玉米行间又有两倍的秸秆覆盖,起到良好的保墒作用,玉米种在膜侧,既可充分利用垄上地膜聚集的降水和行间秸秆下保蓄的水分,又可有效地克服秸秆覆盖造成的低温效应,使玉米生长状况好于秸秆覆盖露地种植和传统翻耕露地种植,其增产增收效益非常明显。

2 玉米种植密度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不同种植密度3水平,共3个处理,3个重复,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大小行种植,小区面积33.6㎡。具体如下高密度=60000株/公顷,中密度=52500株/公顷,低密度=45000/公顷。

叶面积的测定参照叶面积指数法,叶面积采用长宽系数法,计算公式为:叶面积=0.75*长*宽

每小区随机定3株,在乳熟期收获前测量株高、穗位高、茎粗。将小区内固定的3株收获后测定果穗的长度、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株穗重、双穗率、空杆率、籽粒千粒重、穗粒重。

干物质的测定时每小区取3株,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抽丝期、乳熟期、完熟期每小区各取5株,取回烘至恒重。

2.2 结果与分析

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形成是玉米基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复杂的生理生化活动和生化代谢过程完成的。在一定的基因型条件下,通过适宜的栽培技术,可以使品种的优良特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大量的研究证明,玉米栽培技术中,密度是协调个体和群体的最有效措施,因而,,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技术。本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叶面积、植株干物质积累、茎粗、有效穗数等产生显著的效果。在所设的高、种、低三种密度中,低密度虽然个体得到较大的发展空间,单株干物质积累、茎粗、单株穗粒数、千粒重等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生长前期叶面积系数过小,前期群体的光能合成干物质少,而中期最大叶面积指数不足,更主要的时有效穗数的不足时限制产量的主要原因。高密度虽然在生长前期叶面积指数较大,能截获较多的光能合成干物质,但由于封行较早,中期叶面积指数过大,造成行间过于荫密,透光率过低,下部叶片得不到足够的光照而早衰,降低了生长后期干物质的合成和积累。中密度能较好的协调玉米植株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在生长前期有较高的叶面积,能有效的截获较多的光能用于合成干物质,中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为玉米高产打下良好的群体基础。

3 玉米与大豆间作试验

3.1 方式与方法

试验设置为:(1)大豆净种:行距30cm,穴距20cm,2行区,面积10㎡(2)玉米大豆2:2间作:玉米与大豆的行比为2:2,小区长833cm,玉米行距80cm,株距22cm,折合密度4180株/亩(3)玉米大豆2:4间作:玉米与大豆的行比为2:4,小区长833cm,玉米行距110cm,株距20cm,密度3250株/亩。随机区组排列。

3.2 田间管理

试验于5月6至7月播种,5月12日出苗,大豆于9月3日成熟,生育期114天,玉米于9月18日成熟,生育期129天。做好种肥,施好基肥,及时追肥,N、P、K肥以一定比例一次性施入。

3.3 调查记录

玉米和间作大豆成熟时全区收获,然后脱粒、晒干、承重、计产,大豆净种时则收获中间两行计产。玉米田间调查在乳熟期进行,每小区随机选取15株调查有关性状。收获时每小区全部果穗由大到小排列,按比例抽取15 穗用于室内考种。大豆田间调查在收获前进行,2行区的大豆每行随机选取10株、4行区的则从中间两行种每行随机选取10株考种。

3.4 讨论

大豆与玉米间作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一种典型的种植方式。关于玉米与大豆的立体栽培技术,一些研究已充分表明既能增产又能增收。本研究是在总结了当地多年来玉米大豆间套种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和试验结果表明,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采用玉米与大豆立体种植的方式,通过合理配置各复合群体的结构,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资源,进一步挖掘单位土地的产出能力,,是实现种植业高产高效的一种有效途径。合理的玉米大豆间作,由于株型及生理生态方面的差异,从而有时与水肥利用互补作用,比单作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目前玉米大豆不同比例的间作模式的探索是初步的, 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以种多熟制种植模式能否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它包括热量、水分、社会和经济条件等。

玉米和大豆间作模式是一种水、肥、技术条件要求高的集约化种植模式,宜在中低海拔,热量条件好,交通方便而且精耕细作的高产区推广而对于单产水平低、技术水平差、管理粗放的地区不宜推广。

4 参考文献

[1].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贵州农业科学 - 范厚明,余莉,余慧明,

[2].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赵正雄,赵明,

[3]. 浙北地区不同种植方式下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动态模拟 作者:陈杰,杨京平,王兆骞, 期刊-核心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20##年 第06期

[4]. 春玉米不同品种及种植方式对植株生长的影响作者:刘建,周根友,徐少安, 期刊 南京农专学报  20##年 第01期

[5]. 栽培方式与群体结构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杨克军,萧常亮,李明,李振华, 期刊-核心期刊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年 第04期

[6].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作者:李明, 期刊-核心期刊 现代农业科技XIANDAI NONGYE KEJI 20##年 第22期

[7]. 玉米新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研究 作者:王瑞莲,韩凤英,曹巨峰,李成,温瑞强,许有刚,张海丽, 期刊 内蒙古农业科技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年 第01期

[8]. 玉米杂交种登海11号不同种植密度试验 作者:王俊振, 期刊-核心期刊 河南农业科学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年 第07期

[9]. 密度对糯玉米丽糯2119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程林润,蒋梅巧,黄伟明,朱璞,俞金龙, 期刊-核心期刊 20##年 第02期

[10]. 紧凑型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施用玉米健壮素的效果分析 作者:王嵩,黄文林,黄勇,陈祖瑶, 期刊 耕作与栽培 20##年 第z1期

[11]. 王照霞,郭贤仕,马一凡,胡自治;青贮玉米豌豆间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年04期

[12]. 梁泉,尹元萍,杨通新;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初步研究[J];耕作与栽培;20##年05期

[13]. 李彩虹,吴伯志;玉米间套作种植方式研究综述[J];玉米科学;20##年02期

[14]. 张建华;马义勇;王振南;齐晶;;间作系统中玉米光合作用指标改善的研究[J];玉米科学;20##年04期

[15]. 陈颖,王绍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沼液浸种的产量效应分析[J];种子;20##年08期

[16]. 赵双进,张孟臣,杨春燕,王文秀;栽培因子对大豆生长发育及群体产量的影响——Ⅰ .播期、密度、行株距 (配置方式 )对产量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年04期

[17]. 周勋波,李国兰,刘洪波,贾锡云,郝玉广,姬景红,刘英强;种植方式与施肥量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年03期

[18]. 徐庆章;王庆成;牛玉贞;王忠孝;张军;;玉米株型与群体光合作用的关系研究[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20##年

[19]. 胡式仪 ,王胜华;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20]. 刘淑云;不同施肥制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山东农业大学;20##年

 

第二篇: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课题申请

题目: 粳稻产量和品质的杂种优势及其衰退的研究

关键词: 产量;品质;杂种优势;衰退

申请人:吴高杰

摘要:为了探究当前粳稻杂种优势水平和杂种优势构成的特点,试验以两个辽宁省主栽杂交粳稻组合辽优5218、笹优418 F1代、F2代、其亲本和一个常规稻辽粳9号号为对照共8个品种(组合)为试材,对不同杂交粳稻组合的产量杂种优势F2代的产量衰退及籽粒品质性状的分离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两杂交粳稻组合辽优5218和笹优418的产量超亲优势分别为14.5%和18.4%,竞争优势分别为16.3%和11.5%,均达显著水平。产量构成因素研究结果,辽优5218产量优势主要来自每穗实粒数,超亲优势为9.7%,但每穴穗数表现为负向优势为-14.1%;笹优418的产量优势主要来自千粒重和每穗实粒数,超亲优势分别为5.3%和1.8%,中亲优势达8.1%和15.5%。两杂交粳稻组合的每穴穗数表现为负向优势。

研究表明:与F1代相比,两杂交粳稻F2代的产量下降均为9.3%,未达显著水平;与对照辽粳9号相比,两者的竞争优势分别为1.2%和5.5%,表明杂交粳稻F2代在生产上仍有一定优势及利用价值。辽优5218的F2代在株高、穂长、每穴穗数等性状上整齐度有一定程度下降,其中每穴穗数整齐度下降最大,变异系数增大了4.28%;笹优418 的F2代在株高、每穴穗数、穗重等性状上整齐度下降较大,变异系数分别增大18.21%、17.29%、19.71%。

1.立项依据

杂交水稻的问世,是继矮化育种之后水稻育种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对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3.2亿亩的籼稻中,杂交籼稻种植已经占80%以上,而在1.3亿亩粳稻种植面积中,杂交粳稻所占比例仅为4%,辽宁省虽然发展较快,在1000万亩水稻中,杂交粳稻也不到10%。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杂交粳稻的杂种优势还不够强,生产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像杂交粳稻单产多年徘徊不前,产量与常规稻相差不大,杂交粳稻的增产优势在实际应用中仅为 10%左右。【1,2,3,4】因此了解当前生产上主推杂交稻品种杂种优势的发展水平,明确杂种优势产生的具体原因以及存在的不足,探讨怎样才能获得更高的杂种优势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研究目标:

A探讨当前生产上主推的杂交粳稻品种的产量性状表现,明确其表现杂种优势的原因。

B 明确叶形及其在相同时期与光和能力的关系。

C 明确当前生产上主推的杂交粳稻品种在不同粒位外观品质上的表现。

D探讨当前生产上主推的杂交粳稻品种杂种优势衰退的程度及原因。

(2)研究内容

A 通过考种,测定对照,亲本及其杂交稻的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明确这几组试材表现杂种优势的具体原因。

B 比较不同穗型杂交稻品种在产量和品质性状方面的杂种优势差异。

C 测定杂交稻亲本及其F1,F2的株高、穗长、茎秆重、穗重等农艺性状整齐度,明确其

衰退的程度和原因。

D 测定杂交稻F1植株上所结F2籽粒的外观品质和稻米品质,确定其分离情况。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A 当前生产上主推杂交稻品种表现杂种优势及其衰退的具体原因?

B 杂交粳稻F1植株所结F2籽粒外观品质和稻米品质表现如何以及杂交粳稻不同粒位

籽粒品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如何。

3.拟采取的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1.实验方案

(1)形态指标的测定:在种植单苗的第四次重复的每个小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连续的40穴水稻分别用米尺,游标卡尺测定主茎的株高,剑叶、倒二叶、倒三叶的长,宽。

(2)生理指标的测定:光合速率测定,在齐穗期,选天气晴朗的上午9:00—11:00之间,用美国公司生产的Li—6400系列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定水稻剑叶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测定,每小区随机取代表性样品30穴,采用日本产SPAD-502型活体叶绿素仪测定剑叶的叶绿素含量,用SPAD值表示。干物质生产测定,在齐穗期后的第十天,在每小区取与小区平均分蘖数相同的5穴水稻。分别测定其分蘖数,有效分蘖数,茎叶穗分离,放入105℃的烘箱中杀青30分钟,然后在80℃下烘干至恒温,烘干后,样品在烘箱中冷却至室温,用精密天平称叶干重,茎秆干重,穗重,并计算干物质积累量。

(3)收获后考种,测定产量构成性状。收获后,在前三次重复每小区取连续10穴。然后对各个品种进行室内考种,包括单株产量,每穴穗数,每穴穗重,每穴茎秆重,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实粒数,秕粒数,千粒重等性状。用于测定穴内整齐度的取样:在第四次重复的每个小区取连续40穴,测定每单株的株高、穗长、茎秆重、穗重。

(4)测定外观品质性状:以双亲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杂交粳稻组合T优418及其亲本,辽优5218及其亲本和对照辽粳9为试材,于收获3个月后,取典型代表株的主茎穗3个(3次重复),按粒位进行编号,并记录单穗图位上每个籽粒的位置。用游标卡尺(最小刻度为0.02mm)测定每个糙米粒的长、宽、并计算长/宽;用分析天平(最小刻度为0.0001g)称量每个糙米粒的重量;再利用垩白观测仪观测每个糙米的垩白程度。

(5)测定不同粒位的稻米品质:于抽穗期, 在第四次重复选同日抽穗、穗型一致的稻穗40 个, 并挂牌标记, 部分穗观察、记录各粒开花日期。成熟期在各小区中摘取标记穗10 个, 按穗上枝梗部位及粒位分类取样。杂交水稻稻穗一般有11~ 12 个一次枝梗, 穗顶端的4 个一次枝梗作为穗上部, 穗中部的3~ 4 个一次枝梗作为穗中部, 穗基部的4 个一次枝梗作为穗下部。将一次枝梗上的第1~ 6 粒分成6 个粒位, 将二次枝梗上第1~ 5 粒分成5 个粒位。将同部位、同粒位的籽粒合并, 作为一个样本。主要品质性状整精米率、垩白度和胶稠度的测定按照国家标准GB∕T17891-1999《优质稻谷》执行。垩白度为垩白粒率与垩白大小的乘积。

3.2 技术路线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课题申请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课题申请

3.3可行性分析 本试验所用材料由辽宁农科院提供,所需用试验场地为沈阳农业大学水田试验基地,室内测定指标,取样和考种时所需仪器设备以及分析数据所用到的软件本实验室均具备,而且实验步骤操作简单易行。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中选用的材料均来源于辽宁省农科院目前生产上主推杂交粳稻品种和待推品种,这是选材上的创新。

已有前人对杂交籼稻不同粒位品质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而对杂交粳稻还尚未见相关报道,本实验对杂交粳稻不同粒位品质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相关性分析。这是选题上的创新。

5.年度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

5.1年度研究计划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课题申请

5.2预期研究结果

稻米品质是由其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四大类指标确定的。近年来,大部分杂交粳稻的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已经跟常规粳稻的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基本持平;而在外观品质方面杂交粳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高于常规粳稻。这就说明杂交粳稻在加工品质、食味品质上已和常规粳稻相差无几,只是在外观品质还远不如常规粳稻。稻米的外观品质是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性状,而杂交粳稻的外观品质却较差,一直很难适应国内外市场的要求,所以杂交稻米品质亟需改良。由于控制杂交粳稻米质的基因大多处于F2代的分离世代,这给提高杂交粳稻品质增加了难度。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生产上主推杂交粳稻品种的外观品质水平和稻米品质,以及如何实现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良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