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xx年个人职业教育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不知不觉中,20xx年已经过去。回首这一年,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在这一年里,我付出辛劳,收获成功,我用心努力,满怀激情,圆满完成了学校交给的教学工作及行政科室和班主任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同事及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一、 政治思想方面

我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本校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二、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方面

20xx年,我负责讲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下学期我还担任了某某级班的班主任工作,担任期间,注意思想工作,严抓纪律,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和班级的稳定,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越来越融合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作为年轻班主任,我各方面的经验不足,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琐碎多样,为了做好工作,

我多向资深班主任们学习,听取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二 、多和学生交流,注意他们多方面的需要。班里学生有 61人。好多学生都是第一次住校,过集体生活。学生的性格、学习状况以及家里情况也很不同。我担任班主任后,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所想,注意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帮助他们成长,和他们成为朋友。

三、行政科室工作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我还兼任学校教务科室行政工作。工作期间,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的干好本岗工作,并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的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完成自己的各项教学任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第二篇:职业教育集团 教育集团 20xx 年工作总结

湖南化工湖南化工职业化工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集团教育集团20xx年工作总结工作总结与总结与20xx年工作目标工作目标 目标

20xx年工作回顾 年工作回顾

一、共生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共生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完善了运行机制。完善了运行机制。一是健全了集团组织机构。集团秘书处下增设了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招生就业、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五个委员会,加强对了各项业务工作的管理。二是增加了集团工作人员,集团秘书处工作人员从1人增加到3人,在各理事单位设立1名联络员,联络员队伍由各成员单位人力资源部或校企合作处人员组成,定期将本单位重大活动及其相关信息报送至集团秘书处,畅通了集团的信息渠道。三是以章程为框架,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完善了集团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集团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制订了《集团经费管理办法》、《集团培训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接轨的动力机制、政策机制、保障体制。

健全了对话协作机制。健全了对话协作机制。集团以会议、论坛等多种活动为载体,构建起了政、校、企多方参与的对话平台。适时跟踪石化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组织了市场调研,撰写了《20xx年湖南石化行业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并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召开了1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和多次重点专业建设专家研讨会。牵头学校开展了12次职业教育沙龙活动,邀请政府、行业、企业及院校专家参加,加强了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校企合作经验交流。

参加了20xx年“中国职业教育与石化工业行业发展对

接高峰论坛”,就《职业教育的今天?中国石化的明天——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为主题,参与了由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四方代表进行的交流对话,探讨了“政府与行业双主体共建职业教育模式”以及“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经验”。

举行了2次大型的人才供需见面会,其他各类供需见面会40多次,为校企搭建了人才供需的平台。

推进了产学研合作。推进了产学研合作。依托技术服务工作委员会成立了“产学研合作中心”及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举办了1届技能大赛,并为株洲兴隆化工、天桥起重等多个成员企业单位提供“技能比武”场地。校企合作成功申报省级以上课题2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技术推广成果、新产品开发成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技术服务项目等26项。先后参与了20多家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咨询服务。

二、有效实现了集团资源共建共享 有效实现了集团资源共建共享

搭建了信息共享平台。搭建了信息共享平台。集团网站功能完善、内容丰富,可直接与成员单位网站链接,及时发布成员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产业发展动态,市场行情,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已成为集团成员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集团秘书处定期编辑《集团通讯》,通讯主要侧重于校企合作项目进展、成果展示及各成员单位的一些重大活动;建立了企业专家QQ群和职教新干线空间企业专家库,初步搭建起了集团成员间的信息共享、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平台,拓展了集团信息化交流渠道。

建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以数字课程建设为中心,集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骨干企业的资源优势,建成了数字化

教学资源库,集团现有500余门数字化课程资源,内容涵盖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案例等,并通过职教新干线,精品课程网等形式交流互访,实现教学资源免费共享。校际之间经常开展交流,共享优质资源,牵头学校组织了20xx年湖南省信息化教学比赛获奖选手赴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石油化工技工学校等集团成员单位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软件设计示范交流,并邀请了中南工业学校来校进行世界大学城个人空间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教务管理平台建设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经验交流。

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集团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集团企业资源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平台,将实际操作与教学项目相结合,构建了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新模式。集团在巴陵石化、中盐株化、湖南海利等20多家成员单位和其他企业建设了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8个、校内实训基地58个、校外实训基地158个,基本满足了集团内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牵头学校利用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工业分析检测专业实训中心”组织了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石油化工技工学校等集团成员单位“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近百名师生进行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操作培训,并于20xx年5月成功举办了“化院杯”工业分析与检验技能竞赛,实现了集团内师生员工与企业职工的同台竞技。

集团内教师互培互聘机制基本形成。制定了《集团教师集团内教师互培互聘机制基本形成

队伍培训规划》和《集团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管理

暂行办法》,基本形成了集团成员单位间教师、员工互培互聘的长效机制。施行“专业教师下企业,企业一线优秀技术人员上讲台”计划,化工类主体专业教师实行“一年一月一线”制度,即每年每个教师必须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一个月以上,集团成立以来,成员学校共下企业实践锻炼400余人,成效非常明显,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技能素养。

集团职业院校积极推行主体专业双带头人制度和精品课程双负责人制度,邀请成员企业一线优秀技术专家来学院兼职任教,建立了动态的兼职教师库,20xx年举办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班2次,提高了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竞赛。牵头学校青年教师参加全省信息化教学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全国信息化大赛获三等奖1项;参加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说专业竞赛,获一等奖1项;参加全国化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获三等奖1项。

三、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目前集团构建了以应用化工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化工装备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4个重点专业(群)为基本架构的化工特色专业体系,并初步形成了职业院校间布局合理、错位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牵头学校化工设备与维修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三个省级精品专业全部通过验收,在集团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机制。集团依托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启动了“工学结合”课程开

发项目,成立了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分专业委派了课程开发负责人。召开了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多样化专业课程体系,如化工技术类专业构建了“基于化工产品生产流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制造类专业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并汇编了“工学结合”重点课程标准。

推进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牵头学校建立了全省领先的基于职教新干线的化工仿真教学平台,使学生置于一种“不是车间,胜似车间”的教学环境,受到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评价。

拓展订单培养规模。拓展订单培养规模。以供需对接、互利共赢为原则,职业院校积极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集团先后与巴陵石化、华峰集团、瑞阳化工等省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其专业范围已拓展到各系主体专业,集团订单班数量已达50余个。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质量评价体系。职业院校主体专业毕业生在集团内的就业率达6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其中,牵头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连年上升,再次被评为湖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满意率达85%以上

为更科学的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集团职业院校与成员企业制定了《集团化工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健全了学校、企业、家长、社会等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使得考核内容更专加业化、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

四、多方支持,多方支持,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政府、政府、行业重视集团发展。行业重视集团发展。省石化行管办在《湖南省石化行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把湖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成为湖南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石化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为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同时,省石化行办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石化行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有效地促进了石化行业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省教育厅王键副厅长多次莅临集团指导工作,并出席了“炼化一体化”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为集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省经信委大力支持集团化办学,傅雪梅副主任多次莅临集团考察,充分肯定和表扬了集团的培训工作,并建议将集团打造为全省石化行业主要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省科技厅大力支持集团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仅牵头学校就申报省科技厅研究课题8项,被确立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

五、集团初步成为湖南石化行业的应用技术研发中心、集团初步成为湖南石化行业的应用技术研发中心、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和员工培训中心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和员工培训中心

集团是湖南化工应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的重要基地。集团专家深度参与了《湖南化工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牵头学校与规模企业开展横向项目研究12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0余项。

集团是我省石化行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训中心和员工培训中心,牵头学校是省劳动厅授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xx年,集团院校稳固了与巴陵石化公司的合作,承担了优秀技师、复退军人培训项目;拓展了与中盐株化公司、湖南海利株洲公司的合作领域,承办了企业“三合一”

知识竞赛、化工工艺员等技能竞赛项目;建立了稳定的培训生源市场,加强了与柳化智成、湖南中成等公司的合作,全年为110余家企业培训各类技能型人才35000余人次,技能鉴定18000余人次,培训收入达2100余万元。校企合作全年实现技术转让及升级改造26项。其中,牵头学校再次确立为省市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并以此为平台,承办了株洲市“1221”技能提升行动项目,完成了1332名农民工培训,大大提升了集团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20xx年主要工作 年主要工作

20xx年是湖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重要一年,集团坚持以创建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以提高集团的社会服务能力为核心,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彰显集团化办学优势,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本年度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

一、规范管理,规范管理,优化结构,优化结构,进一步完善校企共生发展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

形成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形成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扩充集团规模,严格准入标准,强化退出机制。吸收更多省内外优秀化工企业、科研院所加入集团,集团成员数达到150家;完善集团两级议事机制和日常运作机制,健全秘书处职责,根据组织职能科学分工。认真组织每年一次的集团年会,商讨集团发展的重大问题,并使集团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招生就业、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五个工作委员会,每年召开2次以上政、校、行、企参加的工作会议,研究职

业院校的专业布局、专业动态调整方案、课程标准等,实现校企、校际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完善多方参与的对话协作机制。完善多方参与的对话协作机制。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开放办学,建立以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技术服务与技能培训等为纽带的多层次、立体化对话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集团网站建设,及时发布集团人才需求、专业动态和技术服务等信息。

举办2次大型人才招聘会和不定期举行40场人才供需见面会,举行一次“绿色化工发展的高峰论坛”,邀请政府、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校长参加,实现多方平等协商对话,切实推进成员企业与职业院校间的需求对接与信息互通。

完善“完善“责任共担、责任共担、成果共享”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基地。围绕产学研合作重点,明确产学研合作方向、流程,引入市场机制,按照“谁出资,谁获益”的原则,吸引成员企业参与,校企共建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提供设备,在学校和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共建10个教师流动站和6个企业大师访问站,带项目、课题深入企业和学校开展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活动。校企共建3D仿真教学实训平台。3D化工仿真教学实训平台是集“教、学、做”合一的综合性平台,平台的开发既可以用于教学、同时又能用于培训员工。校企共建技能培训中心。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湖南化工技能培训中心,围绕化工新技术、新标准、新业务、新岗位等,校企合作开发一批“培训包”,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从业人员知识更新、技能提高的需要。高质量地完成牵头学校

主持的《创新集团化办学机制,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教育强省研究课题。充分发挥集团在体制机制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及重大项目合作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进一步实现集团资源共建共享 进一步实现集团资源共建共享

建立湖南省石化行业公共信息平台。建立湖南省石化行业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三大职能:一是最全面地提供行业信息,该平台由省教育厅、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省内知名石化企业共同建立,是最具实力,最有公信力的行业信息平台;二是最便捷的实现集团资源共享,通过该平台校企可共享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等优势资源;三是最快速的实现集团信息交互,校企能及时了解集团内动态,包括人才需求、市场前景、专业调整等信息,为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提供了信息保障。

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大力推进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把主体专业的主干课程全部建成精品网络课程资源,完善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开发3D虚拟工厂。建立集团课程超市,建立院校间互相认定学分体系,在化工职院新校区建立集科研、教学、生产、服务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工业中心。政、校、企共建牵头学校在株洲市云龙新区职教城建设焊接培训基地,成为株洲乃至湖南省焊接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和压力容器等化工设备焊接技术研发中心。按湖南四大化工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采取校企共建共管模式,集团内职业院校与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厂中校”和校外实训基地。

加强集团内教师互培互聘工作。加强集团内教师互培互聘工作。一是制订《集团职业院

校教师队伍培训规划(2013—2015)》,对集团教师有步骤地进行培训,实施“三百工程”即百名教师下企业、百名专家上讲台、百名教师出国培训,建立校企共同培养教师的长效机制。二是建立教师流动站和企业大师访问工作站。三是将行业中的优秀专家、能工巧匠、骨干吸纳到兼职教师库,适时更新动态兼职教师库,计划20xx年开展4次兼职教师培训班。

三、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对接石化产业,紧密对接石化产业,优化院校专业设置优化院校专业设置。设置。不断健全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充实企业专家成员,召开2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进行深入研究,为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过程监控、规格质量全程把关,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任职要求有效对接。围绕“依托行业建专业,建好专业促产业”的专业建设原则,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构建以化工类专业为龙头,主要面向应用化工、生物制药、制造大类专业为主的特色化专业体系。牵头学校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进一步推进校企共建课程。进一步推进校企共建课程。完善《集团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管理办法》,增加课程开发与奖励的专项经费,建立集团内企业现场专家与职业院校教师合作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将行业标准、工艺规范等引入课程建设。把集团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建成职教新干线空间数字化资源课程,力争建成10门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网络精

品课程。

完善校企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校企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质量评价机制。建立完善《集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积极调动企业专家等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工作。力争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率达到100%;建立健全毕业生质量认证体系,推行“三证书”制度,即毕业生在集团企业就业应同时具有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素质教育拓展证书,主体专业毕业生“三证书”获取率达90%以上;建立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校企共同制定并下发《毕业生调查问卷》,形成毕业生调查报告,实现主体专业毕业生在集团内企业的就业率65%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8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90%以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