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轰轰烈烈地开始,匆匆忙忙地结束,错综复杂的原因,沉重惨痛的教训。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它兴起之初轰轰烈烈,但却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失败,变法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体现在方方面面,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惨痛的教训也令人刻骨铭心清醒的知晓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戊戌变法是1898年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推动体制更新的改革运动,然而一场社会新风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就,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方案向皇帝上书言事,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制。可见他们在政治上缺乏反帝的斗争勇气,冥冥之中自暗藏着失败的结局。经济上:当时的民族主义力量还十分薄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还相当狭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可见在发展资本主义上只采取改良,对于当时腐败的清政府来说根本是无关痛痒的。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这怎能不失败呢?

由此可见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二 对列强和反动势力寄予幻想

戊戌变法运动是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列强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的,而维新派却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那么戊戌变法就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俄国侵华事实,却幻想 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俄国。有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中国任维新的顾问。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趁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并寻找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也是为了与俄国进行争夺。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国,美国,日本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对列强和封建势力抱有幻想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 惧怕、脱离广大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了人民反抗的危险,强调“既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如果不实行变法,下层群众将会起来造反,使皇帝及其大臣们“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正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

为后盾,所以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政变时,只能打算依靠掌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而一旦守旧派操刀反击,维新派也就没有丝毫抵抗能力。谭嗣同慷慨就义前的临终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正好反映了这一点。“回天之力”存在于亿万民众之中,这是维新派的志士们所没有认识到的。

由此可见惧怕、脱离人民群众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原因总结

综上所述的种种原因,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封建势力软弱无能也罢,还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脱离人民群众也也罢。归根结底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当然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也并不是什么也没留下。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最可宝贵的是我们从中吸取的教训。

教训之一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然失败的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上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道路,此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进一步发展起来。

教训之二

无论是从国家政治角度还是从个人生活角度,都必须吸取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吸取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逐步地缓慢地提升,才能做到“又快又好”地发展,不至于导致悲惨的失败。

教训之三

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也具有警醒作用。我们做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让自己有一定的把握;在竞争中离不开合作,但是要分清是‘敌‘是‘友‘不要亲敌远友;做事情或是学习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制止幻想主义,不幻想别人无条件付出,要具备合作精神而不是完全依靠精神。

总结

总之,戊戌变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产生于新民族危机之中,是成功是失败也好都要中国人民去尝试,去经历的,这样历史才会有发展。戊戌变法失败了,其原因错综复杂归根结底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然而教训是需要我们时刻谨记的。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进程漫长而曲折。

沉重严肃地回首,认真冷静地审视,小心翼翼地前行,大胆合理地展望。

参考文献

30064-00 编组著 《中国近代史纲要》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起止页码:50页-56页。

 

第二篇: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作业

课序号 310004—03

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作业

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期末论文

题目:

姓 名 王颖

学 号 2012404006

年级专业 12广告学

指导教师 何建华

20xx年6月1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评分表

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作业

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鸦片战争以来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遭受外来侵略,人民苦不堪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开始了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戊戌变法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这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却没有将中国带上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了一次不成功的制度变革。下面我就就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展开论述。

一、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但是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客观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完善,封建反动势力和维新进步势力之间阶级力量对比悬殊。 由于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产生的,必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完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据戊戌变法只有二十多年。戊戌变法前夕虽然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但是占主要地位的还是封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相比较,民族资本还只是地壳变动时涌现出水面的一些小岛。”???

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经济力量对比的悬殊自然导致了代表其的阶级力量对比悬殊。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来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然而力量的天平明显偏向于保守势力。从掌握军政大权的将军到以八股文考试的文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无一不反对变法。而维新派依靠的光绪帝实质上也是维护君权至上的。他也是一个旧统治秩序的维护者,虽然社会现实迫使他不得不实行变法,但是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因而颁布的诏书里面始终没有康有为等维新派提出的建国会设议院等主张。

主观上,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而且变法者在变法过程中盲目冒进不讲策略。 首先,维新派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使得变法成了少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行为,缺少强大的外力支持。维新派在一些变法措施上侵犯了一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引起了这部分人的不满,加深了自己与人民的矛盾,是自己更加处于孤立的局面。“当维新派把自己处于与农民思想感情所对立的地位时,显然忽视他们将要面对的困境,至少对这种困境估计不足。更为可虑的是,他们往往过多的看到了一般老百姓迷信、愚昧的一面,而忽视了在这愚昧背后所蕴含的民族主义情绪,全然没有估计到这种情绪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这是一种有可能毁掉任何变革的力量。”???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恨人民群众。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强调“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

已可忧危”,如果不实行变法,下层群众将会起来造反,使皇帝及其大臣们“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正因为没有人民群众的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当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有打算依靠掌握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而一旦守旧派操刀反击,维新派也没有丝毫抵抗之力。谭嗣同慷慨就义的临终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正反映了这一点。“回天之力”存在于民众之中,这是维新派没有认识到的。

其次,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缺乏反封建的勇气,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从变法的诏书内容来看: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这些措施并没有触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根本,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军,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添设海军。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却没有采取维新派执掌军队的措施,以至于后来守旧势力发动政变之时无力反抗。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康有为还著《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的必要性,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维新派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却不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期待其帮助变法。维新派尖锐的揭露了俄国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俄国。有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中国任维新的顾问。康有为就主张学习日本的维新变法。“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 ,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书,墨迹尚存,而易於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於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封策所以徵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於此。”???而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趁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并寻找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也是为了与俄国进行争夺。因此,在戊戌变政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帮助,结果都落了空。

再次,维新派对思想启蒙问题的错误做法加大了变法的阻力,进一步将改革推向困境。救中国依赖启蒙,而政治变革也需要启蒙,梁启超说:“今日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旦夕而成也,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有十分之智,就有十分之权。”?4?应该说,康有为和他的弟子,对于启蒙是相当重视的,他们也确实为启蒙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问题是在当时进行变法的政治改革的人和进行变法的思想启蒙的人都是同一群人,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问

题:政治措施和思想启蒙那个优先?启蒙宣传和政治策略会不会冲突?从理论上说,思想启蒙和政治改革都是很繁重的任务,不应该由一群人承担。作为思想家,康有为等人的言论大可激烈一些出格一些,但是作为政治家他却要考虑策略的问题,这就使其在思想宣传和政治策略上产生矛盾,从而阻碍了变法的步伐。

最后,维新派盲目冒进不讲策略。光绪皇帝推进改革的办法,是靠急风暴雨式地、毕其功于一役式地发布谕旨。有时一天竟多达十几道,反映了他变法的急切心情。据统计,在“百日维新”期间,他一共发了二三百道谕旨、诏令。而所有这些上谕彼此之间几乎没有相互的支持,甚至说缺乏政治上的基本章法。欲速则不达,反而适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这一举措,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的恐慌。而且,在变法中他们不善于笼络对变法有利的势力,尤其是洋务派。维新派缺乏强大的经济后盾和政治支持,但当洋务派向其示好表示愿意支持变法时,他们却断然拒绝了。强学会成立时,李鸿章这样在晚清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主动提出捐银三千两,却被维新派以其签订《马关条约》声名不佳为由断然拒绝,扬言绝不要汉奸卖国贼的钱。待到康梁与张之洞闹翻,地方督抚大员可依靠者已屈指可数。其实,在维新派同顽固派的斗争中,李鸿章和洋务派至少可以起到缓冲矛盾、甚至牵制削弱顽固派的作用的,如果拉住了他们,就会使大多数袖手旁观的官僚群体保持中立,使维新运动具有更大的声势和群众基础。维新派盲目冒进不讲策略的做法使得维新派处于皇帝大量发布诏令却无人执行的尴尬局面。

时间已经过去一百年,我们今天的改革性质与当年的戊戌变法已经毫无共同之处,但是,在当年改革者的足迹中,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不少教益。比较起来,近代史上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没有像戊戌变法那样离我们今天的事业那样近。我们可以吸取他的经验教训为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拓宽道路。

二、戊戌变法的教训

(一)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注重量的积累从而实现质的飞跃,不可盲目冒进。戊戌变法中光绪帝在没有完善的安置措施之前下令大规模精简政府官员,裁减冗官,造成官员怨声载道,不断有政令发布却没有官员执行。显而易见,在没有一套新的政府系统来逐步取代旧的官僚体系之前,仅仅依靠精简手段整顿吏治,非但收不到提高效率削减经费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政治动荡。“从策略上讲,维新变法这种史无前例的政治变革,各种阻力本来就很大,由变革引发的社会动荡按理应该尽可能减少到最小才是理智的选择。但是百日维新中的这场精简举措,却引发了一场搅动朝野的大风波。”???戊戌变法的失败告诉我们:改革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三思而后行,改革措施之间要环环相扣,切不可冒进,不顾后果。操之过急只会引起社会动荡,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二)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有重点有次序的改革。经济改革在任何情况下都必

须放在首位,事实上,如果没有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历经几十年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显然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中国在1895年还处于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的状况,穷尽人们的想象力,也不会想到在中国进行变制的改革。在今天的中国进行改革也是一样。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经济大国。当然,改革要多方面开展,互相配合。因此,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应重视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的辅助作用。

(三)现代化建设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坚实的群众基础。戊戌变法是康有为等文人

联合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发动的,他们既没有政治斗争经验也没有强大的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实权。在顽固派发动政变时,毫无反击之力,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只有一百多天就结束。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任何一种改革的主张只有符合多数人的利益,才能获得多数人的支持,建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维新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这在当时只是小部分的力量,因此不能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而且,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利益是对立的,在变法中维新派的一系列政治措施损害了许多顽固派的既得利益,使得变法不仅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反而加大了变法的阻力。另外,维新派的许多主张多没有体现农民阶级的利益。他们脱离群众的做法使其理所当然的失去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因此,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牢牢依靠人民群众,获得广泛的支持。

总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所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穷的。在当今社会的建设中,我们要吸取戊戌变法的教训,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 网易?博客 http://zhyh0803./blog/static/732xxxxxxxxxxxx102034721/

2010—11—28

??? 张鸣 《再说戊戌变法》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xx年 第175页

??? 百度知道 /question/90971606.html 2009—3—25

?4? 梁启超 《上陈宝箴书》,《戊戌变法》(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xx年 第551页

??? 张鸣 《再说戊戌变法》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xx年 第2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