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总结

心理课总结 通过上大学心理健康课程,让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使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懂得了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然而,不少大学生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危机或疾病,不会主动向心理咨询中心或是专家寻求解决方法。例如一些大学生经常口口声声说“郁闷”、“空虚”或是“寂寞”、“无奈”等,这就有可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初期症状;而失恋、考试不及格、不会做家务、受到同学嘲讽等在平时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可能成为导致他们情绪崩溃的导火索。但这些小问题、细节平时都不为他们所重视,他们意识不到容易引发的危机,也就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直至最后问题日积月累、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大学生应该更主动一些,关注自己的心理动态,主动向专家说出自己的所想。事实上,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在遇到不同的问题事件时都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当你感到心情郁闷、焦虑、信心兴趣下降等不适或异常表现时,果断大方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要及时倾吐,或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倾听专家的意见,千万不要憋在自己心中,自己钻牛角尖。去心理咨询,就像得了感冒看内科医生一样自然。同时一些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可以多参加集体活动,扩大交友圈子,多听朋友老师的建议。将心理问题及早的排除。对于我们来说,在新的环境里,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注重对自身的体察和分析,强调独立,注重自我的确立。 在面对各种压力,困惑时,要积极向上,

乐观豁达,树立起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在认识评价社会问题时,要切合实际。真正让自己在大学生活里得到锻炼,得到进步,使自己向着健康的心理努力,以便更好的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

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第二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特点总结(免费下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特点总结

南通 郭佑辰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涵

在实践中,心理教育活动课有不同的称谓,有的称为学校心理课程,有的称为心理辅导课程,有的称为心理教育活动课程,有的则不愿称其为课程,代称为心理素质培养或心理教育活动,这些称谓很相似,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同的人对其赋予不同的内涵。目前现实中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心理教育活动课是新增加的,如同一般学科课程一样,主要是向学生讲授心理学知识,比如一些学校把改版的初一思想政治课讲成了普通心理学知识传授,或将普通心理学知识以讲座形式一节节讲给学生。这种倾向的存在,主要在于对心理教育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不了解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实质。另一种情况是认为心理教育活动课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问题而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把辅导内容局限于学生的问题,把辅导形式局限于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把辅导的对象局限于个别学生,使心理教育目标问题化。第三是认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辅导目标重在发展、预防。我们倾向于第三种认识。我们认为,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课,并不是要新增加一门学科课,而是使其自身的特点在其他教育形式中加以明确和突出,以便更好地发挥心理教育的实效。实践证明,心理教育活动课成为了学生最受欢迎的课,丝毫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下面是心理教育活动课与一般学科课程的区别。

1、心理教育活动课与一般学科课程的区别

1

(1)内容不同

一般学科课程侧重人类积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及其相应的技能培养,比如,数学课主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有关数学的概念、定义、定理,训练学生的基本数学运算、推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包括对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训练品质的培养,但这是有机地融于教学之中,心理教育的内容显得弥散,而且是侧重在对学生智力心理的培养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掌握知识服务。

而心理教育活动课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项心理品质的训练,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它使在学校教育中不明确的心理教育明确起来。它的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理性价值观念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良好人际的建立,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

(2)形式不同

学科教育以讲授为主要形式,即使是活动式教学,也是学生自身单个活动居多(比如,学生看书自学、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讨论局限于讲授的知识,参与讨论的学生范围有限。 心理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在班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主要有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

这里的游戏、活动不同于学生的那种自发游戏,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心理教育活动课中的游戏和活动是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根 2

据心理教育的目标选择设计的、有主题、有活动形式和方法、有设计方案、能控制活动的过程、能评价活动的结果。

(3)师生关系不同

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权威性,虽然随着新型教育观念的变革,信息的飞速发展,这一权威性有所削弱,但总体上,应试教育中教师发展的职能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主体地位比较明显,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心理教育活动课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平等、相互尊重、真诚、亲密,像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关系,还似向导与游客的关系;学生是关系中的主体,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对学生持非批评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师生之间的活动是一种合作的、民主的、商谈式的协助活动,教师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4)评价的方法不同

学科课程的评价主要是以考试作为主要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做客观定量评价。心理教育活动课效果的评价,以心理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5)心理机制不同

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主要是感觉、知觉、表象、判断、推理的过程,它着重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念、原理等本质规律的把握。心理教育活动课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情绪的唤醒,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

3

总之,心理教育活动谋与一般学科课程的不同:一般学科课程内容以知识为中心(间接经验),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关注学习结果,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评价方法以客观定量评价为,心理机制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逻辑性。心理教育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形式学生活动为主,主动探究,注重过程经验,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方法以主体综合评价为主,心理机制注重学生的情绪的唤起和情感。

(二)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课程特征

1.计划性

心理教育活动课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心理教育活动,就在于它的计划性,也就是说,它是依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辅导影响、进行心理训练,在活动一段后要做出相应地评价。在这个意义上,其他的相关心理教育形式是不具备这一特点的。因为其他形式往往更具随机性,不甚系统,且不一定都有评价。

2.目的性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有明确的预期目标的。它侧重在学生良好自我观念的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理性价值观念的建立,调控情绪能力的增强,意志品质的改善等方面。可以看出,这些目标都是发展的和预防性的目标。

3.经验性

心理教育活动课既重视种族经验,也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在课上,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新的体验、新的经验。同时,它还重在学生之间的 4

经验分享,经验分享便是学习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关于学科这一特征,之所以心理教育活动课提法不一,认识不一,说明心理教育活动课理论上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它是一门新兴的、开放性的不断发展的门类,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概念来界定它。由于心理教育活动课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它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是一类边缘的宽泛意义上的学科。

(三)活动课特征

我国目前对活动课大致有两种取向:一是取向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活动课程。美国学者R.S.蔡斯在其《课程设计:有代表性的模式》一文中曾归纳了活动一经验课程的三个主要特征:

① 课程的结构由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来决定。

② 合作计划,即教师和学生一起确立追求的目标,规定查阅的资料,计划实施的活动,安排从事的评定程序等。

③ 把重点放在所学习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上。二是取向于我国19xx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19xx年修订的活动类课程精神,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助性课程形态。 心理教育活动课属于活动课范畴,它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学生健 5

康心理为主线而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它以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择业等方面的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情景体验、活动课特征、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动合作。通过优化学生的活动过程,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和提高心理能力的目的。

(四)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外显特

1.形式的活动性

心理教育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它不同于传授和说教。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能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他要考虑如何做出反应,这就使其思维处于激活状态,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独创性得以显现和培养,思维变得积极而活跃。随着思维的活跃调动学生的其他感官也将得到协同的行动,尤其是与思维直接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锻炼和发展;伴随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全身心技人活动,在情感上会有愉悦的体验,参与自主意识将增高,使活动变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

2.结构的开放性

构成心理活动课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不是封闭的,它集中体现在活动目标的开放、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时间的开放、活动空 6

间的开放、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开放五个方面。

①活动目标的开放:活动的目标重在发展和预防。它是一个方向目标,对每个学生而言不是整齐的,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发展,因此,活动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多元的、开放的。 ②活动内容的开放: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选取的是学生最关心的自身心理问题以及与之发生关联的来自社会因素影响的社会问题。最终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活动的内容、创设的情境都是开放于社会的,同时又充分满足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活动有时也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活动结果呈现出开放性。

③活动时间的开放: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不是拘泥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其本身可长可短,视具体情况而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④活动空间的开放:它不拘泥于教室,可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室、校园、公园、野外等社会空间作为自己的活动空间。即使是教室内的活动,也可以打破教室座位顺序,或没有固定的桌椅,围圈而座。U型、V型、O型排列均可。

⑤师生关系的开放: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居高临下、专断、独言,师生关系是彼此尊重、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式、开放型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互长的过程,不存在一方灌输给另一方的问题。

3.训练的系统性

这里所说的系统性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系统性。学科课程的系统性指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训练的系统性表现为整体活动目标的系统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不一样,因此每一阶段心理教育 7

活动课的目标要求一致但程度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加,活动的内容、形式、水平会逐步加深和提高。就是同一年龄不同的内容的心理教育活动课也呈现出活动之间的系统性。

4.学生的主体性

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①能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自己设计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依照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主动地感受所创设的活动环境的影响,或吸收或排斥或改造,籍以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重建与改造。 ②自主性:学生活动中,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自觉活动的态度。教师予以宏观指导,学生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发展、完善自己。 ③创造性:由于是活动,既活又动,在团体中会不断有新的思想意识、方法的涌现,使活动过程处于活''的态势下,学生能够在接受和产生的思想碰撞中实现对自身的重组和刷新。

这四个方向特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外显特征。其中活动性是其他三性的基础和前提,创造性是最高特性,系统性是对活动性、开放性的进一步规范,主体性是活动性和开放性得以实现的保证。

综合上述对心理教育活动课内涵的探讨,我们认为可以给心理教育活动课这样一个定义,即心理教育活动课(或称心理素质培养课)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辅导为主要内容,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 8

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挫能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课程。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