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

总 论

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

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中药。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四、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

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五、中药品种与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六、造成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的原因:

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

2、本草记载不祥,造成后世品种混乱

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

七、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

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 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

4、对一些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

八、中药真伪优劣、正品与伪品的含义: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 1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 “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质量规定的中药

中药材出现伪品、混淆品或掺伪品的原因:

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

3、个别人有意造假,以假充真

九、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1、栽培条件

2、采收加工

3、产地

4、贮藏时间

5、运输

6、非药用部位超标

7、人为参假

8、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的含量。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稳定性、安全性为指标

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方法有:药效学、免疫活性、化学模式识别结合药效学、质纹图谱等方法

目前《中国药典》对中成药鉴定常用的鉴别方法是:显微鉴定

十、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的原则和要求:制定质量标准应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中药质量标准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要求中药的来源和处方要固定,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生产工艺要固定,临床疗效要确定,对有害物质要限量检查,对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有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等

十一、我国中药资源和资源保护的基本情况

1、中药的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

2、传统中药约1200种,其中常用中药约500种,民族药1500~2000种

3、全国的道地药材有约200种:四川(黄连、附子、川芎);云南(三七);甘肃(当归、大黄);宁夏(枸杞子);内蒙古(黄芪);吉林(鹿茸、人参);辽宁(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东(北沙参、金银花);江苏(薄荷);安徽(牡丹皮);浙江(玄参、浙贝母);福建(泽泻);广东(砂仁);广西(蛤蚧)

4、资源保护:2002年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并从20xx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大力发展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及野生珍稀或濒危动植物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可使中药资源永续利用

2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十二、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

1、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

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

3、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

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5、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6、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新用途

7、以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

十三、历代主要本草著作

历代主要本草著作 成书年代 著者 载药数

主要特点

1.《神农本草经》 西汉时期 365种 分上、中、下三品,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2.《本草经集注》 梁代 陶弘景 730种 为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并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

3.《新修本草》 (《唐本草》) 唐代 李勣 苏敬 850种 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

4.《图经本草》 宋 苏颂 为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为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5.《证类本草》 宋代 唐慎微 1746种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6.《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1892种 对中药学贡献最大,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

7.《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 赵学敏 921种 拾遗补正《本草纲目》。

8.《晶珠本草》 清代 蒂玛尔-丹增嘉措 2294种 载青海、西藏东部、四川西部药材2294种,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

9.《植物名实图考》 清代 吴其濬 1714种 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十四、近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19xx年赵燏黄、徐伯鋆等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生药学》上编,叶三多19xx年编写《生药学》下编

1、中医学院的建立和中医鉴定学的诞生

我国在19xx年建立了四所中医学院。19xx年开始,各学校相继成立了中药系。19xx年就开设了具有中药特色的《中药材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教材先后已出版了五次。

2、国家为中药鉴定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50年来《中国药典》先后出版了七版。 3、中药鉴定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

(1)本草考证

(2)基原鉴定

(3)性状鉴定

3

(4)显微鉴定

(5)理化鉴定

十五、中药的采收

1、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1)中药品质的好坏,决定于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有效物质的高低与产地、采收时间、采收方法有着密切关系

(2)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药用部位的产量变化结合起来考虑。

2、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以植物药为例):

①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②茎木类:秋、冬季采。

③皮类:春末夏初采收。

④ 叶类: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

⑤ 花:含苞待放时或在花初开时采收或花盛开时采。

⑥果实类: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⑦全草类:在茎叶茂盛时采割。

十六、中药的产地加工

1、中药产地加工的目的

1 促使鲜药材干燥,2 符合医疗应用要求和商品规格,3 以保证药材质量 ② 便于包装、贮藏、运输。

要求:达到形体完整,含水分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损失少

2、常见的加工方法有:①拣、洗:新鲜药材去泥沙杂质技非药用部位 ② 切片:大的根及根茎、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趁鲜切成快片,以利干燥 ③蒸、煮、烫 ④熏硫 :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止霉变,如山药、白芷、川贝母 ⑤发汗:药材在加工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⑥干燥:目的: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方法:(晒干、烘干、阴干),《中国药典》规定如下:凡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表示(不超过60?C);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晒干”表示

十七、中药的贮藏

1、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①虫蛀 ②生霉 ③变色 ④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储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或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称为“走油”(如柏子仁、麦冬、天冬、枸杞子) ⑤风化(芒硝、明矾、胆矾) ⑥自燃(柏子仁、海金沙、紫苏子、菊花、红花) ⑦有效成分自然分解或起化学变化(贯众、樟脑、冰片)。

2、中药的贮藏和防治变质的方法:

(1)仓库的管理:贮藏的方法可根据药材的特性分类保管:①剧毒药与非毒性药材分开,专人管理。

4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②容易吸湿霉变的药材注意通风干燥。 ③容易自燃的药材不能堆垛太高,应特别注意通风干燥 ④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易虫蛀的药材,应贮存于容器中 ⑤贵重药材应与一般药材分开,专人管理。 ⑥有效成分不稳定的不能久储

(2)储藏方法: ①经验贮藏 ②冷藏 ③高温处理 ④化学药剂处理 ⑤气调贮藏(气调养护) ⑥除氧剂密封储存 ⑦60钴辐射灭菌。

十八、中药拉丁名组成原则:由前面的药用部位名(用第一格)和后面的药名(用第二格)组成。

十九、中药的鉴定

依据:《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

取样方法

1、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

(1)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2)100-1000件,按5%取样

(3)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 (4)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5)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2、破碎或粉末装药材的取样: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

(1)一般药材100~500g (2)粉末状药材25g (3)贵重药材5~10g (4)个大的药材,根据实际情况抽取有代表性的供试品

3、中药鉴定中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量的3倍,留样的保存期至少一年

(三)《中国药典》中规定“精密称定”系指被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规定“称定”时,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规定“精密量取”时,是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规定“量取”时,系指可用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数位选用量具。

中药检定包括“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等

1.“性状” 系指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折断面或切断面)特征及气味等

2.“鉴别”系指鉴定药材真实性的方法,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

3.“检查”系指对药材纯度进行测定的方法,包括水分、灰分、杂质等检查。

(1)中药的杂质是指

①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

②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

③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块、尘土。

(2)水分测定方法及适用对象

①第一法(烘干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干燥温度为100-105℃)。 ②第二法(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③第三法(减压干燥法):适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材,干燥剂为新鲜五氧化二磷 ④第四法(气相色谱法)

(3)灰分测定法

5

①总灰分测定法:样品过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2号筛,温度在500-600℃ ②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用无灰滤纸过滤)

(五)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1、取样 2、鉴定 3、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书)

1、 取样:样品的来源包括抽检与送检两样。所取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均匀性、并留样保存

2、鉴定:(1)中药品种(真、伪)的鉴定 :包括原植(动、矿)物的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及生物鉴定等

(2)中药质量(优、劣)的鉴定:包括①中药纯度的检查[杂质、水分、灰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砷盐、农药残留量] ②中药质量优良度的检定(包括浸出物、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3、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书

1、检验记录:是出具报告书的原始依据,应做到记录原始、数据真实、字迹清楚、资料完整

2、检验报告书:是对药品质量做出的技术鉴定,包括鉴定的依据、试验内容、结果、结论及处理意见等

(六)中药鉴定的方法有:来源鉴定(原植物、原动物和矿物)、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方法。

1、来源鉴定(以植物药为例)的步骤:①观察植物形态 ②核对文献 ③核对标本

2、性状鉴定 ①特点:简单、易行、迅速。 ②内容: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火试。(形状:党参根头部称“狮子头”、款冬花形如“火炬头”、海马外形“马头蛇尾瓦楞身”;大小;颜色:丹参色红、黄连色黄、紫草色紫、熟地黄色黑;表面特征:白介子表面光滑、紫苏子表面有网状文理、海桐皮表面有钉刺、合欢皮的皮孔棕红色椭圆形、8辛夷表面被灰白色有光泽的长绒毛;质地;断面特征:“菊花心”---黄芪、甘草,“车轮纹”---防己,“朱砂点”---茅苍术,“星点”---大黄,“云锦状花纹”---何首乌;气:阿魏---蒜样臭气,檀香、麝香---特异芳香气;味:乌梅、木瓜、山楂---味酸,黄连、黄柏---味苦,甘草、党参---味甜;水试:红花加水浸泡,水液染成金黄色,秦皮水浸液日光下呈碧蓝色荧光,苏木投热水中,水呈鲜艳的桃红色,小通草遇水表面显黏性,熊胆粉末入清水中,在水面上旋转并呈黄线下沉而不扩散;火试:麝香火烧有轻微的爆鸣声,起油点似珠、浓香四溢、灰烬白色;海金沙易点燃并产生爆鸣声及闪光)

3、显微鉴定法

[1]显微制片方法:(1)横切片或纵切片(2)表面制片(3)粉末制片(4)解离组织片包括: ①氢氧化钾法:适用于样品中薄壁组织占大部分,木化组织少或分散存在。

②硝铬酸或氯酸钾法:适用于样品坚硬,木化组织较多或集成较大群束。

(5)花粉粒与孢子制片(6)矿物药磨片(7)鉴别由粉末药材制成的中成药

[2]细胞壁性质的鉴别

①木质化细胞壁:加间苯三酚及盐酸,显红色或紫红色。②木栓化或角质化细胞壁:加苏丹Ⅲ试液显橘红色至红色③纤维素细胞壁:加氯化锌碘试液显蓝色或紫色④硅质化细胞壁:加硫酸无变化。

[3]细胞内含物性质的检定:淀粉粒:加碘试液,显蓝色或紫色 糊粉粒:加碘试液,显棕色或黄棕色。加硝酸汞试液,显砖红色。 脂肪油、挥发油或树脂:加苏丹III试液,显橘红色、红色或紫红色。 菊糖:加10%α-萘酚乙醇溶液,再加硫酸,显紫红色并很快溶解。 粘液:加钌红试液,显红色。

草酸钙结晶:a.加稀醋酸不溶解,加稀盐酸溶解而无气泡发生。 b.加硫酸溶液,逐渐溶解, 6

片刻后析出针状硫酸钙结晶。碳酸钙(钟乳体)结晶:加稀盐酸溶解,同时有气泡发生。硅质:加硫酸不溶解。

[4]显微常数测定:如叶类气孔数、气孔指数、栅表比、脉岛数和脉端数等

[5]显微鉴别时常用的试剂有:水、稀甘油、甘油醋酸、水合氯醛

4、理化鉴别方法有:(1)物理常数的测定 (2)一般理化鉴别:①化学定性分析②微量升华③荧光分析

④显微化学分析(丁香切片滴加3%氢氧化钠的氯化钠饱和液,油室内有针状丁香酚钠结晶析出、北柴胡横切片加无水乙醇-浓硫酸1:1液,木拴层、栓内层和皮层显黄绿色至蓝绿色)、⑤泡沫指数和溶血指数的测定 (3)常规检查:①水分测定②灰分测定③膨胀度的测定④酸败度⑤色度检查⑥有害物质的检查(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检查、重金属的检查、砷盐检查) (4)色谱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蛋白电泳色谱法) (5)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比色法) (6)色谱-光谱联用仪分析法 (7)浸出物测定(用水、一定浓度的乙醇、乙醚作浸出物测定,分冷浸法和热浸法) (8)挥发油含量测定:甲法-用于测定相对密度1.0以下的挥发油。乙法-用于测定相对密度1.0以上的挥发油

5、新技术和新方法:(1)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2)中药指纹图谱鉴定技术:特点-- ①通过指纹图谱的特征性,能有效地鉴别样品的真伪或产地②通过指纹图谱主要特征峰的面积或比例的制定,能有效地控制样品的质量,确保样品质量的相对稳定。(3)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7

 

第二篇:20xx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1]

20xx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

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中药。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四、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

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五、中药品种与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六、造成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的原因:

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

2、本草记载不祥,造成后世品种混乱

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

七、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

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

一名一物。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

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

4、对一些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

八、中药真伪优劣、正品与伪品的含义: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 “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

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质量规定的中药

中药材出现伪品、混淆品或掺伪品的原因:

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

3、个别人有意造假,以假充真

九、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1、栽培条件

2、采收加工

3、产地

4、贮藏时间

5、运输

6、非药用部位超标

7、人为参假

8、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的含量。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

量、稳定性、安全性为指标

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方法有:药效学、免疫活性、化学模式识别结合药效学、质纹图谱等方法

目前《中国药典》对中成药鉴定常用的鉴别方法是:显微鉴定

十、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的原则和要求:制定质量标准应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中药质量标准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要求中药的来源和处方要固定,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生产工艺要固定,临床疗效要确定,对有害物质要限量检查,对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有定性

鉴别和含量测定等

十一、我国中药资源和资源保护的基本情况

1、中药的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

2、传统中药约1200种,其中常用中药约500种,民族药1500~2000种

3、全国的道地药材有约200种:四川(黄连、附子、川芎);云南(三七);甘肃(当归、大黄);宁夏(枸杞子);内蒙古(黄芪);吉林(鹿茸、人参);辽宁(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东(北沙参、金银花);江苏(薄荷);安徽(牡丹皮);浙江(玄参、浙贝母);

福建(泽泻);广东(砂仁);广西(蛤蚧)

4、资源保护:2002年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并从20xx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大力发展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及野生珍稀或濒危动植物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可使中药资源

永续利用

十二、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

1、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

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

3、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

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5、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6、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新用途

7、以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

十三、历代主要本草著作

20xx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1

20xx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1

十四、近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19xx年赵燏黄、徐伯鋆等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生药学》上编,叶三多1937

年编写《生药学》下编

1、中医学院的建立和中医鉴定学的诞生

我国在19xx年建立了四所中医学院。19xx年开始,各学校相继成立了中药系。19xx年就开设了具有中药

特色的《中药材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教材先后已出版了五次。

2、国家为中药鉴定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50年来《中国药典》先后出版了七版。

3、中药鉴定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

(1)本草考证

(2)基原鉴定

(3)性状鉴定

(4)显微鉴定

(5)理化鉴定

十五、中药的采收

1、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1)中药品质的好坏,决定于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有效物质的高低与产地、采收时间、采收方法有着密切关系(2)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药用部位

的产量变化结合起来考虑。

2、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以植物药为例):

①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②茎木类:秋、冬季采。

③皮类:春末夏初采收。

④ 叶类: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

⑤ 花:含苞待放时或在花初开时采收或花盛开时采。

⑥果实类: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⑦全草类:在茎叶茂盛时采割。

十六、中药的产地加工

1、中药产地加工的目的

(1) 促使鲜药材干燥,

(2) 符合医疗应用要求和商品规格,

(3) 以保证药材质量

(4)便于包装、贮藏、运输。

要求:达到形体完整,含水分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损失少

2、常见的加工方法有:

①拣、洗:新鲜药材去泥沙杂质技非药用部位

② 切片:大的根及根茎、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趁鲜切成快片,以利干燥

③蒸、煮、烫

④熏硫 :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止霉变,如山药、白芷、川贝母

⑤发汗:药材在加工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

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⑥干燥:目的: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方法:(晒干、烘干、阴干),《中国药典》规定如下:凡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表示(不超过60?C);烘干、晒

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晒干”表示

十七、中药的贮藏

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①虫蛀 ②生霉 ③变色 ④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储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或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称为“走油”(如柏子仁、麦冬、天冬、

枸杞)

2007年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中药鉴定学

☆ ☆☆☆☆考点1:中药真伪优劣的鉴定

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他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中药。

1.中药材及饮片的鉴定

(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如种大黄时误种为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将金钱草(过路黄)误采

为风寒草(聚花过路黄)。

(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

(3)个别人有意作假,以假充真。

2.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栽培条件:栽培条件不当,黄芪木质化程度增高,栽培的防风分枝等。

(2)采收加工:不同的采收期和不同的加工方法,使有效成分的种类或含量不同。如茵陈药典规定有两个采收期,春季幼苗高6~10cm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收,前者称“绵茵陈”,后者称“茵陈蒿”。金银花

采用阴干、晒干和蒸后晒干,绿原酸的含量不同,以蒸晒法加工者含量高。

(3)产地:同种药材,产地不同,质量不尽相同。

(4)贮藏时间:如荆芥的挥发油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新鲜细辛的镇咳作用强,当贮存6个月后

则无镇咳作用。

(5)运输:运输中如受到有害物质污染,必然影响质量。

(6)非药用部位超标。

(7)人为掺假。

(8)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

☆ ☆☆☆考点2: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1.中药的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又分为天然中药资源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药用植物、动物资源。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现有中药资源达12807种,在这些种类中,传统中药约1200种,其中常用中药约500余种,民族药1500~2000种,其余为民间草药。许多药材在特定的生产区域,由于适宜的气候、土壤、水质和多年来优良的种植方法,使其优质而高产,疗效卓著,且产销历史悠久,称为道地药材。据初步统计,全国的道地药材约有200种。如四川的黄连、附子、川芎,云南的三七,甘肃的当归、大黄,宁夏的枸杞子,内蒙古的黄芪,吉林的鹿茸、人参,辽宁的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东的北沙参、金银花,江苏的薄荷,安徽的牡丹皮,浙江的玄参、浙贝母,福建的泽泻,

广东的砂仁,广西的蛤蚧等都是历史悠久、全国著名的道地药材,有的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

2.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方法:(1)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3)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5)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6)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新用途。(7)以新技术、

新方法扩大新药源。

☆ ☆☆☆☆考点3:历代重要本草著作简介

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专著称为“本草”。从秦、汉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

1.《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方书。其中载有247种药物。

2.《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著者不详,成书年代约在西汉以前,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原书早已失传,但原文收载于后代本草中,现有明代、清

代的辑本。

3.《神农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

分类的导源。

4.《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李 、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载药850种,新增114种新的药物。该书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唐代个人编著的本草亦多,著名的有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五代前蜀李珣的《海药本草》

等。

5.《开宝本草》是在宋代开宝年间官命刘翰、马志等在唐代本草的基础上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后又重加详定,称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宋代嘉祜年间,官命掌禹锡等编辑《嘉祜补注神

农本草》,简称为《嘉祜补注本草》或《嘉祜本草》,新增药物99种。又令苏颂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药图为实地写生图,图名大多冠以州县名,说明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十分重视药材的道地性。《证类本草》是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北宋后期唐慎微将《嘉祜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校订增补,编成本草、图经合一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此书共31卷,载药1746种,新增药物500余种。该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6.《本草纲目》是明代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李时珍参阅了经史百家著作和历代本草800多种,历经30年,编写成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巨著《本草纲目》。其中新增药物374种,附方11000余条。这部著作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本书以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每药标名为纲,

列事为目,名称统一,结构严谨,为自然分类的先驱。

7.《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赵学敏编撰的,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晶珠本草》为清代蒂玛尔-丹增嘉措编撰,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清代吴其溶编撰的,是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名著,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 ☆☆☆考点4: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中药品质的好坏,决定于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与产地、采收时间、采收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薄荷挥发油主要分布于叶中,在花蕾期叶片中含油量最高,花盛期油中主成分薄荷脑含量最高,但花后期叶的产量最多;槐花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最高可达28%,如已开花,则芦丁含量急剧下降;甘草在生长初期甘草甜素的含量为6.5%,开花前期为10.5%,开花盛期为4.5%,生长末期为3.5%。

☆ ☆☆☆☆考点5: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1.植物药类

(1)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

(2)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

(3)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少数皮类药材在秋冬两季采收,如苦楝皮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肉桂

则在春季和秋季各采一次。杜仲、黄柏等可采用“环剥技术”。

(4)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5)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花类中药,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红花、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番红花等。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

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

(6)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有的采收幼果,如枳实、青皮等。种子类药

材需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全草类: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如青蒿、穿心莲、淡竹叶等;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等。而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收的习称“茵陈蒿”。

(8)藻、菌、地衣类: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时间不一,如茯苓立秋后采收较好,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

孢子未发散时采收,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2.动物药类

(1)昆虫类:入药部分含虫卵的,应在虫卵孵化前采收,如桑螵蛸应在深秋至次年三月中旬前采收,过时卵已孵化,质量降低。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活动期捕捉,如土鳖虫等。有翅昆虫,宜在清晨露水未干时

捕捉,因此时不易起飞,如斑蝥等。

(2)两栖类、爬行类:多数宜在夏秋两季捕捉,如蟾蜍、各种蛇类。亦有在霜降期捕捉的,如中国林蛙等。

(3)脊椎动物:大多数全年均可采收,如龟甲、鸡内金、牛黄、马宝等。但鹿茸需在5月中旬至7月下旬

锯取,过时则骨化,麝香活体取香则多在10月份进行。

3.矿物药类:全年均可采收,大多结合开矿采掘。

☆ ☆☆☆☆考点6:中药的产地加工

1.中药产地加工的目的:目的是促使鲜药材的干燥,符合医疗应用要求和商品规格,以保证药材质量,便于包装、贮藏、运输。最终达到形体完整,含水分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损失少

等要求,才能保证药材质量。

2.常用的加工方法

(1)拣、洗: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但具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洗,如薄荷、

细辛、木香等。

(2)切片: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有的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如大黄、鸡血藤、木瓜。但对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的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如当归、川芎等。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加热时间长短不等,视药材的性质而定,如白芍煮至透

心,天麻、红参蒸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桑螵蛸、五倍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

(4)熏硫:有些药材为使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在干燥前后用硫黄熏制,如山药、白芷、川贝母等。

(5)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

苓等。

(6)干燥:干燥的方法通常有晒干、烘干、阴干等。《中国药典》对干燥方法规定如下:凡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表示(一般不超过60℃);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表示;少数药材需短时间干燥,则用“曝晒”或

“及时干燥”表示。

☆☆☆考点7: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

1.虫蛀。

2.生霉。

3.变色:除自身所含的某些成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变质,或在酶的作用下易发生氧化、聚合、缩合

反应引起变色外,某些外因如温度、湿度、日光、氧气、不当的加工方法也容易引起药材变色。

4.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贮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或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

变化,也称为“走油”,如柏子仁、麦冬、天冬、枸杞子等。

5.风化:有的矿物药容易风化,失掉结晶水,使药材性状改变,功效发生变化,如芒硝、明矾、胆矾等。

6.自燃:因贮藏不当而致药材自动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

7.其他:有些药材在贮藏过程中所含有效成分会自然分解或起化学变化而降低疗效,如绵马贯众、樟脑、

冰片等,这类药材不能久贮。

☆ 考点8:中药的贮藏方法

1.经验贮藏:如牡丹皮与泽泻放在一起,牡丹皮不易变色,泽泻不易虫蛀等。

2.冷藏:药材害虫一般在环境温度8~15℃时停止活动,在-4℃~8℃时,即进入冬眠状态,温度低于-

4℃,经过一定时间,可以使害虫致死。

3.高温处理:药材害虫对高温的抵抗力较差,当环境温度在40~45℃时,害虫就停止发育、繁殖。温度升到48~52℃时,害虫将在短时间内死亡。注意烘烤药材温度不宜超过60℃,含挥发油的药材不宜烘烤,

以免影响质量。

4.化学药剂处理。

5.气调贮藏(气调养护):使帐内或库内氧气降到5%以下,在较短时间内可使害虫缺氧窒息而死,含氧

量控制在8%以上即可防霉。

6.除氧剂密封储存。

7.辐射灭菌技术:60Co射线有很强的灭菌能力,且对药材有效成分无影响。γ射线用于中成药的灭菌效

果十分理想。

☆ ☆☆☆考点9:植物类和动物类中药的拉丁名

中药拉丁名一般均需标明药用部位,即由前面的药用部位(用单数第一格)和后面的药名(用单数第二格)组成。药名为植物或动物的拉丁属名,或种名,或属种名,各词的第一字母均需大写。少数不标明入药部

位。

1.标明入药部位的中药

(1)对于一属中只有一个品种作药用,或一属中有几个种作同一药材使用时,一般采用属名作为药名来命

名。

(2)同属中有几个品种来源,分别作为不同药材使用的,则以属种名命名。

(3)药用部位如包括两个不同部位时,把主要的或多数地区习用的列在前面,用et(和)或seu(或)相

连接。

(4)药材收载不同属的植物时,以两个属名作药名,并以seu连接。

(5)拉丁名中如有形容词形容前面药用部位名词时,则列于最后。

2.不标明入药部位的中药:少数中药的拉丁名不标明药用部位,直接以属名或种名或俗名命名,这是遵循习惯用法,有些是国际通用名称。不标明入药部位的中药通常以一个单数第一格名词命名,适用于这类命

名的有以整体入药的动物药、动物分泌物、菌类、地衣类和植物加工品等。

☆ ☆☆☆考点10:《中国药典》凡例中的有关规定

1.名称及编排:每一中药材品种项下按顺序可分别列有中文名、汉语拼音名、药材拉丁名、来源、性状、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等。

2.精确度

(1)供试品与试药等“称重”或“量取”的量其精确度可根据数值的有效位数来确定。如称取“2g”系指称取量可为1.5~2.5g;称取“2.0g”系指称取量可为1.95~2.05g;称取“2.00g”系指称取量可为

1.995~2.005g。“精密称定”时,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1%。“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量取”系指可用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位数选用量具。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得超

过规定量的±10%。

(2)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

(3)试验中规定“按干燥品(无水物,或无溶剂)计算”时,除另有规定外,应取未经干燥(或未去水,或未去溶剂)的实验品进行试验,并将计算中的取用量按检查项下测得的干燥失重(或水分,或溶剂)扣

除。

(4)试验中的“空白试验”,系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所得的结

果。

☆ ☆☆☆☆考点11:附录中与中药材有关的规定

1.药材取样法

(1)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①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②100~1000件,按5%取样;③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④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

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2)破碎或粉末状药材的取样: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①一般药材100~500g。②粉末状药材25g。③贵重药材5~10g。④个体大的药材,根据实际情况抽取有代表性的供试品。如药材

的个体较大时,可在包件不同部位(包件大的应从10cm以下的深处)分别抽取。

(3)平均供试品的量平均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的3倍数。

2.杂质检查法:中药中杂质的混存,直接影响药材的纯度。这些杂质系指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

位与规定不符;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沙石、泥块、尘土等。

3.水分测定法

第一法(烘干法):本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第二法(甲苯法):本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第三法(减压干燥法):本法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

第四法(气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按药典规定进行。

4.灰分测定法

(1)总灰分测定法:药材的总灰分包括药材本身经过灰化后遗留的不挥发性无机盐类(即生理灰分)以及药材表面附着的不挥发性无机盐类(即外来杂质)。总灰分测定法样品应能通过2号筛,炽灼坩埚应至恒重,样品缓缓炽热,注意避免燃烧,至完全炭化时,逐渐升高温度至500~600℃,使之完全灰化至恒重计

算。

(2)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酸不溶性灰分即总灰分中不能溶于10%盐酸的灰分。测定酸不溶性灰分能较准确地表明药材中有无泥沙掺杂及其含量。将所得的总灰分加入稀盐酸约10ml加热处理后,用无灰滤纸滤过,坩锅内残渣用水洗于滤纸上,并洗涤至洗液不显氯化物反应为止,滤渣连滤纸一同移入同一坩锅内,干燥,

炽灼至恒重,计算。

☆ ☆☆☆☆考点12:性状鉴定法

性状鉴定的内容包括: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火试等。

1.中药材:①形状。②大小。③颜色。④表面特征。指药材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皮孔、鳞片、毛茸或其他附属物等。如白芥子表面光滑,紫苏子表面有网状纹理,海桐皮表面有钉刺,合欢皮的皮孔棕红色、椭圆形,辛夷(望春花)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有光泽的长茸毛,均为其重要鉴别特征。⑤质地。有的药材因加工方法不同,质地也不一样,经蒸、煮加工的药材,常质地坚实,半透明,呈角质

样;富含淀粉者,晒干后质地常显粉性。⑥断面特征。⑦气。⑧味。⑨水试。⑩火试。

2.中药饮片:系指将药材通过净制、切制或炮炙,制成一定的规格,直接供配方、制剂使用的加工药材,

又称“咀片”。饮片的规格有片、段、块、丝等。其厚薄大小通常为:

片: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

段:长10~15mm;

块:为8~12mm的方块;

丝:皮类药材丝宽2~3mm,叶类药材丝宽5~10mm。

☆ ☆☆☆考点13:显微制片方法

显微鉴定法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内含物的特征、矿物的光学特性,和用显微化学方法,确定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性质或某些品种有效成分在组织中的分布等,用以鉴别药材的真伪

与纯度甚至品质,以及对中成药是否按处方规定投料进行鉴定。

显微制片方法:有横切片或纵切片、表面制片、粉末制片、解离组织片、花粉粒与孢子制片、矿物药磨片和粉末中成药片等方法。其中,制作解离组织片时,如样品中薄壁组织占大部分,木化组织少或分散存在,可用氢氧化钾法;如果样品坚硬,木化组织较多或集成较大群束,可用硝铬酸法或氯酸钾法。矿物药因特别坚硬,要进行显微鉴别,必须用一定的设备按一定的工序将矿物磨制成0.03mm厚的薄片后制片,然后根

据鉴定对象不同的光学性质选用透射光源或反射光源的偏光显微镜进行鉴定。

☆ ☆☆☆☆考点31:根及根茎类中药-川乌、草乌

川乌

[来 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主根)。

[产 地] 主产于四川江油、平武,陕西省;湖北、湖南、云南、河南等省亦有种植。

[性状鉴别] ①药材:呈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顶端有残存的茎基。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稍皱缩,有小瘤状突起的侧根及除去子根后的痕迹。质坚实,不易折断,横切面粉质,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可见多角形的环纹(形成层)。气微,味辛辣而麻舌。②饮片:制川乌为不规则长三角形的片。

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体轻,质脆,断面有光泽。无臭,微有麻舌感。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①最外层后生皮层为棕色木栓化细胞。②皮层薄壁组织偶见石细胞,类长方形、方形或长椭圆形,胞腔较大;内皮层不甚明显。③韧皮部宽广,散有筛管群。④形成层呈多角形环。其内外侧偶有1至数个异型维管束。⑤木质部导管多单列,径向或略呈“V”字形排列。⑥髓部明显。⑦薄壁细胞

含淀粉粒。

[成 分] ①生物碱,其中主要为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碱: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杰斯乌头碱,异翠

雀花碱等。尚含川乌碱甲、乙和脂乌头碱等。②乌头多糖。

[含量测定] 制川乌: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川乌含生物碱以乌头碱计,不得少于0.20%。

草乌

[来 源] 为毛莨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质硬,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无臭,味

辛辣、麻舌。

☆ ☆☆考点32:根及根茎类中药-附子

[来 源] 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产 地] 四川、陕西省为主要栽培产区,湖北、湖南、云南、河南等省亦有种植。

[性状鉴别] 药材:盐附子,呈圆锥形。表面灰黑色,有盐霜。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质重而坚硬,难折断,受潮则变软。横切面灰褐色,有多角形环纹(形成层),环

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并有充满盐霜的小空隙。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为次生构造不发达根的构造。①后生皮层为黄色木栓化细胞。②皮层细胞切向延长,偶有石细胞,类长方形,胞腔较大;内皮层明显。③韧皮部宽广,散有筛管群。④形成层呈多角形环。⑤

木质部导管多单列或略呈“V”字形排列。⑥髓部明显。⑦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成 分] ①根含生物碱。中乌头碱为镇痛的主要活性成分。②强心成分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棍掌碱及去甲

猪毛菜碱。

[检 查] 乌头碱限量。

☆ ☆考点33:根及根茎类中药-白芍

[来 源] 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表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光洁,隐约可见横长皮孔及纵皱纹,有细根痕或偶有残留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类白色或微红色,

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而酸。

[显微鉴别] 粉末:类白色。①草酸钙簇晶较多,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有的一个细胞含2至数个簇晶,含晶细胞常纵列成行。②木纤维长梭形,壁厚。③导管为具缘纹孔或网纹。④薄壁细胞含糊化淀粉团块。

[成 分] ①苷类成分:芍药根含多量芍药苷,经加工为白芍后,含量显著减少;并含少量羟基芍药苷、芍

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②苯甲酸。③鞣质。④挥发油等。

芍药苷为解痉、镇痛、抗炎有效成分。白芍总苷有抗肝损伤作用。

☆ ☆☆☆☆考点34:根及根茎类中药-黄连

[来 源] 为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依次习称“味连”、“雅连”、“云

连”。

[性状鉴别] 药材:味连,多分枝,常弯曲,集聚成簇,形如鸡爪。表面黄褐色或灰黄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或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较长,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有残余的茎或叶柄残基。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有放

射状纹理,髓部红棕色,有时空心。

[显微鉴别] (1)根茎横切面:味连,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②皮层较宽,石细胞鲜黄色,单个或成群散在。③中柱鞘纤维束木化,或伴有少数石细胞,均显黄色。④维管束外韧型,环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射线宽窄不一。⑤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⑥薄壁细胞含细

小淀粉粒。(2)粉末:云连为无石细胞和中柱鞘纤维。

[成 分] ①三种黄连均含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以小檗碱含量最高,呈盐酸盐存在,其次为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巴马亭、药根碱、表小檗碱等,由于它们结构相似,常统称为黄连生物碱。此外,尚含木兰碱。

②酸性成分阿魏酸、绿原酸等。黄连碱和表小檗碱是黄连的特征性成分。

[理化鉴别] ①取本品粗粉约1g,加乙醇10ml,加热至沸腾,放冷,滤过。取滤液5滴,加稀盐酸1ml与含氯石灰少量,即显樱红色;另取滤液5滴,加5%没食子酸的乙醇溶液2~3滴,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即显深绿色。②取粉末或薄切片置载玻片上,加95%乙醇1~2滴及30%硝酸1滴,加盖玻片放置片刻,镜

检,有黄色针状或针簇状结晶析出(硝酸小檗碱)。

[含量测定] 用薄层扫描法测定,本品含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计,不得少于3.6%。

☆ ☆☆☆考点35:根及根茎类中药-防己

[来 源] 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药材: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或块片状,常屈曲不直,结节状,形如猪大肠。表面淡灰黄色,弯曲处常有深陷的横沟。质坚实,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木部占大部分,有稀疏的放射状纹理

(习称“车轮纹”)。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①木栓层已除去或有残留。②皮层细胞切向延长,散有石细胞群,石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壁稍厚。③韧皮部较宽。④形成层成环。⑤木质部导管稀少,成放射状排列,导管旁有木纤维,

射线较宽。⑥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并可见细小杆状草酸钙结晶。

[成 分] 含多种异喹啉生物碱。其中主要为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轮环藤酚碱等十余种生物碱。粉防己

碱、防己诺林碱等具有镇痛、抗炎、降压、扩冠脉作用,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含量测定]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粉防己碱。

☆ ☆考点36:根及根茎类中药-北豆根

[来 源] 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药材:呈细长圆柱形,弯曲,有分枝。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多有弯曲的细根,并可见突起的根痕及纵皱纹,外皮易剥落。质韧,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纤维性,木部淡黄色,呈放射状排列,中心

有髓。气微,味苦。

☆☆☆☆考点37:根及根茎类中药-延胡索

[来 源] 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

[产 地] 主产于浙江东阳、磐安。

[性状鉴别] 药材:呈不规则扁球形。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网状皱纹,顶端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

常有疙瘩状凸起。质硬而脆,碎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 粉末:绿黄色。①下皮厚壁细胞多角形、类方形或长条形,壁木化、稍厚,有的呈连珠状增厚,具细密纹孔。②石细胞类圆形、长圆形或长多角形,壁较厚,纹孔细密。③薄壁细胞中含糊化的淀粉团块。

④导管多为螺纹,少数为网纹。

[成 分] 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有: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延胡索丙素、延胡索丁素、延胡索戊素、延胡索己素、延胡索庚素。延胡索乙素为主要镇痛、镇静成分。去氢延胡索甲素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疗效。

☆ 考点38:根及根茎类中药-板蓝根

[来 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柱形,稍扭曲。表面浅灰黄色或浅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皮孔横长。根头部略膨大,可见轮状排列的暗绿色或暗棕色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质略软而实,易折断,断面皮部黄

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而后苦涩。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②皮层较窄。③韧皮部宽广,射线明显。④形成层成环。⑤

木质部导管周围有木纤维束。⑥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成 分] 根含:①靛蓝、靛玉红。②氨基酸。③多糖。④苷类。

[理化鉴别] ①本品水煎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蓝色荧光。②以精氨酸对照品为对照,进行薄

层色谱法试验,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考点39:根及根茎类中药-地榆

[来 源] 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

[性状鉴别] 药材:地榆,根呈不规则圆柱形或纺锤形,多弯曲。表面棕色至暗棕紫色,具纵皱纹,粗糙。

质硬脆,折断面较平坦,略显粉性,皮部淡黄色,木部粉红色或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而涩。长叶地榆(绵地榆)根较长,可达26cm,直径0.5~2cm。表面棕褐色。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皮部

黄色,有多数黄白色至黄棕色絮状纤维,木部淡黄色,放射状纹理不明显。

[成 分] ①含鞣质,主要有地榆素。②三萜类及其皂苷。③黄酮类化合物。④地榆酸双内酯。⑤甾醇等。

☆☆☆☆考点40:根及根茎类中药-苦参

[来 源] 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药材: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外皮薄,多

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极苦。

[显微鉴别] (1)根横切面:①木栓层为多列细胞。②韧皮部散有多数纤维束。③束间形成层有的不明显。④木质部导管放射状排列。⑤射线较宽。⑥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及草酸钙方晶。(2)粉末:淡黄色。①纤维及晶纤维众多。纤维壁甚厚,胞腔线形,非木化;纤维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②草

酸钙方晶较多。③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较粗大。④石细胞偶见,类长方形,孔沟稀疏。

[成 分] ①根含20多种生物碱,主要为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槐定碱,还含羟基苦参碱、N-甲基金雀花碱、d-异苦参碱等。②含多种黄酮成分如苦参啶、苦参酮等。生物碱及黄酮类均为活性成分。苦参碱、氧化苦

参碱等具有抗肿瘤、升白细胞、抗炎、平喘、抗心律失常、保肝等作用。

[理化鉴别] 取本品横切片,加氢氧化钠试液数滴,栓皮即呈橙红色,渐变为血红色,久置不消失。木质部

不呈现颜色反应。

[含量测定] 用薄层扫描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苦参碱不得少于0.080%。

☆ 考点41:根及根茎类中药-葛根

[来 源] 为豆科植物野葛及甘葛藤的干燥根。甘葛藤药材习称“粉葛”。

[性状鉴别] ①野葛:为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外皮淡棕色,有横长皮孔及纵皱纹,粗糙;切面黄白色,纹理不明显。质韧,纤维性强。无臭,味微甜。②粉葛: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未去外皮的为灰棕色。横切面纤维性较野葛根弱,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体重,质硬,富粉性。气微,味甘。

[成 分] 含黄酮类物质,主要为:葛根素、黄豆苷及黄豆苷元。葛根素和葛根总黄酮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

分。葛根发霉以后总黄酮含量显著下降。野葛总黄酮含量较粉葛高。

☆ ☆☆☆考点42:根及根茎类中药-甘草

[来 源] 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挖,以春季产者为佳。切去茎基、幼芽、支根及须根,再切成长段后晒干。亦有将

外面红棕色栓皮刮去者,称“粉甘草”。

[性状鉴别] ①药材:甘草,根呈圆柱形。外皮松紧不一,红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纵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长。质坚实而重,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有裂隙,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显“菊花心”。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②饮片:甘草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周边红棕色或灰棕色,切面显黄白色至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

放射状,有裂隙,显“菊花心”。气微,味甜而特殊。

[显微鉴别] (1)横切面:①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②皮层窄。③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其周围薄壁细胞中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④束间形成层不明显。⑤导管常单个或2~3个成群。⑥射

线明显,韧皮部射线常弯曲,有裂隙。⑦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细胞含棕色块状物。⑧根中心无髓,根茎中心有髓。(2)粉末:淡棕黄色,味甜而特殊。①纤维成束,壁厚;晶纤维易察见。②草酸钙方晶多见。③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稀有网纹导管。④淀粉粒多为单粒,卵圆形或椭圆形,脐点点状。⑤木栓细胞多角

形,红棕色。⑥棕色块状物形状不一。

[成 分] ①三萜类化合物。②甘草尚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③香豆素。④氨基酸。⑤生物碱。⑥挥发性成分。⑦多糖。甘草甜素有解毒、抗炎、抗癌、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作用。甘草酸有抗炎、镇咳、抗癌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是甘草镇痉、抗溃疡作用的主要成分。

[检 查]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六六六不得过千万分之二;滴滴涕不得过千万分之二;五氯硝基苯不得过千万

分之一。

[含量测定]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甘草酸不得少于2.0%。

☆ ☆☆☆考点43:根及根茎类中药-黄芪

[来 源]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粗下细。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硬而韧,断面纤维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显“菊花心”。气微,

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气。

[显微鉴别] (1)根横切面:①木栓层细胞数列,栓内层为3~5列厚角细胞。②韧皮部有纤维束,与筛管群交替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韧皮射线外侧弯曲,常有裂隙。③形成层成环。④木质部导管单个或2~3个成群,有木纤维束,木射线明显,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⑤薄壁细胞含淀粉粒。(2)粉末:黄白色。①纤维成束或散离,壁厚,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常与次生壁分离,两端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②导管为具缘纹孔或网纹,偶有螺纹。③石细胞较少,长方形、类圆形或不

规则状,壁甚厚,少数较薄。

[成 分] 两种黄芪均含:①皂苷类成分,如黄芪甲苷、乙苷和丙苷等,具有降压、利尿和强心作用。②黄酮类成分:如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等。③多糖类:黄芪多糖,具有增强免疫活性作用。④多种氨基酸

及香豆素、甜菜碱等。

[浸 出 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7.0%。

[含量测定] 用薄层扫描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黄芪甲苷不得少于0.040%。

☆☆考点44:根及根茎类中药-远志

[来 源] 为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柱形,略弯曲。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而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及裂纹,略呈结节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气微,味苦、微辛,

嚼之有刺喉感。

[成 分] ①三萜类皂苷,主要有远志皂苷A、B、C、D、E、F、G。皂苷以皮部含量最多。②20余种呫吨酮,如1,2,3,6,7-五甲氧基呫吨酮。③酚性糖苷,如远志糖苷A、B、C、D等。远志皂苷为祛痰有效成分。

☆ 考点45:根及根茎类中药-白蔹

[来 源] 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

[性状鉴别] 纵瓣呈长圆形或近纺锤形。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外皮红棕色或红褐色,

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易层层脱落,脱落处呈淡红棕色。斜片呈卵圆形。切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翘起或略弯曲。体轻,质硬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气微,味甘。

☆ ☆☆☆考点46:根及根茎类中药-人参

[来 源]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

[性状鉴别] 药材:生晒参,主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纹,下部有支根2~3条,着生多数细长须根(全须生晒参),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习称“芦头”),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习称“芋”)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习称“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点状树脂道散布及放射状裂隙。香气

特异,味微苦、甘。

生晒山参: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端有细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习称“铁线纹”。支根多为2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细长,习称“雁脖芦”上部具密集的茎痕,靠近主根的一段根茎较光滑而无茎痕(习称“圆芦”)。

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习称“枣核芋”)。

[显微鉴别] (1)主根横切面: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②皮层窄。③韧皮部中散有树脂道,内含黄色分泌物。④形成层成环。⑤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断续排列成放射状;导管旁偶有非木化的纤维。⑥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或细小淀粉粒(红参已糊化)。(2)粉末:淡黄色(生晒参)或红棕色(红参)。①树脂道碎片易见,含黄色块状分泌物。②草酸钙簇晶,棱角锐尖。③淀粉粒众多,单粒类球形,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6个分粒组成(红参中淀粉粒已糊化)。④导管多网纹或梯纹,稀有螺纹。⑤木栓

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壁薄,细波状弯曲。

[成 分] ①主含多种人参皂苷类化合物。②糖类。③人参多肽类。④有机酸。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尤以达玛烷系三萜皂苷活性最显著,常用以评价人参质量。人参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溃

疡、降低血糖等活性。

[理化鉴别] 本品用人参对照药材、人参皂苷Rb1、Re及Rgl对照品为对照,进行薄层色谱法试验。

[含量测定]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晒参、生晒山参含人参皂苷Rgl和人参皂苷Re的总量不得少于

0.25%;红参中的总量不得少于0.20%。

☆ ☆考点47:根及根茎类中药-西洋参

[来 源] 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干燥根。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②皮层及韧皮部散有树脂道,靠近形成层处常排列成数环。③形成层成环。④木质部导管单个或2~5个成群,径向排列。⑤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或草酸钙簇晶。

[成 分] ①含多种人参皂苷,是西洋参的主要活性成分。②多糖类成分。③挥发油,以β-金合欢烯含量

较高。④酯类化合物。⑤多种氨基酸。

[理化鉴别] 本品用西洋参对照药材、拟人参皂苷F11及人参皂苷Rbl、Re、Rgl对照品为对照,进行薄层色谱法试验。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及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

光斑点。

[含量测定]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人参皂苷Rbl不得少于1.0%。

☆ 考点61:根及根茎类中药-玄参

[来 源] 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

[产 地] 主产于浙江省。四川、湖北、江苏等省亦产。

[采收加工] 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根。除去根茎、幼芽(供留种栽培用)、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半

干,堆放发汗至内部变黑色,再晒干或烘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类圆柱形,中部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似羊角状。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横向皮孔及稀疏的横裂纹和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略平坦,黑色,微有光泽。

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①后生皮层细胞棕黄色,呈不规则长方形,微木栓化。②皮层较宽,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5个成群,多角形、类圆形或类方形,壁较厚,层纹明显。③韧皮射线多裂隙。④形成层

成环。⑤木质部射线宽,多裂隙;导管少数,类多角形,伴有少量纤维。⑥薄壁细胞含核状物。

[成 分] ①玄参素。②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如哈帕苷、哈巴俄苷等。③另含L-天冬酰胺、生物碱

等多种成分。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是使药材加工后内部能变乌黑色的成分。

☆ ☆☆☆考点62:根及根茎类中药-地黄

[来 源]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产 地] 主产于河南省武陟、温县、博爱等县。

[性状鉴别] 饮片:生地黄,为不规则类圆形厚片,切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油润黏性,中间

隐现菊花心纹理,周边灰黑色或棕灰色,皱缩。质柔软,坚实。无臭,味微甜。

[显微鉴别] (1)块根横切面:鲜地黄,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②皮层细胞排列疏松,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含橘黄色油滴,偶有石细胞。③韧皮部较宽,分泌细胞较少。④形成层成环。⑤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2)粉末:生地黄,深棕色。无臭,味微甜。①木栓细胞淡棕色,断面观类长方形,排列整齐。②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类圆形细胞核。分泌细胞与一般的薄壁细胞相似,内含橙黄色

或橙红色油滴状物。③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约至92?m。

[成 分] 鲜地黄:①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如梓醇、益母草苷、二氢梓醇、桃叶珊瑚苷及地黄苷

A、B、C、D等。②多种糖类,如水苏糖及地黄多糖RPS-b等。RPS-b是地黄中兼具免疫与抑瘤活性的有效

成分。③含有多种氨基酸等。环烯醚萜苷类成分为主要活性成分,也是使地黄变黑的成分。

[理化鉴别] 本品以梓醇为对照品,进行薄层色谱法试验,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

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浸 出 物] 本品用冷浸法测定,水浸出物不得少于65.0%。

☆ ☆考点63:根及根茎类中药-胡黄连

[来 源] 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柱形,略弯曲,有的有分枝。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较密的环状节,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的叶柄残基。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横切面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中央灰黑色(髓部)。气微,味极苦。

[成 分] ①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如胡黄连苷Ⅰ、Ⅱ、Ⅲ。②含游离有机酸类成分,如香草酸、桂

皮酸、阿魏酸等。

☆ ☆☆☆考点64:根及根茎类中药-巴戟天

[来 源] 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

[产 地] 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须根及泥土,洗净,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为扁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等。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具纵纹及横裂纹,有的外皮横向断离露出木部,形似连珠。质坚韧,断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易与木部剥离;木部坚硬,黄

棕色或黄白色。无臭,味甘而微涩。

[显微鉴别] (1)根横切面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②皮层外侧石细胞单个或数个成群,断续排列成环;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切向排列。③韧皮部宽广,内侧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轴向排列。④形成层明显。⑤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呈放射状排列;木纤维较发达;木射线宽1~3列细胞;偶见非木化的木薄壁细胞群。(2)粉末:淡紫色或紫褐色。无臭,味甘而微涩。①石细胞淡黄色,类圆形、类方形、类长方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有的一端尖,有的层纹明显,纹孔及孔沟明显,有的石细胞形大,壁稍厚。②草酸钙针晶多成束存在于薄壁细胞中。③具缘纹孔导管淡黄色,纹孔细密。④纤维管胞长梭形,

具缘纹孔较大,纹孔口斜缝状或相交成人字形、十字形。

[成 分] ①蒽醌类化合物,如甲基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大黄素-甲醚等。②植物甾

醇。③树脂和多种氨基酸成分等。

☆ ☆☆☆考点65:根及根茎类中药-桔梗

[来 源] 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顶端有较短的根茎(芦头),其上有数个半月形的茎痕。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不去外皮的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质硬脆,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横切面可见放射状裂隙,

皮部类白色,形成层环棕色,木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甜后稍苦。

[显微鉴别] (1)根横切面:①木栓细胞有时残存,不去外皮者有栓皮层,细胞中偶含草酸钙小棱晶。②皮层窄,常见裂隙。③韧皮部乳管群散在,壁略厚,内含细颗粒状黄棕色物质。④形成层成环。⑤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呈放射状排列。⑥薄壁细胞含菊糖。(2)粉末:黄白色。气微,味微甜后稍苦。①菊糖众多(乙醇装片),呈扇形或类圆形的结晶。②乳管常互相连接,管中含黄色油滴样颗粒状物。

③具梯纹、网纹导管,少有具缘纹孔导管。

[理化鉴别] 取粉末0.5g,加水10ml,于水浴中加热10分钟,放冷,取上清液,置带塞试管中,用

力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

[含量测定] 用重量法测定,药材含总皂苷不得少于6.0%;饮片含总皂苷不得少于5.5%。

[1] [2] [3] 下一页

☆ ☆☆☆考点66:根及根茎类中药-党参

[来 源] 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

[产 地] 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及东北各地。

[性状鉴别] 药材:党参,呈长圆柱形,稍弯曲。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狮子盘头”;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长的一半,栽培品环状横纹少或无;全体有纵皱纹及散在的横长皮孔,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质稍硬或略带韧性,断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皮部淡黄白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黄色。有

特殊香气,味微甜。

[显微鉴别] (1)根横切面:党参①木栓细胞数列至十数列,外侧有石细胞,单个或成群。②皮层窄。

③韧皮部宽广,外侧常现裂隙,散有淡黄色乳管群,并常与筛管群交互排列。④形成层成环。⑤木质部导

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呈放射状排列。⑥薄壁细胞内含菊糖及少量淀粉粒。

(2)粉末:党参,淡黄色。有特殊香气,味微甜。①淀粉粒类球形,脐点呈星状或裂缝状。②石细胞呈方形、长方形或多角形,壁不甚厚。③节状乳管碎片甚多,含淡黄色颗粒状物。④网纹导管易见。⑤可

见菊糖。

☆☆考点67:根及根茎类中药-木香

[来 源] 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

[产 地] 主产于云南省。四川、西藏亦产。

[性状鉴别] ①药材:呈圆柱形、半圆柱形或枯骨形。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纵沟及侧根痕。质坚实,体重,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周边灰黄色或浅棕黄色,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气香特异,味微苦。②饮片:木香,本品为类圆形厚片。表面显灰褐色或棕黄色,中部有明显菊花心状的放射纹理,间有暗褐色或灰褐色环纹,褐色油点散在,周边外皮显黄棕

色至灰褐色,有纵皱纹。质坚。有特异香气,味苦。

[显微鉴别] 粉末:黄棕色,气香,味苦。①菊糖多见,表面现放射状纹理。②木纤维多成束,长梭状,纹孔及孔沟明显。③网纹导管多见,亦有具缘纹孔导管。④木栓细胞黄棕色,多角形。⑤油室碎片淡

黄色,细胞内含黄色或棕色分泌物。

[含量测定]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木香烃内酯不得少于0.60%。

☆ 考点68:根及根茎类中药-川木香

[来 源] 为菊科植物川木香或灰毛川木香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①药材:呈圆柱形或有纵槽的半圆柱形,稍弯曲。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外皮脱落处可见丝瓜络状细筋脉;根头偶有黑色发黏的胶状物,习称“油头”。体较轻,质硬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黄色,有深黄色稀疏油点及裂隙,木部宽广,有放射状纹理;有的中心呈枯朽状。气微香,味苦,嚼之粘牙。②饮片:川木香为类圆形厚片。切面黄白色,散有棕黄色稀疏油点及裂隙,有的中心呈

枯朽状,木部显菊花形放射状纹理,周边有一明显的环纹;外皮黄褐色或棕褐色。气微香,味苦。

[成 分] ①含挥发油,油中主含川木香内酯。②菊糖。

☆ ☆☆☆考点69:根及根茎类中药-白术

[来 源] 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产 地] 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

[性状鉴别] 药材:呈不规则的肥厚团块。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和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

黄色的油点散在;烘术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显微鉴别] (1)根茎横切面:①木栓层为数列扁平细胞,其内侧常夹有断续的石细胞环。②皮层、韧皮部及木射线中有大型油室散在,油室圆形至长圆形。③形成层环明显。④导管群放射状排列,中部和内侧有纤维束围绕导管。⑤中央有髓部。⑥薄壁细胞中含菊糖及草酸钙针晶。(2)粉末:淡黄棕色。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①草酸钙针晶细小,不规则地聚集于薄壁细胞中。②纤维黄色,大多成束,长梭形,壁甚厚,木化,孔沟明显。③石细胞淡黄色,类圆形、多角形、长方形或少数纺锤形,胞腔

明显,有不规则孔沟。④薄壁细胞含菊糖,表面显放射状纹理。⑤导管分子较短小,为网纹及具缘纹孔。

[理化鉴别] 取粗粉2g,置100ml具塞锥形瓶中,加乙醚20ml,连续振摇10分钟,滤过,滤液分别做以下试验:(1)取滤液10ml,挥干后加10%香草醛的硫酸溶液,显紫色。(2)取滤液2ml,置蒸发皿中,待乙醚挥散后,加含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溶液1ml,显玫瑰红色,再于100%,烘5分钟变

紫色。(3)取滤液1滴,点于滤纸上,挥干,喷洒l%香草醛硫酸溶液,显桃红色。

[检 查] 色度。

☆ ☆☆考点70:根及根茎类中药-苍术

[来 源] 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

[产 地] 茅苍术: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等省。

北苍术:主产于华北及西北地区。

[性状鉴别] 药材:茅苍术,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的须根,顶端具茎痕或残留的茎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习称“朱砂点”,暴露稍久,常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气香特异,味微

甘、辛、苦,嚼之黏牙。

[显微鉴别] (1)根茎横切面:茅苍术①木栓层厚10~40层木栓细胞,其间夹有石细胞带1至数条不等,每一石细胞带由2~3层类长方形的石细胞组成。②皮层宽广,其间散有大型油室。③韧皮部狭小。④形成层成环。⑤木质部内侧有纤维束,和导管群相间排列。⑥射线较宽,中央为髓部,射线和髓部均散有油室。⑦薄壁细胞含有菊糖和细小的草酸钙针晶。北苍术:皮层有纤维束,木质部纤维束较大,和导管群相间排列。(2)粉末:茅苍术棕色。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①草酸钙针晶较小,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②石细胞单个或成群,类圆形、长方形或多角形,淡黄色或黄色,壁极厚,木化,纹孔或孔沟明显,常和木栓细胞连在一起。③导管节较短,主为网纹,也有具缘纹孔。④纤维大多成束,长梭状,壁极厚,胞腔较窄,有的一端钝圆。⑤油室碎片多见。⑥菊糖结晶成扇状或块状,表面常现放射状纹理。

[理化鉴别] 本品以苍术对照药材为对照品,进行薄层色谱法试验,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

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并应显有一相同的污绿色主斑点。

☆ ☆考点71:根及根茎类中药-三棱

[来 源] 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削去外皮的干燥块茎。药材商品称荆三棱。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锥形,略扁。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刀削痕,须根痕小点状,略呈横向环

状排列。体重,质坚实,极难折断。无臭,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

☆ ☆☆考点72:根及根茎类中药-泽泻

[来 源] 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

[产 地] 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省,多系栽培。

[性状鉴别] 药材: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及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破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

味微苦。

[显微鉴别] (1)块茎横切面:①外皮多除去,残留的皮层通气组织,由薄壁细胞组成,细胞间隙甚大。②内侧可见1列内皮层细胞,壁增厚,木化,有纹孔。③中柱通气组织中散有周木型维管束和淡黄色的分泌腔。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2)粉末:淡黄棕色。气微,味微苦。①淀粉粒众多,单粒长卵形、

类球形或椭圆形,脐点人字形、短缝状、十字状或三叉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②薄壁细胞类圆形,侧壁有连珠状增厚,有些薄壁细胞具多数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③内皮层细胞形大,垂周壁波状弯曲,壁厚,木化,有明显的孔沟。④导管有螺纹、梯纹、网纹、单纹孔及具缘纹孔。⑤纤维少见,壁较厚,木

化。⑥油室大多破碎,分泌细胞中有时可见油滴。

[成 分] ①四环三萜酮醇类衍生物。②挥发油。③胆碱。④糖类。⑤钾、钙、镁等元素。

☆ ☆考点73:根及根茎类中药-香附

[来 源]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药材多呈纺锤形,有的略弯曲。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并有数个略隆起的环节,“毛香附”在节上常有棕色的毛须及须根断痕;“光香附”较光滑,环节不明显。质硬,经蒸煮者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角质样;直接晒干者断面色白,显粉性,内皮层环纹明显,中部色较深,可见点状散

在的维管束。气香,味微苦。

☆ ☆考点74:根及根茎类中药-天南星

[来 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

[性状鉴别] ①药材:呈扁球形。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较光滑,有的皱缩,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有的块茎周边具小扁球状侧芽。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不平坦,色白,粉性。气微辛,

味麻辣。②饮片:胆南星,呈方块状或圆柱状。棕黄色、灰棕色或棕黑色。质硬。气微腥,味苦。

☆ ☆☆☆考点75:根及根茎类中药-半夏

[来 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性状鉴别] 药材:呈类球形,有的稍扁斜。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

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显微鉴别] 粉末:类白色。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①淀粉粒众多,单粒呈类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脐点呈裂缝状、人字形或星状,稍偏心性,复粒由2~6分粒组成。②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椭圆

形黏液细胞中,或随处散在。③导管为螺纹或环纹。

[成 分] 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黑尿酸(高龙胆酸)及天门冬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另含胆碱、微量挥发油、原儿茶醛等。还含左旋盐酸麻黄碱。从半夏中分离出一种结晶性蛋白质-半夏蛋白Ⅰ。现

认为原儿茶醛为半夏辛辣刺激性物质。

☆ ☆☆☆考点76:根及根茎类中药-石菖蒲

[来 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药材: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均的环节,具细纵纹,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鳞毛状的叶基残余。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有一明显内皮层环纹,并可见多数棕色油点散在。气芳香,味

苦、微辛。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①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红棕色物。②皮层宽广,散有纤维束

及叶迹维管束;叶迹维管束外韧型,维管束鞘纤维成环,木化;内皮层明显。③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维管束鞘纤维较少。纤维束及维管束鞘纤维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④薄壁组织中散

有类圆形油细胞;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

[成 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β-细辛醚、1-烯丙基-2,4,5三甲氧基苯、顺-甲基异丁香油

酚、甲基丁香油酚、a-及γ-细辛醚等。

☆ 考点91:茎木类中药-大血藤

[来 源] 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柱形,略弯曲。表面灰棕色,粗糙,有浅纵沟和明显的横裂纹及疣状突起,栓皮有时呈片状剥落而露出暗红棕色内皮,有的可见膨大的节及略凹陷的枝痕或叶痕。质硬,体轻,易折断。横切面皮部呈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有多数细孔状导管,红棕色的射线呈放射

状。气微,味微涩。以条匀、粗如指者为佳。

[成 分] ①鞣质。②游离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素甲醚。③苷类化合物:胡萝卜苷、毛柳

苷、鹅掌楸苷等。④β-谷甾醇及硬脂酸。

☆ ☆考点92:茎木类中药-苏木

[来 源] 为豆科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

[性状鉴别] 药材:呈长圆柱形或对剖半圆柱形。表面黄红色或棕红色,具刀削痕,常见纵向裂缝。

横断面略具光泽,年轮明显,有的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星的髓部。质坚硬。无臭,味微涩。

[成 分] ①心材主含巴西苏木素,在空气中易氧化成巴西苏木色素,为苏木的红色色素成分。②色原烷类。③黄酮类化合物。④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d-α-菲兰烃、罗勒烯,为苏木的香气成分。

☆ ☆☆☆考点93:茎木类中药-鸡血藤

[来 源] 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干燥藤茎。

[产 地] 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性状鉴别] 为椭圆形、长矩圆形或不规则的斜切片。栓皮灰棕色,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栓皮脱落处显红棕色。切面木部红棕色或棕色,导管孔多数;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或黑棕色,与木质

部相间排列呈3~8个偏心性半圆形环;髓部偏向一侧。质坚硬。气微、昧涩。

[显微鉴别] (1)茎横切面: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内含棕红色物。②皮层较窄,散有石细胞群,细胞内充满棕红色物;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③维管束异型,由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成数轮。韧皮部最外侧为石细胞群与纤维束组成的厚壁细胞层;射线多被挤压;分泌细胞甚多,充满棕红色物,常数个至十多个切向排列成层;纤维束较多,非木化至微木化,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石细胞群散在。木质部射线有时含红棕色物。导管多单个散在,类圆形;木纤维束亦均形成晶纤维,少数木薄壁细胞含棕红色物。④髓部有多数分泌细胞。(2)粉末:棕红色。气微,味涩。①纤维及晶纤维成束,末端的壁易分离成数条,呈针状纤维束。②石细胞成群,类方形或类圆形,壁厚者层纹明显,壁稍厚者常含草酸钙方晶。③导管以具缘纹孔为主,有的内含红棕色或黄棕色物。④分泌细胞内含红棕色或黄棕色物,常与韧皮射线垂直排列。⑤草酸钙结晶方形、类双锥形等。⑥木射线细胞、木薄壁细胞及木

栓细胞具纹孔。

[成 分] ①多种异黄酮、二氢黄酮、查耳酮。②拟雌内酯类。③三萜类。④甾醇类。⑤鞣质等成

分。

☆ ☆☆考点94:茎木类中药-沉香

[来 源] 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及沉香含有树脂的心材。

[性状鉴别] 药材:沉香(白木香),呈不规则块状、片状或盔帽状。表面凹凸不平,有刀痕,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偶有孔洞及凹窝,表面多呈朽木状。质较坚实,断面刺状。气芳香,

味苦。燃烧时气香浓,有油渗出。

[显微鉴别] (1)横切面:白木香①木射线宽1~2列细胞,呈径向延长,壁非木化或微木化,有的具壁孔,含棕色树脂状物质。射线周围的木薄壁细胞有时因含树脂而破坏,形成不整齐的树脂带。②导管呈圆形、多角形,2~10个成群存在,偶有单个散在,有的含棕色树脂状物质。③木纤维多角形。④内涵韧皮部薄壁组织常呈长椭圆状或条带状,常与射线相交,细胞壁薄,非木化,内含树脂状物及丝状物(菌丝)。其间散有少数纤维,筛管群多颓废。⑤有的细胞内含少数草酸钙柱晶。(2)粉末:白木香,淡棕色。有特异香气,味苦。①纤维状管胞长梭形,多成束,壁较薄,有具缘纹孔。②径向壁上有单斜纹孔。③具缘纹孔导管多见,具缘纹孔排列紧密,互列,导管内棕色树脂团块常破碎脱出。④木射线细胞单纹孔较密。

⑤草酸钙柱晶。

[成 分] 沉香:含油树脂。挥发油中含沉香螺萜醇、沉香萜醇等多种萜类化合物及苄基丙酮、对

甲氧基苄基丙酮、氢化桂皮酸、对甲氧基氢化桂皮酸等。

沉香螺萜醇、白木香酸及白木香醛具有镇静作用。

[浸 出 物] 以热浸法测定,本品含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5.0%

☆ ☆考点95:茎木类中药-通草

[来 源] 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

[性状鉴别] ①药材:呈圆柱形。表面白色或淡黄色,有浅纵沟纹。体轻,质松软,稍有弹性,易折断,断面平坦,显银白色光泽,中部有空心或半透明圆形薄膜,纵剖面薄膜呈梯状排列,实心者少见。无臭,无味。②饮片:为圆形的厚片或小段,表面有银白色光泽,髓部中空或有半透明的薄膜。体轻,质松

软,有弹性。无臭,无味。

☆ ☆☆☆☆考点96:茎木类中药-钩藤

[来 源] 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

[性状鉴别] 钩藤,为带单钩或双钩的茎枝小段,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具细纵纹,光滑无毛,有时可见白色点状皮孔。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凸起的瘢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稍圆而扁宽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托叶痕。质轻而坚韧,断面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疏松似海绵,或萎缩成空洞。无臭,味

淡。

[显微鉴别] (1)茎枝横切面:①表皮细胞外被略弯曲的角质层。②皮层细胞内含棕色物质及少量淀粉粒。③皮层内方纤维连成间断的环层。④韧皮部纤维有厚壁性细胞及薄壁性细胞,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韧皮射线细胞宽1列。⑤形成层明显。⑥木质部导管类圆形,多单个散在,偶有2~4个并列。⑦髓宽阔,约占切面直径的一半,四周有1~2列环髓厚壁细胞,具明显的单纹孔,内含棕色物质。⑧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和小簇晶。(2)粉末:淡红棕色。无臭,味淡。①韧皮纤维大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孔沟不明显。②韧型纤维大多成束,甚长,壁稍厚,木化,具明显的单斜孔。③导管为螺纹、网纹、梯纹及具缘纹孔。④韧皮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砂晶。⑤微木化的薄壁组织碎片众多(包括木射线、髓及木薄壁细胞),细胞呈类方形、类圆形、不规则形或细长方形,壁稍增厚,具多数椭圆形或圆形单纹孔。⑥表皮细

胞棕黄色,类方形、多角形或稍延长,壁稍增厚,细胞内有油滴状物,断面观可见较厚的角质层。⑦纤维

状管胞少见,大多与韧型纤维成束存在,有具缘纹孔。

[成 分] 含生物碱类成分,如钩藤碱、异钩藤碱、去氢钩藤碱、去氢异钩藤碱、柯南因碱等。钩

藤碱、异钩藤碱二者为降血压的有效成分。

[理化鉴别] 取横切面片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外皮呈浓紫褐色,切面呈蓝色。

☆ ☆考点97:皮类中药-桑白皮

[来 源] 为桑科植物的干燥根皮。

[性状鉴别] 药材: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偶有残留未除尽的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

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

[成 分] ①黄酮类衍生物,如桑皮素、桑皮色烯素、环桑皮素及环桑皮色烯素等。②含香豆精类

化合物,如东莨菪素及伞形花内酯。③桑酮A、B及桑根酮C、D等。④挥发油。

☆ ☆☆☆☆考点98:皮类中药-牡丹皮

[来 源] 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产 地] 主产于安徽、四川、河南及山东等省。

[性状鉴别] ①药材: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向内卷曲或张开。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粉性,灰白色至粉红色。气芳香,味微苦而涩。②饮片:为圆形薄片。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栓皮脱落处呈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常见发亮的结晶,切面

淡粉红色或灰白色。质脆,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显微鉴别] 粉末:①淀粉粒众多,单粒呈类球形或多角形,脐点点状、裂缝状、三叉状或星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②草酸钙簇晶甚多,有时含晶细胞连接,簇晶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中含有数个簇晶,或簇晶充塞于细胞间隙中。③木栓细胞长方形,壁稍厚,浅红色。④有时可见牡丹酚针状、片状结晶。

[成 分] ①主含酚类化合物,如丹皮酚、牡丹酚苷等。②萜类化合物,如芍药苷等。③挥发油。

④苯甲酸及植物甾醇等。

丹皮酚具有镇痛、解痉作用,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理化鉴别] 取粉末进行微量升华,升华物在显微镜下呈长柱形、针状、羽状结晶,于结晶上滴加三

氯化铁醇溶液,则结晶溶解而成暗紫色(检查丹皮酚)。

[含量测定]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本品含丹皮酚不得少于1.20%。

☆ ☆☆☆☆考点99:皮类中药-厚朴

[来 源] 为木兰科植物厚朴及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枝皮和根皮。

[采收加工] 4~6月剥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

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再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干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习称“筒朴”;近根部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习称“靴筒朴”。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时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明显的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刮去粗皮者显黄棕色。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

部灰棕色,颗粒性;内部紫褐色或棕色,纤维性,富油性,有的可见多数发亮的细小结晶。气香,味辛辣、

微苦。

[显微鉴别] (1)干皮横切面:①木栓层由多列细胞组成;有的可见落皮层。②皮层外侧有石细胞环带,内侧散有多数油细胞和石细胞群,石细胞多呈分枝状,稀有纤维束。③韧皮部射线宽l~3列细胞,向外渐宽,韧皮纤维众多,壁极厚,单个散在或2~5个相连;油细胞散在。④薄壁细胞中含少量黄棕色物质或充满糊化的淀粉粒,另含少数草酸钙方晶。(2)粉末:棕色。气香,味辛辣、微苦。①石细胞众多,呈长圆形、类方形或不规则分枝状,有时可见层纹,木化。②纤维壁甚厚,有的呈波浪形或一边呈锯齿状,孔沟不明显,木化。③油细胞呈椭圆形或类圆形,含黄棕色油状物。④木栓细胞呈多角形,壁薄微弯曲。

⑤草酸钙方晶及棱晶少见。

[成 分] ①挥发油,油中主要含α、β-桉油醇,占挥发油的94%~98%。②厚朴酚及其异构体和厚朴酚;此外尚含三羟基厚朴酚、去氢三羟基厚朴酚、三羟基厚朴醛。③生物碱类成分,如木兰箭毒碱、

氧化黄心树宁碱。④鞣质。α、β-桉油醇有镇静作用;厚朴酚有抗菌作用。

[含量测定]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总量不得少于2.0%。

☆ ☆☆☆考点100:皮类中药-肉桂

[来 源]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

[产 地] 主产于广西、广东等省区。

[采收加工] 每年分两期采收,第一期于4~5月间,第二期于9~10月间,以第二期产量大,香气浓,

质量佳。根据采收加工方法不同,有如下加工品:

桂通(官桂):为剥取栽培5~6年生幼树的干皮和粗枝皮,或老树枝皮,不经压制,自然卷曲成筒状。 企边桂:为剥取1O年生以上树的干皮,将两端削成斜面,突出桂心,夹在木质的凹凸板中间,压成两

侧向内卷曲的浅槽状。

板桂:剥取老年树最下部近地面的干皮,夹在木质的桂夹内,晒至九成干,经纵横堆叠,加压,约一

个月完全干燥,成为扁平板状。

桂碎:为桂皮加工过程中的碎块。

[性状鉴别] 药材:呈槽状或卷筒状。外表面灰棕色,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时可见灰白色的地衣斑;内表面红棕色,较平坦,有细纵纹,用指甲刻划可见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

不平坦,外侧棕色而较粗糙,内侧红棕色而油润,中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石细胞环带)。

以不破碎、体重、外皮细、肉厚、断面色紫、油性大、香气浓厚、味甜辣、嚼之渣少者为佳。

[显微鉴别] (1)横切面:①木栓细胞数列,最内层细胞外壁特厚,木化。②皮层散有石细胞、油细胞及黏液细胞。③韧皮部约占皮的二分之一厚度,外部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其外侧有纤维束存在,石细胞通常外壁较薄;射线细胞1~2列,细胞内常散在多数细小草酸钙柱晶或针晶;厚壁纤维常单个稀疏散在或2~3个成群;油细胞随处可见;黏液细胞亦较多。④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2)粉末:红棕色。气香浓烈,味甜、辣。①纤维多单个散在,少数2~3个并列,长梭形,平直或波状弯曲,壁极厚,纹孔不明显,木化。②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多角形,壁厚,有的一面菲薄。③油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含黄色油滴状物。④草酸钙针晶或柱晶较细小,成束或零星散在于射线细胞中。⑤木栓细胞多角形,含红棕色

物。⑥淀粉粒极多,圆球形或多角形。

[成 分] ①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乙酸桂皮酯。②香豆素类化合物。③少量的苯甲醛、

桂皮酸等。桂皮醛是肉桂镇静、镇痛、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

[理化鉴别] 取挥发油少许,滴加异羟肟酸铁试剂,显橙色。

☆ ☆☆☆考点101:皮类中药-杜仲

[来 源] 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

[采收加工] 春、夏两季剥取栽植近10年的树皮,趁新鲜刮去粗皮,将树皮内表面相对层层叠放,严

密埋藏于稻草内,使之“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时,取出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扁平的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大小不一。外表面淡灰棕色或灰褐色,未刮净粗皮者可见纵沟或裂纹,具斜方形皮孔,有的可见地衣斑;刮去粗皮者淡棕色而平滑。内表面暗紫色或紫褐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胶丝相连,一般可拉至1cm以上才断。气微,

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感。

[显微鉴别] (1)横切面:①落皮层残存,内侧有数个木栓组织层带,每层为排列整齐、内壁特别增厚且木化的木栓细胞。两层带间为颓废的皮层组织,细胞壁木化。②韧皮部有5~7层石细胞环带,每环有3~5列石细胞并伴有少数纤维。射线2~3列细胞,近栓内层时向一方偏斜。③白色胶丝团随处可见,以韧皮部为多,此胶丝存在于乳汁细胞内。(2)粉末:呈棕色。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感。①石细胞众多,大多成群,类长方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壁厚,胞腔小,孔沟明显,有的胞腔内含胶丝团。②木栓细胞成群或单个,表面观呈多角形,壁不均匀增厚,侧面观长方形,一面壁薄,三面壁增厚。③橡胶丝成

条状或扭曲成团。

[成 分] ①含木脂素类成分,如松脂醇二-β-D葡萄糖苷,与苷元连接的糖均为吡喃葡萄糖。②环烯醚萜苷类。③三萜类成分。④杜仲皮折断后有银白色的杜仲胶,为一种硬质橡胶。松脂醇二-β-D葡

萄糖苷为降压的有效成分。

[浸 出 物] 用热浸法测定,75%乙醇浸出物,药材不得少于11.0%,盐杜仲不得少于12.0%。

[含量测定]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不得少于0.10%。

☆ ☆☆☆考点102:皮类中药-黄柏

[来 源] 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及黄檗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

[性状鉴别] 药材:川黄柏,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等。外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较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浅黄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较硬,

断面深黄色,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气微,味甚苦,嚼之有黏性,可使唾液染成黄色。

[显微鉴别] (1)横切面:川黄柏,①未去净外皮者,木栓层由多列长方形细胞组成,内含棕色物质。栓内层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②皮层比较狭窄,散有纤维群及石细胞群,石细胞大多分支状,壁极厚,层纹明显。③韧皮部占树皮的极大部分,外侧有少数石细胞,纤维束切向排列呈断续的层带(又称硬韧带),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中常含草酸钙方晶。④射线宽2~4列细胞,常弯曲而细长。⑤薄壁细胞中含有细小的淀粉粒和草酸钙方晶,黏液细胞随处可见。(2)粉末:川黄柏,黄色。气微,味甚苦,嚼之有黏性,可使唾液染成黄色。①石细胞鲜黄色,类圆形或类三角形,单个或成群,有的呈不规则分枝状,枝端尖锐,壁极厚。胞腔线形;晶纤维的含晶细胞壁不均匀增厚,木化,方晶密集。③黄色黏液细胞多单个散在,遇水膨

胀呈圆形或矩圆形,壁薄,内含无定形黏液汁。④草酸钙方晶较多,呈正方形、多面形或双锥形。

[成 分] 川黄柏:①主含生物碱类:如小檗碱,并且含少量黄柏碱、木兰碱、掌叶防己碱等。②

另含苦味质:黄柏内酯、黄柏酮。③甾醇类。④黏液质。

[理化鉴别] 取黄柏,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断面显亮黄色荧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