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志愿者面试总结

(一)遗漏偏误

如:宁可??,[也]

无论??[都] 除了??以外,[都]?? 除了??以外,[也]

以上这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之所以容易被遗漏,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意义比较“虚”。同是关联词语,出于句首的那些,地位突出,说话人要说这些话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一般不会漏掉的。与学生的母语相比,这些词语一般是不会出现的。就复句结构说,虽然也有对应的成对词语,但是在英语的复合句中只能出现其中之一,两个都用是典型的偏误。“besides、except”对应“除了??以外,也??”在使用那些英语时是没有与“也”相对应的成分。这些都构成了对外国人使用这些结构的干扰,而造成遗漏偏误。

2.同类词语种用法特殊者容易被遗漏。如“天、星期、月、年”是一个表示时段的时间名词系列,其中“天、星期、年”被认为具有量词性,直接跟数词“一天、一(个)星期、一年”;“月”是这个系列中的特殊者,在与数词连用时,中间一定要像普通名词一样用量词,说“一个月、两个月”,量词“个”不能省略。但是外国学生不知道“月”在这个系列中的特殊性,说出“我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中文两[ ]月”这样带有遗漏偏误的句子。

3.需要重复的成分容易被遗漏。

1)我看书[ ]了一整天。

2)他有书,也[ ]报。

3)李老师教文学,也[ ]历史。

第一句话在结构上需要重复动词;后两句因为“也”是副词,只能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这里应该重复“有”和“教”。造成此类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前两例是因为英语中没有汉语这样的形式而造成遗漏。第三例的偏误是学生把英语的“also”的用法套用在“也”上造成的。

4.附加成分,如词尾、结构助词等,容易被遗漏。

1)他们打[得]很好。

2)他们看[的]木偶戏非常有意思。

3)上星期日下午玛丽看[了]三个钟头小说。

造成这种遗漏偏误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这些附加成分都是学生母语中没有的。在他们还没有掌握的时候,往往采取初学外语的人经常采取的策略——简单化。再者,就例(1)来说,也有母语影响的问题。英语中,一般用状语表达汉语的状态补语(对外汉语教材中通常称作“程度补语”)的意思。学生实际上是把想好了的一个英语句子(They played wonderfully.)逐词翻译成汉语。

(二)误加偏误

比起遗漏偏误,误加偏误的情况比较单纯,多发生在这样一些语法形式上:在这些语法形式中: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某个成分,但当这些形式发生了某种变化时,又一定不能使用这个成分。这时,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常常由于不了解这种条件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个成分,因而出现偏误。

[很]

1)她非常[很]高兴。

2)你[很]非常好。

3)啊,你的房间多么[很]干净啊!

关于形容词谓语句有一条规则:在肯定形式中,谓语形容词前要用一个意义弱化的“很”,如果不用“很”,则句子有比较的意味。这一条规则也适用于形容词作状态补语的情况。但是,如果作谓语或状语的形容词前边受其他表示程度的状语修饰,就不能再用“很”;形容词谓语句后边带状态补语时,它前边的“很”也不能再出现。这些是由于目的语负迁移造成的。

[了]

1)从前我每星期都看[了]一个电影。

2)50年代每到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举行[了]游行。

3)我是一个星期以前来[了]的北京。

4)我们是在广场上看见[了]他的。

例(1)(2)都是表示过去发生的经常性行为。例(3)(4)是用“是??的”结构强调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句子,动词后边都一定不能用“了”,学生在这里用“了”,一是不了解“了”的性质和用法,过度泛化了“了”的使用规则;二是把英语一般过去时态的用法套用在“了”上,造成了偏误。

8、去年暑假我没回国了。偏误分析。

“没”副词,表示没完成。“了”表示完成了。矛盾。

“把” 字句

1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 “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

例如:我们一定要把海河治好。 = 治理海河+海河好了

孩子吃糖把牙吃坏了。 = 吃糖+压坏了

2“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示由于某种动作或原因的影响而产生某种结果或状态。

例如:你把房间收拾一下吧 ! = 收拾房间 +房间状态

他把盘子端着。 = 端盘子+端着状态

特点:

1谓语不能是简单形式: 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

(1)带补语: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2)带宾语:把老虎打断了一条腿。

(3)带状语:把毛衣王包里塞 。

(4)带动态助词:把茶喝了。

(5)动词重叠:把情况说说。

(6)动补型双音节词:不要把直线延长。/把战线扩大。

2“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 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会 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

(1)可以说:把那支铅笔给我。

(2)不能说:把一支铅笔给我。

如果用无定的、泛指的词语,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

(3)不能把真理看成谬误。

(4)把一天当做两天用。

3.构成“把”字句的动词一般应该有较强的动作性,能够带表示结果的补语或宾语。没有处置义的动词比较少见。

例如:只把目录看了一遍。

什么是“被”字句:

1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

2它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

特点

1、谓语不能是简单形式

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

1带补语:苹果被大风吹掉了。 2带宾语:西瓜被切成四块。

2“被”字句的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

---可以说:那支铅笔被我弄断了。

---不能说:一支铅笔被我弄断了

3能愿动词、否定词、时间词作状语,只能置于“被”字前。

---一切丑恶的现象应该被消

---他没有被困难吓倒。

---这件事已经被人传出去了。

----他大概让朋友留下吃午饭了。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区别:

1.从概念上,如果我们用“甲”代表施事,用“乙”代表受事,“把”字句的格式是“甲把乙怎么样”;而“被”字句的格式是“乙被甲怎么样”。“把”字句的主语是施事,而 “被”字句的主语是受事,当然表义相同也可以互换。

2.从表达意思上,“把”有处置的意味,即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对“把”所带词语施加影响,使其发生某种变化或产生某种结果或处于某种状态。“被”往往说明主语有什么遭遇,也就是说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对主语不利或有所害,或主语不愿、不乐意、不愉快。

常用能愿动词的区别

1. 表示某人的一种主观意愿,用“会”。如:你放心,明天我会准时来。

2.表示估计的时候,一般用“会”。明天会下雪?这不可能吧!

3.表示某人有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但技能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宾语前有一数量),用“能”。

她一次能喝十瓶啤酒!

4.表示某种原有的能力得到恢复,也用“能”。我的腿伤好了,又能踢足球了!

5.在某种客观条件下,有条件做某事,一般用“能”。

6.表示某事物有某种用途,用“能”。如:鸡蛋清能美容。

7.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前面可以用“能”,构成“能+动+得+补语”的格式。如:这些馒头我一个人能吃得完。

8.“不会游泳”和“不能游泳”都可以说。但是,“不会”可以理解为某人没有这个能力,“不能”可以理解为客观条件不允许。如:最近他出车祸摔断了胳膊,不能游泳了

简单趋向补语

汉语志愿者面试总结

汉语志愿者面试总结

离合词

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指一种集词法与句法于一体的,其内部语素可离可合的,中间可插入某些成分进行扩展的特殊语言现象。

“我头发长了,请您帮我理发吧。”(愿意理发)

“我头发又不长,理什么发啊。”(不愿意理发)

1.汉语动词重叠表示的意思

我想看看你的照片。的“看看”根据说话人的意志,“看”的时间也许长,也许短。时间的长短主要由“我”来定。

2.汉语的动词重叠表示“少量、轻微、婉转”等意思

3祈使句里为什么常用动词重叠

麻烦你帮我开开窗户。

对外汉语教学几个基本环节

1、 组织教学。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做好上课的思想准备。

2、 复习检查。本环节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得反馈信息,督促学生课外的复习,

为下一个环节打好基础。

3、 讲解新课。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新课的内容涉及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和课文、练习等等。

4、 总结新课。这一环节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主要是对新课的语言点加以归纳总结。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由教师进行条理分明的总结,强调本课的重点、难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一种是让学生回忆总结,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提醒和概括。

5、 布置作业。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但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督促学生及时复

习预习、保证教学进度和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最早论述“文化”的典籍是《周易?贲》,而“文化”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 》一书。

2. 中国历史准确纪年开始于西周( )元年,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

3. 中国古代的祭祀以天地的仪式以( )最为重要。

4.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 )和唐长安城。

5. “开一代诗风”的中国新诗奠基作是以郭沫若的《 》为代表的。

6. ( )年,“中华民国”成立,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 佛教是在( )(填朝代)年间传入中国的。

8. “五四”运动高举的两大旗帜是( )和科学。

9. 对联是由古代的“( )”演变而来的。

10. 《 》是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传教士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于公元16世纪来到澳门。

11. 被称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交流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 )的海路。

12. 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 )。

13. 全国人大于( )年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国于19xx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14. 黄河是中国第2大河,但水量却只居第( )位。

15. 中国共 产 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

16. ( )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17. 到( )年,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的宏伟目标。

18. ( )是目前我国唯一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大学。

19. 19xx年9月,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正式出版。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 下列属于道家的观点的是( )。

A.仁者,人也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无为而无不为 D.修身,治国,平天下

2. 车的发明者是( )。

A.神农氏 B.轩辕氏 C.伏羲氏 D.有巢氏

3.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约在( )代。

A.唐代 B.宋代 C.汉代 D.明代

4.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5. 下列景点中,在山西省的世界文化遗产是( )。

A.龙门石窟 B.云岗石窟 C.敦煌莫高窟 D.麦积山石窟

6. 鲁迅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集( )。

A.《呐喊》 B.《朝花夕拾》 C.《彷徨》 D.《故事新编》

7. 认为自己“功高三皇,德迈五帝”而将三皇五帝合并成“皇帝”的是(

A.周文王 B.秦王赢政 C.汉武帝 D.汉高祖

8. 漏壶是我国古代用来计量( )的工具。

A.时间 B.长度 C.重量 D.体积

9. “道统”的思想是( )提出的。

A.孟子 B.董仲舒 C.韩愈 D.朱熹

10. 骈体文的全盛时代在( )。

A.南北朝 B.东汉 C.隋唐 D.宋明

11. “金达莱”这词是从( )借来的。

A.越南语 B.蒙古语 C.维吾尔语 D.朝鲜语

)说的。。 )

12. 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是画家( )的杰作。

A.任伯年 B.张择端 C.徐悲鸿 D.吴道子

13. 我国最早出现的园林属于( )

A、寺庙园林 B、私宅园林 C、公共园林 D、皇家园林

14. 我国民间三大传统节日除春节、中秋节外还有( )

A、元宵节 B、清明节 C、重阳节 D、端午节

15. 以《三都赋》赢得“洛阳纸贵”声誉者是晋代文学家( )

A.陆机 B.左思 C.潘岳 D.张衡

16. 流芳百世的《兰亭序》是著名书法家( )的作品

A、王羲之 B、柳公权 C、颜真卿 D、王献之

17. 茅盾的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合称( )

A、“农村三部曲”B、“激流三部曲” C、“蚀三部曲” D、“人生三部曲”

18. 魏晋之际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史称( )

A、建安文学 B、正始文学 C、元嘉文学 D、永明文学

19. “临川四梦”的作者是( )

A、王安石 B、关汉卿 C、汤显祖 D、沈璟

20. 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 " 仰韶文化 " 通常又被称作 ( )

A. 彩陶文化 B. 黑陶文化 C. 岳石文化 D. 红山文化

21. 中国大陆的东部与南部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其中 为中国的内海。(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22. 中国的矿产资源中, 供需缺口较大。( )

A.煤 B. 石墨 C.金刚石 D.稀土

23. 是中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权力机关。(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 人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中央军委

24. “冀”是 省的简称。( )

A.山西 B.江西 C.辽宁 D.河北

25. 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

A.苗族 B.壮族 C.藏族 D.蒙古族

26. 中国是一个多党派的国家。除了的中国共 产 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这些民主党派是 。( )

A.反对党 B.在野党 C.参政党 D.执政党

2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 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

A.市场 B.中央政府 C.地方政府 D.国有企业

28. 到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5%,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

A.2000 B.2001 C.2002 D.2003

29.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HSK主干考试?( )

A.HSK(基础) B. HSK(初中等) C. HSK(高等) D. HSK(少儿)

30. 由朱熹整理而成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中庸》与《__________》。

A.尚书 B.尔雅 C.春秋 D.大学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丝绸之路:

2. 鸦片战争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 可持续发展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变迁。

2、简述先秦诸子中最主要的四个思想派别及其代表人物与主张

五、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30分)

辨析下面案例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王小燕大学毕业后来到美国纽约,在一家跨国制造公司里从事文秘工作。她的同事玛丽是美国人,也做文秘工作。公司的总经理叫约翰,是美国人;副总经理叫王强,是五年前从上海来纽约工作的,现在还

是单身。

王小燕进入公司后,工作非常努力,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随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却让她很困惑。有一次,约翰和王强出席一个朋友举办的聚会。王强就邀请王小燕一起去。王小燕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于是很爽快地答应了。她又问王强:“玛丽也一起去吗?”王强笑了笑:“她是不会去的,约翰也没邀请她。”王小燕觉得很奇怪,但也没多问什么。

这时候正是12月中旬,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就要到了。约翰决定带点礼物给那个朋友,王强把这件事交给王小燕去办。王小燕兴冲冲地跑到商场买了一件价值500美元的礼物,并用装饰有圣诞老人图案的包装纸包装好,拿回了公司。没想到王强看了之后,立即告诉她,礼物太贵了,应该退掉买一件比较便宜的,而且要用不同的纸来包装,不能带有圣诞老人的图案。王小燕觉得很奇怪,像约翰这样的有钱人,为什么舍不得送贵重的礼物给朋友呢?而且包装纸又有什么问题呢?不过她还是按照王强的吩咐重新买了一件礼物。

到了聚会的现场,王小燕觉得有点失望,因为主人准备的食物非常简单,也没有人和她多说话。她甚至都没吃到任何东西,回家后她不得不吃方便面填饱肚子。她很不理解,为什么美国人招待客人一点都不热情。

王小燕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每天都会主动向经理询问有哪些事情需要自己去做。如果经理要开会,王小燕都会事先把相关文件全部准备好。可她发现,玛丽的工作态度很不积极,除了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玛丽从来不会主动找事做,也不为老板准备会议材料和讲话稿。这也让她非常纳闷。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王小燕和玛丽渐渐熟悉起来,并成为朋友。有一次,王小燕遇到了突发事件,急需一笔钱。于是她向玛丽借2000美元。让她感到意外的是,玛丽似乎对此很不高兴。尽管王小燕半个月后就把钱还给了玛丽,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再也没有恢复到以前那样。

问题:

1、王强为什么会说玛丽是不会去的?

2、王小燕第一次买的礼物有什么问题?王强为什么告诉她礼物太贵了?

3、王小燕为什么对聚会感到失望?

4、玛丽的工作态度不积极的原因是什么?

5、玛丽为什么对借钱给王小燕很不高兴?

中国文化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说苑》

2. 封禅

3. 隋大兴城

4. 女神

5. 1912

6. 东汉

7. 民主

8. 桃符

9. 马克波罗游记,利马窦

10. 印度洋

二、选择题

C B A B C D B A D A D B D D B A C B C A

三、解词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18世纪末,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毒害中

国人民,引起清政府财政困难。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次年6月,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战场主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以三元里人民为代表的沿海沿江人民,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对内排斥抵抗派,破坏和镇压人民的抗英斗争;对外妥协求和,使战争遭到失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丝绸之路: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亦多通过此路交流其他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新疆天山北面的通道及伊犁河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 诗经: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约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近500年间305篇作品。它在先秦只称“诗”,或举其成数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尊其为“经”,故称《诗经》。

四、论述题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概貌

商周 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 军功、俸禄制

汉 举荐(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注:汉以前,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往往是临时的和随意的,未形成明确的制度。所以,商周战国与秦可以不加论述。

(一)汉字的结构分析可分为两种类型,各是什么?举例说明。(3分)

汉字的结构形式可分为两种:独体和合体。象形、指事字多是独体字;会意、形声字多是合体字。如:日、月、上、下是独体字,景、岩、江、河是合体字。

(二)什么是“永”字八法?(3分)

现代汉字笔形主要可分为横、竖(ㄧ)、撇(丿)、点(、)捺(ㄟ)、挑、钩、折八种,书法上用“永”字作为代表概括这八种主要笔形,因此有“永字八法”之说。

(三)写出下列汉字的笔顺。(2分)

好: 撇点,撇,横,横钩,弯钩,横。

晚: 竖,横折,横,横,撇,横折撇,竖,横折,横,撇,竖弯钩。

(四) 给下列词语中斜体的字注音(用汉语拼音方案)。(2分)

漂浮 piāofú 漂洗 piǎoxǐ 和平 h?pínɡ 附和 fùh? ......

1.普通话的声母共有多少个?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类?请举例说明。(6分)

普通话的声母共有21个,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七类,即双唇音b、p、m;唇齿音f;舌尖前音z、c、s;舌尖中音d、t、n、l;舌尖后音zh、ch、sh、r;舌面音j、q、x;舌根音ɡ、k、h。

2.给下列词语填上正确的汉字,并给所填的字注音。(4分)

如:兴高(采)(cǎi)烈

(1) 飞扬(跋)(bá)扈 (2)既往不(咎)(jiù)(3) 直(截)(ji?)了当 (4)情不自(禁)(jīn)

3.辨析下列两组词的意义和用法

(1)再 又

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用于未实现的,“又”用于已实现的:

再唱一个(待重复,还没有唱)

又唱一个(已重复,唱了)

(2)兴趣 乐趣

兴趣:喜好的情绪。包含、发出兴趣的主体是人。

乐趣:使人感到快乐的意味。包含、发出乐趣的主体是人所从事的事。

5.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10分)

(1)他把这些酒能喝得完。

1.语序不当。助动词“能”应当放在“把”字前面。2.“能”后面是动作、行为的结果,结果补语不应当带有“得”。可改为“他能把这些酒喝完”。

(2)我的同屋去上海要见面他的朋友。

1.语序不当。副词“要”应当放在动宾短语“去上海”的前面作状语。

2.“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应当用介词加上“见面”的对象,作为“见面”的状语。可改为“我的同屋要去上海和他的朋友见面。”

(3)妈妈今天一点儿感冒,不上班。

由于缺少谓语中心语造成谓语残缺。缺动词“有”,因此整个句子就不通。应该在“一点儿”前面加上“有”才对。

(4)在国庆节时候,我打算了到香港去旅行。

1.“国庆节”是名词,不经常和“时候”组合,因此应当在它后面加一个助词“的”,使它成为修饰语,和“时候”构成偏正式词组。

2.“了”字误用。“我打算到香港去旅行”是连谓句,连动句中的“了”一般用在后一动词之后。可改为“在国庆节的时候,我打算到香港去旅行了。”

(5)我们要关于考试的问题讨论。

语序不当。“关于考试的问题”是“讨论”的宾语,应当放在动语“讨论”的后面。可改为“我们要讨论关于考试的问题。”

2.写出下列词语的拼音(用汉语拼音方案)(4分)

(1)西安 xī’ān (2)回流 huíliú

(3)因为 yīnweì (4)篝火 gōuhuǒ

3.词语辨析。(每题2分,共8分)

(1)“我一定常常来”一句中的“常常”能不能换作“往往”,为什么?

“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

(2)“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好”一句中的“所有”能不能换作“一切”,为什么?

不能。“所有”着重指一定范围内某种事物的全部数量,“一切”必指某种事物所包含的全部类别。“所有问题”指的是特定的数量;“一切问题”指的是各种各样的问题。

(3)“天色逐渐地昏暗起来”一句中的“逐渐”能不能换作“逐步”,为什么?

自然而然的变化一般用“逐渐”,有意识而又有步骤的变化用“逐步”。“逐渐”可修饰形容词,“逐步”不能。

(4)“他从来不贪小便宜”一句中的“从来”换作“历来”好不好,为什么?

“从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如此,多用于否定句。“历来”用法基本上与 “从来”相同,但“历来”多用于书面,而且不用于否定句。否定句用“从来”。

3.修改病句并说明理由。(10分)

(1)来中国以前,我从来不用过筷子。

“没有(没)”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此句叙述的是过去的客观事实,因此,应改为“来中国以前,我从来没有(没)用过筷子。”

(2)我的同屋毕业大学以后打算结婚一个中国姑娘。

1.语序不当。“毕业大学”应当改为“大学毕业”。

2.及物动词“结婚”不能带宾语,应当用介词加上“结婚”的对象,作为“结婚”的状语。可改为“我的同屋大学毕业以后打算跟一个中国姑娘结婚。”

(3)沈阳的冬天比北京冷极了,而哈尔滨的冬天比沈阳很冷。

补语使用不当。用“比”的比较句,可以接“更??”或“??得多”,而不能接形容词的比较级或最高级。可以改为“沈阳的冬天比北京冷得多,而哈尔滨的冬天比沈阳更冷。”

(4)安娜的舞跳得很好,大家请她再跳一个,她就再跳了一个。

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用于未实现的,“又”用于已实现的。“再跳一个”表示动作待重复;“又跳了一个”表示动作已重复。

(5)尽管学习怎么忙,他每天还是坚持体育锻炼。

连词使用不当。“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可以改为“不管学习怎么忙,他每天还是坚持体育锻炼。”

1.写出下列词语的拼音(用汉语拼音方案)。(6分)

(1)平安pínɡ’an (4)酝酿yùnniànɡ

(2)亲家qìnɡjiaɑ (5)凤凰f?nɡhuánɡ

(3)天津tiānjīn (6)一会儿yīhuìr

4.按示例写出下列各字的笔顺和笔画。(3分)

(示例:太,一 ナ 大 太)

(1)张——横折,横,竖折折勾,撇,横,竖提,捺。

(2)鸟——撇,横折钩,点,竖折折勾,横。

(3)每——撇,横,竖折,横折钩,横,点,点。

(4)妈——撇点,撇,横,横折,竖折折钩,横。

(5)级——撇折,撇折,提,撇,横折折撇,捺。

(6)饥——撇,横钩,竖提,撇,横折弯钩。

3.词语辨析。(8分)

(1)“他用感激的目光望着这些中国朋友”一句中“感激”能不能换作“感谢”?为什么?

“感激”不能换作“感谢”,因为“感激”是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人产生好感;“感谢”是用言语行动表示感激。

(2)“小王走得很匆忙,连照相机也忘了带去了”一句中的“匆忙”能不能换作“急忙”?为什么? “匆忙”不能换作“急忙”,因为“匆忙”可以作补语,“急忙”则只能作状语。

(3)“大家请安娜找王老师谈话,说明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一句中“谈话”用得恰当不恰当?为什么? 不恰当,因为“找??谈话”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应当改为下级对上级的“向??反映情况”。

(4)“他在这里曾经学过半年汉语了,现在还想延长半年”一句中“曾经”应该用什么词替换才对?为什么?

“曾经”应该用“已经”替换才对。因为:一,“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二,“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一、语音部分(15分)

1.写出下列词语的拼音(用汉语拼音方案)。(4分)

(1) 轮回 (2) 冰球

(3) 骄傲 (4) 欣赏

[答案] (1)轮回 lúnhuí (2)冰球 bīngqiú

(3)骄傲和jiāo’ào (4)欣赏xīnshǎng

3.词语辩析。(每题2分,共10分)

(1)“他这次不及格决不是偶然的,因为他平时就不用功”一句中的“偶然”能不能换作“偶尔”?为什么?

[答案] 不能。“偶尔”是副词,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其他句子成分。

[评分标准] 每句2分,判断能否替换0.5分,说明原因1.5分。

[解析]略。

(2)“他对于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一句中的“对于”能不能换作“关于”?

为什么?

[答案] 不能。“关于”不能位于主语之后。 ,

[评分标准] 同(1)题。

[解析] 略。

(3)“关于当前的物价”这一标题中的“关于”能不能换作“对于”?为什么?

[答案] 不能。“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不能做标题。

[评分标准] 同(1)题。

[解析]注意,要区分“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与包含有“对于”的偏正短语。前者如“对于当前的物价”,是不能做标题的;而后者如“对于当前物价的看法”,则可以做标题。两者是不同的结构,前者是“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后者是由“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充当定语的偏正短语。

(4)“你喜欢喝茶还是喝咖啡”一句中的“还是”能不能换作“或者”?为什么?

[答案] 不能。“还是”用于选择疑问句,“或者”用于陈述句而不用于选择疑问句。

[评分标准] 同(1)题。

[解析] 略。

(5)“你呆会儿再来吧,人家正忙着呢”一句中的“人家”能不能换作“我”?为什么?

[答案] 可以。因为代词“人家”在不同的语境可以指代不同的对象,本句中的“人家”指的就是 “我”(说话人)。

[评分标准] 同(1)题。

[解析] 略。

一、语音部分(15分)

1.写出下列词语的拼音(用汉语拼音方案)。(4分)

(1)蜿蜒wānyán(2)照片儿zhàopiànr(3)扫帚sàozhou(4)空额k?ng’?

4.词语辨析。(8分)

(1) “今天我终于认清了你的丑恶面目”中“面目”能否换作“面貌”?为什么?

“面目”不能换作“面貌”。因为在包含对人的评价时,“面目”含有贬义,“面貌”是中性词。

(2) “如果一个家庭一个月节约1吨水的话,那么全国几亿个家庭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吨水呢”中的“多少”能否换作“几”?为什么?

“多少”不能换作“几”。因为“多少”可以指较大的数目,而“几”所指的数限于二至九。

(3)“经过周密的论证,我坚定地认为他的结论是正确的”中的“认为”能否换作“以为”?为什么? “认为”不能换作“以为”。因为“认为”、“以为”都可以表示判断,但“以为”的语气较轻。“认为”只用于正面的论断,“以为”多用于与事实不符的论断。

(4)“她能打字,一分钟能打八、九十个字”中的两个“能”是否可以换成“会”?为什么?

前一个“能”可以换成“会”,表示具备某种能力;后一个“能”不可以换成“会”,因为表示达到某种效率,只能用“能”,不能用“会”。

一、 语音部分(15分)

1.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写出拼音(4分)

(1)我们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Wǒmen qù Tiān’ānm?n guǎngchǎng kàn shēngqí。

(2)留学生要提高运用汉语的水平。Liúxu?shēng yào tígāo yùny?ng hànyǔ de shuǐpíng。

3.词语辨析(8分)

(1)“大家请他再唱一个,他就又唱了一个。”中“再”和“又”的位置是否能够互换,为什么?

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用于未实现的,“又”用于已实现的。“再唱一个”表示动作待重复;“又唱了一个”表示动作已重复。

(2)欢迎你以后常常来母校看看。”中的“常常”是否可以用“往往”来替代,为什么?

“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

(3)“情况很复杂,你的想法未免过于简单了。”中的“未免”能否用“难免”来替代,为什么?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难免”则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因

此,不能换用。

(4)“看到这次冠军非自己莫属,王平不免有些飘飘然。”中的“不免”是否可以用“难免”来替代,为什么?

不能。“不免”是禁不住的意思,有主观放纵的意思。“难免”是客观条件限制,主观控制不住而出现。

(一)、教学语法类:

1、“我去年留学在北京”对吗,为什么?

2、给学生讲解“什么”这个语法点(重要)

3、“理发”能说成“理了一次发”,但是“汇报”不能说成“汇了一次报”,为什么?(离合词,重要) “理发”是离合词,可以拆分可以合用。离合词在汉语里自成一类,例如“吃饭”也是离合词。

4、讲解“把”字句(非常重要)

5、讲解“被”字句(非常重要)

6、解释什么是变调

7、“明天无论刮风,我们都要去学校。”对吗?为什么。

8、去年暑假我没回国了。偏误分析。

“没”副词,表示没完成。“了”表示完成了。矛盾。

9、“发现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什么意思?

这题考的是歧义分析。

10、讲解“一……就”句式。(重要)

1.一下课就去吃饭。时间紧接着先后发生

2.我一看书就睡着了。原因--结果

注意:此结构有两种语义联系,不少老师漏掉第二种

11、“红的包”对吗?怎么解释?

考查“的”字做结构助词的用法,何时用何时不用。一般应该说“红包”,除非用了对举的修辞手法:“红的包,绿的伞”。

12、老师说话一点快。偏误分析。

考“一点”修饰形容词放的位置,还可以对比分析“一点”、“有点”。“一点”可以放在否定句中。

13、“鸡不吃了”的语义和结构解释。

两种理解:鸡不吃食了、人不吃鸡了。化解歧义需要语境。

14、那时我没有工作,每天都玩过。偏误分析。

考查“过”的用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