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院》范文

2018届高一作文讲评材料

从逻辑角度看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

高一(1) 章舒辰

从数学逻辑的角度上看,丙做了一次很好的证明。对于这件事情,你要证明你没有精神病,那就要表现得像个正常人,这是最恰当的证明思路。丙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行为是“不是精神病”的充分条件。但是甲和乙的逻辑都出现了错误,他们的行为并非“不是精神病”的充分条件。

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要解决问题就要抓住问题的核心,用恰当的逻辑去思考如何解决,最后要确保你的方法能够实现问题的“充分条件”。

我们来看看甲的问题在哪里。“讲真理的人不会被当成精神病”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成立的,但甲此时此刻在精神病院中。他与人没有正常的交流和相处,那他这样做就适得其反了。也就是说,其实真正成立的是“讲真理且能与人正常交流的人不是精神病”,而甲忽视了第二个条件。在精神病院这个环境中,与人正常交流这个条件就变得尤其重要。所以他实现的其实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他失败了。

现在再来看乙,乙连思路都没有,那就决定了他成功的概率很小。如果在一般情况下,也许人们会觉得他是个知识渊博的人,但是在精神病院里,这简直就是精神病发作嘛!可见甲和乙还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没有考虑环境,或者说问题的大背景。

在精神病院中,要出去的充分条件是“表现得像个正常人”,而不是你表现得多么与众不同。丙对此非常明白,他找到了这个最重要的条件,自然就会成功,这是他冷静思考后的结果。 我们看到,要想解决问题要这样做:先冷静思考,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这个思路的逻辑应该是正确的,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它应该是问题的“充分条件”。另外不要忘记问题的大背景,要有大局观。

很多人说理科学那么深在生活中根本用不到,那么去学了干嘛?事实上,理科能带给我们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如何去解决问题。人生中会碰到大大小小的很多问题,学会如何解决问题绝对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一种思维习惯,它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知识,也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同时能让我们能解决问题。

希望我们都能像丙一样能自己解决问题,甚至能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最后有能力的话也许能为社会为人类去解决问题。

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

高一(2) 谢元

当我读到这则“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的小故事时,甲和乙屁股挨针的结局让我不禁开怀一笑,而乙平平淡淡、乏陈可述的行为却发人深思。

1

我开始设想,如果被误送进精神病院的人是我,我又会如何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呢?思来想去,我觉得我大概会抓住院长背上十几二十首故事,算上十七八道数学题,抑或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地仰天长啸:“我不是精神病人!”然后被护士在屁股上扎上一针。因为这些我认为“正常”的行为,在精神病院这样一个“不正常”的地方,尤其是我自身被他人定义为“不正常”的时候,反而是精神病的最佳罪证,并且会为我赢得一支镇静剂。文中的甲、乙亦是如此,他们过于急切地想证明自己,冲动且盲目地重复着他们眼中对于“正常人”的定义,显得偏执而疯狂,简直像个地地道道的精神病人。我敢打赌,如果您被一个人缠住被迫听他说了14次“地球是圆的”或是南太平洋所有岛国领袖的名字时,您一定会当即打电话把他送去宛平南路600号的。

相反,丙则显得平静而理智,他正常地作息、平常地对待别人,他做了一切精神病医生认为“正常人”应该做的事,并且平和地等了28天,他成功地得到了释放,还拯救了那两个被重点监护的可怜蛋。

在我看来,丙实在是太过聪明和理智,简直超越了常人。他不急不躁,站在精神病院方的角度分析了他的处境,他清醒地意识到院方只会释放他们眼中的正常人。而在那些阅尽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精神病人的医生眼中,正常人无非就是该吃就吃、该睡就睡的人,而不是那些讲着真理或是社会知识极其丰富的人。丙满足了他们的期望,所以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竟能问倒那么多人,这其中竟也包括在“旦旦中学”念书的我,值得反省。我想,凡事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千万不能偏执地按着自身认为正确的想法一意孤行,必须分析自己当下的处境,揣摩别人的想法,辩证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这世上本就没有对与错,也没有绝对的“正常人”与“精神病人”,但我认为,能符合以上处事方法的,总可以被定义为“正常人”,正如那个聪明的丙一样。

托这则故事的福,我在自己的臆想中当了一回精神病,希望以后我永远是个“正常人”。

生命不需要证明

高一(3)班 曾宇琛

课上,老师在讲运用黄金分割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我的心思却难以集中,同桌新买的手表不见了,一口咬定贼是我,一状告到教务处,招来老师轮番的审讯。谈不上忐忑或愤怒,只是不耐烦极了,我镇定危坐只字不言:“清白是不需要证明的。”

这是在许多电影里出现过的庭审场景,被告人闭口不言,他受到第五修正案的保护。“如果无法证明一个人有罪,就必须还给他绝对的清白。”而被告人是不需要证明些什么的。

我,由于不合作态度被罚留堂。走出校门时,天色渐晚了。转弯,我来到自己常去的唱片出租店,还了到期的,再想借些新的。

从书包中拿出“披头士”的《Help》,再看看封面上身穿蓝色蝙蝠衫,动作各异的四人,几度不舍。黑暗时期的他们陷入毒品、官司等各种风波中,甚至有人大呼:“别让我们的孩子看到他们的样子,他们的音乐真是垃圾。”然后,披头士就这样突然的解散了,一如他们当初突然成立时引起的轩然大波。没有对反抗者的回应,也没有对自己音乐的证明。

而许许多多年后,他们会成为中国一名中学生的挚爱,会让世界都为之而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保罗·麦卡那利压轴演唱《Yesterday》,全场合唱,盛况空前。谁还在意过去的骂名, 2

在意他们的低谷多么不堪。成功是不需要证明的。

听到了老板的催促:“赶快,我们就要打烊了。”我如梦初醒,环视四周,新歌推荐上尽是些靓丽的面孔,想到当今贵圈奇闻满天飞,各种撞衫、撞名、撞脸的艺人,让人难以看出个黑白分明来。只是一味想证明自己,曝光在公众视野中,终究什么也留不下。我轻声叹了口气,又续借了它。

走出店门,看到街上各种霓虹灯纷繁。这条街,一半是老店,一半是新铺子。而两者着实是很好分辨的,年代旧些的店用的是稀有气体填充的白炽灯,那些新进的铺子就都改装成LED的了。今天再一见,发现有些老店也换用了新产品。

霓虹灯是从不顾谁比谁亮的,甚至邻家铺子间的两盏灯也从来不会去证明自己的美丽。她是发光给自己看的,由始至终。没换掉的灯,还发着原本的光彩,多少年了,好似时光从未来过。而换掉的灯呢?那就是人的所为了。美是不需要证明的。

生需要证明吗?死需要证明吗?眼为视而生,你只因你而在。

想起一个论题:怎么在精神病医院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你无需重复常识,也无需证明什么身份地位,就像平常一样生活,只要你知道你是,,你同时便也证明了这一点。

次日,同桌说表是他在实验室里了,向我道歉。我以笑回应。手头试卷上的证明题很难,我却松了口气。

反正,生命是不需要证明的。

真假疲劳

高一(4 ) 周夷

“真作假时假亦真。”《红楼梦》里的一番话把目光变得更虚妄。究竟什么是保持清醒的良药,得以走出病房,再见阳光?

材料中的故事向我的内心发问:如果这精神病院的范围扩大,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过是病床号的不同,会是什么场景?世界即病房。我们的交流都是病友互探,职业皆为角色扮演。这时候再看看那些七点档的新闻:讲真理的各位——不过是患上狂热的说服癖;聪明的各位——不过是苦于智慧的疯子。他们依然身陷顽疾,什么才是避开荒唐的曲径?这是材料留下的疑问。

让我们先来想想每天入睡前的场景:失眠者总是费力地暗示自己将入睡。以至微握拳头暗暗用力,在这其中自缚,结局总是彻夜无眠。不妨反思,那些酣然入梦乡的好时候是怎么被促成?答案总在“不知不觉”四个字里。我们在不知不觉里得以入睡,得以呼吸,完成病房里那个终级的证明:即你我尚且“正常”。

“无心插柳”换一夜好梦,无意证明才有永远的真。某位如淡定的丙,他的成功出逃就因无意。在真真假假的判断里,顺应自然者,往往从容不迫地出院。

而这偌大世界,当所有人各自摆出一道道论点论据来验明正身,无意证明的人还有另一份伟大特质:永远自信永远坚定。

“我”相信“我”不是患者中的一员,可以自顾地留在一隅等待。而那些敲打着高墙,费力论证的人,难道不是自信心的殆尽,转而用叫嚷来补足?

3

海明威说“我们在生命的前几年学会说话,用一生余下的时间学会闭嘴。”这个学会安静的过程有几多漫长艰难,应该是难于保持自我信心,它常常在人群里泯灭。

杜绝故意,保持自信——当正常人落入疯子的泥淖,这品质是前来营救的磐石。而琐碎生活里,被视为疯子的机会不常有,被误解的情况则稀松平常。那些优秀品质同样适用,助你我捱过大大小小的风波。

再读“真作假时假亦真,”再设这世界成为病房。判定身边人的真假正常太难,守住自己的清醒已经不易。当真实者的证明动作太大,同样损耗我对他的热情。这个假设“世界即病房”的念头如此激进,届时我不敢再断言谁共谁的真或假。

??

可是如果有某位如丙,我只愿与他交谈。

证明你是正常人

高一(4) 陆怡然

“假如很不幸地,你被当成精神病并且被逮进了精神病院,你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是正常人呢?”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由得愣住了。的确,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正常人,正如每个人都知道“一加一等于二”这个公理一样,但是将 “我是正常人”这一事实证明却和证明公理一样,令人毫无头绪,感觉无从下手。或许,如果真的面临这种窘境,我也会像文中的甲和乙一样试图用知识来说服护理人员吧。

然而,当阅读了丙看似简单却蕴含哲理的方法后,我才豁然明白在精神病医院,护理人员早已看遍各种形态古怪之人,一味地讲述真理只会让护理人员相信那也是有精神疾病的人,就像电视剧中醉汉大叫着“我没醉!”的桥段一样吧。而在精神病院最缺少的,偏偏就是正常生活的人—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相信这或许是医院对精神病人判定的基本方法。因此,将身处精神病院的困境忘却,继续保持自己正常的生活状态,让护理人员看到他们心目中正常人的标准,才是早日脱身的最好方法。

再次深思这篇初看匪夷所思的文章,我终于明白,丙之所以能最早脱身,便是因为他没有被层层假象迷惑,他看透了护理人员的侧重点不在于真理,不在于社会学,而在于正常生活。不禁想到了妈妈常说,她听过的一些讲座中,有时候演讲者忽视了演讲的对象,没有侧重点,事无巨细地将所有有关内容都放进了幻灯片,一些与听众毫不相关,不用了解的事情也都在幻灯片中,既耗费了制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听的人还找不到重点,跟不上思路,可谓是事倍功半;更甚者找错了方向,辛辛苦苦地做好了的幻灯片并无用武之地,或者只能使演讲的对象更加迷茫而已。

由此看来,找清楚与自己交流或是打交道的对象所关注的和希望从自己这里得到的信息到底是什么还真是很重要,毕竟,只有看清楚了对方的目的,才能更高效地解决事情,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纠结于自认为很重要却其实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双方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再想想文中的那个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但是在乍看到这个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不知不觉被引入了“证明我的智商和才华”的歧途中,只有那些真正看破了问题本质的人,才能得到答案。在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其实很多,丙的所作告诉我们,只要明白自己要达到的到底是什么效 4

果,对方的目的和侧重点到底是什么,这类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

想明白这一点,每个人,其实都可以不费丝毫力气证明自己就是正常人。

“正常”并不简单

高一(7) 徐湛

被当作精神病送进精神病院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样的问题看似无稽之谈,因为我们遇上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 但我们有必要思考由此引发的另一个问题:你该如何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

正常不等于学识与才华。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可以评定一个人的智商与受教育程度,为一个正常的人锦上添花,使之变得完美、绚丽,我们敬仰这类人。但它绝不能因此而被称为人格完善。它好似一笔鲜明的颜料点缀在一张名为人格的画纸上,但如若没有清晰明朗的线稿,这一抹色彩,纵然再美,也只是犹如调色盘中的杂乱无章。

正常,意味着应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与个人素质--它是一个基本人格的组成,是名为人格的画纸上硬朗明晰的线条,是人类高于别的生命体的原因所在。

个人的修养与素质体现在两个方面--道德方面与智慧方面。

道德上的修养,体现于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间。礼貌待人,举止儒雅,是人们自古强调的美德,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故事中的丙能够成功逃脱精神病院,离不开他对这一点的认识。

智慧上的修养,是人格的美化与升级,它体现在一个人的处世待人接物上。它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也不等同于一篇满分的作文。它表现为一个人在面对大事时冷静沉着,面对琐事时仔细认真,困境中机智应对,灵活变通。故事中的甲、乙看似学识渊博,却未能活学活用,将知识有效地转变为智慧,因而无法走出精神病院。而丙沉着冷静,从容地找出应对困境的最佳方案。

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像故事中的主角那样遭遇困境,但我们有必要定下心来思考:知识的积蓄是否真那么重要,是否值得当作人生的追求?十年寒窗,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考试,完成各类知识的积累,我们是否已有足够的修养和素质?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能否理解智慧,并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还是会像故事中甲、乙所表现的那样,丢掉了智慧,丢掉了自己?

最后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

被当作精神病送进精神病院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或许会自豪我是一个正常人。

但更多的可能性是,怀疑自己到底是否够格做一个正常人。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