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宏村写生实习报告

皖南建筑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皖南古老徽派建筑,增加自己对建筑风格的了解,提高自己的水粉水平和色彩风景的表现知识,掌握一定的色彩风景表现技法,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实习主要内容

以徽派建筑为主的速写写生和色彩写生

实习总结

前段时间有幸到了皖南,去领略了一下徽派建筑的特别之处,我将对我所了解到的一些知识和查阅相关资料而整理出以下内容。

皖南的建筑风格由于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其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她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式,与大自然保持和谐。而作为徽州建筑艺术典范的“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据资料显示,早在明清时期,徽商凭借木材、茶叶、盐业等的垄断经营,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再加上徽商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徽商是官、贾、儒三位一体。而徽商还乡后以雅、文、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因此徽州经济的繁荣大大推近了徽州建筑的全面昌盛,从而使之成为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徽派建筑明显不同与其他的民居建筑,黑与白是徽派建筑外观仅有的两种颜色,尽管白色的墙面已经斑驳沧桑,与黑色的对比已不再强烈,但几十里外远观宏村村落,黑白相间,在群山暗青色背景下,任然是耀眼的淡雅,宛如神话一般。走进村庄,那高耸的马头墙,据说是防火用的,所以也叫防火墙,更让人体会到这些百年老屋过去的荣耀;古老的村子小巷子非常的多,错综复杂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广场,建筑的大门,室内的厅堂等,这些人们的视线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点装饰。

门楼是徽派建筑格式一大特色。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磺,都是外八字形状的。当然,做官人家的门楼与商人家的门楼都很气派,但是也有细节的不同,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这种居宅往往很 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 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 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在室内顶部露出一片长方形的空白天际,天井不仅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而且是人们的共享空间,人们可以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雨水通过天井流入厅堂,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不仅如此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中有隔扇,有卧室 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 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条环板,裙板,格芯条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胜,斜方块,席纹等),圆形(圆镜,月牙,古钱,扇面等),字形(十字,亚字,田字,工字等),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鹿,桃表示等。格窗还采用蒙纱绸绢,糊彩纸,编竹帘等方法,增加室内透光。

  

牌楼也是皖南建筑的一大特色,我以西递的牌楼为代表做简单介绍,西递牌楼建于明朝万历六年,即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余年。牌楼高12米,宽9.55米,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结构,通体用的是质地坚腻的“黟县青”黑色大理石。牌楼底座有四只高3.5米的石狮,石狮呈俯冲姿势,造型生动、威猛传神。为国内罕见。1990年,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见到此造型后,点头赞叹说:“我见过许多造型迥异石狮,但是这样作俯冲倒立状的石狮,却是第一次见到。”从建筑学角度看,这种狮头朝下,造成重心下移的倒立石狮,是两根正柱的支撑,对于高耸的牌楼,它起着一种稳定的功能。牌楼一楼月梁,刻有精美古朴的浮雕,正中额坊刻成“五狮戏绣球”,两侧额坊分别雕有凤凰、麒麟、梅花鹿。梁柱间,用石雕斗拱承托,两侧嵌以石雕花窗。二楼横梁西向,刻有“胶州刺史”,横梁东向,刻有“荆藩首相”;三楼轴线上刻有“恩荣”两字,两旁衬以花盘浮雕,显示牌楼的建造,是皇帝的宠幸与恩赐。牌楼四根石柱,东西两面,共有12个穿榫,立着中国神话传说的“八仙”与四位文臣、武将的雕塑。奇怪的是,四位凡夫俗子的文臣武将,竟立于八位仙风道骨的神仙之上,据说,那是胡文光以此昭示后人,“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此为上策。但如果不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则不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谋求生存。

皖南各个村落的水系也是经过特殊设计的,一般是根据村子的地理位置和具有的先天条件来设计的,以宏村的水系特点做剖析。这里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因为以前宏村的房屋以木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所以易招致火灾,因此发达的水系为防止火势蔓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为硕大木料,且注重装饰,一般施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文。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皖南古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超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且雕刻技艺精湛,题材众多,手法多样,极富装饰效果。

 
  徽州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碉楼精湛,不论是村落的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与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砖雕、石雕、木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皖南一行让我了解到了我国建筑的多元化,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文化正是由这些建筑的瑰宝来体现。虽然这次第一次实地考察,但是却给我留下了深深地印象,为我以后在建筑实地考察和以后的学习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第二篇:安徽宏村西递写生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姓    名:冯梦龙

           班    级:环艺101

           学    号:201005014120

                         

实习时间:20##年3月20日——20##年3月30日

实习地点:安徽西递、宏村等

实习形式:采风、写生实习

实习目的:通过采风与写生,提高同学们对建筑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从自然风土人情中悟建筑文化。

一、皖南印象

    皖南山区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

皖南古村落位于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江西婺源)境内,西递和宏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处古民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村中自古尊儒术、重教化,文风昌盛,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现象,如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二、徽派建筑基本概况

1、徽派建筑概况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是我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徽州建筑艺术的典范。与现在的建筑分类相对应分属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标志性或纪念性建筑。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2、西递宏村概况   

    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祏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四面环山,两条溪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整个村庄呈“船形”。村落以一条纵向的道路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和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现有居民1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313年),它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如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月沼)称为牛胃,一条400余米长的溪水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溪水土架起四座森桥,称为“牛脚”,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改善了环境。现存明清时期建筑137幢,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三、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

(一)、古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

1、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 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2、青砖黛瓦、高墙小窗、流檐翘角、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

3、徽州民居的外观明朗,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整个宅居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过厢组成长方形平面双楼层的内向小型三(或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倚山傍水,讲究风水价值。其四周青砖高墙围护,鱼鳞青瓦覆盖。房屋除大门外,只在二楼向外的墙壁上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徽州民居内部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   

4、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二)、古祠堂建筑的主要特点

祠堂是祭祀祖宗先贤、新年谒祖、举行庆典、执行族规、嘉奖子孙,宴请功名成就者等诸事举行的庙堂。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以显示家族昌盛,人丁兴旺。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门槛外,大门两侧各有一面雕刻精美的石鼓或石镜,一般宗祠门外立石鼓,支祠门外立石镜,显示等级区别和宗法森严。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

   

(三)、古牌坊建筑的主要特点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以才入仕”者代不乏人,为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表彰宦绩政声、孝子义士、节妇烈女,徽州人多采用“立牌坊”的办法以传显荣光。朝中官僚显贵,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

         

古牌坊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每一块梁枋,每一件镶嵌都合乎力度,在建造上讲究选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坊型制不一,有“楼脊式“,“冲天柱”式;有方形四柱、八柱,也有“一字型”单门和三门的;有遍饰雕刻、工致华丽,也有平琢浑磨、不事雕饰的,其排列有纵列七道、四道,也有三座横列一排。

结语

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它不矫饰造作,师法自然,顺乎形势,不趋时势,不务时兴,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淳朴古素,所谓自然古朴;含隐蓄秀,凝重孤峭,典正雅致,庄重高洁,不染尘俗,所谓隐僻典雅。

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其之所以获得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徽州山高路险,溪水回环,故虽曲径通幽,富柳暗花明之趣,但却寂寥清僻、闭塞偏远。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
    在我看来,这样的采风与写生对我们的人生真算得上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通过实习,加强我们对事物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从自然风土人情中悟建筑文化,从民俗民风中感知“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的重要,从地域特色感知自然色彩,从大自然中领悟色彩的光与色的变化与魅力, 同时写生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永远珍藏于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