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文档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1+1+1>3

邱丽娜

20xx年12月

1

1+1+1>3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一杯清茶,一缕暖阳,一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摆在我的办公桌旁,轻启扉页,书香四溢。淡黄的背景,精彩的文例顷刻映入眼帘。

逐字读来,每一篇文例都值得细细体味。尤其是读到是“皮匠还是和尚”谈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一节时,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的六年级组,我们年级组共有29人,由老中青三个层次的教师组成,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既有植根于教学的教育精英,又有善于管理的业务骨干,可谓是人才济济。如果这29人是各自为战,推卸责任的“挑水和尚”,那么年级组工作将无法开展,六年级的教学也会陷入泥潭。值得称赞的是,这是一个有实力,有合力,有干劲的大集体,这个集体充分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工作作风。做到了1+1+1>3。

马克思说过:“12个人在144小时的总劳动日中共同劳动,比12个孤立的劳动者各做12小时,或一个劳动者每日做12小时连续做12日,会供给一个更大得多的总生产物。”这就是社会助长现象,是指由于同伴在场,自己的行为就有所提高,所以一个人单独做一项工作,不如一群人一起做同样的工作效率高。我们六年级组的工作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不仅能充分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能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及时且深入的讨论。

那日,办公室老师在研讨中发现,周一早晨年级组例会时,学生自主早读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且只有一位年级组长巡视,各班早 2

读状况参差不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一位老师提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给学生报报听写,每一名学生都有事干,纪律自然就好了,而且早读的时效性也能得到提高。立刻,就有一位老师想到,可以充分利用六年级广播的优势,统一报听写,还利于各班进度的统一。方案一提出,大家的讨论热情更为高涨,你一言我一句,精彩实用的点子在交流中不断呈现。讨论如何及时反馈,如何指导订正,如何抓差补缺,一系列的问题都在交流中逐渐完善起来。制定了每班成立批改小组,利用早晨时间及时批改出来,中午将满分人数和不及格的学生名单交到教研组长卢卉老师处,再由卢老师利用广播在年级组公示,以增强班级荣誉感和班级间的竞争力,放学后,再按班级顺序由相应班级的语文老师,将不合格的同学留下来,再次报也造成相同的内容,以起到夯实基础、抓差补缺的作用,这一系列的操作方案。

按照商讨出的这一方案,语文组率先示范,英语组和数学组争相效仿。我们又在年级组会议中发挥集体合力,细化操作办法,经过商定:周一练英语,周三报语文,周四做数学。如果遇到雨雪天气,将不占用早读时间,而用早操时间来开展学习活动。

每到集中训练的那个早读,走进教室总能看到同学们早已打开书本,在领读员的带领下开始了紧张的复习。阳光照耀下,那一张张紧绷的小脸,一双双专注的眼睛,都充满着对这一集体训练的期待和对不断进步的向往。

这一活动在年级组老师的群策群力之下,已开展一段时间,教师 3

准备充分,学生积极性高,家长主动配合,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是这29位教师充分发挥合力,使1+1+1>3,才有了这创新的工作方法,才有了六年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一段文例,一种思想,一个教育理念从此扎根于心上,教书育人,实践运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将常置于我的案旁。阳光明媚,清茶飘香,学习在继续,心灵在丰富……

4

 

第二篇:《怎么看到怎么办》读后感文档

《怎么看到怎么办》读后感

前几天学校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这本书,这本书直接面对热点问题、富有时代气息,真是一本好书。通过集中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这本书紧扣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8个热点难点问题,用群众的通俗语言阐述理论,用生动鲜活的事例讲述问题,似家人谈心,亲切自然,如沐春风,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学习中得到理论的熏陶、政策的解读、智慧的启迪。这本书真是理论宣传的成功之作,也是我们学习政策的良师益友。

2、这本书能够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国情,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书中涉及的收入分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是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是“成长中的烦恼”。这些问题的集中凸显,说明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说明我们正面临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这需要我们在看到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而不盲目乐观、奋发有为而不动摇懈怠。

3、这本书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关键是要弄清楚“怎么看”、“怎么办”。《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一书,通过深入浅出地阐释和解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全面准确地回答了这些

问题。从普通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问题,到大学生就业、“民工娃”上学问题,再到涉及全局的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用百姓话语娓娓道来。阅读这一篇篇文字,字里行间能看到一种真诚的态度,一种宝贵的勇气,一种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情怀,能深切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切和温暖,清晰地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和前景。

总体来说,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来,更加自觉地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贡献智慧和力量很有教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