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前言
a.剖面测制的目的;
b.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
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b.地层描述;
c.岩浆岩及脉岩描述;
d.构造;
e.矿产(应详述);
f.新进展、新发现和新见解。
(3)存在问题。
(二)质量要求
1.文字记录质量
(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概念清楚、字迹清楚。
(3)分层合理,各层之间接触关系叙述清楚。
(4)岩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
(5)蚀变与矿化、岩(矿)脉、构造和化石等特征描述详尽。
(6)各种产状数据齐全、准确、有代表性。
2.剖面图质量
(1)比例尺和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内容齐全、图面整洁、字迹清晰、花纹美观。
(2)剖面起点、终点和工程位置、地质界线及各种数据准确,按比例尺要求地质体和重要地质现象无遗漏,各种构造要素表示合理。剖面图与平面图吻合,与文字记录相符。
(3)柱状图内容齐全,层序合理,厚度准确,文字综述合理简练,化石书写正确。
3.控制程度
露头(天然和人工)点密度符合有关标准(相应比例尺)的要求。
4.采样质量
(1)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其鉴定样品采集系统有代表性,专门样品采取的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采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标本规格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3)按有关标准要求完成采样编录,标本样品位置和编号在文字记录和有关图、表中注记清晰,无误无漏。
5.室内整理
(1)逐日整理野外现场编录资料(含标本和样品)。
(2)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注记、补正文字记录。
(3)文、图按有关规定要求及时整饰着墨,每一剖面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
二、1:10000地质填图
(一)工作方法
1.1:10000地质草测采用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进行。观测点插统一编号的小红旗作标记,点线密度不作具体要求,地质点密度为18-20个/km2,以能合理控制主要地质体为目的。对矿化、构造蚀变带等重要地段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密,以准确反映其特征。
2.观测点用半仪器法(结合GPS)交汇于手图上,并按观测点的地质意义实地勾绘成图,在地质、构造线转弯处要定点控制。
3.填图中,对较难辩认的岩石、矿石及其它构造现象须及时采集标本进行鉴定或研究,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应做素描或照相。
4.对重要的地质体、构造、接触带、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等须沿走向追索,必要时采用槽探工程予以揭露。
5.填图时,对大于10米的地质体应标绘于图上,对小于10米具有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6.地质观察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
观察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重点突出,充分收集第一性资料。
其内容及格式如下:
(1).点号:DXXX
(2).点位:利用测量控制点后方交绘。
(3).点义:如岩性控制点、岩性分界点、矿化点、构造控制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4).岩性描述:岩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颗粒大小、形状、含量。地质构造、矿化、蚀变、地貌特征等。
(5).标本及样品编号。
(6).路线地质:各地质点间的路线地质均应认真细致观察,做好路线地质记录,对一些小的地质体及矿化、蚀变现象均应有所反映。
7.地质点的分布应均匀地布设,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野外记录要求单点描述,不得合并。
8.每天外业工作结束后,须及时校对记录和手图,对采取的各种样品及时核对、登记外送,完成手图着墨、转点以及野外记录本中所有数据的着墨工作。
9.要加强野外手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清图的日常整理,及时着墨。同时,要在地质图上编绘主要地质剖面图。
10.要加强地质填图的室内整理工做,特别是文字记录补正、图件整饰着墨等。
11.编写地质填图总结。
其内容如下:
(1).概况
a.目的任务
b.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
c.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d.完成实物工作量
(2).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3).测区地质
a.地质
b.构造
c.岩浆岩
d.变质岩
e.围岩蚀变
f.矿床
(4).结语
a.主要成果
b.存在问题
c.进一步工作建议
(二)地质填图质量
1.野外地质记录质量

(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概念清楚、字迹清晰。

(3).岩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

(4).蚀变与矿化、岩(矿)脉、构造和化石等特征描述详尽。

(5).各种产状数据齐全、准确,有代表性。

(6).接触关系等重要地质现象绘制必要的素描图,并作详细记录。有50%以上露头点的路线应作信手剖面。文图相符,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7).路线地质记录连续,界线点控制准确,重要地质现象有详细记录。
2.野外手图质量

(1).内容齐全、准确,并与文字记录相符。

(2).图面整洁、字迹清楚。
3.采样质量

(1).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其鉴定样品齐全,专门样品采取的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采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标本规格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3)按有关标准要求完成采样编录,标本、样品位置和编号在文字记录和有关图、表中注记清晰,无误无漏。
4.实际材料图质量
(1)比例尺和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图面整洁,字迹清晰。
(2)图面表示内容齐全,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实际材料图与手图相符,与文字记录一致。
(3)图面地质体间结构合理,代号齐全正确,地质体和地质界线控制程度达到有关标准或设计的要求。
5.室内整理情况
(1)逐日整理野外现场编录资料(含标本和样品),及时编写路线地质小结和转绘实际材料图。
(2)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注记、补正文字记录。
(3)文、图按有关规定要求整饰着墨,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
三、应提交的地质资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地质剖面记录本
实测地质剖面图
地质填图记录薄
1:10000地质图(手图、清图)及实际材料图
岩矿样登记薄、送样单、鉴定成果
基岩光谱样登记薄、送样单、成果表

地质填图之我见


地质图图是地质找矿的重要手段。地质填图分为矿区地质填图和矿床地质填图,它们的目的和要求是不一样的。
矿区地质填图根据不同勘查阶段的目的任务,进行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其质量要求按相应比例尺地质填图规范执行。(地形)地质图比例一般为(1: 5 000)~(1: 25 000)。进行矿区地质填图,应大致查明普查区内的地层、岩性、厚度、产状和分布等;大致查明较大的褶皱、断裂和破碎带的分布、规模和产状;大致查明侵入岩或喷发岩的种类、数量、形态和分布;
矿床地质填图:矿床地形地质图是以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填制而成的。对矿体分布地段和重要地质界线必须用工程揭露控制,所有地表工程均须用全仪器法测定位置。勘查线剖面必须实测。对区内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床(体),应大致查明其地表分布、数量、厚度、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大致了解矿床(体)氧化带发育情况;矿床地质填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500)~(1∶2 000)。
根据这一要求,地质图图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实测地质(地层)剖面的基本要求。
实测地质(地层)剖面是地质测量的基础。在野外首先要通过踏查,选择露头好、构造清楚的地段作为实测剖面的地点,必要时要用探矿工程揭露。实测地质(地层)剖面,其目的就是了解地质体的特征,划分和确定填图单元,建立地层柱状。实测地质剖面主要内容应包括: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厚度、产状及分层界线;古生物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矿石(脉)名称、岩性、穿插关系及分层界线、产状、厚(宽)度;地质体及地质构造和构造要素、接触关系。
实测地质剖面的测量方法可采用罗盘和手持GPS测量。在实测前应进行踏查,统一所有编录人员的认识,统一野外命名。
实测剖面的关键是必须穿过区内所有地层,主要构造线,主要岩浆岩,初步确定含矿层位的特征和厚度,划分和确定填图单元,建立地层柱状。

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

地质点的密度。

不仅密度要达到,地质点一定要定在线上,点距要合理,图上应保证1~1.5cm的点距。

拐点必须控制。

编录(记录)内容必须齐全。
编录内容:点号、位置、露头、路线地质、岩石名称、岩石特征;古生物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矿石(脉)名称、岩性、穿插关系及分层界线、产状、厚(宽)度;地质体及地质构造、接触关系以及在纵横方向上的变化。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矿物岩石标本,必要时应采集化石及其它标本和样品并记录在册。
具体原始编录格式见如下:
地质观测点的观测记录内容:
矿区名称点号点性
位置路线
地质描述:(岩石及地层特征,岩石名称、岩石性质、层位及产状包括出露特点、风化程度、周围地貌;构造特征,节理、褶曲、断裂要素及其力学性质;矿体特征,矿体(层)空间位置及形态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产状,矿石特征)
本点与其它观测点的关系
采取标本的记录。
摄影或素描图。
日期记录人
监理中注意路线地质、构造要素、产状、矿物百分含量。强调照片和素描。

质量体系及检查点
地质填图必须有检查的,比例满足百分之十。强调自检、互检、技术负责的抽检,填写质量检查卡。

勘查线剖面的要求。
勘查线剖面必须实测,野外验收前必须完成勘查线剖面制图,提交正式勘查线剖面图。一般比例尺为1:2000~1:1000。

 

第二篇:地质填图实习规范

地质学系人材培养基地野外教学要求

 

一、总则

地质科学是研究现今地球状态、反演地球历史过程、探究未来发展变化的科学,它以实践性强和探索性强为突出特点,应该说,实践是地质科学认识的源泉、创新的先导。野外地质教学是地质系学生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重要必修课程,它的意义在于:①野外教学是对自然天成的野外各种客观地质观象的实际观察、分析、研究的过程,远比书本知识丰富多采。该过程开拓了视野、活跃了思想,既是课堂理性化、抽象化教学内容的直接实践过程,也是野外地质方法的学习训练过程;②野外教学打破了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和课程体系,使不同课程内容自然交融互相关联,为学生提供了客观了解不同地质作用造成的复杂地质观象自然配置组合的状态,也为了解自然状态的和谐统一性、作用过程的相关性、差异性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天然实验室”;③野外教学过程中,综合地质现象的观察和不同认识、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多学科交叉综合思维、培养正确的地球科学思维观、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④野外教学过程也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的过程,面对自然状态千姿百态的区域地质现象,必竟有无穷无尽的新意和思考,必将激发学生提出与书本不同、与教师不同,甚至与权威不同的新思想、新见解。可见,建立科学合理的野外教学体系不仅使现地球科学这一大学科自身课程间的交叉综合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实现基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

由于地球科学研究对象物质组成的复杂性、形成时间的长期性和分布空间的宠大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实验性的经验科学。地球经历了46亿的沧桑巨变,客观认识地球,依据残缺不全的历史痕迹恢复几十亿年海陆变迁的地史过程,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积累,需要理性思维、科学的综合和想象力,才能超越感性经验而实现理性的升华。建立科学、完善的野外教学体系,就是要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按照基地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地按排野外教学活动。

1.一年级野外认识教学实习 

选择秦皇岛地区作为实习基地,一方面让学生对地球科学有一个初步感性认识,并熟知野外各种地质现象,基本掌握认识、记录、描述地质现象的方法,学会使用地形图、地质图以及罗盘仪等地质工具;另一方面直接观察、了解海洋及海洋地质作用。

2.二年级野外基本能力和工作方法教学实习 

以汉中梁山为实习基地,该基地是扬子地层区的典型代表之一,发育震旦系和古生界的巨厚海相沉积地层系统,具有地层出露全、构造简单、古生物丰富的特点,该实习基地是对二年级学生实施野外地质技能的全面训练,使其掌握野外剖面实测编制、野外地质填图、资料整理、绘制图件和编写地质报告的方法与技能和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程序,从而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基础。

3.三年级区域地质多学科交叉综合教学和思维方法训练实习 

本次实习是在三年级学生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已经学习,并有了一、二年级野外工作基本训练之后,选择鄂尔多斯盆地和秦岭造山带作为实习基地,实施以跨单元区域地质调研和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研究探讨区域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为目的的综合教学训练。该基地跨越鄂尔多斯盆地、渭河地堑和秦岭造山带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不仅有各具特色的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而且发育有不同几何学特征、不同深度层次、不同动力学特征的构造变形以及类型多样、成因不同的矿产资源,还有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和完整的黄土剖面,同时兼具跨地域的人文、地理、生态环境。为盆-山结合、多学科综合教学实习提供了必备条件。实习基地的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是我系长期科学研究的重点地区。既涉及基础地质研究,又涉及能源、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研究。不仅能胜任单科的理论、方法的野外教学,又能完成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实践,因此具有带动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沉积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以及石油地质和环境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联合教学的条件。能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及综合思维与创新意识。三年级的野外教学,通过区域地质观察和形成演化的综合分析,完成了课堂单科独进课程的全面交叉融合,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训练。

二、教材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实习阶段的教学要求,建立科学的由浅入深,相互配合、多种方式的野外实习指导教材是实现野外教学目标的关键。一年级秦皇岛的野外认知教学,已正式出版的实习指导书,以浅显易懂的地质介绍,为学生提供了打开地质学之门的钥匙。二年级的《梁山地质》教学指导书和配套的《沧海桑田话梁山》录象教材,不仅以典型海相沉积地层系统和丰富多采的古生物化石及简单清晰的构造面貌的全面介绍,为学生深入了解地质学提供了范例,而且教学指导书中野外工作方法的详细说明,又为学生提供了野外基本方法训练的指导,而《沧海桑田话梁山》录相片,又从视、听角度全面揭示梁山的地质发展历史,并介绍了汉中地区丰富的人文历史。

三年级的“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区域地质综合教学实习,因其跨越不同地质构造单元,涉及了大时空的区域地质结构、构造的复杂性和形成演化的多期性,认知难度大,因此建立录相教材、教学指导书和多媒体教材配套的教学“套餐”,为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提供了必要条件。录相教材《秦岭造山带及相邻地块的地质特征和形成演化》充分发挥视听效果,全面介绍实习地不同构造单元的地质关系、地质特征和地质演化,使学生对实习地从整体上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多媒体教材采集了野外观察路线和解剖区段典型而丰富的各种地质现象以及前人已取得的地质成果,构成本区区域地质的“信息库”,以便充分发挥多媒体反复可视的特点,让学生在室内情况下,反复重现野外地质现象、反复思考、反复认识,加深对野外现象代表地质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单元地质特征横向对比的基础。使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库,开发信息资源。根据本次教学具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教学指导书《鄂尔多斯盆地与秦岭造山带地质特征比较其形成演化》专门编写了区域地质研究思维方法论的内容,为学生科学思维提高了理论指导、以便达到启迪创新性的目的,该教材以构造为主线,综合沉积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对区域地质特征和构造演化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分析的和探讨。

三、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是能否达到野外教学预定目标的关键环节,在选择既有多学科教学和科研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有责任心的教师队伍基础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按年级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野外教学 

①学生实习设计  不同年级野外实习之前,需做野外实习设计,针对实习内容和实习要求,收集资料,阅读教材,在初步了解区域地质的基础上,编写实习设计。②在二、三年级尤其是三年级的野外教学过程中,根据实习基地区域露头特点、地层连续性、岩石类型和组合的相关性,构造组合和层次的差异性,野外教学采取了以主干剖面地质观察研究为主,辅助剖面和典型区段地质解析为辅的点一线一面配合的区域地质调研。主干剖面保证了对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地表地质特点及其时、空相关性的全面的、宏观的理解和认识;辅助剖面一方面补充因露头限制的缺憾,另一方面则弥补了由地质作用的特殊性造成的地质现象的差异。典型区段的地质解剖是依据对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作用等深入研究的需要,选择露头好、现象好的典型区段,进行以不同学科理论的方法实践为主要目的观察和研究,以达到野外方法的提高,并提供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三年级野外教学中已选择的区段包括陆相、海相沉积,陆相、海相重力流沉积,沉积岩区构造、变质岩及其构造、稳定地块区构造和造山带构造,侵入岩结构构造等。③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野外教学过程坚持自始自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启发式教学。无论在剖面地质观察和典型区段地质解析过程中,均采用四段式教学,既每到一观察点或区段,教师首先依据本区段地质特点及相邻区的相互关系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包括就事论事由表及里的直观问题和跨单元由此及彼的抽象问题提供思考;其次由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在观察过程中或与同学、或与教师相互讨论;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也可向教师提问),自由发言(也可指定发言)、讨论,尤其鼓励自由讨论并引导讨论;最后由教师或指定学生作总结发言。由于野外地质观象的复杂性和由现今观察到的现象来解释其形成过程的多解性,因此引导讨论,鼓励提倡讨论是我们在野外教学中特别重视的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观察研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激发独立思考、创造性的思维。针对这一点我们刻意选择了观察点具体问题的讨论和区域性复杂问题的综合讨论,并提供了已有的不同学术观点。在提供不同观点,引导讨论过程中,我们并不看重学生所得结论,而重视学生在争论过程中有据、有理进行科学的思考和分析,并鼓励学生提出有创见的新认识。④为保证教学质量,规定每天野外工作有小结,不同构造单元野外教学结束有总结。总结内容包括:弄清观察剖面或解剖区段所在区域背景及地质特征,分析时空的相关性与差异性;清理、核对野外记录、剖面图、素描图、统计数据、样品等;对比不同构造单元或不同观察点的地质特征;小结或总结收获或存在问题。通过总结,加深印象,并为下步实习打好基础。

2.室内总结 

室内总结是培养学生对野外工作的全面整理、归纳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过程,也是对区域地质时空演变动态的思考分析,理性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过程,最后以完成地质报告为终结。但不同年级有不同要求,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室内总结除全面整理、归纳野外观察、研究资料外,收集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弥补野外工作之不足,并增强对区域地质结构的宏观认识,加深对主要构造边界和特殊地质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为训练学生归纳、总结、升华的基本能力,并提供初步科研能力的训练,除编写区域地质研究综合总结报告外,同时要求每人写一篇专题论文,专题论文的选题不作限定,按学生野外观察中对问题的思考自己确定。因此,该计划在野外教学之前学生就已了解,并在实习过程中注意选题,并重视收集野外素材。

地质学系学生地质认识实习规范

一、教学思想

   野外地质实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现场教学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素质培养与业务教育的结合、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是野外地质实习的最重要内容。秦皇岛地质实习对于我系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地质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地质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短期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质学原理》和《地形地质测量》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通过秦皇岛地质实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在野外观察、认识、记录、描述地质现象的方法,熟练掌握罗盘仪等地质工具的使用,熟悉地形图的使用和判读知识,初步了解分析地质问题的一般方法,掌握信手地质剖面图的制作方法。从而使学生的野外地质工作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专业思想进一步巩固,为今后的地质工作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法

    课内外总学时:3周

    野外地质现场教学:12天

    实习地室内辅助教学:2天

    实习总结报告编写和考核:3天

    路途(往返):4天

三、考试方式

    1、编写实习总结报告

    2、验收野外记录及相关图件

    3、理论考试(口试)

四、教学内容

    秦皇岛地质实习总体应完成以下实习任务:

1、由老至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矿产,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

2、初步掌握工作区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及其特征与鉴别标志。

3、观察区内向斜构造和主要断裂构造及其鉴别特征和依据,弄清柳江向斜、柳江盆地及柳江向斜盆地的内涵。

4、沿大石河和北戴河海滨观察外动力地质作用,重点是河流与海洋的地质作用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通过观察分析,逐步确立海陆变迁、地壳演化的基本概念。

5、熟练掌握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利用罗盘仪测量地层产状要素及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

6、组织有关专业讲座,组织学生游览地质名胜,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秦皇岛地质实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师准备、预习阶段;第二阶段为实习的主要阶段,按教学计划和要求对各观察点、观察剖面或研究区进行观察、描述、地质测量等项内容;第三阶段为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考核阶段。

   (一)、教师准备、预习阶段

    秦皇岛地质实习原则上要求参与教师提前3天赴实习地进行前期预习、踏勘,目的是统一、协调地质认识,规范教学内容和工作方法。踏堪内容主要应包括:

1、实习区人文、地理概况。

2、实习区地形、地貌特征,典型地形、地物标志。

3、实习区高程范围,磁偏角大小及统一校正罗盘磁偏角的方法。

4、亮甲山、大石河地形地质测量实习点位置,实习观察的核心内容。

5、张崖子-东部落、东部落-潮水峪、石门寨-瓦家山地质路线总导线方位,起点、终点及各观察点准确点位、高程及点间高程差值。各剖面线起点、终点及各观察点的详细观察描述内容及点间地层、岩性变化情况。地质信手剖面图的制作方法和规范。

6、山神庙-义院口地质剖面起点、终点位置及剖面观察和教学内容。

7、大石河-261高地学生自测剖面的起点、终点及各分层点位置,剖面线穿越的地层层序、岩性变化及主要岩性段厚度变化情况,并统一自测剖面的验收标准。

   (二)、实习阶段

    实习阶段应完成野外教学和室内讲授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根据实习区具体情况,原则上要求实习队在实习期间安排以下几次室内教学内容(2天):

1、实习区人文、地理概况,地形地貌特征;实习区磁偏角大小及罗盘的磁偏角统一校正。地形图判读,定向、定位、定点的核心内容。

2、实习区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地质发展简史,地层层序及其变化规律和识别标志。

3、实习区主要岩石类型及其野外识别标志。

4、河流与海洋地质作用的核心内容。

    秦皇岛地质实习野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形地质测量实习(大石河、亮甲山地区)(2-3天)

    内容:①罗盘的使用方法(地质罗盘仪的构造,罗盘仪的校正,罗盘仪的应用,岩层走向、倾向、倾角的测量;仰角、俯角的测量;测定方位,定水平线,以及罗盘仪的维修与保养等)。②GPS的基本原理、使用与操作方法简介。③地形图的判读,准确定向及定点的方法(罗盘定向:利用地形地物定向,利用直长物定向,利用太阳和时表粗略定向;目估法定点,截距法定点,截线法定点,交会法定点)。④地形图草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张崖子-东部落地质剖面(1天)

       该剖面要求详细观察、描述、记录,并完成一张地质信手剖面图。

   3、东部落-潮水峪地质剖面(1天)

      该剖面要求详细观察、描述、记录,并完成一张地质信手剖面图。

4、石门寨-瓦家山地质剖面(1天)

       该剖面要求详细观察、描述、记录,并完成一张地质信手剖面图。

5、山神庙-义院口地质剖面(1天)

       该剖面要求详细观察、描述、记录,但不要求制作地质信手剖面图。

6、大石河河流地质作用观察(1天)

       内容:河流地质作用基本要点,河谷、河床、河漫滩、心滩、蛇曲、阶地等相关地质内容的观察与描述。

7、大石河-261高地学生自测剖面(1天)

       该剖面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观察描述内容,并独立完成一张符合规范的地质剖面图。

8、大石河岩石矿物综合训练(1天)

       利用大石河河床砾石进行常见岩石、矿物识别训练。根据实习队实际情况,可要求学生从砾石中鉴别出不少于5种的岩石类型,并描述其岩石特征。

9、北戴河海滨地质路线I(1天)

       观察、描述海洋地质作用的有关内容。

10、北戴河海滨地质路线II(1天)

       观察、描述海洋地质作用的有关内容。

  (三)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考核阶段(3天)

1、整理、清绘张崖子-东部落、东部落-潮水峪、石门寨-瓦家山、大石河-261高地等四张地质剖面图。

2、编写实习总结报告

3、理论考试:本次实习可在实习结束前,根据实习队具体情况安排一次理论考试,建议采用口试的方式。由教师集体讨论,厘定10-20个题目(如罗盘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实习区主要地层层序,实习区主要岩石类型及其鉴别标志等),然后分组考试。

五、秦皇岛地质实习规范

    根据历年来秦皇岛实习队的具体情况,为了在野外记录、地形图标注、剖面图制作、总结报告的编写四个方面统一认识、统一标准,建议实习队采用以下统一规范:

   (一)、野外记录

    野外记录是地质工作最主要的第一手资料,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规范进行。具体记录格式举例如下:

―――――――――――――――――――――

日期:20##年6月4日(星期四),睛转多云

地点:秦皇岛石门寨地区

任务:青白口群下马岭组至下寒武统馒头组地质观察

路线:张崖子至东部落西山路线(1)

                                    No.1

点位:………………………………………

点性:………………………………………

点述:………………………………………

点间:………………………………………

                                   No.2

                          (依次类推)

―――――――――――――――――――――

    记录需采用铅笔(最好是2H铅笔),不得使用油笔、钢笔等其它笔种记录。野外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可将记录有错的内容划去,再将正确的内容写在空白处。不允许随意撕毁记录本插页,应严格保持记录本的原有状态。

   (二)、地形图标注

    地形图属国家机密,应妥善保存,不得丢失。实习结束后,统一交实习队验收,并由实习队统一决定处理方式。

    本次实习期间,地形图上应标注如下内容:

(1)张崖子-东部落、东部落-潮水峪、石门寨-瓦家山、大石河-261高地四条地质剖面的总导线,总导线方位。

(2)四条剖面线的起点、终点以及全剖分层点的准确点位、点号。

(3)各分层点(含剖面线起点和终点)的高程值。

(4)地层产状测定值及测定位置。

(5)特殊地质现象出露位置等。

(6)根据实习过程中具体情况,教师要求标注的内容。

地形图的标注一律使用铅笔,具体要求与野外记录相同。

   (三)、剖面图的制作

    本次实习要求完成张崖子-东部落、东部落-潮水峪、石门寨-瓦家山、大石河-261高地四条地质剖面图,并包括野外成图和室内清绘两部分。

(1)野外成图

 ①剖面图比例尺及分层标准。本次实习需完成的四张剖面图采用统一的比例尺和分层标准,具体如下:

张崖子-东部落地质信手剖面图:水平比例尺1:10000,垂直比例尺1:5000;地层划分至“组”。

东部落-潮水峪地质信手剖面图:水平比例尺1:10000,垂直比例尺1:10000;地层划分至“统”。

石门寨-瓦家山地质信手剖面图:水平比例尺1:10000,垂直比例尺1:5000;地层划分至“系”。

大石河-261高地地质信手剖面图:水平比例尺1:10000,垂直比例尺1:10000;地层划分至“系”。

②剖面图制作方法:秦皇岛地质实习采用拉长的野外信手地质剖面。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确定总导线方位(若总导线方位在0~180度之间,则剖面图应自左向右画;若总导线方位在180~360度之间,则剖面图应自右向左画)→在地形图上确定起点(No.1)的准确点位,读出高程值;观察描述该点地质内容,测定岩层产状→展开野外记录本的厘米纸插页(采用卧排的形式),在厘米纸正上方居中位置标明“石门寨地区XXX-XXX地质信手剖面图”以及水平数字比例尺(如1:10000或1:5000等)→在厘米纸左侧(或右侧,视总导线方位而定)第一条竖线从上往下1/3的位置定一点,此即为剖面起点(No.1)→向上引一虚线,标明起点地名→使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出岩层线(线段长为2厘米,并采用真倾角,本次实习不作视倾角换算)→标出地层产状值→由No.1向前,观察描述点间内容。特别注意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变化、主要岩性段相对厚度、岩层产状变化等内容→到达分层点,即No.2→按照No.1的要求,完成No.2的全部观察描述内容,测定岩层产状,在地形图上读出No.2高程值,用直尺或有刻度的三角板量出No.1-No.2的图上距离,计算No.1-No.2间高程差→以No.1-No.2的图上距离经比例尺换算后作为剖面图上No.1-No.2之间的水平距离;以No.1-No.2之间的高程差经比例尺换算后作为No.1与No.2之间的高差,在剖面图上定出No.2→用一条平滑的曲线连接No.1与No.2,即为剖面图No.1-No.2地形线→画出No.2岩层线,标注产状→填充No.1-No.2之间的岩性符号(若为侵入岩,则只标上岩性符号即可;若为沉积岩或成层的火山岩、变质岩,则需画上岩性线。岩性线长为2厘米,线与线间宽为2毫米;然后按实习指导书附录,填充标准岩性符号)→向前观察点间内容→到达No.3点…………依次类推→完成整个剖面。

③秦皇岛地质实习要求野外成图。学生完成的剖面图总长度应与地形图上No.1-No.2,No.2-No.3,No.3-No.4……………………No.m-1 -No.m(终点)等数条线段类加总长度(经比例尺换算后)基本一致。

④秦皇岛地质实习的剖面图属信手剖面,不严格约束不同岩性段的厚度,但学生在制作剖面并标注岩性符号时,应充分考虑点间的岩性变化及相对厚度。剖面图应与实际地质情况概念上基本一致。

   (2)室内清绘

    秦皇岛地质实习要求学生在实习总结报告中附入上述四条清绘的地质剖面图。采用B5幅面的厘米纸,卧排居中(如果剖面长度超过B5幅面,可平移至同一页下部或移至另一页)。清绘图仅仅是在野外图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化,其地质内容应与野外记录本上的图件基本一致,不得在室内对野外图件进行随意修改或抄袭教材。清绘图基本规范如下:

 ①图名及数字水平比例尺位于正上方,居中。

 ②剖面图位于正中,居中。

 ③垂直线段比例尺位于剖面起点一端(建议标注海拔高程)。

 ④总导线方位标于剖面起点段上方。箭头方向指示剖面前进方向。

 ⑤岩性线长度2厘米,岩性线间宽度2毫米;分层界线长3厘米;产状标注横线长1.5厘米,竖线长度自定(以图面整洁、美观为准)。

 ⑥岩性符号和地层代号参照实习指导书。

 ⑦线段水平比例尺位于剖面图正下方,居中。

 ⑧图例位于右下侧。图例自左至右按顺序排列。排列顺序为:沉积岩类→变质岩类→火成岩类→其它。

a.沉积岩类按由粗→细的排列顺序(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页岩→化学沉积岩)。

b.变质岩排列顺序(略)。

c.火成岩排列顺序为:喷出岩类(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侵入岩类(深成、中深成→浅成、超浅成→脉岩类)。

d.其它图例:包括整合、不整合接触关系,岩层产状,断裂及其性质,特殊地质现象等。

⑨图例框的规范为:长1.2厘米,宽8毫米。对于沉积岩类和成层的变质岩类和火山岩类,框内均匀插入两条横线,然后标明岩性符号;对于侵入岩类,框内直接标明岩性符号,不插入横线。

    剖面图制作过程中的其它未尽细节,由指导教师现场指导。

   (四)、实习总结报告的编写

    实习总结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前言

    实习时间、地区,实习目的、意义及其相关内容。

    ②区域地质概况

    实习区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概况。

    ③地质剖面详

    本章内容为插入四张清绘地质剖面图,并对四条地质剖面的地层、岩石、岩石组合、岩性变化规律、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并以野外记录和实际观察内容为主。

    ④区域地层小结

   ⑤区域岩石小结

    第四、五两章要求学生在充分消化野外实际观察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参考实习教材,全面归纳分析实习区地层及岩石类型概况。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将实习区地层体系和岩石类型进行总结。

    ⑥收获、体会和致谢

    

    考虑到部分同学在实习总结报告中插入一些素描图、照片和表格,因而应加以规范:

    ①插入的素描图、照片和表格按先后次序分别编为:图1,图2…………图n;照片1,照片2…………照片n;表1,表2…………表n。

    ②每张素描图均需有图名,若图内有需要说明的内容,则应在图名之下增加图说。报告中素描图无论大小,建议均采用通栏居中排列的方式,图名和图说紧靠图的下方,同样为通栏居中排列。

    ③“照片”、“照片说明”的排列方式与素描图相同(通栏居中排列)。

    ④每张表格均需有表名,位于表格正上方,通栏居中排列,表内若有需说明的内容,可作为表注,放在表格正下方,通栏居中排列。

    以上实习大纲和规范,是基于我系多年来秦皇岛实习的集体工作经验积累,供实习队参考。

地质学系师德规范细则

  为了贯彻执行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精神,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促进全系师德建设工作,特制定本细则,请全系教职工认真执行。

第一条  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传播小道消息,不说有损党和人民利益的话,努力培育“四有”新人。

第二条  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根本宗旨,从严要求自己,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遵守职业纪律,掌握职业技能,强化师表意识,树立良好的形象。

第三条  遵守学校有关规章制度,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及课程表行事,按时上下课,不随意调换课,坚决杜绝旷教事故的发生。对学生从严要求,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

第四条  认真备课,写好教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取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讲课效果。

第五条  重视实验课教学,课前要认真检查实习标本及仪器设备,精心设计实习大纲,确保实验课质量。

第六条  野外教学和科研实习,是我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体教师务必要高度重视。教学实习实行队长负责制,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实习任务。科研实习实行教师个人负责制,主要对学生进行野外和室外科学研究的综合技能训练,要保证学生在野外的工作时间。

第七条  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与考核工作。要坚持原则,从严把关,既不出偏题怪题,也不出低标准的送分题,坚决杜绝出人情题,送人情分。

第八条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恪守教书育人的职责,利用教学和野外实习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沿着正确道路,健康成长。

第九条  系上其他工作人员,要参照上述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本职工作。

第十条  以上各条,请全系教职工认真执行,年底系上将组织检查评比,其结果做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质学系学生导师制实施办法

 

    一、导师的配备

    1.导师由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学识水平高的具副教授职称以上或具博士学位的教师担

      任。

2.导师在系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每1至2名学生配备一位导师,采用三至四年级两年一贯制。

二、导师职责

    1.对学生业务学习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负责指导学生申请创新基金研究课

      题。获准资助后,负责指导学生的创新基金课题研究工作,直至结题验收。全面负责指导学生

      毕业论文的野外工作及室内研究工作,直至学生毕业。

    2.个别指导,因才施教,注意能力培养,使学生获得较佳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刻

      苦严谨、勇于创新的良好学风。从三年级起,指导学生每年完成一篇学年论文。

    3.在教与学之间起纽带和桥梁作用,经常收集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求,传递教与学的信

      息。

    4.对选拔优秀生,免试推荐硕士生提出意见,做好学生报研的指导工作。

5.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特长和学习潜力,协助班主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三、奖励办法:

    1.学校对担任导师工作的教师,每年记10个教学工作量。

    2.设立优秀导师奖。所带学生有70%以上进入硕士生阶段学习,可评为二等奖;所带学生有80%以

      上进入硕士生阶段学习的可评为一等奖。

地质学基地学生创新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设立地质学基地学生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的宗旨是:强化基地班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并得到基本的科研训练。

第二条  创新基金是由我系设立的用于基地班学生科学研究训练的专项资金(以后可逐步辐射至其它专业)。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基础科学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专项建设经费,也接受企业或社会赞助。

第三条  创新基金的资助原则为“理实结合、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注重实效”,资助办法为“自主申请、公平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

第四条  成立“基地班学生创新基金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对基金重要事项和基金项目资助经费进行管理。领导小组由相关系领导、专家学者和教学秘书组成。主管基地建设工作的系主任兼任领导小组组长。

领导小组的具体职责是:审定创新基金评审专家组人员组成;批准各类项目的资助金额;研究决定基金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教学秘书负责基金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  创新基金项目资助经费是指基金直接用于资助基地班学生科学研究项目的经费。

第二章   项目资助范围、经费的申请和审批

第六条  创新基金重点资助学术思想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可行的项目,资助范围为:
     1、专业性研究及创新项目;
     2、实践教学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
     3、其他有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项目。
    第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在校二、三年级基地班学生均可向基金管理领导小组提出项目资助申请,按规定如实填写《地质学基地学生创新基金申请书》。

1. 诚实、守信,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2. 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或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强的毅力。

3、成绩优秀或学有专长;

第八条  申请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项目小组。申请者个人不得一次同时在不同项目之间交叉申报。

第九条  申请资助的项目必须有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职责是:

1. 指导申请人选择课题和组成项目研究小组;

2. 指导申请人形成项目研究思路,包括立项依据、已有基础和条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进度和成果形式等,填写《地质学基地学生创新基金申请书》;

3. 指导课题组如何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包括资料查阅、分析整理、实验调研、论文撰写等,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真正含义,得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4.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作风和学术道德品质。
第十条  项目资助申请经地质学系基金管理领导小组专家组初评并签署意见后,报基金管理领导小组。

第十一条  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对专家组初评并建议立项的申请项目进行评审,确定并下达项目的资助额度。每项获准资助项目的资助额度一般在0.3—0.6万元之间。

第十二条  基金资助项目执行期一般为12-15个月,从项目批准当年的7月到次年的9月。

第十三条  项目资助经费分两次拨付,首次拨付50%。项目执行半年时,项目主持人应向基金管理领导小组提交项目研究进展报告,接受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合格者,拨付剩余经费;中期检查不合格者,终止项目资助。  

第十四条  完成项目好的人员可再次申请,但未完成项目的人员或研究小组所有成员不得再次申请。


    第三章   项目资助经费的开支、管理与监督

第十五条  项目资助经费的具体开支范围:

1. 项目调研费;

2. 图书资料、实验耗材费;

3. 测试分析费;

4. 复印、打印费。

第十六条  项目资助经费按“专款专用、按计划开支、项目结束后决算”的原则进行管理,不得以任何名义截留、挪用。

第十七条  创新基金由地质学系单独立帐,教务处和财务处共同管理。

第十八条  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由领导小组按资助额度设立项目经费本。经费使用应严格履行报批手续,由项目主持人申请,指导教师签字,系主管财务副主任审批,财务处报帐。

第十九条  基金管理领导小组成员有权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财务制度的行为视其情节轻重由基金管理领导小组进行处理。

第二十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编制项目经费决算表,填写《项目总结报告》,提出项目验收申请,接受项目验收。基金管理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评估结果为合格以上者,可视同完成当年学年论文。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的实施细则由基金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经系务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地质学系创新基金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地质学系教学管理暂行条例

 

为了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严明教学纪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我系教学水平再上台阶。在学校宏观政策指导下,结合我系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制定下列条例:

 

       1. 新开课和开新课的教师须在正式开课前,由教研室组织,系教学系员会参加进行试讲。并由任

         课教师向教研室及系教学委员会提交完整的教学档案(包括教学大纲,讲稿原件,实验讲义,

         教学进度)。经综合评估,认为合格者,方可正式开课,不合格者,不得开课。

       2.  结合我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我系将每两年进行一次青年教师(40岁以下,含40岁)讲课比赛

         作为预赛,选拔参加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后选人。要求每个青年教师积极参加预赛。无故

         不参加者,取消其职称评审的申报资格。

       3.任课教师必须按学校作息时间表的规定,按时上课,下课,不得迟到、早退,特别是上午第四

         节课不得提前下课。

       4. 任课教师授课,必须按教学计划进度进行 ,不得私自调课,停课或缺课。因事,因病,不能按

         课表上课者,需事先履行请假手续,经批准后,由系办公室通知学生有关班级。

       5.授课教师每学期因事请假仅限一次,一般不得超过10天,因特殊原因请假超10天时,该课另行

         安排教师授课;因病请假超过10天时,该课需另行安排教师授课。

       6. 没有教学大纲课程,不得开课。教研室必须组织有关教师制定教学大纲,经教研室审定,系主

         任批准后实施。

       7.任课教师要认真执行课程教学大纲,遵循教学规律,组织好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课程主讲教

         师要对课程教学质量全面负责,要把讲授、习题课、实验课、实习课、课堂讨论、作业、成绩

         考核等课程的教学各环节有机地组织起来,协调一致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不得简化,降低要

         求。

       8.任课教师要按课程教学要求,按时按量布置课程作业及实验报告,及时收,认真改。做到全收

         全改。做好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登记工作,作为对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部分。

       9.实验教学中,指导老师应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分析实验项目,积极改革实验内容和

          方法,尽可能增设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仪表、观察、测量、

          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10.野外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是我系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培养学

          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实习前,教师应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编写实习讲义或实习指导

          书,落实实习安排。实习期间,教师应以身作则、精心指导、严格要求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

          思想、学习、生活和安全,并按时完成实习计划。认真做好学生实习的总结,鉴定和成绩评定

          工作,并将学生的实习报告和书面总结报告交系存挡。

       11.参加一年级认识实习,二年级地质测量实习的教师应该按时出队,不得晚出早归。如确有特殊

          情况,经实习队队长和系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执行。

        12.承担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方可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教师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野外时间最少应

          达到一个月。如不满一个月者,除按野外实际天数计入工作量外,来年不许再继续指导学生毕

          业实习。

       13.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教师必须具有讲师以上的业务职称。教师一旦承担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任

          务,就应认真负责,亲自指导野外实践,不得让他人代替,如有代替者,除不给计入工作量

          外,来年将不许再继续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

       14.学期进入停课考试阶段前和停课考试期间,任课教师应从课程进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要求,

          组织学生全面系统复习课程。进一步消化,巩固所学内容,促其理解,深化和掌握,不出复习

          提纲,不出复习题,不得划考试范围。课程在学期结束时切忌赶进度,草率收场。命题应符合

          教学大纲的要求,每门课程的考试应同时命A、B、C三套试卷,其份量和难度应大体相当,要

          有一定的覆盖面,所有试卷须经教研室主任审定并签字。考试过程中,主讲教师应提前15分钟

          到达考场,作好考试的有关准备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我系所有的课程实行考教分离,考试结

          束后,任课教师须将平时成绩登记表和试卷交教研室主任,由教研室主任安排同专业老师阅

          卷、评分,并及时将成绩单、试卷交系教务管理人员。

       15.任课教师按考试日程表的巡排,按时到考场监考,不得缺席,迟到、早退。监考时,不看书看

          报,不得离开考场,对试题不能作任何提示,不讲解题意,认真监考,负责维护好考场的秩序

          和考试纪律。

       16.阅卷期间,教师要严格把关,平等对待,严禁打人情分,严禁任意改动学生成绩的问题发生

       17.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

          行教育,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德行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生理素养的

          社会和科学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18.任课教师对学生应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对学生违犯学习纪律的现象,不得放任自流,不闻不

          问。

       19.对不遵守上述纪律的任课教师,将在系内,校内进行通报。一学期内二次被通报的教师,该通

          报将存入业务档案,并通知教师职称评定委员会。

       20.教学管理暂行条例的执行是件严肃细致的工作,各教研室负责同志应加强领导和管理,切实抓

          好,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系里通报。

注:教学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属教学事故。

       1.上课迟到、早退5分钟以上者。

       2.无故缺课,私自调课者。

       3.复习圈重点并划定复习范围,向学生暗示或泄露试题内容者。

       4.课程成绩含平时成绩,但教师没有平时考查原始记录者。

       5.教学实习、实验指导教师,擅离工作岗位造成严重事故者。

       6.在考试中,监考老师迟到或缺席而延误考试者。

       7.在评卷过程中,不按评分标准阅卷,无故加减分数或更改成绩者。

       8.考试结束后一周内没有将《学生成绩登记表》一式两份,试卷交系教务管理人员者。

其它经教学委员会认定的教学事故,责任人不能按期晋升职务职称,年终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个别情节严重者属重大教学事故,将当事人提交学校有关部门,学校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

地质学系教学委员会主要职责 

    1.      系教学委员会是我系教学管理和监督的机构,向我系本、专科教学负责。

    2.      具有制定、修改我系本、专科教学管理规定和制度的责任。

    3.      系教学委员会有权对我系任何一门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随时进行检查和评估。

    4.      对教学中存在严重问题者,系教学委员会有权终止其课程,并撤换主讲教师。

    5.      系教学委员会负责全系本,专科教材选用和教材建设的审查和决定。

    6.      系教学委员会负责全系相关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估、教学比赛、教学成果奖的遴选等)

        的组织和评定。

    7.      各委员有按时参加系教学委员会各项活动的义务;对经常缺席者委员会有权取消其资格。

 

地质填图

 刘培林  2008.4

1 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和实物准备,前者就是组织野外工作人员学习相关规范、堆积和经过批准的工作设计,了解目的任务和技术要求,收集工作区已有的各类资料,后者准备工作主要有:有野外用地形手图及清图准备;实测地质剖面及进行野外踏勘;组织野外工作人员;准备工具用品及各种记录表格。

收集或专业人员实测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图供填图使用;当没有合适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时,在勘查早期,可用小比例尺图放大使用,如1∶1万精测图放大为1∶5千简测图或1∶2000草测图使用。

填图精度及地质点密度主要考虑勘查阶段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预查阶段:一般草测,地质界线上的点距40至100米,岩性内部点点距100米左右。

普查阶段:一般简测,地质界线上的点距35至70米,岩性内部点点距70米左右。

如某铁矿区1∶2000地质简测图中,沿铁矿层及正长岩界线上的点距一般在40米左右,而辉长岩体内部点距一般在70米左右。

对于宽度小于1米的矿体,有意义的地质体或标志层均需放大表示。

1.1填图工具用品有

主要有挎包、讲义夹、相机、手持GPS、罗盘、放大镜、地质锤、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文具盒、钢卷尺、符号笔、棉纸、样品袋、基点木(竹)桩。

1.2填图用表格主要有

地质观察点记录表、地表及坑探工程采样记录表、矿区标本登记表、音相记录表、标本签、样品签

2 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

观察路线的布置是从实测地质剖面展开的。首先将实测地质剖面及确定的填图单元界线,断层线,侵入体界线,矿层顶、底板界线,产状等的位置,绘到野外用手图上。再从实测剖面两侧逐渐布置观察路线。

填图组一般由2—3人组成,组长全面负责填图工作,具体观察、记录、布样,组员主要负责定位、作图、取样等工作。

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中,对那些重要地质体,如标志层、矿体、矿化体、蚀变带、主要断裂等,应沿其走向进行追索控制。

2.1穿越法填图


穿越法填图在中小比例尺填图中是主要方法。

穿越法填图

具体作法是:

自实测剖面线为起点,按设计填图精度要求的路线距离,大致垂直岩层走向布置地质观察路线,线距既要考虑填图精度要求,也要考虑岩层出露情况。

本方法主要适用于矿床地质条件较简单,岩(矿)层层位比较稳定的矿床或相变不大的矿床。

2.2追索法填图

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中也常配合追索填图使用。

具体作法是:

选择标志层、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主要断层(或断裂带)等,采用沿走向追索填图。观察路线一般采用“之”字形迂回布置,以控


制其顶底界线和了解变化情况。

追索法填图

2.3地质填图工作要点

2.3.1 点位用GPS测量或根据特殊的地形、地物点确定并记录于地质点记录表上,地质点号不允许重复,可以有遗漏。

2.3.2 重要地质界线、点位及标本、各种样品采样要在实地标注。

2.3.3 标本及样品要在现场编号并填写标本签、样品签、标本登记表、采样登记表(填写的标本、样品编号可以同于地质点号)。

2.3.4 点位、界线、产状应在现场展绘在手图上 。

2.3.5 凡是经过对比,可以初步确定的界线位置,应及时在野外勾绘,勾绘时注意地形与地质体的关系(V字型法则),注意断层的先后关系和不同岩类的地质特征。

2.3.6 文字记录要注意重点突出,繁简得当,内容齐全。

2.3.7 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应素描或照相(摄像)。

2.4地质点

地质点应标注明显的标志,有坚实、完好的基岩露头时,用红油漆或防水红色符号笔划加点圆圈,并标注点号,如无合适的露头点,则打上标有点号的木桩,如需仪器定测的重要地质点,还应在附近挂上红布条,以便测量人员寻找。

    当在实际点位无新鲜完整露头标注点号时,也可在附近合适基岩处标注并画出方向及平距的指示标记。

    作图员用手持GPS测量地质点坐标,并标注在手图上,同时记录于地质点记录表中。

    在整个填图工作中,应对地质点、标本、样品、产状、工程等的位置用手持GPS定位,并记录于基点基线记录表中。

    重要地质点,由地质人员将点号及GPS坐标书面通知专业测量人员用经纬仪等进行精确定位。

组长认真观察分析地质点及附近的地质现象并予记录,包括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名称及颜色、风化、矿物成份、结构、构造特征,蚀变及风化现象,矿体的岩矿石特征、产状、厚度、穿插关系,地质体及构造产状、性质、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变化等,然后决定是否采取标本及样品。

    组长用2H铅笔在地质点记录表内逐项记录;其中矿区名称:可用中文名或代号,如金口河或JKH;点号:D1、D2……;位置:手持GPS测量坐标及明显的地物地貌的特定位置,如水沟、独立大树、便道等;点性:指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岩等;路线:指相邻两个地质点间的观察路线上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地质点间的路线观察和记录,注意地质现象要有较准确的位置(与地质点的方向及估计平距),并说明前一地质点观察到地质现象在路线上的变化情况,还应注意地质体的形态特征、岩层产状变化情况等。

    在地质点附近采取的标本、样品的性质、编号、位置要记录在地质点记录表中相应位置。

    标本、样品的取样位置和编号要在实地标注。

    标本及样品位置还应准确地标注在手图上。

    标本及样品采取情况还应填入标本、样品取样记录表。

    填写标本签:其中,矿区名称写全称,如乐山金口河铅锌矿区,产地填地质点编号,地质位置填写样品所处地质体层位或时代,如××群××组×段或γ53等。

除风化样外,其余标本、样品应尽量采取新鲜岩矿石,编上号连同标签或样签一同用标本纸包装,并在外包装上编写同样编号。

    地质界线应野外实地勾绘,不允许在室内回忆勾绘。地质界线勾绘是将同一地质界线上相邻两个观察点相连,连接时,要充分考虑界线产状变化,有无构造影响及地形变化等因素,实测界线用实线,推测界线用虚线。

    地质点原始编录的全部内容包括:观察确定点位、实地标注点位,用GPS测量坐标,并在手图上定位,观测测量产状,地质描述、布样并记录,采样、编号、包装并装袋,勾绘地质界线。路线观察的内容应随时记录在下一个地质点记录表的相应栏目中。

3 野外资料整理

3.1文、图、表、实物等资料整理

地质填图取得的文、图、表、实物等资料一般要求在当天内完成整理。主要整理工作有:

  ●文、图、实物校对

  ●地质观察点记录表整理

  ●手图整理

  ●编制实际材料图

    整理文字记录、手图、实物、登记表等资料时,应核实点号、岩性层位代号、标本及样品编号、位置及各种数据,确认无误后,再分别进行整理。如发现问题,必须到野外核实,方能补充、修正。

检查地质观察点记录表中填写的内容是否齐全,文字是否通顺,有无错漏字,专业用语是否准确,完善素描图并对各类数据和素描图上墨。

    检查手图中地质点,观察路线、产状、填图单元、标本、样品、照相等位置、数据以及界线勾绘有无错漏,然后逐一上墨。

3.2编制实际材料图

实际材料图应在野外填图过程中逐步完成,其底图又称清图,它是与填图用手图同版的,未折叠、无皱纹、无破损的地形图。随填图进展,及时将手图上的地质点、路线、标本、样品、产状、施工工程、地质界线、断层线等的位置、编号、代号转绘到清图上,再逐渐完善,最终成为矿区实际材料图。


3.3 清图的转绘

清图的转绘方法一般有3种:

    一是:按各地质要素的纵横坐标展绘;二是:用透图台将清图覆盖于手图之上进行展绘;三是:根据各地质要素的GPS坐标数据上图。

    作图员用三角板两直角边丈量最小网格内的地质要素的纵横坐标数,用笔记下,然后以此数据展绘到清图上。在展绘时要注意,务必按最小的方格网为准,以免手图收缩,影响精度。

    有条件时,在透图台上用透视法将手图上各地质要素展绘到清图上,这种方法较前述丈量坐标法要准确,但要注意,仍要按最小方格网对应透视展绘。

    作图员可根据填图GPS坐标数据逐一将各地质要素点展绘到清图中。

展绘清图时注意:

一是按坐标网依一定顺序逐个进行(以免遗漏);二是先用铅笔展绘,待自检及内检无误后,再上墨;三是如遇手图收缩较大时,应按每个方格网进行平差处理后,再展绘各点。

3.4编写填图工作总结

  填图工作总结主要内容有:

  ●概况:目的任务、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以往地质工作成果及存在问题评述,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包括每平方公里地质点的最多、最少、平均数、实测点多少,推测点多少,基本界线点多少,加密点多少,岩性点多少等);

  ●矿区地质:地层、构造、变质岩、岩浆岩、矿床;

  ●结语:主要成果,存在问题,下步工作意见。

4 地质填图应提交的资料

  ●基点基线记录表

  ●地质观察点记录表

  ●地表及坑探工程标本样品采样记录表

  ●音像记录表

  ●标本登记表

  ●地表及坑探工程样品登记表

  ●实际材料图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岩矿石标本

  ●鉴定及测试成果

  ●地质图(反映填图阶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