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总结

1.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二、文章主旨:

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他在文中虚构了一个美丽安宁和谐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即第2-3自然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2自然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

第3自然段写桃花源中人与渔人交往,表现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即第4-5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世上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

第4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

第5段:写桃花源再无人找到。

线索: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四、知识点整理:

1、 重点字词注音

(1)缘溪行(yuán) (2)便舍船(shě ) (3)阡陌(qiān m?) (4)俨然(yǎn) .....

(5)垂髫(tiáo) (6)怡然(yí) (7)诣太守(yì) (8)刘子骥(jì) ....

2、 重点词语解释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新鲜美丽) ..

(2)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和儿女) ..

(4)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 ..

(6)诣太守,说如此(这些情况) ..

(7)缘溪行(沿着) .

(8)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

(9)悉如外人(全,都) .

(10)咸来问讯(都) .

3、词类活用

①异: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②前:复前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③穷: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④志:处处志之 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⑤果:未果 名词作动词,实现

4、古今异义

①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②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③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指妻子。

④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⑥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够

⑦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⑧如此:古义:这样,这种情况

今义:像这样

5、一词多义

①舍:便舍船: 舍弃

屋舍俨然: 房子

②寻:寻向所志: 寻找

寻病终: 不久

③志:处处志之: 作标记

寻向所志: 作的标记

④中:中无杂树: 中间

晋太元中: 年间

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⑤其: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⑥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遂迷:终于

⑦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⑧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一说: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

⑨之:忘路之远近 助词,的

具答之 代词,指桃源中人

闻之 代词,这件事

处处志之 助词,无义,补足音节。

渔人甚异之 代词,指桃林美景。

6、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7、成语

①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美好世界。

②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也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③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④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⑤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⑥落英缤纷:落花繁多。

⑦怡然自乐:悠闲快乐的样子

⑧不足为外人道:不值得向外人说。

8、理解性默写

①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 (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③《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中“之”所指代的内容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④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⑥表现桃花源中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⑦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⑧《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小孩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问题大全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D)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便要还家 要言不烦 B:咸来问讯 咸淡适宜 ....

C:寻向所志 志存高远 D:无问津者 指点迷津 ....

二、解释实词:

1、便要还家(邀、邀请) 2、欣然规往(计划) ..

3、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4、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

5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6、便扶向路(沿、顺着) ...

7、寻病终(不久) .

三、翻译句子:

1才通人

2便扶向路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问今是所世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阅读理解:

1、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1.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2. 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3. 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 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2

3、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1、桃花源中的人从秦朝就来到这里,与世隔绝的时间太长了。2、桃源中人的祖先“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彼此十分熟悉。)

4、从“不复出焉”“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的生活理想是什么? (希望永远生活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的社会里)

5、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他们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痛苦生活而叹惋。)

6、“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些话表现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淳朴厚道,热情好客的特点)

7、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世外桃源)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比喻不受外界的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优美的地方)

8、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暗示了桃源是作者虚构的,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

9、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12、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使人觉得桃源是真实存在,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1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幸福快乐。神秘,无法找寻。)

14、补全省略成分

(村中人)见渔人,(村中人)乃大惊,(村中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村中人)设酒杀鸡作食。

15、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地。

(在武陵郡的一条两岸是都桃花林的小溪的发源处的山上。)

 

第二篇: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内容概述】

本文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结构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2-3段):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写作特色】

1、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2、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3、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4、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中考链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 悉( ) (2)林尽水源 尽( ) ..

(3)芳草鲜美 鲜美( ) (4)屋舍俨然 俨然( ) ....

(5)便扶向路 向( ) (6)寻病终 寻( ) ..

(7) 便要.还家 要( ) (8) 处处志.之

( )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交通:古义

(2)妻子:古义, 今义,

(3) 绝境:古义

(4)无论:古义, 今义, 志

(5) 鲜美:古义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阅读理解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2、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1)、

(2)、

(3)、

(4)、

(5)、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

否得以实现? 译文: 答: 答: 答: 答:

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

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 答: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桃花源记》训练答案

【内容概述】

本文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结构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2-3段):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写作特色】

1、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2、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3、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4、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 悉(全、都) (5)便扶向路 向(沿、顺着)

(2)林尽水源 尽(消失) (6)寻病终 寻(随即,不久)

(3)芳草鲜美 鲜美(鲜艳美丽) (7)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4)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8)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2、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业等

(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指妻子一人

(3)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古义,不要说 今义,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5)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4、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5、写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

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

景象。

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

能否得以实现?

答: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

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

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8、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

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9、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