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生学习手册

 

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学生学习手册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事务处

二O##年十一月

目  录

一、专家深度访谈学生内容提示(仅供参考)... 1

二、基本知识篇... 3

1.骨干院校... 3

2. 学习模式... 4

3.工学结合... 5

4.生产性实训... 9

5. 实训基地... 11

6. 顶岗实习... 12

7. 订单培养... 13

8. 职业资格... 15

9.教学名师... 16

10.职业能力... 16

11.专业能力... 17

12.方法能力... 18

13.社会能力... 18

14.职业素质... 19

15.职业素养... 21

16.职业道德... 22

17.职业意识... 24

18.职业心态... 25

19 职业习惯... 28

20.教学方法... 29

21.教学手段... 29

22教态... 30

23.板书... 30

三、政 策 篇... 32

1.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32

2.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 32

3.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4.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33

5.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 33

6.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33

7.规划纲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三个注重... 33

 

一、专家深度访谈学生内容提示(仅供参考)

1)当年你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并报考这所学校的?能谈谈你为什么报考这所学校或专业吗?结合你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本校的各方面情况,谈谈你对这所学校的看法和意见。

2)你是否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了解请简要说明,你所学的专业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岗位?在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可升迁的职业岗位?

3)入学后,有关教师是否对该专业的整体培养方案(课程具体进度)进行了详细介绍?你认为是否有必要了解?你认为所学专业必须掌握的职业基本技能有哪一些? 你认为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应具备的核心技能有哪些?

4)你认为在专业课程中,由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任教大概占多少比例?通过教师讲课,你感觉有多少教师有实际的行业方面的工作经验,上课时能理论联系实际?哪些课程是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的?实践性课程一般是由什么教师任教?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给学生介绍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如果有的话请你简要说明行业现状?

6)你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还是素质教育?讲述一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况。具你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一些?

7)你在本校学习期间,在以下的考试类型中你参加过哪些类型的考试?(理论课程笔试、理论课程上机考试、业务操作考试、实际技能考核、综合训练考试、与社会接轨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试、其他类型的考试。)

8)你认为任课教师总体的教学质量如何?你们通过什么渠道反映对任课教师教学的意见?你对学校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办学条件等方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9)你日常使用的教材中校本教材或教师讲义有多大的比例?你认为校本教材与出版的其他教材有什么区别?教材在教师的授课中使用的效果如何?

10)学习有精品课程学习网站经常使用吗?

11)教师如何定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成绩?是期末一次考试还是分段考试期末平均计算?哪一种更轻松?

12)你在哪些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过实习实训?到企业参观、实习有几次?有无专门的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你们的校外实习、实训由什么人员进行指导?

13)你认为校内实训室的条件能否满足学习需要?对学校校内外的实践条件有什么看法或意见?

14)你对所学的专业课程中,记忆最深刻的有哪几门?为什么?

15.介绍学校资助、贷款及奖学金的发放情况(程序、数量、比例),你了解学校对困难学生有过哪些帮助?学校或分院对学生提出的意见或要求有及时反馈吗?

16)学院在公共选修课程开设方面,有你感兴趣的课程吗?公共选修课上课时间如何安排?

17)你有没有参加过学校(或专业)组织的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实训项目?

18)你所在专业应取得(或能考取的)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有哪些?你认为本校专业资格证书教育开展情况如何?是得到普遍重视,融入教学过程?还是只注重考试组织,但与教学脱节?或者没有得到重视,从未组织开展过相关方面的工作?

19)你取得了哪些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你感觉有实际应用价值吗?还想获得获取哪类相关证书?

20)进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总体印象如何?校园文化氛围如何?你有什么建议?

21)学校素质教育方面,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你参加了哪些活动,收获最大的是哪一项?

二、基本知识篇

1.骨干院校

骨干院校的全称是:国家高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它是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首个举措,即“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二期工程,并改“示范”名为“骨干”。20##年8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在原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骨干高职院校,以此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由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年联合启动实施,至今,已经遴选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4年来,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新的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按照地方推荐、评审立项、年度考核、动态管理、分期安排经费的方式,分年度、分步骤实施。20##年一次性审核通过,分三年实施。其中20##年遴选40所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其他60所从20##年、20##年开始建设,20##年完成全部项目验收工作。

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要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在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同时,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新建的100所骨干高职院校,20##年以前不升格为本科院校。

经过评审,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年9月17日公示,20##年12月6日以教高函[2010]27号文件正式公布了100所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名单,并同时公布了重点建设专业和启动建设年度。我院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三个专业为材料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建筑工程技术。

2. 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Learning style)是假定能够使个人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方法。“学习模式”的思想起源于1970年代,近年来获得普及。这一理论提议教师应该评估其学生的学习模式,并使其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按生理知觉可以分为视觉模式、听觉模式、触觉(动觉)模式三类。

(1)视觉模式(Learn by seeing)的主要特点:学习者喜欢使用图表,图像,照片以及其他的例子来进行学习;会更多的注意教师的面部表情以及身体语言;更容易记住别人的样子而不是名字,等等。

(2)听觉模式(Learn by listening)的主要特点:学习者喜欢通过参与讨论、交流以及其他听别人讲课的方式进行学习;善于根据语气、速度、停顿,在别人的讲话中寻找重点;更容易被噪音所干扰;在记忆的时候喜欢默念,或者听对应的音频文件,等等。

 (2)触觉/动觉模式(Learn by doing)的主要特点:学习者喜欢亲手实践或者互动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模仿和练习更快的学到东西;相比看到和听到的事情,更容易记住做过的事情;经常会谈论自己的感受;可能并不是那么喜欢阅读;可能会非常喜欢运动;可能不是那种能坐得住,长时间读书学习的人;容易借助已有的模型或者制作模型,来帮助理解内容等等。  

3.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即将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它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它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期间,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也是遵循弹性学制,柔性培养人才的需要。从形式上讲,就是要“把学校办得像工厂,把工厂办得像学校”。技能教学要在生产车间进行,边生产边学习,学习的是生产技术,培养的是应用技术的能力。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英国出现三明治教育模式以后的第3年,也就是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在美国成立,总部设在美国麻萨诸塞州波土顿的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协会成员来自40多个国家,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的重点是跨国安排学生的工作实践,以达到教育国际化的目的。2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 (Work—integrated Learning),以进一步从名称上凸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美国曾于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调查。调查形成了“威尔逊—莱昂斯报告”,后又编撰成《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大学计划》一书,于1961年出版。该项调查认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

(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2)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4)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5)为许多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贫穷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6)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7)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工学结合在中国,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二是“三明治”教育;三是合作教育。对第三种观点认同度较高,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定义是: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工作岗位。美国东北大学的定义是:理论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实际工作经历,使学生更好地生存发展。肯尼斯·赖德认为:合作教育是经验学习观念的一种特殊应用。

“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教的亮点。应该说,当今时代赋予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新的内涵。

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一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工还是学(读)都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二是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三是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四是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五是体现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教研究中心主任邢晖教授对“工学结合”的解释是:

它是一种教育制度。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教育制度,可以上溯到近代实业教育和新式学校的“工学并举”;20世纪5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三类学校并存的形式,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其中半工半读学校“轮流上课和下厂”的学生有200多万人;1964年刘少奇同志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1965年“顶岗劳动和教室学习交替进行”的半工半读学生达433万多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重提“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意义深远。它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

它是一种育人模式。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前厂后校、订单式培养,这些概念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彼此间相互包容、渗透和替代,都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读书与劳作的有机结合。其中校企合作表明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工学结合表明学习者的劳动与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是两个核心概念,都强调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订单式培养是工学结合的途径,半工半读是工学结合的方法,前厂后校是办学实体的较高境界。工学结合有两种“工”的方式,即校内企业的“工”与社会企业的“工”;工学结合在专业和岗位的结合程度有三,一是工与学完全对口,二是部分对接,三是完全无关。工学交替有多种形式,如“1+1+1”、“1+2”、“2+1”等;半工半读有“集中交替式”和“分散交替式”两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关键是加强“工”与“学”的关联度。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还需要探索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它是一种管理结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使教学过程包含了“工程”和“学程”两个有机组合,必然形成对“工程”的管理和对“学程”的管理之“共同治理”的组织系统。在学校和企业、学生和个人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和实习企业就共同担当起“顶岗实践”中的内容、形式、场地、纪律、安全、权益、考核、评价等管理职能。

它是一种助学举措。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家庭收入水平较低,通过到企业顶岗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用来补充学费,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也是勤工俭学的极好形式,应该鼓励和倡导。一些职业院校开展了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有许多成功经验说明了这一点。

它是一种工作探索。坚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政府部门力推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进行试点的一项工作任务。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要求可以在部分专业试点,也可以在所有专业开展半工半读;要求在工学交替的具体形式上,可以先在学校集中学习,然后到企业实习,也可以采取工学多次交替方式;要求探索建立适应半工半读的招生、学籍、教学等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实行弹性学制;要求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工学结合是每一所高职院校走向技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工学结合是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工学结合是学校服务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工学结合是高等工程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

4.生产性实训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组成,按照实训的任务可分为教学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按照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训。

校外生产性实训,一般以社会实践称之,生产性实训主要是指校内生产性实训。

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目前学界尚无公认的界定。《20##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指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该定义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室,是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在校内建设的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基本特征,但还缺乏对其本质内涵的反映。校企联合共建并非是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本质特征,校内生产性实训所强调的:一是实训教学的生产性特点,二是在校内进行的实践教学。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是学校自身投资建设,也可以是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共建。从政府导向和未来发展趋势看,联合共建是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发展方向,因为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基于对校内生产性实训本质特征的认识,我们将校内生产性实训界定为: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资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

校内生产性实训不但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购置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技术研发等,这样就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特点:

第一,由高职院校按照新的高职教育理念配置教育资源创设的实训条件。这种实训条件的建设由院校提供场地(土地、建筑、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及管理人员、管理机构),企业提供设备、实训师资、生产任务、技术标准、原材料等,这样院校减少了设备、师资的投入和原材料的消耗及真实生产实训环境的其他建设投入,企业减少了征地、基本建设、配套设施的投入,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缩短了项目从投资到投产的周期,是一种生产要素和职业教育要素优势互补、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原则的具体实现和直接应用。

第二,是校企合作实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对传统培养模式的一种全面革新。(1)院校进行教学管理,企业进行生产组织,教学与生产交替实施,训练、生产一体化;(2)实训的内容以企业生产任务为中心,具有任务明确性、训练全面性、内容生产性、产品应用性的实践特点。(3)改变按照专业、年级、班级管理的常规模式,按照生产要求建立生产组织管理模式;(4)不是纯消耗性的技能操作重复训练或模拟,而是有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可计算出经济效益、顶岗操作的实际工作或部分有偿劳动;(5)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体验条件下,按真实的生产要求、生产真实的产品。(6)实施按照企业的管理标准、产品的质量标准、效益的评价标准、项目的训练标准进行多维度的考核。

第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保障性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建设的,即按照生产要素和教育要素配置方法,追求多赢的目标,因而形成了协调、持续的保障性机制。一是有利于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只有在这种真实的生产环境才能体现“学生校内实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才能最有成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同时,由于一些生产性实训还会给学生带来部分补贴,提高学生的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成就感。二是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高水平实验场地等基础设施的长期利用,降低了设备的投入成本,减少了实训教师和生产组织管理人员的人力投入,提高办学的方向性、目的性和实效性,解决了严重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训条件问题。高职院校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财力投入新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高程度实现了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三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减少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大缩短了投资周期,得到了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对于企业支付各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的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如果发展校企对人才的“订单培养”,更为企业减少了培训成本的支出,并提供长期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四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原则和目标,减少物资、资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费,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大创举。同时,真实的生产环境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使其有更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更强的职业发展动力,有利于实现培养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持。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可以说社会效益是校内生产性实训产生的最重要的效益。

校内生产性实训,主要有教学性公司生产;教学企业来料加工生产;校企合作建教学工厂生产等途径实现。

5. 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就是高职教育机构设置为“工作过程实践学习”与“职业、岗位技能训练”,而设置的相互联系的生产劳动实践系统与管理机构集聚的特定领域或区域内建立的具有配套环境、布局相对集中的生产劳动集群地带或中心。其核心是工作过程实践学习的集中地和职业、岗位技能训练的特定区域。

实训是“工作过程实践学习”与“职业、岗位技能训练”的简称。基地通常指的是相互联系的生产、生活系统与管理机构集聚的特定领域或在一定区域内建立的具有配套环境、布局相对集中的生产、生活集群地带或中心。

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由教育举办机构投资建设的,依技能教学需要,按学生人数或学习分组作业安排,而设计的实训机构与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与专业对口的生产企业,通过契约方式,依法依需确定的社会性真实工作过程实践学习与职业、岗位技能训练的企业与多个点状企业区域。

校内实训基地由多个实训中心组成,一个实训中心由多个实习、实训室或车间所组成。校内实训基地的好处是能按技能教学需要和学生人数分组需要设计,不足的是其情景不够真实。弥补其缺限的方法是,校内实训基地实行(产品是向外销售的商品)模拟企业化管理。

校外实训基地的优点是真实,缺点是完全按企业生产需要设计的,很难与专业技能教学一一对上号,只能是专业对口,但不可能与教学需要完全适应。因此,解决这些缺限的主要方法是:一定要找到专业方向对口的实习企业,用延长实习时间和多个企业实习解决技能项目对应问题,一个企业只能安排可容纳的实习岗位人数,实习生尽量分散安排。

6.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被认为是一种适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学模式。顶岗实习即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在大二或大三期间,到专业对口单位直接顶替熟练操作工人的工作岗位,上岗操作的一种实习形式。

高职实践教学一般分三大类,一是实践教学有见识、见习性实践。见识、见习性实践是在学生还没有接触过专业知识之前,学生大脑还没有任何知识基础之上的印象、外在表象与行为模式的构建。这种实践教学必须是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学生只是观众,无需动手,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是讲解员。二是技能项目实践教学。技能项目实践教学是针对具体某一单项技术与能力训练需要,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的实践训练。这时,教师是教练、导演,学生是运动员或演员。如果学校有条件,可在校内实践场所教学,没有条件的,可到技能对应、对口、耦合的企业真实劳动车间进行。三是综合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学完全部课程,到企业进行全面实习、检验、体会提高的过程。这种综合实践教学才称为顶岗实习,如果教学方案设定是分阶段进行的,也有在大二期间安排顶岗实习的,但一般是在最后一学期,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也可以与就业结合在一起,以实践学习体验为主,以找工作为辅。

顶岗实习与普通的高校学生实习区别很大,顶岗实习需要实习单位预留出正式的岗位提供给学生,从工作环境上讲,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其实就是用人单位的一个非正式职工,每年派出顶岗实习学生保证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持续性,而不像那些普通高校的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对于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共同考核。通常,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有较高比例的学生留在用人单位。

高职院校,要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明确岗位技能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在校学习期间,已经按生产劳动的场景要求或模拟情景条件下进行教学,学生已初具劳动能力,再到企业顶岗劳动实习,以全面熟练和体验、掌握职业劳动技术、能力、习惯和道德要求。

实践教学是专业培养方案事先规定的,每次实践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实践教学,不是随便给学生找个企业实习,就是实践教学,而是要按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以每一个技能项目教、训、练为中心,分阶段、分类别完成适时教学任务的过程。即使是综合实践教学,也要有目标、要记录、有考核的真实教学。高职学生的实践成绩和效果与课堂教学一样重要。

有的高职院校,就直接把顶岗实习理解成《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实行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带薪实习一年,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的学制结构。

更多的高职院校把顶岗实习教学模式转化为“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教学。即教学设计以技能为核心,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轮番、逐次提高各项生产劳动技能的熟练与掌握。有的高职院校,直接把这种多次“工学”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形式与方法称之为“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因为“半工半读”在中国特有的历史记忆下,人们很难再次接受这一概念。但教育部20##年3月《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7. 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亦称订单式培养、订单式教育。“订单培养”是韩国的主要教学模式。其实,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以及韩国的“订单培养”模式,共同特点就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无非“订单培养”有明确的具体的就业单位和岗位。

订单培养,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核心就是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形成委托培养契约关系,明确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需培养人才,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订单培养模式建立在校企双方紧密合作、互惠互利、共同成长的基础上,既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增添发展后劲提供了必备条件,找到了途径。它带来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观念的转变,学校市场意识的增强,更加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它就业导向明确,需求方参与程度深,促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它促进了人才供需双方零距离对接,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避免了由于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而造成的人才结构性失衡,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提高了人才配置及利用效率。

订单式培养是建立校企双方人才合作机制,明确双性培养方向、实施双证培养制度、构建双向对接体系、实现双融培养模式和坚持双选就业制度等方面的“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培养的保障措施是加强双师队伍培养和加强双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机制。

明确通用与专用双性培养方向。实施订单培养的学校既要为用人单位培养好特定的人才,以利于学校的近期发展,更应该注重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实现面向社会、面向整个市场的广义的订单培养,应瞄准行业或领域去思考问题,而不仅仅限于某一个或几个企业、单位,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通用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增强学校抗御风险和长期发展的能力。

构建多个方面双向对接体系。订单培养是要培养企业真正需要、适合的人才,高职院校要真正做到无逢对接,需在多个方面建立双向对接的教学体系。在订单培养中,要突出重点: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需要的理论支撑在理论教学中得到体现与强化;二是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到位;三是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将企业用人需要的素质,如企业的历史、文化、思想、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均纳入教育教学内容中;四是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对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人的角色,如学生身着企业工作服装、创设企业的文化环境、模拟企业的车间管理、加强到企业的见习和实习等。

实现教学与生产双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需要根据不同订单企业和不同订单专业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能与高职院校其他非订单培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又要能与单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模式相融,即在既不能影响职业学校其他非订单培养专业人才培养,又不能影响订单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坚持学生与企业双选就业制度。实行订单培养的学生应接受订单企业的面试,入学后,经过专业教育,毕业时绝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去或都必须去,仍要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制度。一方面企业的选择给实行订单培养的学生增加学习动力,促使其在培养期间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考核合格的学生才能到订单企业就业;另一方面学生的选择既能促进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又能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业绩,提高职工待遇,提升企业质态,吸引学生就业。因此,目前高职院校实行订单培养的毕业生仍实行企业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实行订单培养的绝大部分毕业生到订单企业就业,少数不符合订单企业需要或不愿意到订单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可另选择其他就业道路。

订单培养需要有一支适应订单企业需要的双师队伍作保障;需要有一批适应订单企业需要的双实训基地作保障。

8. 职业资格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它是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实行就业准入控制,持证上岗,工资待遇相对应,和养老保险、住房补贴、医疗保险相衔接,实施劳动监察、劳动合同监证。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的有效证件。

我国今后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种。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即从事某种职业的起点资格、起码水平。执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专业)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和从事某一特定职业(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和高级技师(一级)。

从业资格,才是高职专业标准的参照依据,高职教育标准不得低于三级职业资源格标准,而一、二级执业资格,则不是高职教育专业标准的依据,它是高职本科(二级)和研究生教育(一级)的职业资格标准。

9.教学名师

20##年教育部组织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工作以来,高等教育战线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主动承担本专科基础课教学任务,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融入到整个教学工作中,在引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创新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创建合理教学梯队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教学名师是从教学效果好,学术造诣高,在同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知名度;长期承担教学任务,主持或承担多项高级别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多;出版多部科研专著或发表多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的学术意义或社会经济效益大。

教学名师具备下列条件:一是获得过省级一等以上教学成果奖励(限前3位);二是教学项目(包括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和重大教学改革项目负责人;三是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五是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

教学名师分国家级、省级、院级、地市级等级别。

10.职业能力

职业(Career)一词,不同于工作(Job),因此,职业问题不是简单的工作问题。在德语中,职业一词为“Beruf”,乃是“天职”之意。它意味着个人毕生应当为之而不懈奋斗的目标。因此,职业本身已经包含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它是一种具有高尚性的事业。职业一词的本意至少包涵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职业体现了专业的分工,没有高度的分工,也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观念,职业化意味着专门从事某项事务;二是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职业要求个人对它的忠诚。

能力,则是指人们能够从事某种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它是知识具体运用的表现形式。这种主观条件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先天遗传因素,二是后天的学习和实践的因素。能力又可以分为两种: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它是从事各种心智活动所需要的一种共同的能力,是最基本的一种认知能力,它会影响到一个人从事一切活动的效率。特殊能力指的是人们从事特殊专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比如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才能。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人的职业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叠加并复合而成的,它是人们从事某项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总和,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

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部分,即:

1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也称本领,它主要侧重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即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专业能力是具备某种职业必备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适应岗位变换的能力,将环保、质量、节能、安全、经济、法律、美学等方面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专业能力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专业能力的含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能力是一种心身能量。能力是运用智力、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

第二,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执行能力”和“学习能力”。一个人在追求能力的提高时,必须专注于专业知识的不断吸收与提升,在知识面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有了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专业技术、技巧、规范与标准,不同事物间的轻重缓急,懂得如何把人力和资源组织起来,分工合作将一件事物“做出来”、“做成功”。而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执行能力三个方面能否提升的关键在于是否勤于和善于学习。只有这四者兼具,一个人才可以称得上是“有能力”。

第三,专业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并加以体现。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有着天然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素质高是具备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转化为能力;能力强、本领大是素质高的充分体现。素质和能力,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2. 方法能力

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它是一个步骤或由一系列步骤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方法作为一种技术方案在其构成上包含着时间因素,通常是由多个行为或若干现象按一定规则在时间上逐步展开,体现着一种结果或者相对静止的状态。方法能力是指从业者运用所具备的专业能力独立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能力,是人的基本发展能力。

毛泽东同志曾把任务比喻为过河,把方法比喻为船或桥,没有船或桥就过不了河,完不成任务。这是很精辟的论述。方法不是从天而降的,都是从实践中来的。在古希腊文里,“方法”一词的原意是“顺着直的道路”,即把方法解释为“道路”和“途径”。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走出一条条路来。墨子《天志篇》中首先出现“方法”这个词,其意为度量方形的办法。方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某一具体事物,可见方法是能解决一类通用问题的办法。一些经验中得出的可能只是办法,而不是方法。但方法也是从诸多办法中提炼出来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提炼自己的经验,使之具有一般性。

方法能力是能力的关键因素,对人是否能够合理、科学、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与过程的主观判断要素。它与战略、策略、步骤共同构成解实际问题的四要素,

知识为方法垫底,为能力铺路;方法是能力形成的阶梯;而能力又是开阔知识、改进方法的根本。

13. 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包括认识、处理社会情景的能力和与别人交往的策略、技能及效果等。包括团队合作与沟通交往能力,塑造自我,控制、反省、适应变化的能力,抗挫折的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谈判、组织、完成任务的能力等,即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人的基本发展能力。

社会能力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个人内在的心理能力,面对特定交往情景、情景中的角色关系及面对情景中他人时的意识反应过程。即个体在社会情景中全面感知、适度自控、及时决策、适当反应和准确反馈的能力。二是个人外在的行为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从事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以发展。这里的行为能力实际上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心理能力,这是顺利实现交往活动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依赖于交往操作技能,即个体在交往中如何选择言语,显示表情,决定合适的行为动作及遵守规范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1)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2)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3)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4. 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状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

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是通过父母遗传因素而获得的素质。主要包括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方面的一些生理特点。后天素质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因此,可以说,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素质的这种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素质首先是教化的结果。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素质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实践,获得一定知识并把它变成自觉行为的结果。

(3)素质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这种品质一旦形成,就比较相对稳定。比如,一个品质好的学生,由于品质稳定,他总是能正确的对待别人,对待自己。

一般说来,职业素质具有下列一些主要特征。

(1)职业性

不同的职业,职业素质是不同的。对建筑工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护士职业的素质要求;对商业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教师职业的素质要求。

(2)稳定性

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在长期执业时间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比如,一位教师,经过三年五载的教学生涯,就逐渐形成了怎样备课、怎样讲课、怎样热爱自己的学生、怎样为人师表等一系列教师职业素质,于是,便保持相对的稳定。当然,随着他继续学习、工作和环境的影响,这种素质还可继续提高。

(3)内在性

职业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自己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觉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这样,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的这一心理品质,就是职业素质的内在性。我们常说,“把这件事交给小张师傅去做,有把握,请放心。”人们之所以放心他,就是因为他的内在素质好。

(4)整体性

一个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和他整个素质有关的。我们说某某同志职业素质好,不仅指他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好,而且还包括他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好,甚至还包括身体心理素质好。一个从业人员,虽然思想道德素质好,但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差,就不能说这个人整体素质好。相反,一个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都不错,但思想道德素质比较差,同样,我们也不能说这个人整体素质好。所以,职业素质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整体性。

(5)发展性

一个人的素质是通过教育、自身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逐步形成的,它具有相对性和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对人们不断提出的要求,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促进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总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素质具有发展性。

15.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

一个人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是显性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我们称之为隐性素养。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构成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前三项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从出生到退休或至死亡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后一项,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例如,计算机、英语、建筑等属职业技能范畴的技能,可以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令我们掌握入门技术,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专家。可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所以,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比较直接。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而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

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正因如此,“职业素养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大学生,大学时期是一个人进入社会扮演职业角色前的最后一个时期。而职业素养就是对任何职业人做出的基本行为规范要求。那么,如果在我们进入职业角色前夕,我们甚至不了解对自己行为规范的要求,可以想象,我们是很难扮演好“职业人”这一角色的。

16.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亦称职业道德素养,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它是通过人们的信念、习惯和社会舆论而起作用,成为人们评判是非、辨别好坏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促使人们不断增强职业道德观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包括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修养、道德行为等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构成要素主要有:

师品,是指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品格素养。教师必须具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遵纪守法,廉洁从教;发扬奉献精神,甘为人梯,教书育人。“身正为范”,教师高尚的师品具有榜样的力量。

师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热爱学生,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应该注意不断培养自己真诚的师爱,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师能,是指教师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才能。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巧和教育技术,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师风,是指教师的学风,教风和作风。教师必须具备学而不厌,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优良学风;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文明端正,求实创新的良好的教风和工作作风,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求知,做事,做人。

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教师职业道德是至关重要的。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强调教师应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要无限热爱学生。

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必须具有终身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学校教育不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起点,是为继续学习做准备和打基础。因此,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充分反映终身教育的思想。

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理论。教育的竞争实际上是教师素质的竞争。在业务能力上,要求教师从现在的“单一型”向“全能型”发展,做到“博专结合,博中求专”,成为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

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当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教师不仅要学会分析、钻研和思考,还必须会实验、会写教研论文。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必须完成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一是爱岗敬业。

所谓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一个人,一旦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的身心就会融合在职业工作中。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所谓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爱岗与敬业总的精神是相通的,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不爱岗就很难做到敬业,不敬业也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岗。

二是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所谓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所谓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

诚实和守信两者意思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

三是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办事公道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基础。

所谓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办事情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办事的职业道德规范。

四是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精神更集中的表现。

所谓服务群众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服务群众指出了我们的职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指出了我们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指出了我们应当依靠人民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乐群众所乐。

五是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就是全心全意为社会做贡献,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最高体现。所谓奉献,就是不期望等价的回报和酬劳,而愿意为他人、为社会或为真理、为正义献出自己的力量,包括宝贵的生命。奉献社会不仅有明确的信念,而且有崇高的行动。

17.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或称职业思想,是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总和,它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意识是社会意识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

要理解职业意识需要掌握以下四点:

首先,在内容方面,职业意识总是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准则。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意识和阶级意识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职业、行业至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意识传统和思维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意识心理和思想品质。甚至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品貌上的差异。如人们常说,某人有“军人作风”、“ 工人性格”、“农民意识”、“干部派头”、“学生味”、“学究气”、“商人习气”等。

其次,在表现形式方面:职业意识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它总是从本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意识与思想习惯。

再次,从调节的范围来看,职业意识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

最后,从产生的效果来看,职业意识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和思想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又使个人思想品质“成熟化”。职业意识虽然是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它决不是离开阶级意识或社会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意识类型。在阶级社会里,职业意识始终是在阶级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制约和影响下存在和发展的;职业意识和阶级意识或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形式的职业意识,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阶级意识或社会意识的要求。同样,阶级意识或社会意识,在很大范围上都是通过具体的职业意识形式表现出来的。同时,职业意识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成人的意识和行为中,是道德意识和思想行为成熟的阶段。职业意识与各种职业要求和职业生活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在学校生活阶段和少年生活阶段所形成的品行,影响意识主体的思想风貌。

18. 职业心态

心态就是性格加态度。性格就是某些心理特征在一个人身上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个人的独特风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的心理认知和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这个行为方式是长期所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成的,是由心理态度决定的。态度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较持久的心理反应。职业心态是在职业当中,应该根据职业的需求,表露出来的心理感情。即指职业活动的各种对自己职业及其职业能否成功的心理反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心态,在职业领域我们体现的就是职业心态。比如说篮球运动员这个职业,大家团结合作努力打好每场球,这就是职业心态的一种体现。职业心态由一般性职业心态和专业性职业心态组成。一般性职业心态是共性的,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它包含的内容很丰富:积极主动的心态、双赢的心态、包容的心态、自信的心态、行动的心态、给予的心态、学生的心态、老板的心态。专业性职业心态更多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历练而成的。如:销售人员的坚持不懈,财务人员的规范严谨等等。

职业人的八种心态是指:

一是积极主动的心态。首先我们需要具备积极主动的心态。积极心态就是向好的,正确的方面扩张开来,同时第一时间投入进去。主动心态就是“在没有人告诉你而你正做着恰当的事情”。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企业肯定都有很多好的方面,也有些不够好的地方,我们就需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命运不是上天安排的,是我们主动去争取的。在企业里,有很多的事情也许没有人安排你去做,如果你去主动的行动起来,你不但锻炼了自己,同时也为自己日后的工作积蓄了力量和经验。有些企业的目前现状却不是这样,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少说为佳”;“座其位不谋其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消极的、混日子的工作作风还有人在。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被动就会挨打,主动就可以占据半步的优势。主动是为了给自己增加机会,增加锻炼自己的机会,增加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社会、企业只能给我们每个人提供道具,而舞台需要自己搭建,演出需要自己排练,能演出什么精彩的节目,有什么样的收视率决定权在我们自己。

二是双赢的心态。吃亏的事情有人干,但亏本的买卖没人做,这是商业规则。我们必须站在双赢的心态上去处理我们与企业之间的、企业与商家之间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去损坏企业的利益。没有“企业这个大家”哪有“我自己的小家”?企业首先是一个利润中心,企业都没有了利益,我们也肯定没有利益。同样,我们也不能破坏企业与商家之间的双赢规则,只要某一方失去了利益,必定就会放弃这样的合作。消费者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企业实现自己的产品价值,这同样也是一个双赢,任何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坏我们都会将为其付出代价。

三是包容的心态。作为企业员工集体的一员,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或事,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消费者。每个人和每个消费者的爱好和需求都不同。我们与人相处,为客户提供服务,满足客户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包容,包容他人的不同喜好,包容别人的挑剔。同事也有自己不同的喜好,有不同的做事风格,也应该去包容。水至清则无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需要锻炼同情心,我们需要去接纳差异,我们需要包容差异。

四是自信的心态。自信是一切行动的源动力,没有了自信就没有了行动。我们要对自己服务的企业充满自信,对我们的产品充满自信,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对同事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自信。时刻提醒自己是将优良的产品推荐给我们的消费者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价值的。很多员工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产品,又怎么能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产品呢?如果我们充满了自信,我们也就会充满了干劲,我们开始感觉到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可以完成的,是我们应该完成的。

五是行动的心态。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千百句美丽的雄辩胜不过真实的行动。我们需要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的价值;我们需要用行动去真正的关怀我们的客户;我们需要用行动去关心我们企业的发展;我们需要用行动去完成我们的目标。如果一切计划、一切目标、一切愿景都是停留在纸上,不去付诸行动,那计划就不能执行,目标就不能实现,愿景就是肥皂泡。

六是给予的心态。我经常也称它是“奉献心态”。要索取,首先学会给予、奉献。没有给予和奉献,你就不可能索取。我们要给予我们的同事以关怀;我们要给予我们的经销商以服务;我们要给予消费者满足需求的产品。同时,企业也非常的需要每位员工对自己所在企业的给予和奉献精神。唯有给予和奉献是永恒的,因为给予和奉献不会受到别人的拒绝,反而会得到别人的感激。

七是学习的心态。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竞争在加剧,实力和能力的打拼将越加激烈。谁不去学习,谁就不能提高,谁就不会去创新,谁就会落后。要把你的同事、上级、客户和竞争对手看作是自己老师,取其善,弃其不善。学习不但是一种心态,更应该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二十一世纪,谁会学习,谁就会成功,学习成为了自己的竞争力,也成为了企业的竞争力。但我在此要指出的是,把“学习和嫉妒”要区分开。这点国人和西方人的不同在于:西方人是“你行,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比你更行”;国人却是“你行,我要想方设法让你不行”。这种现象在国内大多数企业里多存在。

八是老板的心态。企业的每位员工要像老板一样去思考问题,办事情。不要认为自己是打工者,企业的命运与自己无关。事实上企业和员工之间是利益的结合体。在某种意义上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因此只有你具备了老板的心态,才会去考虑企业的成长,考虑企业的费用,感觉到企业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就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去做的,什么是自己不应该做的。

什么样的心态将决定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唯有心态解决了,我们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唯有心态解决了,我们才会感觉到生活与工作的快乐;唯有心态解决了,我们才会感觉到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19 职业习惯

职业习惯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行为习惯是长期从事某一固定的职业,无形中也会使人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行为规范以职业行习惯为准则的恒定思维方式和动作方式。

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习惯:首先,要守时。信守时间是职业人的基本常识,如果迟到而不以为意,势必会耽误大事。

其次,要忠诚。忠诚是指对组织的忠诚以及对自己职业的忠诚。当我们选择了一个组织作为事业的起点,我们在这个组织一天,就要努力工作,为组织创造价值。而忠诚并不是从一而终,而是指在组织就职期间,要对组织保持忠诚。

第三,要尊重。在公司里要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隐私。在人际交往中,一些敏感话题是不能涉及的,如个人隐私、同事之间的关系、薪资收入等。

第四,要负责。如果你希望得到信任,那么就应该先做一个负责的人。一个成熟的职业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做支撑,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干一行专一行”,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一份工作刚做几天就觉得“没兴趣”,或是嫌待遇不好,然后跳槽,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五,要积极:要培养积极的心态,一方面学会称赞他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大多数人会因为某方面受到赞美而更加努力。另一方面要学会微笑。微笑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表情,可帮助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六,要遵守规章制度。任何企业都有它的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不管你喜不喜欢,作为新人,遵守制度是起码的职业道德。入业后,应该首先学习员工守则,熟悉企业文化,以便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职责,发挥所能。

第七,要做好职业定位。做职业定位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性格特点与职业特点不能冲突太大,比如擅长跟物打交道的人,就先不要做那些频繁与陌生人沟通的工作。

第八,职场新人要先从基层做起。很多人不愿意从公司的基层做,结果错失了很多机会,一个成功者往往对自己所做之事的最基本的信息非常熟悉。

20.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根据教学方法的名称,可以判断教学过程参加者的活动方式。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学习技能和技巧,特别是学习实际应用知识的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1.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

广义的教学手段是指师生相互传递信息工具的扩展状态,指师生教学所处的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设备与设施等。包括教学情境、设备、设施、原料、资源、工具、行为特征等。

传统教学手段是指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一般是指“电化教学”,这都是在狭义层面上理解教学手段。高职教育不仅要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电化教学”,更重要的是在广义的教学手段上做文章——实现情境教学,把教室设在车间和设备操作台上,或者把车间和设备搬进教室。

22.教态

教态,是教师整体形象的外在表现,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教师形体语言或是称之为非言语行为。这种形体语言包括教师的仪容、风度、神色、情绪、表情、姿势、动作、举止、手势、眼神等,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教态的全称是教育教学状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所有对教育教学效果有影响的动态因素的总称,是教师内在教育素质和教学风格的外在表现,是教师教学时从表情到内心、从语言到形体的统一。它具有外显性、稳定性、多样性、系统性等特征。

外显性是指教态总是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听课者通过感官可以感知的,而不像人们的思想观念一样深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而让人无法捉摸。

稳定性是指教态一旦形成不会发生大的改变,除非经过别人指出或自己认识到而下决心改之。多样性是指教态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通常将其分为心态、语态、文态、体态等。系统性是指组成教态的各部分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不可能截然分开,更不能孤立存在。

教态源于心态。心态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秉持的态度及心理品质的综合。如兴趣对心态影响极大。兴趣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态度及喜爱程度,是教师积极探索教育规律或从事教学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生活的老师,也是教师从教的基础。只有对教师职业感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活动中去。

23.板书

板书是指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   

板书,有利于知识传授,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情操陶冶,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板书的类型包括提纲式板书。它是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教学设计程序,用大小括号和编号编排成的一个系统。这种板书优点在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字句简洁,教学思路清晰,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板书形式。   

对比式板书。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运用对比方法显示出知识的异同的板书。这种板书对比强烈,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清知识的共性与个性,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训练。   

词语式板书。它是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研究,从中提炼出关键性的重点字、词组成板书提纲。这种板书多用于语文学科,它的特点是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重点词语,进一步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   

线索式板书。它是根据教学内容的某种联系,按照一定顺序,反映教学主要内容的板书形式。这种板书的特征是能够显示出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图画式板书。它是根据教学内容显现出的特征,采用图中夹文或文中夹图的办法形象地勾画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板书。这种板书生动、形象、直观,事物的内在关系显现得淋漓尽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析综合式板书。它是运用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揭示教学内容,展示思维过程的一种板书。它的基本特征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启发性强。

板书的意义。

第一,板书有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作用。板书首先是文字,它和文字的作用一样。当初,先民制造文字就是为了记录语言,传达  板书设计信息。

第二,板书具有与实物不同的直观作用。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在上课时用实物进行讲解,对学生来讲是非常直观的。作为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板书也担当了这种责任。

第三,板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飞机投弹”、“波的干涉”,易于突破难点。“磁感线”展示了磁感线的空间分布,弥补了相当一部分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所以这是很值得的。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有很深的体会,准备一节课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使用现成的教学软件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结合也很费时,所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恰到好处,不然可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另外,这些教学媒体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要按照别人预先设计的环节进行,无法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即使自己制作的软件,也有类似的不便,因为教学过程中会有突发事件发生,会出现教师预先意想不到的问题。

第四,板书有示范和审美作用。课堂教学的艺术离不开具体生动、富有表达力的语言,离不开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又经不断锤炼出来的教学组织能力,也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我们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我们示范的不到位的话,学生们学的也可能不到位。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

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板书的功能与作用大多被投影所取代,完全放弃板书。在实际教学中,板书更适应学生的思维速度需要,投影往往略去了学生思考的间歇时间,而教学效果不及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好。一般来说,要以板书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为佳,尤其是理论性效强、复杂计算课程内容。

  

三、政 策 篇

1.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2.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五种能力。

3.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4.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1)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2)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3)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6.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到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7.规划纲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三个注重

(1)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2)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3)注重因材施教。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