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4大题

1.规律观点

①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2.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①目的性②计划性及③主动创造性④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物质对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4.实践与认识的观点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真理观点

①真理是客观的。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6.联系观点

①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②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食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实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联系是多样性的,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才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微转移。

7.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最优目标。

②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8.系统优化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①整体性

②有序性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9.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

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的面对挫折与考验。

③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注意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发展和飞跃。

10.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

①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起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11.两点论与重点论

①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②坚持重点论要着重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12.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

1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14.历史唯物主义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1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6.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⑴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⑵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

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理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第二篇:人教政治必修4第1单元测试题

人教政治必修4第1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1·辽宁省沈阳市四校协作测试)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赫拉克利特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关于驾驭一切的思想。”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③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 ④哲学作为一定形态的文化是由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

A.①②

C.③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明了“头等智慧”的重要性,即真正的哲学的作用,②当选;“驾驭一切的思想”表明人能够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③当选,答案为D;材料未涉及哲学的产生,①④不当选。

答案: D

2.某位学者问一位农民工:“你是做什么的?追求什么?”农民工答道:“打工,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学者回答:“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学者的观点( )

A.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分歧的正确理解

B.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把追求精神满足或者物质满足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D.把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解析: 学者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把追求精神满足或物质满足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答案: C

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论语)心得》一书的扉页中写道:“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有( )

①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②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③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④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

C.②③

解析: ③④观点错误。

答案: A

4.(2011·温州模拟)在大型工程的建设中,工程师更需要有哲学的思想,并将哲学思维充分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去,用以指导工程建设。这说明( ) B.③④ D.①④

A.任何哲学都对实践活动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

B.哲学为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解析: A、D观点错误,C不为材料所体现。

答案: B

5.要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需要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发展地震科学,深入研究地壳运动规律。这是因为( )

A.具体科学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B.哲学能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指导

C.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

D.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指导

解析: “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强调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科学研究的影响,D项是正确的。哲学有科学、比较科学与错误之分,B项观点不准确;A项不符合题意;C项观点也是错误的。

答案: D

6.“按图索骥”有一故事,相马专家伯乐《相马经》中说“良马额部隆起,四个蹄子犹如垒起的酒药瓶”。其儿子按书中讲的特征去“相马”,结果双手捧着一只蛤蟆回家说他相中了千里马。伯乐儿子的做法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 B.经验主义 D.形式主义

解析: “其儿子按书中讲的特征去‘相马’”,其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所以是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之一“教条主义”,故选C。

答案: C

7.(2011·沈阳二中阶段测试)我国古代哲学家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格物只需反省内求。下列选项中,与这种观点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

A.“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B.“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C.“方动即静,方静即旋动”

D.“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析: 陆九渊的观点强调心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是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D是辩证法观点。本题答案选A。

答案: A

8.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

自己的精神武器。”此名言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

C.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 A

9.高中学生要学会在紧张学习中寻找快乐,在挫折中体会经验,在细节中感知方向,在进步中品味幸福??紧张学习需要哲学指引,这是因为( )

A.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与精神动力

C.哲学是指引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艺术

D.哲学指导我们的生活并提供具体的方法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对人们生活的功能和作用。学习生活需要哲学指引,是因为哲学可以引导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故C项正确。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哲学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但并不能提供具体的方法,D项错误。

答案: C

10.考试来临时,会有少部分考生在QQ空间分享下图,还有一部分考生和家长会选择另一种心理解压方式——到寺庙烧香许愿,他们认为这样会保证考试顺利通过。他们的观点属于(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解析: 依据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回答,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其中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题中部分考生和家长认为神灵决定考试成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所以选D。

答案: D

11.“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 )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B.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D.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B.哲学历来就是无产阶级的斗争武器 D.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景物”和“感情”的关系实际上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能划等号,A应排除,选C。题干材料中的根本分歧不是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也不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排除B、D。

人教政治必修4第1单元测试题

答案: C

12.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脱离愚蠢。”人们创造哲学最终是为了 ( )

A.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C.改变自己的愚昧无知

答案: D

13.苏格拉底曾经和美诺一起讨论什么是“美德”。美诺讲了男人的美德是什么,女人的美德是什么,老人和青年人的美德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这只是具体的美德,而不是哲学的回答。由此可见,哲学的特点是 ( )

A.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B.哲学是现成的知识,可以随意接受和套用

C.揭示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D.哲学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特定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解析: 从题干中“这只是具体的美德,而不是哲学的回答”可以看出,哲学并不研究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而是研究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C项正确。

答案: C

14.(2011·福建省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查)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大师们都有一个特点:心灵极为丰富。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一缕潜在的心绪,诱发他们的旷古愁思。这说明( )

A.存在离不开思维

C.存在决定思维 B.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 D.思维再现存在 B.解除所有的迷惑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解析: 本题考查调动运用哲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大师们的潜在的心绪、旷古愁思源自自然界中的客观事物,这表明思维依赖于存在,答案为C。

答案: C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领域越来越以时代的目光聚焦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问题。“问题”是当代哲学研究的“最实际的呼声”。哲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主要表现在( )

A.为解决各类现实“问题”提供具体方案

B.为各项工作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是具体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D.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答案: B

16.(2011·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影片《盗梦空间》中的男主人公不仅可以进入别

人的梦境,对其植入思想,甚至靠思维就可以建造城市、穿越时空。这部影片( )

①否定物质第一性 ②肯定存在决定思维 ③夸大思维的作用 ④正确揭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A.①③

C.②③ B.②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影片中的男主人公能用思维直接创造事物,这显然没有正确揭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是夸大了思维的作用,否定了物质第一性,故①③正确,选A。

答案: A

17.“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从哲学上看,这一段歌词所反映的问题是( )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世界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被认识的,故主要体现回答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故本题选①③。

答案: C

18.近几年,全国各地兴起了“普洱茶热”,普洱茶价格一路走高,甚至出现了每克普洱茶价格超过黄金价格的闹剧。无独有偶,在浙江等地也兴起了“兰花热”,一棵兰花苗动辄被炒到上万元。近段时间以来,被人热“炒”的股票、基金、房地产,无不呈现出一哄而上、价格疯涨的现象。从哲学上看,人们的热“炒”行为( )

①容易引发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②说明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 ③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生活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④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如实反映

A.①③

C.③④

答案: A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我们“视通万里”“穿云破雾”的宝贵财富。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能指导社会的变革 ③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②③ D.①②

A.①②

C.①②③

答案: B B.③④ D.①②③④

20.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他们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上述观点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

A.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B.没有看到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的观点 解析: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是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种观点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选A,排除D。题干中的“四时行”体现了变化发展的观点,B错误。材料中的观点属于可知论,C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21.(14分)材料一 20xx年7月欧洲宇航局公布了由普朗克望远镜拍摄的首张整个宇宙的全景图像,它将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宇宙大爆炸后各种天体的形成过程。

人教政治必修4第1单元测试题

在全景图中,由银河系构成的主盘穿越了图像的中心地带,其周围布满了冷尘埃形成的纤维状物质,研究人员分析说,这片区域正是恒星形成的地方。

材料二 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的争论,在哲学和科学等许多领域都已经持续了千百年。这一问题目前已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沃里克大学的科学家给出了确切的答案:“先有鸡。”一组研究人员发现鸡蛋壳的形成需要依赖于一种被称为OC—17的蛋白质。在OC—17蛋白质的作用下,碳酸钙转化为形成蛋壳的方解石。而OC—17这种蛋白质只能在母鸡的卵巢中产生。因此,科学家得出结论,只有先有了鸡,才能够有第一个蛋的产生。

请从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问题的角度,感悟上述材料。

答案: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分)(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材料一清晰地表明,宇宙(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6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鸡蛋壳的形成依赖于只能在母鸡卵巢中产生的OC—17蛋白质,从而成功破解了困扰人类持续千百年的谜题。这表明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能在我

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存在,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6分)

22.(16分)材料一 某中学“中学生生活幸福感”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问卷调查后发现:随着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中学生感到生活在幸福之中,但部分中学生受学习压力的影响,精神压力大,缺乏幸福感。认为自己学习有成功感的占26.6%,有失败感的占18.3%,有自卑感的占18.3%,有压抑感的占21.3%,无所谓的占7%,不清楚的占8.5%。

材料二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有一次家里被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被盗绝对是件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幸福的三条理由。

(1)假如明天你们班要围绕材料一中的主题开展课堂讨论,请拟出你的发言标题。(2分)

(2)在课堂讨论中,老师提供了材料二,请你结合有关哲学知识谈谈罗斯福为什么能如此巧妙地理解家里被盗的不幸。(8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给材料一中那些缺乏幸福感的学生提一些建议。(至少3条)(6分)

答案: (1)如:影响中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谈影响中学生生活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等。

(2)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罗斯福能以这样的态度面对人生,跟他的哲学智慧是分不开的。哲学智慧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如果运用矛盾分析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说明,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3)①要对自己的生活与世界本身进行哲学意义上的审视与思考。②走进哲学,自觉追求智慧,创造更美好的人生。③用睿智的眼光正确对待学习上的进与退、得与失。

23.(10分)某校高三(1)班学生围绕”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这一问题,上网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明·王守仁)

材料二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宋·朱熹)

材料三 笛卡尔,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近代欧洲哲学心

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在哲学上,笛卡尔力图建立一整套由少数基本公式和基本原理出发推演出的“整整一系列数的真理”,一整套奠基和脱胎于数学的哲学体系。他在“物理学”中坚持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把机械运动看作是物质生命的表现,从而奠定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基础。他在普遍怀疑之后,得出存在三种实体的结论,即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并存,而上帝则是最高的、绝对的实体,是心灵和物质的创造者。但他又承认思想独立于物质,所谓“我思故我在”(I think,therefore I am),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并最终把物质和精神都归为上帝的产物。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6分)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根本分歧是什么?(4分)

答案: (1)材料一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二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主宰和本原,认为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源,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2)材料三中笛卡尔的观点属于机械唯物主义,材料一、二中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对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回答不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