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3.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重要实习虚词及特殊句式

2.学生通过自学能基本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

五、教学主体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文章背景,《国语》基本常识;学生默读,理解归纳灭无吴的成功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导入(1分钟)

同学们上课了,大家知道勾践是谁吗?勾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勾践灭吴,为他成为霸主奠定了基础,那么勾践是怎样灭掉吴国的哪?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勾践是怎样灭掉吴国的。

(二)介绍《国语》(2分钟)

明确:在幻灯片上以练习的形式出示,同学在课本中找部分答案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又被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三)背景介绍(1分钟)

明确:《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 1

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派文种到吴国达成协议,向吴称臣乞和,勾践身亲为夫差前马。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四)学生自主学习(20分钟)

明确:

学习内容:结合课文注释和背景介绍试着自己推理、翻译课文1—3自然段;思考问题,勾践灭吴成功过程中实施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学习要求:不看翻译书;遇到不懂的字词前后桌同学先相互讨论,实在不懂举手示意问老师;把列出的重点字词句落实,重点字词句如下:

栖、昆弟、国子姓、退、知、爪牙、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才求谋臣、无乃后乎、 何后之有

执仇、暴露、此则寡人之罪、请更、于是、恶、卑事夫差、宦士

南、北、东、西、广运、致、誓、若水之归下也、帅、二三子、蕃、取、免、饩、政、孤子、贫病者、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庙

学习时间:二十分钟。

(五)效果检查(10分钟)

明确:练习形式检查重点字词句;请同学起来归纳勾践灭吴过程中实施了什么政策。

重点字词句——栖(原意为鸟类停留,引申为人的退守,停留居住,也说出了勾践的惨状)、昆弟(兄弟)、贾人(商人)、爪牙(武士)、丈夫(男子)、蕃(生息,繁殖)、征(通政,指赋税徭役)、乃号令于三军(于是就向全军发号令说,状语后置)、不可不养而择也(不可不事先培养和选择)、无乃后乎(特殊句式,恐怕……吧)、何后之有(倒装,与何厌之有同)、必庙礼之(庙,名词活用为状语,在庙堂上)。

成功原因:引导学生归纳,尽量把文中的句子用简洁熟悉的句子归纳出来。如果学生能简练归纳,就问他这样归纳的理由;若果学生不能简练回答,则引导学生一段段来分析概括。 明确:1.求谋臣,谋良策

2.改变国策,鼓励生育,发展生产,广纳人才

(六)总结

明确:经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这节课解决了一些字词句,归纳出了勾践灭吴成功的原因。好,文中还有很多字词是没有讲到的,或许同学们还有疑问,那么这些疑问就留到下节课解 2

决,大家课后自己利用字典把没有讲到的比较难的字词句查一查,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点名抽查。

第二课时

(一)导入(1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勾践灭吴所采取的措施,他采取的措施有哪些?(求谋臣…….),恩,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大家先听朗读,听的时候注意字音、断句,顺便把课文内容再回顾。

(二)听课问录音朗读(7分钟)

明确:再次熟悉课文,明确字音

鄞(yín) 暴(曝pù)露 饩(xì)囿(y?u)没(m?)

(三)学习课文第四、五段

重点字词:请、耻、节、劝、孰

分析内容:请战过程;战争策略;

(四)字词抽查练习(15分钟)

实词:资(积蓄、准备)、誓(告诫、出征前告诫将士,表示决心)、致(召集)、若水之归下也(好像水往低处流)

虚词:而(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2.连词,表示顺接、并列、转折、递进等;3.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4.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的意思;5.像,如)、也(1.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2.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如何也?3.副词,也)

特殊用法:退(使动用法)、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砺之于义(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做帝王的奴隶)、

特殊句式: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何后之有(倒装,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也)、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省略句,省略勾践)、安与知耻(哪里还知道耻辱?)

练习设计:

1.下列句中加线且加粗的词

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B.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

C.夏则皮 D于吴

E. 宦士三百人于吴 F.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2.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用法相同的是(A B E D)

A.有能助寡人谋退吴者 B.不可不养择也

C.知文不知武 D. 乃致其父兄昆弟

E.摩厉之于义 F.余知无罪

3.翻译错误的一句是 ( D )

A.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

B.何后之有——有什么迟的哪?

C.寡人之罪也——这是我的罪过。

D.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用二三个将帅夫妇来繁殖生息。

4.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1)夫差与之成而 (2)

(3)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 (4)朝服冠

A.两个“去”字用法相同,两个“衣”字用法也相同。

B.两个“去”字用法不同,两个“衣”字用法也不同。

C.两个“去”字用法相同,两个“衣”字用法不同。

D.两个“去”字用法不同,两个“衣”字用法相同。

5.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D )

A.何后之有 D.唯命是听

C.何以知之 D.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6.下列词语加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D )

A B

C D.非其

知识点:名词用作状语

翻译句子:

1、“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明确:“我听说古代贤能的国君,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

2、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明确: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而希望我的士兵能做到命令前进就共同前进,命令后退就共同后退。

4

3、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明确:前进时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时想到会受到惩罚,这样,就有合乎常规的赏赐。进攻时不服从命令,后退时不顾羞耻,这样就有了合乎常规的刑罚了。”

(五)探究性学习环节:如果你也像勾践一样处于逆境中,要想得到成功,你要怎么做?(三分钟讨论,三分钟回答)

明确: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的生字词也比较的熟悉,我们再回到课本,勾践从栖于会稽之上到灭掉吴国,他想来很多,用了很多的人和实行了很多政策,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政策同样有实际的意义,从大的方面来说,民本思想,发展生产等这些都和党中央提出的发展观思想一致;从小的方面来说,勾践处于逆境而灭掉吴国,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好,下面同学们就用三分钟探讨探讨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

小结:好,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感触无限,因为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学到的,想到的,已经超出了文本本身。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老师希望,当你们遇到挫折时,要想起今天的这堂课,想起你们的发言:一个人在逆境中,要奋起,坚持不懈!

(六)完成课后练习(8分钟)

(七)总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勾践灭吴的故事还有很多小细节,同学们如果感兴趣,可以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看看。

5

 

第二篇:《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教学目标 :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1. 课本中的特殊句式归类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理清思路,了解全文基本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是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板书:勾践灭吴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国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被王充称为《左外氏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三、背景介绍

《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elv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四、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生字:栖(qī) 絺(chī) 譬(pǐ) 雠( chǒn) 嚭(pǐ) 赦(she) 鄞(yín) 蕃(fān) 饩(xì)

(2)多音字:贾(gǔ)人 爪(zhǎo)牙 疹(chen第四声)疾疹 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识则不衣

(3)通假字:“餔” 通 “哺”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有”通“又” 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

(4)异体字:“已”同“矣” 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

“句”同“勾” 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同“娶” 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同“娩” 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政”同“征” 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歠”同“啜”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读音)

2.再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

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文种定计,向吴求和(第一自然段),卧薪尝胆,准备复仇(第二三自然段),同仇敌忾,一举灭吴(第五六自然段)。

第一部分 诵读指导:

(1)勾践之言要读得沉稳、坚定、语速适中,因它虽兵败栖于会稽,事急求谋臣,但紧张而不慌乱,实为将帅风度。

(2)大夫种临危不乱,挺身而出,进见勾践。所言责备之中又可见忠贞和自负,要读出来。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节奏感很强,“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读。

(4)“无乃后乎?”是大夫钟对勾践的提醒,要读出责备之中的忠诚之意。“何后之有?”虽是反问句却要读出诚恳的纳谏之意。

(范读,学生齐读)

第二部分 诵读指导

(1)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以上句分四层意思,以分号为界,分号处要略作停顿。重音应放在加点的词语下面。又例“葬/死者”句“葬”字后也应有短暂的停顿。

(3)“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句在“之”字后要略作停顿。应译为:一定哭泣着埋葬他们,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句在“脂”字后要略作停顿。

(4)“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句注意句中停顿的准确。

(5)第二三自然段是锤炼语言的典范,字约义丰,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一一相应,读时注意其节奏和抑扬顿挫。

第三部分 诵读指导

(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句要注意句中停顿,“耻”字要重读。

(2)“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读出忠诚可信之情,三要注意反问句的语气。

(3)“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句中的“衣”是动词,当作“穿”讲,应读yì。“有”通“又要读准字音,注意“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后的停顿。

(4)第四自然段记述的是君民的对话,越国父兄再三请战,情绪激昂,越王勾践谦逊、果断,侃侃而谈,有理有据。读时要注意以上方面的表达。语速适中,语调要激昂、高涨。尤其是“请报之”“请复战!”句要读出“国之父兄”摩拳擦掌的急切心情。

(5)“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虽为反问句,却表达了越国百姓对勾践的一片忠心。因此,既要读出反问语气,又要读得诚信可见。

(指名一位学生读,齐读,教师再加以指导)

五、归结本课时应掌握的内容: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并且下课后自己做总结摘抄,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自觉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六、学生复习巩固,质疑提问。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作业,力争背诵最后两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应掌握的内容。解答课后作业。

二、通过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1、第一部分: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

第一段:勾践从战争的失败之中吸取了经验教训,所以退守会稽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提问)就是广纳贤才,并对能够帮助他击退吴国的人许以“共知越国之政”,也就是给他半壁江山。文种的一席话(提问)通过类比论证说明人才也要提前准备,不要事到临头没有个出主意的人。勾践恍然大悟,相见恨晚,“执其手而与之谋”,派他向吴求和。

明确:本段以简练的笔法写出越国兵败退守会稽之后,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明明是越兵溃败,退守于会稽山上,国家危在旦夕之间,作者却叙述勾践的求贤和文种的进见。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时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勾践的答对也非常出色:苟得闻…有幸听到你这金玉良言,哪里会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勾践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不愧为明智之君。

2、第二部分 :卧薪尝胆,准备复仇 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

第二段:于是勾践一方面忍辱负重“卑事夫差”,争取保存越国;另一方面则努力争取百姓的理解,准备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经济。“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正是对接下来第四段的越国富国强兵政策的总的概括。

第三段:提问:为了复国,勾践对内外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确:关心百姓,鼓励生育,减免徭役,广招贤才,休养生息;卑事夫差。“十年不收于民,民俱有三年之食。”说明十年的养精蓄锐,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越国至少有三年的时间可以停止经济生产来专心进行战争,就是说越国复仇的时机已经成熟。

作者以平易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越王勾践刻苦自勉、发奋图强的经过:对外“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对内抚恤战后的百姓,率领他们修养生息。

3、第三部分: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齐读四五自然段)

第四段:“臣而思报君之仇”,越国人民对会稽之耻记忆犹新,所以主动请缨,“请报之”。然而勾践似乎一点儿信心都没有(提问),令越国父老热血澎湃情绪激昂,纷纷明确表态:“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原来勾践只是要看看他们的决心有多大,并且显示不是勾践要报一己之仇,而是百姓要报国家之仇。勾践答应越国百姓的请求之后,顺势提出军队纪律和奖惩办法,同时也指出了吴军的弱点,鼓舞士气。需要注意的是,勾践又抬出一个“天”来:“今寡人将助天灭之”,为越军壮胆助威,使师出有名。看起来,越国此战上应天意,下合民心,必胜无疑。

第五段:收尾。越军出征场面激动人心。

教师小结:最后两段,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表现了越国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地情景。“国之父兄请曰??其有敢不尽力乎?请复战!”国民群情激愤,主动请战;“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场景既动人,又深化了主题:得人心者得天下,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提问: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归纳。

明确:①越王勾践能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奋图强;②越国君臣的精诚团结;③越王勾践在国内外实施的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

(再次齐读四五自然段,尝试背诵)

三、全文小结

《勾践灭吴》一文一波三折,简练精彩,朴实无华而又余味无穷。先写君臣执手相谋,又写勾践实施的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最后写越国终灭吴国。在作者的笔下,越王勾践深沉而丰满,他有胆有识,他胸怀大志,他处世不惊,他知人善任,他不忘国耻,他关心百姓。大夫文种忠于越国,机智过人。而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又是通过巧妙传神的辞令表现出来的。

(再次齐读课文,欣赏本文的人物形象描写的表现技巧)

四、课本中的特殊句式归类

(1)判断句

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

(2)省略句

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之——指代文种)(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

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

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

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

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

省量词,例: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豚

(3)倒装句

A介宾短语后置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乃号令于三军

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

B.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五、本课虚词用法归类

1、之①代词,他,它。例:吾与之共越国之政。:三江环之。

②助词,的。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此则寡人之罪也

③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若水之不归也。

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何后之有?

2、其: ①代词,他的,他们的。例:执其手而与之谋。: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②代词,他。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③代词,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④指示代词,那些。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3 、于:介词:在。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遂使之行成于吴。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补语,“在这种局面”

4、以:连词,而,表目的,可译为“以致”、“导致”、“用来”。

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5、而: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②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例: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6、已:①助词,同“矣‘,了。例:虽悔之,亦无及已。

②副词,已经,例:今已服矣

五、归结本节课及本课应掌握的内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背诵最后两段。

六、作业:预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板书:君臣共谋--→卧薪尝胆--→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