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圣井岗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一、圣井岗概述

(一)圣井岗概述:位于邯郸市西北10公里处,其主体建筑有戏楼,山门,前殿,后殿,钟楼,东道房,东配殿,送子奶奶庙、西道房,配殿,眼光奶奶庙等,整体布局对称统一。

“圣井”在前殿前的院子里,深丈余,井水常年清澈如镜,且无论旱涝水量均等,故名圣井。旧时附近人民定时前来请牌求雨,应验后再将牌送回,故而井内出土百余块银、铜、铁牌。后殿规模宏伟,是一处可与黄梁梦吕仙祠媲美的古代建筑群。圣井岗龙神庙始建于元代,距今已六百余年,现占地1.5万平方米,有殿房建筑百余间,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庙宇雄伟壮观,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一组完整的道教庙院,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神庙的九龙圣母殿内有圣井一口,水质清凉甘甜且涝不溢旱不枯,旧时周边数省官民多来此取水祈雨,“灵岗香市”也成为邯郸古十景之一。

(三)建筑的人文历史。

    圣井岗古建群位于邯郸市西北10公里,邯武公路北侧,占地面积13亩。因位居丘丘陵岗地,故称圣井岗。其主体建筑由南至北,在中轴线上,有戏楼,山门,前殿,后殿中轴线东侧有钟楼,东道房,东配殿,送子奶奶庙。西侧有鼓楼,西道房,配殿,眼光奶奶庙。其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主,东西两侧对称统一。戏楼位于古建群南端,北距山门墙28米,台基略方形,南北长9,8米东西宽9米为卷棚式悬山式灰瓦顶,侧面的结构以前后两个单体叠压在一起,而顶部南北面坡又形成一体。专家认为这种地方性结构形成比较特殊,为它处所罕见。前殿(九龙圣母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廊悬山灰瓦顶。殿内神像前有一古井深丈余,碑载雨不溢,旱不涸,故名圣井。旧时附近省县每逢年纷纷前来请牌求雨,应验后即来还牌。近年维修,井内出土百余块银,铜,铁牌。据载,清同治六年京都大旱,帝令礼部尚书前来求雨,应验后金牌还之。后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廊悬山式灰瓦顶,殿前原有殿,现仅有遗址。碑载,其建筑始于元代仁宗仁延佑三年(公元1313年),称尤王庙。后经维修扩建,现存规模属明清时代形成。该建筑规模宏伟,是一处可与黄梁梦吕仙祠媲美的古代建筑群,为市郊游览胜地。圣井岗庙宇坐北朝南,东西对称,青砖青瓦,这组古建筑中"戏楼"建造奇特,侧面结构看似两个单体,叠压在一起,而正面看顶部南北坡面又成一体,全国稀有,是建筑设计中宝贵的资料,颇有研究和保护价值,戏楼面对山门,山门内西侧有立于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的"邯郸县圣井岗龙神灵应碑记", 此碑保存完整,碑文记载圣井岗创建,维修庙宇,及各地大旱年间来此求雨应验等事项。前院是九龙圣母殿,"圣井"居殿中圣母神翕前,历代祈雨甚灵,这里掏牌祈雨的方式也是全国独一无二,求雨人先在井中掏祈雨牌,降雨后重铸一牌同之前从井中掏出的牌一同放回井中。1986年圣井岗重修时从井中掏出银、铜、铁、锡各种"牌"百余枚,现藏于庙宇西侧的"文物陈列室"中,通过这些祈雨牌,也能考证出历代旱情的状况,不少帝王官府赠匾悬挂神翕之上,清穆宗皇帝(1862年)祈雨灵验后赠金牌,龙凤旗,彩杖等,《慈禧传》书中有两宫皇太后派员来邯郸请牌祈雨灵验的记载。历代周边省市的群众和官员也多到此请牌祈雨,祈雨所用调水牌经过历代变迁,现在已演变为人们祈求福运财运的祈福牌。圣井岗还是民间诸神的汇聚之地,供奉了送子奶奶、三霄、财神、文昌等功能齐全的行业神,以灵验而著称,为民众寻求祈福避灾、求子、求学、求财等精神寄托的信仰中心,到此拜神祈福的民众络绎不绝。香火甚为鼎盛。圣井岗还是古赵时期的"灵岗香市"。列为邯郸十景之一,历史上享有胜名 。       

、测绘工作记录

(一)                        测绘时间

20##年10月31日

(二)                        测绘人水水水

(三)                        测绘对象(九龙圣母殿)

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廊悬山灰瓦顶。殿内神像前有一古井 ,深丈余,碑载雨不溢,旱不涸,故名圣井。                                           (四)     测绘内容

1、单体建筑的各层平面。这一项内容的测绘相对容易。对于大部分的建筑一般只需皮卷尺、钢卷尺、卡尺或软尺就可以测出所有单体建筑的平面图。测绘平面时最重要的是先确定轴线尺寸,之后单体建筑的一切控制尺寸都应以此为根据。确定轴线尺寸后,再依次确定台明、台阶、室内外地面铺装、山墙、门窗等的位置,平面图就确定了。

2、单体建筑的正立面、侧立面、背立面。对于法式测绘,因为没有搭架,无法上到建筑物上用皮卷尺测量高度,所以这一类立面图都必须借助辅助工具进行测量。粗略测量时,我们可以仅借助竹竿和皮卷尺、铅垂球测出高度。但是要用做档案记录时,单层的建筑,如果有可利用的反射点就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测出高度,如果没有反射点可以通过全站仪测出两点之间的高差就是建筑的高度。

3、单体建筑的纵剖面、横剖面。测量方法与测绘立面图的原理一样。不同的是剖面图要更清晰地表达出各层之间的构造关系.

4、屋顶的俯、仰视图。与平面图恰好是相对应的。

5、大样图。包括了各种砖雕、脊饰、梁架的斗拱等部分的大样。因为这类装饰构件的线条、图案都非常复杂,甚至是一些人物、花鸟、虫鱼图案,而按照测绘的要求是要一一表现在大样图中的,这往往是古建筑测绘中最耗时、难度最大的。在法式测绘中,最好的方法是借助数码相机拍下各个大样的正、侧、底面的照片,然后测出各个大样中重要的控制点的距离,通过比照数码照片绘出大样图。

(五)测绘过程

测绘总共进行了一个星期,包括了查资料,实地测绘,整理校对数据,画CAD图,排版。

三、实习感受

首先对古建筑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明清建筑。屋顶的各种形式,建筑的组成,结构类型,斗拱的组成以及机构特点,彩画的分类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内涵是博大精深的,然而,我们平日里对古建筑的关注太少了,经过这次测绘,我们又对古建筑的知识进行了更多的了解以及巩固。另外由于这次对古建筑深入的测量也激发了我们对古建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国传统的文化。

其次,加强了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测量中有很多地方无法具体的量到,只能靠估算,大家就集思广益想了很多方法,例如查砖匹、根据阳光角度,数学方法等。

再次,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的态度。由于古建中有很多部件,我们就必须对每个部件的每个尺寸进行测量,进行记录。同样,画草图,校对数据,画CAD图都需要认真仔细,通过这次测绘,这在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中都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品质。

最后,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次测绘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

关林两天的测绘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我们上中建史时虽然课本上说得很详细,但是对于古建真正的了解还不如这几天学到的东西,凡事只有亲身经历才不会容易忘记。对于古建的结构,斗拱怎么支撑屋梁,檐角如何翘起?我们在做平立剖时是将古建重新建造了一遍,这种过程让我们加深了对于古建的了解,虽然这只是万千古建中的一种,但是我觉得中国古建的结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其实这次让我真正的收获是让我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前都是闭门造车,我想以后我会改变这种现象,多注重观察,去深入了解。

一周的测绘实习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我相信这是可以激励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学院:建筑学院

                         班级:建筑学1001班

                     测绘人员:谁谁

                       

                     指导教师:、、老师

                               

 

第二篇:徐州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徐州传统民居空间与环境测绘

——余家大院

姓名:郭建平

学号:15085669

指导老师:薛健

班级:艺设20##-1

简介:

这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徐州古建筑,从而学习和探析中国古建筑的好机会,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魅力。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艺术不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实用事物之附属品的时代,我们日益懂得欣赏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及文学,他们都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欢悦。几千年来我们把艺术的享受掺和于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古代建筑或者是现代设计,这些我们芸芸众生每天路过却茫然无知的作品,这就是我们周围的建筑,建筑的艺术。所以了解中国古建筑并用测绘的方式去真正的领略其内涵实质是我们必须做的。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城市的建筑特色,黄河故道对古民居建筑的影响和黄河“文化层”的断代,苏、鲁、豫、皖一带传统建筑的纵、横两向对比等课题,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一、测绘实习目的和任务

通过参观、实地测绘体验建筑的空间感、材料的应用、建筑的尺度感等,把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古建筑和掌握古建筑装饰设计的常用方法手段,全方位了解中国古建筑设计,以便以后进行工程实践,创造性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测绘实习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上学期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以及加强同学们对国内建筑的热爱。

二、测绘实习题目、时间及地点:`

实习时间:《徐州传统民居空间与环境测绘》; 

实习时间:2011/7/2;

实习地点:徐州户部山余家大院;

三、实习内容

7月2号上午八点钟,我们班的同学全体在徐州户部山余家大院集合,然后按分组的情况分头行事。最终我们选定的是民宅余家大院内东面。这天风和日丽,阳光好是毒辣,好多人衣服都湿了,同时也给测绘工作的进展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不过没有人想要退缩,我们便开工了。我们组共有三个人,女生有两个,鉴于女生心细,这室内的尺寸当然非他们莫属啦。我则是首先进行院内东面内大门的测绘工作。之后菊红、李彦燕就都跑去室内测绘和记录啦。剩下的我就锁定院落据传有60年历史(户部山民宅的平均年龄60年)的民居着手测绘工作。我从院内东面大门而入,房子很简单的一面宽三进深,门洞都是开在同一边上,除去大门是正(典型的立面)中心的。进入第三间房子的时候,一架旧式石板楼梯呈现面前,没有扶手,楼梯的踢面也是很平常的石板,踏面也很不平整貌似还能转动,大概首层的层高是4.1米,看到这样的楼梯,很是生活化的民宅,给人一种轻松的心情,不知道当初在造它之时,主人是否有想过?让我有意外之喜的不是中国传统的木屋架结构,也不是挑台出为支撑挑檐而撑起的木结构(屋架木结构)上的倒莲座,而是中间侧房中一个被两排南北方向的土木结构墙体围护起来的空间,甚是好奇,后来得知是对房间做一个简单的分割,是空间稍显变化,不至于是一个很呆板的盒子,细想一般的古建筑也有如此的构造方法。有个值得一提的是 “一线天”,(一线天)平面是三进深,而到了二层就变成了二进深外加前面所提的挑台,屋顶是传统的坡屋顶,脊檩线正对与二进房的中点,在三进房与二进房屋顶交接的地方很特意的预留了690-1200不等宽度的一条窄缝,让光线从此处泄露下来,我猜测大概是房间不开窗的缘故,为了解决光线的问题,故采用了此法。

还有一大发现是其墙壁的做法,编好的竹篾成其“骨”,混以稻草、黄土为粘结剂,这做法到有点仿似现代的钢筋混凝土,不过相比之下,它比钢筋混凝土保温隔热性能更好,(墙壁材料)只是从理论上来说使用年限有所逊色,且承载力、抵挡风与暴雨的能力也不及后者,但能纯于世达一百多年,也算是古人智慧的一种表现吧!这是在第一家民居的发现。我们上午的工作差不过就做到这,总结一下,完成了平面测绘及尺寸记录。

中午,我们解决完温饱,稍作休息,就紧锣密鼓的继续着剩下的工作。下午强打精神,继续上阵。后来,我们对大院东面的多处细节进行了测绘和记录,该大院历尽半百有余,建筑形制类似于中国传统古民居,很典型的住户类型,热心的民居主人甚至给我们拿来了房契,哇塞,我想我们是没必要测啦,上面是绝对原版的平面图。有一发现是,室内墙面上的开窗,一般多见于古典园林,通过借景的构图手法来美化景色,在这里也被应用到了室内。再接着我们拐了个弯,寻找到了民居第三间房子。典型的客房层,也是一面宽三进深,门洞方向均开在墙面的北边,几乎也不怎么开窗,但室内采光尚好,大概是门洞做的比较高,且在第三进房南边墙有开一窗一门。有意思的是这民居东面侧大门的的形式,据外貌看来是客房部分,门口还有一对小石墩,甚是庄严啊!至此我们本次的古建筑测绘之行已圆满结束。

四、测绘记录对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征分析

徐州地处我国中部,是北门锁钥,南国屏障,因而在建筑和文化上,承南袭北,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1、天圆地方的格局与金字塔正体结构:

中国建筑的传统结构模式,从城到院一律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均匀对称的长形或方形,而户部山建筑群一反常态,形成独一无二的"天圆地方"格局。户部山的建筑按政治等级和经济实力,从上而下自然演绎成金字塔形状。顶部为以戏马台为中心的项王府建筑群,第二层为文星武圣庙宇祭祀设施建筑群,第三层以崔家大院、余家大院(原户部公衙)为代表的官邸公馆,第四层为城市中产阶级的市民房,第五层为广大的实业贸易店坊。

2、建筑风格南北兼融:

由于南北气候不同,北方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墙体较厚,门窗比较严实,保暖性好,南方民居以厅堂为主,对外界比较开放,户部山古民居在整体布局上,以四合院为主,用于待客的客厅一般都安排在进门处,对外十分开放。

3、建筑用料因地制宜:

中国民居建筑大多以木为主要构件砖石为辅,而户部山别具一格,除门窗用木料外,其它部件全都用砖石。在山上建房必须开山采石,平整地面,开出的石头正好用来砌墙。户部山古民在青石基础很高,墙件比较厚,而且采取"里生外熟"的方法,即外墙砌青砖,内为土坏,有利保暖,节约砖料,这在全国是罕见的。

4、建筑布局灵巧合理:

由于户部山古民居依山而建,因地制宜,不可能按照平面地形来营造房屋,院内有多层多级的石梯,屋脊形成一脊更比一脊高的形式。为了合理利用地皮,还出现一些反传统的建筑手法,有的地方只能开两间房,因而出现两开间。

在这里没有一处院落是完全相同的,必须依照地势灵活布署,形成富有个性的错综复杂的院落格局。其中有全国独有的鸳鸯楼,这种楼一般为两层,上下叠压,内无楼梯,楼上的门对着上坡,楼下的门对着下坡,朝向相反,好似鸳鸯叠在一起。它巧妙地解决地面落差大的问题。

五、实习总结:

这次建筑实习实地测绘短短一天,但我所想所见所感比之前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都要多的多。参观了很多古建筑,并对起进行测绘和近距离的研究,还有实时记录。时间虽短,但达到了开阔眼界、补充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重目的。而且测绘过程中跟同学老师讨论,交换想法,为我们建筑理论实践知识提供了丰富经验。然而一天的测绘实习时间,加上对于我来说基础知识还很薄弱,只学到一些皮毛,尽管如此实习期间我们获得了许多相关信息,这些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帮助,所以再此特别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实习的机会,感谢老师给我们联系参观的景点和实习期间对同学们的耐心指导和生活上的帮助。

通过这次学院组织的测绘实习,虽然我们做的工作不是很足,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了:就是对本国古建筑的了解,在这里,我再一次感慨于古人的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孕育了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特产,用博大精深不为之过,还有好多埋没在时间与尘嚣中的古老的智慧在呼唤我们去发现,去继承去创新,感慨于唯今建筑风的滥觞,我们或许应该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一切文化一切发展,中国的古建筑之精神源远流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