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古建测绘实习报告

      —山西

20##年10月15日下午4点,我们带着一个充满好奇的心踏上了驶向山西太原的火车。等待我们的是怎样古老又神奇的建筑呢?一个令人激动的夜晚在火车上的欢乐声中悄悄过去了,等到再次看到远方缓缓升起的太阳,我们已经到了山西境内,到处都是壮丽的山系。人一下子就清醒了,整个心胸都跟着开阔起来。

到了早上六点多,我们成功抵达了太原站,清晨微冷的空气,让人想好好的释放一下积蓄心里的盼望,紧接着就坐车往我们的第一站开去——晋祠

它坐落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那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还有就是那里的建筑都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晋祠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

我们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国古建中的瑰宝。

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还被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殿、桥、泉亭和鱼沼,相互陪村,浑然一体。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减柱法”的熟练使用。说明宋代在建筑上已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避免了隋唐建筑中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经历了一个由隋唐的雄壮坚实到明清的华丽轻巧的发展地程,而宋代建筑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很有价值。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下午到了宾馆,疲惫不堪的我们倒头就睡了。第二天上午我们的目的地是云冈石窟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在参观的一路上我们都不停地发出整整感叹,感叹古人辉煌的智慧和超凡的毅力。

下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颠簸,我们来到了悬空寺下,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寺庙建筑,它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

接着我们在坐了将近五个小时的车后,终于到达了我们从早上就盼着的五台山下,安稳的睡了一晚后,我们一大早就上山了,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参观完几处有名的寺庙后,我们都深深地被寺庙建筑的雄伟壮丽,金碧辉煌所震慑了,好久都神在其中,余味悠长。

下午在导游的建议下,我们去了祁县的乔家大院,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

接下来就是我们山西之行的终点了——平遥古镇,在平遥古镇的第一天清晨,我们就鼓足了精神,展开了我们的测绘工作,首先我们在古城的街道上边走边寻找外观漂亮,完整的民居,终于我们在西大街找到了一家,我跟那家的房主讲述了我们一行人的来意后,房主很热情的准许了我们对他的房子进行测绘,我作为组长,很快分配好了工作,三个组员负责立面的测量与记录,一名组员负责拍照作为分析的材料,我和另一名组员负责整个平面的测量,以及所有数据的整合,处理,很快两个小时过去了,我又拍了很多照片跟房主道谢后回到住处开始建模,把数据都导入模型,一弄就是六个多小时,大概到了下午三点多,我发现测绘的数据不够完善,连忙和另外两个组员又赶到那,因为早上我们临别时跟房主说了,如果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还会再麻烦,所以我们很顺利的有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测量,我还手绘了大量的细部构件,最后满意的回去了,进一步完善了数据之后。我心里就轻松了很多,接下来的几天就在古城里转转,尝尝当地的特产、名吃,一饱口福。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要跟这座古城告别了,离开的那天早上雾很大,高大的古城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勾起我无限的留恋之情,但还是挥挥手,跟它道别。

这次山西之行,我看到了很多年代很久远的古代建筑,有些甚至超过了几千年,他们那精巧的建筑结构无一不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一来很好的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拓展了自己的知识,再有就是在看这些古建时,很多都能唤起了我以前在课堂上学的知识,让我的知识更加牢固,学以致用,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第二篇:徐州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徐州传统民居空间与环境测绘

——余家大院

姓名:郭建平

学号:15085669

指导老师:薛健

班级:艺设20##-1

简介:

这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徐州古建筑,从而学习和探析中国古建筑的好机会,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魅力。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艺术不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实用事物之附属品的时代,我们日益懂得欣赏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及文学,他们都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欢悦。几千年来我们把艺术的享受掺和于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古代建筑或者是现代设计,这些我们芸芸众生每天路过却茫然无知的作品,这就是我们周围的建筑,建筑的艺术。所以了解中国古建筑并用测绘的方式去真正的领略其内涵实质是我们必须做的。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城市的建筑特色,黄河故道对古民居建筑的影响和黄河“文化层”的断代,苏、鲁、豫、皖一带传统建筑的纵、横两向对比等课题,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一、测绘实习目的和任务

通过参观、实地测绘体验建筑的空间感、材料的应用、建筑的尺度感等,把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古建筑和掌握古建筑装饰设计的常用方法手段,全方位了解中国古建筑设计,以便以后进行工程实践,创造性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测绘实习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上学期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以及加强同学们对国内建筑的热爱。

二、测绘实习题目、时间及地点:`

实习时间:《徐州传统民居空间与环境测绘》; 

实习时间:2011/7/2;

实习地点:徐州户部山余家大院;

三、实习内容

7月2号上午八点钟,我们班的同学全体在徐州户部山余家大院集合,然后按分组的情况分头行事。最终我们选定的是民宅余家大院内东面。这天风和日丽,阳光好是毒辣,好多人衣服都湿了,同时也给测绘工作的进展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不过没有人想要退缩,我们便开工了。我们组共有三个人,女生有两个,鉴于女生心细,这室内的尺寸当然非他们莫属啦。我则是首先进行院内东面内大门的测绘工作。之后菊红、李彦燕就都跑去室内测绘和记录啦。剩下的我就锁定院落据传有60年历史(户部山民宅的平均年龄60年)的民居着手测绘工作。我从院内东面大门而入,房子很简单的一面宽三进深,门洞都是开在同一边上,除去大门是正(典型的立面)中心的。进入第三间房子的时候,一架旧式石板楼梯呈现面前,没有扶手,楼梯的踢面也是很平常的石板,踏面也很不平整貌似还能转动,大概首层的层高是4.1米,看到这样的楼梯,很是生活化的民宅,给人一种轻松的心情,不知道当初在造它之时,主人是否有想过?让我有意外之喜的不是中国传统的木屋架结构,也不是挑台出为支撑挑檐而撑起的木结构(屋架木结构)上的倒莲座,而是中间侧房中一个被两排南北方向的土木结构墙体围护起来的空间,甚是好奇,后来得知是对房间做一个简单的分割,是空间稍显变化,不至于是一个很呆板的盒子,细想一般的古建筑也有如此的构造方法。有个值得一提的是 “一线天”,(一线天)平面是三进深,而到了二层就变成了二进深外加前面所提的挑台,屋顶是传统的坡屋顶,脊檩线正对与二进房的中点,在三进房与二进房屋顶交接的地方很特意的预留了690-1200不等宽度的一条窄缝,让光线从此处泄露下来,我猜测大概是房间不开窗的缘故,为了解决光线的问题,故采用了此法。

还有一大发现是其墙壁的做法,编好的竹篾成其“骨”,混以稻草、黄土为粘结剂,这做法到有点仿似现代的钢筋混凝土,不过相比之下,它比钢筋混凝土保温隔热性能更好,(墙壁材料)只是从理论上来说使用年限有所逊色,且承载力、抵挡风与暴雨的能力也不及后者,但能纯于世达一百多年,也算是古人智慧的一种表现吧!这是在第一家民居的发现。我们上午的工作差不过就做到这,总结一下,完成了平面测绘及尺寸记录。

中午,我们解决完温饱,稍作休息,就紧锣密鼓的继续着剩下的工作。下午强打精神,继续上阵。后来,我们对大院东面的多处细节进行了测绘和记录,该大院历尽半百有余,建筑形制类似于中国传统古民居,很典型的住户类型,热心的民居主人甚至给我们拿来了房契,哇塞,我想我们是没必要测啦,上面是绝对原版的平面图。有一发现是,室内墙面上的开窗,一般多见于古典园林,通过借景的构图手法来美化景色,在这里也被应用到了室内。再接着我们拐了个弯,寻找到了民居第三间房子。典型的客房层,也是一面宽三进深,门洞方向均开在墙面的北边,几乎也不怎么开窗,但室内采光尚好,大概是门洞做的比较高,且在第三进房南边墙有开一窗一门。有意思的是这民居东面侧大门的的形式,据外貌看来是客房部分,门口还有一对小石墩,甚是庄严啊!至此我们本次的古建筑测绘之行已圆满结束。

四、测绘记录对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征分析

徐州地处我国中部,是北门锁钥,南国屏障,因而在建筑和文化上,承南袭北,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1、天圆地方的格局与金字塔正体结构:

中国建筑的传统结构模式,从城到院一律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均匀对称的长形或方形,而户部山建筑群一反常态,形成独一无二的"天圆地方"格局。户部山的建筑按政治等级和经济实力,从上而下自然演绎成金字塔形状。顶部为以戏马台为中心的项王府建筑群,第二层为文星武圣庙宇祭祀设施建筑群,第三层以崔家大院、余家大院(原户部公衙)为代表的官邸公馆,第四层为城市中产阶级的市民房,第五层为广大的实业贸易店坊。

2、建筑风格南北兼融:

由于南北气候不同,北方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墙体较厚,门窗比较严实,保暖性好,南方民居以厅堂为主,对外界比较开放,户部山古民居在整体布局上,以四合院为主,用于待客的客厅一般都安排在进门处,对外十分开放。

3、建筑用料因地制宜:

中国民居建筑大多以木为主要构件砖石为辅,而户部山别具一格,除门窗用木料外,其它部件全都用砖石。在山上建房必须开山采石,平整地面,开出的石头正好用来砌墙。户部山古民在青石基础很高,墙件比较厚,而且采取"里生外熟"的方法,即外墙砌青砖,内为土坏,有利保暖,节约砖料,这在全国是罕见的。

4、建筑布局灵巧合理:

由于户部山古民居依山而建,因地制宜,不可能按照平面地形来营造房屋,院内有多层多级的石梯,屋脊形成一脊更比一脊高的形式。为了合理利用地皮,还出现一些反传统的建筑手法,有的地方只能开两间房,因而出现两开间。

在这里没有一处院落是完全相同的,必须依照地势灵活布署,形成富有个性的错综复杂的院落格局。其中有全国独有的鸳鸯楼,这种楼一般为两层,上下叠压,内无楼梯,楼上的门对着上坡,楼下的门对着下坡,朝向相反,好似鸳鸯叠在一起。它巧妙地解决地面落差大的问题。

五、实习总结:

这次建筑实习实地测绘短短一天,但我所想所见所感比之前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都要多的多。参观了很多古建筑,并对起进行测绘和近距离的研究,还有实时记录。时间虽短,但达到了开阔眼界、补充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重目的。而且测绘过程中跟同学老师讨论,交换想法,为我们建筑理论实践知识提供了丰富经验。然而一天的测绘实习时间,加上对于我来说基础知识还很薄弱,只学到一些皮毛,尽管如此实习期间我们获得了许多相关信息,这些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帮助,所以再此特别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实习的机会,感谢老师给我们联系参观的景点和实习期间对同学们的耐心指导和生活上的帮助。

通过这次学院组织的测绘实习,虽然我们做的工作不是很足,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了:就是对本国古建筑的了解,在这里,我再一次感慨于古人的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孕育了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特产,用博大精深不为之过,还有好多埋没在时间与尘嚣中的古老的智慧在呼唤我们去发现,去继承去创新,感慨于唯今建筑风的滥觞,我们或许应该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一切文化一切发展,中国的古建筑之精神源远流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