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 免疫学概说

一、概念

免疫: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现象。

二、免疫力的构成

(一)固有免疫 (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组成:1、组织屏障作用 2、免疫细胞的非特异性作用 3、体液因子的作用(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等)

特点:1、非特异性 2、可遗传性 3、效应恒定性 (反应迅速性)

(二)适应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组成:适应性免疫应答。1、抗原识别阶段 2、淋巴细胞活化阶段 3、抗原清楚阶段 特点:1、特异性 2、习得性 3、效应递增性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

(一)免疫防御 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二)免疫自稳(免疫稳定) 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三)免疫监视 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四、免疫系统的组成

组成:器官、细胞、分子三个层次

中枢淋巴器官:骨髓、胸腺…

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脏…

第二章 免疫细胞激活物

一、概念

免疫细胞激活物:可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地导致免疫细胞活化并增殖的物质。

抗原:指能与T细胞、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两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佐剂:某些物质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体内,课增强机体对该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此类物质称为 佐剂。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集合的能力。 表位(抗原决定簇):觉得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称为表位。 (一个抗原分子可以有多个表位,一种表位决定一种特异性)

免疫应答由强到弱: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仅限动物)

二、抗原分类(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

1、 异种抗原 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

2、 同种异型抗原 指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

3、 自身抗原 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

4、 异嗜性抗原 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第三章 免疫效应分子

一、概念

免疫效应分子:指在抗原清除过程中直接发挥生物学作用的分子。

可变区(V区):免疫球蛋白轻链氨基端的1/2与重链氨基端的1/4,由于氨基酸排列顺序随抗体特异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称可变区。

恒定区(C区):轻链羧基端的1/2与重链羧基端的3/4,由于氨基酸排列顺序相对稳定,称为恒定区。

超变区(HVR):轻链和重链的V区内各有3个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变化极高的区域,称为超变区。

二、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效应

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可水解免疫球蛋白。用木瓜蛋白酶处理免疫球蛋白可形成2个Fab段和1个Fc段。

(一)Fab段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相应抗原

(二)Fc段

1、激活补体 2、与相应细胞膜上的Fc受体发生选择性结合(1、调理作用 2、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3、介导过敏反应 4、跨越胎盘)

(三)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IgG

1、 血清中含量最高 2、半衰期最长 3、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4、穿过胎盘介导新生儿抗感染

免疫

IgM

1、 分子量最大 2、是最早出现的免疫球蛋白(接受抗原刺激后最早产生的)3、半衰期短,

仅5.1天 4、血型抗体主要为IgM

IgD

1、 极易被蛋白酶水解

IgE

1、 血清中含量最低,为0.002% 2、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3、参与抗体寄生虫感染

三、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由多种血浆蛋白酶组成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存在于正常血清中。(肝脾是重要的合成场所,主要由巨噬细胞合成)

(一) 补体系统的激活

1、 经典激活途径 (感染的中晚期)

过程: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

2、MBL激活途径 (感染急性期)

过程:类似于经典激活途径

3、替代激活途径(旁路途径、C3途径)(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过程:

(二)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 抗感染与介导炎症反应 a、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 b、补体的调理作用 c、补体的炎症

介质作用(1、激肽样作用 2、过敏素作用 3、趋化作用)

2、 参与免疫自稳及免疫调节 a、补体的免疫粘附作用 b、补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第四章 抗原结合分子

一、概念

组织相容性:同种异体间进行器官移植时,供者与受者相互接受的程度。

组织相容性抗原:代表个体特征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HLA :即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白细胞抗原。其编码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上。

连锁不平衡:是指分属于2个或2个以上基因座上的基因同时出现在同一染色体上的概率高于或低于随机出现频率的现象。

二、HLA I类基因区 1、经典的HLA I类基因:又称HLA Ia基因,包括HAL-A、HLA-B、

HAL-C编码的HLA I类分子中的α链,广泛分布于各类有核细胞表面,具有高度特异性。2、非经典的HLA I类基因:又称HLA Ib类基因,包括HLA-E、HLA-F、HLA-G、HLA-H。

三、HLA基因复合体的遗传特点 1、单体型遗传 2、高度多肽性 3、连锁不平衡

四、HLA I类分子在结构上分为4个区:1、肽结合区 2、Ig样区 3、跨膜区 4、胞质

五、HLA I类、Ⅱ类分子的比较

医学免疫学总结

六、HLA分子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一)参与抗原提呈 (二)参与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 (三)参与T细胞识别 (四)参调控NK细胞 第五章 免疫辅佐分子

一、概念 CD分子:是人类不同谱系细胞在不同分化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标志性细胞膜分子。

粘附分子(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多以跨膜糖蛋白形式存在于细胞表面,也可以形成可溶性分子。

细胞因子(CK):是细胞分泌的,具有多重生物学活性的,采取自分泌与旁分泌作用方式的小分子蛋白和多肽。

二、细胞因子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1、抗感染、抗肿瘤 2、免疫调节 3、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 4、参与调节炎症反应

三、细胞因子的特性

1、小分子多肽 2、低浓度下发挥生物学作用 3、通过结合高亲和力体发挥作用 4、以直分泌、旁分泌形式发挥作用 5、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

 

第二篇: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习题

1-2章:

固有免疫应答:是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其他抗原性异物后,被迅速活化,并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从而将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杀伤清除的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  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同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亦起主导作用。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腔上囊(禽类)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有淋巴结、脾及与黏膜有关的淋巴组织和皮下组织等。
淋巴细胞归巢; 是淋巴细胞的定向游动,包括成熟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以及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如皮肤,肠道粘膜和关节滑膜等炎症部位)迁移.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称之为淋巴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上相应的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又通过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后经内皮小静脉返回到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循环过程。

二、问题

 1、免疫系统的功能?

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1免疫防御2免疫监视,3免疫调节,4免疫自身稳定.

 2、固有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参与的主要细胞?

固有免疫应答 早期性,快速,无记忆性 主要细胞 NK细胞 NK T细胞 中性粒细胞 树突状细胞 单核 –巨噬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 特意性,耐受性,记忆性 主要细胞;T细胞,B细胞。

3-4章:

一、名词: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半抗原,是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故又称不完全抗原。

超抗原,是指一类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2%~20%某些亚型T细胞克隆)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因子,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 TD-Ag) 在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 T 细胞的辅助,所以称为 TD-Ag 。如细胞、病毒及各种蛋白质均为 TD 抗原。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 TI-Ag) 在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 T 细胞辅助,所以称为 TI-Ag 。

抗原表位(决定基)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TCR 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互补决定区(CDR)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这些区域称为 HVR或 CDR。

免疫调理,指抗体如IgG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宇靶抗原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单克隆抗体(mAb单-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二、问题

1、抗原的免疫原性与抗原性。

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能力。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

2、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异同点。

         

3、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其功能

Ig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经链间二硫键连接形成一Y字型结构。可分为可变区,恒定区,铰链区,有些类型的Ig还含有其他辅助成分,如丁链。 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是V区的主要功能。C区则通过激活补体,亲细胞性和穿过胎盘发挥作用。(一)激活补体(二)结合Fc段受体 1调理作用 2ADCC  3介导Ⅰ型超敏反应(三)穿过胎盘和黏膜。

 4、免疫球蛋白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

(1)同种型 存在于同种抗原分子的表面,是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为种属型标志,存在于Ig的C区

(2)同种异型 存在同种但不同个体的免疫原性,为个体型标志,存在于C区 (3)独特型 即使同一种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其免疫原性也不尽相同,是每个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型标志,存在V区。

5-6章:

一、名词:

补体 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膜攻击复合体,补体溶细胞生物学效应的效应复合体,为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即膜攻击复合体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受体均为跨膜分子,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组成。与细胞因子结合后启动细胞内的新号转导,调节细胞的功能。

二、问题

1、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及各自的C3C5转化酶的形成?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

 2、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黏附(4)炎症介质作用

 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1)多为小分子多肽(2)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3)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4)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5)具有多效性,重叠性和拮抗性或协同性。

 4、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2)Ⅰ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3) Ⅱ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5)趋化因子受体家族

7 8章一、名词

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魏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分化群(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

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MHC、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即存在于脊椎动物染色体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接的基因群。

HLA指人类白细胞抗原。

问答1、粘附分子的功能?

(一)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作用。(二)炎症过程中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三)淋巴细胞归巢

2HLA-Ⅰ类和Ⅱ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及功能?

 3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一)HLA与器官移植(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三)HLA和疾病关联(四)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9-10章:

一、名词:

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CD79a/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

TCR-CD3复合体TCR为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和CD3分子结合,形成TCR-CD3复合体

ITIM是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的英文缩写,基本组成是:I(异亮)/V(缬)XY(酪)XXL(亮),其酪氨酸被磷酸化后,可招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并使之活化,PTK参与的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即被截断.活化T细胞表达的CTLA-4,胞浆中有ITIM,当B7与CTLA-4结合时给予已活化T细胞抑制信号.

二、问题:

1B细胞主要的表面分子有哪些?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二)B细胞受体(三)协同刺激分子(四)其他表面分子

2T细胞主要的表面分子有哪些?

(一)TCR-CD3复合物(二)CD4分子和CD8分子(三)协同刺激分子(四)丝裂原结合分子及其他表面分子。

3Th细胞及CTL的功能是什么?

Th1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在病理情况下,可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和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Th2辅助体液免疫应答,并在过敏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

CTL 通过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淋巴毒素及表达Fasl引起靶细胞的裂解和凋亡。

11-12章:

一、名词

APC;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

外源性抗原;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

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膜表面抗原识别的受体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过程。

MHC限制性;TCR在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

免疫突触T细胞与APC表面粘附分子之间通过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得以紧密接触,形成了一个瞬时性结构,该结构以TCR-MHC-抗原肽三元结构为簇状中心,周围环形分布着粘附分子,称之为免疫突触。

二、问题:

  1、内、外抗原如何经 MHCIMHCII分子加工提呈?

(一)①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转运;②MHCⅠ类分子的生成与组装;③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多肽提呈。(二)①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②MHCⅡ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③MHCⅡ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多肽的提呈。

2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及涉及的主要分子

T细胞的完全活化依靠于双信号,细胞因子的作用,第一信号来自其TCR和pMHC的特异结合,第二信号来自协同刺激分子。及一系列免疫分子。

3CTL的形成及其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CD8+T在外周淋巴组织内增殖,分化为效应性CTL。

①.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杀伤靶细胞。

②.通过Fasl介导靶细胞的凋亡。

13

名词解释:

抗体亲和力成熟指机体正常存在的一种免疫功能状态。在体液免疫中,再次应答所产生抗体的平均亲和力高于初次免疫应答。这种现象称为抗体亲和力成熟。

Ig类别转换每个B细胞开始时表达IgM,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随后可表达IgG IgA IgE 而其IgV区不发生改变,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

问答题:

1. BCR对抗原的识别特点

①不仅能识别蛋白质抗原还能识别多肽,核酸,多糖类,脂类和小分子化合物;②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原降解所暴露的表位的空间构象;③识别的抗原无需经APC的加工和处理,也无MHC限制性,

2. Th细胞是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的

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需要T细胞的辅助需要T 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B细胞可以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活化T细胞,另一方面活化的T细胞可以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协助B细胞的进一步分化。Th细胞生发中心暗区的形成,B细胞克隆性扩增和B细胞分化为生发中心,在抗体类别转换以及记忆性B细胞的生成中都起重要作用。

3. B细胞对TI-AgTD-Ag应答的区别书P132

4.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活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重要的体液免疫作用,特定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所引发的应答叫初次应答,初次应答中所形成的记忆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即再次应答。初次应答:抗原刺激后,在血清中能测到特异抗体前,有一个潜伏期。此期的长短由抗原的性质,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所用佐剂类型及受体情况所决定。此后是对数期,抗体呈幂次方增加,曲线坡度取决于抗原剂量和性质等因素。然后是平台期,血清中抗体浓度不变化。最后是下降期,抗体浓度慢慢下降。二次应答:与初次应答不同之处为:潜伏期短,抗体浓度增加快,平台高且时间长,下降期持久,只需少量刺激即可发生,抗体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14

名词解释:

PRR指单核/ 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一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PAMP 即PRR识别结构的配体,是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分化,发育依赖于骨髓或胸腺微环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在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

问答题:

1.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特点 不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但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可识别寒PAMP地病原体和凋亡细胞。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与自然细胞毒性受体可识别表达于肿瘤表面的相应配体而激活,并发挥杀伤作用。

固有免疫细胞的应答特点 无需经克隆扩增即可迅速产生免疫效应;寿命短物免疫记忆;不形成免疫耐受

2.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①固有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②固有免疫应答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③固有免疫应答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物发挥免疫效应。

3.比较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4.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①杀伤清除病原体;②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③杀伤靶细胞;④加工提呈抗原;⑤免疫调节

5.NK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

①穿孔素/颗粒酶途径;②Fas/FasL途径;③TNF-a/TNFR-1途径

15

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

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细胞和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及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免疫忽视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与相应组织特异抗原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问答题:

1. 免疫耐受的特点及生物学作用

抗原特异性;诱导性;转移性;非遗传性

生物学作用: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2. 何谓高带耐受和低带耐受

抗原剂量过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导致低带耐受;剂量太高,Tr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特异性不应答状态,致高带耐受.

3. 中枢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

主要与克隆消除有关。克隆消除是T、B淋巴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通过阴性选择诱导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凋亡而被清除的方式。

4. 试述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生理性的免疫耐受对自身组织抗原不应答,不发生自身免疫病。病理性的免疫耐受,对感染的病原体或肿瘤细胞抗原不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不能执行免疫防卫功能,则疾病发展和迁移。

16

名词解释:

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

AICD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活化的T, B细胞同时被清除的一种自杀程序

问答题:1:AICD在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Fas- FasL结合引发死亡信号的传导,是CTL和NK细胞杀伤的机制之一,同时也可杀伤活化的T、B细胞,下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这种负反馈效应具有明显的克隆依赖性,其目标是限制抗原特异淋巴细胞克隆的含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