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年9月28日

实习地点:万盛龙鳞石海

实习人员:


实习目的:通过对“龙鳞石海”的观察,我们对喀斯特地貌有了更为具体的映象。实地观看喀斯特地区的植物以及喀斯特的石扇、石林、溶洞等,使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我们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

实习时间:20##年9月28日

实习地点:万盛龙鳞石海

实习人员:唐东、郑杰、郭舫舟、张雨泽、韩明琪、尚浩然、张兰、刘瑶瑶、杜梦珽

实习内容:当日天公不作美,虽不至雨落滂沱,但是地面也完全湿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龙鳞石海”,也幸得小雨漪漪,本是人多的星期日也显得那么冷清,或许这也是国庆黄金期前的宁静吧。

一行人踏入景区大门后直接占领了数十级阶梯,正当我感叹“这么多后脑勺,坡度还是差劲啊;这么长这么直的阶梯是要给下马威吗”。老师停了下来,问道:同学们知道这些树的名字吗。真是万万没想到,不按套路出牌啊。先不说这么高这么大的树已经超过了我对喀斯特的理解,问题也该是这些树与山下的树有区别吗为什么之类的啊。当我还停留在松树柏树之间的区别的时候,老师说这些一般是三尾松,后来通过与老师更加深入具体的交流,才明白捡起地上的松针你就明白了。数字一般是最深入人心也最容易忘记的东西,老师说校园里有两万还是两千种植物,当然不是他不确定是我忘记了,因为我觉着这是没必要的事。我感受不到两千或是两万种植物,即使我呆在里面不只两三天,除了大小颜色,我就只知道它是植物,偏偏要以大小颜色分出成千上万种不同,我感觉难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因为下雨,2000的降水量我还是记得蛮深刻的。正因丰富的降水,以及山上充足的光照,树木才得以茂盛,但是依旧服从于山地植被的分布情况。

转而直上,慢慢的越来越多的深色岩石出现,终于我们见到了大片石林,当中一座石山,叫香炉峰,大概二三十米高。香炉峰脚下就是许愿石,这块巨石上面挂满了红丝带,红红的许愿石三个大字格外耀眼。在这里,我们稍作休息,听沈老师的讲解。可以说,这一片是一个全长约50米化石长廊,形成于4.4亿年前的奥陶纪。万盛龙鳞石海化石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诸如石龟、石贝壳、石螺、石蛋等,数不胜数。最多的是形成于寒武纪的角石。他们大多呈黄褐色,有的露在石头的表面,有的镶嵌于石头中,其姿态千奇百怪。当时在我所站位置旁边的石头上,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角石的存在,而周围的几块石头中也很容易看到,不愧被称作化石长廊啊!。石林总体上是突兀的:不只是山顶的缘故,除了边缘有些许植物,整片石林是灰色的,但是山顶无遮挡,所以整片石林并不阴暗,泛着白光。倘佯在万盛龙鳞石海,随处可见到那些鱼鳞状的巨石,人们把这些有如钢铁般坚硬的附着在石头上的鳞片称为“龙鳞”。这在中国境内的其它几处石林中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特的景怪呢?沈老师对此作出了一番自己的分析:在母岩形成阶段,不同的矿物融合在一起形成母岩,在后来的风化过程中,不同矿物结构的风化程度不同就可能造成石头上出现一条条像龙鳞一样的纹路。石头上有有许多化石,其中看见的最多的当属“角石”,角石具有坚硬的外壳,顾名思义,角石外壳的形状象牛或羊的角,一般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或盘卷的。角石从开始发育到最终长成,壳的直径逐渐变大,肉体生长时不断前移并分泌钙质的壳,最后着生在壳体最前部,形成住室。住室后面向壳的尖端一方则形成一系列的气室,气室对角石的升降和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角石死亡以后,肉体通常很难保存,只有硬壳才能够保存成为化石。角石壳的外表不一定都是光滑的,许多种类壳的表面发育有不同的纹饰,如结节、瘤、各种横纹、竖纹等,体内隔壁、体管等构造也很不相同,它们都是重要的鉴定依据。龙鳞石海是在距今4.65—6亿年期间,在海洋环境中沉积下来的,形成时间早,这也是万盛龙鳞石海几乎仅存中华震旦角石一种化石遗存的主要原因。我们在其间行走感觉异常艰难,不仅有着忽平忽陡的石梯,还在两个石柱的夹缝中前行,让人兴奋与胆寒。

接下来,我们继续前行,崎岖的山路不仅没能阻挡我们的步伐,还激起我们更深的探索欲;蒙蒙细雨不仅没有浇灭我们的激情,还让我们更加无惧。终于我们又见识了一处喀斯特的奇景:石扇。扇面呈南北摆放,扇高近6米,扇面直径约6.5米,最厚处不足1米。扇面重近200吨,扇柄高约1.6米,最宽一面约为1米,最薄一面不足50公分。扇面巨大厚重,扇柄细小纤弱,看似摇摇欲坠,但用手轻摇石扇,石扇纹丝不动。旅游界权威人士称,无论从其体积或是重量来说,石扇都可称得上是“天下第一扇”。关于石扇的成因,老师详细地为我们解答了一遍。石扇的形成可谓必然中的偶然,它虽然的的确确地出现了,但是其形成过程可谓之艰难。首先,要有平行解理,地下暗河;其次他们要相互配合,时间距离都要有标准;最终,石扇要被抬起于地面。当然,还要被发现,不然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必然的存在也需要偶然的相遇,但是偶然的发现更需要必然的追求才会有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地理工作者要保持时刻的警觉。

喀斯特地貌是复杂的,接下来我们还看到了一线天、溶洞等。一线天石峡是因为岩溶塌陷,石头断裂而成的峡谷。石林东部并行排列三个石峡,分别称为“莲花峡、鸟鸣峡、听泉峡”。三峡中最引人入胜的当数听泉峡,长达300米左右,而宽则在1—2米之间,最深80米左右。站立其中,仰头观望,只见一线蓝天,就像一绺蓝带飘过头顶。两边悬崖若削,高耸壁立,气势恢宏。两面绝壁,均由大小形状相似、重达数十吨的巨石块组成。石块间缝隙规矩,有若人工而成的古城墙一般。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水滴从岩壁上不停歇地滴落。这时候,不管外面温度多高,这里都凉意袭人。溶洞里面真的是阴暗寒冷的,本来处于冷暖交接的9月,一进去就感觉到了阵阵寒意。据介绍,溶洞里的温度是恒定的,夏天来凉爽,冬天来温暖。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层是先决条件,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碳酸氢成钙,后者可溶于水,当这种水在地下深处有一定压力时,溶解更甚。灰岩中的钙被水溶解带走,经过几十万、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沉积钙化,石灰岩地表就会形成溶沟、溶槽,地下就会形成空洞。当这种含钙的水,在流动中失去压力,或成份发生变化,钙有一部分会以石灰岩的堆积物形态沉淀下来,由于免受自然外力的破坏,便形成了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自然景观。

实习总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习是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同的方式目的是一样的,收获又是不一样的。我们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实践,可以亲身去感受书本以外的东西。谢谢老师在课堂上言简意赅的讲解,让我们能明白的同时又能清楚的记得。也谢谢老师用小组分组的形式,在同学通俗易懂的讲解中记住理论知识,也让我们动手查阅资料加深印象。

 

第二篇: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实习报告例文

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实习报告例文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 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和石帘。石幔是由于渗透的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而成,其形状如布幔。

(4)边石坝

在洞底出现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坝一样高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垄岗状地貌,这就是边石坝。它是由渗透水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的

.4. 溶洞的塌陷、断裂构造、石柱的错断现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发生了轻微地壳运动,洞厅中被水侵蚀过的层面发生了塌陷;地壳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层被拉伸,形成了断裂构造;

原本笔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壳的下沉,导致中部被拉伸而断裂,这就是石柱的错段现象。

三、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不仅见到了美丽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风光,也进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机制。此外,这次野外实习锻炼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我学会了对地貌的观察,内容的描述,数据的记录等野外工作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