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湖南科技大学)

     xxxx

专业班级 xxxx    

     xxxx     

           ~ 

指导老师  xxx    

完成时间   2012/10/22      

 

引言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诸如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生物等。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自然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为了更好的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扎固基础知识,理论实际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10级地理科学专业的同学在两位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于20##年10月15日开始了为期五天的野外自然地理实习。

一、  实习目的

(1)  地质地貌学部分

1.      认识并理解实习区域的主要地貌类型、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等;

2.      了解实习区域岩层的主要成分、产状及其构造等;

3.      学会并能熟练操作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同时还要能够学会利用地质锤、放大镜进行地质测量和观察研究。

(2)  植物学部分

1.      观察实习区域的植被类型,发现并理解不同地方植被发生的一些变化规律;

2.      参观桂林园林植物园,认识并了解一些植物,同时也要了解桂林园林植物园在国内外植物地理学、植物学上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3)  土壤地理学部分

1.      了解实习区域的气候、植被、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联系;

2.      掌握主要实习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

(4)  素质培养方面

1.  为以后进行教学工作、开展课外活动、适当进行职业教育准备;

2.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联系实际进行验证,同时扩宽视野,增长见识;

3.  通过野外的整体认知来强化专业技能、加深专业认识、巩固专业思想。

当然,我们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关于地质地貌方面的,所以实习内容主要是围绕地质地貌方面来进行。

二、 实习时间

20##年10月15日至20##年10月19日

三、  实习地点

   新宁县的崀山,桂林,阳朔,兴安县的灵渠

四、  实习路线及准备

10月12日前        实习准备:资料搜集、制作关于实习准备的PPT

10月15日          早上六点半出发前往新宁崀山,沿路观察景观变化特点;下午抵达崀山景区内并爬了辣椒峰、骆驼峰

10月16日          上午爬紫霞峒、天一巷、八角寨;下午坐车前往桂林

10月17日          上午跟着讲解员参观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下午自由参观,返程时粗略观看了象鼻山景点

10月18日          早上五点出发,六点开始徒步游漓江,观察漓江沿岸岩溶地貌;下午抵达阳朔

10月19日          上午骑自行车观游了图腾古道、聚龙潭、月亮山;下午启程返校,途中在兴安县参观了灵渠

10月20-24日       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

五、实习内容

     由于实习地点太多,我只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或者是印象较深的地点来

做重点。首先是崀山:

(一)崀山

崀山以“丹霞地貌中的精品”之称成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它的地质价值可谓独特且重要。因此,在崀山我们主要是观察分析它的地质地貌特征,其次我们也对植被特征稍作分析。

(1)植被特征

  1. 崀山位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因此,它发育和保存了典型的常绿阔叶林。

2. 在我们所爬的五座山,站在山顶上举望四周,可以清楚地看到附近的一些孤立丹霞山体,在它们的顶部和山脊保存着原始常绿阔叶林,而在崖壁保存了一些草本植被。经查询资料得知,这些草本植被是由春夏生长而秋冬休眠的和春夏休眠而秋冬生长的植物有机组合的草本植被生态系统和附壁藤本生态系统。

  3. 崀山植被覆盖率很高,也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2)地质背景

1. 崀山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交接地带和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2. 崀山所在的资新红层盆地形成于白垩纪,丹霞地貌成型于新近纪晚期及第四纪。

3. 从白垩纪到第四纪,由于中国大陆受印度板块及太平洋板块双重挤压,地壳抬升强烈,尤其是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现代大气环流及现代地势分布格局具有重要里程碑的作用。崀山丹霞地貌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地质时期内,一定的地壳运动方式及特定的区域环境、气候环境发生转变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环境变迁的标志性岩石地貌。

(3)地貌特征

  1. 崀山属于中等侵蚀程度的丹霞地貌,正处在“风华正茂”时期。这里的红色岩层被流水侵蚀得恰到好处,高低错落的丹霞峰丛与纵横的沟谷交替排列。形态多样的石峰、石柱绵延不绝,如“将军石”等。高大的崖壁与深邃的峡谷随处可见,一些巨大的石峰如“辣椒峰”、“蜡烛峰”、“骆驼峰”等赫然耸立。石峰石柱的周围是壁立的悬崖,裸露出红色的岩石。而峰顶平坦之处却生长着一簇簇葱绿的森林。这些长在峰顶的森林,像一个个时髦的“朋克头”,构成一道奇特的风景。如图, 

                                  辣椒峰

2.从地貌形态的角度看,崀山是红色砂砾岩发育到极致的一种景观,在世界上极为罕见。因为砂砾岩比较粗糙,由大大小小的砾石胶结而成,固结程度低,经构造分割和流水侵蚀后,容易产生垮塌。因而比起更加致密和细腻的石灰岩、细砂岩等,砂砾岩的成型性较弱。然而崀山却展示了这种岩石所能达到的最好状态,可以说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

                   红色砂砾岩

上图所示的为红色砂砾岩,由它组成的地貌称为红层地貌,即丹霞地貌。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

3.  在一路爬山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崀山的岩层产状绝大多数为水平或平缓,这与它属于丹霞地貌的特点刚好相符。因为,一般认为,丹霞地貌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如图,                                                       

                               城堡状

崀山基本地质地貌分析如上,接下来就是桂林和阳朔了:

(二)桂林(阳朔)

    在桂林与阳朔这条路线上,我们主要是观察漓江沿岸两边的地质地貌特征,同时还有水文特征,土壤特征,植被特征。

(1)水文特征

1. 据资料统计可知,总体上,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全市多年平均总水量为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

 2. 桂林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3. 说到桂林的水文特征,就不得不以漓江为例了。

    a.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是桂林风光的灵魂,是桂林风光的精髓。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漓江位于华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属珠江水系。

    b.漓江自桂林至阳朔83公里水程,是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

    c.漓江在桂林市附近段,河谷开阔、平缓,伏波山、叠彩山、象山、穿山、塔山等皆平地拔起,四壁如削,奇峰罗列,气势万千。如图,

           

象鼻山                                   漓江风光

(2)土壤特征

  1. 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

  2. 根据一路上见到的酸性指示植物,如灯笼草、铁芒箕,可粗略确定它的土壤为偏酸性。经查得它的酸碱度为4.5~6.5。

  3. 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

(3)植被特征

  1. 经过大半天的时间参观了桂林园林植物园后,我们大致了解了桂林的一些植被特征。桂林全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包括银杉、银杏等名贵树种。

  2. 自然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市区以桂花树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

  3. 林业主产杉木和毛竹,全市森林面积121.56万公顷,森林储蓄量3774.42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材40余万立方米、毛竹1600多万根。

  4. 徒步游漓江的一路上,我们发现周围四处可见柿子树、甜橙树。桂林盛产柿子和甜橙,这与它的土质有关,也称得上是它的植被的一个特点。

(4)地质地貌特征

  1. 桂林市主要是呈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按岩性来分,它又主要为石灰岩

喀斯特。

  2. 喀斯特作用不仅表现在地上裸露的可溶性岩石上,也表现在地下的岩石层里。地表上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正地形。负地形主要有溶沟、溶斗、溶蚀洼地、溶蚀谷地、落水洞、干谷、盲谷 。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喀斯特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貌组合。 地下喀斯特形态主要有溶洞、(包括溶洞中的石锅、边槽、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边堤和泉华等)和地下暗河。

  3. 我们参观了聚龙潭溶洞,为以喀斯特溶洞为例,来更好地了解喀斯特地貌。a.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b.溶洞的发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如层面、解理面和断层面等流动,并进行溶蚀。当孔隙充满水后,水具有承压性,其溶蚀量要提高很多。后随着孔隙的扩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进行溶蚀之外,还产生机械侵蚀,于是孔隙迅速扩大与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这就是地下河。

    c. 溶洞的发育受岩层的构造的影响,如褶曲、倾斜或者水平等对溶洞的发育也有明显的影响。同时,它还受到喀斯特水垂直分带的影响。

    d. 溶洞的发育过程饱含一个互逆的化学方程式的两个方面。一边是溶蚀,又一边在堆积,化学元素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两个互逆的方程式也就形成了两重地貌类型,一是溶蚀地貌,另外一种是堆积地貌。

    e.堆积地貌中的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而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便形成了粗壮的石柱。如图,

                        石柱、石钟乳、石笋

六、实习总结

     为期五天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结束了,我的感想颇多。我发觉,我所学的知识还不够我在野外使用。我已经进入大三了。我深深的觉得,自己对于地理知识的了解实在太少,在实际的应用中所需的知识很大一部份需要自学,需要领悟。课本知识与实际的差距很大。只有在野外,我们所接触的知识才能被我们所掌握。我相信,经过系统的野外实习,自己的能力定会有很大提高。这一次,我在各方面都有收获和提高。

    学习方面:通过本次实习,我学会了罗盘的使用,懂得了如何进行野外测量方位及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同时使我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本领。

生活方面:实习很苦很累,这对大部分生活在城市中的同学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实习的这几天我们攀爬了五座山、徒步几十公里游漓江,苦累在所难免,可是想到通过实习,我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还可以看到很多奇特的地理事物,这种动力使我坚持了下来。也让我对我们伟大的地质工作者充满了深深地敬重之情。虽然实习的条件不比校园,但是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不仅克服了苦与累,加深了对实习内容的理解,也增强了专业同学的凝聚力。大家的互帮互助使我们这个集体更加融洽、更加团结。

最后想说的是,老师们辛苦了!

 

第二篇: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2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赛西雅拉图、海春兴

一、野外实习目的及要求

通过实习,一方面获得基本自然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功效;另一方面在自然地理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培养和提高观察和分析野外地理现象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教学工作以及组织、指导课外地学小组活动打下必要的地理学基础。同时,要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锻炼,增强热爱地学科学的感情,巩固从事地理专业的思想,并培养他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的风尚。对野外观察的现象、数据应及时进行整理、记录,在野外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人上交一份野外实习报告,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

实习路线: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凉城县西沟门村→ 牛家村 →  刘家窑砖厂→三苏木与大庙之间地带→凉丰公路与目花河交汇处→岱海→二龙什台东北侧雷达站

二、实习地域概况:

    凉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中南部,地处东经112度02分至113度02分之间,北纬40度10分至40度50分之间,东邻丰镇市,西与呼和浩特市接壤,南与山西省左云、右玉县交界,北和卓资县相邻。县境东西最长82km,南北最宽73km,总面积为3458.3k㎡。凉城县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凉城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处于华北地台北缘,地台基底大约于前寒武纪的吕梁运动形成,现今的地质构造和地貌轮廓奠定于中生代燕山运动。地表覆盖物在第三纪和全新世形成,盖层中有玄武岩、花岗岩和片麻岩类等,是本县主要的成土母质。地貌轮廓和结构主要受地质构造基础所控制,凉城县总地势为四面环山,中间滩川和山中盆地。

    山地多东北—西南走向,境内海拔高度1158—2305m。可划分为中低山地、丘陵、陷落盆地平原、山间盆地四种地形。县境北部是阴山支脉—蛮汉山,为西南—东北走向,长约65km,山势狭陡,海拔高度1600-2300m,主峰2305m,气候寒冷,是全县的主要林业区;南部是阴山支脉—马头山,东西约长55km,山势平缓而宽,海拔高度为1600—2000m,主峰平顶山2061m.气候较寒,以农业为主;西南部、东北部是起伏连绵的丘陵地带,连接蛮汉山、马头山,海拔1300—1600m;中部是西南—东北走向的冲积平原—岱海滩,地势平坦,海拔1200—1300m。平原底部是一面积较大的内陆湖—岱海,这里气候温暖,是全县的农、经、水产区。在西北端蛮汉山下,经黄土缓丘陵,紧接进入地势低平,海拔1200m以下,是土默川平原部分,气候温暖,以农业为主。

    凉城县地处中温带半干旱的典型草原生物气候带,天然植被受水热条件和复杂地形的影响,从中山山地至丘陵、岱海盆地的分布规律是:山地旱生灌丛草原和次生天然落叶阔林、人工林、半干旱草原、草甸和沼泽盐生植被。

实习地点一:凉城县永兴镇西沟门

绝对位置:(40°35.020'N,131°01.751'E)   海拔:1233m

风速:0.6m/s  温度:21.3℃   湿度:72.5%  

地貌植被观察

   西沟门村位于蛮汉山山麓,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植被种类较丰富。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山地草原类型。这里由于原来过度放牧,高频度利用草地,退化较严重随着封山造林政策的实施,大批坡地都种植了树木,在这里因为降水较少,在山的阴坡种植树木时挖的随等高线的沟进行积蓄降雨以增加湿度。这样树木的成活率就增高了些。在山的阳坡的裸露较严重,由于蒸发量大,不具备山地造林的条件,植被主要是小型灌木铁杆蒿以及须矮小的针芒草等。

主要植被:

 羊草:土壤水分多,土壤疏松。

铁杆蒿:灌木,耐干旱,多生长在山的阳坡。

百里香:一般是茎部窄细的常绿植物,小叶(4-20毫米长)对生,全缘,呈 椭圆形。花顶簇生;花萼不规则:上缘分三瓣,下缘裂开;花冠管状,4-10毫米长,呈白色、粉色或紫色。

草地麻花头:草原伴生植物。

冷蒿:为白色,典型草原退化第一步,可以作为草原退化的判断标志。

 阿尔泰狗娃花:继冷蒿之后,是典型草原退化第二步,可判断草原退化的程度。

 鹅绒萎菱菜:是判断草原可不可再生的标志,如果没有此植物,则草原还有救。

还有达乌里胡枝子、草木犀、轮叶棘豆、赖草和达乌里胡枝子等。

土壤分析

     西沟门的土壤为栗钙土,观察点的土壤从上至下可分为三层:腐殖质层、典型钙积层、母质层。土壤的质地较为松散,由上到下依次由沙土、粉沙土、沙壤土、壤土、黏土过渡的,土物多为黄土,原因是一方面是成土过程腐殖质的积累,另一方面是钙积的作用。土壤很少有团粒结构,因为有机质含量少。,高原碳酸钙含量普遍较低,厚度较薄,钙积层一般为块状结构,滴盐酸分解CaCO3。土层由上到下呈弱碱至碱性反应。

实习地点二:岱海水系和黄河水系分水岭

绝对位置:(40°29.953'N,112°09.235'E)   海拔:1515m

这是草原和山地的过渡地带,海拔也比西沟门村高。受地形影响河流也向西流淌着,降水也比西沟门降水多。草原植被很茂盛,出现大量树木。退耕的地里也树木成活率相当高,山北侧有野玫瑰。马鞍山的主体岩石是花岗岩片麻岩(地质时期太古代形成,),为黄色。刚进入沟里的岩石为黑色玄武岩,较花岗岩年轻。

居民聚居地位沟谷地带,居民居住在窑洞里。这里沉积着大量黄土,黄土的下面沉积物非常平,疏密一致。很可能为湖相沉积或海相沉积,但绝对不是河流沉积。

在水系方面,这里很快就到了黄河水系和岱海水系。黄河水系为外流水系,岱海水系为内流水系。

实习地点三:刘家窑砖厂北侧

绝对位置:(40°30.493'N,112°25.304'E)   海拔:1315m

这里是环岱海盆地的湖相沉积地带,土壤盐分的影响受岱海影响很大。

土壤分析

这里的沉积岩是黄土,是第四季的沉积物,主要有马兰黄土。黄土根据形成时间的早晚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土壤构面较稳定,但也受到了人为影响,如:砖厂开发、人工林地等。

草地样方的调查

   在草地上随机划定  1×1 的样方,观测样方内的草本植物种类及植物分布情况。

调查发现有草本植物:达乌里胡枝子、草木犀、羊草、本氏针茅草、 蛇甘草、苷草。

样方内植物统计表:         

选择多个样方统计,可以计数某种植物的频度(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                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注意:在样方边上的植物计数时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延伸:样方法观测灌木时随机选取边长为4m的正方形,观测乔木时选取边长为10m的正方形。

   实习地点四:三苏木和大庙之间的地带

绝对位置:( 40°37.831'N,112°38.545' E)   海拔:1259m

风速:0.9m/s,     温度:22.5℃      湿度:70%

在这里的栗钙土与在西沟门的栗钙土的母质不同,这里的母质是黄土,而在西沟门村见到的栗钙土的母质是片麻花岗岩。下面有一层层的红色土壤,可能在黄土堆积过程中受暖湿气候的影响形成的古土壤,也生长过植被。上面的黄土是在干冷气候下堆积的。这是栗钙土的母质,也叫母源。这个土壤剖面最面是草粘层、腐殖质层、过渡层(钙积层)、母质层。另一个土壤类型为栗褐土,是一种从栗钙土向褐土转变的一种过渡土壤。由于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和植被也发生了变化,土壤中的腐殖质增多,土壤的黏性较大,水分较高。

赛老师接下来给我们讲解了这里的沉积过程。盆地内部是湖相沉积,而我们脚下的土地到约二三百米的地方外的土地是洪积扇。可以清楚地从剖面上看到沉积过程的洪水大小,有明显分层的不同的洪积扇的大的石砾,细砂和沙土等成绩再往外是湖相沉积,

     实习地点五:凉丰线与目花河的交汇处

 绝对位置:( 40°30.034'N, 112°19.642'E)   海拔:1883m

 气象参数:风速 2m/s,  温度 24.6℃,  湿度52.9%

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了河相沉积和沼泽植被,眼前的目花河虽然水流很少,但处在北方,夏季流水量还可以,所以我们也进行了研究。目花河最终流入了岱海。在凉城地区分为岱海水系、海河水系和岱海水系,前两者是外流水系,环岱海四周的河流注入了岱海。在凉城,岱海水系流域面积2250多平方千米,黄河水系的流域面积大约1100平方千米,海河水系流域面积为500多平方千米。岱海流域面积的水主要来自降水,受蒸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岱海湖面不断减少。我们在岸边还观测了河床、河漫滩、谷坡、一级阶地、二级阶地等。

接着我们还发现了非地带性植物----沼泽植物。赛老师给主要介绍了几种植物,有金戴戴、沼泽委陵菜、虎尾了、早熟禾等。

在沼泽里的植物全部是湿生植物,植物很多是空心的,有稗禾、薄荷、灯芯草等。沼泽土壤类型有腐殖质层、浅育层、母质层。

          实习地点六:岱海

    休整了一中午,我们下午憧憬着这魅力无限的岱海。下车以后,本以为岱海就在眼前了,赛老师说,由于海退严重,海面还在前面了。在茫茫的草地走了好久,我们才真正到了岱海边上。

在岱海岸边,赛老师有给我们讲解了湖相沉积过程很慢,形成的岸边特别平,每个阶层的高度差也就10至20cm。岱海在不断的变化中的,在降水多的年份,岱海水位也有所上升,但总的趋势是下降的。现在的岱海水面面积不到160平方千米,南北最宽15约千米,东西最宽约25千米。20年前最深的地方在南边,最深18米。

岱海的渔业资源也很丰富,大约有20多种,有鲤鱼、鲢鱼、草鱼等。

接着海老师给我们讲了这里的土壤。在沼泽植被下的土壤为泥炭土,下面就是浅育层,浅育层有明显的锈纹锈斑。这里的浅育层与山地草地的土壤的浅育层的形成过程不同,这里的浅育层浸泡,而山地浅育层是由于低温形成的。

         实习地点七:东十号村

绝对位置:( 40°30.034'N, 112°19.642'E)   海拔:1883m

气象参数:风速 2m/s,  温度 24.6℃,  湿度52.9%

    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车辆想走在蜿蜒崎岖的盘山路上,大多时路边即是峭壁,有时前面就是深渊,车子一下就来360度的转弯,取道继续前行。让我这个山里长大的孩子也在此见识了一下蛮汉山的奇险。

在转过一个较高的山头后,我们望见了半山腰的庄稼地和房子,好像一下置身于世外桃源了。洁白的云朵挂在山腰上,村民们不紧不慢的走在山村小路上,车子也顺势放慢了速度,最后彻底停了下来。只有欣喜若狂的我们从车上涌了出来,感受着这恬谧的沐浴着阳光的小山村。

我们继续前行,赛老师已经开始讲解了。今天是山地实习,是从低处往高处研究。在蛮汉山南坡的个小流域,这流域是农垦草甸化草原带,耕地梯田,种植的作物较山下的生长期短,主要有:莜麦、大豆、土豆、荞麦和黍子等,这里没有这几天常见的玉米。再上走就是山地灌丛草甸化草原,南坡没有高大的乔木,这里是从山地草原到山地草甸的过渡地带。

这里的土壤类型是栗钙土向栗褐土过渡的土壤类型,土壤中有一定的碳酸钙,再往山的上走就是栗褐土了。

实习地点八:东十号坡北坡

时间:20##年7月11日上午10:20

绝对位置:(40°35.608'N ,112°19.422' E)  海拔:2098m

气象参数:风速 1.7m/s,  温度 19.8 ℃,  湿度43.7%

    在此站,我们观察到土状绣线菊,萎玲菜属金露梅、银露梅等植被,还观察到尽管有草甸的保护,但在地势低处也难逃流水的侵蚀作用,出现了细沟、冲沟等流水地貌。

                   实习地点九

绝对位置:N 40°35.962'   E 112°19.270'   海拔:2106m

气象参数:风速 1.6m/s,  温度 21.5℃,  湿度51.8%

  在这里我们观察了典型的山地草甸土壤类型,剖面最上面是厚厚的草粘层,有15至20cm。接着是腐殖质层,也叫淋溶层,这个也很厚有,30至40cm。再往下面就是浅育层,很厚的,有明显的锈纹锈斑。

            实习地点十

  绝对位置:(40°36.880'N, 112°18.651'E) 海拔:2233m

 气象参数:风速 1.1m/s,  温度 19.7℃,  湿度57%

    我们在赛老师的指导下,发现山的北坡和南坡植被类型有差异,北坡都是次生天然林,主要有椴树、野生的杨柳树。南边则都是草地。一路走来,发现灌丛小型化了,这就是草原化草甸和山地草甸的界线,还发现狼毒花、勿忘我等植物品种,这是草原退化的指示植物。

        实习地点十一:山顶

绝对位置:( 40°36.541'N,112°18.371'E)   海拔:2290m

气象参数:风速 3.7m/s,  温度 19℃,  湿度63%

我们师生站在2290m的山峰顶上,西望一马平川的土黙川平原,东望岱海盆地,气势磅礴,令人无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在此处,我们还观察到了山地南坡和北坡植被生长的垂直高度不同。

实习总结

我们三天的实习已结束,在这一周实习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们的博学,大自然的地质地貌在我们眼里很美,但知之甚少,但是经过老师的讲解后,让我们对所见到的一切有了清晰的认识,自己虽然在课堂上也学到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但真正的用到实际当中时,总是感觉到没有足够的把握,实践以后,我们自己对山地草原地貌、沼泽草甸、山地草甸以及岱海流域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