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传统文化总结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要结束了,经过了一学期的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着差距。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在今后的活动中探索知识,了解知识,学习知识。总结如下:

本学期学生学习二年级教材中的前9课,主要有《声律启蒙》

(一、二)、《续小儿语》(节选)、《增广贤文》(一、二)、《弟子规》(一、二)、《幼学杂字》(节选)、《中华改良杂字》(节选)。其中《弟子规》中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及求学应遵循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既有文采,又非常实用,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比较适合一年级学生,通过学习他们可以认识一些字以及多音字等一些基础知识,若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将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续小儿语》是明朝李坤编写的,使学生从中学到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品质,别人夸奖是要谦虚,待人接物要大方,衣食所用要节俭,对待别人要宽容,要求自己要严格。

学习《增广贤文》,它是一部极有影响的蒙学读本,这部只有数千字的著作,内容大致讲述的是人和人际关系、命运、处世以及对读书的看法,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句法交错,灵活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智

慧和原则的总结,含有深刻的哲理,读来发人深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弟子规》、《增广贤文》,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背诵是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本学期我们背了《弟子规》节选一、《声律启蒙》节选一、《幼学杂字》、《增广贤文》节选二、《增广贤文》节选一、《弟子规》节选一、《弟子规》节选二、《续小儿语》、《声律启蒙》节选二。我要求每一篇必须都要背熟。今学期教给学生最主要的背诵方法是反复朗读,读到一定程度自然背过。所以,一开始我会要求学生必须要读熟。读熟之后,同桌两人可以采用拍手读,读出古文的韵律,也可以帮助学生背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背诵过以后,同桌检查,两人都背熟后,在全班表演。班里有六十个孩子,之间的差异很多,有的孩子读几遍就能背

得很好,有的孩子读很多遍都背不过,还有的孩子边背边玩,根本背不到心里去。一般情况下,我就让那几个还真没有背熟的孩子回家背诵,签名,第二天我再检查。

一学期下来,我看到我们班的学生能熟练背诵每篇古诗古文,能重视这门课程,能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头脑里有了一些积累,觉得欣慰。相信随着这门课程教学的深入,我们班的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双沟中心小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 总结

宋元林

2013 年 12月

 

第二篇:传统文化阶段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阶段总结

哈尔滨市育红小学校

王爽

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对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心理品质,有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殊功效。培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之一。结合我校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课题,对前段时间的实践做以总结。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机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原来我们班一对有文化的夫妇为培养女儿不惜牺牲自己,为女儿做牛,做马,女儿一天一天长大了,学习成绩很优秀,但对父母的付出却不领父母的情,还鄙视父母。相似事很多。我们重视孩子的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作为小学生,我们不光只看着成绩,更重要让孩子学会做人。中华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寓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对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传统美德,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培养具有“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尝试如下的做法:

一、 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式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基奠,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 ”的优秀品质。

0——13岁是人一生记忆最好的年龄阶段,也是儿童语言文学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时期给孩子诵读经典之作是很合适的。我班已经开展了有三年多的经典诵读。我每天利用早上10分钟,中午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晚上布置10分钟的诵读要求。先从读《弟子规》开始, 《弟子规》是人生的第一规。告诉世人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除外还读背《论语》、《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老子》、《孝经》等一批优秀的经典读物。反复诵读,以达熟读成背的目的,最后还能默写。孩子饱览古今传统经典,初步理解内容深邃含义,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教育途径。

二、以孝心为教育根本,弘扬传统文化

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很多孩子不知道今天富裕的生活是祖辈辛勤劳动得来的,平常骄横无礼是很普遍的事。父母稍不满足其需要就哭闹。长期下去,会产生更多不孝人。我们都知道先入为主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从小给予他们“孝“的教育。

有这么一个故事,退休的李阿姨接到在外地工作的新婚儿子寄来的200元钱及书信一封。信中说,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小俩口商定,决计每月寄钱200元,就当缴了“良心税”云云。读罢此信,李阿姨不禁黯然神伤,潸然泪下。现实生活中,视赡养父母如重负在身,而颇不情愿者不乏其人,他们对父母的“孝敬”,不过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已,当然,有点“表示”总比一毛不拔要好。但是,视责无旁贷之义务若“不得不为”之“包袱”即使以“良心”为遮掩,实难令人置信其“心”“良”在何处?

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是说,孝不只是生活上的赡养。如果只是赡养,没有敬,就与饲养犬马没有区别。何况赡养老人既然是子女的义务,就应该自觉行动,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要求。倘若将一点点无损个人“筋骨”的微薄物质资助,当成非缴不可的“税金”,不就将父子情、母子爱变为一种买卖关系了吗?如果这样,虽说父母得到一点“税收”、可精神的刺激怕是不堪忍受的。而父母需要的是子女们的真正爱心,并不是经济上的“回报”。

《弟子规》中曰:“首孝悌”,百善孝为先。做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孝道。孝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孝道使家庭细胞处于和睦有序的状态,使社会稳定、发展与繁荣,它既是促进中国千千万万家庭和睦的粘合剂,又是民族与国家的凝聚力。我针对我们班的现状以经典为切入口开展孝心教育。学生从对传统经典的好奇,到对内容的初步理解,到彼此间的相互传诵。我们有二十四孝的感人的故事,“黄香温席” 黄香是一个孝子,以这个故事,那如何做一个孝顺的人呢?《弟子规》中的第二章“入则孝”的内容就说得很清楚。“父母呼, 应勿缓 。 父母命 ,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我根据不同节日开展“孝心”教育活动。如母亲节到了,就开展“感恩母亲节”在节日里亲手泡杯茶给妈妈喝,给妈妈亲手做一张贺卡,带上自己真诚的祝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样父亲节来临之际,也有“感恩父亲节”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自己生日那天,就是母亲受难日,我班的学生都会说这样三句话:“感谢爸爸妈妈把我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感谢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我班还开展一系列的孝心主题班会;讲孝顺的故事比赛;写读经典明事理的一些征文比赛。有学生写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又让我知道了: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恭恭敬敬地听取。父母对我们的责怪,应该虚心接受,不该顶撞父母。记得有一次,我做错了事,妈妈就责怪我,但我不听妈妈讲,反而和妈妈顶嘴。读了《弟子规》后,我就知道我那时确实错了。除此,我还在每学期在全班四十多人多人里评出“5名孝子”在群体中形成榜样,人人争当“孝子”俞日渐浓。班中孩子逐渐从骄横变的谦顺有礼,不光懂得孝顺父母而且能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用知指导行,用行深化知,升华知,巩固知,发展知。

三、在语言训练中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课的思想内容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就决定了教学上的自然渗透性。在语文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

在重点词句中渗透。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仔细品味,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受到教育和感染。如教《芭蕉花》,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翻”、“摘”、“托”从“我们摘下花,把它藏在衣袖里带回家。我捧着花跑到母亲窗前。”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摘到芭蕉花的不容易,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主人公非常爱妈妈,一心希望妈妈的病能好起来。然后,再通过交流句子:“母亲非常生气??。父亲知道了,把我们拉到客厅里,狠狠地训了一顿。”使学生明白妈妈说“我们”不争气是因为她感到“我们”翻人家的窗,私自拿别人家的东西的行为与偷窃没什么两样,她希望“我们”从小要有良好的品行,从中学生体会到了我们从小要有良好的品行,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再如教《宝镜》一课,我紧紧抓住“拨浪鼓”、“摇头”这两个词,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了解一个道理:不劳而获是不足取的。

在重点段落中渗透。抓住主导作用的思想来教育学生,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要抓住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内容来分析,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例《海中救援》的第4、5、6小节介绍了汉斯为了不让受困于海上船员无助地死去,不顾自己的安危,说服了母亲,参加救援行动,最后终于救出船员。本文中最感人至深的地方是那深切的母亲之情,重点刻画了年仅16岁的汉斯的形象,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他在生死关头不顾母亲的极力挽留,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对汉斯这个人物舍己救人的情况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以他为榜样,促使学生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尽自己的力量伸出援助之手。

分析人物的性格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例如《医生的心思》,我引导学生带着“医生的心思是什么”这一问题整体朗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反复朗读,通过格里辛格医生于一位病人的简短的对话,体会医生的心思:珍惜时间,为更多的病人看病,突出了医生惜时如金,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体会到医生一心为他人,时刻想着病人的高贵品格,从而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传统美德教育。

总结课文内容中渗透。学完一篇课文,要把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整理出来,这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教完《宝镜》后,我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同学们之间发生的诚实、信任的事,也可举一些反例子,从中体会诚实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再如《九色鹿》的做人不能忘恩负义和见利忘义教育,《享受森林》的保护森林,倡导绿化的教育,《一颗希望的种子》的劳动总会有回报的教育,都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题材。

语文课程标准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将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人的素质、素养上,为人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作准备,而关注人类本身发展,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我们可以从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可以吸取大量的营养,来丰富我们语文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的人格,全面接触并融合新课题的人本思想。

践者,因此,加强少年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职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将继续扬起传统文化的风帆,让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更加紧密的结合,在我的手中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阶段总结

哈尔滨市育红小学校

王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