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1、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广播电视技术手段,为进行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而从事的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职业性活动,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包括录制和拍摄;记者同步播报和出境;声画外的采访这三个层面。

2、新闻线索: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它有待于记者的发现与选择,并尽快通过写作及技术手段向受众传达客观的报道。它的含义由三个方面组成:它新闻要素不全;是一种信号;是一个由头。(或者写特点: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是一种能量;并不是事实的本质)

3、隐性采访:采访者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意图和手段、设备,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深入新闻现场的一种采访活动。有一下特征:采访者身份意图和手段的隐匿性;被采访者对于采访的不知情;采访者对采访事件的亲历性。

4、电视新闻直播:利用电子设备将在新闻现场采集的图像、声音以及记者的采访报道等信息,同步公开向观众传播的一种即时播出的报道方式。它实现了信息生成、信息采集、信息传播和信息接受四个环节的完全同步。

5、广播新闻评论:按照声音传播规律或口说耳听的要求写作(制作)和播出的一种新闻评论节目样式,是电台用以阐述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一种新闻节目样式,包涵了两种内涵:广播新闻评论是新闻广播中的政论性体裁;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电台的政治旗帜。

6、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的职业特征。具有突至性、偶然性、创造性的特征。

7、非参与性公开观察:记者到现场亮明身份,留在现场以纯粹观察者的角度来观察事件的发展,记者不参与事件的任何活动的观察形式。这种方式在日常采访活动中用的最多。

8、电视实况转播:通过对新闻事件如政治会议、重大庆典等社会活动,可用一个机位或多个机位切换组接完成的新闻现场的客观记录,记者、主持人可不在现场报道,可画外解说。在我国早期多为文艺节目或体育节目。

9、录音报道:是“广播”记者运用实况音响或人物讲话的录音所作的新闻报道。它随着广播技术、录音设备的发展而诞生,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同时又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录音报道与所有新闻的共同之处是有客观事实,它与一般文字新闻稿的主要区别是有录音。

10、非参与性秘密观察: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这种方式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题材或特殊场合、特殊对象。它的结果在屏幕上往往能够引起关注的兴趣和关注,但是也容易引起一些争议。

11、易地采访:记者到自己媒体主管部门所辖范围以外的地方去采访。对于记者来说,是熟悉新情况、了解新事物的好机会,也是打破封闭、开阔眼界的好办法。从社会各单位和部门来说,也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的有效办法。易地采访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12、演播室直播:指节目在演播室边播边传送的一种播出方式,通常以录播节目和演播室采访为主,同时插入现场直播的内容。事先为直播做好相关节目的策划与准备,包括节目串词与背景资料等。与录播节目相比,节目形式多样化,时效性也增强。

13、广播消息:运用电波传送的声音,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新闻体裁。这种体裁,实际上是消息在广播中的具体运用,或与广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以下特点:“短”、“快”、“活”。

? 进行广播电视采访时,记者要掌握哪些事实材料?

(1)宏观材料;(2)骨干材料;(3)背景材料;(4)典型画面(声音)和细节

?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主要有哪些形式?

(1)从采访形式上划分:直面采访、集体访问、现场观察、同步采访、路边随访、蹲点采访、查阅资料、书面采访、参加会议、改写、“普尔”式采访、代访;(2)从采访的性质上分:驻外采访、突击采访、交叉采访、跨行业采访、易地采访、立体采访、巡回采访、记者招待会、跟踪采访、体验采访、预约采访、新闻统计调查;(3)从采访的技术手段上分:录音采访、话筒采访、电话采访、出境采访、磁带采访、卫星电视采访、网络采访、演播室(演播室)采访、隐性采访

? 写作电视消息时,在表达上有什么要求?

(1)准确:词义要准确,切忌词不达意;准确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要符合现代文字规范;慎用绝对化、片面性和模糊的词语;要有政治敏感,提法要准确,注意遵守法律法规。(2)形象:运用一定的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手法;(3)具体:要具体,也不能事无巨细,正确处理好具体与概括、详细与简略的关系;(4)简明:删除一切空话、套话,反对将新闻事实“穿鞋戴帽”,力求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最多的信息;(5)口语化:要适合观众的听觉习惯。

?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定义。为什么它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

定义:按照声音传播规律或口说耳听的要求写作(制作)和播出的一种新闻评论节目样式,是电台用以阐述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一种新闻节目样式。 原因:(1)新闻性:突出两个字“新”和“真”。(2)政策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任务,记者要有很强的政策观念。(3)全局性:带有一定的责任感。(4)广泛性:扩大采访范围。(5)时效性:时效是衡量新闻事实传播价值的时间维度。(6)连续性

(7)公开性:采访过程和结果要公开。(8)创造性

? 什么叫“为耳朵而写作”的原则?

记者在写稿时除了考虑画面因素,还要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是电视写作的又一个特点。由于电视新闻传播稍纵即逝,声音又伴随画面而出现,因而不能像文字新闻那样回味、重读。这是听觉语言的特点,也是短处。具体要求有:口语化;通俗易懂;朴实自然;简短清晰;形象生动;节奏感强;格调与文风。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 新闻线索有哪些来源与渠道?

(1)政务渠道;(2)社会渠道;(3)会议渠道;(4)传播渠道;(5)日常渠道

? 新闻线索的作用

(1)新闻线索是触发新闻敏感的外因;(2)新闻线索是决定采访去向的动因;(3)新闻线索是决定报道质量的关键。

? 现场报道应注意哪些问题

(1)新闻现场的选择;(2)进入现场的记者身份;(3)捕捉现场细节;(4)与摄像的配合 ? 什么叫“为眼睛而写作”的原则?

电视是视听兼备的传播媒介,人们接受电视传媒的方式是通过电视屏幕进行收看。首先,观众用眼睛看画面,在看画面的同时接受着声音的传达。正因为这种声画结合的特点,决定了电视写作为眼睛而写的基本规则。为眼睛而写就是遵循视觉逻辑。具体要求有:少而精当;实而具体;主次分明。

广播新闻评论特点:新闻性、政论性。在处理广播传播特点和新闻评论体裁的关系时,要围绕个性发展,坚持“自己走路”的方针,形成自己的特点。

要求:1.内容精炼,长话短说。强调短小精悍,主要是为了适应听众专注收听的耐久力,要求短而有物,短而易知。“省文”:压缩文字;“省意”:精炼内容。

2.以情化理,情理交融。新闻评论以说理为主,但不排斥感情因素。道理反映思维,情感反映心理。在说理的过程中适当注入情感,可以唤起受众的共鸣,激发兴趣,强化道理的渗透力和说服力。

3.深入浅出,明白如话。除了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外,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听众熟悉的事实和其他材料证明和说明论点,丰富论述的血肉,为听众创造经由具体、形象的材料去理解抽象道理的渠道。

还可以从语言、结构、导语、提出观点等方式进行评析。

?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或专业理念:P189-194

1、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2、提出新闻职业道德的必要性:(1)提出新闻职业道德是由我国新闻事业性质决定的:在我国,新闻事业具有上层建筑和第三产业的双重属性,我们既不能片面的强调新闻鼓吹者身份而导致新闻事业等同于宣传,也不能片面夸大新闻事件的旁观者身份而放弃对舆论阵地的引领作用。这一性质决定新闻工作者既要对党和国家负责,又要对人民群众负责;

(2)提出新闻职业道德是适应电视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的需要:新闻记者既是新闻工作者,又是社会工作者。广播电视视听结合声画俱全的传输特点和广泛深远的社会文化影响力,使得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严格更细致的要求,这种要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对“广电人” 第 3 页 共 3 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和“社会人”双重角色的把握。记者要把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把记者角色应尽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当出现角色冲突时,应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团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媒介利益服从社会利益;

(3)提出新闻职业道德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新闻专业主义的行成标志着其成为自觉的、有内在规范和专业诉求的职业,赋予了记者类似医生、律师、建筑师的职业形象。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新闻专业以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为最高理想。新闻专业主义加强了新闻工作者对自我职业形象——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心理需求。

 

第二篇:新闻采访写作

名词解释

1新闻采访:采,就是搜集、采录,访,就是访察、查证。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访问活动。 2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3 第二手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当事人和目击者那里得来的材料就属于此类。

4报道思想:是新闻机构在一定时间内组织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的中心与重点,内容与范围,以及具体要求和有关注意事项等。这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

5采访基点: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记者根据需要选择建立若干相对稳定的采访基地,即记者采访活动的联系点、立脚点。

6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时,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7 机动记者:又称直属记者,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

8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又是对业务能力较强的记者的称呼,也是作为记者中高一级的级别称谓。

9 内参: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

10业务素质:主要是指掌握和运用新闻手段的能力,即新闻的采访报道能力。

11职业敏感: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由于职业规律要求和经验的积累,往往会养成一种特有的敏感性,这就是职业敏感。如汽车司机就特别能辨认和识记道路。

12新闻敏感:是记者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一种特有的素质。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

13顿悟性思维:就是脑海中突然闪现出来的某种新念头、新认识、新思想。顿悟,也可以称为一种直觉、一种灵感。

14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15新闻政策:是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宜传方针和宜传纪律,包括新闻机构的工作原则和编辑方针。

16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的素质。

17采访的准备工作可以分为两种,即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平时准备也叫间接准备和广义准备,指的是不以某一次采访活动为目的的经常性准备。临时准备也叫直接准备或狭义准备,指的是以完成一次具体报道任务为目的的采访前准备。

18报道思想:是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19 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这是集体访问的一种。

20开放式提问: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

21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

体内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

22漂近法:迂回式提问方法,西方人叫“漂近法”,即先提若干过渡性问题,然后逐渐漂近到敏感问题。这个过渡会使访问对象逐渐熟悉记者,解除原有的戒备心理,而记者又有意把敏感问题隐蔽在一般问题之后,使对方不自觉地回答记者所提出的敏感性问题。

23 观察:观察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

24观察的位置:指记者在现场观察的角度和观察采访对象的位置。

25观察的时机:是指记者在什么时间里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观察。

26巡回采访也叫游动采访、旅行采访,其特点是流动性大,每到一地,一般停留的时间很短,通常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主题的报道。

27易地采访:指记者到本职工作范围以外的地区采访。

28交叉采访:指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期间同时交叉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

29上下结合:即是将上级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上情”与“下情”相结合。上下结合又可分为采访步骤的上下结合与报道思想内容的上下结合。

30 原始心理反应:采访对象和记者初次见面,或者得知记者要来采访,一般都会出现一种心理反应。这种最初的心理反应,称为原始心理反应。

31无意注意:指那种自然发生的,如外来干扰所引起的注意。

32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从新闻形成过程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集中表现为: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

33新闻特写:就像电影上放大的特写镜头,突出新闻中富有特征的局部,细致描绘事件的一个片断、一个场景或人物活动的一个侧面。

34 来信:指记者或读者(听众、观众)来信,是用书信体反映情况、发表意见的报道形式。 35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作品中起主导作用,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成为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36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是指选材的范围;二是指选材的过程。

37新闻结构:所谓“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

38新闻语言:是表述事实的语言。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

39精确语言:是指确凿无误,不夸张,不走样,更不造假;恰如其分,叙事、状物、写人得当,不可滥用褒贬之词;清楚明白,使人一目了然,可信无疑。

40模糊语言:人们在日常的社会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因此,新闻语言也保留有“模糊”的成分,而不必都像科技语言那样非常精确。新闻的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于精确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之于确切。

41电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的。 42社会新闻:指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的新闻。旨在崇尚伦理道德并与社会上不良现象作斗争。报道内容包括日常新人新事、婚恋与家庭、社会秩序、风土人情及人口、市政、衣食住行。

43特写式消息:也称新闻素描、现场新闻或视觉新闻。它首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44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

报道新闻事件。

45动态消患: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态的主要的消息的体裁。

46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47“蒙太奇”式行文:即依据新闻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简捷地表述一系列新闻事实。 48消息结构:指的是消息写作中表达内容和体现新闻主题的谋篇布局,即一条消息组织事实材料、安排层次段落的构思设计。

49倒金宇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这种结构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的各项事实内容。上面大而重,下面小而轻,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

50金字塔结构:是按新闻事实发生始末,即依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事件的开始和结束,就是新闻的开头和结尾。

51导语:就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开头部分。

52第一代导语:新闻界往往把新闻五要素甚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 53第二代导语:新闻界往往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

54 消息的主体:又称“新闻躯干”,是一篇消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展开新闻内容、阐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新闻事实主要在主体部分交代。

55消息的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56记事:又称介绍、报告等,是通讯应用最多最广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常见的通讯报道体裁。记事通讯也包括写人,表现手法以叙事为主,具体而详尽,可以说是“详细的消息”、“情节展开的消息”。

57巡礼:是一种观光记、参观记,也称“见闻”。这种表现形式一般采用鸟瞰式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报道形势、事件或单位。同时,还常常是“卷轴”式的,像绘画作品的“长卷”,报道面较宽。

58人物通讯:主要是写人的,是以人物报道为中心的一种通讯体裁。

59风貌通讯:又称“概貌通讯”。主要指一个地区、一条战线新风貌的通讯报道。

60新闻特写:作为把电影特写与文学特写手法引进新闻写作领域的产物,它是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特写的“特”,主要表现在对事实的局部如实地加以“放大”。 61事件特写:是新闻事件的形象化报道,它抓取事件的关键性场面、典型的情节、富有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集中描绘,突出地加以再现。

62采访札记:是一种可以公诸于众的小型“情况反映”,往往是记者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同时的副产品,着眼点在于交流信息、推动工作。

63工作研究:作为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具有探索性的特点,主要探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包括经验教洲、成败得失以及某项具体措施的可行性等。

64来信:包括读者来信和记者来信,是作者以第一人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的一种报道形式。

简答

1.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新闻采写的作用?答: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活动,这是记者以及通讯员、撰稿人,用以认识实际和反映实际的专业技术手段。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有时还须交错使用,即在采访过程中兼有写作,或者在写作过程中再作采访。但从总体程序和各自的作用考察,采访与写作是有明显区别的。新闻采访,旨在认识并把握新闻事实,主要

是了解情况、搞清真相、收集素材,为新闻的传播创造必要的条件,新闻写作,旨在反映并表现客观实际,主要是根据采访得来的事实材料,经过分析、取舍和组织,接着采取恰当的体裁样式和表现方法,使客观存在的事实成为供作社会传播的新闻。

2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答:(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以贯穿于整个采访写作过程,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采访中对事实怎样认识,往往决定写作时对事实怎样反映。(2)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如果没有采访到足够的事实材料,笔下的功夫再好,也不可能写出真正的新闻。(3)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4)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

3“重写作、轻采访”对搞好新闻报道的害处?答: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符合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反映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在我们的新闻队伍里,有些同志特别是初做新闻工作的同志,容易产生“重写作,轻采访”的倾向,把采访看得非常简单,转一转、问一问就算了事,不愿意 在采访上多花力气,以为“只要笔头硬,就能写新闻”。结果由于“先天”(采访)不足,事实不清,材料不齐,要么来个“米不够,水来凑”,甚至搞什么“拔高”之类;要么写作时间拖得很长,新闻还是写不出来。新闻界的经验是:“七分采,三分想”,或者叫“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就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采访上,采访的时间往往长于写作时间。实践证明,采访成功了,可以说新闻已基 本到手,写作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所以,在新闻工作单位,从来都讲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记者的水平也主要表现于采访水平。

4新闻采访的性质?答: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5新闻采访的目的?答:新闻记者采访的目的,简言之,就在于获得新闻。记者为新闻而采访,没有新闻也就无所谓采访。这就要求记者善于发现为人们所关心和感兴趣的、具有新闻价值和传播意义的新鲜事实。尽管记者在采访中应该注意反映可供领导部门参考的内部情况,但就其本身职责和业务宗旨而论,采访主要是为了获得新闻,并迅速地传播新闻。所以,在一般的采访活动中,记者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寻求新闻事实,这是记者采访活动的目的所在。 6记者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答:一要真正处理好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二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三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

7在采访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答:一是人民群众和领导个人活动的关系;二是先进人物和群众作用的关系;三是领导机关活动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

8记者在采访中如何掌握内外有别的原则?答:一要看形势、识大局,二要看政策规定和报道时机:三要看对党和人民是否有利。

9无产阶级记者的出现及其影响?答:无产阶级记者是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且创办了自己的报刊以后出现的。在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领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是表率。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是代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有邓拓、穆青等共 产 党人投身于新闻事业中,还有一些正直的记者如邹韬奋、范长江等人自觉地投身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来。无产阶级记者都是在实际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

10 记者的职责?答:记者的职责,最根本的就是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即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我们无产阶级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11 记者的日常工作任务?答:一是及时采写新闻,这是记者日常的首要任务;二是反映内部情况,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

开传播,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三是做好群众工作,这是记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2新闻报道的作用?答:第一,传递信息,沟通情况;第二,宣传政策,指导工作;第三,宣传典型,表彰先进;第四,传播知识,开阔视野。此外,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倾向、错误思潮予以适当的批评报道,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 13记者怎样做好群众工作?答:第一,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来信;第二,做好通讯员和作者积极分子工作;第三,组织受众评议,掌握反馈意见。

14记者良好作风表现?答:一是求实、正派、勤奋;二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三是待人真诚,谦虚谨慎;四是做遵守党纪国法的模范;五是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第三章新闻的发现与选择。

15新闻敏感的作用?答:新闻敏感的作用集中表现在采访过程中对新闻的辨别和认识能力。其作用具体有:一是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二是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三是有利于选取最佳报道角度:四是能够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16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答:一是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二是要懂得新闻价值;三是接触实际,注重实践;四是勤于思考和积累知识。

17新闻线索的特点?答:一比较简单,完整性差;二是时间短暂,稳定性低;三,只是信号,有待证实;四是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18新闻线索的源泉?答:我们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线索的来源当然也是事实,即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与之有关的某些自然现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根本途径。

19新闻要经过两道筛选?答:头一道要看某个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值不值得报道;第二道就要看是否符合新闻政策,对社会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20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诸要素?答:新闻价值的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这些要素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割裂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新闻产生增值的效果,而不是各个要素的价值简单相加的关系。我们在判断某个事实的新闻价值时,不应当孤立地看待每个要素的作用,而是要综合地看待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一条新闻来说,包含的新闻价值要素越多越好,可以说,一条新闻的价值大小,是随着新闻价值要素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新闻价值要素的减少而减少。

21新闻采访的难度?答:新闻采访的难度表现在:第一,记者要在尽可能短的有限时间内,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事实真相;第二,采访有记者与采访对象、服务对象之间的多向人际交往关系,第三,采访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繁杂,记者的知识结构随时需要更新补充,认识能力也要不断提高。

22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答:(1)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2)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3)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4)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5)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23平时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答:(1)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2)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3)多方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4)广泛积累资料,适应工作需要。

24记者积累资料的途径?答:建立采访档案;勤写记者日记;笔记积累;剪报积累;自作报刊索引;卡片积累;音像资料积累等。

24报道思想的内涵?答:报道思想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可称为总体报道思想,或称为报道原则;另一个方面,称为具体报道思想,即在遵循总体报道思想的前提下,根据不

同时间、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特点,不同战线的性质所确定的报道思想。

25在采访前记者应尽可能地了解和熟悉对方的原因?答:第一,熟悉基本情况是尽快接近采访对象的重要途径;第二,熟悉基本情况是准确提问和深入挖掘素材的前提。

26拟定采访计划时,大体上要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答:(1)明确采写的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从而规定总的采访要求和各单项采访的要求。(2)确定采访重点对象、一般对象以及应该涉及的领域、部门和现场。(3)设计采访的方式是个别访问、开座谈会,还是现场观察,选择什么场合和采访对象谈话,现场观察哪些方面,采访的顺序和时间怎样安排,等等,都要进行周密的设计。(4)选择采访的突破口。

27 记者核实访问记录材料的方法?答:记者核实访问记录材料的方法大致有:一向提供材料的本人核实;二溯本求源,寻求物证;三是多方证实与逻辑判断;四是技术检验,包括物证材料的化学检验,成果鉴定和听取专家、权威的评定意见等等。

28现场观察的主要作用?答(1)辨别真伪;收集素材; (2)印象深刻,生动再现;(3)获得知识,深化认识;4)触景生情,寄情于文;(5)见多识广,有利积累.

29记者在细察中应注意的问题?答:一是结合报道需要抓重点;二要给细察部分以足够的观察时间;三是观察的距离要近;四要具备必要的光源;五是力求明察秋毫。

30巡回采访的含义及特点?答:巡回采访也叫游动采访、旅行采访,其特点是流动性大,每到一地,一般停留的时间很短,通常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主题的报道。这种采访形式有眼界开阔、报道样式活泼、业务技能可得到全面锻炼等优点,因此,对新闻记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并为新闻单位所重视。

31蹲点采访的形式及特点?答:蹲点采访一般有两种形式:(1)新闻机构根据报道需要,派出记者到一个点里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有分量的新闻;(2)新闻机构派记者参加党政机关统一组织的蹲点工作组,边工作、边采访,点搞完,经验出来了,记者的报道也完成了。这种采访方式的特点是:采访的周期比较长,调查研究深入细致,搞的报道比较扎实,适合于贯彻某项重大方针政策的宣传,或就某一重大题材作深度报道。 32蹲点采访应注意的问题?答:(1)正确认识蹲点采访的重要性;(2)既当工作人员,又当记者,注意把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3)改总结式为过程式报道,蹲点采访根据读者需要可随时作阶段性的“横切面”报道,免得新闻变旧闻。

33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答:(1)把隐性采访作为记者日常观察、了解情况的辅助手段;(2)某些批评、揭露性的报道可使用隐性采访;(3)某些表扬性的稿件也适合用隐性采访。

34隐性采访应注意的问题?答:(1)隐性采访只能在不得不使用的情况下使用;(2)隐性采访不可涉足国家机密和公民隐私;(3)隐性采访采取的是“单枪匹马”的战术,因此,要注意把事实核对清楚,避免出现事实差错;(4)为了消除隐性采访只是记者个人活动的不利因素,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把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结合起来。

35 吃透“两头”的含义?答: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记者要吃透“上头”,就必须经常关心形势、大局和社会动向,根据当前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及时了解领会有关政策精神,掌握每个时期实际工作的全貌和发展趋势。记者要吃透“下头”,就必须及时掌握能够充分反映新形势、新动向的典型材料和事例,也就是下面的新成就、新问题、新思想、新人新事等等。 36采访中所抓问题的类型?答:一抓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抓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三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四抓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37怎样找问题的根源?答:记者抓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要找出问题的根源,也就是要找出形成问题的来龙去脉——矛盾,使报道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一是要找新旧体制的矛盾;二要找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三是要找改革中不平衡的矛盾;四是要找不同利害关系的矛盾。

38瞬间印象的内涵?答:出现在采访现场的瞬间印象,内涵极为广泛,它包含:(1)变动着的事件细节;(2)突发事件的重大疑窦;(3)环境气氛与情景;(4)现场活动及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态等。

39 同采访对象迅速接近的基础?答:(1)采访前,对采访对象有所了解;(2)尊重对方,以礼相待;(3)守信,说到做到;(4)记者应表现出应有的思想和知识修养。

40新闻写作规律的认识依据?答: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这一规律,归根结底,决定于新闻对事实的依存关系和能动作用。这就是我们对新闻写作规律总的认识依据。首先,新闻源于事实、报道事实,没有事实则没有新闻,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学在新闻与事实关系上的基本观点。其次,新闻虽由客观存在的事实构成,却不是事实原封不动的翻版,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41纪实写真的内涵?答: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学习新闻写作,必须从纪实写真学起,做到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包括整体事实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确凿无误。写事实,表真情,翔实可信,这是新闻写作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对事实有所选择和取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虚构,“拔高”或添枝加叶;对于事实的说明、分析和判断,也要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

42新闻写作怎样用事实说话?答:新闻用事实说话,简单讲,就是写出事实并把事实说清楚,即“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它包括以下几项要求:一,直接陈述事实,切忌“大帽子底下开小差”;二,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的报道;三,实事求是,按事实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四,采取第三人称和注明消息来源。

43怎样把新闻写短?答:(1)直截了当。(2)空话少说。(3)一事一报。(4)锤炼语言。(5)舍得割“爱”。

44“笔内”、“笔外’功夫的含义?答: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以及在新、快、短、活上的要求,是依新闻写作规律从“笔内”着眼的。所谓笔外功夫,这主要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和掌握;同时,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形势和社会动向;还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功底。

45确定主题的标准?答:确立一个好的新闻主题,通常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二是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三是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

46新闻主题的来源?答:新闻主题只能从新闻所要报道的客观事实中来。新闻的主题寓于事实本身,什么样的事实决定什么样的主题,绝不能离开事实去凭空臆造。因此,只有掌握用于写作的事实材料,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深刻认识事实的本质及其特点,这样才能从中提炼出新闻主题。

47提炼主题如何做到上头下头相结合?答:新闻主题的提炼,要有宏观意识、全局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样主题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要做到这点,应该注意:一,眼观全局,贯彻政策精神; 二,善于识别典型,以典型引路;三要考虑新问题,注意有的放矢。 48新闻主题的提炼方法?答:(1)从认识事实人手。(2)在比较中鉴别。(3)上头下头结合。(4)选好主题角度。

49 新闻选材的原则和指导思想?答:从实际出发,讲求报道效果,这是新闻选材的指导思想,并具体体现于下列选材原则:(1)围绕主题,说明主题。 (2)区别主次,反映实质。 (3)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50新闻结构的一般规律?答:(1)反映事实的内在联系。(2)有利于表现主题。(3)适应受众心理。(4)紧凑又富于变化。 (5)符合体裁的特点。

51 新闻语言融合了哪几种语言之长?答:新闻语言的构成,它着眼于人们对事实的实用关系,以事务语言的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经融合多种语言成分而

相对独立的新闻语言,质朴无华而有丰富的表现力,它与新闻的广泛传播相适应,为现代社会所通用。

52新闻文采主要体现?答:(1)叙事突出动感。新闻叙事怎样才能突出动感呢?一是要增强自己对于新闻事实中动态的敏感,尤其是对于动作的敏感,并由此产生动问的敏感;二是要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对描写对象的了解,包括细致地观察采访对象在关键时刻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三是要认真学习修辞,丰富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能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之中,对不同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运用不同的动词,或能在若干近义词中,选用最精当的动词,以传神地体现其细致乃至微妙的特点,使新闻作品有很强的动作色彩。(2)描绘富有美感。描绘新闻事实给人以美感,除了坚持真实性,还应该注意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其一,要抓住人物或事物固有的特点显示美感;其二,要抓住典型的场景显示美感;其三,要抓住动人的细节显示美感。(3)修辞强调实感。新闻作品传播的是新闻事实。

53新闻文风的特征?答:第一,要态度明朗,即通过报道的事实,显示其倾向性和战斗性。第二,要言之有物,即有事实,有内容,从中传递信息。第三,要短而精粹,即内容扼要,文字从简,并说明问题。

54消息的作用?答:消息的作用主要集中表现在:消息最迅速、最简便地传播各种信息,学会消息写作便意味着掌握了打开新闻写作大门的钥匙:此外,消息还能够很好地体现新闻的引导舆论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作用。

55消息的分类方法?答:按事实性质分类,有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新闻;按报道内容分类,有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等;按写作特点分类,有特写式消息、目击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背景报道;按篇幅长短分类,有简讯、一句话新闻和标题新闻;其他样式的分类,有公报式消息、答记者问。

56西方新闻界对消息的分类?答:(1)硬新闻,一般指的是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2)软新闻,意即重要性不如硬新闻,而趣味性浓厚的报道。(3)纯新闻,直截了当的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和材料的有趣取胜的新闻。

57写作经验性消息如何保持消息的特点?答:(1)突出最主要、最具特色的经验;(2)用事实阐述经验;(3)适当地表现实际效果;(4)力求写得亲切易懂、生动活泼。

58时效与时宜的区别?答:新闻时效性,也就是说消息在时间上是否新近,是衡量和判断其新闻价值大小、“新闻味”浓不浓的一项硬指标。消息写作无疑应当讲求时效,但这并不等于对所有事实的报道都五条件地追求时效。我们发布新闻,尤其是重大新闻,要选准时机,合乎时宜,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其时间性要服从全局的利益。

59运用客观手法的关键?答:消息写作中客观手法的运用,主要是指客观地表述事实,是对事实的直接阐述,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之中,即变主观意图为“无形的意见”。 60消息写作中“三重复”的害处?答:消息的“三重复”现象就是指同一新闻内容在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的表述中,三番重复。它有两大害处:其一,这种毫无意义的同义重复,势必使传递一定量的新闻信息所用的文字大大增多,拉长篇幅,徒费版面;其二,不但文字不经济,而且由于它又是机械的紧承式,多次重复,很容易给受众以累赘、单调、呆板、枯燥的感觉,使受众产生厌烦情绪,减弱乃至失去阅读的兴趣。

61倒金字塔结构的长处?答:(1)最能体现新闻性。(2)开门见山,概括性强。(3)切合读者心理,并能引起其“新闻欲”。(4)便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题。(5)便于记者增加新的重要事实材料。

62第一代导语”演变到“第二代导语”的社会原因?答:(1)是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和新闻传播技术的日臻完善,使导语必须塞满新闻五要素甚或六要素的电讯技术上的原因已不复存在。(2)是无线电广播和电视新闻对报纸的挑战,为了更适宜于激烈的竞争。(3)是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读报的时间不充裕,要求消息的节奏也要快,要求尽快获得主要新闻事

实。

62消息背景的分类?答:消息的背景,按其内容的性质区分,大体上有六类: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事物背景和社会背景。

63怎样用好背景材料?答:(1)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2)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制宜。(3)服从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4)要少而精,简明扼要。(5)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

64情节与细节的关系?答:情节由若干细节组成。细节就是事物的具体化、细腻化,细节也能体现情节。实际上,有时候情节与细节并不能截然分清,大的细节往往具有情节意义,小的情节、具体的情节又常常是细节性的。

65通讯的主要描写手法?答:通讯的描写多大口描,即用简括精练的笔墨,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通讯一般以白描为主,很少作细描,特别是描写要与事实对应,忌讳空泛和夸张。

66人物通讯的写作手法?答:(1)突出新意,反映时代精神。(2)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鲜明地再现人事形象。(3)准确反映人物与党与群众的关系。

67事件通讯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答:(1)是叙事有明确的目的性。(2)是线索清晰,脉络分明。

(3)是形象地再现事件的特性。(4)是全面掌握关于事件的材料,力求写出事件的深广度。 68工作通讯的理论色彩表现?答:工作通讯的理论色彩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用现行的理论或政策去阐述实际工作中的经验、问题,工作通讯理论色彩的另一表现是:对具体事物,尤其是对新事物的理论抽象,如以前流行的“大锅饭”、“脑体倒挂”以及“大款、大腕”等新的概念和提法,都是对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理论抽象。

69貌通讯中,借景抒情的手法?答:其一,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其二,因事抒情,寓情于事;其三,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70调查报告的写作要领?答: (1)深入第一线,大量占有事实材料。 (2)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3)把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

71采访札记的特点与写作要求?答:(1)有为而发,针对性强。(2)事实典型,说服力强。(3)自由灵活,生动活泼。

72 工作研究的写作要求?答:(1)基础在调查研究。(2)选题不可太大。(3)科学评述,辩证分析。

73来信的写作要求?答:来信作为一种新闻体裁,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在内容选择上就必须讲究新闻价值,选择那些有普遍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讲究时效性,而且新闻要素要齐全。其次,它虽是新闻,却用书信的形式来写,而书信在写作上是很灵活的,非常亲切自然,怎么想就怎么写;它在风格上是记者与读者的平等对话、执手交流;使人乐于接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