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实习报告

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一、        实习目的

1.目的和意义

药用植物依存于生活环境,环境条件影响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影响它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理、化学成分的合成和含量。通过野外实习这一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巩固、扩大和加深植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进行一些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板蓝根的简介

    板蓝根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蓝实之名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苏颂《本草图经》曰:“按蓝有数种,有木蓝,出岭南,不入药。有菘蓝,可以为淀者,亦为马蓝”。《本草纲目》载:“蓝凡五种,各有主治,……蓼蓝叶如蓼,松蓝叶如白菘,马蓝叶如苦荬,即郭璞所谓大叶冬蓝,俗中所谓板蓝者,……”。
    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用于温毒、发斑,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腮腺炎。其叶为大青叶,或将鲜叶加工成青黛均入药。主要成分:靛甙、β-谷甾醇、靛红、板蓝根结晶乙、板蓝根结晶丙、板蓝根结晶丁、植物性蛋白、树脂状物、糖类、氨基酸(精氨酸、脯氨酸、谷氨酸、酪氨酸、 γ-氨基丁酸、缬氨酸和亮氨酸)及芥子甙、抗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抑菌物质及动力精。新鲜叶中含有大青素B。新鲜植物中含3-吲哚甲基葡萄糖异硫氰酸盐(或称芸苔甙),1-甲氧基-3-吲哚甲基葡萄糖异硫氰酸盐(或称新芸苔甙),1-磺酰-3-吲哚甲基葡萄糖异硫氰酸盐(或称1-磺-基-芸苔甙)。
二.实习的内容

1.认识板蓝根的药用部位,炮制,功能主治及主要化学成分

(1)【药名】 板蓝根

  【异名】靛青根,蓝靛根,菘蓝,大蓝,马蓝,,大叶冬蓝(《尔雅》,青蓝,板蓝,山蓝,大蓝根,马蓝根,蓝龙根、土龙根。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草大青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或草大青的干燥根;或十字花科植物移蓝,以根、叶入药。 

  【科属分类】十字花科

  【植物形态及资源分布】

  ①菘蓝:二年生草本。主产河北、北京、黑龙江、河南、江苏、甘肃。主根深长,直径5~8毫米,外皮灰黄色。茎直立,高40~90厘米。叶互生;基生叶较大,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茎生叶长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在下部的叶较大,渐上渐小,长3.5~11厘米,宽0.5~3厘米,先端钝尖,基部箭形,半抱茎,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细锯齿。阔总状花序:花小,直径3~4毫米,花梗细长;花萼4,绿色;花瓣4,黄色,倒卵形;雄蕊6,4强;雌蕊1,长圆形。长角果长圆形,扁平翅状,具中肋。种子1枚。花期5月。果期6月。

分布于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常为栽培。

  ②草大青与上种极相似,所不同者,本种的叶基部耳圆形,果实顶端钝圆而凹块,或全截形。花期5月。果期6月。

  分布于长江流域,江苏、甘肃等地有栽培。

  ③马蓝:多年生草本,灌木状。茎直立,高达1米许,茎节显明,有钝棱。叶对生;叶柄长1~2厘米;叫片倒卵状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或椭圆披针形,长5~16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浅锯齿。穗状花序顶生;苞片叶状,长1~2厘米,早落;萼5全裂,其中4裂线形,另1片较大;花冠漏斗形,淡紫色,5裂,裂片短阔;雄蕊4,2强,着生于花冠筒的上方;子房上位,花柱细长。蒴果,内含种子4枚。生于山地林缘较潮湿的地方。野生或栽培。

  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上述植物的叶或带幼枝的叶(大青叶)以及叶的加工制成品(青黛、蓝靛)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态环境】板蓝根生于湿润肥沃的沟边或林缘。多栽培于气候温暖,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 沃的砂质壤土。

  【采收和储藏】收割茎叶2-3次,秋季挖根或初冬采挖,掉茎叶,洗 净晒干,存放阴凉干燥处,防霉,以受潮种虫蛀。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主要药理作用】水浸液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痢疾(志贺氏、弗氏)杆菌、肠炎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丙酮浸出液也有类似作用,且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效;对A型脑膜炎球菌之抑菌作用与大蒜、金银花相似;氯仿、乙酸乙脂、苯、正丁醇等提取物,对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1∶100以上的板蓝根或大青叶,在试管内均有杀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功用和主治】 板蓝根为常用中药,性寒,味苦。具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能,用于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痄腮、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

【主要化学成分】 黑芥子苷含吲哚苷、β-谷甾醇、靛红,板兰根乙素、丙素、丁素,植物蛋白、多种氨基酸。

2.板蓝根的培植方法

    板蓝根是一种喜温暖、湿润及充足阳光的植物,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中等肥沃的中性沙壤土中,最忌水涝。其根、叶均可做药,其中根一般亩产干货250kg~300kg。叶即大青叶,一般亩产干货150kg~200kg。

(1)栽培技术

  1. 播种时间:春播于4月上旬,夏播于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种子成熟时,随采随播。

  2. 整地施基肥:结合整地,每亩施堆肥或厩肥2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或尿素30公斤、磷肥100公斤,深耕40cm以上,耙平作厢,厢面宽1.3m。

  3. 播种方法:每亩大田用种量2~2.5公斤。将种子用30℃~40℃的温水浸泡4小时,捞出晾干待播。将整好的厢板横向开2cm深的小槽,槽距20cm,将种子均匀播入小槽内,细土覆盖与厢面平齐,保持土壤湿润,5~6天即可发芽。

(2)田间管理

  1. 间苗、定苗:当苗高7cm~10cm时,进行间苗,去弱留强,定苗5万株/亩左右。

  2. 中耕除草:齐苗后进行中耕除草,保持田间无杂草,如人力不足,可喷施盖草灵进行除草。

  3. 施肥:结合中耕,每亩施人畜粪水1500~2000公斤,如人畜粪不够,可选雨天撒施尿素5kg。采收大青叶后每亩可追施尿素10kg。

(3)、病虫防治

  霜霉病、根腐病、白粉蝶、小菜蛾、斜纹夜蛾、桃蚜等一般使用低毒农药。对小菜蛾、斜纹夜蛾采用生物农药 “虫死定”效果更佳。

(4)采收加工

  春播的于农历十月中旬开始采挖,夏播的农历十一月开始采挖,但最迟不能迟于第二年2月。挖后去掉泥土和茎叶,洗净晒至七八成干,扎成小捆,再晒至全干。全生育期中,可采收大青叶2~3次,留种田采收大青叶不宜过迟,以免影响种子产量。

三、实习总结或体会  

实习结束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学习到的东西却不是用数字可以衡量的,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或用笔用心,我都记忆了下来,相信会为我今后的学习提供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我领悟到了新的道理新的思想。同学们认真的学习态度;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同学们不怕艰辛的精神;大学生激情洋溢的精神风采。我知道这些在我以后的人生中将还会遇到,将还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我要珍藏它们,运用它们。所以,我告诉我自己:不管遇到多大的苦难,一定不要气馁,永不放弃,坚持到底,永攀高峰。相信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只有努力才能进步,只有经过磨难才能成长,只有奋斗才能成才,只有拼搏才能成功。

 

第二篇:药学实习-药品实习报告

感染性疾病与抗感染药物

一、感染定义

定义1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并引起病理变化。

定义2病原体侵入生物机体并生长繁殖,引起机体病理反应的过程。

医学上的感染,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抗感染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和抗寄生虫药。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  

 对细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喹诺酮等)

抗生素(antibiotics)  

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并最终消灭它们的物质。抗生素又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半合成的,前者由微生物合成,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后获得的半合成产品。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广谱抗菌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如四环素、氯霉素、氟喹诺酮类、广谱青霉素和广谱头孢菌素等。窄谱抗菌药的抗菌范围较小,如异烟肼只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但对其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此类药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之。

二、抗微生物药物的作用

微生物维持其生长繁殖,有赖于结构完整和代谢功能正常。与哺乳动物细胞不同,细菌借细胞壁 (阴性菌为细胞外膜)和胞浆膜维持其细胞内环境,即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其完整与否影响通透性。选择性地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或增加外膜的通透性,均能破坏原有的屏障作用,产生抑菌和杀菌效果。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的过程和速度等均有别于宿主细胞,许多药物就是分别选择性地抑制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合成中的某个或某些环节,产生抗微生物作用。分为以下几种

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    增加胞浆膜的通透性

3、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4影响核酸代谢

5影响叶酸代谢

三、微生物的耐药性

耐药性也被称之为抗药性,是自然界微生物间普遍存在的抗生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各种微生物在求生存的过程中,一方面产生相应的抗生物质,用以杀灭其他微生物;另一方面要积极抵御其他微生物所产生的抗生物质的侵入。当种类不断增加的抗菌药物被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时,各种微生物势必加强其防御能力,即形成了抗菌药物参与的微生物抗生现象。再加上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耐药微生物越来越多,耐药程度不断增加,形成高度和多重耐药性。

四、具体分类

1、内酰胺类抗生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最常用的抗菌药物,它们的化学结构中均有?内酰胺环,作用机制都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按化学结构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和氧头孢烯类。

作用机制:通过与聚肽糖转肽酶的靶向结合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1)、青霉素

临床用途:青霉素抗菌作用强,毒性小,为敏感菌感染的首选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革兰阴性球菌感染,革兰阳性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不良反应及防治:1.过敏反应  防治:①使用前详细询问病史②注射前必须作皮试③避免局部用药和饥饿时用药④避免其他药物与青霉素混合注射。

注意事项:临床上使用粉针剂,注射前用注射用水现配先用。不能口服(胃酸会导致酰胺侧链水解而失活),热敏感。

2)、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非奈西林奈夫西林 

2.奈酶青霉素  西氯唑西林替莫林 

3.光谱青霉素  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3)、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第二代:头孢孟多、头孢克洛 

第三代: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哌酮  第四代:头孢匹肟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作用机制:氨基糖苷类所有成员都能作用于细菌体内的核糖体,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并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不良反应:氨基糖苷类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肾毒性和耳毒性,尤其在儿童和老人更易引起。毒性的产生与服药剂量和时程有关,也随药物不同而异,甚至在停药以后,也可出现不可逆的毒性反应。

临床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有

1)对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作用者,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核糖霉素。

2)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强大抗菌活性,对葡萄球菌属亦有良好作用者,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分类: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属于14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属于16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主要药物: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1)红霉素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亦用于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球菌所致的呼吸道、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皮肤软组织等感染,此外,对白喉病人,以本品及白喉抗毒素联用则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可有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反应与剂量大小有关。

2、过敏反应,可有荨麻疹及药物热。

3、可引起肝脏损害,如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出现黄疸等。

4、静注或静滴乳糖酸红霉素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静注发生的可能性较多。肌注局部刺激性大,可引起疼痛及硬结,因此不宜肌注。

4、四环素类抗生素

药物分类: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米诺环素、硝环素、盐酸多西环素。

注:本类药物可与多种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与钙离子形成配合物,在体内呈色,可沉淀在幼儿的牙齿和骨骼上,幼儿的牙四环素牙骨骼生长受抑制,8岁以下小儿、孕妇需免用。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一、四环素类首先需经被动扩散通过细胞外膜的亲水孔道,然后再经细胞内膜上的能量依赖性转运泵蛋白被主动泵人敏感细菌细胞内

二、四环素类也能造成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细胞内核苷酸和其他重要物质外漏,抑制细菌 DNA 的复制。

本药品的共性:

1、酸碱良性 

2、在碱性条件下开环失效 

3、在酸性条件下脱水失效 

4、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

5、人工合成抗菌药

一、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quinolones)药物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组织浓度高、口服吸收好、与其他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按最新分类方法可将喹诺酮类药物分为四代:第一代(20世纪70年代)包括萘啶酸和吡哌酸等,仅对革兰阴性菌具有中等抗菌活性且仅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目前基本属淘汰产品;第二代(20世纪 80  年代)为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早期氟喹诺酮类(fluorquinolones),这些含氟产品的疗效使得氟喹诺酮类药物成为近年生产和应用的热点,对革兰阴性菌的综合临床疗效已超过青霉素族,达到了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的疗效,其中以环丙沙星的抗菌活性最强。第三代(20  世纪 90年代)为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格帕沙星等新氟喹诺酮类,此代药品在第二代基础上不仅抗菌活性大大提高,而且抗菌谱扩大到革兰阳性球菌、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及结核杆菌,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和较长t1/2,综合临床疗效已达到或超过了第三代头孢菌素。第四代(20世纪 90年代后期)为克林沙星、加替沙星等即将上市的最新氟喹诺酮类,这一代又在第三代基础上增加了抗厌氧菌活性,对绝大多数致病菌的综合临床疗效已经达到或超过内酰胺类抗生素。

喹诺酮类常用药物的特点及应用

1)吡   

吡哌酸(pipemidic acid)为非氟喹诺酮类药物,口服易吸收,但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致使血中游离药物浓度较低而不足以有效治疗全身感染。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泄,在尿中药物浓度可高达血药浓度的百倍以上,故当肾功能不全时,吡哌酸的 t  1/2  23小时延长至 16小时;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对单纯性泌尿道感染的效果显著,对复杂性泌尿道感染疗效差,也可用于治疗肠道感染。

2)诺氟沙星

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是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物,也是依诺沙星、培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原型。与第一代非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相比,它具有更广的抗菌谱、更强的抗菌作用和更好的药动学特性。它对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与氧氟沙星相似,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属等革兰阳性菌及厌氧菌不如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口服生物利用度仅 35%45%,故血药浓度较低。但在粪便排出量最高可达给药量的 53%,在肾脏和前列腺中的药物浓度可分别高达血药浓度的 6.6倍和 7.7倍,在胆汁中的浓度也明显高于血药浓度。所以,临床主要用于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敏感菌的感染,效果良好;也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及眼睛感染等,但疗效一般。

3)氧氟沙星

氧氟沙星(ofloxacin,泰利必妥,氟嗪酸)药动学特性显著优于诺氟沙星,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绝对生物利用度比诺氟沙星高一倍。体内分布广泛,在前列腺、肺、骨、耳鼻喉及痰液均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在胆汁中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 7倍。其突出特点是在脑脊液中浓度高,脑膜无炎症时可达血药浓度的  30%50%,有炎症时能增至  50%75%另一特点为尿中排出量居各种氟喹诺酮类之首,可高达 70%90%,而且尿中药物浓度在服药 48小时后仍维持在杀菌水平,故在体内抗菌活性约为诺氟沙星的 35倍。在体外抗菌方面,对革兰阳性菌优于诺氟沙星,对嗜麦芽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无硝不动杆菌比诺氟沙星强 416倍;对支原体与四环素相似;在革兰阴性菌中,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与诺氟沙星相似或稍高,对其他葡萄糖非发酵性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比诺氟沙星及庆大霉素强,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仅为诺氟沙星的  1/2。在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耳鼻喉感染及眼睛感染。由于对结核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已耐链霉素、异烟肼、PAS  结核杆菌仍有效,也用作治疗结核病的二线药物,尤其当氧氟沙星与其他抗菌药合用时能对结核杆菌呈相加作用。不良反应少见且较轻,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偶见神经系统症状和转氨酶升高。长期高剂量应用可出现轻微精神功能障碍。

【临床应用】甲氧苄啶可单独用于急性泌尿道感染和细菌性前列腺炎。但很少单用,常与SMZSD合用,或制成复方制剂,用于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胃肠道感染,也用于卡氏肺囊虫感染、奴卡菌感染、伤寒沙门菌和其他沙门菌属感染。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甲氧苄啶毒性较小,可引起恶心、过敏性皮疹,也可引起叶酸缺乏症,即巨幼红细胞贫血、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减少。

硝基呋喃类

呋喃妥因(nitrofurantoin)又名呋喃坦啶,为人工合成的硝基呋喃类抗菌药,临床主要用于泌尿道感染。

                                                                                         五、调查药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