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第一章   数的认识

1、数的意义

一、整数的分类和意义

小学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1、整数:像-4,-3,-2,-1,0,1,2,3,……这样的数统称为整数。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小的整数,也没有最大的整数。

2、正整数和负整数:像1,2,3,……这样的数叫做正整数,像-1,-2,-3,……这样的数叫做负整数。正整数都大于0,负整数都小于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自然数: 0是最小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分类 

小学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1)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W w .X k  b 1. c O m

(2)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

(4)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2、小数的基本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基本性质。

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分类: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它是大于1的假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3、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四、百分数的意义

1、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表示。百分数的分数单位是1﹪。

2、百分数和分数的关系: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而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的百分比,不能用来表示具体数。因此,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绝不能有单位名称。分数可以有单位名称。

五、正负数的认识

1大于0的数叫正数。  2小于0的数叫负数。  3正负数是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生活中的收入与支出,0上温度和0下温度等。

一、数位的顺序

1、计数单位: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

2、数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三、数的改写X|k  |B| 1  . c|O |m

1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下角打上小数点,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同时添上“万”字或“亿”字。中间用“=”连接。

四、近似数

1、省略尾数求近似数:把一个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取近似数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下角打上小数点,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同时添上“万”字或“亿”字。中间用“≈”连接。

2、求小数的近似数:根据要求,要把小数保留到哪一位,就把这一位后面的尾数按照“四舍五入”法省略,中间用“≈”连接。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千分位;……

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

先化成最简分数,再看分母,若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六、比较正数、负数的大小:

1正数>0>负数        2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数值大的反而小。

4、数的整除

一、整除和除尽的意义

1、整除:整数ɑ除以整数b(b ≠ 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ɑ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ɑ。

2、除尽: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商是整数或有限小数,而没有余数,就是除尽。

3整除一定是除尽,除尽不一定是整除。

二、因数和倍数

1如果数ɑ能被数b整除,ɑ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ɑ的因数(也叫做约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因数和倍数的特点

(1)、一个数的因数(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一个数既是它的因数,又是它的倍数。

三、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1、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2、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

3、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4、同时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的个位是0,各位上的数字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同时被2、5、3整除。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四、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                                                 

1、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

1、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成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有下列几种情况:

①、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

②、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

③、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

④、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                             

⑤、两个合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这两个合数互质,如果几个数中任意两个都互质,就说这几个数两两互质。                                                  

⑥、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2、最小公倍数:

1)、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①、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②、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③、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这几个数公有的质因数(通常从最小的开始)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商连乘起来。

方法二:先把每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把公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连乘起来。

3)、几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第二章    数的运算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     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

有余数除法的检验方法:商×除数+余数 = 被除数

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

6)、四则运算顺序: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加减法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法是第二级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再算加减法;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一)、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减法的性质    a-b-c=a-(b+c)           除法的性质    a÷b÷c=a÷(b×c)

第三章    常见的量

一、长度、面积、地积、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

2、面积单位:

面积单位的规定: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单位进率:

 3、体积(容积)单位:

体积单位的规定: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单位进率:

二、常用质量单位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1世纪=100年

1年 = 12个月(1、3、5、7、8、10、12是大月,每月有31天;4、6、9、11是小月,每月有30天;2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一般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1日=24时      1时=60分      1分=60秒

计时法:

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普通计时法,一种是24时计时法。

四、人民币的单位与进率:    1元=10角       1角=10分

五、容积单位  是“升”或“毫升”。

第四章  代数初步知识

简易方程

等式:表示两个相等关系的式子。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http://w ww.xkb 1.com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的依据:

1、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 = 差 + 减数              减数 = 被减数 – 差     

一个因数 = 积 ÷ 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 = 商 × 除数              除数 = 被除数 ÷ 商

2、等式的性质:

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3、比和比例

1  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的写法和读法:表示数a与数b的比,写作a:b或  ,“:”是比号,读作“比”。

3、前项、后项、比值:

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后项不能为0。

4、比、分数、除法三者的关系:

5、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比的应用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和它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比例尺         或      = 比例尺

常用的比例尺有数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两种。

2、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份数比进行分配,这样的问题称为按比例分配。

关系式:总数量 ×= 某项的数量

三、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小学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四、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

1、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     = k  (一定) 新课  标 第 一 网

2、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 : x×y = k   (一定)

五、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

1两种量必须是相关联的量;

2看两个变化的量是比值(商)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如果是比值(商)一定,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如果是乘积一定,就是成反比例的量。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一、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

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关系式:   已知的数(总数,单位“1”对应的数量)× 分率(或百分率) = 分率对应的数量

二、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关系式:   一个数  ÷ 另一个数 = 分率(或百分率)

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关系式:  已知的数量 ÷ 对应的分率(或百分率) =总数(单位“1”对应的数量)

三、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1已知甲数和乙数,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

关系式:  (甲数 – 乙数)÷ 乙数 =分率(或百分率)

2已知甲数和乙数,求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图示:

关系式:  (乙数 – 甲数)÷ 乙数 =分率(或百分率)

3已知甲数,又知甲比乙多几分之几,求乙数。  (甲比乙多)

关系式: 甲数 ÷ ( 1 + ) = 乙数

4已知甲数,又知甲比乙少几分之几,求乙数。 (甲比乙少)

      关系式: 甲数 ÷ ( 1 -  ) = 乙数

5已知乙数,又知甲比乙多几分之几,求甲数。(甲比乙多)

关系式: 乙数 ×( 1 + ) = 甲数

6已知乙数,又知甲比乙少几分之几,求甲数。(甲比乙少)

关系式: 乙数 × ( 1 -  ) = 甲数

第六章   几何初步知识

1、平面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一、线和角

1)线段: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叫做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2)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端无限延长,不能测量长度。X k B  1 . c o  m

3)直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两端无限延长,不能测量长度。

4)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两条直线的焦点叫做垂足。

5)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6)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作垂线,这点到垂足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2、角的概念

1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2)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平角(等于180°)、周角(等于360°)。

二、三角形的概念与分类

1、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三角形的分类:

小学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三、四边形的概念与分类

()四边形的概念

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2、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长方形又叫矩形)。

3、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4、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5、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四、圆

1.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用O表示.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圆是封闭曲线图形。

3.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用“r”表示。

4.直径:经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用字母“d”表示。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d = 2r  或  r =

6.把圆对折,再对折就能找到圆心. 

7.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9.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10.半圆的周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加一条直径。 

11.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

12.圆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13.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五、扇形

扇形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六、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及计算公式

正方形:C = 4a    S = a2                          长方形:C = (a+b)×2      S = a×b

平行四边形:  S=ah                       三角形:S=ah÷2

梯形:S =(a+b)×h÷2                    圆:C =πd = 2πr             S =πr²

扇形:S=×n                          圆环:S=πR²-πr²        S=π(R²-r²)

2、立体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一、表面积:物体表面面积的总和叫做物体的表面积。

二、(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或容量。

三、常见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3、 图形的变换   图形的位置

轴对称: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观察物体

(1)站在任一位置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

第七章   统计与可能性

1、统  计

1、统计表: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后制成表格,用来分析情况,反映问题。

2、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能够很清楚地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3、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4、扇形统计题: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数占总数的百分数。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的表示出各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5、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稳定,但它容易受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6、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只有一个。X k B  1 . c o  m

中位数的作用: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对事物大体趋势进行掌握和判断。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7、众数: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二、求统计量的一般方法

1、求平均数: 总数量 ÷总份数 = 平均数

2、求中位数的方法:

 (1)奇数个数据:按大小排序最中间的一个。(2)偶数个数据:按大小排序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3、求众数的方法: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2、 可能性

1.游戏的公平性:判断一个游戏规则是否公平,也就是看每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是否相等。相等,游戏规则公平;不相等,游戏规则不公平。

2.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明确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用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的数量作分母,某一种情况出现的数量作分子。

第八章   生活中的数学

1、利润与折扣问题

1、折扣:几折就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

2、利润:售价与进货价的差称为利润。  关系式:销售价 – 进货价(成本价) =利润

利润率:利润与成本的百分比称为利润率。

关系式:利润÷成本×100﹪ = 利润率,      售价 = 成本价×(1+利润率)

2、利息与税率问题

1、利息: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另外付的钱叫利息。

利息占本金的百分之几叫做利率。        2、税率:指应纳税额占收入总数的百分之几。

3、关系式:利息 = 本金 ×利率×时间

                    3、其它生活中的数学

1.邮政编码的结构: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表示省(或自治区、直辖市);第三位数表示邮区;第四位数表示县(市);最后两位数表示投递局(所)。

2.身份证号码的分类: 身份证号码有15和18位之分。15位的(属于第一代居民身份证),18位的(属于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居民身份证的号码由18个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分代码,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单数为男性分配码,双数为女性分配码)第18位为校验码。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