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XX村星级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XX镇XX村星级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XX镇XX村星级村新农村建设,充分结合本村实际,强班子、重宣传,合理规划、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全村星级村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最西端,鸡密公路XX镇段北侧,曲 河水库下游,是XX镇的西大门,是由原来XX村与向前村合并而成的一个村,现有耕地面积20812亩,总户数728户,人口2875人,党员38名。

XX村在认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的要求,把各项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民心工程来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XX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发展是XX镇最落后的行政村,20xx年全村农业总产值仅800万元,人均收入2000元。村两委班子为解决百姓行路难的问题,20xx年和 20xx年对上争取国家通村公路计划

9.7公里,现已竣工通车,为群众的出行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各项农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人畜饮用水条件极差。由于长期贫困落后,基础设施得不到明显改善,人口居住不稳定,特别是青年人口外流严重,造成劳动力素质低下,群

众普遍缺乏建设家园发展产业的信心与决心。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宣传发动聚人心

一是建好班子,提高认识。针对星级村建设任务繁重的现状,进一步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先后召开了4次村班子成员会、3次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2次村民代表大会、1次新农村建设规划讨论群众大会,统一了村支两委班子的思想,增强了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共识,为推进星级村建设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是注重宣传,凝聚人心。通过动员会、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与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向广大群众宣传建设星级村的重大意义以及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同时还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的宣传、教育、培训作用,设讲座,办专栏,写标语,广泛宣传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截止目前,共举办专题讲座1场,受教育群众达150余人,制作永久性宣传标语3幅,办新农村建设宣传专栏2期,召开各种会议20余次,进一步统一了全村党员干部及村民的思想认识,烘托了建设新农村的氛围,激发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二)科学规划,结合实际搞建设

为科学制定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更好地指导星级村

建设,在县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人员,分别对XX村的基本情况、产业布局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按照“立足当前、发展优先,尊重现实、操作可行,照顾近期、引导长远”的工作要求,拟定了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确立了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为重点,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为XX村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三)狠抓基础,协调发展强保障

一是加大道路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全村已投入资金4.3万元,党员干部投工投劳230余个,打深水井1眼,是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80%,极大地改善了人畜饮水条件。

二是积极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6万元,自筹资金2.6万元,党员干部群众投工投劳160余个,修建石砌边沟1.6公里。

三是抓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倡导文明新风。在广泛征求广大村民意见的基础上,该村在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点组建了农家书屋,充分发挥其组织宣传作用,积极倡导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勤俭节约、互敬互爱的文明新风,倡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赌博、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陋习。

三、存在问题

目前,XX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建设资金缺口大,经济缺乏产业支撑、农民增收项目不多等。

 

第二篇:XX县经济社会发展暨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彬县县委

彬县人民政府

一、基本情况

彬县位于咸阳西北部,距省会西安120公里,离甘肃平凉160公里,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甘肃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3.7万,其中农业人口30.2万。

彬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荟萃。彬县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3500年前周祖公刘立国于豳,教民稼穑,开创了泾河流域农业发展的先河。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建于唐代的大佛寺石窟雄伟壮观,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紫薇山下的开元寺塔高达47.6米,挺拔秀丽,建筑精巧,显示了宋代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五代后周卫王冯晖陵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壁画、彩绘浮雕砖等文物,填补了我国五代史的考古空白。

彬县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彬县地处陕西省第二大煤田--彬长煤田腹地,境内富藏煤炭、陶土、油母页岩、石英砂等10多种矿产。其中探明煤炭储量32.4亿吨,具有埋藏浅,煤层厚,煤质好,易开采,特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等特点,是优质的动力用煤、气化用煤和环保型煤。目前全县有煤炭企业8户, - 1 -

生产矿井11对,是国家煤炭生产重点县。境内盛产多种名优果品,彬州梨、大觐枣久负盛名,柿子、核桃品质优良,红富士、秦冠苹果荣获“中华名果”和“中国优质苹果金奖”,产品远销越南、老挝、俄罗斯等国。先后被评为“中国果品之乡”、“苹果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国苹果产业发展20强县”、“全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

彬县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越。福银高速、312国道、西平铁路、306省道纵贯全境,道路网络健全,交通十分便利,是关中西北部物流集散地。境内建成中型水库4座,库容715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8000立方米;拥有330千伏变电枢纽1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4座,水电、火电企业4户,装机容量43.7万千瓦,是全国初级电气化县。全县城乡金融、信息、保险、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机构一应俱全,是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县、陕西省首批平安县、绿色能源示范县、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先进县。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彬县”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立县、项目带动、民营崛起、科教兴彬”四大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xx年以来,地方生产总值连续四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xx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4.1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高出全市平均增速13 - 2 -

个百分点,名列全市第一;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33万元。实现财政总收入7.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2.6亿元,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108%和145%,财政收入增速和地方财政总量位居全市首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同比增长58.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2187元,同比增长48.7%;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同比增长34.3%。在20xx年度全省县域经济社会综合监测评比中,我县位居第20位,较20xx年晋升了35个位次。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8.37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76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25元,同比分别增长21.5%和20.1%。1-10月份,实现财政总收入9.4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1%和82.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48亿元,同比增长6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9亿元,同比增长20.7%,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导,强力推进工业经济。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思路,大力发展煤化工业,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全县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煤炭产量迅速扩张。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陕西煤化、陕西中达、浙江虎豪、山东新汶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我县开发建设,完成了下沟、火石咀等8个煤矿技改、建设,全县煤炭产量增加到1400多万吨。循环经济日益彰显。围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启动了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工作,实施了小庄煤矿、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GM改性甲醇汽柴油、官牌工业广场、煤炭机械厂、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等项目,形成了以煤炭生产为主导,“煤电- - 3 -

煤化工-煤建材”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工业经济发展实力更加强劲。环境建设扎实有效。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依法关闭了秦能公司朱家湾1、2号燃煤机组,工业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按照“规划先行、产业奠基、基础突破、典型带动”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50万亩,20xx年果品总产达到45.4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劳务经济蓬勃发展。按照“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通过“异地输出、就地转移、自主创业”等途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目前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到9.3万人(次),年可实现劳务收入7.8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累计投资1.8亿元,修筑通村水泥路(柏油路)645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目标;新建大型秸秆气化站一处,建成户用沼气池8110口,完成农村饮水工程66处,改造了190个村供电网线,实施了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宽带网接入工程,全县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新村庄建设成效显著。按照“资金捆绑、项目联动”的方法,县财政投入4010万元,激活民间资本9.75亿元,实施了80个布点村、50个重点村、26个示范村和1个示范镇的新村庄建设,累计建成农民新居1.58万户9.48万间189.6万平方米,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以旅游开发为龙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组建了豳风旅行社,编制了旅游业发展规划,完成了大佛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件,开工建设了花果山旅游区、公刘教稼苑、侍郎湖生态旅游区等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川道盛唐佛教文化和现代 - 4 -

工业旅游线、南翼生态休闲旅游线、北翼古豳文化旅游线的“一线两翼”旅游格局。同时,以旅游业为引领,加快发展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服务业,旅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成为驱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增长点。20xx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18.1%,占到地方生产总值的19.7%。

(四)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不断繁荣非公经济。积极抢抓“全民创业”机遇,大力实施“民营崛起”战略,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到8006户,从业人数增加到3.2万。20xx年全县完成非公产值40.4亿元,缴纳税金2.46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8%、158%和41.9%,非公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五)以城镇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建设“关中西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努力提升城市品位。累计投资12.1亿元,实施了83项城市建设工程,城区面积扩大到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发展到7万人,“五纵三横”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泾河彬县城区段防洪工程、西区建设、公刘街开发、高速公路引线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豳风苑、开元广场、紫薇山亮化、姜嫄街改造、城区集中供热等工程的建成使用以及泾河新区路网、集中供气、职教中心、文体中心、彬州大厦、开元大厦、姜嫄雅居、火石咀物流汽修中心、中山街家电综合市场等项目的顺利建设,有效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同时,坚持以“七镇两乡”为重点,全面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新民镇被确定为省级试点镇,北极镇被评为咸阳市首届“魅力城镇”。

- 5 -

(六)以教育事业为先导,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坚持以危漏校舍改造、教师队伍建设及教育创强为抓手,积极实施灾后重建校舍建设工程,累计投资1亿多元,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乡镇街道学校采暖设施安装工程,农村教育条件明显改观;建成了范公中学、紫薇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了迁建县职教中心,全县办学条件日趋完善,先后有车家庄、龙高等6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教育强乡镇,永乐、新堡子等10个乡镇命名为市级教育强乡镇,彬县中学、范公中学通过省级标准化高中验收。同时,县财政列支1200万元,在全省率先彻底化解了上世纪3347.4万元的“普九”债务,消除了困扰乡村两级和农村中小学校多年的沉重债务负担;招录中小学教师1490名,提高了临聘教职工待遇,全县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城乡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建成了县疾病防控中心、县医院住院楼、传染病区,改造了16个乡镇卫生院,建成了248个村级卫生室,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计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20xx年,全县人口自增率控制在3.43‰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98.45%。

(七)以改善民生为主题,努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强。在全面抓好道路交通、民爆物品、校舍安全、人员聚集场所等领域安全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煤炭安全生产,坚持实行县长包抓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煤矿安全监督员驻矿跟班制度,建成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中心,全县煤炭安全生产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认真落实国家优惠政策,足额发放各类补助资金,基本实现了困难群众“应保尽保”目标。20xx年,为3.3万名城乡群众报销医疗费用2209.19万元,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5553万 - 6 -

元,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优抚对象及五保户生活补助金1770万元,保障对象9618户29543人。救助地震受灾群众拨付各种救灾及灾后重建资金5830万元,发放灾民生活费318万元、面粉25.8万公斤、食品800箱、救灾帐篷42960米、被褥8000套、衣物3141件,及时保障了受灾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残疾人事业取得新成绩。20xx年免费为27名残疾人安装了假肢,发放轮椅64辆,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88例,帮助40户残疾人家庭建起了新房,有效解决了残疾人家庭的生活困难问题。维稳工作卓有成效。以“大接访”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重信重访排查化解工作,群众反映的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同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县社会大局安定和谐。

三、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首要位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xx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1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分别增长22%和34.3%。在具体工作中,突出抓了四个方面:

(一)抓生产,保增收。紧紧围绕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增收潜力,不断开拓致富渠道,促使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2006-20xx年,我们在原有果园规模的基础上,三年时间新建苹果园15万亩,使全县苹果园面积达到35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苹果园”目标。今年,我们又在抓好现有果 - 7 -

园管理的基础上,新栽植彬州原生梨1051亩,建设“果-畜-沼-窖-草”苹果生态示范园1450亩、柿子示范园10382亩、核桃示范园2159亩、觐枣示范园1141亩,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50万亩,20xx年果品总产达到45.4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果业成为农民群众增收的支柱。二是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为了使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按照“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方针,加强组织引导,强化技能培训,形成了培训、输出、就业“一条龙”的劳务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全县劳务经济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xx年,全县在外务工人员突破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近8亿元。今年,我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劳务市场的冲击,劳务经济在逆境中实现了稳定增长。截至目前,全县新增组织转移劳动力约1万人次,年内可实现农民人均净收入增加80元。三是精心培育特色产业。围绕区域发展特点,按照“典型示范、辐射带动”的思路,精心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初步形成了以畜禽养殖、设施蔬菜种植、食用菌生产、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一村一品”示范村50个,建成了“小章农林牧综合试验示范基地”、“新民中日合作果业生产示范基地”、“北极镇龙门村生猪养殖基地”、“彬县润杨农业柿子加工科技开发基地”等4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组建了宏盛蔬菜、星源果友、广泽养猪、林海柿子加工等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规模养殖大户172户,发展温室果蔬大棚1475棚、食用菌大棚260棚,种植药材4520亩、烤烟5666亩,农村特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一大亮点。

(二)强基础,优环境。始终坚持以民生民计为根本,按 - 8 -

照“基础突破、环境优化”的思路,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住房难、吃水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等实际问题。一是大力实施通村公路建设。抢抓省、市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采取“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办法,累计投资1.6亿元,建成通村水泥路(柏油路)645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目标。二是扎实推进新村庄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主、部门包建、企业帮扶”的原则,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新村庄建设力度,扶持群众改善居住条件。截至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其中县财政投资4010万元、群众自筹9.75亿元、项目捆绑2.5亿元、部门包扶1564万元、企业帮扶1270万元、灾后重建投资5830万元,全县97个重点村累计建成农民新居1.58万户9.48万间189.6万平方米,硬化街道109公里,铺设人行道19.12万平方米,衬砌排水渠189公里,绿化美化村庄34.3万平方米,建成村“两委会”办公楼93幢621间1.3万平方米,配套建成村级活动场所103处20多万平方米,新建沼气池4918口、卫生间3664间、农村小超市280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344台、太阳能路灯275盏,农村配装电脑294台,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切实加强农村配套设施建设。坚持电力、水利、农业、农发、扶贫、广电等项目资金和灾后重建资金捆绑使用,不断加大对农村饮水、农村电网、农村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生活条件。20xx年,新建、重建农村饮水工程37处,改造农村供电线网35个村,有效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全面加强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以“三创”工作为契机,深入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下势拆除了各类违章建筑,及时清理了农户门前“三 - 9 -

乱”、“四堆”,并在人口聚集地段修建了垃圾屋(台),在远离街道、公路、村庄和水源地段修建了垃圾填埋场,配备了专职环卫保洁员,初步形成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农村面貌得到有效改观。

(三)巧探索,创思路。我县南北两塬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群众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按照新村庄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政府抓配套与农民建房屋相结合、适度超前与实际实用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探索实践符合当地实际的新村庄建设模式,使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亮点纷呈。一是对那些整体条件较好、个别组户居住偏僻、生活条件艰苦的,按照“节约土地、方便群众、自愿参与”的原则,由政府主导土地,动员群众跨村搬迁建设新居,探索出了“联合集约”的新村庄建设模式。二是对那些自然条件较差、人口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的村组,整合扶贫项目资金,用足用活移民搬迁政策,对群众进行整体搬迁,探索出了“移民搬迁”的新村庄建设模式。三是对那些离乡镇街道较近、群众经济收入较好的地方,动员群众依托街道建设较高标准的上宿下店或前商后居,将新村庄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探索出了“小城镇”的新村庄建设模式。四是对于地处县城、耕地很少、群众大部分外出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经济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众,采取一次性整体搬迁,建设高层公寓,探索出了“小社区”的新村庄建设模式。五是对那些规模较大、布局合理、人口居住集中、条件较好的大村,按照水、电、路三配套,功能、绿化、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的要求,拆除违章建筑,刷新外墙立面,硬化村庄道路,栽植绿化苗木,建设广场、村委会、卫生室、图书室等 - 10 -

公共基础设施,探索出了“旧村改造”的新村庄建设模式。其中,龙高镇甘池村、新民镇东坡村、车家庄乡惠农小区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四)重学习,培骨干。我县农民比例相对较大,占全县总人口的90%左右,且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普遍偏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为此,我们始终坚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一是坚持以县委党校、杨凌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重点围绕党建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不断加强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的教育培训。二是以县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民技校为主阵地,围绕农村主导产业,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策水平和致富能力。截至目前,全县共举办果园管理、无公害蔬菜生产、畜牧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5期(次),培训农民8万人(次);开展务工常识、城市生活知识、电子装配基础等外出务工知识培训66期(次),参训农民达3.2万人(次)。三是以农村文化体育场地建设和“文明家庭”、“百名孝子”评选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文明礼仪”和“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县农村逐步形成了讲文明、讲礼貌、讲诚信、讲科学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五)建组织,促管理。基层组织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助推器。为此,我们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积极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网络,切实提高农村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加强村级“两委会”建设。围绕“建设中心吸引群众,管好阵地引导群众,开展活动服务群众”的思路,切实加强村级阵地建设。目前全县80%以上的行政村村委会基本达到了“六有” - 11 -

标准:即有活动室、有活动器材、有电教设备、有学习资料、有宣传栏、有统一标识,为基层组织开展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采取调整、培养、储备等方式,在村组合并、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把一批年轻有为、责任心强、群众公认的致富带头人充实到村级班子,增强了村级班子的整体活力。三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原则,大力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不论是建新村、盖学校,还是修道路等村级重大事务,都由村民讨论决定,把农民的事交给农民决定,保证农村工作公开透明,有效提高了村级管理的民主化程度。

虽然我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地理位臵、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单一。全县农村80%的群众主要依靠果业生产,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二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产业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程度较低,影响产业规模扩层次提升。三是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目前,我县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但中央和省上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很少,县级财力有限,加之多数金融单位对新农村建设不愿意放贷,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作保障,而目前乡村大部分干部学得少,见得少,经济、政策、服务等方面知识欠缺,带领群众抓增收致富的方法还不够多,加之现有农村青年稍有一技之长都外出务工,人力资源短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障碍。

- 12 -

四、恳请省、市协调解决的问题

为了切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国家和省、市更多的政策优惠和项目支持,恳请姚省长协调省上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我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使我们早日实现“争先进位跨十强”奋斗目标。一是由于农业投入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建议省上在支农惠农方面,出台一些更好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进一步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二是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资金投入量大,而县级财力有限,建议省上协调相关部门,在项目分配上倾斜涉农和民生项目,使较多的涉农项目和民生工程进入计划盘子,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三是由于多数金融企业对涉农事业不愿意放贷,建议省上协调金融部门降低信贷门槛,减少信贷手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支持,帮助农民解决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制约。

- 1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