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2013级经济学创新实验班 20130634217 李晓萍

美国的知名牧师威尔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个参加者戴上一个特质的紫色手环,只要一发现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直到这个手环能维持同一只手上21天,完成连续21天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的目标为止。

1、开始将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

2、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

3、如果听到其他戴紫色手环的人在抱怨,你可以指出他们应该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但是如果要做这种事,你自己要先移动手环!因为你在抱怨他们抱怨。

4、坚持下去。可能要花几个月的时间,你才能达到连续21天不换手,不抱怨的目标。 这是对《不抱怨的世界》的简介,当我在书店随手翻看新进的书看到这些时,我觉得很新奇,所以我买了这本书,那时我在上高一,那本书中附送着那个紫色的手环,长得极其普通,那时我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的心里在想这可能又是一本讲大道理的书。带着怀疑的心我开始了看书之旅,也在自己手上带起了紫手环,心里却怎么也不肯相信这样对自己有何有用之处??

但当我慢慢沉浸在书中世界时,才突然发现,这其实就是一面心灵的镜子。里面并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用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来告诉我们一种生活的态度。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在镜子里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洁,我们的脸上是什么表情,是愤怒还是难过??而这本书里的就是返照内心的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内心世界:是乐观向上的,还是消极低沉的?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们没有表露,但在言语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产生。当然,有人认为抱怨是一种宣泄;一种情绪的调节方式。没有看这本书前我也是如此认为:我们把抱怨俗称“发牢骚”,认为偶尔发发牢骚有助于自己内心平衡的调节,有助于摆脱心灵的阴影。但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抱怨是一种流行病,你的抱怨会唤起他人的共鸣,让抱怨成为一种传递的心灵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还可能让你因为抱怨的快感而升级抱怨的程度,最终又可能导致不可收拾的结果。书中主人公的狗被车撞了后,就差点让他自己成为了愤怒及抱怨的奴隶,是理智让主人公在抱怨的行动中停了下来,没有让事情更糟。而理智就是内心世界对自己行为的理性剖析与理解,而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给与我们做到的。

紫手环在我的手上来回互换,这让我很不安我从来没有想到我的内心有如此多的抱怨,如此多的不满。我对自己的情绪好像根本没有自制力,我非常恐惧的面对这个结果,我改怎么办?但在书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的人和我一样,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有如此多抱怨的人的那种不安的心情,可是书中的一句话却让我顿然醒悟“诚实面对情绪,安于自己的不安”,对,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必惊慌,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该诚实、勇敢的面对它;就应该去想办法结局它;也才能最终“安于自己的不安”。书里就是要求我们勇于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于改变自己。既然喜欢抱怨,那也就想办法让他闷在心里不能说出来“在还没有说出口之前,就逮住那些话语”这样“你的紫手环已经从让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的工具,变成你的话语在说出之前要穿越的过滤器”。有少说到学会沉默,再到安于不说的状态,最后就能真正拥有“不抱怨的世界”.

当我们没有了抱怨,我们的心灵就只剩下快乐;当人人都抛弃了抱怨,那这个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谐。我不想太多,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开始,让自己也可以有“不抱怨的世界”,最后引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人生是不平等的,去接受他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

可是在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在抱怨:工作忙了,消费水平涨了,家庭压力大了,生活环境差了,或是感冒发烧头疼了,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社会不公,怨人心不古,怨金钱至上,怨命如纸薄......似乎借此可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并获得他人的同情。可是抱怨过后,一切照旧,问题该怎么解决还得怎么解决。

读史可知,古代许多仁人志士受到诸多磨难甚至摧残,仍矢志不逾,卧薪尝胆,不抱怨,不放弃,直至达成自己的理想。“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司马迁受刑辱著《史记》”。对于物质富裕而精神贫瘠的现代人来说,他们是最好的榜样。近代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八年抗战,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争取自由和解放,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没有抱怨,只有胜利的渴望。

我还想引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给加西亚的信”。罗文在只知道加西亚将军的名字而没有任何联系方式、没有援军也没有同伴、也不知道如何寻找的情况下,历经磨难穿越战火纷飞危险重重的古巴丛林,最终成功地将信交到加西亚将军手中。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惊讶的事!!换作我们,肯定会发一通疑问或抱怨:“没有电话和地址我怎么找到加西亚将军 ”“漫无目的地穿越古巴丛林那是多么愚蠢的事!”“我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但罗文是一个伟大的信使(这正是他异于常人之处),他没有任何抱怨,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最终完成使命。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的难题和挑战。在困难面前,我们发出抱怨和不满的声音能够解决问题吗 不能!那甚至会使问题越来越糟糕!互相抱怨会对身边的人产生消极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试想,将抱怨的精力用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不是更好吗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一句歌词来概括,“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四通八达,免不了磕磕绊绊。在危机和困难来临时,我们应该端正态度,不抱怨,不放弃,勇敢接受挑战。诚如《不抱怨的世界》书中所言,“凡是你所渴望的东西,你都有资格得到,快朝梦想前进吧。不要打压自己、替自己找借口,或是假借批评和抱怨,将注意力转移。你应该要接受不安感来袭,同时在这样的时刻支持自己。” 其实,我们之所以抱怨,可能是希望抱怨能衍生出一些益处吧。比如,我们向他人抱怨工作的繁重,可能潜意识里就希望别人多做一些或者帮助自己分担一些;我们抱怨自己最近多么倒霉,可能是希望别人能给自己一些安慰和同情。但是抱怨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最终只能让我们深陷抱怨的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或者给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恶劣的影响。我想,没有人愿意和整天抱怨的人生活、工作在一起,因为这样连自己的生活好像也看上去毫无希望。要想杜绝抱怨,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困境,遇到矛盾的时候,及时地沟通,解决。这同样需要勇气。首先要有勇气承认自己是在抱怨,其次要有勇气去化解矛盾,改变处境,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孰能无忧无虑,与其抱怨,不如奋斗”。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在做不同的事,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沿着自己的人生轨道前行。那些繁琐、烦人、惆怅、难过、不如意的事,实在是太多了。于是,我们便开始抱怨,诸如“工作太忙”,“房价涨了、工资没见涨”,“家庭压力大”,“生活环境差”,等等;我们抱怨“社会不公”,抱怨“人心不古”,抱怨“金钱至上”,抱怨“命如纸薄”??然而,抱怨之后,我们得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正如书中所言:“抱怨往往只能得到一些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情。”

当事已至此时,无论怎样抱怨,都会无济于事。抱怨只能使自己陷入不开心的境遇,同时也可能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带给你身边的朋友。既然抱怨毫无价值,我们何不停止抱怨,让我们的思绪控制自己的语言,先以自己为源头,以积极可观的正面能量去克服、超越我们所

要抱怨的事物,并以此来感染身边的朋友、亲人甚至是仅有一面之缘的路人。借此言语及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以此习惯决定自己的命运,成就我们的荣耀与辉煌。

诚然,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免不了磕磕绊绊。当挫折来临时,我们应该积极乐观,而不是徒发抱怨。不妨换一种活法,对周围的人和事,多一些包容。只有当你丢却烦恼,不再抱怨,开阔我们的心胸,勇于面对和奋斗,成功便在不远处想我们招手。

 

第二篇:《花开的声音》读后感

读《花开的声音》

寒假之余,拜读杨九俊先生《花开的声音》,我受益良多。这一种益是从诸多方面来体现的。

首先,从书名来看,花开的声音是沉默的,通常会选择在夜幕下。在我看来,花开不仅是教师对学生沉默的爱的体现,还是学生蓬勃成长的体现。学生们在教师的关爱、教导下,快乐、积极的学习、成长着。

其次,细想书中点滴,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琅小的“因材施教,努力革除‘年级——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和张家港实小的“分层走班教学”。中国儒家创始人、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倡“因材施教”,面对不同资质的学生,教之以不同程度的知识,施以不同程度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所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塑造自己的自信。这也恰恰切合“分层走班”的内涵。当然中国的教育模式固然难以改变,升学也无法避免,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互相配合,积极开拓一片乐土,创造出星星之火燎原之势,相信教育能够结出更大的硕果。

最后,我还思考了常州市实验小学的“学会分享”。我觉得分享是在社交中体验、感悟出来的,一个人的特质,而非说教能达到的目的。杨文娟校长提倡以“学会分享”为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学校来说无疑是好的。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可能分享大多在课堂内实现,如“同学们互相之间分享自己的经历”。若是可以打破

限制,让学生摆脱教室的束缚,相信分享一定更能深入学生心。

拙见多有个人情感,而教育的经验多得不可罗列,相信未来会因之更美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