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总结报告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总结报告

时光荏苒,在一通懵懂与忙碌中,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了。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之后,我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对于上个学期学习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感悟,学到了许多,也有了许多经验,也有了一些教训。而现在更加忙碌的第二学期应经开始一个多月。我们要学的东西更多了,课程排的也更满了,并且开始接触到有关专业的东西,所以我也要更加专心于自己的课程之上了,用上学期得到的经验与教训来使自己的学习更加合理,更加充实。

上学期是我们大学的第一学期,虽然说开始的时候有一学期的计划,但由于经验的不足,在具体的学习中还是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状况发生,可以说毕竟新生,开始的时候来是想的太过理想。但大体上来说,我上学期的学习生活还是不错的,基本上达到了开学时的目标,只是在个别地方没有表现的更好一些。在这些地方我本可以做到更好,却因为经验或觉悟的原因而没有,所以说对自己还是有一些不满的,希望在这学期可以改变这些地方。回顾整个上学期,我们学的东西还是不少的,但重要的还是高数,英语,C语言。首先说高数,在前半个学期我还陷在以前数学不知如何学习的泥潭里没有上岸,导致我一直在老师的后面追赶。而且还停留在以前的那种学习方式上,总跟在老师的后面,老师教哪里看哪里,作业也是一样。结果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自己的学习也越来越来吃力,还学得很辛苦。结果,我那时的高数学习情况并不乐观,人也很沮丧。后来,我渐渐发现不能再按以前的方式来学习了,于是我开始自己主动去学习,在老师上的章节之前,我会提前将重要的部分看一看,而那些课后练习也不是老师布置那一道就去做那一道,我开始准备一个本子,以自己的节奏与计划去做那些练习。通过自己先看一遍和练习巩固,我对书上的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了,而上课再也没有以前那样追着老是跑,而是可以跟上老师的节奏。于是在上学期的后半段,我的数学学习开始进入状态了,这种感觉真的很好,我知道了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做什么,于是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这才是正真做一件事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来到一片未知森林的孩子,开始的时候很茫然,不知所措,但后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于是心也平静下来,开始去做自己的事情,这时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说完高数,就要讲一讲C语言了。C语言可以说是上学期我们开设的第一门与专业有直接关系的课程了,其重要性程度不需要多说。由于是第一次接触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学,感觉很困难,而且老师PPT上的内容也与课本上的不太一样,结果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听得不是太懂。而C语言作业则是开始的时候简单,越到后越难。开始时做作业花两个小时,到后来几道编程题要花一下午,几乎在各种改错与调试中头大了,而那些错误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了,做个作业都快晕了。一旦我自己完成一道题,没有错误,一运行有正确的结果,简直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欣喜若狂,毕竟太不容易了。而且我自己的计算机用的也不熟练,经常出现各种错误,在上机操作的时候也吃了不少苦头。就是在这样磨练中,C语言就这样一路学过来了,到后来也渐渐地知道如何去改错误,这门语言的学习也渐渐没有那么无措了,到后来也知道哪些地方应该去巩加强了,也不再那么茫然了。除了C语言还有门外语要学,对于英语到没有那么的无措,毕竟学了那么多年了嘛。除了课上的学习外,英语还有一项很重要就是四级考试,为了应对考试,我当然也象其他的学生一样准备了卷子和资料开始学习。最后当然是过了四级,总之在英语学上并没有太大不适应。

当然除了这三门之外我们还学习了其他的一些课程,总的来讲都还学得不错,也都比较喜欢,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关于计算机的许多知识。同时通过它的结课作业,我学会了如何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有用的资料,同时还调查了一些关于数据库的综合文献,了解了关于数据库的种种。此外我还完成了一个创意设计,通过这个设计

作业,我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对表格的处理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当然,除了这些好的一面,还有一些不好的一面也需要总结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反思与提升啊!最不甘心就是计算机基本能力素养了,由于我的计算机操作本来就很差。结果老师在讲解那些办公软件的操作流程是有特别快,我有时候一跟不上,后面的就全都跟不上了。结果考试的时候抽到了新题,操作错了好多,还好还是过了,但分数却不高,好生苦恼啊。应该可以拿高分的,可惜没拿得到,很是遗憾啊。而其他的如近代史,体育等都还不错,也没有太多可以说的,总之有收获属于自己的东西吧。

总结一下上学期,基本学习上是完成了自己的计划的,但在具体的过程中还有不少的状况没有预料到,以致在学习过程中出了不少状况。在高数和C语言的学习中,前半段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以及没有跟得上大学的学习模式,总是像高中一样,跟在老师后面,教一步走一步,没有掌握大学应拥有的自主学习方法,结果就导致学习起来很吃力,效果也不好,自己感觉上也有点茫然,感到不踏实;而在后半学期因为改正了方法,所以学习起来也就没有那么吃力了,自己感觉上也踏实不少。而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收获了不少,给自己的综合能力锻炼了不少,掌握了许多新的技能。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不足之处了,比如计算机基本能力素养,就做得不怎么理想了,这里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自己的计算机操作的确不足,另一方面就是自己还没有又掌握正确的方法,还有就是对计算机操作的重视度不足,导致这一门本可以拿高分的科目没有考到令自己满意的分数,这也是一种经验与教训吧,希望自己以后不会再这样了。

上学期另外的一方面就是自己的的动手能力的锻炼了,因为我们专业是与操作、与动手有很大关联的科目,所以对自己的动手能力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我在上学期参加学校的电子爱好者社团,在那里的学长学姐的指导以及社团培训下,对电子元件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借助社团实验室的材料进行电路焊接的联系,尝试了一个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焊接,通过这些练习,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不管怎么说上学期已经结束了,而下半学期已经开始了有一个多月了。在前四周里,我们照例有专业导论,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对我们专业有了更多的认识。这学期的专业导论介绍了我们专业在信息化时代的尖端的应用。

第一节课在任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微电子的精彩世界。微电子系统与传统的元件系统时有很大不同,因为微电子采用的是集成电路技术。设计一个传统元件电路,常常要考虑节省有源元件,使系统的功耗、体积、成本下降。但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增加晶体管数目往往并不会增加很多麻烦,可通过版图来实现,其他工序并不增加。但是,由于空间的限制,布线问题却十分突出,必须尽量减少连线。微电子系统和电路的设计必须紧密联系器件、版图、工艺制造等整个过程来统一考虑。实际上,系统、电路、器件、测试图案和版图是结合工艺条件一起设计的。设计不仅要求功能正确、性能好、可靠性有保证,而且要尽量使芯片面积减小。微电子集成芯片一经制出就无法调试。调试工作包括校核、优化等,必须在设计过程中由软件来执行。集成系统或电路芯片一般是大批量生产的,所以,设计的好坏影响极大。为此,微电子系统或电路要依靠计算机辅助进行设计。除了研究逻辑、电路、时序、工艺、器件和版图等各项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以外,把这些程序结合在一起,加入各步的校核和优化程序,用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和管理系统来指挥执行,也就是组成一个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的设计系统,使设计全部自动化。任老师还讲了他当年的工作经验,同时他还给我们播放了几个视屏,让我们更加对未来智能生活充满期待。 除此之外,老师还介绍了自动识别与传感技术,这也是与我们专业紧密相关的一个行业。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自动识别技术就是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通过被识别物品和识别装置之间的接近活动,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一种技术。它将计算机、光、电、通信和网络技术融为一体,与互联

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物品的跟踪与信息的共享,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实现人与物体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自动识别技术将数据自动采集,对信息自动识别,并自动输入计算机,使得人类得以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活动或者事件都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人的、物质的、财务的,也包括采购的、生产的和销售的,这些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对于我们的生产或者生活决策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实际工况的数据支援,生产和决策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将缺乏现实基础。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自动识别技术在国外发展较早较快,尤其是发达国家具有较为先进成熟的自动识别系统,而我国在新世纪也实现了自动识别技术的产业化。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项现代生活中很重要的技术,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高效率和方便性影响深远。而我们专业是这一技术的基础,因而我对我们专业有了更大的信心。

另一个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个移动机器人的三维场景感知技术,移动机器人是一个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规划、行为控制与执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了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自动化控制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代表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下工作的,具有自行组织、自主运行、自主规划的智能机器人,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而移动机器人的三维场景感知技术是指移动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信息和自身状态,实现在有障碍的环境中面向目标的自主运动目前,移动机器人主要的导航方式包括:磁导航,惯性导航,视觉导航等"其中,视觉导航通过摄像头对障碍物和路标信息拍摄,获取图像信息,然后对图像信息进行探测和识别实现导航。机器人视觉被认为是机器人重要的感觉能力,机器人视觉系统正如人的眼睛一样,是机器人感知局部环境的重要“器官”,同时依此感知的环境信息实现对机器人的导航。视觉导航技术是移动机器人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移动机器人的一项关键技术。运用视觉传感器,可进行与移动机器人大多数底层行为控制有关的环境感知,如测距、避障、目标物跟踪、轨迹跟踪、局部定位、路标识别等。这项技术也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知识,因此我们专业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一次导论课,说的自然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说到规划,就必须要说到性格。人的性格特质是一个人对人,事,自己,对外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职业与性格关系。认识自己的性格是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因素。性格是一个人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特征我们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简单富有的生活,就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性格做一个了解。基于对性格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再来选择自己的兴趣,奋斗的目标,明确需要进行的努力。

总之不管怎样,上个学期已经结束了,更加忙碌的下半学期已经开始了,我应该再度出发,做好自己的计划,吸取上学期的经验和教训,努力过一个更加充实的学期。这学期我们开设了大学物理,电路分析以及软件基础。这几门课的难度也不低,而且电路知识与模电数电有很大的联系,必须打好基础,认真学习。同时这学期的课程难度也比上个学期要难得多,比如这学期的高数,就要比上学期难的多。另一方面,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也紧密的多,我必须更加合理高效地安排时间,多去图书馆,将空闲的时间利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浪费自己的大好时光。

新的旅途已经开始,我必须背起行囊行动起来。我知道,现实也容不得你去拖延,拖延只会让你更加焦虑而已。新的学期已经开始,我必须沉下心来,就像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说的那一样:如果你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你必须沉下心来,因为那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必须找到自己的节奏,我知道我们都会找到自己的节奏,然后一路飞奔。我知道那些看起来坚定的人,在背后也下定了无数的决心。而我也会在下定决心后,一路飞奔,再也不回头,什么困难也难不倒我。而现在我就做好了准备,在这个新的学期中完成自己的突破。

只要努力就有收获,只要出发就能到到目的地,心和身体必须都在路上。我已经在路上,带着属于自己的目标与愿望,已经开始了奔跑,愿意自己的汗水与心愿挣得一个美好结果!

 

第二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11.19

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建设总结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二○一一年十一月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情况总结

三年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目标,依据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精神,按照全国水利教育学会批复的专业建设方案,扎实工作实施了“岗、课、证融通,校企共育”的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主要学习领域实现了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的质量、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行兼职教师准入制,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结合专业岗位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技术培训,校内外实训场所的硬、软件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20xx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省级特色建设专业。

经过三年建设,本专业完成了建设方案所定的规划目标,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本专业立足于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遵循以能力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应用性、融合性、职业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人才教育理念,紧紧把握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和应用性特征,明确了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针对社会职业岗位设置专业方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始终围绕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遵循了 “一个定位、两个转变、三个整合、四个强化” 的基本思想。即通过广泛的社会与行业调研,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充分的讨论与论证明确了专业定位;完成从传统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整

合教学资源、整合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坚持人才服务社会的宗旨,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基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中高级维修电工、PLC工程师、单片机工程师、PCB工程师、电子技术应用工程师、LED应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认证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1119

图1 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设置的模块化

人才培养方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将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技能型应用型层次,在保证达到基本理论要求的基础上,强调实际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的标准化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强调这些组成部分与专业以及就业所针对的社会职业岗位群之间的关系。课程设置基本上由公共基础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组成。

2、专业选修模块群体化

我们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保证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针对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设置了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专业选修模块课程群,以及丰富的专业拓展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3、教学做一体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选择实际岗位中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按照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教学过程的系统化设计并组织实施。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任务提出、知识学习、分析实施、任务检查、交流评价”五步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1119

图2 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4、确立并实施了具有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我们确立了的 “岗、课、证融通,校企共育”的富有特色的校企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基于工作岗位,确定课程体系;基于职业资格证需求,确定教学内容;采用校企结合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了一支团结进取,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经过三年的建设,本专业形成了的,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理论扎实、应用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自动化教研室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自动化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高级职称占30%;博士及在读博士2人,占教师总数的10%;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人,占40%;并有多名教师具备注册电气工程师、高级维修电工考评员、软件工程师、Web设计师

等执业资格,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本专业现有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10名,在行业具有影响力、擅长解决技术难题的技术能手8名。

本专业构建了素质过硬的兼职教师队伍,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到20xx年来自行业企业兼职的专业教师人数达30人,行业企业兼职的专业教师授课时数每学年达900学时,他们加入给学生带来了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知识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缩短了学生认识社会时间,缩短了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整体素质。

近3年来,本专业教师在中文核心期刊学术与教研教改论文60篇,被EI、ISTP等期刊收录的论文40篇,主编或参编正式出版的教材10部,主编校本教材16部,其中张水利老师主编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获教育部20xx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崔维群老师主编的《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项目教程》获20xx年度电子工业协会优秀教材;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2项,并分别获得3等奖;主持完成院级教改课题3项;

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获水利部三等功3人次,水利厅嘉奖6人次,学院师表奖3人次,院级优秀教师2人次,优秀青年教师1人次,优秀班主任6人次,获得全国及省级电子技能竞赛及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3人次。

三、建立了适用于人才培养并具备自身特色的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

(一)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

本专业已建成集教学、实训、仿真实习、岗位操作等功能齐全的17个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室配备有先进的仪器、多媒体教学设备、专业应用软件等并配有专职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实训工作。

20xx年新建的变频器应用技术、电子工艺、LED应用技术、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实验实训室的建成,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平台。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本专业与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

系,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近距离对接。为满足本专业对校外实习基地的要求,本专业已经与省内的16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凡本专业学生均可以在各实习基地进行课程实训、顶岗实习等,学生通过实践,在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深化教学改革与管理,形成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

(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1、教学形式多样化。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都多种教学形式。

2、“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专家给学生进行新工艺、新技术讲座以及专题报告,“走出去”就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及相关的工矿企业进行现场参观与学习。

3、教学手段现代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学生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提高学生理论理解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经过几年的探索,本专业已构建起一个层次合理、功能完善并相互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学科和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新特点,我们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规划和优化革新,构建了相对独立而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各个实践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按照不同的模块、以不同的课程(项目)、按不同的层次安排独立的实践实验课程,现已形成由课程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训、专业综合性实训、创新实训等组成的实践教学项目体系;并形成由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性应用、创新设计型实验所组成的实验教学功能体系,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尝试并在部分课程中实施了多方式、多手段、多形式、多空间的教学方法体系。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实施了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双向互动、校内教学与校外现场教学双向互动、双向沟通,建立课堂教学、校内实验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

(二)教学管理制度化

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专业设置了起初管理、期中监控、期末总结反馈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1、完善教学质量体系。采取教学院长负责制、系主任执行制、院督教学导顾问制、教务部门检查监督制等“四制”,严格把好教学计划制定、教师聘任、教材选用、课前备课、日常授课、教研活动、学生作业、实践环节、期末考试、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制定完善了《教学事故认定办法》等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并使其有效执行,落到实处,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将继续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教研活动正常化、教师授课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日常监控制度化。

2、成立了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确定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思路与方法、教学计划的规范与标准化,推行教学建设和改革,包括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负责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进行审议,确保教学计划、大纲的可行与合理性并提出改进意见;审核相关教学文件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定期组织青年教师的授课竞赛,以促进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3、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具体负责课程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课程负责人负责本门课程所有的教学环节,包括组织、制定课程教学包(包括课程标准、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等)及组织所任课程的实习、课程设计、课堂训练等环节的基本内容以及对讲授课程的教师的评价考核。通过课程负责人制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推行课程的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近三年来,共建成院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打破课程界限,基于工作过程,对原有课程体系重新进行整合,校企合作,建成了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6门。在教材建设方面,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合作,共同编写了校本教材10部,其中由张水利老师主编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获教育部20xx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崔维群老师主编的《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项目教程》获20xx年度电子工业协会优秀教材。

4、为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根据学校的要求和教学督导工作需要,系部组建了教学督导小组,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主要了解专业教学管理情况、落实和执行学校及学院各项教学政策情况,并根据一定程序调阅各种

教学文件、资料,包括教师的教案、讲义等;根据教学安排,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听课,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行为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组织及整体效果,帮助教师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帮助青年教师和新上岗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深入实践场所,了解教师的指导情况与学生实践后的感受及对指导教师的建议,了解本系教师、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见,为改进实践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推荐优秀教学成果和先进教学经验,并定期研究、分析教与学双方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提出解决有关问题的建议。

5、多层次地开展教学情况调查反馈与监控。第一层次——班主任,每周深入学生中了解情况,并书面反馈意见;第二层次——系主任,深入到本专业学生中,直接听取学生意见;第三层次——系督导小组,对教学计划进行评估,对青年教师或教学反映较差的教师,进行听课“会诊”,提出提高教学水平的意见和方法;第四层次——院督学,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对学院各专业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检查与督导,对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实施监控。上述措施将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按需施教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学院将进一步完善这些反馈监控体系,为决策和考核工作提供依据。

(三)精品课程、教材等教学改革成果丰富

本专业教师先后公开出版发行10部具有应用特色的教材,形成了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教材体系,其中张水利主编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崔维群主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获国家级与省级精品教材;在精品课程建设上,20xx年《变频器应用技术》获省级精品课程,7门课程建设成院级精品课程,分别为模拟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检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高频电子技术、变频器应用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五、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坚持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同时,着力在教学上下功夫,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创新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成效显著

3年来,本专业认真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培养目标,毕业学生的“双证率”(毕业证与技能证、岗位资格证)平均为95%,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5%,

专业对口率达到87%.三年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及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水利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高职院校技能竞赛等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6项,有30人次获奖,其中获得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0个,优秀奖10个。

(二)毕业生学有所用,在各领域中展露才华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实践能力强,目前毕业的大部分学生成为了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还有一些毕业生已经走上领导岗位。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比较扎实,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钻研、创新精神。素质全面,适应能力强,上手快,这也从就业、业务能力等不同角度体现了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三)服务社会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技术服务利用先进的实训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日照比特公司、东营盛泰、太阳纸业等公司职工提供进行新技术、新工艺、各种技能培训;借助创新实训室的技术设备,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电子产品检测、创新平台;利用电子产品工艺实训室的技术设备,3年内为省内多家企业培训电子技术应用技术人员2280人;3年内承接了4项企业横向科研课题,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工作并于企业开展了技术开发与服务工作,解决了多项企业技术难题。

1.建成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基地。

随着南水北调、西水东输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开工建设,山东省库区移民数量不断上升,移民安置问题越来越突出。山东省库区移民教育与培训工作水利厅安排我校承担,其中包括实用电工技术、实用电子技术、电子生产工艺等培训,三年来,先后完成400名1600人次的山东库区移民教育与培训工作,培训项目包括实用电工技术、实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学员在结业时考取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率大98%。

2.启动了大学生“再充电”教育,提升就业能力计划。

将往届毕业生重新召回母校,参加电子信息技术的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工作,使其完成“再充电”教育,提高其专业素质。三年来参加“再充电”学习的大学生人数已达近50人,通过“再充电”教育提高了老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层次及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

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专业办学特色

本专业始终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自身建设与专业内涵建设并举的方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是地方应用性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顺应时代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山东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二是“岗、课、证融通,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紧把握人才培养的地方应用性特征,构建了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同步实施,理论主线和实践主线并行的教学培养体系,实施多方式、多手段、多形式、多空间的教学方法,建立课堂教学、校内实验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构建了一套灵活的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建立教师参与专业实践的机制,造就真正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且时效性明显,信息变化快,为了适应行业发展的特性,学校鼓励教师参加行业专业研讨会,支持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目前每位专任教师平均每年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均能保证60天水平。 四教学机制的变革——突破现有管理机制:课程设计科学化、课程内容的职业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考评的过程化、教学检查常态化。

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管理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科普、卫生等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同时积极组织和开展课外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和学生自主的科研、创新活动,这些均纳入到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关推荐